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婚育文化大观·客家篇》结语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转发

425次点击|0次点赞

赞一下


2345截图20200918192716.png


【《闽台婚育文化大观》即将出版,6册,在下忝为组稿并与雪松合作了《客家篇》。刘教授要我补写一篇“结语”。匆忙草就,贴出来,请大家赐教。】

 

《闽台婚育文化大观·客家篇》结语

 

客家先民源于中原大地,在历史长河中辗转南迁至闽粤赣边,与当地百越族融合,大致于唐末宋初形成汉族的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民系。福建为客家祖地、客家大本营,其婚育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与中原文化“同中有异”并与周边民系及畲族等“异中有同”的格局,其婚姻以“大行嫁”为主要模式,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族不婚”等古训及中原“六礼”,在实行“六礼”中,福建客家因时因地虽有繁简的变化,但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广子嗣”“瓜迭绵延”的期盼与渴望,同时,历史上客家地区的婚姻也是协调族群关系“结两姓之好”构建局部和谐稳定的村落群的重要途径。

客家妇女素以贤良著称,“做子婆太”既是客家妇女普遍的理想追求也是客家妇女在客家社会生活中有较高的地位的生动体现。这一特殊现象,在旧时普遍“男尊女卑”的社会显得格外难能可贵。

福建客家的生育文化,主要体现在“祈子保胎保赤教化”等方面,在其“祈子保胎保赤”的日常生活中,包含着比较多的民间信仰习俗,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旧时,这些民间信仰习俗既是客家百姓的美好心愿的表达,也是籍此形成约定俗成的“祈子保胎保赤”社会行为规范,并达到心灵慰藉作用,增强“幸福指数”。此外,只要我们拂去一些民间信仰习俗的纷繁尘土,就可以发现,在其“尚巫”行为的表象背后,隐含着许多朴素的实用的原始科学原理。福建客家生育文化习俗,暇瑜并存。总体而言,客家乡村因此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温情脉脉起来。福建客家生育文化中的“教化”,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以童谣、谚语、民间故事、山歌、“生活即教育”为主,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福建客家地区特别“尊师重教”,私塾学堂遍布,“传道受业解惑”,恪守儒家传统,遐迩闻名。福建客家地区的“尊师重教”风尚,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台湾客家多为粤东及闽西迁入,而粤东客家“十之八九”源于客家祖地闽西,因而,台湾客家婚育文化与福建客家婚育文化一脉相承,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1949年以后,福建客家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福建客家的婚姻格局在“婚姻自主”、“一夫一妻制”的基础上,“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等等观念行为成为社会生活的新风尚,生育的性别取向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生男生女一个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观念深入人心,女性上族谱,女性参加祭祖、入祠堂等成为社会普遍现象。闽西姑田“天下第一龙”成为“婚育新风龙”是这一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与象征。自由恋爱成为婚姻绝对主流。自由恋爱与时俱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发展成“网恋”。婚娶形式则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既有“裸婚”,也有仪式繁复的“大行嫁”复古形式。

闽台客家婚育文化习俗是闽台客家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的,整理研究其发展脉络和基本表现形式,有助于从婚育文化的角度了解闽台客家的历史渊源和现状并预见其发展趋势,有助于继承和弘扬闽台客家婚育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注入新型的科学合理的要素,形成婚育新风,造福百姓,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