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庐文存 卷五 传(二) 闲夫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1058次点击|4次点赞

赞一下

念庐文存

卷五  

十、刘公国轩传

刘公国轩字观光长汀莱乡人生而磊落负奇气貌魁梧。七岁失怙,年十一值岁饥,负米百里外养母。居去汀南九十里,在万山中。乡人尝患虎,纠众逐之,见轩,虎忽不见,人以为奇。明清鼎革,乡落骚然,轩好勇,而无赖乡人密谋除之。除夕,众汹汹索其家,婶某察其不凡,匿之裙下以免。乘夜逸去,孑身走漳州。展转数年,为城门把总。当是时,清廷虽据有中土,而南方故老遗民、忠臣义士,抱种族之痛、故国之思,屡蹶屡兴,叠与之抗,而赐姓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郑成功,尤倔雄海上,国轩屈处久,顼顼不得志,思发愤为雄,求得一当。永历八年,成功攻漳州,轩遂开门降,参军冯澄世奇之,荐为护军后镇,屡从出兵。成功败于南京,谋取台湾为根据。十五年从克台湾。成功薨,子经嗣,以轩守笼山。进右武卫,驻半线,剿抚诸番,辟地日广。二十八年,清靖南王耿精忠据福建抗清,使约会师,轩从经渡海。赵德胜拒精忠命,邀轩海澄,议奉经,经说精忠借漳、泉二府募兵,精忠难之,于是交恶。六月,经入泉州,精忠将王进来攻,轩败之于涂岭,追至兴化而还。七月,清军围潮州,精忠不能救,总兵刘进忠纳款遣兵赴援,围解,以进忠为提督,轩副之。明年五月,轩入潮,与何祐、进忠兵数千徇属邑之未下者。清平南王尚可喜兵十万悉锐来攻,相持久,食尽,议退。尚之信麾骑晨掩祐军,战于鲎母山下。祐以身先,直贯中坚,出其左右,轩继之,大败尚军,追奔四十里,斩首二万有奇,俘虏七千,辚藉死者满山谷,由是轩、祐威名震于南粤。十月经入漳州。三十年春二月,吴三桂兵至韶州碣石,总兵苗之秀、东莞守将张国勋诣轩降,尚之信降于三桂,檄让惠州于经,轩入守之。五月,刘应麟以汀州降。九月,清兵入福建,降精忠,其将马成龙以兴化汤德以邵武归经,经遂有潮、惠、汀、邵、漳、泉、兴化七府之地,经以吴淑守邵武。十二月,与清军战于城下,败走汀州。清军蹑之,遂与应麟偕逃。明年春正月,清军复陷兴化,漳、泉俱溃,经归思明。六月,进忠又以潮州降三桂,轩亦弃惠州,于是七府俱失,经不知所为。见轩至,大喜,尽举军事委焉。三十二年春,进正总督,表赐尚方剑,专征伐,诸将悉听节制。二月,攻漳州,连下玉洲、三汊河、福河诸堡,断江东桥,以遮饷道。清援军适至,分兵击之,夜取石码,数战皆捷,扬帆直入镇门,取湾腰树、马洲、丹洲、壁炉诸堡,军势复振。时清军援师福建总督郎廷相、海澄公黄芳世、都统胡克皆军漳州,不敢出。提督段应举自泉州,宁远将军喇哈达、都督穆黑林自福州,平南将军赖塔自潮州,后先至。轩及吴淑兵仅数千,飘突驰骤,略倣成功。闰三月,与黄芳世、穆黑林战于湾腰树,败之。胡克率副将朱志麟、赵得寿来战于镇北山,又败之。姚仪自三汊河来援,复败之。更大败段应举于祖山头,应举遁入海澄,遂取平和、漳平(疑是漳浦之误,然《鲒琦亭集》、《姚公碑》、《台湾通史·列传》皆作漳平,未敢肊改)。围海澄三帀,清军莫敢支吾,由是轩、淑威名震于闽南。六月,清廷以随军布政使姚启圣为福建总督,督诸军援澄,次葛布山,隔水相望,不前。城中食尽,破之,应自经于敌楼,总兵黄蓝巷战死,清兵死亡俘虏合三万,失马匹万,经进轩武平伯、征北将军,遂取长泰、同安,乘胜围泉州,徇下南安、永春、安溪、德化诸县。八月,清军分四路,水陆援泉,尅期俱至。楼船将军萧琛与清总兵林贤舟师相遇,未战而败。轩遂去泉州,率二十八镇还攻漳州,筑十九寨,列烽相望。九月,令吴淑、何佑等十一镇可二万人军浦南,自率林陛等十七镇可三万人军溪西,直逼漳城之北,与清军决战于龙虎、蜈蚣二山间。清胡克在前挥兵二万先合轩,败之,启圣以中军继,复败之,精忠在后督战,斩退缩者三人,大呼而驰,赖塔尾之,两军酣战,阵亡郑英、吴正玺等,轩麾军退,收拾兵保湾头。时启圣专以财贿施反间、侦机要,而郑氏所用,多海上盗贼无赖,见利反覆。经嬖亢宿镇,施明良常在左右,受启圣贿,谋献思明。轩曰:军破国残,蹙地千里,殿下宜法先王之志,卧薪尝胆,亲君子,远小人,中兴之业乃可图也。经纳其言,而明良谋益急,轩诛之。施世泽者,施琅长子也,为女宿镇再叛再降,又与其谋,并诛之。三十四年春正月,清军逼海坛,戈船将朱天贵受启圣贿,以所部楼船五、卒三百降清,清用之以破诸寨。清水师提督万正色进逼思明,轩以林陞为督师,率诸镇御之,方战而溃,轩乃全师归,奉经入东宁。明年春正月,经薨,子克慡嗣,进轩武平侯。十月,清廷用降将施琅为水师提督图台,克塽命轩驻澎湖,仍拜正总督,假节行事,修战舰,筑 垒,讨军实以待。三十七年夏六月,清军发铜山,窥澎湖,轩知入罩屿恶,不久当有飓至,自督精兵踰二万,出牛心湾,遣诸镇将整师守各要塞。丘煇、黄良骥皆请乘其未定击之,轩不从。清军猝至,环泊花猫二屿,煇复请袭之,又不从。十六日黎明,微风振枻,钲鼓传喧,两军将合,琅以七船突入,轩以林陞、江胜、丘煇、王顺各船迎之。焚燬过当,溅血沸腾。南潮正发,琅舟为急流分散,轩合两翼齐攻,琅困不得出,先锋蓝理突围救之, 中其胸,琅亦集矢而却,林陞几得琅,连中三矢不退, 伤其股乃退。丘煇、江胜欲逐之,轩不许。请宵战,又不许。越六日,琅分八队,队七船,皆三其叠。将战,有风从西北来,清军当之皆股栗。轩从上风麾之,琅大惊,祷天。须臾立转南风,轩掀案呼曰:天也!遂决战,发火矢喷筒,燔焰怒张,水为之赤。丘煇与朱天贵遇 ,沈其船。煇舟与江胜舟皆往来衡突,琅督诸舟环攻。煇两足俱伤,负痛苦战,势迫,投火药桶燬船死,胜亦自沈死。将军曾瑞、王顺等官将死者四十人,损兵一万二千有奇,沈失大小师船一百九十艘。吴潜守西屿头,遥望众师渐歼,趣左右赴援而无舟,拔剑自刎。轩见师败势蹙,乘走舸从吼门还东宁,与文武议,奉克塽以降。清廷美谓:海上数十年不得宁息,今汝奉主归命,以大一统,汝功甚懋。赐第,给丁壮、地亩,遣诸王大臣存问,授天津卫左都督总兵官,封伯爵,诰赠三代如其官,荫一子为佐领。轩为将爱士卒,信赏必罚,主兵二十年,安营布垒,动合古法。临阵持大盖危坐,指挥将士, 石如雨,神色自若,而出奇制胜,料敌设伏,一常当百,故战每得捷,败亦能完,诸将皆莫能及。当成功时,有异僧自粤至,通壬遁风角之术,技击绝伦,袒臂端坐,刀剑斫之不能入。与论兵,娓娓有条理,成功敬礼恭笃。久渐骄恣,且疑间谍,思杀之,惧不克,轩以自任。乃诣僧曰:师遇摩登迦还受摄否?僧曰:否,否。轩乃选娈童姣娼十许人,裸体媟狎,僧始自若,久忽闭目。轩拔剑一挥,首已坠地,曰:此无他术,气自固耳。心定气聚,心动气散。彼心始定,故自若,及闭目,则心已动而强制,故刃下而直入也。及镇天津,巡视海疆,叹曰:南京之役,傥以舟师从渤海入津沽,燕京唾手可得,惜哉!其素志可以想见。在卫无事,见北方水利不修,教民水田种稻之法,津沽世食其惠,至今土人相传犹称刘总兵遗教云。卒年五十有五,进赠光禄大夫、太子少保,谕赐祭葬。墓在顺天苏家口。

论曰:古来英雄不必读书,而用兵自与古法合。国轩少年颇类周孝侯,顾孝侯折节读书,国轩则否,乃归郑氏,主兵二十年,临机决算如神。观其谏郑经诛异僧所论,皆粹然儒者之言,虽曰未学,吾必谓学。而卒无补海上之亡。大厦非一木所支,此连横氏所以深为轩致慨也。虽然,当施琅窥台之始,丘煇、黄良骥请乘未定击之,轩不从;其后煇请袭之,又不从。六月十六日之战,琅负创引却,煇与江胜欲穷追,轩不许,请宵战,又不许,使用其策,未必遽一败涂地也。或乃疑其有贰心。全祖望为会稽姚公神道碑言:漳浦道士黄性震自言能得国轩要领,公遣之。轩曾以书密报,犹未肯遽降。予谓此讏言也,谢山欲归美姚公耳。以刘应麟汀州之走在康熙十五年,韩大任入汀、兵溃在十七年,乃谓汀州平自大任降,谢山岂不知朝章国故者,不惜颠倒前后,以就其说,庸是知言贵持平,稍偏则舛。使轩怀贰心,胡为苦战?风由西北而忽转南,此岂人力所为?轩之势蹙议降,不得已耳,岂初心哉!吾于长汀得两英雄,一为元晋国公罗良,已为之传;一即国轩,虽不免为降虏,迹其所为,固不失为英雄矣!《长志》旧传海上事讳而不书,乡里罕知其伟略,爰据连氏《通史》,兼采全氏姚碑、纪氏《笔记》、江氏《外纪》,益以父老流传,而为此传。天津水稻之利,则宗人仰飞近自津沽归,闻诸土人以告予云。

十一、上杭刘鳌石先生传[1](庚戌,1910年)

先生刘姓讳坊原名琅字季[2]号鳌石上杭人。明云南永昌通判节愍公廷标之孙,户部主事[3]之谦之子也。通判公[4]详《明史·忠义传》。当通判[5]殉国日,上杭已入清,家属留永昌不归。永历[6]诏褒死事臣,先生父以恩荫补赵州学正,累迁户部主事。以永历戊戌七月七日[7]生先生于永昌。明年,平西入滇,永历[8]狩缅,户部公复殉国,全家八十口同时灰烬。先生童牙孤露,母夫人抚育之,转徙永昌、腾阳间。母夫人复早世。先生内无格亲,外无宿,卒克自树立。为儿时即能诗,逮十五六岁,学益进。在滇所作诸诗,如《哀龙江》、《李将军》等篇,于兴亡之感,故国之思,常三致意焉。《云南曲》一篇,序中论平西事尤有先见。盖自其为童时,即大异于恒儿矣。年十九,以永昌僻处天末,慨然兴放逰四方之志。遂由弱水下嘉陵,登峨眉,已乃下三峡,上衡山[9]。随军入粤,将假道归闽,至韶不果。明年复[10]游衡岳,住上峰寺者一年又半[11]。年二十二,乃由楚返杭,馆于伯子某家。宅有古榕一株,百年物矣。每风雨良夜,周行其下,悠然深思,窈然遐想,不知此身之为晋与秦也。因颜其阁曰:天潮,而自为之记,盖亦寓言而已。先生虽返杭,终年出游之日恒十八九。尝度仙霞,经两浙吴阊,绝大江,三淮,乱河济,而北[12]住燕京者年。复出游广南,孑身游罗浮,大风雨中行数百里。又过惠州,观丰湖,寻子瞻遗迹。登海陵山,为文吊越国公。平生足迹所至,访求遗逸不少[13]懈。所最推重者,惟蜀都刘茝、衡阳王夫之、江右丘[14]维屏、彭任、宁化李世熊、南海陶叶[15],皆明季遗老,迹荒山。先生所至,必求其人与之游。而明州万季野斯同者,自以先世九代胜国世勋,以布衣馆于崑山徐相国第,隐忍史局,思成有明一代信史,以告无罪于列[16]祖。先生一见称莫逆。季野卒,先生为述行状。两人相得之,诚有非寻常交游比者。先生少婴丧乱。以祖、父皆死国难,胸中抑郁牢愁,常迫发而不能自已,故其发为文章,多自寄其悲愤。宁化李世熊,于先生为祖父执,见先生诗文,亟称道不衰,亦相感者微也。先生诗文,自谓一无倣效,意到则书,唯所欲言,以为自有文章以来,唯一刘鳌石而已。在燕京尝抨击某巨公诗文[17],几遭不测。季野谋诸姜西滨宸英,以陈莘学汝成宰漳浦,于上杭为近,竭蹶共谋娶赀,使出京至漳浦,馆陈署中,可就近图家室。迨庚辰,季野从孙承勲遇之秦中,询之,仍然未娶,问所醵娶赀,则□曰:已散之友人矣。是时,先生年四十又四,承勲谓其钱财到手辄尽,一妄其身之未聚者,不知先生固身抱隐痛,不娶以自行其志也。少客衡岳,与释长庵天曙善,得其宗旨,上删七佛,下删五宗,始瞿昙[18],终近代,集《释记》四十卷。居京师,因班氏《人物志》,分廿一史之人,以九等概之,或数十[19]人、十数人而櫽[20]以一二言,或一人而括以数言,成《三才指掌》一书,大纲十一,细目四十有九,凡廿四卷。在江南论诗[21],不论体格,专以神气为主[22],成《古诗盻[23]》廿八卷。张夏锺选明古文[24]八家,先生力诋其妄。谓有明二百[25]八十年,诗唯高袁献吉,文唯二川。因选《八家翼》四卷,《前八家》十二卷。所著书都一百有卷,今皆散佚,无复存者。所存《天潮阁诗文钞》[26],为周庆所辑。周固手民,与先生善。先生殁后,为捜[27]遗文刻之,有古人笃旧之风焉[28]。先生奔走四方,东西南朔[29]数万里,不得一托足之所,竟卒于宁化李征君家,年五十有六。

丘复[30]十年前邑人陈拔贡嘉谟曾禀请当道举八先生入琴冈书院祀典。八先生者,先生、祖、父三代,及李职方鲁、邹诸生宗善、丘大令嘉穗、陈布衣几伯、林典史汝霖也。七均许可,独以先生生长兴朝,与祖、父食明禄,死明事者有间,不足为诸生训,故独见驳。然以予考之,先生生永历[6]戊戌,上杭虽久降清,而永昌犹明土也。先生饫闻祖、父全家殉节,其不乐仕进,亦固其所。古人固有废《蓼莪》而不读者矣[31]。嗟呼!先生已穷于生前,复阨于死后,所诸书已不复存,存者又刻本零落。至区区一书院祀典,亦卒不得所请,可谓极古今之奇穷也已![32]

丘复又曰[33]先生事迹犹有一二大节为传中所未详者。予[34]访求先生后,邑人士曰:先生不愿留孽种于人间,固未娶也。盖先生痛祖若父忠故国[35],终身不娶,以行[36]其志。东西南朔靡定厥居。卒客死宁化泉上里[37],寒支哲嗣求可君葬之寒支墓左,岁时祭扫。呜呼!先生惓怀家国之隐衷,知者盖鲜矣。先生著述甚富,仅存周刻《天潮阁集》寥寥数卷。访遗文不可得。近从府[38]志中得《石巢》一[39]诗。石巢者,宁化李寒支先生读书处[40][41]志作刘琅,为先生原名,后改名坊。府[42]志采先生诗,琅坊互[43]名,人莫知其[44]即先生也。因[45]补书轶事,并附诸传后。[46]

此传民国纪元前二年作于韩江舟中,因故友雷史修赞明将以《天潮阁集》送上海国学保存会,属作传附之。民国五年,予印刷是集,曾别订年谱。而“不娶”之说,邑人士争致辨论,予已无所考证,特附诸年谱后以存疑。其后,得读杨澜《临汀彚考·人物考》,明言先生终身不娶,又载万承勲《冰雪集》文一篇,于先生不娶尤有确证。今特于传中加入“在燕京尝抨击某巨公诗文”至“不娶,以自行其志”一段,以明先生心迹。至先生遗著,续得《彭中叔<一草亭集>跋》一首及《汀南厪存》载集外诗九首,张鹏翼《恭桑志略》载《新泉汤泉》诗二首,久思重印未果,并附于此。癸酉仲春附记。

[校勘]

[1] 本文系作者于1933年将《上杭刘鳌石先生传》(1910年)和《书〈刘鳌石先生传〉后》(1912年)两文合并后并加附记重新整理而成。上述两文作为本传被收入刘鳌石《天潮阁集》(民国五年出版)之卷首。《上杭刘鳌石先生传》(1910年)发表在《南社丛刻》第三集(原版本于1910年冬出版。影印本第1册,278—282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发行,19964月第1版)。此文被收入《南社丛选》(胡朴安选录。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7月第一版,144-146页。原版本1924年上海国学社出版)。《书〈刘鳌石先生传〉后》(1912年)发表在《南社丛刻》第五集(原版本于19126月出版。影印本第1册,第684-685页,江苏广陵古籍刊印社出版发行,19964月第1版)。

[2] 原稿,《天潮阁集》、《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均作,据此改。

[3] 户部主事原稿作户部主事节愍公,依前文,节愍公三字系衍文,故删。《天潮阁集》、《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均作户部主事

[4] 通判公《天潮阁集》、《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均作节愍事

[5] 通判《天潮阁集》、《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均作节愍

[6] 永历《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均作永历

[7] 七月七日《天潮阁集》、《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均阙如。

[6] 永历:同注[6]。

[9] 上衡山四句《南社丛选》作上衡山而归

[10] 《南社丛选》作复出

[11] 住上峰寺《南社丛选》作住上峰寺者一年有奇。又明年,将归杭,从军韶州

[12] 《南社丛选》作

[13] 《南社丛选》作

[14] 《南社丛选》作,误。

[15] 陶叶《南社丛选》作陶苦子,陶叶是否即陶苦子,待查。

[16] 《天潮阁集》与《南社丛刻》均作

[17] 在燕京“自行其志也二十二句《天潮阁集》、《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均阙如。

[18] 原稿。《天潮阁集》、《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均作,据此改。

[19] 数十疑为衍文。《天潮阁集》、《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均作

[20] 《天潮阁集》与《南社丛刻》均作,《南社丛选》作

[21] 论诗《天潮阁集》、《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均作与友论诗

[22] 专以在该句后《南社丛选》尚有:上采《豳风》,下迄扬州吴野人

[23] 《南社丛选》作,似误。

[24] 明古文原稿作明文字。《天潮阁集》、《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均作明古文,据此补。

[25] 谓有明二百《南社丛刻》作以为有明三百””之误。《丛选·传》作以为有明二百

[26] 所存二句《南社丛刻》作所存唯《天潮阁集》诗文十二卷,为周庆所辑刻。《丛选·传》作能存唯《天潮阁集》诗文十二卷,为周庆所辑刻此处,”系“”之误。

[27] 为搜《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均作

[28] 风焉《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均作

[29] 《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均作

[30] 丘复《天潮阁集》、《南社丛刻》与《南社丛选》均作

[31] 古人在该句之后,《南社丛刻》尚有且遗文具在,并未有毁谤本朝之语。其《后采薇歌》三章,系为吴三桂而作,识尤伟焉,《南社丛选》尚有且遗文具在,其《后采薇歌》三章,系为吴三桂而作,识尤伟焉

[32 《上杭刘鳌石先生传》(1910年)至此结束。以后为《补书<刘鳌石先生传>后》(1912年)。

[33] 丘复”三《天潮阁集》与《南社丛刻》均作鳌石先生事迹,已详余所作传中,犹有一二大节为当时采摭所未尽者 

[34] 《天潮阁集》与《南社丛刻》均作

[35] 盖先生《天潮阁集》与《南社丛刻》均作盖先生痛祖父二世死忠前代

[36] 《天潮阁集》与《南社丛刻》均作独行

[37] 卒客死二句《天潮阁集》与《南社丛刻》均作卒流落以死,葬宁化泉上里,寒支后人为之

[38] 《天潮阁集》与《南社丛刻》均作

[39] 《天潮阁集》与《南社丛刻》均作

[40] 宁化《天潮阁集》作宁化李征君读书处,《南社丛刻》作宁化名胜,寒支老人所命名也

[41] :同注[38]。

[42] :同注[38]。

[43] 《天潮阁集》作,误。

[44] 人莫知其《天潮阁集》作故人不知,《南社丛刻》作人多不知

[45] 《天潮阁集》与《南社丛刻》均作

[46] 《天潮阁集》与《南社丛刻》均至此结束。

十二、明太仓知州同安陈公传

陈公如松字白南福建同安人。少学文,不喜制艺,独嗜古文辞,久困诸生,变产入太学。积十五年,万历壬子举于乡,年四十九矣。释褐,补萧山知县,勤于听讼,事至立决,人呼升米官司,言不俟隔宿也。萧水东走易涸,久议南徙不果。公至,改由大通桥绕北行,两月告成,为桥三,用金七百有奇,不动帑项。巡抚刘某巡海过萧山,大肆呵斥。公曰:职有罪,斥逐撤任或羁候听参可也。不则,有何不完之事,有何可指之私而不礼待乎?道府皆为公惧,而公不少屈。后刘檄府取罪款,府执不从,既乃具详,云:本官才高冠世,尘视功名,气高而不能柔,练熟世事,而一二文移不无忽略。开河不费公私一文,然道迂亦有不便。刘大怒曰:此卓异语也。卒为所劾,调简信宜,政闲无事,种花听鸟而已。再调繁河源,邑绅李某官巡抚,父子兄弟占人物产不胜计,据学东南隅为翼室,历官河源者皆慑其势,不敢谁何,道府交荐公,将有以裁抑之。巡按出白金千二百两,令先复学。下车二日,毁其室,规复旧制。阅月丁祭,工竣行礼,仅费三百金,所占民业悉还其主,擢太仓知州。考试生童,科宦某有所请托,公不受,某怒曰:吾将令府送之。府以州不录,竟不送。御史按太仓,差横,公笞之,以公有循声,亦不敢加劾。年六十无子,挂冠归,优游林下二十年。遇地方利病,知无不言。海寇郑芝龙屡败都督俞咨皋,近中左。知县曹履泰延公为文招之,邑赖以安。暇日辄徜徉山水间,以诗文自娱。同县蔡清宪公复一尝以大雅久湮,欲与公力振之,谓公诗文如倒着接篱,穿缥缈之衣,弄玉笛于长林风树下,风概可知矣。服官八载,屡以伉直触忌。然历破奇案,民以为神,至呼为陈半仙。令萧山日,有劫案经年未获。一日傍晚,遣役三人赴高桥某家门,限某时至,不许先后,遇出者即捕。役笑而去。高桥距城三十里,至则果获肩挑三人,诘之,则所劫赃物将于是夜运售镇江也。途人被劫,毁其形,侦缉无踪,疏责城隍,将毁其像,夜梦,翼晨获凶,一鞫而服。河源李宦已占学为私产,便斥城沟为池沼,中有泡泉,高二尺许,以小舟用铜盂承之,味甘而冽。公偶经其处,斥曰:泉乃山川之灵,何乱泡,以供凶人口吻哉?今后不许汝泡。立止,与他水无异。精诚所感,盖不可以常理论云。

论曰公所《莲山堂集》自谓文章之妙在吐其心之所欲言口与心一然岂独文哉。公之服官居乡,大抵然也。有明自隆、万后,吏治窳败极矣。公恤民供职,强项不屈,至屡触当道之忌,挂冠以去。其脂韦迎合,则纵极贪秽,可以自全且回翔腾达焉,国又恶得不亡乎?公自编文集,绝笔甲申,不事异族,与渊明义熙纪年同。予已为之序,爰钩稽公所自述出处大略及散见于文集者,而为之传,以见公出处本末大节,凛凛非苟然也。

十三、莫颖修先生传

莫先生之伟字伟人一字颍修上杭在城里人。幼孤,母廖抚之成立,尝进武庠,为妻家所轻视,弃武习文。顺治丁酉举于乡,赴春官试,不第,归。读书山寺,一灯自课,荧荧达旦,禅钟晨动,犹吚唔不休。除岁时省母外,足迹未一履城市,次科遂成进士。值总督李率泰招降铜山,提督蔡禄率兵弁三千人驻县,军民杂居,人情惶惧。先生倡率里耆,改修千户所为衙署,就东北两郊旷地,建筑营房千间居之,军民以安。谒选,得陕西之咸宁。咸寕与长安为省会附郭邑,文武大吏密迩咫尺,八府不决之狱,辄发两邑鞫讯。先生平情准法,不稍偏阿,彚所谳二百狱,刻之为《宰咸存略》。有一言而活至数十人者,有脱之于难,卒奋起戎行,膺节钺为封疆殉节大臣者。不二载,以微过罢,遂不复出。先是康熙初,崐山徐尚书学年少未第,至杭徜徉山水,游南塔、普陀诸胜,皆与之俱,时先生甫通籍云。连城张鹏翼警庵宗主为闽汀学者冠,延之家,教其子。康熙二十六年,知县蒋廷铨修县志,撰序一篇。《宰咸存略》今佚。子祁寀,以例贡署长乐教谕。

论曰长汀黎大参云予壬子入秦见其父老子弟举述颍修一二轶事犹相与咨嗟赞颂不置。值此民生日蹙,靳得一二慈惠贤良之长不易,得之,又不获竟其设施,深为惋惜。于时,大参退居林下,负乡里重望,推重若此。又处置蔡禄兵弁,关怀地方疾苦,非徒洁己自好者。至与徐崐山雅故,延警庵教子,欲知其人视其友,尤足征平日之声气矣。旧志泯然无闻,爰参合托素斋所为房稿序1及《宰咸存略》两序、徐崐山《游普陀峰记》、张警庵《负岁录》,并见于旧志纪异中者,为之补传,用不没先哲焉。 

旧志不为颍修立传近修邑志拟为补传。包君千谷言,闻雷君一枝云:三藩之变,颍有附耿之嫌,故旧志削焉。予闻而疑之,以一枝曩言天潮阁旧址,余当时存疑,附年镨后,及晤刘君藩丞,乃知马氏巷刘氏行馆为中都田背族业,盲人工星命者,亦田背人。杨澜《临江彚考》明言:刘坊终身不娶,并载万承勲《冰雪集》之文,尤足为不娶之证。一枝欲伸其说,不惜造为证据,则此言又恶足信乎?乃检《托素斋集》,《<宰咸存略>序》编在三刻,系己巳刻竣之后所存,自序作于乙亥六月,使颖修负嫌疑,近在二十年内,其文何以存之集中?且称先生称吾党乎?又旧志艺文载颍修《总督姚公学田记》,作于康熙二十一年癸亥,正在平三藩之后,被嫌之说,不辨自破。邑中并未闻此说,不知一枝何所据而云然?杜撰无疑,亟为补传,存之集中,并附辨于后,以祛后来之惑。戊辰夏四月晦,作者自识。

[校勘]

1) 指《莫颍修房稿序,载《托素斋文集•卷一 序》。

十四、吴无双先生传

吴先生一士字无双上杭诸生在城人居东平庙侧宁化雷副宪鋐称为穷经饬行者也。时连城张鹏翼警庵宗主程朱,闽汀学者推为冠冕。年五十后,专用持敬寡欲之功,实自先生授以《读书录》始。其后又授以《闽洛源流》,警庵年已六十有二。康熙四十八年己丑,仪封张清恪公伯行抚闽,访聘耆儒,讲明正学,特以书征,先生年已七十矣,合邑传为盛事。邑人刘坊作序送之,略曰:予归杭三十年,所最契者,惟吴子无双。无双年过七十,孜孜矻矻手一卷,与日俱永,盖寝食于经疏中,无它嗜好。”“余恒谓无双,君亦太劳苦!盖主司衡文多以词,而君所研者理,所取非所习,所习非所取,几何其能投合也?”“乃无双持之益坚,攻之不懈。岁月之久,成《三经》、《四子寻源》等集,合数十卷。用功信勤且专矣。今其遗书皆佚,所存《谈兵抚剑》、《横琴镜啸》、《巫猿引榕城》、《七夕边词》(五七言)、《<>题词》(四言)共十三首。

论曰张警庵先生连人祠之乡贤雷副宪,为之传平江李氏纂《清代先正事略》列之名儒。据副宪所作传,其为之要得之先生,乃先生名字询之,邑人无知者。《经笥集》但称其名,《天潮阁集》及旧志但称其字,幸《烬集》附录及《汀南廑存》小传得以备见。夫仪封所征聘皆老生宿儒,莫不知名,鳌石尤兀傲难合,独契先生,则其人品学力何止加人一等?而名字乃在若存若没之间。嗟呼!如先生者尚复如此,士之蕴负绝学、老死荒山、不得其人表彰而湮灭不传者,可胜道哉?

十五、前清孝丰知县涧木李公传[1](丁巳,1917年)

李公梦登字鼎先别号涧木上杭安乡人。[2]质鲁钝,读书非数百遍不成诵。坚苦力学,卒以渊博称。乾隆癸酉乡举第三人。上杭去京师七千里,道远费巨,非有力往往不敢与春官试,丁丑会试[3],与林公衡瑞偕[4]林幼慧公鲁同成进士,邑里交称之。公经义博大,清高宗称为纯是读书人云。庚寅,除浙江孝丰知县,不携眷属,与二三同志往[5]。门无司阍,出无仪卫。讼者直诣听事,为判决[6]以去,屏胥吏不用。或请事则曰:知县为民父母,安有子女白事[7]须人传达者。若辈欲谋食,盍为农,否则俟予去可耳。公庭多暇,辄独行阡陌间,询农桑状[8]况,与父老商榷利病,子弟执[9]手论文,人相忘为长官焉[10]。闲以公事道出邻县,遇斗者则劝无涉讼,徒饱胥吏橐,两败俱伤,后悔无及。斗者非部民,往往投拜舆下,实时散去,其长吏不知也。尝谒巡抚[11],门者索金,持刺不得入。公坐[12]不去,曰:吾以吏事见,非[13]私谒。俟公出,舆前白事,奚[14]门者为?门者勉为通谒。巡抚察其状,戒之曰:君悃愊无华,未谙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15]文书者致幕下,以佐不逮[16]公曰:孝丰岁入不过三十斤,不能供幕客食,且梦登所偕来者三数孝廉,皆读[17]书服古,朝夕讲求,宜若可恃。孝廉者,流俗用文语称举贡士也,巡抚哂之。至官三月,卒以断狱具词不如令[18]式劾免。故事[19]交代程限[20]需二阅月,公则代者至庭,登时交印,长揖去。问库廪官物,曰:犹前官封识也。稽文案簿籍,曰:自有主者。察狱讼,曰:悉劝平之。后官造访[21],见公布衣温旧书,一如寒士[22],相对讷讷无他语,亦不报访。公以县令为亲民之官,惟当殚心民事[23],虽遭罢斥,不知所由,以[24]书遍询同官,曰:梦登为县仅三月,未尝得罪百姓,遇事无不尽心,未知何故劾免?乞为我侦之[25]同官皆笑其愚。居孝丰,贫不能归。负贩小民各以蔬菜粟米,侵晓杂沓投门外。比门启,取给饔飧,亦不辨所自来,无则闭关槁卧。然闲居一年,未尝有大匮乏。[26][27]后,县人醵金[28]为治归装,并制青盖荣其行,题名[29]至万人。初,公出,闻老妇哭而哀。询之,则曰:夫死子贫,无以为养。公赠其子钱[30]二缗,俾市易,逐什一。至是,纠尝受惠者,徒步负担,送公还里[31]。公于书无不读,旁涉青乌家言。孝丰[32]科名久虚,思所[33]以补救之。环视县境,乃曰:署右隙地,苟穿井,当有举科第者。时孝丰不登大比,已百年。县[34]人用其说,果验。因呼为李公井云。公所有《井观集》[35]行于世。在孝丰遇使者过境[36],例需供应,公仅馈酒肉若干觔。门者不受,公亲致之。门者呵喝,公曰:尚嫌微薄乎?使者读书出身,当在家时,恐求之不可得也。及罢职归,同年某公督闽试,知公居贫,招入幕,密语公曰:君有属意文字,可荐达。盖思有以润之也。公曰:某留心弃取,凡所荐达皆属意者试。至漳,属公先返汀。公曰:其无资斧何?某公大笑,知其不能自润,馈以千金,属略置产自给。所著书名《井观》,《集古》一种,尤征所学赅愽焉。

论曰吾国积弊患在以文不以实。官厅办事,能舞文者[37],贪酷龌龊之吏,称为能干[38];不则[39]真正爱民之官,反斥为疲玩。故举[40]国上下,但求文牍得体而已,而事之废举不问焉。衡论中国者,至目[41]文牍世界,非过论也!以公悃愊无华,勤于抚治[42],此汉章所谓安静之吏,日计不足,月计有者,仅三月[43]而劾罢,吏虽欲不舞文得乎[44]?公后嗣微,同治初补刊邑志[45],又不加搜访。故于公治孝丰事,邑人知者盖鲜。乡里往往传公轶事[46],近于书痴。兹中间记述,皆本诸章学诚氏,而章又闻诸陈君然云。

[校勘]

[1] 本文刊于《南社丛刻第二十三集第二十四集未刊稿》,柳亚子编,马以君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行,1994年第一版,第298—299页,简称《<南社丛刻>未刊稿》。。

[2] :原稿误作姿”,径改

[3] 丁丑会试<南社丛刻>未刊稿》作 

[4] <南社丛刻>未刊稿》作计偕 

[5] 与二三<南社丛刻>未刊稿》作与二三同志絮袍布被挟策而往 

[6] <南社丛刻>未刊稿》作 

[7] 白事<南社丛刻>未刊稿》作白事父母 

[8] <南社丛刻>未刊稿》作 

[9] <南社丛刻>未刊稿》作 

[10] 人相忘<南社丛刻>未刊稿》作人初不知为长官,久乃习而安之 

[11] 尝谒巡抚<南社丛刻>未刊稿》作初至浙 

[12] <南社丛刻>未刊稿》作坐军门 

[13] <南社丛刻>未刊稿》作非有 

[14] <南社丛刻>未刊稿》作奚用 

[15] <南社丛刻>未刊稿》作能治 

[16] <南社丛刻>未刊稿》作

[17] <南社丛刻>未刊稿》作,似误。

[18] <南社丛刻>未刊稿》作

[19] 故事<南社丛刻>未刊稿》作故事知县 

[20] 程限<南社丛刻>未刊稿》阙如。

[21] 后官五句<南社丛刻>未刊稿》阙如。

[22] 原稿径改

[23] 惟当<南社丛刻>未刊稿》作只知以爱民为事。官场俗套,绝不介意

[24] <南社丛刻>未刊稿》作

[25] <南社丛刻>未刊稿》作

[26] <南社丛刻>未刊稿》在此有后官造访,见公布衣温旧书,一如寒士,相对讷讷无他语。终竟亦不报访

[27] <南社丛刻>未刊稿》作

[28] 醵金<南社丛刻>未刊稿》阙如。

[29] <南社丛刻>未刊稿》作名者 

[30] <南社丛刻>未刊稿》阙如。

[31] <南社丛刻>未刊稿》作上杭

[32] 孝丰<南社丛刻>未刊稿》作以县中

[33] <南社丛刻>未刊稿》作

[34] <南社丛刻>未刊稿》作

[35] 《井观<南社丛刻>未刊稿》作《井观》、《测古》、《循行》等

[36] 在孝丰所学赅愽焉三十二句<南社丛刻>未刊稿》阙如。

[37] <南社丛刻>未刊稿》作

[38] 能干<南社丛刻>未刊稿》作仁爱

[39] 不则<南社丛刻>未刊稿》作不工舞文,虽有

[40] 故举原稿作,《<南社丛刻>未刊稿》作故举,据此字。

[41] 至目<南社丛刻>未刊稿》作致称

[42] 原稿,《<南社丛刻>未刊稿》作,据此改。

[43] <南社丛刻>未刊稿》作,似误。

[44] “吏虽<南社丛刻>未刊稿》作吏恶得而不舞文耶

[45] “同治二句<南社丛刻>未刊稿》作旧志已不详,续志

[46] 乡里四句<南社丛刻>未刊稿》作兹所记述,本诸章氏学诚

十六、泗水知县陈公传

逊清康、之世物力丰牣庙堂之上骄侈渐萌借巡方省俗为名盘游无度。其时,内外臣工又复洗刷山川,雕镂土木,以逢迎贡媚。州县穷于供应,不肖者则苛派诸民,贤者至无以安其位。泗水令陈公其表表者也。公名东注,字芑川,上杭丰朗乡人。家贫,年十六佣读于江西之瑞金。弱冠,授徒其地,年三十二始以郡试第一补县学生员。乾隆二十七年,以《诗经》举于乡,年三十有八矣。又十年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山东,署兰山丞。丁内艰,归服阕。历署嘉祥、海丰、蓬莱县篆,题补泗水。泗水为古卞邑,西界曲阜仅三十里,东南北三面皆山,地瘠民贫,城中不满百户。县辖泉林、中水,并建行宫,清帝东南巡,恒驿跸焉。四十五年,高宗将南巡,先期派县供差两宿,县小,派曲阜协助。曲阜又小,仅协款数千。四十三年冬,巡抚、按察、巡道及各委员莅县会看行宫,绘图、修葺用金三千。四十四年春,驿传道以丈量河桥,卒于县,衣衾棺椁由县供办,并护丧还省。新驿道继至,兼督学、按察暨青州知府会勘行宫。东昌府铺景点缀,兖沂道曁府查看御道,以及委员监督差事,络绎往来如织。公请添派一县协助,不准。自念邑小差重,不忍重歛于民,又无力赔垫,据实陈请,降改教职。是时,禁跸未临,旌节往还,供应既不赀,在任一期,亏款甚巨,交代之际,将衣服、器皿悉入质库,犹不足偿。府派役搜检寓所,了无长物,新令始允接替。贫不能治装,上司悯其清贫,同僚知其亏累,部民感其德泽,相与醵金赠其行。抵闽,借补顺昌训导,换平和,陞漳州府学教授,年八十致仕,卒于家。为人坚苦卓绝,一介不苟取。在漳任内,罄历年俸积,构屋数椽,卒以乏赀辍工。年七十始落一牙,精神强固。自书《岁纪》,自始至末,绳头小字,累万数千言。所《用历举要》已佚,《芑亭诗文草》各一卷,均未编次。尝言在泗水一期,差事殷繁,日不暇给,未尝设施一经久之事。幸民淳讼简,未尝受一贿、枉一民,于心颇无疚,且邑与曲阜邻,得赡拜圣庙林,详观礼器、乐器,而防山介在邑境,并得谒启圣王墓,为平生之幸云。

丘复曰乾隆中叶吾邑先达出宰百里有古循吏风者二人李公梦登则落职公则降旧志皆未立传《选举志》并漏载名。予已据章学诚氏所记,为李公立传。今得读公自书《岁纪》,因最为此传,以谂邑人,并使后之读清史者,知康二代屡次巡幸,州县之苦如此,民间可知清代国力之衰,元气之削,未尝不基于此。而当时疆吏奏牍、词臣载笔,所以粉饰太平、铺张盛事,谓海内喁喁望幸者,举不足信焉。

终官漳州教授标题仍书泗水知县以可传在泗水也。中间叙办差处,似近词冗,然欲明当日州县困苦之真相,故不厌其繁如此。戊午,1908年三月二十日作者附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