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访将星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转发

2490次点击|26次点赞

赞一下



京城访将星

 

    练建安

 

20041012日,晴。


20041012日下午3时许,一架厦门航空波音747客机自福州长乐机场腾空而起,向北京飞去。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携《八闽开国将军》丛书书稿,拜访闽籍健在的在京老将军,征求意见,接受指示。

二十世纪是个风云际会的特殊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里,在血与火,在枪林弹雨里铸就了一群共和国开国将军。我们福建,就有83位。这83位开国将军,尽管个性各异,战斗经历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对祖国和人民赤胆忠心,大智大勇,战功卓著。《八闽开国将军》丛书书稿,就是记载将军勋业的列传集成。

20027月,福建省苏维埃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在长汀隆重举行,同时,福建籍开国将军纪念馆也隆重开馆。遵照福建省有关领导和老同志的指示精神,在部队老首长王直、熊兆仁、涂通今、李德安、阮文炳及上官世盘将军联名签署的一份文件支持下,福建省闽西老区建设促进会等组织成立了《八闽开国将军》编委会,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第二老干部服务处处长宋四根大校牵头组织领导,开展工作。编委会及编写组的工作,得到了闽籍健在开国将军的大力支持,罗元发、张云龙、卢仁灿、陈茂辉、涂通今、雷钦、何廷一、罗洪标、赖光勋、王贵德、张日清等将军先后寄来珍贵的历史资料并亲笔复函,热情欢迎我们前往采访。在福建省有关领导和老将军及其亲属、身边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下,经部队和地方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及50余位党史、军史学者和作家二年多辛勤编写,83位福建籍开国将军列传300余万字几易其稿,顺利通过审定,即将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作为《八闽开国将军》编委会常务副总编,我和副总编兼办公室主任傅凤龙此时心情都非常不平静。我是王直、熊兆仁两将军点名从武平县委办公室秘书(兼武平县国家保密局副局长)任上借用的专职人员。傅凤龙曾是老将军身边的警卫战士。我们都出身于闽西普通老战士的家庭,受党培养教育多年,对老将军怀有深厚朴素的感情。为了丛书的编写,我们吃了很多苦,也学到了很多,深深为开国将军们的战斗历程和为国为民英勇奋斗的精神感动。现在,就要见到北京的老首长们了,我们的心情怎么能平静呢?

在客机上,我思绪连翩,我想起了12年前我组织另一创作组创作电视剧《刘亚楼将军》的往事。这部在中央电视台首播的6集电视连续剧,反映了我们闽西老乡——中国人民解放军首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将军的光辉战斗历程。电视剧播出之日,家乡万众欢腾。将军家乡湘店乡群众还燃放了长长的鞭炮。我想起了闽西古田才溪,家乡的十万铁红军;想起了松毛岭及湘江血战,想起了泸定桥的熊熊烈焰和冰冷铁索,想起了革命前辈无数次描述过的大雪山、水草地;想起了太行烽火,燕赵金戈铁马,江南挥戈射日,想起了从白山黑水一直横扫海南岛的滚滚铁流……当然,我也想起了家乡文学的主旋律——红土地文学;想起了闽西红土地著名作家张惟于23年前(1981年)的北行觅踪访史。彼时,闽籍老将军,大多健在;23年后,开国老将,已寥若晨星。

历史长河,在缓缓流淌,恍如机翼下的片片流云。

5时许,我们抵达北京机场。此时的北京,劲风阵阵,挟带寒意。北京军区老首长服务处巫智强同志驱车来机场已等候多时。

巫智强,闽东人,是一位热情的年轻军人,他和我们的总编宋四根大校是老熟人了。此时他驾驶的是北京军区老首长接待专车,一路畅通无阻,不久即抵达丰台区闽西驻京办事处。


1213日,晴。


一大早,巫智强即驾首长专车来到闽西驻京办。早餐后,即载傅凤龙与我去交通部设计院,取回一份原件。此原件是张廷发、罗元发等8位老将军请求中央领导题写《八闽开国将军》书名的联名签字信函。因一位老乡任职于交通部设计院,寄存彼处。随即,我们驱车前往海淀区北太平庄马甸路“七省办”大院。“七省办”,是福建省等7个省份合建的驻京办事处大楼的简称。福建省政府驻京办事处位于10号楼。在这里,闽西老乡游萍屏处长和小夏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将《八闽开国将军》全书清样和一份草拟的“序言”交给了她们,请她们代为转呈有关领导。


1014日,晴。


上午,再往“七省办”,商议此行日程。

经联系,我们于下午3时许,前往拜访涂通今将军。

涂通今将军,长汀人,1932年参加红军,是著名的“红军博士”,1964年晋升为少将,中华神经外科泰斗,自1956年在苏联获得神经外科医学副博士学成归来后,为全军医学事业作出了更为重大的贡献,担任四医大副校长、校长长达15年。国家卫生部原部长陈敏章称之为“桃李布三军”。

1985年,涂通今按副兵团级离休。涂老极为热心家乡事业,至今仍担任北京闽西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闽西的许多重点工程,都倾注了涂通今老将军的深情。赣龙铁路的立项工作,源于杨成武、涂通今等57位老将军联名致信党中央国务院而引起高度重视。地方同志来京办事,涂老及儿媳晓钟将军牵线搭桥,做了很多工作。涂老将军夫人王黎大姐曾告诉笔者,当有关部门打电话到家里,说赣龙铁路即将开工时,涂老竟像孩子似的,拍着双手大笑。

傅凤龙曾任福建省《客家》杂志执行副社长,笔者曾多年代理该杂志主编。涂老为该刊顾问,对杂志多方指导。《八闽开国将军》编委会开展工作前后,一直得到涂老的鼎力扶助,北京方面的许多工作,都是由涂老代为操劳的。我们和涂老经常联系,他说“我们系忘年交”。

这次京城见面,格外亲切。涂老详细听取了我们的工作汇报,说要好好表扬我们,送给我们两人各一幅他抄录的毛泽东《沁园春·雪》书法作品。涂老说,我们这些老人,是跟着毛主席当红军的。毛主席的诗词,是诗词中的诗词。


1015日,晴。


接北京军区老首长服务处叶云晓大校通知,张云龙老将军将在家接见我们。

张云龙将军,闽西永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永定金丰大山走出了14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和张鼎丞副委员长。张云龙长征抵达陕北后,复由延安远赴江南抗敌前线,是新四军“老虎团”(一师三旅七团)副团长,转战南北,打过许许多多恶仗、硬仗、大仗、胜仗。渡江战役前后,张云龙已是二十三军六十八师师长,与闽西老乡陈茂辉政委搭档,成为独当一面的战将。

新中国成立后,张云龙将军率部参与了舟山战役,19552月,张云龙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四军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两次率部赴朝作战。此后,长期在北京军区担任副参谋长、副司令员等重要职务,卫戍京师。

张云龙将军的秘书李永邦大校详细地审阅了具体由我编写的《铁军雄风张云龙》。他说,首长很高兴,认为写出了重点。

在一座花木扶疏的四合院里,张云龙将军亲切地接见了我们。他说,你们做了件大好事,很多战友的事,现在不写,以后就更难写了。接见过程中,他几次吩咐身边“公务员”(勤务兵),加几个菜,留老乡吃饭。考虑到老将军年事已高,我们不便多打扰,遂起身告辞。临行前,张老将军要我们转达他对老战友王直将军的问好。

华野六纵十六师时期,张云龙为师长,王直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莱芜战役中攻守吐丝口、孟良崮战役中黄崖山狼虎山万泉山阻敌增援等战斗,他们并肩杀敌。

同日上午,我们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老首长住宅区拜访罗洪标将军。

罗洪标将军系闽西长汀人,1930年参加红军,长征胜利后编入八路军一二○师,长期在贺龙老总麾下作战,解放战争时期,为西北野战军一员战将。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重要职务。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由周恩来总理点将,率8万大军援越建桥修路,功勋卓著。越共中央主席胡志明还特地赠送一枚银戒子给他,以资纪念。

对于家乡作者的到来,罗洪标将军非常高兴。罗洪标将军曾在战斗中四次负伤,负伤部位分别是左臂、右臂、脚面及大腿内侧。说到大腿内侧的重伤,罗老将军就要起身展示给我们看。我们说,首长,天凉了,小心感冒了。罗老将军笑了笑,说,这是陈年古事了,家乡人来了,高兴!

听取了我们的工作汇报后,罗老将军说,寄来的材料,我都看了,你们尊重历史,以历史唯物主义写书,非常好,非常好!

我们告别老首长时,他一直送到电梯门口,挥手致意。

罗老将军所在的工程兵部队,建制有变更。罗老将军的将军楼,设在一座高层建筑上。


1016日,晴。


今日古田纪念馆馆长、《八闽开国将军》副总编傅柒生来京,在闽西驻京宾馆会合。傅柒生此行是随同中共龙岩市委副书记林仁芳、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局长张耀清一起来的,在北京有一揽子公务活动,其中之一是为古田会议75周年纪念活动争取上级支持。

老友异地重逢,格外亲切。

总编宋四根大校指示我们,傅柒生熟悉京城事务,你们可以和厦门驻京办事处主任、本书策划林沂华,本书编委、龙岩市铁路筹建办副主任项建坤等同志一起开展工作。

此日,大家自由活动。我和傅凤龙从丰台乘地铁到天安门。

天安门,祖国首都心脏。宽阔的广场上,游人如织,秋风起,红旗招展。我是闽西山区农家子弟,此前一直无缘北上京城。托开国将军洪福,我站在了天安门前,拍了大半卷胶卷。此时的我,可谓百感交集。我记起了红土地文学经典《中国,走出古田山坳》扉页的一句话——共和国的摇篮,啊,故乡。

是的,闽西大山,有一条看不见的红线,连结着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首都,连结着共和国的心脏。

83位闽籍开国将军、68位或说71位闽西籍将军是千千万万缔造共和国大厦的先烈们未竟事业的完成者,是10万福建革命战士的杰出代表。我们能有机会为之立传,是我们无尚的荣幸和荣光。

游故宫半日,复乘地铁返回。


1017日,晴。


今日未与其他老将军约定拜访事宜。北京军区小巫来接,再往天安门。

此前,我们向北京军区老首长服务处领导汇报,此次来京,闽籍老同志嘱托我们瞻仰毛主席纪念堂,献上几束花。

此日,原为毛主席纪念堂开放日,因有数万人参加国际马拉松大赛,长跑队伍浩浩荡荡跑过天安门,纪念堂没有开放。

我们参观军事博物馆,带回一些以图片为主的补充资料。


1018日,晴。


上午,小巫专车来接,往总装备部第九离职干部休养所拜访罗元发将军。

罗元发将军,闽西新罗区(原龙岩县)人,彭总麾下一员虎将。19473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34个旅25万兵力重点进攻延安。罗元发旅长兼政委率领教导旅及另2个团5000余兵力为左翼兵团,在防御区东西50多公里、纵深35公里至40公里的地区,抗击了敌军一线攻击部队12个旅8万多人77夜的进攻。敌我兵力对比是十五比一。延安群众歌谣唱道:“罗旅长是好汉,带兵有方名远传,指挥延安保卫战,保护群众得安全。”

罗元发将军是西北野战军第六军亦即主力军军长,征战大西北,无役不参与,一直打到天山南北,战功卓著。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开国中将。

来到罗元发将军家,王海青大校引导我们在客厅坐定,等候老将军。片刻,罗元发将军从卧室缓缓走出,拄着拐杖,站在客厅中央立定。乍见两位陌生人,罗老将军用拐杖点击地面,说:“你们来干什么?!”目光锐利,不怒而威。这一瞬间的场面,不意间透露出曾经指挥千军万马鏖战疆场者的赫赫虎威。望着这位耄耋老人,我精神为之一振:这就是家乡虎将啊!

王海青大校说明了我们的来意,将军大悦,吩咐“公务员”泡好茶。在听取了我们简要的工作汇报后,将军重点回忆了陕北三战三捷,其记忆与军史记载竟毫无二致。可见西北岁月,深入将军脑海。老将军对《西北虎将罗元发》很满意,他说:“你们编写得很好,我同意这样写。”

罗老将军夫人王大姐回忆了罗老将军关心家乡的一些往事。顺便说起闽西家乡某博物馆馆长拿走了几百本《罗元发将军回忆录》,几年了,不结帐也不退还。又说,某次此人来京,打电话说要来结帐,后来,人也不见。要我们向地方领导反映一下此事。罗元发将军听后,用拐杖敲击了一下地面,王大姐就不再提此事了。

八闽开国将军中,解放战争时期主力军军长有三:一为闽西龙岩人罗元发(第六军军长);另两位是闽西上杭人刘忠(第六十二军军长)、罗舜初(四十军军长)

主力军。大军开拔,浩浩荡荡,气势如虹。一支横扫大西北,一支直捣大西南,一支纵横驰骋白山黑水。今日遥想当年,犹有惊天动地的感觉。


1019日,多云。


上午,访何廷一将军于空军大院。

空军大院门卫,戎装毕挺,威风凛凛。院中,间或可见一二行走军官,皆昂首挺胸,精神焕发。

《百战将星刘亚楼》作者钟兆云曾言,首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极重视军容军纪,其毕业院校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曾有“不会擦鞋不准毕业”规定。上行下效,作风延续至今。

何廷一将军,闽西长汀人,中央红军少共国际师参谋、八路军前线总指挥部作战科副科长、军委一局作战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为第四野战军十一纵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曾任毛主席、周总理“专机”专管工作,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开国少将。

何老将军住处甚为宽敞,院子有近千平方米,遍植柿树、枣树,时序深秋,尚有红枣点缀枝头。

何老将军善书法,有一本书法作品小册子,封面就题为“天天练”。宅内设一“俊卿书屋”,文房四宝齐备,群书满墙。“俊卿”为何老将军读私塾时学名。

何老将军对《汀州骄子何廷一》进行了认真审阅。《汀州骄子何廷一》是我根据钟兆云著《戎马征尘天地间——何廷一将军》和何廷一将军本人回忆录《我熟悉的领袖和将帅们》两书为主,参照党史、军史有关材料编写而成的。何老将军对此文很满意。他说,请补上“我在龙岩第一次见毛主席”这一部分。

何廷一将军的秘书王波中校在座,他建议说,“将军简历”中“1916年”应改为“19152月”。此笔误,开国将军简历中常有,主要原因是公历与夏历的换算问题。

王波中校说,校对工作特别重要,某部门征集老同志书法作品,结集成书,把何廷一将军“1955年授衔少将”误为“少校”。岂有此理?

我们向何廷一将军求书法作品,老将军满口答应,言日后写好寄来。

次日上午,王波中校打来电话,说何廷一将军亲自核校了稿件,有几处要改动:P224,“清潭城”应为“湄潭城”;P252,“罗舜初说不能决定”应为“罗舜初说他不能决定”;P270“朱营子”应为“蒙古营子”。此稿于北京之行前,我已和丛书副总编唐宝洪、分卷主编黄晋锋反复校对,竟还有如此错误,以致让老将军亲自操劳。我心中很是惭愧。

我与傅凤龙商定,一定要加强全书校对力量,力争做到“万无一失”。


1020日,多云。


我们走在海军大院的深处。在一处幽静的地方,有一座古老寺院,原国民党北平某军机重地曾设于此处。寺院一侧有一座四合院,南望,是数千平方米草树摇曳的“荒地”。卢仁灿将军在此居住。

卢仁灿,闽西永定人,长征胜利抵达陕北后,长期驰骋于太行山上,曾任刘邓大军即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皖西军区第一军分区政委,新中国成立后,调入海军,为海军青岛基地、北海舰队领导,离休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政委。

《八闽开国将军》中的卢仁灿的传记为将军之女卢晓渤编写。卢晓渤在海军供职,写将军传,极为专业。

我们来之前,《中国青年报》记者曾专访卢老将军,写“长征人物”专题。卢老将军在长征中最难忘记的事件有二:一是毛主席曾救过他们的生命。部队渡过大渡河后,从花林坪出发那一天,卢仁灿带一个班担任收容任务。经过一夜行军,又冷又饿。天亮时分,卢仁灿他们翻过一座山坳,在一个小小的山嘴子停下来,想等太阳出来暖暖身子。此时,毛主席一行也到了这里,听了卢仁灿汇报后,即命令离开此地,预防敌机空袭。卢仁灿他们刚走出百米之外,敌机果然来袭,一颗炸弹击中了山嘴子,飞沙走石变了模样。每忆及此,卢老将军都是说:“是毛主席救了我们的命。”二是部队要出发了,有的战友抱着枪坐在烧灭的篝火边,再也站不起来了,他们的生命永远留在饥寒交迫的冬夜里。

卢老将军很慈祥,微笑地听着我们的汇报,连声说“好好,很好,很好。”一些指示,是他的夫人——新华社高级记者邵永力大姐代为转达的。在百团大战狮垴山战斗中,三八五旅政治部主任卢仁灿率部阻敌,锁骨神经被击断,身负重伤,造成了残疾。时至今日,每逢天气变化,伤口还隐隐作痛,甚至使他坐立不安。因此,卢老将军很少说话。

邵永力大姐是北京闽西老区建设促进会的副会长,热心家乡事业,赣龙铁路等家乡重大工程的立项,卢老将军夫妇做了许多工作。邵大姐作为新华社高级记者,组织能力很强。她认为可用北京闽西老区建设促进会的名义,组织在京举办《八闽开国将军》首发式。


1021日,晴。


往北京市西四北大街前毛家湾1号中央文献出版社联系业务。总编马云飞接待了我们。他对《八闽开国将军》丛书评价很高,对编委会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马总说:“我们是国家出版社,要求很高,毛刘周朱等领袖的传记、年谱、文献等等都由我社出版,开国将军传记的出版,也是我社义不容辞的责任。”会谈结束时,马总赠送二册由该社新近出版的新书——《毛泽东传》,供我们学习。

中午,受张云龙老将军及北京军区副参谋长张晓剑将军委托,北京军区首长服务处领导在“老北京”酒家宴请我们。席间,唯有我一人无从军经历,系“民兵”支援正规军工作。远在福州的宋四根大校在电话上称小练是“双拥模范”。部队同志纷纷敬酒。酒是茅台百年陈酿,好酒。我多“走”了几个,喝“高”了,说:“没有参军是我的遗憾”,又说“我们闽西盛产将军”等等。傅凤龙说,你越喝越清醒,气氛很活跃。事后,我仔细回忆,确实没有说错什么话,整场酒下来,说的都是对老将军的崇敬和对人民军队的热爱。


1022日,晴。


请叶处长派专车,与傅凤龙、傅柒生同往通州,见了几位傅姓人物。中午,国务院部委两位傅姓处长请我们在“内蒙古饭店”吃饭。用餐过程中,谈起闽西籍开国将军傅连暲,京城两处长亦知之甚详,真真可谓如数家珍。遂想: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将军勋业,彪炳千秋。以此短章作《八闽开国将军》后记结尾甚好。


1023日,多云。


厦门驻京办林沂华主任通知,福建老乡、全国人大常委会原第一副委员长彭冲同志下午可接见我们。

一大早,我即去丰台区闽西驻京办附近找打字店,于汽车城附近觅得一家,即起草、打印、校对汇报材料,忙了整整一个上午。

下午430分,傅柒生、练建安、傅凤龙和林沂华分乘军区专车及驻京办轿车至中南海西门口。警卫验看各人证件及车牌号后放行,过若干道岗哨,车行红墙过道,到3号院。

3号院即彭老住处,此地红墙碧瓦,古木参天,高贵高雅,其隐隐透出的气象非寻常之地可比。我们不由地都放轻了脚步。

我们坐定后,服务人员(闽西老乡)为各人端上了茶水。一会儿,彭老缓缓走出,我们不约而同地全体起立。彭老挥挥手,微笑着示意我们坐下。

林沂华汇报了我们的来意后,由练建安、傅凤龙和傅柒生分别汇报了《八闽开国将军》编写情况、古田会议75周年纪念活动筹备情况。

彭老充分肯定了这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作了重要指示。

会见期间,彭老深情地回忆起了王集成将军。新四军二支队时期,王集成为政治部主任,彭冲为政治部民运科科长,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深厚的友谊。

傅柒生还代表古田会议纪念馆邀请彭老再次莅临指导工作,彭老笑了笑,非常慈祥。


1024日,晴。


一大早,我和傅凤龙就来到了天安门广场。此行目的,是瞻仰毛主席他老人家。

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前已4人一组排起了数公里的队伍,男女老少,随机组合,缓缓地向前移动。

一些老外,手持录像机,来回走动,摄录这一北京常见的场景。我想,他(她)们一定认为这是了解中国人的一扇真实情感世界的窗口,甚至,他(她)们会认为这是世界奇观。

我和傅凤龙购买了几束纪念堂专用绸花,敬献在毛主席巨型汉白玉塑像前。毛主席端坐着,背景是华夏大地万里河山。

我们来自您战斗、生活过的闽西老区,我们带着福建老同志拳拳赤子心愿,我们有幸为您麾下的开国将军立传。主席,您老人家赐予我们智慧,赐予我们力量!

走出纪念堂,阳光普照。天安门广场,壮丽而辉煌。


1025日,晴。


上午,与项建坤、傅凤龙同访戴镜元老首长。

戴老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闽西永定人。闽西“红土地”文学新时期开拓者张惟著文称之为“统帅部的无名者”。戴老长期在总参情报部任领导职务,默默奉献。张惟记述,延安时期,戴镜元立有大功,毛主席奖了一本大笔记本给他,并亲笔题词:“步步前进就步步胜利。”不久,戴镜元再立功勋,毛主席把聂荣臻送给他的战利品——日军中将阿部规秀旅团长的黄呢军大衣,奖给了戴镜元。

戴老详细听取了我们的工作汇报,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说,写我们的福建老战友,也是写人民军队的一段历史,意义重大,你们做了件大好事,感谢你们。

此前,因戴老身份特殊,一直未受将军衔。《八闽开国将军》因此未编写他的传记,我们还担心戴老不接见我们。戴老的鼓励支持,使我们深感老首长胸襟似海并备感振奋。

应编委会之请,戴老欣然为丛书题词:“发扬革命传统,建设伟大祖国”。连续写了二幅,并方方正正地盖上印章。

同日上午,我们前往方强将军家拜访。

方强将军离休前是中顾委委员、海军副司令员,湖南平江人,开国中将。

解放战争时期,方强将军任东北合江军区司令员、政委,率部征战,剿灭顽匪,从而保证了东北我军后方的稳定。

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即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方强将军所部在这一时期惊险曲折的战斗历程。

方强在红军时期曾长期在闽西赣南战斗、生活过,他对这片土地和人民饱含深情。

1932年冬,方强率苏维埃中央政府警卫营在连城上杭交界处遭遇一个团敌军。激战中,方强左胸洞穿,昏迷不醒。5位赤卫队员把他抬上担架,绕道迂回二天二夜,送到长汀福音医院救治。

两位女赤卫队员,在山路上磨破了膝盖,还用“透着淡淡甜香”的“米汤”救治失血过多的这位红军亲人。赤卫队员护送方强到汀州后,连姓名也没有留下,就悄悄走了。

方强在傅连暲救治下,很快就康复了,当他得悉赤卫队员事迹后,非常感动。革命胜利后,方强曾努力寻找那些赤卫队员们,可是,他(她)们全都牺牲了。

方强对闽西赣南老区倾注了一往深情,是57位向党中央、国务院联名建议修建赣龙铁路的老将军之一。

方强老将军欣然为《八闽开国将军》题词,挥笔写下“回顾历史,教育后代”,“这是福建人民的血和肉!”

写完,方强将军还喃喃自语:“这是福建人民的血和肉!”

我们握别老将军,衷心祝福他健康长寿。在两位战士搀扶下,老将军站在客厅门口,久久向我们挥手致意。

此时的京城,天气渐寒,风吹树梢,落叶有声。回望老将军,不知为什么,我心头一热,竟说不出话来。

车行南北长街,方强老将军的那座庭院渐渐远去。

京华十余日,老将军们的教导言犹在耳。他们壮丽的人生历程,正可以用方强将军的回忆录书名概括,即“为祖国而战”和“赤城”。

1755分,厦门航空波音747飞机在首都机场准时起飞,二个多小时后,将抵达榕城。

 


原载《福建文学》2007年第10

中央文献出版社《八闽开国将军》2013年版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