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武赘谭 (五) 闲夫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865次点击|1次点赞

赞一下

南武赘谭 (五)

五十九、

余既作萧烈士传略后二年,又作《烈士锺文传》[1],曰:自有清季世以迄民国七年间,士蒙革命嫌疑,断头[2]裂胸、身殉国难者何限[3]?然为[4]侦探诬陷,或为怨家中伤,虽卵毛钩须事属蔑有,亦必稍有风影。未闻维持学务,触小小骄将之怒,遽遭奇祸,如武平锺烈士之惨者也。

烈士姓锺名文,字冶民。武平象洞人[5]。父国华,清廪[6]生。幼教之读,颖悟异恒儿。出应童试,轶其曹。偶值清廷废科举,思游学省垣[7]。一日,夜走数百里至漳,驰书告其父,父悯之,典产以供。陈宝琛长全闽师校,得烈士文[8],奇之,取列官费。期满,以最优等第二人毕业。归应[9]崇正学校之聘,任职半年辞去[10]。赴省考入工业教员讲习所[11],肄业二年[12],复以最优等毕业。充武平县劝业员,倡设平民学校,手定章程。旋就县立高小学校教职[13]。校长熊大镕辞职,公[14]推继任,益殚心力,在职二载[15],士论翕然。护法军兴,闽督李厚基好大喜功,怂恿[16]汕头镇守使莫擎宇独立。由于[17]闽粤构衅,杭、武、永首当其冲。永定知事李德峻又张皇好事,请驻重兵于下洋等处,汀南之祸益亟。厚基布军队[18]于三县。烈士于辛亥之役,先期于[19]厚基,不许驻兵学校,已得报可。北军团长王克悌率队至[20],狼突进校。烈士方上课[21],执厚基令与之辩[22]。克悌不能屈,反怒而拘之。邑人士环请,不得。知事[23]胡献再三为言,亦不允。诘旦,诬以抗军通匪,押令枪毙。倾城士庶伏地号哭,至遮道不能行,献为之泣下。克悌莫恤。卒遇害。时中华民国七年四月某日,年三十有一。邑人刘作华赴漳请卹,省长陈炯明手书“以身殉学”旌之。

论曰:王克悌区区北军一团长耳,乃敢无罪而杀士,且杀专一办学之人。至地方长官为之剖白[24],合邑人士为之哀求,悍然莫顾。专横若此,何怪民怨沸腾、败亡踵至乎!予[25]不识烈士,然武平自烈士遇害后,相与激昂愤慨,耰耡棘矜与北虏抗,卒驱[26]诸境外,庸是知烈士志行孚于人,人而以其死为可哀也。予既[27]采其事,入北军万恶史。烈士之友刘作华与予[28]同事省议会有年,自闽南联合会归,邮寄事略,属为之传。为揭橥大概于此。惟所述闻报辩论[29],与事实稍异,盖本诸当日哀启云。今志《列传》[30]“怒拘”之下云:“知事胡献为请,不许;劝学所长林绂庭闻讯,与邑绅刘光泰等入请,亦不许;再三请,乃许以不死,诸绅起谢,仍请从宽轻办[31]。退而遇营长高廷斌于门[32],诸绅察其状悻悻然。婉言请其疏解。既出,方谓可以[33]不死。诘旦,闻押令枪毙。诸绅错愕,倾城遮道号哭,献为之泣下[34]。竟遇害[35]。文罪不至死,克悌且许以不死,乃甘心尸无罪杀士之名。或曰,廷斌实惎焉。”此节旧作所未详。盖林协纂时为劝学所长,光泰则为刘干事之父,皆身经其事也。

[校勘]

[1] 《烈士锺文传》参见《念庐文存·卷五 传·武平烈士锺文传》

[2] 头《念庐文存》作“脰”。

[3] 限《念庐文存》作“可胜道”。

[4] 为《念庐文存》作“或为”。

[5] 人《念庐文存》作“乡人”。

[6] 廪《念庐文存》作“廪膳”。

[7] “思游”句《念庐文存》作“思游学省垣,父勿许”。

[8] “得烈士文”二句《念庐文存》作“奇烈士文,钦其才学”。

[9] 前《念庐文存》作“城”。

[10] 任职半年辞去《念庐文存》作“任事半年辞职”。

[11] 所《念庐文存》作“科”。

[12] 肄业二年《念庐文存》作“二年”。

[13] 职《念庐文存》作“员”。

[14] 公《念庐文存》作“群”。

[15] 载《念庐文存》作“年”。

[16] 恿《念庐文存》作“惥”。

[17] 于《念庐文存》作“是”。

[18] 布军队《念庐文存》作布兵队”。

[19] 于《念庐文存》作“请于”。

[20] 至《念庐文存》作“至武”。

[21] 上课《念庐文存》作“上课,闻报”。

[22] 辩《念庐文存》作“辨”。 辨,通“辩”。

[23] 知事《念庐文存》作“当知事”。

[24] “至地方”三句《念庐文存》作“至合邑人士为之哀求,地方官为之剖白,俱悍然莫顾”。

[25] 予《念庐文存》作“余”。

[26] 驱《念庐文存》作“敺”。敺,同“驱”。

[27] 既《念庐文存》作“已”。

[28] 予《念庐文存》作“余”。

[29] “惟所述”二句《念庐文存》作“惟所记闻报辨论,与事略稍异”。

[30] 《列传》参见《武平县志·卷廿二 列传》(民国版)“锺文”条。

[31] 轻办《武平县志》(民国版)作“办”。

[32] “退而”句《武平县志》(民国版)作“退遇营长高廷斌”。

[33] 可以《武平县志》(民国版)作“文可”。

[34] 为之泣下《武平县志》(民国版)作“泣下”。

[35] 竟遇害《武平县志》(民国版)作“竟遇害,年三十一”。

六十、

邑中王氏除武所旧有军籍一派,丁口五百有外,皆祖元抚民令王均德,有墓在丰田金丝礤。均德载旧志《荐辟》,抚民令,不知何官?其《氏族稿》[1]:均德号千四郎,“元初值寇乱,统十八寨民军[2]平之。邑[3]爱戴,遂住归郡里桑梓坑。生十子:万一至万十郎,俱居中正区[4]。五代后,分迁本县各村[5],惟五房迁上杭才溪及粤之惠州散居[6]”本邑者迄今二十七代,丁口一万五千以上。居大埔村等处为万三郎裔,吾友王汉卿即此派也。汉卿居邻粤之镇平,曾应镇平县试,夺前矛[7]。镇平人以其冒籍,摈之。光绪二十三年,选拔武平学贡生。明年朝考一等,以七品小京官用。改革后,考取第二届甲等知县,分发浙江,署龙泉县。甫四月,丁内艰归。再出,委署天台,未抵任。晚居汕头,任广东东区[8]绥靖公署谘议。性刚直豪迈,酷好诗,援笔立就,尤喜和韵,往往至二三十。自言平生每事不若人,有“过去匆匆都是我,算来事事不如人”之句。惟执笔为诗文,则又目无今古,惟我独尊矣。晚年欲自作传,亦犹编诗,不愿他人作序,而以《咏怀诗》弁首也。二十五年卒于汕[9],年六十九。自撰墓联云:“桑柘影前留履迹,梅花香里寄吟魂。”所《是亦政斋诗抄》六卷,已编未印行。印行者《虎林同声集》、《落叶诗》、《情界漫草》。尚有《和友人秋兴八首》、《十二韵别存》未印。今志列《文苑传》[10],集具《艺文志》[11]

上年予曾题其诗卷[12]云:“诗以穷益工,惟穷乃多暇。江山助诗豪,游屐恣上下。赋物静入微,咏古深得罅。精思废寝食,冥索忘昼夜。非穷无此闲,非暇焉入化。俗士入宦途,兹事中道罢。奔走要津门,不媒贱自嫁。孜孜讲钻营,奚暇谈陶、谢。君亦宦途人,臭味异鲍麝。盛气旁无人,雄才大可[13]霸。和我五十诗,几方李杜驾。游稿积数寸,字字酒浆{酉窑}。秉烛读连宵,烧跋几条桦。湖山足啸歌,傀儡供笑骂。掷地金石声[14],入孔水银泻。酸硷与世殊,锋芒[15]令人怕。七言律尤工,别筑长城跨。角韵屡出奇,用兵不厌诈。草堂接謦欬,剑南相枕藉。直可倒一时,何止避三舍。昔君初入浙,一官龙泉借。匆匆衰[16]絰归,急急簿书卸。重游武林山,听鼓几冬夏。性不惯[17]逢迎,声未免叱咤。虽负牛刀才,朊[18]仕无姻娅。寂寞久赋闲,有类长休假。问君胡不归?味岂倒噉蔗。爱此山水区,绝少西湖亚。故山烽火连,万亩荒{禾罢}稏。况无田可归,乐土聊墨稼。吴山第一峰,高踞张吟榭。东坡不弈棋,醉翁或九射。茶用文火煎,酒向武负贳。六桥几案间,远胜骑驴灞[19]。一官水上沤,得丧何足讶。独有吟中趣,乐事真无价。诗岂能穷人,玉汝天休[20]迓。闲中吟诗多,琳琅堆满架。他年赋遂初,万口争脍炙。磊磊南[21]山,名高埒太华。”汉卿名宗海,别署重经、沧海客,拔萃后,曾渡南洋游历云。

汉卿《情界漫草》因在汕纳蔡姬兰芳,其友蕉岭锺心田赠以四绝句,依韵答之。索和以同人。凡有和章,逐一作答,至四十六次。自序谓至三十、都一百二十章者,为付印时所计,其后尚有陆续增入也。《答锺心田》云:“敢学王孙醉绮筵,风流毕竟异华年。只因暖老须燕玉,似铁寒衾怯独眠。非关弹铗叹无家,怪底芝兰一再花。孽海情缘根早定,凭君莫笑梦繁华。”“黔屡许嫁奈贫何,庑下扊扅怕听歌。敢为新人忘故剑,凄凉回首泪痕多。莫教修饰艳妆凝,奢侈由来本败征。温饱不求槐荫远,相期助我继王曾。”予曾三和而三答。其后汇为《情界漫草》,寄予潮州,属为之序。谱《贺新郎》一阕题其卷云:“乐事人争羡。喜今番、唱酬盈帙,别开生面。沧海重轻仍作客,一种闲情奚遣。且寄兴、兰香玉软。馆舍衾裯温护处,更梅花纸帐重重衬。红日上,莫留恋。”“妖憨为助吟怀健。一声声、唾壶击碎,诗心尚远。多少同声齐翕应,我亦狂歌未免。也算得、催妆却扇。读到人间天上曲,恐金樽酒满犹嫌浅。香草咏,玉台选。”予以“情界”二字不甚合,拟易以“遣情”二字,而汉卿不用。未一年,而反目离异,老夫少妇岂能兼容?不数月,而汉卿谢世。读“孽海情缘根早定”二语,当成诗忏矣。

[校勘]

[1] 《氏族稿》指《武平县志·卷七 氏族志》(民国版)“王氏”条。

[2] 军《武平县志》(民国版)作“兵”。

[3] 邑《武平县志》(民国版)作“邑民”。

[4] 区《武平县志》(民国版)作“区域”。

[5] 分迁本县各村《武平县志》(民国版)作“散居本邑各处”。

[6] 散居《武平县志》(民国版)作“等处”。

[7] 矛当为“茅”字。

[8] 广东东区《武平县志·卷廿三 文苑传》(民国版)“民国王宗海”条作“东区”。

[9] 汕《武平县志·卷廿三 文苑传》(民国版)“民国王宗海”条作“汕头”。

[10] 志列《文苑传》参见《武平县志·卷廿三 文苑传》(民国版)“民国王宗海”条。

[11] 集具《艺文志》参见《武平县志·卷廿一 艺文志上 书目》(民国版)“民国”条。

[12] 该诗参见《念庐诗稿·卷·题王汉卿同年诗卷》。

[13] 大可:《念庐诗稿》作可大”。

[14] 《念庐诗稿》作“铿”。

[15] 《念庐诗稿》作“鋩”。

[16] 原稿误作“哀”,据《念庐诗稿》

[17] 原稿误作“拇”, 据《念庐诗稿》改。

[18] 《念庐诗稿》作“膴”。

[19] 原稿误作“坝”,据《念庐诗稿》

[20] 原稿误作“麻”,据《念庐诗稿》

[21] 原稿误作“灵”,据《念庐诗稿》

六十一、

北门李氏,支派甚繁。以城北一派为最,人口逾万,志传人物多出此派。始祖仕诚,与永平始祖仕珊为兄弟。据其氏族稿,皆出唐西平王李晟第十子宪,十五传至孝纯。生仕珊,基永平鹭下,蕃衍于邑南黄心畲,人口逾千。今志之《列传》李鸿,即其族也。仕诚肇基城北,蕃衍于各乡者不下三十村。各建祠堂,以肇迁为始祖。明代合建孝纯祠于昭[1]信。名宦第李氏则祖元县尹李实。由上杭迁来者,则有火德派三支,以仲十郎派为最,丁口千人。又有木德派一支。至菊坑始祖李孝礼、岽背始祖念一郎、前始祖万十郎皆未报告,不详何处迁来。今志《文苑传》之李梦苡,为菊坑派。别有武所军籍始祖李申,抚州金溪人,丁口不满百。尚有武所富家坝八房联祠,今存其七,约共人口二千五百有。今志李刘氏,寿一百二十二岁,为邑中年寿最高之人,居浩甲村,即此联祠中之第八房妇也。

[校勘]

[1] 昭《武平县志·卷七 氏族志·李氏》(民国版)作“招”。

六十二、

北门李氏。西门王氏。南门则锺氏为多。三姓几占全城十之八九。西门王氏为均德子万九郎房,累世殷富。咸、同兵燹,焚屋基灰墙坚固,当日建筑宏巨,犹可想见。嘉、道间,王鄞舍尊师重道,延象洞诸生谢翔河教其二弟。翔河家事皆阴为料理,不令之知。值端午节,翔河返家,则一切度节用品皆具。平日家用亦然。其家初以为翔河自备,至是始知。感其殷勤,专一教授。鄞舍自守阍,客访其弟,必询明乃接见。夜则备师、弟点心,弟眠而后就寝。一夜,弟早眠,促起点心,弟惭愧自励。二弟一名启文,举于乡;一名启图,成进士,授主事。俗传:锺某岁暮以青衣诣其家,质银千两。家人以一件衫焉值千金,其人曰:“恐汝家觅不出此衫也。”鄞舍闻而感愤,遂一意培植二弟。流俗无稽之谈,未足据信。惟鄞舍待师之周,至久敬信,高出纨绔辈万万矣。

王启图,字慎斋。父玉瑚,三岁而孤,事母刘至孝,富而好施。乾隆末岁,设粥厂以赈飢民,全活甚众,祀忠义孝弟祠。启图兄弟十人,居季,与兄启文皆庶出。母廖,遗腹生启图,生资不及启文,而刻苦力学过之。道光十五年,先启文二年举于乡。二十年成进士,授吏部主事。是年,其师谢翔河始举于乡。明年,启文会试在都,酒后失言,为人所陷,致累其弟并革职。曩在北[1]平汀馆闻前辈相传:启图恂恂儒者。其兄使酒任气,醉后误闯同巷某甲家,吵嚷呼妓,乡友掖之归。翌日,甲至馆思讨一体面,其兄反恶言相加,以致涉讼。甲有戚友某乙,曾官厦门厅,出面筵请和解。京俗多召相公,侍酒相公者,优伶也。酒半,乙将其兄弟及相公锁闭。时汀馆有官御史者,闻之,以乙擅拿命官,星夜具奏。明日,乙始以挟优饮酒,送其兄弟并相公至兵马司,卒致兄弟及某乙两俱革职。启图与兄归至赣江,秋夜月明,启图在船首慨叹,谓:“此行为何事?归家何以见老母?”其兄乃吞金死。相传如是,信否未审,不敢据以入志。然遗诗有云:“虚抱葵心无暖日,逆来羊角有狂风。浮云都向银河掩,冷箭难为铁甲披。忘机未审蛛丝巧,涉险方知兔窟多。松柏犹存空劲节,江湖虽远总恩波。”遭枉受屈之情,见诸言外。后援例捐复,咸丰十一年复入都。同治八年旋里,不复出。诗有《赣江舟中有感并赠周南冈同年》云:“曾记当年此地经,故人犹是雁[2]离群。一心未白空存我,两眼垂青只有君。往事升沉同逝水,天涯聚散总浮云。寒江寂寞西山晚,鸦噪蛩吟不忍闻。”“卅年中事自悲歌,旧泪征衫细抚摩。知识真为吾辈累,困穷偏在故人多。遇归数命天难问,亲尚康强老奈何。惭愧半生愁里过,读书也算是蹉跎。”“着鞭偏早补牢迟,后路穷通未可期。司马史终游侠传,少陵集半旅愁诗。敢因白简生尤怨,毕竟黄金作主持。楚水吴山都阅遍,酸咸臭味两心知。”《岁暮感事用叶霭臣韵》云:“田园寥落一官求,岂为浮名作远游。极目燕云皆北向,关心汀水独南流。八旬有母思黄发,五十为郎笑白头。惟有洁身归去好,渔歌唱晚武陵洲。”盖咸、同间,邑城迭陷,家业荡然,时老母尚在堂也。晚年掌教府城龙山书院,行端学粹,士论翕然,郡守刘国光撰著多出其手。因病归,光绪十年卒于家,年七十一。子本昭,官杭州府经历;善昭,历任广东某巡检、海阳典史;正昭,诸生;声昭,字芷骏,岁贡生,重游泮水。二十九年,八十有七,辑残稿,仅得诗五十首,文五篇,为《励心堂集》。今志列《文苑传》。声昭于印集完后,是岁卒。

[校勘]

[1] 原稿“此”,径改

[2] 原稿此处缺漏,当为“雁”字。

六十三、

县考棚在西门城脚迤南,前为大门,有厅,两廊为试童坐号,中为堂,后厅别左右耳房。同治十三年,邑绅王启图倡议募建。今为县立初级中学校。予问邑人士:“旧日试童千数百人,或多至二千人,岂遂无考棚乎?”曰:“有之,在城隍庙前街路外,今为区立小学第二校园。”予尝往视,则偪窄无十丈地。予谓此何以容多士,询之,乃知初场命题,试童领卷在外写作,交由礼房汇收;二场以后乃由县署大堂花厅面试。抡才大典历六七百年,草率如是,无人过问,亦可笑矣!王吏部倡义建筑,可不谓知务乎?

六十四、

武平文化颇不落后。设有中学二校:一为县立初中,在旧考棚;一为灵初中,在前城外,校舍新建筑。有中心小学二十七所,国民学校一百三十所,其经费皆取迷信、消耗两尝充之。所谓迷信者,为迎神之款;所谓消耗者,为神会酒食之款。始于二十二年。由锺绍葵任救乡团团长时,拨充城区中心小学校有田谷一千石为最多。其五六百石,少亦一二百石,经费颇裕。以此项迷信、消耗之款,拨作学校之用,最为适宜。其留学外国者,有高梧赖其芳,在美国大学毕业,得博士位,发明软玻璃,受中国教育奖励金为最。至谢协纂五子鸣珂、成珂等,皆毕业大学,亦翘楚也。

六十五、

五年省颁《修志通例》有外交志。邑处山僻,无外交可言。清光绪中,始有外人至县传教。一为天主教,光绪二十六年设教堂于县东门外,购地建筑圣堂学校洋房,规模弘敞。分设圣堂公所于前所城、下坝、六甲、东留、孔厦、山峙等处。县城教堂为汀属总教会所在地。今设有崇实小学校一所,遵照我国教育部章程办理。上年曾设惟一中学校,十五年呈报中央教育部核准备案,十八年停办。附设有诊疗所,由教会修女充医生,为人治疗,不受报酬,贫民则并施药,不取费。一为基督教,光绪二十八年在县城东门桥东购屋倡设教堂。尝办小学及幼儿园,今己停办。民国初,推及六甲。十二年,由岭东大会拨款及英教士资助,在六甲购地建筑教堂,惟无传教士常驻。故邑中基督教未见发展。

六十六、

李梦苡之母与温廷献之母皆锺氏,皆苦节抚孤成名。李母得蔡文勤公寿序以传,已具于前。廷献以进士宰奉化,告养归。母卒,前福建学政黄赞汤志其墓。黄学政与廷献同年进士,其文也足以传。王启图之母廖氏,遗腹所生,亦青年守志。廖固簉室,故王氏一门至今于庶妾皆不敢轻视。民国法律一夫不得多妻,绝无庶妾之名。即当专制时代,妾氏也不得受夫封典。惟生子成名,母以子贵,可受其子之封,称某人之母某氏。通都大邑庶子成名者多,以慈帏督责故也。闻启图出应童试,尝减年岁,致与其母遗腹守节之年不符,终身有隐痛焉。至林其年学问大节,专受教于母氏,尤为佼佼特出矣!

六十七、

女士王友楣,字瑞珠,又字浣月,吾杭罗楷卿观察上桢继室。有《绮云楼诗稿》。侯官林昌彝《射鹰楼诗话》云:“吾闽能诗者,若许素心、何玉瑛、洪兰士,皆闺中之杰。近武平王浣月,父某侨寓佛山,诞日珠光满室,因字瑞珠。及笄,弄文翰,能为诗,工绘事,娴音律。其诗清华流丽,宛转低徊,多与楷卿倡和之作,诚闺中佳话也。”昔陈仲醇称姚峨女士云:“笔,不巾栉,闭户替夫,宝轴牙签少须眉。”下帷董子吾于女士亦云:“镇平黄钊《诗纫》云:‘闺秀王浣月友楣,闽杭罗楷卿学博上桢配,善书画,尤工吟咏,比肩倡和,为闺中宾友。其诗标格绝佳,咏古史具见平允,为巾帼所难。’”南海李能定《汾江草庐丛笔》云:“武平王浣月恭人,其父积成公,与先子为中表,同侨寓汾江。恭人惠赠云:‘两世遗孤成蝶梦,十年问字忆鸾笺。’予读之不禁泪潸然下也。其画笔绝佳,诗亦恳挚淋漓。”盖能定为武平城北李氏,其父客粤,遂占籍南海。举道光十五年广东乡试。三家皆采其诗,都十二首,已录入《杭川新风雅集》。予尤爱其《舟过文昌砂望先坟有感》,云:“生男飘泊犹延嗣,生女一嫁如斯耳!沿江突兀孤峰起,累累古坟遍涯涘。推蓬一望泪不止,先人骸骨蓬蒿里。过此不能荐芳芷,忆侬少小生罗绮。笑啼果饵娇无比,高堂豪华役奴婢。结客三年半珠履,日费万钱如敝屣。父曰归里母曰止,止因循委靡一误。至此父病三年一旦死,堂上白发儿幼齿。阿兄纵博从此始,阿舅播迁谁仗倚,酒肉之交可知矣!脱簪珥,奉甘旨,母子针黹勤十指。母叹天,只有如此!九十衰龄香云委,苍苍者天,复夺所恃。(自注:楣重遭先大母、先母大放。)九泉相约延寸晷,面目苍黄知何似?父执为我谈桑梓,云有翩翩青云士。三日新妇成阿唯,得侍巾栉读史书,不论黄白与青紫。便愿诗情画格非鄙俚,我否曰否,卿是曰是,同卧沧江几一纪。前车同鉴急还轨,慷慨陈词前长跪。愿以遣骸属君子,婿云归葬本至理。奕奕荐樽簋,为侬高歌一色喜。”南海张惟屏《听松庐诗话》云:罗楷卿学博时宴集于听松庐,其内子浣月有句云:“买丝侬愿亲刀尺,绣作松园问字画。”萃林园主人以时花馈学博,命浣月绘折枝图,系诗酬之。有句云:“自笑香闺忙不了,百花诗并百花图。”洵花律韵事也。谢协纂录其人其诗入《列女传》,以实武平之闺媛云。

六十八、

雷鋐《闻见偶录》载:“武平林宏昌女名清玉,未生时指腹配邑人锺廷楷。甫成童,随父宦游,北上十载。父念子、媳年皆二十有五,遣廷楷归娶,道卒。(旧志云客死岳州,时康熙十七年。《池北偶谈》云:十八年,误。)越月讣至,(旧志云:七月初三日。)清玉请于父母,归锺门服丧。父母难之。清玉以死誓,乃许之。既谒,舅姑临榇号哭。廷楷葬日,吞金以殉”。(《托灵斋·挽林贞女特序》、《池北偶谈》俱云葬毕。旧志云:衰服赴灵哭,奠如礼。十五日吞金,十六日午时死。)疑廷楷未归榇。(旧志为得其实。)此见《赓扬集》中。盖赓扬以明末诸生,矢志不二,每乐表扬节烈。予恐其集或久而失,故录之。是翠庭先生固录自《赓扬集》也。赓扬姓雷,苦节终其身,亦见录中。所谓“随父宦游北上”,志载廷楷为锺云灿次子,又旧《吏员》载:“锺云灿,河南内乡巡检。”王士禛《池北偶谈》云:部复旌表。《志》云:县详院司、道府,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具题奉旌。黎士弘《托素斋集·林贞女诗》云:“才及传闻已叹惊,从容大义泣幽明。未亡久订重泉约,一死何知后世名。得就双坟开并蒂,忍教比翼待他生。遥遥京洛春闺梦,还欲驰书过岭行。(自注:女夫在都门,依予兄弟久,丁巳曾乞书入粤,不果行。按丁巳,康熙十六年。)“上下何处采蘼芜,安得相逢问故夫。化名凄凉归只燕,填桥消息断灵乌。不难决策成奇节,谁奉年谢老姑。一拜伤心双泪落,九泉滴到草应枯。(自注:贞烈辞姑,更为夫弟下拜,以奉姑谆嘱。)”“锦被何曾赋合欢,催妆只有白衣冠。惊疑父老寻邻问,叹息行人解担看。薄命自知同弱草,伤心还为劝加餐。风莫得轻濡笔,自古从容死节难。”“廿载游人隔帝城.即教为梦未分明。登堂忍泪安慈母,绝口无辞怨仲卿。故鬼欢迎松柏路,空房暗落珮环声。灵风谡谡归天上,一渡银河感倍生。”

六十九、

旧志成于康熙三十八年。《闺阁志》[1]末载:“何氏贞玉,象洞儒童何南相长女[2],许聘前生员锺在文男竹有,年十八未婚,而竹有亡。康熙五十八年十一月九日,讣至[3],玉闻仆地,死而复苏者再,遂绝饮食[4],饿四十日而死。六十一年九月八日[5],具题准旌。雍正五年,入祀节孝祠。”是由后增入也。旧志各门多三十八年以后事。莫详何年何人增入矣。

[校勘]

[1] 《闺阁指《武平县志·卷之九·闺阁·淑媛  烈妇·清》(康熙版)以后简称《武平县志》。

[2] “象洞”四句《武平县志》作“象洞乡儒童何南相长女,许聘前生员锺在文六男竹有,年十八未婚,而夫亡”。

[3] 讣至《武平县志》作“讣音至”。

[4] “遂绝”二句《武平县志》作“遂摈容饰,绝饮食,饿四十日,十二月二十二日午时死焉”。

[5] “六十一年”二句《武平县志》作“经县姚通详,六十一年九月初八日具题,奉旨着布正司给银三十两建坊旌表”。

[6] “雍正”二句《武平县志》作“于雍正五年内奉文饬行制主入祀,春秋永祀”。

七十、

陈睿谟旧志序[1]云:“廖希颜[2]、陈元泰、舒烈妇辈,迹不出里闾[3],而抗节一时,垂芳千古,皆托巢君以传其序[4]”盖为巢令之梁作也。希颜,溪东壮士,非行伍。感署守备徐必登知遇。崇祯元年三月,寇围邑城,闻救兵至,解围去。至蓝塘,官兵猝遇,不战而溃,必登死之。杀官军五十六人。希颜殉焉。之粱申请巡道曾樱,从祀忠烈祠。元泰,崇祯二年春,从征山寇,奋勇先登。之粱申请曾道,任以协哨。三年,九连山寇发,灭贼自期,县申送岭北道效用,屡奏奇功。各贼首恨之设伏,被擒寸磔,不屈死。舒烈妇者,儒童徐日奎妻。年十八夫疾,命之曰:“善事后人。”氏曰:“汝先行,我即来矣。”密备殓具,饮药死。两柩合葬。之梁请当道建祠所城外祀之,匾曰:“皦日严霜”。是皆之梁表扬忠烈之绩。迁秩后犹重辑县志,不亦难乎?

[校勘]

[1] 陈睿谟旧志序见《武平县志·志序·武平县旧志序》(康熙版)以后简称《武平县志》。

[2] 廖希颜《武平县志》作“彼廖希颜”。。

[3] 里闾《武平县志》作“闾里”。

[4] 传其序《武平县志》作“不朽”。

七十一、

旧志《官师表》叙各官事迹过简,循吏无所表现,叙巢令仅二十字。今志《名宦传》参考各门及杭志而订改之。

巢之粱,武进举人。天启末宰县,爱民礼士。建秋米仓,复养济院,新应宿坊,申改守备司,重建绵洋古刹,多所兴建而民不扰。崇祯元年春,山寇逼城。伐木列栅,捍御有功。寇平,增高城垣三尺。奉檄单骑诣贼垒,谕令解散。募壮士林大善与俱,上下山阪,阅两日夜,经数十穴而归。七月,贼复围邑城,之粱固守。会上杭知县吴南灏率兵至,贼宵遁,擒斩甚众。十二月,巡道曾樱会兵捣巢,南灏勒兵南寺。之梁率象洞兵亦至,遂穷搜贼巢,擒斩贼首。众遁入员子山,复追勦之。平日于忠义节烈表彰尤力。以县志不修百六十年,拟重纂辑。值迁秩去,府馆多暇,乃搜徐令残编继成之,付之剞劂。民歌思焉,建巢公书院以祀。今祠在南门城内上畔,地仅十笏,合祠土地,未免近亵。有碑南城中。有墓在县东里许,曰竹园山,近临公路,疑后人思其德而葬其衣冠也。

载祀名宦者四人:宋李纲,明张策、徐甫宰、郑渊。叙渊事迹仅云:廉洁自守,平反无冤,尝梓《圣谕条注》以教民,及增碑二尺而已。名宦岂仅如是邪?不祀之粱而祀渊,何也?抑渊之治绩亦为旧所阙略邪?

徐端,遂安人,成化四、五年间任县事。悯邑之文献无征,与教谕王銮倡修邑。升县至是已四百七十年,可谓识大体矣。为政勤慎。岁旱,露祷应。迁儒学于县署西,庠士王琼舍宅助成之,即今之学宫也。

王銮,乌程人。《官师表》[1]载教谕,而銮不与焉。《艺文志》[2]题咏录其诗四[3]首。《绵洋寺》云:“梵刹幽深占地宽,殿庭楼阁耸云端。鸟啼烟树环檐暝,风引山岚[4]入座寒。贝叶好从闲处阅,浮屠高出径中看。逃禅几度追游遍,笑指高僧似阿难。”又《平桥翠柳》云:“多少往来冠盖客,东风立马听莺啼。”是其时风景尚未废也。

知县张策,开九龙陂以灌田,《陂堤》[5]不载。别有“官陂” ,云在“县东五里”,今有地名曰“官陂”,在马鞍桥之上,左为古山寺,右为屯里,疑即九龙陂,因官所筑而呼曰“官陂”也。津渡有“九龙渡”,云在“县南”,若陂在附近。知县何凤起撰《锺天爵铭》有云:“城南缺水,农苦旱,天爵开义陂以溉田。”策以嘉靖十三年任,林茂达撰《重修武平县志》在十七年,策犹在任。凤起万历七年曾奉诏清丈,相距二三十年。而天爵归官正在嘉靖中,城南缺水开义陂,官陂当即九龙陂无疑。《表》[6]称策于署后建明远楼,公馀辄聚士讲学其中。城乡皆立社学育童俊,诱掖造就,逾于常格。年饥,将词讼赎银籴谷赈济。创八隘[7]防寇。公署圮毁,撤而新之。土木虽岁兴,民无怨言。在任四载,究心民事,穷乡善恶,悉知姓名,民不敢欺。当路交荐行取,未赴部卒。其祀名宦也,宜哉!

徐甫宰,《明史》附《谭纶传》,旧志与府志各叙其事。今志综合为传云[8]“徐甫宰,字允平,号镜湖先生,山阴人。嘉靖中,举顺天乡试,除知武平县(按,在嘉靖三十六年至四十年。)邑当闽粤交,多盗,筑城立堡者三(《明史》),尝计诛程乡寇梁宁,降上杭胜运贼李占春(原作‘擒来苏寇李占春’。今据上杭志改。使邑生李琛持文告谕降。琛,旧志有传。)截广寇归路,擒其渠魁。(据府志《名宦·徐中行传》增。)贼首梁道晖、徐家第倡乱,陆抚院驻郡议勦,责饷十万。甫宰力辞。遂微服宵驰,谕其酋,动以利害。三日成擒,九日报命核饷。福甯倭寇犯城,张甚。州守请告,甫宰出奇御之,得不陷。(旧志)时沿海诸郡连被倭患,当道多方征调转输,军民疲苦。江广间巨猾大盗据险出掠,民多从之。甫宰在邑城,诵之曰:‘未有之廉史也。而又拊我疾苦,诱我礼义,宽我追呼,薄我笞楚,矜我疑枉,调停我征敛,驰张我条格,吾辈遂可耕以食。誓相戒,毋从江广徒。江广徒犯吾境,吾属共击之。’于是竭力杀贼,岁献功不下十数。甫宰善综理,有才略,练兵勦贼,邻郡邑亦赖以安。(府志)上官以程乡盗薮调之往。饶平贼林朝曦,大盗张琏党也。琏既灭,朝曦据巢不下,出攻程乡。甫宰严兵待,而遣主簿梁维栋入贼中,谕散其党。朝曦穷蹙,弃巢走,旋追擒之。超擢潮州兵备佥事。(《明史》)祀名宦并建专祠(旧志)

《官师表》[9]成敦睦列任天锡后,《官师志》[10]则在前。天锡万历四十六年任,敦睦三十七年任。志注:“盐城人[11],选贡,由上饶丞升邑令。清操自励,好士爱民。”不云有传传,仅增:“驭兵[12]有恩,曾修县志,稿具未刻,寻卒。邑人哀之,立祠祀焉。”今志稿及祠均无可考,疑后人增入。敦睦南均庆寺有诗碑云:“巑岏岛屿起平芜,映带诸峰作画图。佛挽溪流成曲水,仙留石榻隐团蒲。幽百折苍龙伏,嶂千寻玉柱扶。秉炬昼游游不尽,分明人世有蓬壶。”并于后刻“人世蓬壶”四大字。

汀漳守备驻汀州。弘治三年,御史刘缨以武平尤逼寇穴,奏以守备西宁专驻武平所,以控御之。知府吴文度创建守备行司,府志载有《文度守备行司记》。旧《官师志·守备》[13]载丁泉以下至张福六人,非邑所得专也。志守备当自西宁驻所始。西宁,金山卫人,弘治二年莅任,征漳汀寇有功。吴文度为作《平南寇赋》,旧府、县志皆未载其文。旧志《形胜》有西宁《龙霁诗》[14]云:“公到此几停车,对景成吟适自娱。雨过峰头争献翠,泉飞檐外乱抛珠。偏宜元亮登舒啸,只少王维入画图。莫谓武平边鄙地,城南十里有蓬壶。”观结句,则成敦睦《均庆寺诗》结句固脱胎于此矣。

俞大猷,《明史·本传》云:字志辅(旧志云号虚江),晋江人。少好读书,受《易》王宣、林福得、蔡清之传。又闻赵本学以《易》推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复从受业。父殁,弃诸生。嗣世职百户。尚书毛伯温征南安。上书陈方略,请从军。伯温奇之。会兵罢不果,伯温用为汀漳守备。莅武平,作读易轩与诸生为文会。(旧志云:讲艺校文,择俊授廪。)而日教武士击剑,(旧志云:简阅卒伍,教习戈戟,《荆楚长剑法》。)连破海盗康老,俘斩三百人。擢署都指挥佥事,佥书广东都司。旧志不载读易轩,但云:“暇时讲艺校文,在镇数年,广寇怀畏,不敢犯境,士民德而祀之。”今查上杭志,嘉靖二十四年,溪南盗张文政、朱子猴等寇江西赣州,杀指挥斯邦爵,流劫岁。守备俞大猷授义民练弘、丘远崐等领兵捣穴,皆诛之。又知县何凤起撰《锺天爵墓志铭》云:“嘉靖中,广寇复发,南乡多被胁从,当道议勦。天爵言于守备俞大猷。盈塘、前免于兵祸。”盈塘即今之象洞,旧为盈塘里,统乡落一十有六。大猷莅镇当在嘉靖二十年后矣。

[校勘]

[1] 《官师表》似系《职官志》之误。见《武平县·卷十三  职官志》(民国版)。

[2] 《艺文志》指《武平县志·卷廿一  艺文志下·诗·明诗》(民国版)。

[3] 四据《武平县志·卷廿一  艺文志下·诗·明诗》(民国版),似为“三”之误。

[4] 岚《武平县志·卷廿一  艺文志下·诗·明诗》(民国版)作“云”。

[5] 《陂堤》指《武平县志·卷之三  建置志·陂堤》(康熙版)。

[6] 《表》指《武平县志·卷之七  官师表·官师·明》(康熙版)。

[7] 八隘《武平县志·卷之七  官师表·官师·明》(康熙版)作“八隘楼”。

[8] “今志”句查《武平县志》(民国版)无《徐甫宰传》。

[9] 《官师表》指《武平县志·卷之七  官师表》(康熙版)。

[10] 《官师志》指《武平县志·卷之六  官师志》(康熙版)。

[11] “盐城人”二句《武平县志·卷之七  官师表·官师·明·成敦睦》(康熙版)作“盐城选贡”。

[12] 兵《武平县志·卷之七  官师表·官师·明·成敦睦》(康熙版)作“军兵”。

[13] 旧《官师志·守务》指《武平县志·卷之六  官师志·武统·(明)守备》(康熙版)。

[14] 《龙霁诗》:该诗刊于《武平县志·卷之一  方舆志·形胜》(康熙版)题爲“龙雨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