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武赘谭 (二) 闲夫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728次点击|4次点赞

赞一下

南武赘谭 (二)

十二、

相传清初血洗军家,此言非无稽也。旧志《城池》云:“顺治三年秋,王师入境,归命争先。所民王道一煽惑徐文泌等众,逆我颜行。统军李成栋、置县陈元率军攻破,歼渠抚民。”《萑苻志》云:“道一已拒王师,复统所众及勾引各乡愚民万攻城,焚毁登龙桥,气陷甚炽。官军愤击,追至所城,攻破之[1]。屠杀甚惨[2]”又,知县杨宗昌《武所分田碑记》[3]云:“顺治三年至五年[4],内奸作孽,陷城三次。巡道张嶙然[5]营原职都司温而璋、张轸统带乡勇六百名,协同恢复。所民几无孑遗。”是血洗之迹可寻也。上杭罗铨撰《三世传记》亦云:“武平所城以傅公一言抗清师,顿遭锋镝之惨。”傅公,即巡道傅天祐。屠戮之惨非血洗云何?余援周顽、殷肄之例,为王道一、徐文泌立传。盖武所军家皆洪武有功将弁,奉调驻守,世受国恩,不仕异族。固人同此心,岂王道一一人之所为?徐文泌以贡任延安同知,归官家居,岂待道一之煽惑?十月攻城之役,乡众万岂皆道一所能勾引?参阅《军籍氏族稿》,受祸最惨者,厥为张姓,即张承勋之族。次为程姓,其先程玉成,明初奉调驻所,至明末八传,人口不下三百,清兵破所几靡孑遗,仅少数在外得免于难。又次为王姓,有世袭百户二人,一为临川王德,一为陆安王兴,《军家氏族稿》以为皆始祖绍晋之子,分为三房,二房早绝,三房清兵破所而绝,道一不详何人后。崇祯元年,蓝塘阵亡之王道坦为王兴后,国耀之子,道一殆亦王兴后矣。至正千户祝三官保、副千户向荣世袭皆与国相终始,今无此姓,必备受屠戮之惨。惜无人载笔与江阴、嘉定、扬州并传,致忠义湮没,悲夫!军家世受国恩,不忘明室。清初周建宋合众姓建朱子祠。朱为明国姓,祠曰“朱子”,使清不敢禁毁,其意深其旨远矣。

武所相传军家十八姓,皆世袭将军,载籍无稽。今传之姓,不止十八。查洪武中驻所正千户一员贾辅,副千户二员:张真、向荣。其后永乐中增副千户张忠,计世袭副千户三员。宣德中增正千户一员陈牛儿,正德中张忠玄孙宪有功升正千户。后数年又增千户祝三官保。是正德后世袭正千户四员,副千户仅二员,至于百户九员,皆洪武中调驻。又《军家氏族稿》有余马,抚州金溪人,佐明太祖有功,世袭明威将军,洪武二十四年奉调驻所,传十世至孟淑。查各家传袭俱在九世、十世间,载明袭职年代。余氏则否,明威为明武散官,正四品初授之阶。明制自正二品至五品皆称将军,二、三、四品正、从各三,五、六品正、从各二,史称将军者二十二阶。惟六品称校尉。此外,周氏封武德将军,则正五品初授之阶;董氏封武略将军,则从五品初授之阶。舒氏、危氏皆封武威将军,明无此阶。凡称威者,正四品,有明威、宣威、广威。武在上一字者,正五品:武德、武节;从五品:武略、武毅。以贾辅为驻所最先之正千户,仅封武德,其世袭将军,如刘、艾、许、洪、程、何、李、彭、翁、邬各氏,当亦从五品初授之武毅、武略耳,周、舒、危三氏想亦同之。又丘銮,蕲州人,世袭百户十一次,中有兄弟相及一次,实十世。而《军籍氏族稿》则有丘锦郎,金溪人,随征来所,歼寇封武略将军,世袭三代。锦郎归原籍,留子文清袭职,传子友富,孙吉,今居武所者皆其裔。是又非丘袭百户丘銮后矣。旧志过简,世袭百户《武统志》皆仅戴初一人,后代传袭删而不存,今为搜补入《职官志》,而旧志所正千户一员、副千户二员者,亦未审也。

武所军籍明中叶后文物甚盛。自正统十二年饶熙、胡泰同榜乡举后,阅二百(按:只189年),万历三十一年,锺吁隽始继举于乡。其间弘治十七年之舒纶,正德十四年之舒胖,万历二十八年之危守志皆军籍。而贡于廷者,又二十人。舒冕之有志正学,尤矫矫者也。

[校勘]

[1] 攻破之《武平县志·卷之九 人物表·萑苻志》(康熙版)作“四面云集攻破之”。

[2] 屠杀甚惨《武平县志·卷之九 人物表·萑苻志》(康熙版)作“屠戮甚众”。

[3] 《武所分田碑记》—参见《武平县志·卷之十 艺文志·武所分田碑记》(康熙版)。

[4] “顺治”句《武平县志·卷之十 艺文志·武所分田碑记》(康熙版)作“自顺治三年起至五年止”。

[5] 巡道张嶙然《武平县志·卷之十 艺文志·武所分田碑记》(康熙版)作“当蒙前巡道张檄”。

十三、

城东天马山之北,粱野山之南,缺中一峰,不高,颇挺拔。询之邑人,其下为赤岗,距城约十里,朱良觉所居也。清于顺治三年九月下武平,良觉筑寨举义不肯降。五年闰四月二十九日,潜入城,约上杭张恩选率众数千,屯二十里外,以城内举火为号。(恩选,《杭志》号“猪妈熊”;《宁化志》作“猪婆龙”;《武志》于崇祯七年记程章、童维新战死,作“猪婆戎”;《陈老满传》记此事,作“朱麻庸”;《萑苻志》称“广寇”;《王际泰传》称“流寇”:皆秉笔者随意书之耳。是时,恩选奉隆武太子名号,亦受旧巡道傅天祐号召,已树遗民旗帜矣。)《萑苻志》云:“火未及发,城中觉之。士民愤激,截杀二百级,党悉[1]”《人物表》载:“诸生王际泰不顾身[2],督率乡勇出战,冒死冲锋于阵[3] ”,以是列祀乡贤祠。《人物志》载:“陈老满挺身交锋,杀贼甚众,又生擒三功。”以是推之,所云“截杀二百”,宁足信乎?若朱良觉者,亦自以与国同姓,不降异族,筑寨自守,歴二十月而后发,卒以机事不密,无以成功,竟能遁迹。《远引志》无诛戮之文,不可谓不智。清焰方炽,纪载无闻,良可慨己!至张恩选反复枭桀,详余所撰《张恩选始末》,杭《志》已载杂录中。

[校勘]

[1] 走:原稿误作,据《武平县志·卷之九·萑苻志》(康熙版)

[2] 不顾身《武平县志·卷之九 人物表》(康熙版)作“奋不顾身”。

[3] “冒死”句《武平县志·卷之九 人物表》(康熙版)作“冒死冲锋,遂亡于阵”。

十四、

箬莱人赖国康与平远谢上逵共据平远五子石抗清多年。箬莱,今更名育才。上逵,旧志讹作上达,为谢志良子。据《宁化志》:志良于崇祯元年就抚于惠潮道,官以把总。五年,锺凌秀弟复秀复叛,上杭赖其勋战死,志良曾率兵追贼。《明鉴》:隆武二年八月,督师杨延麟守赣州,有“参将谢志良拥众万于雩都”之文,是志良固明官也。当武平已降,镇平未下,志良率兵破所城。上逵继父志,据五子[1]石抗清,固不得以贼目之。《志》云:其地“密迩禾坪隘(即今和平区也),出没无常。邑令朱之锟调兵措饷[2],统领乡勇,会同江西、广东官军[3]协谋攻围,擒谢上逵等贼首,国康走死。”《潮州府·征抚》云:“谢上逵,平远五子石山贼也。顺治十六年冬,纠武平贼赖国康、镇平贼徐黄毛、程乡贼古洪、长宁贼曹子元等,沿乡剽掠。十七年正月,破武平横坑围,乘势攻镇平。县令葛笃彝请剿。二月,闽兵自武平进,潮兵自东石进,官军败绩,千总顾名泰死之。义民丘大旭、王承宰复统乡兵助击。上逵奔仙人床,与五子石犄角。兵壮突攻大塘畲,大败之,生擒贼党罗满子等。七月,各营夹攻,双获贼陈其义等二十人。上逵势蹙,夜遁镇平红畲笔。同知章文钦、游击陈美诱缚之。械至潮州,磔于市。”独不及国康,《志》云走死,亦以其后不出而虚报耳。《军籍氏族稿》有侯应贵裔,居五子石,疑亦相从赴义而留居也。大埔温迁敬丹铭为余老友,辑《明季潮州忠逸传》,于《谢元汴》末附论云:“考顺治十六年,正永历在滇溃败之时,亦即郑成功围南京之岁,谢上逵之兵必为同谋牵掣清兵而起,绝非无意义者可比。观其所部,队众联合六县。闽潮兵二路进攻,败绩丧将。其势不小,使非乡兵助击,亦未易遽败。虽其起过迟,其势太孤,即使能延旦夕,亦无救于明室之亡。然尽臣子一日之心,固不得不尔。”其评谢上逵也,至矣!而赖国康独神龙见首不见尾,岂不智哉!

[校勘]

[1] 子《武平县志·卷之九 人物表·萑苻志》(康熙版)作“指”。

[2] “邑令”句《武平县志·卷之九 人物表·萑苻志》(康熙版)作“邑令朱之焜调兵设饷”。

[3] 官军《武平县志·卷之九 人物表·萑苻志》(康熙版)作“军官”。

十五、

高梧白云山明义士赖崧,字维申,邑廪生。国变后遁迹此山石。携二舒凫往,日啖二凫卵自给。尝作《别家》、《别妻》、《居》、《励志》诸诗。其《别妻》曰:“劲草耐狂飙,不为飙所拂;堂堂大丈夫,不为威所屈。结发本同心,我行尔无艴。吾脰原可断,吾发不可刜。生当复来兮,死当长相依。嗟乎!卿不见文、谢二公被虏后,成仁取义扬光辉。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居》曰:“此山无蕨嶶,介石自崔巍。日啖双凫卵,自足疗吾飢。凫能解人意,长傍此山飞。不随流水出山去,惟随夕照入扉。伤哉!故国荒凉事己非!吾戴吾发衣吾衣,离家别室不愿归。惟与双凫日相依,终此生兮任化机。”漳南道张嶙然劝谕下山,誓死不从。乡黠谢汉仲取其首以献。嶙然悯之,传其妻谢至,归其首,给银令殡葬。杖汉仲几毙。妻无[1]嗣守节,苍头招生守义不去,愿供役令。人以为节义所感云。乡人邑庠熊楚凤有《赖义士尝田碑记》,为保存遗田而作,中云:“夫死忠,妇矢志,又无遗嗣,以稍慰一二。仅苍头供使,令不忍去。困顿穷檐,皎首以报室主。此真无所为而为苦节以成其夫之美者也。”楚凤之子湘请于诸暨杨戒为之传,自为启,广征诗文,复募建祠亭于白云山石而为之序。楚凤父子可谓笃于义矣!乾隆初,邑人李梦苡有《白云山怀赖义士口占》:“白云自去来,石室人何处?伫望立孤峰,秋山落日暮。”余屡过高梧,未登此山。二十九年以修志寓武平,义士族裔鸿音印刷遗诗、事略辑存,为题一诗[2]云:“夷齐创逸民,义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幸不遭杀戮。哀哉赖先生,志欲追芳躅。身为明诸生,时值明社屋。故园[3]虽已非,不忍事异族。弃家遁白云,采薇不盈掬[4]。偕隐二舒凫,生卵日充腹。物能解[5]人意,依依不出麓。嗟人不如物,献媚甘肆毒。断脰志早决,惟头不可秃。小人妄为恶,志士成仁速。一死虽不同,大节媲孤竹。迄今读遗诗,就义筹之熟。峨峨白云山,高风千载沐[6]”。

[校勘]

[1] 无原稿“抚”,径改

[2] 诗:参见《念庐诗稿》卷二十 南武集《题明季赖义士崧遗诗事畧辑存》。

[3] 《念庐诗稿”。

[4] 掬《念庐诗稿“匊”。

[5] 解原稿作“详”,似误,据《念庐诗稿》改。

[6] 沐《念庐诗稿“肃”。

十六、

谢廷擢,字衷白,天启二年恩贡,任淳安主簿。二京破,唐王立于福京,驻跸建宁。趋赴行在,上中兴方略,擢兵部职方司主事。鼎革后,晦遁荒山以终。有像赞云:“老谢老谢,仪容蕴藉。天启承恩,淳安宣化。致政归来,林泉偷暇。痛乘舆之播迁,复矢志而上马。爰入芝城,躬谒銮驾。哭丹墀而上书,逢伯乐而增价。特授职方之司,期恢复乎天下。运祚告终,蜡更周蜡。欲尽忠而靡由,遂耄逊于荒野。甘受困穷,风同潇洒。问世事之如何,此老但笑而不话。歴叙生平,玩其词盖。廷擢所自述也。”

十七、

武平于宋即有特奏名二人:一为元丰八年刘易简,官龙川丞,见《寰宇志·府志·绍兴八年》。一为嘉定十六年锺自强,官龙尉。在南宋,文化远在上杭之先。明代进士仅二人,一为刘隆,在永乐二年。一为何志道,在永乐四年。其后二百五十年无举进士者,文物亦黯澹矣。清代进士六人。周廷槐之父子皆举于乡;三代科名,亦上杭所无。乾隆元年,李梦苡保举博学鸿词,尤为翘楚。乃邑志失修二百五十年所传。康熙志成于三十八年,知县赵良生又极疏略,自序云:“自春徂[1]秋,剞劂告竣,仅六七月。”急于速成可知,虽言“甯详毋略”,然往往失之过简。又于前志多所删节,如《府志·孝义》载:“李子穆,天顺七年,草寇窃发,乡多胁从,惟子穆阖门守正,遂俱遇害。”赵《志》乃云:“愚直无文,天顺七年寇发,守义不屈,卒遇害。见郡志。”没有“阖门守正遇害”之迹,云“见郡志”,《郡志》具在,固不如是也。岂以其“阖门守正遇害”遂谓“愚直无文”乎?又“义烈”林大善,云“多谋奇中,险谲异常”,此何语也?岂志传所宜言乎?《武志》倡于知县徐端,在明成化四、五年,升县四百七十年始有县志。宋元以前之阙略,固无足怪。其后知县巢之粱己迁秩修于府馆。在崇祯五年,知县刘昈重修。今徐、巢、刘三俱佚。旧志云:唐天宝元年为龙地,至开元时置汀州;伪闽交泰四年并镇为场;南唐为沙县地,属剑州。直无一是处,开场属剑州己辨见,开元、天宝年号先后亦倒置,其他可知也。

[校勘]

[1] 徂:原稿作”,据康熙《武平县志》《重修<武平县志>序》

十八、

旧志有《人物志》,又有《人物表》。《汉书》“人物表”横列,此特传耳,殆以志不可称传而改为表,取表之意,非志体也。《人物表》首列刘隆全志,不详科举之年,“进士”下仅载“浙江道御史”;“列传”则书“副使”;《表》则书“擢西台,巡浙”;《志》但书“授南昌推官,擢河南道御史”;县前横街牌坊则书“山西都察院升大理寺卿总督边储”:无一相合。隆字守庸,湘[1]坑湖人。志局干事刘抟九,其族也。致书湘坑湖,询之得复,书云:“建文四年乡举,永乐二年会魁二甲进士。授江西南昌府推官,调广西太平,擢河南道监察御史,复命巡按浙江。值太监黄金董课肆虐,民不堪命,青田民潘盂吉等杀之。事闻,成祖震怒,将屠其邑。隆奏诛首恶、宥其,青田民立石颂之。宣宗朝,擢山西按察司佥事。英宗即位,推恩赠祖父母,封父母如其官,进隆阶奉政大夫,锡之诰命。时边储多缺,隆设法劝征[2]边储以足。升大理寺卿,总督边储。居家置义仓,以赡宗族。”乃据之以参订旧志,而为之传。正统元年九月十八日给三代诰轴尚存,绫质厚如制钱,今其后人,世保守之。隆登第三十年,父母健在,可谓家庭幸福矣。

[校勘]

[1] 湘《武平县志·卷廿二 列传》(民国版)作“双”。

[2] 征原稿“惩”,径改

十九、

《人物表》[1]不以其人先后为次,非志体也。刘隆之后,次以王琼,云“琼字良玉”,“由岁贡任南京兵马司”,“膺荐[2]授兵部主事,奉敕提督江广福建军务,凯旋致政。念县治无城郭,学宫坐偏东[3],遂请于朝。朝命[4]下,助金以筑城。捐宅以迁学,任劳任怨,期年而就绪。”云云。不特迁学、筑城前后倒置,知县迁学在成化四、五年,筑城在弘治十三年至十五年。而“奉敕提督江广福建军务,凯旋致政”尤为向往虚造。据知府蔡余庆《增筑县城记》云:“成化间,安远、程乡剧盗错杂,荼毒百姓,焚荡庐舍,桴鼓日闻,民携父母妻子窜伏山谷,莫克聊生。庠士王琼疏奏筑砖城,不报。弘治十一年,琼授兵部主事,奉敕参赞巡抚金公泽、邓公廷瓒军务,复疏极言居民流离状,上恻然可其请,下其事于金公泽,扩筑砖城。王公幼有任天下之志,尝捐其居以改学宫,而兹复助八百金。”是旧志并蔡《记》未阅矣。

[校勘]

[1] 《人物表》—指《武平县志·卷之九 人物表》(康熙版)。

[2] 膺荐《武平县志·卷之九 人物表·明·王琼》(康熙版)作“荐”。

[3] 偏东《武平县志·卷之九 人物表·明·王琼》(康熙版)作“东偏”。

[4] 朝命《武平县志·卷之九 人物表·明·王琼》(康熙版)作“命”。

二十、

往年编订永定陈子恒先生咸政《星聚楼文集》有《与长汀黄藻轩先生冕南书》,陈时为龙山书院山长。书云:“前所论武平舒冕,府志并无此名,未知已详县志否?”考《敬斋文集·与周时可书》云:“蒙遣武平舒冕从刘文刚受经,卒业后复从居仁游,与入白鹿洞,月方归。后生辈如此人之志,亦不多见。”又《与张廷祥书》云:“武平舒冕来从先生游,吾道中得。此人有望者,尊兄开示其用功之要,幸甚!”后数年.复与廷祥书云:“舒冕别后有音问否?不知亲函文时如何教他做工夫?”云云。“弟想此人必有心正学,故远地求师,独未知其后来成就如何?院内无武平人可访问,见武平绅士时请试探之,如得其略,立一小传,俟采风者择焉,亦吾辈之幸也!”按:冕字廷瞻[1],居武平所,府志入“孝义”。云“以贡入太学,尝游胡居仁之门。闺门肃穆,三世同居。父母殁,庐墓三年,人钦其孝。”陈谓府志无此名者,考之未审也。《人物表》所载与府志略同,云其名附见《理学名臣录》。舒氏,抚州金溪人。明洪武中,舒员七奉调驻所,世为军籍。明代乡举二人:弘治十七年舒纶,正德十四年舒胖。贡出仕者十人。舒经,富甲一时,号称银王。固极盛之族,清代稍替,今尚有百丁口。

[校勘]

[1] 瞻原稿作“赡”,《武平县志·卷之九 人物表·明·舒冕》(康熙版)与《武平县志·卷廿二 列传·明·舒冕》(民国版)均作“瞻”,故改。

二十一、

锺氏为邑望族。累世簪缨,旧志不详。其世系一门之盛,莫得而考。尝见在城锺氏所抄传状志铭,锺瑄一家为极盛。瑄,字万英,郡廪生,入《孝义》志[1],卒年九十六。子鸿,孙天爵,曾孙龟龄、鹤龄,俱入《人物表》;玄孙明奎、祥奎、元奎,俱载《例贡》。鸿,以贡任上饶丞,民有“真父母”之颂。正德间,悬绳寇发,三省协攻,多所株连。鸿力辨其受诬者,全活其众。卒年八十七[2]。天爵,以贡任平乐推官,诸徭猖獗,上《平蛮八策》,当道采用。既平,虑为后患,设昭平、广运、足滩三堡,轮军戍守。署富、贺二县,平服有功。告养,归县治。后官山崩,城将压,筑堑护之。城南缺水,农苦旱,筑陂灌之。嘉靖中,广寇复发,南乡多被胁从,当道议用剿。天爵言于守备俞大猷,盈塘、前得免兵祸。居官仅六载,而里居四十年,卒年八十三。龟龄、鹤龄皆于嘉靖[3]三十八年从征三饶。龟龄以功授抚州照磨,未赴任,卒于京。鹤龄以三策上幕府,海道副使谭纶奇之,任郑州州判,筑堤有功。卒年八十。明奎为龟龄子,以[4]庠入南雍,选授南京五城兵马副指挥使[5]。有妖僧左道惑众,村民延至家,乃与其妇通,村民自外归,僧方拥妇卧,仓皇误易服起,执之官。明奎曰:“盍嫁诸?”村民曰:“不愿也。”明奎赏以金。置僧与妇于法。闻龟龄丧,奔赴榇归,连丁母丧,遂不出,卒年六十。子孙多列庠序。祥奎官四川大足县丞,元奎官河阳州州判[6],皆鹤龄子。锺瑄子、孙、曾、玄居家服官,皆有所表见,可谓能世其家矣!

[校勘]

[1] 入《孝义》志指《武平县志·卷之八 人物志·孝义·明·锺瑄》(康熙版)

[2] 八十七原稿如此。《武平县志·卷之九·人物表·明·锺鸿》(康熙版)作“八十”,《武平县志·卷廿二 列传·明·锺鸿》(民国版)作“八十七”。

[3] :原稿误作“清”,据《武平县志·卷廿二 列传·明·龟龄》(民国版)改。

[3] 论《武平县志·卷廿二 列传·明·鹤龄》(民国版)作“纶”。

[4] 以《武平县志·卷廿二 列传·明·明奎》(民国版)作“邑”。

[5] 副指挥使《武平县志·卷廿二 列传·明·明奎》(民国版)作“指挥副使”。

[6] 河阳州州判《武平县志·卷之八 人物志·例贡·明·锺奎》(康熙版)作“昆阳州同”;《武平县志·卷廿二 列传·明·鹤龄》(民国版)作“昆阳州同(旧志《例贡》),谱作‘河阳’”。

二十二、

城南世忠祠为前练廷相征倭死事而建,所塑遗像乃一少年儒生,风姿秀爽。祖锦纶,父弘[1],皆平贼有功。锦纶葬东数里。十五年,墓为奸人所发。复葬,余为表其墓[2],曰:杭武俱与粤邻,有明正、嘉以前,平远、镇平皆未开县,大盗据而窟穴,出则前首当其冲,杭武均罹其毒。忠义之士部署民兵保卫桑梓,以佐官兵之不及,地方倚以为重。迨训练既久,俨然节制之师,奉调在外多能立战功、死国难者。当世宗中叶,倭患遍东南。嘉靖三十年后,蹂躏江浙。征调福兵。吾杭赖公荣华、邓公子璋,均与浙难。三十六年冬,扬帆南下,泊泉州之语屿,倭患遂移于闽。明年六月陷福清、南安。武平练公廷相驻南安死焉。先世皆部署民兵用以保卫桑梓者也。赖之祖曰思智,邓之祖曰惟端,事详杭志。廷相之祖曰锦纶,世居前,《武志》于廷相传[3]云:“先是,正德二[4]年盗起,千长练锦纶领兵平殄有功,子弘[5]又擒俘贼首,巡道[6]给以冠带。”查《萑苻志》[7]“正德二年程乡李四子之乱,前界口广贼首陈裕应之,分三十营寨,太肆猖獗。至七年始平。”是公所平殄即李四子之党,而子弘所擒俘贼首其即陈裕欤?考《杭志·赖思智传》:“是年武平桂坑贼首吴显、曾惟茂等聚众劫杀,奉调统兵捣巢,斩首二百四十有九,乘胜进兵,遏伏支解,赠武略将军,立祠世袭百户。”是武平贼首不仅陈裕。又嘉靖二十四年,上杭溪南盗张文政、朱之猴等寇,赣州杀指挥斯邦爵,流劫岁。守备俞大猷授义民练弘筹领兵捣其巢,皆诛之。而《武志》不载,岂以无关邑事欤?公与武略皆与平李四子之乱,而二公之孙又皆先后死倭难,岂不难哉?荣华,明史附见《张经传》,《府志》讹作世华,附见《思智传》。《府志·廷相传》不载公事迹,但云“廷相,国学生,嘉靖丁巳以擒贼功,授冠军带。戊午奉调漳泉征倭,已献馘,受赏,兵驻南安。倭蜂集,率众力战,孤军无援,矢尽失路,赴水死。奉敕建祠立像,春秋祀焉。”《武志》较详于前,则云:“廷相以生员入监[8]领咨,丁艰,遂不赴部。所居邻贼穴,素娴武略,为乡民保障。”于后则云:“抚院嘉其忠义,给其子守益冠带功生,命知县徐甫宰撰文备礼以祭[9]”惟嘉靖丁巳之贼,“萑苻志”不载,据《林锋传》乃广寇赖楠等也。今武邑南门外有祠祀公三代,额曰“世忠”。岁给钱粮银三两六钱致祭,不亦宜乎?公葬东数里,俗呼“鹤眼穴”。前代质朴,神道无文,宵小生心,民国十五年夏致遭发掘。罪人已得,重行安葬。裔孙大政,肄业嘉应大学。余忝教授,致族父老意,请为文,以树于阡。予惟古人于先哲坟垄,禁及樵苏,过者下马。以公祖孙父子以劳定国,以勤死事,捍大灾,御大患,合于古七祀之列。一门忠孝与祠卞忠贞同,而白骨一抔竟遭惨厄,亦与卞忠贞同。发潜阐幽,后起之责,爰钩稽史志,楬橥大节,俾后之过者,知所式焉!前开辟公园于梦香园,设立锦纶学校,建抗日亭,余复为之记。今师长练惕生其裔也。

[校勘]

[1] 弘:《武平县志·卷之八 人物志·义烈·明·练廷相》(康熙版)作“宏”。

[2] 参见《念庐文存·卷·前明武平特祀世忠祠千长锦纶练公墓表

[3] 《武志》于廷相传指《武平县志·卷之八 人物志·义烈·明·练廷相》(康熙版)

[4] 二《武平县志·卷之八 人物志·义烈·明·练廷相》(康熙版)作“七”。

[5] 弘:同校勘[1]

[6] 巡道《武平县志·卷之八 人物志·义烈·明·练廷相》(康熙版)作“巡道钱”。

[7] 《萑苻志》指《武平县志·卷之九·萑苻志》(康熙版)。

[8] 入监《武平县志·卷之八 人物志·义烈·明·练廷相》(康熙版)作“奉例入监”。

[9] “命知县”句《武平县志·卷之八 人物志·义烈·明·练廷相》(康熙版)作“命县撰文备醴祭于其家”。

二十三、

嘉靖三十六年,广寇赖楠等流劫江西,还经乐畲。和平区横坑乡人林铎有胆力,奉檄御贼,斩首数十级,获牛马辎重甚众。其时刘金纶、刘皓皆战死。明年,贼从白鹤岭还,铎复挺身,击走败贼于河背,乘胜追杀,贼攒枪刺之,后援不继,犹手刃数人而死。知县徐甫宰详请立祠,部准春秋二祀,给钱粮银,录其子冠带功生与练廷相同。是役,刘侨亦战死。甫宰于三刘皆给以义勇匾额。铎子茂麟,孙大弘、大疆,隘官、大启等父子兄弟以勇敢闻。贼往来江广,必经其地,大疆率兄弟截击,屡有俘获。崇祯元年七月,贼长驱至其地,与战,其侄亏泉战死。当夜,贼佯退,五鼓复围其居,大疆被脔肉几尽而死。大弘逃出,复邀击,贼众,被伤七刀,匍匐而归,不死。知县巢之梁申请给冠带。同时,刘嘉兴亦力战死。若林铎祖孙父子亦可与练氏世忠并传矣!有锺运捷者,任团练把总,流寇犯境,捐资募勇,偕弟元捷、云捷,统乡众追击至永平寨,兄弟血战而死。邑令义之,请祀忠烈祠。时武平所哨长程可正,亦以永平寨阵亡受旌。

二十四、

熊秉廉采访稿云:赖瓒,嘉靖中征倭寇战殁,祀杭州忠勇祠,当与练廷相同烈,而旧志缺然。

又,熊守诰,明季起义勤王,殁于赣州。旧志亦不载。其旧谱所载亦仅此十三字云。

二十五、

武所危氏。天顺三年,危孟鲁奉调驻所,世为军籍。七世孙守志,慷慨有大志,遭妇翁之薄视。读书龙霁,坚志苦学,以贡入南雍,举应天乡试。避魏忠贤之祸,不仕。连丁内、外艰,哀毁而殁,萧然无以为殓。子台宿,诸生,任侠仗义。崇祯初,寇围城急,与王士信缒城出,陈利害,贼解去。虔台义之,聘至麾下,令谕诸垒。旋为奸人陷死,论者悲之。危氏于明代颇盛,明亡以抗清遭屠戮。孑遗在外,肄蕃昌。据《军籍氏族稿》,今居邑内者尚有丁口一千二百八十人。

二十六、

吾杭陈于阶进士撰《锺吁隽行状》略云;吁隽字高崟,崟母为上杭进士李楫孙女,生而风神秀异,有隽才。万历三十一年举于乡,官黄梅知县。邑多猾吏奸民,号称难治,又当赣闽广往来孔道,送迎日不暇给。甫下车即修学建谯楼,城南为江涨所啮,迫城仅数武,乃障水奠居,工成,民得安堵。邑距九江百里,地势低洼,车泞马没。捐俸筑堤数十里,两岸栽柳,行人德焉。岁飢,飢民鸣锣树旗,破米船十数艘。士绅驰告,则曰:“此飢民耳,急之则生变。”出示安民,不之罪,遂帖然无事。廉得恶少数人,贷其罪,使察盗,获则有赏,诬则加重,盗风以熄。里长杨哲美以生员掌粮柜,寓土地祠,失钱粮银百数十两,将以一女二媳往江西鬻以偿。吁隽闻而恻然,乃祷于土地祠。翌日,有人见一老人,越狱墙入,迹之不见。吁隽异之。鞫禁之周三甲,不承。拘其妇鞫之,供藏棺木下,掘之,果得银。赶回哲美,而女媳得全,阖邑称为神君。暇日与诸生讲艺,如家人父子。请提学倍增学额。素知儒童陈瑜文行在外教读,不及县试,悬第二人待之,是科瑜果中式。秩满,复任五年,转池州府丞。移永宁州知州。家居十六年,幅帏布如寒素,不以一言干有司,家法严峻。卒年六十七。四子十孙,游庠食饩,一门称盛。《人物表》之祖荫、祖德,皆其子,分别错出,莫知其为父子也。至于今黄梅,但云筑堤、弭盗、修学、建楼,以卓异擢池州郡丞,分符六邑,所在有声。“建楼”不知何指,“分符六邑”更不知何语。吁隽措置破米船飢民,在他人必张大其辞以邀功,乃处之泰然。鞫粮柜失银,若有神助,精神所至,金石为开,所谓至诚感神也。《行状》叙述勃勃有生气,而旧志黯然不知,沉没多少人物矣!

二十七、

《人物表》[1]清代首列张亨,字次元,由乡荐授吴江知县。处富庶之邑,不以脂膏自润,抚字心劳,积逋难结,因之去任。图书以外,囊橐萧然,松陵士民称其清洁[2]。自是不复出,可谓急流勇退、明哲保身者矣。按,亨为顺治十四年举人,其去任也不知何时,亦不知何事。读康熙十三年作《<上杭李鲁烬>序》,有云:“五载颠危,焚弃笔砚已久。”是其任吴江五载去职,在十三年以前。“颠危”云云,必遭罢斥,《表》云“积逋难结”,殆如阳城之催科下,以致去职欤?旧志太简,叙人事迹皆加雕琢,如作辞赋。若《孝义》志之谢曰惠[3]有云:“香擢光陵,采扬光晋,二子超群[4],国学蜚英。”乍读之,辄不知所谓。幸谢协纂为其乡人,知光陵、光晋为曰惠二子名。如此叙述,何能为人写生而传其人乎?旧志不载表字、里居,致前哲生长之乡,后人莫识。大布采访册称:“亨,生大布之张坑,移居象洞之岌背。”问诸象洞人士,未能指证其处。葬地亦无可考。盖不足征信矣。

[校勘]

[1] 《人物表》指《武平县志·卷之九 人物表》(康熙版)。

[2] 洁《武平县志·卷之九 人物表·清·张亨》(康熙版)作“节”。

[3]《孝义》志之谢曰惠指《武平县志·卷之八 人物志·孝义·清·谢曰惠》(康熙版)。

[4] 群《武平县志·卷之八 人物志·孝义·清·谢曰惠》(康熙版)作“常”。

二十八、

吾杭家实亭先生嘉穗所《迩言》卷五载:王员外鹏为余言,吾乡周袭山先生宰其邑句容时,访得土棍二三十人,皆籍其名。一日置酒召至县堂,数其平日旧恶,各叩首请罪。然后谕以改过自新,亲酌酒三巡,挂红鼓吹导出,后皆敛迹,不敢为非。一日公出,遇一土棍于田问,以繖障面,先生大声疾呼曰:“某来前,尔好么?”其人匍匐股栗而退,是夜发寒疾卒,人以为胆破云。按,袭山名历长,与张亨同年举于乡。《人物表》[1]列张亨后,云:授句容知县,履任五载,廉能慈爱。以卓异报,受赐袍服,迁云南姚州知州。亲老,乞归养侍母。色笑得襄大事,人谓纯孝所致。杜门教子,世济其美。《志》于邑人服官,皆不详其政绩,仅以“廉能慈爱”四字括之,不亦笼统乎?历长子廷槐,进士,吏部主事,升郎中,曾官锦州同知。孙鲁,举人。上杭赵、顾二《志》“选举志”皆载周鲁云:“武籍举人,历长孙,进士廷槐子。历长、廷槐皆籍武,鲁始籍杭也。”吾杭修志郭上屏采访稿,以历长墓在水西渡,廷槐墓本杭东门外,谓为在城人。不知历长父子籍武,鲁乃籍杭耳。与鲁同时尚有举人周燕,疑亦历长诸孙,芳洋周氏。历长子、孙外举于乡者,尚有周天德。明、清贡于廷者八人,官知县、同知者又数人。文物颇盛,近已稍替矣。

[校勘]

[1] 《人物表》指《武平县志·卷之九 人物表·清》(康熙版)。

二十九、

袁畲乡人林宝树,字光阶,康熙三十八年举人。选授知县,《府志·文苑》作城海,清代无此县名。《通志·选举》作海澄,属福建漳州,清代知县无官本省之例。采访稿系奉天海城县,因道远不赴,是未出仕也。有:《四书大全摘要》、《粱峰诗文集》,俱无传本;《一年使用杂字》,因通俗尚流传于世;《府志·艺文》载有《灵洞石赋》(采访得);《募建陈大士书院序》,其略曰:“陈大士先生之始于武平也,譬诸飞鸿印雪,偶留爪痕耳。稽其年谱,二十五[1]即返临川。以斯地山川磅礴之气,钟毓名贤,曾不得其久居,以为斯地文章之主,宜其文物至今尚黯然也。然先生当日,固终身惓惓未尝忘。盖人即暂尔侨居,其于山川风景之眺览,朋友交游之聚处,如少陵之于杜曲[2],贾岛之于并州,事后追维,尚系恋于怀而不能释。况先生先人入闽已三世,生于斯,长于斯,诵读婚娶于斯,决归临川,岂其本心哉?宜其初归之日,视临川如逆旅,反以武平为故乡也。观其《典试黔中与冯漳南书》,有云‘象洞为弟胞衣堕地之所,母族、妻族以及友生皆在焉’,其为先生之故乡晰矣。而复有故国故都之语,何其依风巢南之思,切切如诉也?夫先生以武平为故乡,则先生即[3]吾乡之先达也。吾乡后进,虽风雅未茁,不能步趋后尘,然举先生之文[4]为不祧之文,固已家为俎豆矣。而俎豆其文者,必俎豆其人;肃其庭宇,奉其琴书剑佩,肖其容貌衣冠,朝夕瞻礼,春秋崇祀,庶足寄其[5]羹墙如见之怀。古之贤流,往往其人已邈,其地不传,后人虽欲洄溯而无从。而先生则去今未久,犹得按其地而指之曰:‘此大士先生生长之处[6]’。夫牙以琴,严以钓名,犹有琴台、钓台之建。矧先生生长之乡,居斯土者,有不慨然想见其人者乎?此先生书院之建,所以不容己也。兹者,先生曾孙凝容、朝容[7]二君,自临川来,告以先生象洞故居,乃曾王父发祥之地,不忍其迹之泯灭,愿一新祠宇,以祀先生。嗟乎!二君克世其家学,表章先代遗书,而念[8]先人之所始生,欲留芳躅于千古,此固贤子孙渊源不匮之思,而亦先生三世居闽,不忘故土之本怀也。昔汉高祖返沛,语父老曰:‘游子思故乡。吾虽都关中,千秋万岁后,魂魄犹乐思沛。’王者四海为家,而乃若是[9],安知先生魂魄,不犹乐思象洞邪?先生有知其歆享于斯土也,必矣!”按:嘉庆末,知县邓传安《访陈大士先生遗迹记》不言及书院。是文亦特拟议,恐未见诸事实。邑人著述,流传甚少。故特附入《文苑传》中。

[校勘]

[1] 五《武平县志·卷廿三 文苑传·清·林宝树》(民国版)作“五嵗”。

[2] “如少陵”四句《武平县志·卷廿三 文苑传·清·林宝树》(民国版)作“事后追维,尚系恋于怀而不能释,如贾岛之于并州,少陵之于杜曲”。

[3] 即《武平县志·卷廿三 文苑传·清·林宝树》(民国版)作“及即”。

[4] 之文《武平县志·卷廿三 文苑传·清·林宝树》(民国版)作“文”。

[5] 其《武平县志·卷廿三 文苑传·清·林宝树》(民国版)作“吾”。

[6] 之处《武平县志·卷廿三 文苑传·清·林宝树》(民国版)作“处”。

[7] 凝容、朝容《武平县志·卷廿三 文苑传·清·林宝树》(民国版)作“凝客、朝客”。

[8] 念《武平县志·卷廿三 文苑传·清·林宝树》(民国版)作“又念”。

[9] 是《武平县志·卷廿三 文苑传·清·林宝树》(民国版)作“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