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振金声客家赋 ——读张胜友先生《石壁记》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1445次点击|7次点赞

赞一下


2345截图20200828221821.png


  玉振金声客家赋

——读张胜友先生《石壁记》

 

练建安

 

在举世闻名的福建宁化石壁客家公祠,有一方硕大的刻石,碑文系张胜友先生潇洒遒劲的手书刻录了其撰写的《石壁记》。此为世界客家乡亲参拜祖地必读的客家文学经典。

张胜友先生,永定客家人,文学大家,尤以报告文学及电视政论片称雄于中国文坛,出版报告文学等作品集20部,撰写各类电影、电视政论片40余部,洋洋大观。其《闽西石榴红》《武夷山水情》《飞到联合国总部的神奇石块》《历史的抉择——小平南巡》《潮涌浦东》《闽江映像》《让汶川告诉世界》《父亲》《故乡桥》等作品选入大学、中学语文教科书,哺育着无数莘莘学子。

张胜友先生还是文赋大家,近年作《石壁记》《土楼宣言》《百年学堂赋》并称“客家三赋”,脍炙人口,传播广远。

赋者,源远流长,“赋者,直陈其事也”。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赋大致经历了诸子散文“短赋”、屈原“骚赋”、汉代“散赋”、魏晋“骈赋”、唐代“律赋”、宋代“文赋”的变化发展。风行至今的文赋一般有以下特点:不讲究对偶、音律、藻采、典故;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自由。文赋形似散文,却有韵律,呈现出由骈俪返回散体倾向,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是一种诗歌和散文结合的文体。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等,即为文赋代表作。

张胜友先生《石壁记》,又称《石壁赋》。记,乃文赋一种。兹按该文次序,谈谈学习体会。

环山迭翠者,古称玉屏也;石壁麇集者,客家祖地也;何谓客家者,乃中原汉胄之民系也。嗟呼:‘客而家焉!’”《石壁记》起势刚劲,下笔有雷霆万钧之势,雄姿英迈,点出了客家民系得以安居滋生、发展壮大的总体地理空间,其宏阔的视野,犹如太空中遥望人类生存摇篮,犹如超广角的影视画面。三句“者……也”既是排比句,也是三个全称判断句,斩钉截铁,巍然屹立。其精美文辞,高屋建瓴,高瞻远瞩,一下子为《石壁记》定下了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基调。

第二部分,张胜友先生以精妙的文辞,概述了“客家民系”的成因,从大历史的角度,点明了“中原板荡,衣冠南迁”的艰辛历程。一般专家学者洋洋万言繁复的叙述,在张胜友先生的笔下,浓缩成了七十八字。“西晋以降,时移世易,永嘉之乱,安史兵燹,黄巢烽火,靖康蒙难。”这二十四字,高度概括了客家先民四次大规模南迁的历史背景。“岁月流逝兮中原板荡,战乱频仍兮生灵涂炭。”“黄泛汹汹,田畴荒芜。” 人慌慌而游走,风飒飒以南迁。”中原烽火,生灵涂炭,千里南迁,备尝艰辛。一幅幅战乱兵燹的凄惨图景跃然纸上。“游走”,动感十足,百般的无奈,百般的故土难离,尽在其间。“风飒飒”三字,凄风苦雨,艰辛跋涉情境扑面而来。“越黄河兮山高路长,跨长江兮何处家园?” 客家先民历经艰难险阻,越黄河、跨长江,餐风露宿,筚路蓝缕,面对前路迢迢,何处是家园呢?此处,“越黄河”“跨长江”,不仅仅是工整的对仗,更是严格的时空顺序,是千里南迁的两个具有地理标志意义的重要节点。长江边上,客家先民上下求索,苦苦寻找着新的前进方向。

新的家园就在宁化石壁村。《石壁记》顺文意而下,感叹道:“噫!古邑石壁,闽西洞天,宜居宜稼,乐土一方。” 宁化县于唐开元十三年置县,隶属汀州,所以称为“古邑”。此地处于福建西部,简称闽西。《石壁记》以朗朗上口的四字句四句,平仄交错,抑扬顿挫,概述石壁状况。然后,具体著墨,从闽粤地理的角度,描述石壁:“武夷东华站岭,岭开隘口;闽江赣江汀江,源出三江。史载‘开山伐木,泛筏于吴’。”镜头继续前推,遂聚焦于石壁百里平川:“平川百里,山奇水秀,土楼卫众,户户绿映。”为什么有这样的世外桃源呢?“葛藤庇佑,不闻枞金伐鼓之声;桃源胜景,生发养育南渡之人。”这里,《石壁记》引用了世界客家乡亲耳熟能详的《葛藤坑》故事。传说黄巢大军进兵福建时,感于客家大嫂的仁爱,绕过了石壁村,兵燹不入。接着,《石壁记》概要铺陈了中原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在石壁客家摇篮的传承和弘扬:“汉民土著,手足胼胝,辟土垦殖,共创基业。孕育客家民系,成就客家摇篮。秦韵汉腔,遂成“雅言”“通话”。舟楫如缕,商行闽粤南洋。承载包涵,迎迓黎民庶士。耕读传家,播衍四海五洲。”至此,《石壁记》劲足势满,如箭在弦上,遂笔锋一转,以“更喜”两字,将笔墨集中于当下盛世盛举:“更喜盛世修文,宁化引类呼朋延展薪火,兴家庙,建公祠,脉脉客家魂,敬祖穆宗地,弦歌鼓乐,百业图强。今日之石壁,处处汉唐遗风中华神韵焉!”

《石壁记》行文至此,已是文质饱满,文气充沛,酣畅淋漓,应该适当收束了。张胜友先生不愧为大家手笔,他以“泱泱华夏”以及“煌煌寰宇”的高度,全新诠释了客家。“夫泱泱华夏,行走千年总称客;煌煌寰宇,旅居异邦是为家。” 《石壁记》进而直陈亿万客裔的行为主旨,乃奉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紧扣题意,前后呼应,珠联璧合,妙笔天成。“百家姓氏,亿万客裔,绵绵瓜瓞,慎终追远,拜谒石壁,祭奠始祖,乃九九归一也!古人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余叹曰:‘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辛卯岁夏日”

《石壁记》有附记,其文曰:“附记:客家系中华汉民族分支族群,始于中原南迁,后播衍全球,客走天下,天下为家,人口已逾1.2亿之众,经千年演化而形成客家民系。福建闽西乃孕育客家民系之中心地域之一,史称‘客家祖地’。奉作客家公祠碑文《石壁赋》,以记其盛。”附记以简练的笔墨说明了客家民系及客家祖地情况以及《石壁赋》的由来。鲁迅先生有言:“越有民族性,则越有世界性。” 《石壁赋》既是客家的,也是世界的。

福建客家研究院林开钦先生在《论汉族客家民系》中指出:形成汉族客家民系有四个特征,即脉络清楚的客家先民、特定的地域条件、特殊的历史年代和独特的客家文化,四者缺一不可。以客家学者的角度看来,《石壁记》以文学语言诠释了林先生关于形成汉族客家民系的四个特征的论断。或者说,文学家与史学家在“客家”及“石壁”的问题上,达成了高度的共识。

学习《石壁记》,获益良多。张胜友先生精研中国历史尤其是客家移民史,其古典文学尤其是诗词歌赋学养深厚,精妙构思文赋,雄文五百余,字字珠玑,胜似千言万语。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先生在《文说》中写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吾观《石壁记》,如同遥见东坡美文。这真是:“《石壁记》泉源万斛;客家赋玉振金声。”

 

作者:练建安



 

 

石壁记
                       张胜友

 

环山叠翠者,古称玉屏也;石壁麇集者,客家祖地也;何谓客家者,乃中原汉胄之民系也。嗟呼:“客而家焉!”

 

  西晋以降,时移世易,永嘉之乱,安史兵乱,黄巢烽火,靖康蒙难。岁月流逝兮中原板荡,战乱频仍兮生灵涂炭。黄河汹汹,田畴荒芜。人慌慌而游走,风飒飒以南迁。越黄河兮,山高路长;跨长江兮,何处家园?

 

  噫!古邑石壁,闽西洞天,宜稼宜居,乐土一方。武夷东华站岭,岭开隘口;闽江赣江汀江,源出三江。史载“开山伐木,泛筏于吴”。平川百里,山奇水秀,土楼卫众,户户绿映。葛藤庇佑兮,不闻枞金伐鼓之声;桃源胜景兮,生发养育南渡之人。汉民土著,手足胼胝,辟土垦殖,共创基业。孕育客家民系,成就客家摇篮。秦韵汉腔,遂成“雅言”“通话”。舟楫如缕,商行闽粤南洋。承载包涵,迎迓黎民庶士。耕读传家,播衍四海五洲。更喜盛世修文,宁化引类呼朋延展薪火,兴家庙,建公祠,脉脉客家魂,敬祖穆宗地,弦歌鼓乐,百业图强。今日之石壁,处处汉唐遗风中华神韵焉!

 

  夫泱泱华夏,行走千年总称客;煌煌环宇,旅居异邦是为家。百家姓氏,亿万客裔,绵绵瓜瓞,慎终追远,拜谒石壁,祭奠始祖,乃九九归一也!

  古人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余叹曰:“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

 

附记:客家为中华汉民族分支族群,始于中原南迁,后播衍全球,客走天下,天下为家,人口已逾1.2亿之众。经千年演化而形成客家民系,福建闽西乃孕育客家民系之中心地域,史称“客家祖地”。应宁化政府之邀,作《石壁记》镌刻于碑上,以记其盛。

 

辛卯岁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