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一、念庐居士岁纪(附补遗)(下)
先祖父手记和包千谷先生代续至此爲止。根据先祖父著作及有关资料,对先祖父的行踪事迹,按年序续作如下,略补阙遗。对卅五岁以前,必要时也作简要补充,并注明出处。裔孙其宪谨识,二〇一二年一月。
前四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一九〇八年),卅五岁。
纪元前四年汕头《中华新报》载(陈巢南)君《汀州流域亡国纪念日》文及《隆武皇后忌辰诗》,予去书论证,始订交。[1]
[注释]
[1] 参见《念庐诗稿·卷十七·四》。
前三年(清宣统元年,己酉,一九〇九年),卅六岁
是年,受两广方言学堂监督丘逢甲之聘,到堂任教。[1]
逢甲集·》,页。
[注释]
[1] 参见《丘逢甲集·下编·附录三·(三)丘逢甲年谱简编》,第986页》。
前二年(宣统二年,庚戌,一九一〇年),卅七岁
今春会考,居士本无意北上,季祖幡然先生爱怜居士,冀及见博一职以为快,屡促前往。乃居士文试报罢,就职盐埸。到浙后即请假回里,转舟沪上。庚戌八月晦,吾季祖大人卒于家。居士抵潮闻变,奔丧回里。到家,距季祖大人弃养已二十有四日。回念畴昔,撰杖侍笔砚时,依依犹在目前,孰意正月之别,遂成永诀耶!早知天不我待,虽万户侯不吾易,况肯恋此区区不足轻重之末职耶![1]
庚戌,游南京孝陵。至浙晤巢南,言及孝陵瓦。[2]二月,游杭州西湖,有诗《西湖纪游》[3],其中有吊吾杭林小岩汝霖(前清官仁和典史)及秋女士瑾诗。
于庚戌识梅县丘燮亭先生伯子心荣君于燕邸,心荣方以留学考试授学部主事。时先生注意韩江商船,偕仓海君及温君佐才谋所以保护之,请于官。设韩江商船公会于汕头。同人推居士为总理。[4、5]庚戌春在韩江舟中作《上杭刘鳌石先生传》,后寄国粹学报,[6]并乞柳亚子及巢南老友各作序一通。[7]
夏间,在北平参观南洋劝业会。[8]八月初旬赴南京参观,游莫愁湖,转之清凉山,回时访所谓随园者,则一片荒山,荆榛满目,求頽垣片瓦而不可得,盖荒废久矣。[9]在杭州,值八月十八日,铁路减价,沿途结彩,高悬“观潮纪念”。土人云,是日潮头较平时为大,居士与友人傅鲁山孝廉(岩)偕赴江干 ,亦未见若何大观。 [10]
[注释]
[1] 《念庐文存·卷六·三十四》。
[2] 《愿丰楼杂记·卷二·四十》。
[3] 《念庐诗稿·卷一·二十二》。
[4] 《念庐文存·卷四·二十》。
[5] 涂祥生:《涂演凡与丘荷公的一段交谊》,《上杭文史资料》,1989年,第1期,第9页。
[6] 《念庐文存·卷五·十一》。
[7] 《补遗文·四、与柳亚子书》。
[8] 《愿丰楼杂记·卷九·四十六》。
[9] 《愿丰楼杂记·卷四·六》。
[10] 《愿丰楼杂记·卷九·三十二》。
前一年(清宣统三年,辛亥,一九一一年),卅八岁
三月广州起义时,辛亥春,居士应仓海君之招,就两广方言学校教席[1],担任国文教员。辛亥在两广方言学校,又与其侄葆球共事一年。[2]与平远林君鲁传(商翼)、连城杨母李太夫人之侄葆球等共事。
六月十二日居士由叶楚伧介绍参加南社。[3]南社入社书序号为160。[4]
十月武昌起义后危急之时,广东实无兵可出,以故迟迟不发。平远姚上将雨平遂奋袂而起,与其邑人林君叔慧组织北伐军,招集去年元旦被解散之新军及其黄埔军校同学,得千馀人。雨平任总司令,叔慧任团长兼前敌指挥。十月中旬,由粤启行,至则江宁已下。居士随仓海君任广东组织临时政府代表,与北伐军偕。[5]
辛亥光复,汀、杭两城流血最惨。辛亥革命告成,予与心荣随仓海君赴南都,居处一月又半,纵谈辄至宵分乃休。[6],十二月中旬,上杭民军被陷,是时居士在沪,致书仓海先生,请孙大总统电闽都督孙道仁处理与昭雪。[7]
[注释]
[1] 《念庐文存·卷四·五》。
[2] 《念庐文存·卷四·十一》。
[3] 《南社入社书》。
[4] 柳亚子《南社纪略·附录一 南社社友姓氏录》,185页。
[5] 《念庐诗话·卷五·五》。
[6] 《念庐文存·卷四·二十》。
[7] 何书彬:《1911:一个县城的辛亥革命细节》,《艺术导报》;《愿丰楼杂记·卷十·四十八》。
中华民国元年(壬子,一九一二年),卅九岁
元年在省城,[1]后去上海。适南社召集临时会于愚园,讨论为周实丹君复仇事,居士参与该会,实为入社后首次参与南社会议。居士撰《<周实丹先生遗集>序》[2]。二月三日(旧历十二月十六日),居士归自上海,当日午后四时伯父丽生逝世。[3]
六月,居士被上杭县选为福建省临时议会议员。[4]随后去福州参加福建省临时议会。期间,与旅省杭籍人士相商,倡议创办“上杭县立中学”。[5]停留福州至冬天。[6]
[注释]
[1] 《念庐诗话·卷一·八》。
[2] 该文见《念庐文存·卷三·三》。
[3] 《念庐文存·卷六·十八》。
[4] 《上杭县志·大事记》。
[5] 《上杭重大事件年表》。
[6] 《愿丰楼杂记·卷二·五十》。
中华民国二年(癸丑,一九一三年),四十岁
是年,福建省议会正式成立,居士被选为正式议员。[1]
七月仍寓居福州冶山东麓,[2]同寓有永定林君汉琴(上楠)、武平刘君香亭等,[3、4] 并得识武平萧君其章。[5]
是年冬居士被除名议会,后归里。旋以查禁烟苗赴汀,至汀甫五日,闻母病,亟归。归二十日,竟不起,母于十二月十一日病逝。[6]
[注释]
[1] 《念庐文存·卷四·十三》。
[2] 《念庐文存·卷三·四》。
[3] 《念庐诗话·卷一·三十》;《愿丰楼杂记·卷八·二十八》。
[4] 《南武赘谭·五十八》。
[5] 《补遗文·四、与柳亚子书》。
[6] 《愿丰楼杂记·卷二·五十三》;《愿丰楼杂记·卷三·四十一》;《念庐诗稿·卷二·十七》;《念庐文存·卷四·三十三》;《念庐文存·卷六·五》。
中华民国三年(甲寅,一九一四年),四十一岁
是年九月十日撰《与柳亚子书》,乞柳亚子及巢南老友各为《天潮阁集》作序一通。[1]
是年冬开始建筑念庐宅居。[2]
[注释]
[1] 见《补遗文·四、与柳亚子书》。
[2] 见《念庐文存·卷一·十五》。
中华民国四年(乙卯,一九一五年),四十二岁
是年春、夏、秋,客居潮汕。[1]秋曾一度旋里,冬又返潮。[2]
[注释]
[1] 见《念庐文存·卷三·五》;《念庐诗话·卷一·七》;《愿丰楼杂记·卷六·三十二》。
[2] 见《念庐诗话·卷一·八》。
中华民国五年(丙辰,一九一六年),四十三岁
议会解散,居士多居潮,被汀龙旅潮同乡会馆聘为会馆商董,主同乡会馆事务,纂有馆志一册。[1]时方声涛部在汕设局筹饷,有私至潮勒索纸商巨款,居士以书投局,即撤废。[2]重刊《天潮阁集》,并在上海出版。[3]
是年,议会复活,赴省互选参议院议员。时军阀内讧,未往。[4]
民国四年一月某日萧其章被拥袁军政府逮捕,四月三日,与永春余烈士子雍同就义于平山[5],是年居士作《武平萧烈士传略》[6]。
[注释]
[1] 包千谷:《念庐先生小传》;《愿丰楼杂记·卷二·七》。
[2] 见注[1]。
[3] 见《念庐文存·卷三·六》。
[4] 见注[1]。
[5] 见《愿丰楼杂记·卷八·二十八》。
[6] 该文见《文存·卷五·三十四》。
中华民国六年(丁巳,一九一七年),四十四岁
四月,经韩江去福州,参加省议会。过峰川时,适闽侯萨鼎铭上将(镇冰)任闽粤巡阅使,由汕头来峰川,值商会张筵款上将,应邀陪饮。席间,谈及平炸峰川汀江险滩事[1]。在榕垣,南社友人顺德蔡守字哲夫,别号寒琼,书来托觅王大王碑(又称“树腹碑”)刻。[2]
偕省议会同事张君粹庵(纯青)往游长汀燕子岩。[3]
县知事柏龄书延聘居士为上杭县志縂协纂。[4]
是年校订寒支先生《史感》、《物感》合册。[5]
[注释]
[1] 《愿丰楼杂记·卷七·一》。
[2] 见《愿丰楼杂记·卷九·八》。
[3] 见《愿丰楼杂记·卷六·三十八》。
[4] 见《上杭县志·叙》(民国二十七年版)
[5] 见《念庐诗稿·册七·老蚕集一·三十》
中华民国七年(戊午,一九一八年),四十五岁
戊午伏中居士寓居上杭太拔湖梓里丘氏谱局七十日,作杂诗五十首。[1]
夏秋冬均在潮汕。夏,与时任浙军秘书之巢南会晤于汕头,同住汕头大风报社,谈輙夜分。[2]旅汕南社同仁不下三十人,夏正重九仅十二人与会于汕头之陶芳园,会后居士作《南社旅汕同仁重九雅集记》。[3]重九节后入潮,与吴江陈去病游青龙爷庙。[4]陈去病偕居士及吴小枚、王愚真登潮州韩江楼。[5]
是年,护法军兴,粤军入杭,修志中缀。[6]
当陈炯明驻漳(1918年8月-1920年8月)[7]时,聘往,不就,惟以地方利弊告。[8]
念庐居屋建成。[9]
[注释]
[1] 见《念庐诗稿·卷四·八》。
[2] 见《念庐诗话·卷二·二十》;《念庐诗稿·卷十七》。
[3] 见《念庐文存·卷一·四十三》。
[4] 见《愿丰楼杂记·卷八·八》。
[5] 见《念庐文存·卷二·二十》。
[6] 见《上杭县志·叙》(民国二十七年版)。
[7] 杨锦和、洪卜仁主编:《闽南革命史》,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0年,第83-92页。
[8] 包千谷:《念庐先生小传》。
[9] 见念庐门楣。
中华民国八年(己未,一九一九年),四十六岁
客潮州,仲秋与长汀许蔚堂自潮同舟归里。[1]
[注释]
[1] 见《念庐诗话·卷二·九》。
中华民国九年(庚申,一九二〇年),四十七岁
客潮州,与连城李步青大令(云霄)同寓会馆。[1]五六月归里避暑,秋九重来潮。[2]
[注释]
[1] 见《愿丰楼杂记·卷三·二十》。
[2] 见《愿丰楼杂记·卷三·三十八》。
中华民国十年(辛酉,一九二一年),四十八岁
客居潮汕。
议会召开临时会,与显丞同年共事榕垣。[1]
冬,居士游鮀浦,偕友人往观“桂林咏霓菊部”,口占三绝,一时友朋酬和成帙。[2]
[注释]
[1] 见《念庐文存·卷四·二十三》。
[2] 见《念庐诗话·卷二·十五》;《念庐诗话·卷五·六》。
中华民国十一年(壬戌,一九二二年),四十九岁
三月在福州,[1]夏与连城李君步青同寓潮乡馆之旅萃堂。[2]
知事马一林重提修志,居士仍被聘为縂协纂。[3]
[注释]
[1] 见《愿丰楼杂记·卷四·八》。
[2] 见《念庐文存·卷四·三十》。
[3] 见《上杭县志·叙》(民国二十七年版)。
中华民国十二年(癸亥,一九二三年),五十岁
夏,赴福州参加省议会,路过汕头,在福州时游鼓山。[1]
居士五十之年,同人不弃,赠以诗文联语,大儿师轼裒录成帙,老友晦庵从而选定之。师范、立本诸生醵金谋付印刷,为刊五十寿言一册。[2]题作《念庐五十寿言》,三卷,又卷首、卷末各一卷。铅印本。潮安集文承印。马育航题签。前有荷公自序及五十初度六律。文录一卷,诗选一卷,联录一卷。卷末为出赀印刷题名记。[3]
[注释]
[1] 见《愿丰楼杂记·卷四·三十》;《念庐诗话·卷五·十五》。
[2] 见包千谷:《念庐先生小传》;《念庐文存·卷三·三十七》。
[3] 见刘永华:《包千谷《念庐先生小传》笺注》(手稿)。
中华民国十三年(甲子,一九二四年),五十一岁
九月国会议员雷君子嘉卒于省寓。子嘉出缺国会,居士当递补,冯玉祥氏倒戈,乃国会消灭,故未到院矣。[1]秋,与香亭同寓省城。[2]居士辞省议会职,王史青继之。[3]冬,居士辞旅潮同乡会舘职。[4]
十三年敝本家引夫,过潮,愿任《后汉书注校补》印费,迨稿本料理寄去,以需费过巨,愿任其半。[5]
[注释]
[1] 见《愿丰楼杂记·卷七·四十五》。
[2] 见《愿丰楼杂记·卷四·四十》。
[3] 见《念庐诗稿·卷十七》。
[4] 见《念庐文存·卷四·三十》。
[5] 见《补遗文·十三》。
中华民国十四年(乙丑,一九二五年),五十二岁
夏,居士受聘至广东省嘉应大学,任文科教授,编《中华文学史》,著《文学源流初步》。[1]嘉应大学同事有:监督黄君慕罗、宋君渡五等。居士为黄君慕罗撰写《嘉应大学监督梅县黄君墓表》和《嘉应大学前监督追悼词》,为宋渡五君之曾祖撰写《嘉应宋芝芷湾先生墓表》[2]。在《嘉应大学杂志》第二期上发表诗文:《墨学考》[3]、《嘉应宋芷湾先生墓表》、《剑胆琴心室诗话一则》[4]和《寓梅天字岌大学杂咏》[5]四篇。
[注释]
[1] 见《念庐文存·卷四·三十二》;《念庐文存·卷四·十》;包千谷:《念庐先生小传》。
[2] 见《念庐文存·卷六·十》。
[3] 见《念庐文存·卷一·六》
[4] 见《补遗文·十二》。
[5] 见《念庐诗稿·册三·嘉应桥东集·四》。
中华民国十五年(丙寅,一九二六年) 五十三岁
是年仍在嘉应大学,计居梅任教席一年又半。[1]
是年居士次子辉信肄业嘉应大学校。[2]
[注释]
[1] 见《念庐诗稿·卷十二》。
[1] 见《愿丰楼杂记·卷四·五十一》
中华民国十六年(丁卯,一九二七年),五十四岁
春,居士赴全省教育改造委员会召集,匆匆过潮,与友人永定林翰琴相晤于榕垣。[1]五月末归里。[2]
[注释]
[1] 见《愿丰楼杂记·卷八·六》;《愿丰楼杂记·卷五·五》。
[2] 见《念庐文存·卷六·二十五》
中华民国十七年(戊辰,一九二八年),五十五岁
夏,居士拟在家编辑县志,致书同人催寄撰稿,未成者将访稿检寄。仅得丘贡淮实业志,亦不适用。采访各稿无人交回。[1]
秋,居士赴长汀任总纂,篡修长汀县志,曾重游瑞金。[2]岁暮返里。[3]
十七年由潮州同乡,为出版《后汉书注校补》募寄五百金。迨五年后仍未出版。其时稿尚存上海啓智书局,计分三十二卷,七百馀页,页廿二行,行廿五字。[4]
[注释]
[1] 见《上杭县志·叙》(民国二十七年版)。
[2] 见《文存·卷四·三十一》;《念庐文存·卷五·六》;《愿丰楼杂记·卷五·十九》。
[3] 包千谷:《念庐先生小传》。
[4] 见《补遗文·十三》。
中华民国十八年(己巳,一九二九年),五十六岁
春,居士携三子季讷避地赴潮。[1]在潮,偶阅《镛报》,始知潮安饶君纯钩(锷)见居士所著《后漠书注校补》,许为精博,曾作诗见寄作者。[2]
[注释]
[1] 见《念庐诗稿·卷十四·一》。
[2] 见《念庐诗话·卷三·二十四》。
中华民国十九年(庚午,一九三〇年),五十七岁
春,二儿叔毅(辉信)客死南昌。[1]
是年居潮。
[注释]
[1] 见《念庐诗稿·卷二十五·五十八》。
中华民国二十年(辛未,一九三一年),五十八岁
秋末,居士迁眷来潮,赁屋令住。[1]居士任汕头聿怀中学教职半年。[2]
辛未寓潮,公族裔宇英自湖南归,出公遗诗暨八十五岁时自述生平略历,属为校订,爰摘记大概于此。[3]
[注释]
[1] 见《愿丰楼杂记·卷十·三十三》。
[2] 包千谷:《念庐先生小传》。
[3] 见《愿丰楼杂记·卷十·一》。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壬申,一九三二年),五十九岁
是年居士居潮。
十二月二十一日就牧原和尚的年代问题及《后汉书注校补》的出版消息,居士致函罗君香林。[1]
罗香林(1906-1978),字符一,号乙堂,广东兴宁人。历史学家。1932年10月任教中山大学。1949年到香港定居,任教香港大学。 [2]
[注释]
[1] 见《补遗文·十三》。
[2] 郑晓燕:《詹安泰先生年谱》。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癸酉,一九三三年),六十岁
是年居士居潮。[1]居士六十寿辰,知友交祝,将祝贺诗文印《友声集》一册,并将赠金印行《朗山公赞育草堂遗稿》一册。[2]
十月四日陈去病逝世,居士惊闻噩耗后极为悲痛,检出上年陈去病寄示之六十述怀诗,撰有《去岁陈子巢南寄示六十述怀诗,旋闻谢世,久拟哀挽未就,便检故纸得遗诗,怆然有感,次韵追挽》[3]一诗。[4]
[注释]
[1] 涂祥生:《涂演凡与丘荷公的一段交谊》,《上杭文史资料》,1989年,第1期,第9页。
[2] 包千谷:《念庐先生小传》。
[3] 同注释[2]。
[4] 见《念庐诗稿·卷十七》。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甲戌,一九三四年),六十一岁
是年居士仍寓居潮州。
居士整理《念庐诗集(过庭诗学)》,撰“《过庭诗学》自序”。[1]
六月,居士已辞聿怀高中教职,适林君汉琴因事过潮,再申游粤前约,遂于大暑后二日首途,盘桓一月有馀,往返将近两月。将得诗六十馀首寄汉琴,题曰“粤游草”。[2]
立本小学,燬于兵祸,停办。[3]
[注释]
[1] 见《念庐诗集·《过庭诗学》自序》。
[2] 见《念庐诗稿·第四册·卷十六·序》。
[3] 见《念庐文存·卷三·四十一》。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乙亥,一九三五年),六十二岁
是年春,林君汉琴将所得居士诗《粤游草》付之印刷,并爲之作序。[1]
乙亥,旅潮各商惧会馆为军阀占,居士提议办旅潮汀龙小学。[2]
邑中议续修县志,佥以十年前曾推居士编纂,即函促返里。[2]
居士居潮五年皆赖星祥亲家招待。[3]
[注释]
[1] 见《念庐诗稿·卷十六·序》。
[2] 包千谷:《念庐先生小传》。
[3] 见《念庐诗稿·卷十五·十七》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一九三六年),六十三岁
夏,上杭县成立修志委员会,居士被聘爲总编纂。居士双十节后三日抵城,主纂上杭县志。[1]
秋,居士编辑之《杭川新风雅集》出版。[2]
[注释]
[1] 见《念庐诗稿·卷二十四·二十五 》;《念庐诗稿·卷十八·六》。
[2] 见《上杭县志·大事记》。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丁丑,一九三七年),六十四岁
二月中旬复返金城。[1]七七战事既起,居士自潮扬轮北上至松口,转车经蕉岭、岩前、十方,立秋日抵杭城,[2]继续修志,直至完成。[3]居城百二十日,以双十节后三日抵城,明年二月中旬复返金城,并途中计共百三十馀日,得诗四十九首,别为《归杭草》。[4]
[注释]
[1] 见《念庐诗稿·卷十八·归杭草·序》。
[2] 见《念庐文存·卷一·二十》。
[3] 见《念庐诗稿·卷二十五·三》。
[4] 同注释[1]。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戊寅,一九三八年),六十五岁
戊寅夏末,居士有莲峰之游,盘桓半月,饱览山川风土而归,撰有《莲峰游草》。[1]
六月,居士主纂之《上杭县志》十册三十六卷,加上首末各一卷,全部成书铅印。前后历二十二年,是上杭第十部县志。[2]
[注释]
[1] 见《念庐文存·卷四·三十》;《念庐诗稿·卷二十五·三》。
[2] 见《上杭县志·大事记》。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己卯,一九三九年),六十六岁
端午敌机轰炸暴烈,乃由城还山居。草庐燬而未复,虽归不归,乃居城二年。[1]
[注释]
[1] 见《念庐文存·卷一·二十》。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一九四〇年),六十七岁
庚辰,武平县志聘居士为总纂,事毕归里。[1]
[注释]
[1] 包千谷:《念庐先生小传》
中华民国三十年(辛巳,一九四一年),六十八岁
武志编纂原以五月为期,因时太促,不能臧事,延长五月,至三十年六月底,各稿已完,编纂工作事毕。[1]七月七日,由武平志局返家,途经杭城。[2]
居士自平川返里,家居不一月,而有东乡之游,倡办中学之议以起。[3]冬,创办明强中学。[4]
[注释]
[1] 见《南武赘谭·八十三》。
[2] 见 《念庐诗稿·卷二十五·四十二》。
[3] 见《念庐诗稿·卷二十四·序》。
[4] 见《念庐诗稿·卷二十五·四十二》。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壬午,一九四二年),六十九岁
秋,乃联蓝溪、丰稔、太拔、大地四乡,创办明强初中于蓝溪安仁寺故址,增建校舍。众即以董事长兼校长相推。[1]招收新生一百二十名,补习生五十名。[2]
是年,居士主办之《蓝溪旬报》出版发行。[3]该报为四开篇幅两版油印小报。
[注释]
[1] 包千谷:《念庐先生小传》。
[2] 见《念庐诗稿·卷二十五·三》;《上杭县志·大事记》。
[3] 见《念庐文存·卷四·四十一》。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癸未,一九四三年),七十岁
是年,居士以事烦辞去明强中学校长。[1]
癸未观莲节居士七十寿辰,同人醵资雅集念庐,与会者三百馀人,备极欢恰。居士先期向诸友再四力辞,不获已,诸友应允不用鼓乐,不具请帖。[2]居士节省一部份友朋所赠寿筵费移作购田,作为明强中学奖学基金。[3]明强师生为筑荷寿亭以资纪念。[4]
[注释]
[1] 包千谷:《念庐先生小传》。
[2] 见《念庐诗稿·卷二十五·十六》。
[3] 见《念庐诗稿·卷二十五·二十一》;包千谷:《念庐先生墓表》。
[4] 同注释[1]。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甲申,一九四四年),七十一岁
旧历二月二十三日外孙范美孚亡。作《哭范外孙美孚》。[1]
春,赴力行农校三周年校庆,遂自茶地入城,留一月,为明强建筑校舍募款。[2]
秋,小孙其恺投充智识青年军再检查合格,赴集中训练。[3]恬孙本期毕业明强中学。[4]冬,次子季讷于民族复兴节逝世,年仅三十二嵗。[5]
长曾孙允元出生。
[注释]
[1] 见《念庐诗稿·卷二十五·三十九》。
[2] 见《念庐诗稿·卷二十五·四十二》。
[3] 见《念庐诗稿·卷二十五·五十三》。
[4] 见《念庐诗稿·卷二十五·五十八》。
[5] 见《念庐诗稿·卷二十五·五十二》。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乙酉,一九四五年),七十二岁
奎儿五十生朝,有诗呈献,赋五言四十二韵,勉而祝之。[1]
[注释]
[1] 见《念庐诗稿·卷二十五·五十八》。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丙戌,一九四六年),七十三岁
今年一月生第二曾孙,而第一曾孙(允元)旧元旦殇,第二曾孙未久亦殇。[1]
端阳后二日至二十五日诸友约入城,历半月游,作《城游行草》。[2、3]
[注释]
[1] 见《念庐诗稿·卷二十六·三十三》。
[2] 见《念庐诗稿·卷二十六·三十七》;《念庐诗稿·卷二十六·五十九》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丁亥,一九四七年),七十四岁
丁亥,运河水灾坏民居无算,明强校舍半倾覆,安仁故址荡然。除呈报请赈外,并向旅外巨商,募款救济灾民,改建明强礼堂、厨舍等。[1]
[注释]
[1] 包千谷:《念庐先生小传》;《念庐诗稿·卷二十七·十九》。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戊子,一九四八年),七十五岁
戊子,居士以老力辞董事长职,众乃推为名誉董事长。公一生精力,多尽瘁于兴学育才,邑中新学,实以公为开山祖。[1]
[注释]
[1] 包千谷:《念庐先生小传》 。
一九四九年(己丑),七十六岁
作《窟室吟藁》百五十首[1]。
[注释]
[1] 《念庐诗稿·卷二十八·五十二》
一九五〇年(庚寅),七十七岁
上年连殇两曾孙,庚寅三月廿六日第三曾孙又殇,情不能已,哭之以诗。[1]
庚寅夏,恺孙生男(允经),得一曾孙,稍慰。
七月廿三日至千谷家,贺千谷八十寿辰,勾留近旬。千谷寿辰在造贤馆,夜饭后脱神,归纪以诗。[2]
十一月七日(农历九月二十八日)病殁于上杭县蓝溪乡曹田村念庐故居。卜吉念庐对门麦坪里。会葬,达六七百人。[3]
[注释]
[1] 见《念庐诗稿·卷二十九·四》。
[2] 见《念庐诗稿·卷二十九·三十一》。
[3] 包千谷:《念庐先生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