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庐文存
卷五 传(一)
一、元晋国公罗公传(己巳,1929年)
罗公名良,字彦温,别字云峤,长汀人,躯干魁梧,美须髯,能文章,尤工书法。元政不纲,盗贼锋起,县故无城,为汀州路附郭。公居罗坊,在县治南二里许,散财发粟,募勇部署,贼不敢近,州县倚为干城。至正四年,南胜贼李志甫围漳城,守将战败,公从江浙平章百花讨平之,奏授长汀县尉。旋定龙溪狱囚之乱,枭吴仲海,复南胜,夷天完将詹天骥,拔龙岩。历署漳浦主簿、南剑士翼千户、漳州新翼万户。十三年,福安贼康子政围福州,势甚危,帅宪两府请援,公率兵千,遵海兼程,径薄城下。贼触箭,愕曰:“此漳州罗万户军也。”相与骇散。围解,奏授黄金印符。其后,安溪贼李大等焚柳营江,陷长泰等县,南胜贼夏山虎攻漳,长泰、龙溪贼相继窃发,南胜贼李国祥挟潮贼王猛虎等陷南绍,屯府天完将林国庸又攻漳之近县,漳浦贼陈世民自号秦王、陷漳浦,近地群盗如毛,连岁并起,皆陷城殃民,势大猖獗。公督师征讨,或遣将勦除,悉削平之。元以公为漳州总管,子安宾袭万户职,累功拜福建行省参知政事,兼守漳州。二十二年,明太祖方为吴国公,已克洪州,江西行省平章朵列不花分省广州,潮贼金荣杀之以叛,公遣同知刘文远入潮宣谕,尽献所获印符。潮濒海,民苦蜑艘掠,公檄同知刘君玉以舟师勦平之。番夷慕化,浮海受约束,顺帝嘉之,转资政大夫,陞本省右丞,兼广东道宣慰司都元帅,仍守漳州。寻命与江西右丞迭理必实合兵复潮,潮贼陈国珍合红巾贼拒守。公水陆并进,拔寨三十,追至潮阳,国珍遁入海,设伏袭杀之。先是梅州伪指挥倪兰与潮贼相犄角,公版授义士侯召卿率乡兵截执,悉降其众。公击贼专以设伏取胜,所制药弩尤神,远近讋服。暇则修文庙,慎狱讼,定赋役,课农桑,节用度。漳始置屯田而无府署,漳泉镇将岁率兵耕获,年终更代,甚为民病。公设屯田于南诏场,奏立漳州万户,府置千百户,选吏给印,分田赐牛入耕。出战军无多取,民无远输,食足兵强,流离毕集,视漳为乐土焉。是时,元室微,疆土日蹙,贡赋不入,公独岁遣僚佐具楼船,遵海运粮达燕京,并贡方物供国用。顺帝解衣赐之,晋阶光禄大夫,兼管内劝农防御使,世袭漳州路总管、柱国、晋国公。自陈友定为福建参政,复汀州,威迫平章燕只不花所复郡县仓库悉据为家有。二十五年,复败吴将胡深,陛本省平章,益骄横。友定本农家子,起佣伍,目不知书,及据有闽中诸郡,招致文学知名士置幕下,粗涉文史,颇习为五言小诗。威福自专,所属违令,辄承制诛窜。二十六年,公以书责之,曰:“足下为参政,国之大臣也,汀州之复,乃其职耳,可以功而自恣邪?燕只平章足下之僚长也,可以威而迫之邪?夫非其君命而得郡守者,人人皆得而诛之矣。今郡邑之长,君命也,固不可以加戮。百司之职,君授也,固不可以加窜。今足下视郡县如室家,驱官僚如圉仆,擅廥廪如私藏,口虽为国,心实私家,跬步之际,真伪甚明。不知足下欲为郭子仪乎,抑为曹孟德乎?今又窃据全闽,背逆无道,不为君诛,将不为天诛乎?”友定得书大怒,发兵攻漳。公遣将设伏,俟诸江东险处,且诫曰:“慎勿轻移一步。”友定以兵攻海仓塞,阳言夺海州,乘潮直下。千户张石古违节制,悉兵赴之,友定兵遂渡柳营江。公逆战马歧山,败绩。友定兵进逼城下,环攻旬月,城中矢石俱尽,仅馀三日粮。父老泣请曰:“南北道梗,天子万里,孤城无援,破在旦夕,国事久去,元帅守此为谁乎?”公曰:“天子命我守此土,当与此土共存亡,岂可贪生畏死,舍义从贼哉!”顾谓夫人陈氏曰:“国亡身死,理之正也。友定兵虽强,吾义不可屈,当与决战而死。”又曰:“勇者不顾身,忠者不顾家。今海内大盗,杀人父而子其子,戮人夫而妻其妻者伙矣。吾死,汝可无死。”夫人泣对曰:“妇人之义,从一而终。夫既与国共存亡,妾必与夫同生死。”初,公以失律诛百户卢积,爱其子善征骁勇,复置幕下,使领兵守北城,九月四日开门降。公巷战死,长子安宾率兵驰救,众散自刎。壮士从公死者百馀人。夫人闻变投后园池中,二婢从俱死之。公弟罗三任屯田万户,亦骂贼死。友定入城,感公忠节,禁止杀掠。公之葬地,陈志、方志、铭与郎瑛《类藁》两歧。据清乾隆《一统志》,公墓在龙溪县西十里双路口。志铭云,公子八人,六人殉难,惟第七子金刚相居龙溪,第八子添儿居南靖,皆有传于后云。
丘复曰:民国十七年,予任修长汀县志,尝步城南,过罗坊,谒晋国公祠。逼仄数弓,湫隘殊甚。门帖“气吞陈友定;节比张睢阳”。询何校长雨农,乃邑人杨润手笔。龛塑公像,须髯脩伟,背稍偻,容色憔悴,殆尽瘁国事,根于心,见于貌与。《元史》不为公立传,《明史》节公书于友定传中,赖有陈志、方志、铭、郎瑛《类藁》叙述颇详,因更证之史书,参以故老闻闻,而为此传。嗟呼!公以一介书生,仗义奋发,提兵廿馀年,爵位上公,出则执锐披坚,与士卒同甘苦,入则劝农恤狱使,闾阎无怨咨,虽值乱世,而漳号乐土,岂不伟哉!夫胡元入主中夏,律以种族之辨,固为世仇。然食人禄者死人事。公规陈氏之失,忠言逆耳,不德反仇,卒之守将违其节制,门卒启其管钥,一门之内,父子兄弟夫妇婢仆同就大义。凛凛乎与日月争光,冰霜比烈可也!
二、明饶州知府上杭刘公补传
明洪武六年,罢科举,别令有司察举贤才,德行为首、文艺次之,其目凡八。至十七年复旧,而荐举之法并行不废。吾杭胡先生时、丘先生子瞻,皆科举罢后邑侯刘亨荐达京师,出任训导。胡先生所举何科,志、传未载。丘先生则耆德明经,杭、永两志互异,皆不列八目中,惟刘公秀实以孝廉任饶州知府,在八目第五,所谓“不次擢用”者也。据其族谱,洪武间举孝廉,当必在罢科举十年之内,与二先生同时荐达。二先生旧志有传,公独阙如。爰据丘先生鹏如《重修大陂记》,参以镨系,补作此传。
刘公秀实,字乘时,号文敬(据大陂山墓道),上杭官田人(据《重修大陂记》)。洪武间举孝廉,运粮入京,帝见其容貌俊秀,改今名。初任四川顺庆府知府,复任江西饶州府知府(据官田刘氏镨,《上杭县志·荐举》仅载饶州,不载顺庆及改名),所居乡土地平衍,田多水少,为耕者病,旧名干田。永乐间公自饶州归,于乡之上游数里许,高筑大陂,堰涧水之注溪者,绕于溪之右畔,溉田五百馀亩,沟圳长八百馀丈。又于陂之左右多植树木,以备修举毁圮之用,田乃有秋,由是始名干田为官田(明丘鹏如《重修大陂记》,见县志《艺文》),而地以陂名,山亦名大陂山焉,乡民世利赖之。
论曰:国家求才,无论何途,必有人才出焉。考《明史·选举志》,明初罢科举而行荐举,其目曰聪明正直,曰贤良方正,曰孝弟力田,曰儒士,曰孝廉,曰秀才,曰人才,曰耆民,皆礼遣京师,不次擢用。刘公膺荐,任知府,信乎不次擢用矣。而志书缺略,政绩无闻,观其致政归田,尚恳恳为地方兴水利,在官必非漫无建白可知也。旧志不为公立传,致使文献无征。夫一官归里,欺凌乡党之辈,固不足齿;而列在志传,实惠及民,利被百世,求如公者,亦能有几人?予居距公乡十五里,去公之世已五百馀年,岁时祭墓,过大陂山下,慨慕流风,辄徘徊而不能去。居民相传:洪水破陂,从事修筑,工竣行水,陂或渗漏,必以礼延公子孙,略加手筑,其漏立止。语近神异,然亦足见乡民之感公深矣。《礼》所谓乡先生殁而可祭于社者,非公其谁与归?
往年修纂县志,采公及周永定、龚济甫入《义行传》,三人皆明永乐时人也。今志事中辍,然周有曾宜勉《驷马桥记》,龚有程迈南《津义渡碑记》,专记其事,载在《艺文志》。至公筑大陂,虽有丘鹏如《重修大陂记》,不过附著其中,无以表见。特为补传,以示后人。自注。
三、明武略将军赖公传 孙荣华 玄孙其勋
吾杭武功彪炳,萃于一门,内平山贼,外御海寇,致命遂志,奋不顾身,若赖武略将军三世战殁,洵足尚已。惜无龙门史笔,为之表彰,东爪西鳞,纪载简略,不足描写其战绩,以激发人之志节,诚为憾事。不揣謭薄,取旧志各传最而录之,旁采他书,略倣世家之例,非敢求胜前人,聊不没累世忠烈云尔。
武略将军赖公思智,上杭溪南里人,居古镇。明弘治间,统民兵勦御屡有功,正德四年佥事茹銮给以冠带(《上杭县志·勇烈传》)。是时广东之平远、镇平皆未设县(《明史·地理志》),武平之岩前尚未筑城(《汀州府志》、《杭志》兵防),程乡县石骨寨(按即平远之石窟都,后分设镇平县,程乡即今梅县)、松源等处盗发,程乡人李四子乘机结党,倡言平粜(《杭志·寇变》),抢夺货物。一时乌合之众,闻风猬起,江闽广三省交界山谷间,聚徒数千,流劫乡村,攻陷建宁、宁化、石城、万安诸县,支解平民,捉擒官吏,僭号称王(《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二,广东七),杭邑罹害尤甚(《杭志·寇变》)。福建镇巡等官请征之,于是以都御史周南巡抚四省诸郡。南至,密调集兵粮,克期于七年正月甲子,江西兵从安远入,广东兵从程乡入,福建兵从武平入(《郡国利病书》),会三省官军驻县,四面把截(《杭志·寇变》)。武平挂 坑等处贼首吴显、曾惟茂等聚众劫杀,三司调遣公统兵擣巢,所至先登,斩首二百四十有九级,贼散走,公乘胜进兵,伏发,被贼支解(《杭志·勇烈》)。三省官兵捣其巢,擒斩李四子等,招抚胁从,馀党乃散(《杭志·寇变》)。捷闻,颁赏有差(《郡国利病书》)。九年,巡按御史胡文静具奏,敕赠公武略将军,建祠以祀(《杭志·勇烈》)。祠在县东镇东街之南(《杭志·建置》)。荫其子楷为本所世袭百户(《杭志·勇烈》)。上杭自天顺六年李宗政作乱,明年寇平(《杭志·寇变》),巡按御史伍骥奏设上杭守御千户所(《杭志·名宦》),今乃以公子孙世袭本所百户焉。
楷以正德十二年袭本所百户(《杭志·职官》)。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于江西,虔抚王公守仁征兵勤王,檄道募兵策应,分巡兵备道周期雍就县募民兵五千,分委指挥刘钦、永定知县邢瑄统率赴义,先各省而至,王公嘉之。会宁逆成擒,犒赏令还(《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七别录九)。是时,楷甫袭职,当必慷慨赴义,预勤王之师志,以宁逆成擒,无功可纪,略而不书,末由考证。嘉靖九年卒于官,子荣华袭(《杭志·职官》)。
忠勇公荣华(《府志》误作世华),武略将军之孙,嘉靖九年袭百户职(《杭志·职官》)。三十三年倭贼犯嘉善,围嘉兴,劫秀水、归安。副使陈宗夔战不利(《明史·张经传》下接“百户赖荣华中礟死”),会荣华统福兵六百人至,鼓行直前,贼却歛兵登舟,荣华乘胜薄之,中 炮死(夏燮《明鉴》)。先是,倭寇浙江,总戎征兵于闽,荣华奉调守御嘉善县,倭突至(按《明鉴》,据胡宗宪勘上嘉湖御寇功罪,原奏荣华之死,即在倭寇嘉兴流劫秀水归安时,而云“副使陈宗夔、都指捍刘恩战不利,会百户赖荣华统福兵至”云云,与杭志所云“奉调守御嘉善县”者微异),枵腹接战,斩获数级,别部皆观望自保,荣华孤军冲突,为伏 炮所中,堕水死。事闻,赐謚忠勇,陞副千户(《杭志·勇烈》)。三十六年,佥事王时槐奏请建祠于县北旧学之右(《杭志·建置》。杨澜《临汀彚考》云:嘉善县祠祀之名作“赖恩”),荫其弟荣贵(《杭志·勇烈》)。荣贵以三十八年荫。万历六年,荣华子宗仁仍袭百户职,传子其勋(《杭志·职官》)。
其勋,武略将军玄孙,忠勇公之孙,万历末年袭职(《杭志·职官》)。天启六年,朱公大典以分巡副使驻杭,频岁饥馑,虑奸民易致窃发馀轨,引其勋及指挥李铎等训习兵法,军容整肃(《杭志·名宦》)。崇祯四年,平远贼锺凌秀聚千众于连子山、铜鼓嶂,出劫上杭、武平、长汀、瑞金诸县境,官军屡战不利。九月,巡抚熊文灿驻县,檄参将郑芝龙弟守备郑芝虎剿之(《杭志·寇变》)。芝龙追贼至石骨寨,凌秀率贼二百受抚(《汀州府志》、《宁化县志》)。五年二月,凌秀弟复秀复叛(《杭志·勇烈》),聚党五百馀人(《杭志·寇变》),焚掠蓝屋驿(《汀志》、《宁志》),据绿水潭,毒民益甚。巡道顾元镜檄其勋与把总许胜同进剿,其勋先入江尾溪(按《杭志·寇变》作“高毛溪”,《职官志》云“战死回龙”,是地当近回龙也),胜兵观望不为援(《杭志·勇烈》),胜营中俄发一 炮(《杭志·寇变》),贼党分两翼截之(《杭志·勇烈》),其勋孤军无援(《杭志·寇变》),血战死(《杭志·勇烈》)。六年,知县陈正中建祠于县北北门街祀之(《杭志·建置》)。子天球袭(《杭志·职官》),讫于明亡。
论曰:赖氏自武略将军崛起,捍卫乡邦,以死勤事,朝廷嘉之,世袭与国相终始。子孙亦代著忠勋,不陨先烈。忠勇公继起,而武略有孙矣。江尾溪之役,而忠勇又有孙矣。唐荆川《武编》盛称福建赖家兵,威名久著,忠烈萃于一门,不其壮哉!吾独恨吾国数千年来,国事之败坏,贼乱之延长,皆由统兵将率不念袍泽之义,徒观望自保,坐视忠勇之士血飞肉薄,孤军无援,陷绝地而莫之恤,覆辙相循,古今同慨。究之苟延残喘,宁有几时?而其袖手作壁上观者,适以成斯人之忠节,抑何愚欤?考李世熊《宁化志》云:“时惟三涂贼最强,其犯汀郡者即此伙,戚公继光招抚之,至松江平倭有功,首领赖某,授上杭世袭百户。”噫,傎矣!夫平倭有功即忠勇公,先世以武略战殁,世袭百户,远在正德九年,戚公尚未嗣职,何有招抚之事?明制县分若干里,里有图,图有甲。成化中,分设永定,割溪南里属之,第三图在溪北,与来苏接壤,仍属上杭。三图者乃里图之称,字不作“涂”,非地名也。嘉靖二十年,溪南三图贼杨世聪、王五等劫长汀境。二十四年,溪南盗张文政、朱子猴、张日洪、葛日旺等寇江西,《赣州志》载凿然,何得谓犯汀州者即此伙?寒支先生,汀人中号称留心文献、熟悉汀事者,指鹿为马,诬蔑忠烈,是不可以不辨也。又《宁化志》“其勋战死”之下别有“赖明诏亦陷阵死”一条,自注“赖颇负时名,巡道朱大典尝亟奖之,令其带兵防海,庚午入援京师,其祖即平倭立功者”,攷之府县志均不载。所云“其祖平倭立功”,则忠勇公孙,而“巡道朱大典亟奖之”者,其勋也,传闻舛误,决然无疑。惟锺凌秀之乱,前其勋一年战死高梧者,赖氏尚有二人,曰赖思养,曰赖君选,知县陈正中俱立祠以祀,二人皆在城里人,非武略子孙。因辨正《宁志》类记传末,以见有明一代吾杭赖氏固多忠烈云。
四、明严州知府前大理寺副长汀郝公传
汀城龙山之麓有双忠祠焉,祀明郝公凤升、周公之蕃。民国十七年,予初入谒,疑其不类。既访之故老,始悉周公诡词代主就义之地曰救驾坪,在祠下,而郝公故居则在祠附近,或曰祠即郝公故居,故合祀焉。《明史》不为二公立传,予曩尝为周公补传,郝公则府志《艺文》载邹守益《孝子传》、周叙《忠臣传》,《长志·名臣》两传并载,不加翦裁。今本之参以各书而为此传。
郝公凤升,字瑞卿,居汀城龙山之麓,世称九龙先生。先世以军籍隶汀州卫,遂为长汀人。生而秀颖奇特,年十三,补弟子员。郡守吴公文度雅器重之,对客辄呼为“小友”。弘治中,虔台初设,大捕贼,槛车过汀,赠君性严正,遇诸涂,唾骂之,贼识姓名而去。越五日,虔台飞檄索贼,吴公方速客,不至,召公至,出句云:“酒美花香,主意却嫌来客少;”公应声曰:“天空云静,月明何必用星多。”吴公拊掌绝倒。既而开捕贼姓名,则赠公也,吴公错愕,然以法严莫能救,赠公慷慨就囚,曰:“贼实杀我惟口,贼不能杀我惟天,予素刚愎,以罹此祸。”遂行,公业裹粮,先三日走赣,谒虔台,时方征湖贼,公跪水滨呼冤。虔台命左右掖之进,旋目左右退,呼从官给笔札,俄大呼曰:“冤乎?有子千里驹,而父行劫者哉?”立命虔州刘守曰:“信如孺子言,贼必不悉其父状貌,汝其饰役以进,诘朝予将鞠之。”守如言械以进,虔台诘贼酋曰:“械系之囚,得无误乎?”贼酋曰:“无误。”再三诘,如初。乃大骂曰:“此系台中厕役,彼长髯骨立。于侧者乃郝某也,面孔且不识,他于何有?” 贼遂伏诛。同时诬攀者七人俱得释,人比之汉缇萦年十三上书救父云。正德六年成进士,授大理寺评事,逆瑾虽诛,政权仍在钱宁、张锐等掌握,毒流缙绅,投系诏狱无虚日。公仁心为质,廷中称平,号“郝铁笔”,进寺副。十四年,武宗自扁头关幸榆林,公引土木之变,留驾忤旨,下锦衣狱。旋释出。三月,下诏南巡。时宁王宸濠在南昌,久蓄异谋,伺隙而动,内外以为忧,大臣科道交谏不听。公与寺正周叙等十六人连名疏谏,武宗震怒,诏于午门外廷杖四十。员外陆震、评事林公黼等十馀人皆死杖下。公与叙血肉淋漓,幸不死,再下锦衣狱,谪都察院照磨,车驾竟不出,皆公等切谏之力焉。明年,告疾终养。又明年,武宗崩,世宗入诏大统,台院部寺交荐,公以骨折不任拜跪辞,朝议如汲黯故事,强起卧治,外补严州知府。阅五月入觐,至瓜洲棒创口裂,血出不止,乃北面稽首曰:“臣生无以报称陛下矣。”遂归。未几,竟以创卒。子沅汶、溱,孙华斗、华箕、华台皆以贡官训导,华箕历宰兴山、巴东,守天门镇,卒与公俱祀乡贤。《长志》尚华庚以贡丞金坛,华翼以贡官教授,未详所出,必公诸孙,一门济济矣。近已式微。公墓在汀城西关外,长邑公局岁为祭扫。所著《九龙诗刻》,茅坤曾为之序,今已不存世。传和沈日休《梅花百咏》,非其至者。予从《长志》搜得文一(《郡守邵公修治隘岭道路记》,见《关隘》),诗一(《题北山楼》,见《山川》),其附溱传末三诗,《汀南廑存》辑录,更全选《梅花诗》,外得诗十二(《圣驾入城》一首,《寄黄、伍、胡三友》一首,《和李义山无题》五首,《再和》五首),《上杭县志》得诗六(《挂袍山》、《三摺水》、《水西渡》、《驷马桥》、《游南塔寺》、《美女峰》,见旧志《艺文》),而《挂袍山》诗尤兀傲不群,为公杰作,拟辑之,并邹、周两传、茅序为九龙賸稿。
丘复曰:昔人有言,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观于郝公,岂不谅哉!《明史》虽未立传,然于谏南巡诸臣,许其非居言路,而窜谪死亡,相继恐后,要其抵触权幸,指斥乘舆,皆切安危至计,公名在焉。邑人杨澜言,邹、周正人君子而为之传,公之为孝子、为忠臣也,信矣!予考邹、周皆与公同时,邹传称“虔台王公”,按文成平漳寇过汀在正德十二年,公成进士久矣。《明史·周南传》称“巡抚之设自南始”,在正德四年,亦未详审。据谈恺《虔台续志》(《郡国利病书》引),虔台之设自弘治八年就任,陛广东左布政金泽为巡抚(上杭《寇变》志同),核与吴公守汀时代为合,疑虔台为金公,非王公,传写偶误,故定为弘治中,但称虔台,不必巡抚亲临也。周传言公“告疾终养,年五十三尚未有子,一岁生子三,为忠臣之验”,未免与事实剌谬,即终养年岁亦疑在四十前后,姑阙焉。
五、明淮抚前福建副使分巡漳南道金华朱公别传
《鲒琦亭外集》明文华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淮抚金华朱公事状:自以野史流传,所记公事皆谬。吴祥农于公有戚属,所作传尚不可据,特作事状正之。顾于公以分巡漳南道驻上杭,调福宁去,绝不叙及,未免疏漏。兹就公驻杭事迹,别为之传,遗爱在民,亦古之循吏也。公名大典,字延之,一字未孩,浙江金华人。天启二年进士,入为给事中。疏忤魏铛,外补。六年三月,以福建副使分巡漳南道,来驻吾杭。是年春,大雪积二尺馀。民方以为有秋之兆,入夏淫雨,田禾淹没,民乏食,上游又遏籴,米价腾涌。知县吴侯南灏尽发仓谷,以振不足。公捐俸助之,复遣弁赴赣告籴。旬日之间,商贩麕集,饥民以苏。公虑频年饥馑,奸民易于扇动。初分巡之设,始于成化六年,至二十三年,始专驻杭,原兼兵备名。公曰:“整军经武,吾之责也。有备无患,国之经也。”乃日引中军守备李铎、百户赖其勋等,教以兵法,勖以忠义,军容整肃。公去,而流贼果啸聚,四出劫掠。邑赖有备,得以安堵。崇桢元年,铎从知县吴公勦象洞,死于阵。四年,锺凌秀弟锺复秀复叛,江尾溪之役,其勋孤军无援,血战而死,皆遵公教也。公关心民瘼,多所建设,以街市沟渠壅塞,疏之以泄污秽,又筑濑溪堤,建三元岭塔,造城西罗星,虽未免惑术家言,然苟利于民,无不戮力为之,爱民之心,固不可没也。在杭一年,调福宁去,民建祠城西驷门内,肖公像以祀,并醵田赡僧、供香火焉。崇祯八年,开征辟科,公任淮抚,荐吾杭刘公廷标,时方以赇赂为上下,就试得县佐,刘公拂衣归。公遗书曰:“当路以贤士戯,是以人国戏也。君胡不破崖岸为之,就尘中转轮,垤中旋马,使知天下有不可戯之士乎?”刘公乃就选。历官云南永昌通判,摄府事,殉国难。足见公所至物色人材,而忠义之诚,尤相感者微矣。公殉节金华,事状所载与《謏闻续笔》互有详略,《謏闻》记:“公守金华,与阎典史守江阴同,清兵攻围数月,被杀无算,清驱掠难民,填土与城齐,驰骑而上,已登城矣。公穴隧道数十,实以火药,火发,清兵所伤又数千。公知不可守,阖城纵火,男妇同尽。予过金华,其中人犹能详言之。”又云:“闽中浦城之守亦然,城破,自焚如金华,闻清精甲劲兵几尽于三处,言之辄色变云。”著者为明遗臣,予从其书考得其人为金陵人,居东城,名怡,自号剌和尚,北都曾官鸿胪,或锦衣卫,与周亮工善。先世有謚庄节者,莫得其姓其人,曾亲至公殉节之地,询之土人,当为可信,并附著之以广异闻。(醴陵宁调元《太一丛话》卷三:“上元张瑶星寄身摄山僧舍,销声匿迹,樵爨自给,文人骚客往来兹山,举不知山中有是人。崇祯间曾官锦衣,《六十初度》所谓‘当年执戟侍明光,亲见彤云捧玉皇’是也。原名在征,更名怡,自号白云道者,其先人可大,官至登莱总兵,殉登州之难,赐謚壮节。”疑即其人。惟书中称其“先世庄节”,而太一作“壮节”,当是印刷之误,以总兵殉难謚“壮节”为允,著有《古镜庵诗内外集》。)
六、前明汀州总兵官忠诚伯周公传[1]
周公[2]之蕃,字长屏,南直隶睢宁人[3],或曰四川井研人。明季官汀州总兵。先是,流氛孔炽[4],南边蠢动。崇祯十六年九月,尤溪贼吴绍兄弟等聚众陷闽清县,焚劫县治。福建提学道郭公之奇,以副宪摄臬司兵备,督兵一日夜行三百里,至闽清。公与盛国政方为备总,偕署县吴瑞升遍察地方情形,分兵搜剿,斩贼首、贼伙、伪军师等一百二十八人,地方以平,奸谋潜弭。绍宗[5]正位闽中,晋爵忠诚伯。隆武二年春[6],公自吉安归,过瑞金,值田民聚众围城。公至,环请求抚,愿合八乡田民,可得八万,自备糗粮,随行援虔。公大喜,言之大司马郭维经,田民受抚,公返汀。绍宗将由延平幸汀[7],命兵部职方司主事李鲁先返汀办屯练。职方至汀,警报贼首张恩选围上杭。公与督师司礼监王礼、汀守汪指南以职方籍上杭,催令速赴杭解围。濒行,职方密白公曰:“大驾旦晚至,公其速整师旅,扈驾踰岭。倘上杭不守,则风声遥沸,驾行又复次,切虑变生意外。鲁今先解杭围,即同扈驾而东。”盖公誓死报国之诚,职方早微窥之,故独以密语告公云。绍宗[8]以八月二十一日启行,二十七日庚子[9]至汀。壬寅晦[10]昧爽,清[11]兵追蹑至。百户闵时守丽春门,流矢洞胷,死之。清[12]兵入城,绍宗仓卒[13]出行宫。公闻变,趋赴行在,遇劲骑数十,大声自呼曰:“我即大明皇帝也[14]。”意欲诡词脱主于难[15]。群矢集公身如猬毛,遂遇害[16]。绍宗[17]被执于西门[18]赵家塘。时天气尚炎热,群尸多臭,腐虫出。公死五日,玉色莹然。汀人葬之西门罗汉岭。至今[19]汀人呼公殉国之地曰“救驾坪”。自后[20],或传绍宗死于汀州,或传未死[21],逃于粤界程乡之五指石[22],今唐帝岩是其遗迹。或云是别一唐王,袭用隆武年号,平远侯谢上奎曾奉之起事[23],而闽粤交界如阴那、王寿诸山,往往传隆武遗迹,遗民思汉,故流传至今,疑莫能辨焉。钱秉镫《藏山阁集》有所闻作[24],云:“浪闻扶义称铜马,喜听蒙尘是副车。”又《鄞江怨》词云:“隆准奇姿人尽识,谁为纪信代君王。”自注:“相传有武臣代死。”盖远道传闻,尚未知即公所为也。
论曰:相传明太祖鄱阳湖之战,舟胶于浅,势危甚。牙将韩成服太祖所御冠服,自投于水。汉兵以太祖已死,攻稍缓。太祖得从容集援兵,转败为胜,成之力也。《明史》不为成立传,《功臣表》及他传亦仅言“战殁”,后人遂疑为[25]附会。盖史册之缺略多矣。周公诡称大明皇帝[26],用意与成同。身死五日,面莹如玉[27],由其得天地之正气也。《明史》[28]缺而不书,夏爕[29]《明鉴》始采公事蹪,言“扈王追及于汀州”[30],不知李职八月二日至汀,公即在汀,非追及可知。招抚田兵载《瑞金志》[31],于公有免有微词。公志在恢复,一旦可得民军八万,安得不喜出望外,固不得以长乱责之也。夫纪信诳楚,汉业以昌;乃韩成用之,得脱太祖于难;公用之,无救绍宗[32]之亡,兴废有数,天实命之,谓之何哉![33]
此传作于纪元前四年,杂摭《汀州府志》、《烬馀集》、《仁恕堂笔记》、《寒支岁记》、《藏山阁集》而成。后得社友吴江柳弃疾寄示所作传,定为南直隶睢宁县风山乡人。十七年秋,承乏篡修《长汀县志》,重游瑞金,读其邑志,得公招抚田兵一事。明年来潮,读潮州耆旧《郭忠节集》,其《平尤溪贼》篇中又载与公同事。重理旧稿,分别加入。
[校勘]
[1] 本文刊于《南社丛刻》第三集(原版本于1910年冬出版。影印本第1册,275—277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发行,1996年4月第1版),以下简称《南社丛刻》。
[2] 周公:《南社丛刻》作“公讳”。
[3] “南直隶”二句:《南社丛刻》作“莫详何许人”。
[4] “先是”至“奸谋潜弭”十三句:《南社丛刻》阙如。
[5] 绍宗:《南社丛刻》作“思文”。
[6] “隆武”至“公返汀”十四句:《南社丛刻》阙如。
[7] “绍宗”句:《南社丛刻》作“思文将由延平趋汀”。
[8] 绍宗:同注[5]。
[9] 庚子:《南社丛刻》阙如。
[10] 晦:《南社丛刻》阙如。
[11] 清:《南社丛刻》作“北”。
[12] 清:同注[11]。
[13] 绍宗仓卒:《南社丛刻》作“思文仓皇”。
[14] “我即”句:《南社丛刻》作“我即唐王”。
[15] 难—“难”字后《南社丛刻》尚有“也”字。
[16] 遇害:《南社丛刻》作“死”。
[17] 绍宗:同注[5]。
[18] 西门:《南社丛刻》阙如。
[19] “至今”二句:《南社丛刻》阙如。
[20] “自后”二句:《南社丛刻》作“自公之死,或传思文死于汀州”。
[21] “或传未死”:《南社丛刻》作“或传思文实未死”。
[22] 石:《南社丛刻》作“山”。
[23] “平远侯”六句:《南社丛刻》作“平远侯谢某曾奉之起事,至今疑莫能辨焉”。
[24] “钱秉镫”十一句:《南社丛刻》作“钱田间秉镫作《鄞江怨》词,有云:‘隆准奇姿人尽识,谁为纪信代君王。’自注:’相传有武臣代死。’盖未知即公所为也”。
[25] 为:《南社丛刻》作“其事出于”。
[26] 大明皇帝:《南社丛刻》作“唐王”。
[27] 面莹如玉:《南社丛刻》作“面色如生”。
[28] 《明史》:《南社丛刻》作“乃《明史》及《辑览》皆”。
[29] 夏爕:《南社丛刻》作“近人编”。
[30] “言”四句:《南社丛刻》作“言‘扈王追及于汀州,巷战死。’不知公实汀州总兵官,非追及”。
[31] “招抚”六句:《南社丛刻》作“而诡词救主一节,亦终不宜泯没”。
[32] 绍宗:同注[5]。
[33] 《南社丛刻》至此结束。
七、刘节愍公弟廷枢补传[1]
公讳廷枢,失其字号,上杭人。前明节愍公廷标弟也。节愍殉节云南永昌通判,事具《明史》。公随兄至永昌[2]。节愍殉难后,为殡殓其尸。贼胁以官,抗志不屈。后值兵乱,抚掌呼曰:“吾与兄何可二其行也?”先杀其幼子,与妻张氏自缢死。《明史》云:“孙可望入云南,廷标摄府事,王运开摄监司。方发兵守澜沧,而天波府[3]遣子纳款,谕两人以印往。两人坚不予,各遣家人走腾越。及两人殉节,两家子弟自腾越来奔丧,厝毕复返。可望等重两人死节,求其后,或以运开弟运闳对。行至潞江,跃入江死。”而不及廷枢。郡邑志亦失载。今从乾隆[4]《一统志·云南永昌府名宦传》采出,以补志乘之缺焉。
论曰:兄弟二其行者多矣。文[5]山大节彪炳古今,其弟文溪乃降于元,禽跖异行,自昔然已[6]。公独收兄遗尸而殡殓之,卒抗贼不屈[7],从兄以死,不其难哉[8]!独是廷枢[9]与运闳自从兄以至殉节,事无不同,运闳得附名于史,公独阙[10]焉。寒支老人搜罗忠义,不遗馀力,作[11]节愍墓表,详[12]及其子之谦殉难事,独[13]不及公。邑士大夫[14]至无有能举其名者,岂非[15]名之传不传,固有幸不幸[16]耶?昔城父令姚訚与张、许二公婴城拒守[17],死节睢阳,二公血食千秋,流传不替,訚独湮没无闻。后人[18]几不知睢阳城中有姚侍郎其人者,是实有不幸矣。夫忠义之气,亘古为昭,史册所载,凛凛有生气。读其书者,尚知感愤,况乡先生大节,顾可任其湮没不彰哉!
[校勘]
[1] 本文刊于《南社丛刻》第三集(原版本于1910年冬出版。影印本第1册,277—278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发行,1996年4月第1版),以下简称《南社丛刻》。本文被收入《南社丛选·文选·卷四·荷公文选》(胡朴安选录。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143-144页。原版本1924年上海国学社出版),以下简称《南社丛选》。
[2] 昌:《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作“明”,误。
[3] 天波府:《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作“沐天波将”。
[4] 乾隆:《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阙如。
[5] 文:《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作“文文”,其一“文”当为衍文。
[6] “禽跖”句:《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作“其他禽跖异行者,更无论也”。
[7] “卒抗贼”二句:《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作“抗贼不屈,卒从兄以死”。
[8] 不其难哉:《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作“呜呼难已”。
[9] 廷枢:《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作“公”。
[10] 阙:《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作“缺”。
[11] 作:《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作“所作”。
[12] 详:《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作“并详”。
[13] 独:《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作“而独”,且在此句之前有夹注:“文采入郡志,按:之谦即节愍长子,考《烬馀集·家状》,节愍次子为之为,李职方婿。或云‘之谦’当作‘谦之’,未知是否”。
[14] 邑士大夫:《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作“郡邑士夫”。
[15] 岂非:《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作“岂”。
[16] 不幸:《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作“有不幸”。
[17] “昔城”五句:《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作“昔城父令姚訚与张、许二公同死睢阳,二公流传千古,而訚独否”。
[18] 人:《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作“世”。
八、明季忠义上杭两丘温吴四先生事略
明隆武二年八月壬寅晦,绍宗襄皇帝蒙尘汀州,越五日,哀音至上杭,李职方先生鲁殉国于道署前。其时,邹本初先生宗善,以诸生痛哭明伦堂,归,密书衣裾,自缢死。宁化李寒支先生作《职方家传》附见焉。论末言:“屈原云,不图去,斯得两男子?”呜呼!汀遂有两男子哉,倾倒至矣。虽然,吾杭于时实不止两男子,何况于汀。来苏丘先生梦彩,字熊生,崇祯末,知县罗公万藻拔第一,入邑庠,闻汀陷,时时哭失声,一日携书数卷飘然去,莫知所终。从兄士麟,年十二补邑庠。又在城温梦良,字星郎,年十三为诸生,国变后皆遁迹荒山,郁郁以死。吴先生士楫,字岸济,国变后志在请缨,不幸闽疆尽覆,慷慨露于语言,为族仇构毙邑狱。是四先生者,其死不同,而为明而死则同,皆无愧于李、邹两先生者也。据寒支先生自书《岁纪》,崇祯二年游潮阳,归过杭,得交刘公廷标与温、吴两先生。《寒支初集》有《答温先生书》、《赠吴先生序》。其后刘公殉节云南永昌通判,《明史》列忠义传,两先生见重于寒支,以得交为幸。平日志同道合,气节相孚可知。两丘与温先生俱载邑旧志,而吴先生死尤惨,竟泯焉。幸于寒支赠序附注中得之,亦有所讳,而不得其详,予故亟表出之,而为之三叹也!予尝以志书忌讳,类多不传,传者亦略。即如职方、永昌两先生,皆寥寥数行,幸赖寒支为之纪述,乃大著。其他无人掇拾,残佚湮灭不传者,亦复何限?予读家东山先生所为《温天咫<半舫斋诗集>序》,称乃祖丌庵先生负忠孝大节,博雅沈雄,过目成诵,人比之张茂先,遭逢鼎革,深自韬晦,是丌庵先生当亦有明遗民,而名不得而考矣。又闻丰朗刘先生丹,字馨史,明季廪生,国变后,坐卧一楼,足不下楼者三十年,年七十馀卒,纪载湮没,亦可伤已。然诸先生身列胶庠,抱故国之戚,不事二姓,甘以身殉,以彰三百年养士之报,固应尔尔,而东山先生所记馆竖子李氏事,则尤卓绝焉。馆竖子随诸生至郡,夜出,见通衢演祟祯剧,泣涔涔下,恐人以为笑,则面壁掩袂,且拭且观。既归寝,犹蒙被欷觑不自禁。诸生屡呼不对,拊牀疾呼,乃放声哭曰:“呜呼!皇帝死矣。”诸生哑然。晨起,有笑之者,正色对曰:“吾闻君亲师一也,皇帝死矣,忍弗哭邪。”于是又皆怜而义之。呜呼!若馆竖子李氏者,不又一奇男子哉!予故附诸四先生后,以广其传。
九、明季熊御史传补
熊公兴麟,以御史奉永历帝命巡按湖广,坚贞大节,家东山先生作传,备极详核。予读公年八十五自述,窃谓尚有一二应入传中者。疑当时有所讳而不敢书,乃援昌黎张中丞传后叙例补之。永历二年戊子为清顺治五年,永定版图入清已二载,公羁拘辰阳,家中人居猪妈楼,不肯顺清,为奸民告讦,知县赵廷标会同游击贺国相、高良贵发兵围之,楼破,阖门百馀人焚杀殆尽。公兄九明、弟立宇、生员熊亦楚、熊锺麟均殉焉。公父母以年老获释,乃籍没公田产屋宇,一门忠义,甘殉先朝,非所谓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者欤。公自述分二十节,都万馀言,其要语曰:“予生不逢辰,艰难鼎革。开天地以来,一见于元,再见于清,半生功名,登一甲榜,誓志不仕二姓。长卧东山,独寐寤言。愤衣冠之倒置,耻犬羊之同群。与木石居,与鹿豕游。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时而饮酒赋诗,以沥血陈情;时而含饴弄孙,以忘忧度日。谢叠山,却聘书,求为宋处士足矣。”公之满胸悲愤,言之沈痛,如是传云“公所著《素园诗歌》,悉清新雅健,归于和平”,予又疑东山未读公诗。公《赠社友张聚九》云:“读书尊节义,岂为奇穷迁。厌乱天难信,忧时性自然。血枯心不死,气养骨尤坚。古道于今少,我怀君独贤。”《感愤》云:“犹忆生来颇激昂,于今琐尾自心伤。炎凉世态能销骨,反覆人情怕冷肠。发可冲冠无奈短,髯虽如戟苦难长。天公老去青黄混,我辈空馀白眼狂。”《扬子江中望金陵》云:“南流飞棹月星横,旧恨新愁那处鸣。楚水江腾无静浪,吴山风怒尽凄声。遥思采石人何在?远拜孝陵泪欲盈。故国河山非昔日,休逢父老问前情。”《又谒皇陵》云:“不识献灵哀痛否,微臣遥拜泪盈盈。”是岂和平之音乎?尚有《不仕》、《妇不嫁》等篇,为公述志之作。《至中秋不见月》云:“安得知微开积晦,普天复见旧婵娟。”不忘故国之情,随在流露,东山特讳而不敢质言耳,非公诗定评也。公诗定评,惟公自言,沥血陈情,足以当之。又王船山先生撰《永历实录》,列公于死节传上。船山晦遁荒山,传闻异辞,在所不免。如公籍福建而曰四川,巡按湖广而曰贵州,被执辰州而曰黔阳,同执为李广生而曰李芳先,统兵为恭智淮三王而曰孔有德,解至武昌曾一度至燕而曰常德,全传叙述,几无一合公之大节,在羁禁辰州,緜历七载,坐卧一破屋,臭秽不堪,威逼利饵,百折不回,卒以完节终。公非不能死也,一死非难,濒万死而不变其节,为尤难。明季永定詹、熊二公皆生湖雷,人以比宋季文、谢二公云。詹公名天颜,详寒支集《詹大中丞传》。《明史》附《樊一蘅传》,误为龙岩人,以湖雷旧为龙岩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