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红军谢毕真》审稿意见
中共武平县委宣传部:
感谢家乡信任,委托审稿。
多日通读文稿,查阅历史资料,获益良多。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时,编撰《百岁老红军谢毕真》一书,意义重大而深远。百岁老红军谢老的革命历史和高风亮节,是鼓励家乡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出版并在家乡宣传此书,极为必要。
《百岁老红军谢毕真》全书稿18万余字,16章,以百年时间顺序为线,叙述了百岁老红军谢老艰难困苦、坎坷曲折的革命生涯,歌颂了谢老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革命精神。全书稿编撰目的明确,编撰导向正确。
书稿为编写组集体完成。第一章走上革命之路到第七章 解放边区建立民主政权,为第一部分;第八章奉命调闽西到第十四章拨乱反正为第二部分;第十五章离而不休,十七载辛勤编党史到第十七章多彩晚年,著文审稿讲历史为第三部分。
文稿中,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谨陈管见如次:
第一部分,俗称“解放前”部分。记述谢老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生涯,文笔生动简洁,史料较为翔实,章节清晰明了,注重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内在逻辑联系,见人见事,事件人物互动。大历史与小历史、全局与局部、集体行动与个人作为之间的分寸,把握得较好。第一部分是全书稿的“重头戏”。
可商榷处为:
一、第3页,似应介绍传主出生成长年代即民国时期的自然环境。
二、第3页,建议简要介绍客家谢氏家族历史,延及谢克昌。“富裕中农”是阶级成分。有何依据?“一些土地山林”是多少?“遂由……”是因果关系,此处不全面。
三、第5页,“阅者无不为之愤慨”,不妥。“阅者无不”,是全称判断,不可知。
四、第5页,“1929年夏天谢毕真高小毕业。是年恰逢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进入闽西,先后占领龙岩、上杭等县。”(改“……红四军再次进入闽西”,有别于毛泽东等率领红四军1929年3月入闽行动。)
五、第6页,补,蕉岭县概况及蕉岭县立中学概况。
六、第11页。建议简要介绍沈洛池情况。
七、第13页,“‘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奠定了基础。”此句表述不妥。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表述是:“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以及我们党促成的这次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八、第14页,“李碧山……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应点明具体的苏区。
九、第17页,小标题,“家乡初试牛刀”,建议改为“家乡革命工作”,较为平实。
十、第23页,似应介绍峰市的基本情况。
十一、第23页,“省主席陈仪委派他的浙江同乡俞某为区长坐镇于此。”(查,俞某的名字。)
十二、第25页,“特委宣传部长十分重视峰市这个点的工作,……谢毕真回到象洞,陈仲平对此行任务的圆满完成表示满意。”(特委宣传部长为何人?)
十三、第25页,“解放前,王长光在云南开展武装斗争,组建了数千人的纵队,解放大片地区。解放后他住昆明, 用笔名王松写作,如今已是著名作家,著作甚丰。”(王长光的革命历史及其贡献,应该引用权威资料。其著作,要点出书名。解放后职务如何?)
十四、第28页,“1940年上半年,处于国民党统治后方的梅县地区。”(“国民党统治后方的梅县地区”,此说依据如何?)
十五、第37页,引述《血沃杜鹃红》第三辑(作家出版社,1998版)记载“南委事件”的大体经过,资料权威性不如闽粤赣边党史资料及我党隐蔽战线斗争史资料。引用资料要有说服力。另《方方文集》《回忆谢育才》《铁汉魏金水》《永恒的怀念——回忆刘永生》等,有大量记载,可以互为印证。
十六、第41页,写方方的秘密工作,可引用《方方文集》有关资料。
十七、第43页,方方遇险与谢老在此事中的作用,可补充一些细节,扩大写。
十八、第48页,“张春汉迅速作好准备,走前和谢毕真依依惜别,彼此心情都很难受。” “谢毕真心里感到很空虚、很孤寂,也有点儿伤感。”(此类写作,属于推测传主心理状况,应当避免)。“每当夜色来临,谢毕真坐在黄沙小学校门口,凝视着天空闪烁的繁星,遥望着王寿山顶的棋盘石,心里不自禁地哼起“往事如烟,家山如梦,何处是归程”的歌曲来。”(有感染力。不过,严肃的传记似不提倡此类写法)。
十九、第79页,“他根据李碧山(即李班,原越南劳动党中央候补委员,1981年在越南胡志明市逝世)的指示……”(李碧山相关情况应在首次出现时介绍。)
二十、第89页,“不久国民党闽粤军政当局自恃军事力量上占有的优势,正紧锣密鼓地筹划对闽粤赣边区共产党组织及其人民武装的进攻。”(简要介绍全国战场后,转入闽粤赣边纵的斗争情况。)
二十一、第108页,“2月28日下午,支部司令部召开军事会议。独七大队和县委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侦察小组带着蕉岭地形、街道和县府三张绘图……”(要详细写谢老在蕉岭战斗中的作用。不能见史不见人。)
二十二、第109页,“刘香亭本质上只是个文人,在同乡土匪钟绍奎的胁迫下‘上了贼船’,自此追随钟绍奎干了不少坏事。”(刘香亭文人出身,非本质上是个文人。“在同乡土匪钟绍奎的胁迫下‘上了贼船’”?胁迫?对其定性,须查阅县有关档案。)
二十三、第110页,查《武平文史资料》“剿匪专辑”。补充资料。
二十四、第111页,“练惕生是武平县岩前镇人,……历任国民党军旅长、师长、副军长的练惕生,在家乡也算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练惕生“也算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福建著名抗日将军,中将副军长,武平县民国时期最高级别的国民党军高级将官,“也算是?”写传记,不能信口开河,要有事实依据,不能耍花枪。建议引用练建安、练德良著《抗日将领练惕生》相关资料,注明出处。)
二十五、第112页,谢老对练惕生的接触与评介,可参见《抗日将领练惕生》序言。 2004年4月,练建安、练德良合著的《抗日将领练惕生》通过了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审稿,即将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敬请家乡革命老前辈谢老作序。谢老在序言中写道:“……练惕生是武平人,我的同乡。1949年5月,他和傅柏翠、李汉冲领导闽西起义,我们曾有过接触。……老省长魏金水曾多次对我说过:‘练惕生对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是有功的。’……1949年春,在国民党大势已去的情况下,练惕生不愧为识时务者,与傅伯翠等积极酝酿反蒋起义,……他的行动表现,以后还受到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张鼎丞的称赞,说他是‘起义人员的榜样’”。
二十六、第114页,“……直说得那个当过侦察队长的老家伙,羞红着脸,一直低头默不作声。”(“老家伙”,憎恶之情浓烈,编撰者可以考虑客观叙述。)
二十七、第116页,“刘总队长命令‘迎队’、‘接队’分左右两翼插下,向敌包抄。敌人溃不成军,一时间满山都是丢下的步枪、刺刀、子弹袋和军毯。”(此前应该说明“迎接大军南下”的编队情况,突然出现“迎”队、“接”队,语焉不详。)
二十八、第118页,“我军的反“围剿”继武平岗背战斗之后,又一次赢得伟大的胜利。”(粉碎国民党军“六路进攻”战斗,建议详细写。采访老战士,回忆谢老在此战中的经历。又,写传,名词,一般用中性词,以示客观、公正。“我军”,此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简称“边纵”。)
二十九、第120页,“战斗结束后,教育释放俘虏,烧毁田赋、征兵册和档案,开仓济贫。”(此稿写隆文歼敌,无一处体现谢老,全为战斗过程。不妥。谢老在此革命活动多年,又在现场,当有作为。建议补充采访谢老参与隆文战斗前部署的情况。又,“歼敌”,为我方立场用词,是否改?可研究。)
三十、第125页,关于“郭车会议”,可补充“练建安、练德良著《抗日将领练惕生》之《郭车会议》对此记述甚详,引述于次:……1949年5月1日,李汉冲、傅柏翠以迎接新专员为名,在上杭郭车傅柏翠住宅“市隐楼”举行各路军政要员秘密会议。……”
三十一、第127页,“谢毕真向练平谈了大军渡江后的形势,指出傅、练、李等起义决策是明智之举,对革命对闽西人民都是有利的,表示当即会向地委和区党委汇报。”(中共闽粤赣边区代表范杰英负责联络起义事宜。地委早知道情况了。)
三十二、第132页,小标题“胡琏窜梅”,不妥。当时,有胡琏兵团、刘汝明兵团两个兵团的国民党军在此间活动。
第二部分的文稿,不符合传记人物编撰的基本规范。编撰者的写作能力是比较好的,文字流畅生动,但是文字功底较好并不能挽回其“纪实写作”及“历史研究”经验不足带来的大量失误。
其失误大致如下:
其一、见大事不见传主。大量引用中国、福建、龙岩地区大事记,按时间顺序罗列,将谢老个人事件塞入其中,喧宾夺主,头重脚轻,传主淹没不见。多数章节,引用大事记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
其二、主观臆断。如“龙岩城虽然才解放,但街上所有的店很少有空着的,做生意的人才不管打仗的事,为了生存,生意总是要做的。” “其中有一个叫谢镇军的,是广东梅县人,担任副专员职务,人看上去很精明能干。”等等。“生意人才不管打仗的事”吗?兵慌马乱如何做生意?“人看上去”如何如何,是主观推测。
其三、语焉不详。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兵团派主力团259团抵达龙岩,协同闽西剿匪。部队途经坂寮岭时……牺牲了一些同志。”无具体数字,无具体番号。
其四、生搬硬套,“空洞无人”。此为“其一”问题补充说明。如谢老没有参加具体的剿匪行动,撰稿者却大量引述全龙岩地区剿匪大事记,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不紧扣传主活动写?又如“抗美援朝”一节。抗美援朝期间,中共龙岩地委宣传部的主要工作是什么?谢老作为部长,是如何做好工作的?要用事实说话。大背景可以介绍,但是,要为写传主的目的服务,不能“喧宾夺主”。“朝鲜战争”一节,百分之九十以上内容写朝鲜战场情况和福建省支援前线情况,写谢老,内容不到十分之一,且含糊其辞。如:“ 7月25日至8月1日,全区开展“反对美国侵略朝鲜、占领台湾运动周”的活动,谢毕真安排不少人去写有关抗美援朝标语,叫他们在城里各个显要处大势张贴。”问,多少人?怎么样安排的?张贴了多少?内容是什么?如,谢老带队百余人到新桥参加土改,为期2个月,这是有故事的。土改档案资料全,可采访健在的当事人,围绕“新桥土改”写。编撰者大量引用了龙岩地区大事记,堆砌成篇,应适可而止。小标题应该是“新桥土改”。又如,“‘三反’与《闽西人民》”这一节,建议围绕谢老创办《闽西人民》来写,无关的闽西大事记,一概删除。档案馆存有《闽西人民》刊物,找出来,复印,好好研究。补充采访。然后,再写此节。再如,“调往福州”一节,没有紧扣传主言行来写。传主被背景资料淹没了,显得头重脚轻。此类事甚多。
其五、不点明历史依据。如“审查与结论”此节,文稿未点明历史依据。建议注明文件号,全文引用资料,或直接引用《鸿爪》有关章节及其他历史资料,述而不评。叙写严肃的问题,事事要有依据。
其六、无直接逻辑关系。如,“调回龙岩”一节。编撰者写道:“4月4日,中共七届五中全会批准了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通过的决议和选出的中央监委人选,补选林彪、邓小平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紧接着,编撰者写道:“这年,李燕华调省建设厅党委会工作,他们的家已经搬到温泉路省建设厅宿舍 。”此等国家大事,当然与全国人民都有关系。不过,似与传主无直接逻辑关系。此写法,书稿中比比皆是。
其七、历史常识错误,表述不准确。如,“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帝国主义纠集了十几个国家的军队,侵犯朝鲜人民共和国,不久,打到我国鸭绿江边。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保家卫国。”这一段有多处错误,“朝鲜人民共和国”错了,应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十几个国家的军队”也错了,应是“16个联合国成员国部分军队”,“十几个国家的军队”是指其全部军队,表述不准确。“不久,打到我国鸭绿江边。”也是错误的。鸭绿江是中朝两国的界河,美军从来没有“打到我国”的这一边,美机曾轰炸我国鸭绿江边的丹东等地,表述为“战火烧到我国鸭绿江边”是妥当的。联系上下文意,则是“十几个国家的军队”一齐打到了“我国的鸭绿江边”,更为不妥。“不久”,具体时间?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爆发;9月15日,美军仁川登陆;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大举北进。10月24日,美军越过清川江。这时间跨度90余天,是不能以“不久”来表述的。
其八、详略不当,主次不清。如“回到福州”这节大量篇幅写全国、福建大事记了。谢老“京城访陈”是有故事的,可展开写,编撰者却一笔带过。又如,谢老在农业厅任副厅长期间,主抓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成绩?事迹如何?编撰者不写,却大量引述福建省农业大事记了,主次不清。
其余建议修改意见若干,直接以红笔字附注于书稿。
第三部分书稿,总体印象是资料扎实、较为全面,结构清晰,条理分明,纪实手法运用较为得体,采访工作较好。
可商榷之处:
一是力求繁简得当,引文应精简,不可有闻必录,重在简笔上下工夫。
二是“见证者”应有代表性,如反映谢老生活,宜采信其身边人口述。“发挥余热”情况,宜采信老同志口述。等等。另,家乡教师献“打油诗”,如无特殊关系,不用。
三是删去枝蔓。如“堂弟故事”。
四是与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重复处,可用“互为见义”写法。
五是写作体例与风格尽可能与第一部分和谐调适。
总体建议:
其一、目前初稿,有基础,但不成熟,立不起来。建议继续修改,不必急于为今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献礼,力争为201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献礼。
其二、加强文献资料研究和运用。以《中共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胡绳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为基准,参以大量权威党史、军事资料及相关历史人物的回忆录、纪念文集,合理运用档案资料,以“多重证据”叙述、“复活”谢老的革命历史。
其三、加强采访及实地调查。采访见证谢老革命生涯的一些当事人,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其“口述历史”,合理运用。同时,编撰者应前往闽粤赣边相关地方实地调查,如谢老战斗生活过的光采村、白石顶、隆文、松源、松口、蕉岭、梅县等地,找到具体历史地点,注意观察细节,“捕捉”历史信息。
其四、选定人物传记范本,确定体例。
其五、宏观视野,通力合作;言必有据,实事求是;文字准确,结构合理;反复修改,精益求精。
以上建议,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练建安
2016年9月25日于福州
(练建安,武平客家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文联冰心文学馆副馆长,50集“国家重大理论文献电视片”《八闽开国将军》总编导兼总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