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从城头掠过 练建安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转发

846次点击|8次点赞

赞一下


2345截图20200828221935.png


猛虎从城头掠过

 

练建安

 

汀江流域,是猛虎出没之地。客家人称猛虎为“老虎”。客家人将这个词时常发音成为“拉—虎”。老虎给予客家人的记忆是那样的深刻,时至今日,一句“拉虎来了”,还可以吓坏哇哇乱叫的顽童。这些顽童根本没有机会看到游走林间的作为凶猛动物存在的老虎,他们只是在影视、画册、或动物园中看到过那些斑斓华丽的猫科动物,他们看到的是家猫的扩大版,懒洋洋的,温和可爱。“拉虎来了”的话语,为什么还有如许的威慑力?这一方面与说话者夸张的语气有关,更可能与族群记忆与遗传密码有关。

汀江流域山高林密,物种丰富,历史上,老虎出没其间。清康熙三十八年《武平县志》记载:“康熙八年,虎入城市。六月初三日夜,虎从城北逾垣而入,民有见之者。数日后知县钟有闻募勇士射殪之。”

六月,汀江流域进入酷热的季节,这只老虎不在深山老林避暑,来武平县城干什么?六月三日那晚,无月,星光璀璨,在闷热的空气中,色彩斑斓的老虎跃过城墙,一闪而逝。

查《武平县志卷之三建置志》,武平县城为砖城,“周围七百六十尺,高二丈有奇,垛一千五百三十。辟门曰:东曰迎春,西曰秋成,南曰南平,北曰北高。”那只老虎可以轻易跃过“二丈有奇”的城垣,形同“飞虎”。

“飞虎”的一闪而逝,恰好被一些人看到了,这些人是纳凉者还是挑担夜卖者?是巡城的兵士还是其他什么人?不得而知。同样不得而知的是,这只“飞虎”从哪一段城垣飞过的?躲进了什么地方?似乎可以肯定的是,武平的街坊没有发生什么惊扰,这也大致可以推断出“飞虎”入城是在六月三日晚夜深人静之时。看来那位县太爷钟有闻是位循吏,勤政爱民,紧急部署了众多弓箭手,迅速围剿射杀了可能威胁百姓生命安全的入城“飞虎”。“募勇士射殪之。”勇士,很大的可能性是县属弓兵。募,按文义理解是“招募”,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如果非县属弓兵,那么,武平县城必有一些训练有素的武功高强者,且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按县志文义,深夜入城的“飞虎”,矫健勇猛却没有伤人,“射杀”行动顺利实施。如此说来,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飞虎”入城的“停留”时间当是深夜至次日清晨。我可以想象到,当那只“飞虎”从城墙脚下挣开眼睛时,它看到了东边那轮鲜红的太阳,和那遥远的山岗上看到的一模一样。它正要缓步离去,迎面是一群如临大敌的弓箭和一排闪着金光的枪尖。它蓄势待发,忽听弓弦响动,毒箭似飞蝗呼啸奔来。它一声长啸,扑倒在地上,流出了痛苦而委屈的眼泪。它想对人们说出一句话,却永远说不出来了,说出人们也一定听不懂。它想说——我在山上经常看见那盏红灯笼,城头的那盏红灯笼,多么美丽的红灯笼啊,我只是想进城看看,看看。

康熙年间武平地方志上唯一一只老虎就这样被消灭了。

大约十三年后,即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早春时节,也有一只老虎进入了县城,这座县城是被称为“铁上杭”的上杭县城。这只老虎逍遥自在地溜达了一圈后,留下啮印爪痕,扬长而去。

丘荷公纂《上杭县志·杂录》是这样记载的:“康熙二十一年二月,门者夜起,忽见一虎,骇匿。虎从申明亭废地逾墙而东,经道署啮损屏门越北城而去,明日视屏门及地皆有爪痕,又阳明门城边落有虎毛,意从此跃入。此开县以来所未有。”

入城之虎是第一次,而山野的老虎却很多。丘荷公引《仁恕堂笔记》作杂录记载:顺治丁酉春“上杭梅田洞章姓者为虎所衔,越五十里至一寺门,虎委其人于地。章呼寺僧求救甚急,僧从门隙中望见,反键其门不为理。虎又衔其人还之于家,计二日,往返将百里,肤寸无伤,遂披剃学佛。县令知其事,抵寺僧之不救应者,各杖之。”此事非常传奇,虎不吃人已为奇迹,更神奇的是衔人二日往返将百里而寸肤无伤,章姓者居然没有吓晕饿晕,虎口余生的他,看来是大彻大悟了,“遂披剃学佛”。

上杭老虎“衔人”不止一次。上杭莫树椿《师竹堂集·记虎》中说:“邑东北三十里角坑乡,山深林密,常有虎患。每当暑天,乡人聚集祠外大坪中,杂坐乘凉。乾隆末年秋初一夕,虎忽衔一小儿去,众大哗。乡中一人在睡梦中闻喊声,开门探视,虎遂弃儿衔之去,而小儿无恙。”对于老虎“释彼取此”换人,弃小儿衔走推门人的怪异之举,莫先生以为是“定数”。

丘荷公著有《愿丰楼杂记》十卷,载有“虎事”,录入《上杭县志·杂录》。其中说到:“庐丰蓝明经天行,馆某乡,晚归经蹬子凹桥,月见对岸一虎,闻足音凝不动。……遂折回。虎尾之行,过炉元洞,居人既寝,明经恐人不知,出遭其害,大呼有虎勿开门。适一家犬在户外,恐为虎所攫,启门呼犬,虎攫其人去。”老虎捉走了人,当地百姓就与那位私塾先生打起了官司,控告他“带虎伤人”,县官的判决很有意思,他说:“彼带虎食人,汝亦带虎食彼可也。”丘荷公写道:“案遂结。”补充一句交代案发时间:“此清乾隆中事。”再补写三字,说明消息来源“千谷言。”我想,千谷先生不会开玩笑吧。

汀江流域多虎,记不胜记,上世纪八十年代,相传武平象洞乡“转”岩前镇的山路上常有老虎出没,有人称在一个叫枫树崟的地方多次看见老虎,不时听到声震山谷的虎啸声。乡邻们说,上山一定要带把雨伞,最好是花花绿绿的油纸伞,新宁遮子(客家品牌雨伞)也行,遇上老虎,将雨伞迅速地一开一合,老虎见状,以为是极厉害的庞然大物,就不敢轻举妄动了。当然,能爬树而有树可爬最好,爬树是稳妥的选择。

对于老虎,汀江流域的客家人可以说是如数家珍,那些“龙从云,虎从风”、“铜头铁颈豆腐腰”的说法就不去提它了。客家人认为,老虎的绝招是“一扑二扫三掀”,锐不可挡。它一般游走于一种“猫毛草”丛生的地方,树林中有群鸟,鸟粪落在虎皮上将引发其皮肤病;太阳落山,老虎巡山,老虎喜欢月色溶溶的夜晚,林间如果有缓缓游走的两盏黄灯,不用说,那是一只老虎,残暴的巡山虎。客家人甚至知晓老虎的性生活习惯,他们有句谚语说:“老虎XX,三年一次”,理由是雄性老虎的性器状如狼牙棒,雌性老虎肯定受不了。一些客家地方志中说,“虎畏焚山羊角。”还言之凿凿地记载说“犬为虎酒”,说“虎食犬辄醉。”

感觉中,客家人对老虎的感情相当复杂,客家人作为汉族中的一个民系,一方面也渴望“龙虎精神”、“虎虎生威”、“虎形虎相”,另一方面也痛恨那些“为虎作伥”者。客家人选屋场,崇尚“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地形。若为虎形,必出武将;客家人的厅堂,多悬挂虎啸山谷图,以增雄威;客家人的门神是左右相对的上山猛虎;客家孩童的鞋帽,多作虎头状,叫虎头鞋、虎头帽,客家人祈盼以虎威保佑孩童健康成长。“老虎嫲不食子”的俗谚,实际上肯定了“老虎”光明的一面。

有一则关于老虎的民间故事流传甚广,客家人对老虎的复杂心态可见一斑。故事说,某一位樵夫上山砍柴,遇见一只老虎一边向他摇尾巴,一边流泪。原来,老虎受伤了,它的脚上(大腿)上被刺进了一棵荆棘,红肿流浓。樵夫壮着胆子,为老虎拨出荆棘,采来草药为它疗伤。老虎摇动尾巴走了。此后,樵夫每天早上开门,都可以发现一只新鲜的小野兽。樵夫把小野兽拿去市场卖了,日渐富裕,置地建豪宅娶媳妇,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故事的另一种版本使“剧情”发生了突转,大意是樵夫在豪强或那位媳妇的威逼利诱下,参与设置陷阱猎杀了这只老虎。老虎在临终前,对它曾经的恩人,流出了痛苦而委屈的眼泪,如同夜入武平县城的那只“飞虎”。

故事的版本在一些讲述者的口中,还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那就是樵夫设置陷阱后,老虎奋力跃出,伤及多人,独不伤樵夫。老虎绕樵夫转了三圈,缓缓进山。某日,樵夫上山遇野猪群围攻,老虎扑出,击退了野猪群。老虎望着樵夫,一声长啸,隐入林间,从此不见了踪影。

翻阅明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我试图在其卷之八十一《祥异》中寻览汀江流域的虎踪。汀州自宋至明,祥异颇丰,如“宋治平四年六月,进桐木板二,有文曰天下太平”;如“宋元祐五年,嘉禾生三十六穗”;如“绍兴二十三年六月,莲生同蒂异萼者十有二”;如“元至元五年六月庚戌,长汀县山蛟出,大雨骤至,平地涌水深三丈余……”再如“明成化二十一年夏,淫雨,山水骤溢……”汀州府的种种祥异,记述甚详,独不见老虎。

在这本《八闽通志》中,建宁府、泉州府、漳州府、汀州府、延平府、邵武府均无虎迹可寻。

福州府的连江县发现了老虎。这些老虎的凸显,也是因为它们有了入城的雅兴与举动。《八闽通志》记载道:“元至正二十三年正月,连江有虎入县治。”“二十四年七月,白昼获虎于郡城西。”连江县城在相隔一年半的时间内,两次出现了老虎,最终,老虎被擒获了,不知此虎是否彼虎?

兴化府即今莆田市,此处背山面海一如前述的连江县,一度时期老虎极为猖獗,以致于被郑重地载入了《八闽通志》卷之八十一《祥异》。我注意到,大概是编纂者黄仲昭的家乡兴化府虎患特别严重,他在记述“祥异”时,给予了虎患特别多的篇幅,还破例地收录了一首七言排律,主题是“嗟哉山君何太恶”。山君即老虎的雅称。《八闽通志》的记载是:“(明)天顺六年,(兴化府)城北依山诸村落虎为害,伤人畜以数百计,白昼数十人同行亦有被伤者,山中数月几绝人迹。”“(明)成化八年,虎复为害,伤人畜不减天顺三年之数。”

我们知道,《八闽通志》是志书的一种,未记载的部分并不等于不存在,各县修志者未必把虎踪一一记录在案,即便记录,省志府志也未必一一采录。在我的感觉里,日行数百里的老虎,在宋元明清近千年的历史天空下,来去自由地游荡在闽浙赣粤的大地上。

就在我即将结束翻阅史志的时候,书堆里“跳”出了《将乐县志》,这是一本清徐观海修纂的旧方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12月出版。我查阅其中的卷之十六《灾祥志》,“虎患”之重,让人咋舌。

其中记载:“明正德八年,虎食人。” “嘉靖七年,虎遍伤人。县薄洪俊教民设阱捕之,其害始除。”“三十四年,虎食人。”“四十一年,虎入城。”“四十四年,虎食人。”“万历五年,虎入城。”“万历十五年,虎入城食人,知县黄仕桢募猎者毙之。”“康熙五十四年乙未三月,虎入城,噬一人于松桥街。”

综合上述记载,从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到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年间,将乐县的老虎有8次极猖獗的活动,其中入城4次。老虎既为“山君”,如果不食人,不入城,不威胁人类的生存,修志者大概没有那份闲心将其郑重其事地载入惜墨如金的方志里头。

将乐县现属三明市,西北临泰宁、西南接明溪、东临顺昌、沙县。清洪济修、江应昌编《泰宁县治》卷之三《祥异志》载:“明成化癸卯十九年,饥虎狼到处伤人,至二十二年乙巳,患未息。二十三年丙午,夏秋旱,禾歉;虎狼伤人逾百数。”民国王维梁、刘孜治修纂《明溪县志》卷十二《大事志》,记载了自明及民国的“大事志”,提及“虎患”者,仅有一处。 “清顺治十二年乙未,大旱。民饥,斗米六钱。多虎患。”民国黎景曾、黄宗宪修纂的《宁化县志》卷二《大事志》记载: “(明崇祯)乙酉三月十二日,有虎入北门。”

我们知道,福建方志浩如烟海,如果我们扩展方志的查阅范围,将其扩展到闽浙赣粤乃至整个华南地区,遍及历朝历代,那么,老虎的踪影无疑会使人头晕目眩,因为,这些地方,本身是老虎的家园。

我们在上文中大量提及的老虎,正规的称呼叫华南虎,又称中国虎,其第一个标本在在厦门发现,又称作为“厦门虎”。其最为典型的特征是头部有鲜艳的“王”字斑纹。生物学家认为,虎为大型猫科动物,100万年前从中国南部(一说东北部)起源,逐渐分化出华南虎、里海虎、孟加拉虎、印度支那虎、西伯利亚虎(东北虎)、爪哇虎、苏门达腊虎、巴厘虎等八个亚种。由于人类大规模的猎杀和破坏生态,虎的分布范围日益萎缩,数量急剧下降,巴厘虎、厘海虎、爪哇虎于上世纪相续灭绝,华南虎由1949年的4000余只到上世纪80年代只存在于动物园50余只,野外华南虎生存状况不明,华南虎已濒临灭绝状况。

1990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特聘美国爱达荷大学动物研究所动物学博士加里·科勒先生及其夫人迈勒斯·科勒前后两次前往梅花山进行调查,他们实地发现了华南虎的多处踪迹,足迹八处、地挂71处、树挂3处,证人目击华南虎9处。他们认为,梅花山是最理想的华南虎的栖息地,是华南虎的故乡。

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委托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和国家林业部召开的中国自然保护优先领域研讨会上,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被评定为“现存华南虎数量最多,活动最频繁,是对全球有影响,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保护区。”

汀江流域的梅花山,多年来,虎踪频现,时闻虎啸。

200167,武平县发现老虎。其时,我刚从海峡都市报社编辑记者任上返回家乡,供职于县委报道组,闻讯即与文友练康豪等赶赴实地采访调查,撰写了《武平初闻虎啸声》新闻,发表于《闽西日报》。兹引录如下:

距梅花山百里之外

武平初闻虎啸声

 园丁村沙壁里发現“挂爪”多处

本报讯(练建安 练康豪)屡见于历代《武平县志》的华南虎,近二百年在该县几乎销声匿迹。今年6月7日,一位当地村民的野外奇遇,华南虎踪再度惊现。
    
昨日,武平县城厢乡园丁村林业主任李德雄报称,该村菊坑里村民李庆善于6月7日在沙壁里与华南虎相遇,耳闻虎啸,目击虎影。村民至今不敢单独前往该处樵采耕牧,收割中稻时,结伴而行,早去早归。
    
获悉这一消息后,梁野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程师钟桃远、城厢乡林业站副站长饶秀通和笔者随即前往实地了解情况。
    
菊坑里村民李庆善,高小文化,今年61岁,曾十余年任生产队长,他详细地向笔者一行叙述了事情经过。
    
他说,6月7日那天,他去离家约4公里的沙壁里采摘野生灵芝。中午2时许,阳光很好,突然听见——呼,嗷——的野兽叫声。发出响声的地方距离他有200多米,芒草成片。他壮着胆子,喝了几声,不料,嗷呼声越来越大,这时,他看见一只几百斤重的黄黑色的东西悄悄游动。啊,老虎!他吓得拔脚就跑,连续多日仍惊恐不安。
    
在李庆善的引导下,笔者一行翻山越岭,来到现场考察。沙壁里位于城厢乡园丁村、礤文村交界处,与梅花山直线距离百里以外,海拔约400米,为梁野山自然保护区外围,四周群山连绵,植被繁茂。在沙壁里半山坡上,疯长着长近百米、宽二三十米、高达二三米的九节芒,中间夹杂有针叶阔叶混交林。李庆善说,这就是老虎藏身的地方。  
    
现场发现:在三棵直径1015厘米,高78米的拟赤杨(俗称鸡骨斩)阔叶树树干上,自根部至1米左右距离之间,树皮剥落,留有非常清晰的齿印和爪印,爪迹直达木质,总计20余处。由于历时三月有余,已难以寻获其他物证。
    
武平历史上,虎踪频频,虎从城北逾垣而入邑中时有虎患屡见古旧县志。据菊坑里老人回忆,解放前,曾有一只老虎光临该村,全村青壮持鸟铳鸣锣围攻,老虎迅捷逃脱,直奔高礤下。
    
资料显示,这次发现虎踪,在武平近来二十年历史中,尚属首次。据悉,梅花山华南虎研究所专家将于近日前往实地作进一步考察。

 

在上杭县步云马坊村茶盘洞,有一处“中国梅花山华南虎园”,此处,进行着一些从苏州动物园和桂林动物园华南虎的“繁育野化工程。”

动物园的华南虎与野外生存的华南虎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不可同日而语。人们相信在梅花山,在汀江流域,在八闽大地,华南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练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