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不悔”著妙文 练建安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677次点击|8次点赞

赞一下

360截图20200913135301472.jpg


【此为多年前书评。在《海峡都市报》发表。今日翻出,如见老友。廖兄勤于著述,当有新著。期待一读。】

 

“常人不悔”著妙文

                                              

                                                   练建安

 

 前些时,全国著名作家张胜友先生对一位闽西老同学大为赞叹,原因是这位叫廖志添的老同学在默默无闻之间,奉出了一本“厚厚的文集”。胜友先生明显地感到了一些诧异,他说:“那个喜欢在野外奔走的地理系的学生咋开始舞文弄墨了?”

阅读书稿之后,惜墨如金的胜友先生欣然为这本“厚厚的文集”作序,题为《写作也是一种状态》。我特别注意到,其中有一些关键词、关键词组或短句,如,“心境”、“乡村风俗画”、“生活固有的流走与微澜”。多年的阅读习惯使我在阅读这本文集即《常人不悔》(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5月版)之前,不可能回避一再拜读名家的序文。我相信许多读者的阅读心态和我一样。

《常人不悔》文笔所及,大抵是身边琐事,分别为“人生·感悟”、“衣食·住行”、“教育·健康”、“逗人·趣事”、“家长·里短”五辑组成,近200篇,凡29万言。从日常生活中的身边琐事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而点缀成文,必须有“常人的心态”,这大慨就是作者将叙述者本人定位为“常人”的重要原因吧。为什么“不悔”?我想,应该是书名的提示,“常人的心态”,同时,又是超然的心态。

阅读此书,我极为佩服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作者在工作生活中,如同一架高灵敏度的先进雷达,永不疲倦地搜索着空中目标。这个“空中目标”就是工作生活流程中的“闪光点”。在本书收录的近200篇的短文中,作者大凡从一些生动、鲜活的事例中,联想、归纳、概括,进而提升到一个通俗理论的高度,娓娓道来,微言大义。

说是“雷达”,当然是不十分贴切的,因为作者的目光是平视的,没有仰视,更不可能居高临下。“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由此情境和心态下的写作,似乎可以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是以,我想起了“开卷有益”这一成语。

文章好读耐读,平实、平淡的文字间,流露出不经意的幽默。文集中的《瘦身记》,极可能是作者的一段生活,作者以幽默的笔法不动声色地叙述,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之余,感悟到生活的美好。联想到《爱笑有益》《别惹老婆发火》等篇什,与《瘦身记》有异曲同工之妙。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入文外,作者还把笔触投向亲朋好友,此时,他的目光温情脉脉,更多的是欣赏和赞美,如《可爱的“袖珍”老师》《体育老汉》《老玩童》等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乡村记忆”是永恒的主题,作者如同我等读者,从乡村社会步入现代都市,夜深人静时,回望乡村,总会生出丝丝缕缕的情愫,发而为文,就是胜友先生提及的“乡村风俗画”了。我在阅读《抓泥鳅》《挖春笋》《过除夕》《放鞭炮》《咱家的中秋》时,感受到了作者融入乡土社会的欢欣喜悦,感受到了乡村田野亲切而鲜活的气息扑面而来,我想起了我那遥远的家乡。

作者的写作重心无疑是现代都市生活,现代都市是他目前的生存大环境大背景。正如上文所言,包罗万象的现代都市生活成为作者的写作根基,多姿多彩的“身边琐事”编织成一幅幅现代都市生活的生动图景。可以预计,若干年后,《常人不悔》提供了研究20世纪末21世纪初闽西社会生活的生动叙事文本。

作者的写作艺术有许多可供研究之处,本文限于篇幅,不再赘言。有道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志于写作者阅读此书,自可从中领悟。我等何必在此饶舌?不过,我还是想说出一些自己的阅读感悟,这就是:观察力,生动事例,平实叙述,幽默感。

既为读后感,是零星的阅读感受。感谢作者给我的阅读愉悦和人生启迪。一位理科学者的人文情怀,则尤为令我肃然起敬。我想向我的朋友们推荐这本好书,原因很简单,这是常人写出的好书,我们都是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