客家散文谱新篇 ——读马卡丹《客家名镇客家村》 练建安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542次点击|1次点赞

赞一下

 360截图20200913110553292.jpg

360截图20200913110344741.jpg此文发表于《福建日报》 2007年9月6日副刊版


 客家散文谱新篇

——读马卡丹《客家名镇客家村》


         练建安 

 

   《客家名镇客家村》一书,初看好像是一本导游手册,而事实上,是闽西作家马卡丹最新出版的客家文化散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在这本20余万字散文集中,笔触所及为客家祖地石壁村、湖坑土楼、将军之乡才溪和作者第二故乡溪背。《石壁,圣地的沉吟》、《湖坑,土楼的述说》、《才溪,热土新篇》、《溪背,2003与1973》四个部分,起承转合,独具匠心。

  作者马卡丹是闽西散文或从更大范围而言是客家文化散文的领军人物之一。迄今已出版《连城人》、《回望中原》、《客山客水》、《客家名镇客家村》四本文集,凡一百余万字。我们知道,这四本文集仅仅是他作品中的一部分,他创作和长篇客家演义《客家史话》即没有收入其中。

  马卡丹的客家散文创作,鲜明的重要特点是强烈的家国情怀。从《回望中原》一以贯之,到《客家名镇客家村》更为明显。《石壁,圣地的沉吟》是其中的代表作。作者写石壁,将其置身于中华历史文化大背景之中,通过述评历史上客家先民披荆斩棘的千里大迁徒,折射出中华民族一支优秀民系强大的生命力;通过在石壁大地上的行走沉吟,倾注了作者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故土家园的满腔热枕。随着这篇万字散文的徐徐展开,读者可以触摸到作者强烈的家国情怀,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客家魂。

  《客家名镇客家村》还融汇了作者较为丰厚的学养。时下流行的一种历史文化大散文中,常见的模式是“行走现场描述--摘录资料--抒情”,千遍一律,了无创意。在马卡丹客家文化散文中,我们看到,作者对乡土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品《石壁,圣地的沉吟》中,我们发现,作者对中国移民史、地方志、客家族谱、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间传说等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以致于洋洋万言的客家文化散文,一路写来如风行水上,毫无“呆滞”之相。这种“化境”的出现,固然与马卡丹的文学创作能力有关,更重要的,正是源于作者较为丰厚的学养。

  马卡丹近年散文创作笔意渐趋雄健。这一转型,其实在他入选年度最佳的《登泰山》一文中已见端倪。马卡丹早期散文,带有一些“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风格,其中在多篇散文的关键之处,作者都应时“仰天长叹”“迎风流泪”。这一现象,还延续到颇为豪放的《回望中原》。大概是随着近年壮游大江南北和深入研究客家学,作者的一种英雄气质或情结奔涌而出。因此,石壁、才溪、土楼的篇章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大江东去”“惊涛拍岸”式的雄健。即便是有关乡村记忆的《溪背,2003与1973》,也有了一种“渡尽劫波”后的豁达。

  作者过去是“千字散文”高手,对于这次的创作转型,作者在《跋》中有“洋洋洒洒”“更为自然”等创作心得。正因为如此,客家散文界就有了《客家名镇客家村》这种沉甸甸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