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星璀璨美名扬 ———编撰摄制《八闽开国将军·刘亚楼》的探索与实践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1444次点击|5次点赞

赞一下


为研讨会写的稿子。敬请批评指正!

 

将星璀璨美名扬

———编撰摄制《八闽开国将军·刘亚楼》的探索与实践

 

练建安

 

 要:福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英雄辈出,涌现了83位开国将军,是全国著名的“十大开国将军省”之一。国家重大理论文献电视片《八闽开国将军》共50集1000分钟,全景式地展现了福建籍开国将军的丰功伟绩,是全国迄今为止以省籍为单位规模最大的“开国将军”文献电视片。国家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专家认为“意义重大,波澜壮阔;半部军史,英雄史诗”。刘亚楼将军是《八闽开国将军》重点“形象展现”的人物之一,贯穿万里长征、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等中国革命历史“大事件”之中。本文就《八闽开国将军》中刘亚楼将军“形象展现”、刘亚楼将军“形象展现”的编撰摄制思路、电视片脚本创作体会等方面展开论述,进行理论文献电视片的探索实践。

关键词: 福建籍开国将军;刘亚楼;国家重大理论文献电视片

 

引言

 

福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英雄辈出,涌现了83位开国将军,是全国著名的“十大开国将军省”之一。遵照老同志们的指示精神,我们在编撰出版《八闽开国将军》丛书和《福建籍开国将军画传》的基础上,再接再厉,继续做好文献电视片编撰摄制工作。

2012年11月23日至24日,国家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专家在北京对国家重大理论文献电视片《八闽开国将军》进行了审片。专家们认为该电视片“意义重大,波澜壮阔;半部军史,英雄史诗”。

2012年11月26日,国家广电总局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下发《八闽开国将军》“理论文献影视片播映许可证”(理论文献审字【2012】第24号),“经审查,同意该片在各级电视台播映发行”。

《八闽开国将军》共50集1000分钟,全景式地展现了福建籍开国将军的丰功伟绩,是全国迄今为止以省籍为单位规模最大的“开国将军”文献电视片。

一部大型文献电视片的顺利完成,凝结了有关老首长、领导同志的关心爱护,凝结了专家学者、摄制组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作为该电视片的总编导兼总撰稿,具体负责了编写摄制工作,对期间的探索实践,有一些心得体会,写出来,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一、《八闽开国将军》中刘亚楼将军的“形象展现”

 

50集国家重大理论文献电视片《八闽开国将军》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土地革命战争编(第1集—第14集)第二部:抗日战争编(第15集—第25集)第三部:解放战争编(第26集—第44集)

第四部:抗美援朝编(第45集—第50集)

土地革命战争编展现刘亚楼将军的部分有:1集 ·红色铁流》:概述福建籍开国将军历史渊源及回顾历史目的意义。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向湘西进行战略转移,红1军团开路当先,迅速突破敌军三道封锁线。第2集 浴血湘江》:重点记录红2师为掩护中央纵队,阻击强敌,浴血湘江。第4集 转战千里》:2师智取遵义,转战黔北。第6集 飞夺泸定桥》:4团长途奔袭,飞夺泸定桥。第7集 风雪夹金山》:2师为全军开路,翻越大雪山。第8集 茫茫水草地》:1军团跨越水草地的艰险历程。第9集 胜利大会师》:2师与兄弟部队激战直罗镇、渡河东征。

解放战争篇,38集 克敌津门(上)》,39集克敌津门(下)1948年12月,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将军指挥7个纵队,激战29个小时,歼敌13万,解放天津。

抗美援朝篇:45集米格走廊》: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将军等指挥志愿军空军入朝参战,战绩辉煌。美空军大为震动,认为“清川江以北已成了米格飞机的天下”,称这一地区的空域为“米格走廊”。

综上所述,刘亚楼将军“形象展示”有10集,占整个50集国家重大理论文献电视片《八闽开国将军》的五分之一。

 

二、刘亚楼将军“形象展现”的编撰摄制思路

 

“宏大叙事”中展现人物“事件

福建籍开国将军授衔前的革命历史,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抗美援朝时期等不同的阶段,战斗地域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以及友好邻邦朝鲜,时间跨度三十多年,从一个普通战士到共和国开国将军,何止是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啊。可以说,每位开国将军的历史都是一部煌煌巨著。编写组认为要抓重点,重点写那些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有重大影响的“闪光点”。在革命战争年代的重要关头和重要的战役战斗中,精确地找准闽籍开国将军的位置。通俗地说,他们的重要作用是什么?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大量的、复杂的人物、事件,浩如烟海,如何表述?殊非易事。写福建籍开国将军,并不是孤立地写他们表现他们的丰功伟绩,也必然要表现他所在的老部队和老战友们。因此,50集文献电视片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就多达数百人。这样,撰写脚本更是艰巨复杂。在研读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多年采访资料,或“以事件带人物”,或以“人物带事件”,或综合多种方法,“宏大叙事”中展现人物“事件较好地解决了问题。

(二)“风口浪尖”显英雄英雄功勋源于英雄集体

福建籍开国将军绝大多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具体地说是1929年红四军入闽前后参加革命队伍的,参加了巩固和扩大苏区的一系列战斗和五次反“围剿”战争,他们分散在红军各部,多为基层干部战士,如果分散写作,仅五次反“围剿”战争就卷帙浩繁。英雄,必须在“风口浪尖”中体现,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八万六千人的队伍中,有近三万八闽儿女,遍布红一方面军各部,他们过关斩将,他们断后掩护,他们居中策应,他们服务“总部”……他们以生命和热血,共同谱写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中,平均不到5000米,就留下了一位闽籍红军将士流血的躯体。闽籍开国将军在长征的枪林弹雨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我们文献电视片的开篇从长征切入,这就抓住了一条红线,通过《 序·红色铁流》、《浴血湘江》、《无字碑》、《转战千里》、《铁流后卫》、《飞夺泸定桥》、《风雪夹金山》、《茫茫水草地》、《胜利大会师》等9集众多闽籍将士的战斗业绩和感人故事,展现了一部英雄史诗。

长征期间,刘亚楼任红二师政委、红一师师长、陕甘支队二纵队副司令员、红二师师长。我们知道,红一军团是中央红军兵力最为雄厚的主力,红二师是主力之主力,长征开路当先,突破封锁线、浴血湘江、突破乌江、智取遵义、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佯动大树堡、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攻占飞越岭、翻越大雪山、跨越水草地、激战腊子口、奠基直罗镇、渡河东征、挥戈西征、鏖战山城堡……闯关夺隘,所向披靡。

“个人英雄”和“集体”的关系是应该特别注意的。我们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个人英雄”是在“集体”中产生的,其建立功勋是建立在“集体”共同奋斗的基础上的,“个人英雄”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能动作用。

展现红二师的战斗功绩,就是展现刘亚楼政委等领导的功绩,也是展现红二师各级指战员的功绩,更是展现英勇的中央红军的功绩。

在我们的理解中,八闽开国将军已经和人民军队融为一体,密不可分。记录八闽开国将军的光荣历史,就是记录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这也是专家评价我们这文献电视片“半部军史,英雄史诗”的一个重要原因。

“事事有依据”,力图生动

2011年6月6日,国家广电总局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组织的审稿会上,专家们认为脚本“事事有依据”。我们在创作脚本的过程中,研读了大量的权威的党史、军史(如《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等等,详见脚本主要参考书目),全局的资料(“宏大叙事”)均来自于此,参照各书,反复核对,根据解说词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语言表述,不敢越雷池一步。

30万字的脚本,涉及了大量的人名、地名、数字、敌我双方状态、战斗战役的目的、展开、进程、结果、意义及传主的位置、作用和相邻关系等等,都必须实事求是,与正史严丝合缝。这是件极为精细的工作。

“个人叙事”则主要依据各将帅和老战士的回忆录,并结合权威党史、军史及相关档案资料,互为印证后,一部分化为解说词概述,一部分则注明出处,直接引用。一些战斗战役电文、嘉奖令、阵中日记、书信等历史资料,择其要者,一概原文引述。

与此相关的,是大量战争亲历者的讲述,这是“个人叙事”中弥足珍贵的部分。由于年代久远,部分记忆有误。我们在分析研究后,选择最精彩的部分如实展现。

一般来说,“个人叙事”重在“曲折的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撰写脚本时,我们把握一个原则:宏大叙事,贯穿全局;个人叙事,枝繁叶茂;先求准确,后求生动;大局既定,穿插细节。

2012年11月24日北京审片会上,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杨胜群同志说:“这是个很有特点的一个片子,以史带人物,难度是非常大的,弄不好就见史不见人。这样的结构,这样的构思,做到这个程度不容易,基本实现了创构意图。表述准确,语言非常精炼,叙事流畅生动。史实有高手般的把握,把握了分寸感准确性。”这对我们既是鼓励,也是鞭策。

 

三、电视片脚本创作体会

 

我们对电视片脚本创作有一些心得体会,野人献曝,供参考。

(一)“间接引语”叙述语言是解说词的关键所在

“间接引语”叙述语言是在大量研读正史的基础上,高度浓缩、高度概括、通俗易懂且有节奏感的语言。“直接引语”部分,必须是画龙点睛之笔。先说“间接引语”部分的高度概括性,如,第一集《序·红色铁流》,我们是从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进行反“围剿”作战、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过渡到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就算是1929年3月红四军入闽开始,到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其间有多少历史大事件,风云变幻啊,可以说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要怎么样来表述呢?脚本解说词是这样写的: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海陆丰、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遥相呼应,革命烈火,熊熊燃烧。”

接着,脚本解说词在逻辑上迅速推进:“国民党反动派对红色政权极端仇视,从1930年12月至1933年3月,连续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中央红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英勇善战,连战皆捷,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战争的巨大胜利。”

这一段,高度浓缩了四次反“围剿”战争。

紧接着,脚本解说词继续跟进:“1933年9月,正值外敌蠢蠢欲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秋,国民党反动派却继续同室操戈,叫嚣攘外必须安内,调集50万重兵对中央苏区进行了更为残酷的第五次围剿。激烈的战斗旷日持久。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领导,中央苏区越打越小。1934年7月,国民党军兵分六路对中央苏区中心区域发起全面进攻,中央红军的全线抵御没有扼制住敌军的攻势。8月,各路敌军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

接下来,我们就着重写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的连城温坊战斗、松毛岭保卫战及中央红军各部开始长征。

上述脚本解说词中,“革命烈火,熊熊燃烧”;“英勇善战,连战皆捷”;“外敌蠢蠢欲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激烈的战斗旷日持久”;“中央苏区越打越小”等等,都是高度浓缩和概括的语言。以“激烈的战斗旷日持久”一句为例,实际上概括了包括黎川、洵口、硝石、资溪桥、潭头、浒湾、八角亭、广昌等等一系列战斗战役。敌我双方62万兵力为期近一年的战争,如果展开写,洋洋大观。而脚本解说词只能以简洁的语言进行必要的过渡。这种浓缩、概括和过渡,是建立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称之为“间接引语”。“间接引语”方法,在50集文献电视片中,是经常使用的方法。

(二)艺术把握解说词的语言节奏感

这和“间接引语”叙述语言紧密联系。我们在撰写每一集脚本时,力求详略分明,徐疾得当,把握其语言节奏。一般来说,“间接引语”即概括叙述部分略写,其疾如“将军故事”部分,“其徐如林”,详写,注重细节的表现,调动多种艺术手法,以“多重证据”,尽可能地还原全部真实历史信息。如脚本解说词《序·红色铁流》在叙述了红一方面军长征概况后,随即将“聚光灯”集中在红1军团,集中在红2师的战斗行动上。

“红1军团是中央红军的左前锋,全军团19800余人,兵力在中央红军各军团中最为雄厚。红2师,集中了大量闽西子弟兵,一路抢关夺隘,所向披靡。

   10月,陈光师长、刘亚楼政委率2师攻陷金鸡,飞渡信丰河,穿越赣州—南雄公路,一举杀入粤北,突破敌军第一道封锁线。

   11月初,红2师奔袭城口,突破敌军第二道封锁线。

11月7日 ,红2师破道县,渡潇水,突破敌军第三道封锁线。

1934年11月下旬,红2师进抵湘江。”

在红2师一系列急风暴雨式的战斗行动之后,脚本解说词节奏变缓,锁定在一条缓缓流淌却杀机四伏的湘江。

“湘江,为广西流向湖南的一条大江。在此天然屏障两岸,蒋介石调集了25个师近40万重兵,构成最严密的第四道封锁线。”

在脚本解说词较为缓慢的节奏之后,突然急管繁弦,以凝重的笔调作结尾,拉开了下一集《浴血湘江》的序幕。

“中央红军能否突破重围,在此一战!”

在接下来的《浴血湘江》和《无字碑》中,是充分展现“将军故事”的部分。此时,总体节奏就应该慢下来,就必须从容地、舒缓地讲述那段长征其间最为悲壮的历史了,这就是“其徐如林”。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赘言。

(三)适当借助文学语言

《论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左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电视片脚本解说词借助适当的文学语言是很有必要的。说是适当,就是说电视片脚本解说词主体是准确而平实的叙述语言,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可以使用文学语言。如前述《序·红色铁流》中,“激烈的战斗旷日持久”等等“间接引语”语言,也就包含了文学语言。其实,我们在开篇中,使用了大量的诗化的文学语言。在50集大型文献电视片的开篇,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可能无从着手。开篇的解说词是这样写的:

“当时代的脚步跨入二十一世纪新的一页,当战火硝烟已渐渐远去,和平鸽飞翔于蓝天之上,我们蓦然回首,翻开一幅幅血与火铸就的历史画卷,铭刻于时光长河的印记,依旧是那么生动,那么鲜活,那么栩栩如生。”

同样的,《红色铁流》的开头,也是以诗化的文学语言展开的:

“上世纪三十年代,一道滚滚铁流化成一条蜿蜒曲折却坚定不移的红线,从中国的东南一隅坚定不移地涌向西北高原。

这是一支抵御外侮挽救民族危亡的队伍。

这是一支向着太阳奔跑的队伍。

这支队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支队伍,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这是历时368天,纵横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世界军史上的壮举,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漫漫长征路上,每走出一步,都是风云变色,地动山摇。

二万五千里征途,平均每走出不到500米,都留下了一位八闽优秀儿女流血的躯体。”

开篇部分应用文学语言可以是诗化的,也可以是“场景式”的。我们在50集文献电视片中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更大量的“文学语言”已经融化到了许多篇章和段落之中。事实上,保持文学的“诗性”对于解说词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本身就是“英雄史诗”。以现代电视媒体记录历史的重大使命的完成,文学要素、文学情怀不可能缺席。因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因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四)解说词与“访谈”的相互“调适”

50集(每集20分钟)文献电视片《八闽开国将军》脚本,经福建省广电局组织专家审阅并报送,2010年9月列入“国家重大理论文献电视片”项目。2011年6月6日,国家“重大办”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组织的专家审稿会议上,专家们认为这个文献电视片脚本“有必要,有依据,有意义”,“以83位福建籍开国将军的事迹贯穿人民军队革命战争历史,是一次新的尝试,难度很大。应该鼓励支持。”

我根据北京专家意见修改脚本,《八闽开国将军》摄制组随即启动拍摄,兵分数路,前往“中央苏区”、“长征线路”及全国其他相关战场实地拍摄,并专程前往北京、南京、广州、海南等地采访革命战争亲历者、将军家属及专家学者300余人,历时9个月,完成拍摄,至2012年11月上旬, 50集1000分钟电视片剪辑制作完成。

我们在采访战争亲历者时,多数事先做了大量的案头作业,一些临时增加的采访则对战争亲历者的简历进行了研究。如福建省军区原副参谋长周凤寿,曾任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排长;原陆军第29军85师师长李克昌,曾任东北野战军警卫团参谋;原福州军区政治部联络部处长王在昌,曾任东北野战军第47军敌工干事。我们就重点采访他们有关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及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将军的历史。

战争亲历者的讲述是生动、丰富的,是文献电视片中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应用他们的讲述,解说词必须及时“调适”,使之如行云流水,珠联璧合。

比如,张力雄将军在红军长征前由红34师100团调任红5军团教导大队政委,是刘亚楼将军的老战友,我们采访他讲述“湘江之战”时,他深情地回忆了他和刘亚楼将军在江西苏区的一段共同战斗的历史。我们在编撰脚本和剪辑《浴血湘江》时,作了相应的调整。

 

【画面】红2师一路闯关夺隘

【解说】

1军团的前锋部队是英勇善战、一路闯关夺隘的红2师,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奉命率部为全军打开一条右翼通道。

【画面】刘亚楼将军照片叠印红军进军镜头

【字幕】刘亚楼(1911-1965),福建省武平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解说】

刘亚楼,原名刘振东,1911年出生于福建省武平县山区一个农民家庭。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他从基层连队,一步步走到了师级领导岗位。这一年,他23岁。

【采访】南京

【字幕】原福州军区顾问张力雄将军  时任红5军团34100团政委

刘亚楼,他是师政委。但是刘亚楼有一个特点,很会打仗,打仗很不错,我被他指挥打过一次仗。在江西会昌,会昌山上敌人筑了一个碉堡,住了一个连。他带了一个营,亲自配合我们打了两个多小时,把碉堡炸掉了。

【画面】界首至觉山埔战场

【画面】觉山铺作战地图

【解说】

1934年 11月27日,红2师出敌不意渡过湘江,占领了从屏山渡到界首的湘江所有渡江点。

 

又如:《茫茫水草地》一集中,我们采访了研究刘亚楼将军的专家,他的采访资料,同样弥足珍贵。

 

【画面】草地

【解说】

同样是因为饥饿,武平籍年轻战士刘文贵,在家乡战友刘亚楼师长的背上牺牲了。

【采访】福州

【字幕】《开国上将刘亚楼》作者钟兆云

    过草地大概三四天之后,红军已经开始严重的断粮了。家乡人叫刘文贵,饿了,饿得一点力气都没有,他认为革命就到此结束了,也不要叫同志们背他了。刘亚楼知道以后就说不行,他亲自背刘文贵,一直鼓励他要坚持,后来他就在兄长般的师长背上牺牲了。

【画面】影视资料,草地宿营

【解说】

在这艰险异常的征途中,许多红军战士没有倒在敌人的炮火下,却被严酷的自然环境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画面】草地篝火

【解说】

时任红31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卢仁灿将军回忆说:

“头天晚上,大伙还一堆一堆地围着篝火取暖,第二天太阳升起,部队要出发了,一些战友一动不动地扛着枪坐在早已熄灭的篝火边,再也起不来了。”

 

攻克天津,是刘亚楼将军军旅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用了第38集《克敌津门(上)》、第39集《克敌津门(下)》两集来表现这一战役。脚本解说词与“访谈”相互调适的状况,比比皆是。可以说,《克敌津门(上)》在50集电视片中,很有代表性。兹节录引用脚本部分文字如下:

 

【画面】东北野战军攻克沈阳

【解说】

1948年11月2日,东北野战军攻克沈阳,为辽沈战役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出片名:第38 克敌津门(上)

【画面】东野大军入关

【解说】

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东北野战军于11月18日迅速挥师入关,和华北军区野战兵团连同东北、华北参战的地方部队,总兵力约100万人,合力围歼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指挥下的50多万国民党军队。

【画面】平津战役动态作战图

【解说】

东北野战军入关后,与华北参战部队一道,迅速完成了对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之敌的分割包围,切断了敌南逃西撤的通路。

【采访】南京

【字幕】东北野战军第42军汽车连副连长 张俊兴

锦州战役之后,我们当时的想法,起码在东北要休息两个月,一个要训练,一个要整顿。中央指示,不行,一定要赶快入关,防止敌人逃跑。

【采访】福州

【字幕】原福州军区政治部联络部处长王在昌 时任东北野战军第47军敌工干事

我们部队进关的时候,不是从山海关过的,是从迁安县过的长城,过了长城以后,就是一下子就插到天津到塘沽之间,堵住天津的部队,堵住天津的敌人不让他跑。

【采访】福州

【字幕】原陆军第2985师师长李克昌 时任东北野战军警卫团参谋

天津就类似东北的锦州,在战略地位上类似东北锦州这么重要。就像你打下锦州,整个东北就封闭了,就关门打狗,天津也类似这个情况。

【采访】广州

【字幕】湖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魏凯江 时任东北野战军第43军营教导员

我们43军当时回北京,128师抽出去打天津了。

【采访】北京

【字幕】铁道部专业设计院组织部原部长 邱子明将军夫人毛健

沈阳不是解放了吗?后来他们(东北野战军)都南下了,南下就打天津。他们(东北野战军独立第7师)那时候改称49军。

【画面】傅作义代表出城谈判

【解说】

12月16日,傅作义派北平《平明日报》社社长崔载之和采访部主任李炳泉出城,来到东北野战军11纵驻地,要求和平谈判。接到11纵司令员贺晋年、政委陈仁麒的报告后,罗荣桓指示苏静负责接待,通过接触,了解傅作义的真实意图。

【画面】苏静前往八里庄

【解说】

苏静带着参谋人员和一部电台,前往八里庄,安排接待住处。

12月17日,11纵将崔载之和李炳泉护送到八里庄。

经过交谈,苏静基本摸清了傅作义的真实意图:其实现北平和平解决的要点是建立华北联合政府,傅作义的军队由联合政府指挥。

【画面】刘亚楼前往八里庄谈判

【解说】

二天后,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来到八里庄,向傅作义谈判代表阐明了中共和平解决平津的三条基本原则:“傅作义所部一律放下武器,决不允许保存武装力量;不允许建立华北联合政府;可以给傅作义改编两个军。”

双方条件差距太大,谈判没有结果。-

【采访】北京

【字幕】军事博物馆研究员黄瑶

刘亚楼既有在中国作战、红军作战的经验,又经过系统的军事学习,所以他是一个很称职的参谋长,是林彪和罗荣桓的一个比较得力的助手。

【采访】福州

【字幕】福建省军区原副参谋长周凤寿  时任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排长

现在有一本书,四野的十大虎将,十个虎将,其中讲到了黄克诚、肖劲光、刘亚楼、韩先楚、梁兴初、钟伟、李天佑。他们这些人都有特点。

【画面】攻克新保安

【解说】

12月22日,华北军区第2兵团攻克新保安,傅作义集团精锐部队35军全军覆没。

【画面】攻克张家口

【解说】

24日,杨成武率领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总攻张家口,全歼敌第11兵团。

至此,傅作义华北嫡系主力丧失殆尽。

北平、天津、塘沽三个据点形势更为孤立。

【画面】中央军委电文

【解说】

按照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东面先歼灭塘沽之敌,控制海口,西面拿下新保安,是关系全局的两着棋。“只要塘沽、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局皆活了。”

【画面】东野主力通过山海关

【解说】

1948年12月,东北野战军主力通过山海关,向天津、塘沽地区开进。

【采访】北京

【字幕】中央党史研究室 田玄

原来就是中央军委、毛泽东要求刘亚楼先打塘沽,把敌人出海口给堵死,然后再打天津,进行平津战役。

【画面】塘沽

【解说】

平津前线总部授命七纵司令员邓华、政委吴富善指挥7纵、8纵、12纵3个纵队夺取塘沽、大沽,切断敌军东逃之路。

【画面】众将察看地形

【解说】

邓、吴两将受命之后,会同2纵司令员刘震、9纵司令员詹才芳,察看战场地形,拟定作战方案,进行攻击前准备。

【画面】塘沽地形

【解说】

他们发现,塘沽不好打,主要原因是:塘沽之敌可背海顽抗,凭河沟坐守;我军攻击方向广阔平坦潮湿泥泞,不便展开;加上市街狭长便于敌人采取纵深据点配备,我军则是连续突破费劲费时,而敌人陆海炮均可配合。此外,蒋军主力舰“重庆号”及其他舰船数十艘在海上游弋,既协同防守,也便于守敌随时登舰逃窜。根据实际情况,他们建议缓打塘沽。

【画面】东野作战室

【解说】

12月25日,林罗刘将上述情况和“缓攻塘沽”的建议上报中央军委,中央军委于第二天电示林罗刘:“既然平津之敌突围象征甚多,目前攻击两沽亦有困难,自应推迟攻击两沽时间。……若干天后海边封冻,考虑是否攻击。该敌只有五个师,即使从海上跑掉也不要紧。”

中央军委攻击塘沽决心不变,林罗刘遇到新的难题。

【画面】刘亚楼乘坐军用吉普前往北塘

【解说】

12月26日,北风凛冽,寒气逼人。刘亚楼乘坐军用吉普,由前方指挥部所在地孟家楼出发,风尘仆仆来到了攻塘部队指挥部北塘。

【采访】广州

【字幕】《开国将军轶事》作者吴东峰

刘亚楼的脑子反应非常快,人家来请示他,就是说这个城市有两个飞机场,一个可以用,一个长满了草,旧飞机场不能启用,新飞机场能够启用,到底占领哪个飞机场?刘亚楼就骂他们,你们是吃草的还是吃饭的?哪一个飞机场?一个能用,一个不能用,占领哪个飞机场还用我来跟你说?把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画面】刘亚楼召集会议

【解说】

刘亚楼立即召集各纵司令员、政委会议,听取攻打塘沽得失利弊的分析。与会者认为:打塘沽,部队伤亡太大,而攻取天津则更有把握,有利于全局。

【采访】南京

【字幕】东北野战军第42军汽车连副连长 张俊兴

天津到塘沽都是盐碱地,都是沼泽地,海水一涨水,海潮一来,它就冲上来了,就是一条路。

【采访】福州

【字幕】原福州军区司令部编研室主任李克昌

最后野战军领导就派刘亚楼亲自去看,刘亚楼就亲自去看了,证明邓华反映的意见是正确的,因此就决心打天津,先打天津。

【画面】东野作战室,刘亚楼汇报情况

【解说】

通过实地察看、审议,刘亚楼坚定了“不打塘沽转而夺取天津”的决心。28日夜,刘亚楼回到司令部时,罗荣桓已前往西柏坡参加会议,刘亚楼向林彪作了汇报。林彪令刘亚楼连夜起草了一份紧急电报,由林彪、刘亚楼共同签署上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

从上述可以看出,参加解放天津的老战士们与见证者们,口述回忆了刘亚楼与天津之战,如数家珍,历历在目。他们的片段讲述,在解说词的补充、叙述和阐释下,环环紧扣,层层推进,与历史资料、历史镜头有机结合,与研究者的讲述互为印证,尽可能地还原了一段气势恢宏的历史真实。

(五)笔墨有情

我们撰写摄制文献电视片,是叙述真实的历史,是记录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史中的“英雄史”。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席胡振民同志说:“这部纪录片是英雄史诗,半部军史。”国家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金德龙同志说:“片子很好。我觉得反映83个将军,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革命史、战斗史、英雄史,83位将军从长征开始一直讲到抗美援朝结束,波澜壮阔,看了以后有启发有感动,里面内容很多值得回味、启迪、受到教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副总编王宴青同志说:“我和大家都有同感,总体来说是成功的。特别是以将军为主线,贯穿了红军时代到抗美援朝的整个中国人民解放军史,看了以后,特别对福建籍开国将军的事迹,的确很感动。”从审片会现场和现场录像中记录上述文字时,我更是感动,我是因为这么多国家级权威专家们的感动而感动。我明白,感动国家级权威专家们的基础,是对革命前辈朴素而深厚的感情。写下这段文字时,我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觉。

文献电视片的解说词,担负着特殊的使命,要求客观、公正、真实地记录历史、讲述历史。毋庸讳言,我们在客观、公正、真实地记录历史、讲述历史时,有自己的感情倾向。丁临川同志为我们创作了主题歌词《将军颂》,实质上表达了我们的共同心愿。福建籍开国将军们的理想、信仰和精忠报国的英雄业绩,无数次地感动着我们。在撰写脚本时,事实的选择,隐含着感情倾向;素材的取舍,隐含着感情倾向;叙述的方法、角度、力度,隐含着感情倾向;在解说词绝大多数为中性词“零度叙事”的前提下,极个别的关键用词的褒贬,隐含着感情倾向。甚至在剪辑过程中,蒙太奇手法的应用,色彩的变换、背景音乐的选择和使用、播音语速的把握等等,都隐含情感的质感和温度。因为对开国将军为代表的人民军队的崇敬之情和朴素而深厚的感情,《八闽开国将军》文献电视片解说词的笔墨,隐含感情。

 

余论

 

50集国家重大理论文献电视片《八闽开国将军》于2013年9月22日(下午5时20分开始)至10月16日在福建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首播2017年至今,列入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干部网络学院)课程,为33.34分(每位学员全年学习总课程的达标分50分)。网站显示:三年来,“最热”“最赞”一直名列前茅,截至2020年11月10日为止,“热度”接近150万人次。历史铭记英雄,时代崇尚英雄。作为文艺工作者,能为宣传共和国英雄添砖加瓦,深感荣幸。我们将不断宣传实践与探索、不懈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毛泽东军事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3) 军事科学院编《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版)

(4)《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5)宋四根总编《八闽开国将军》(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 福建省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编《刘亚楼上将纪念文集》

(7)《刘亚楼纪念文集》(蓝天出版社2010年版)

(8)钟兆云《百战将星刘亚楼》(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9) 杨万青、齐春元著《刘亚楼将军传》(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

(10) 《杨成武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

(11) 杨成武著《忆长征》(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1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1-6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3)军事科学院军史历史研究所著《抗美援朝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4)《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及附册(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

(15)《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

(16)《简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7)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

(18)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简编》(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

(19)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红军长征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20) 《辽沈决战》(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1)《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红军长征》(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

(22)《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平津战役》(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

(23)《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辽沈战役》(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

(24)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 

(25)《八闽开国将军采访笔记》(未刊稿)


作者简介:练建安,福建武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传记文学学会创会副会长,福建省文联《台港文学选刊》执行副主编(主持工作)。中央电视台1993年9月首播6集电视连续剧《刘亚楼将军》第一编剧、50集国家重大理论文献电视片《八闽开国将军》总编导兼总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