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丘复著作评论(下) 闲夫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1326次点击|4次点赞

赞一下

附录三、丘复著作评论

(五)《杭川新风雅集》谈片        黄启豪

民国二十五年(即公元一九三六年)秋,丘复编撰的我县五百六十多年的诗歌总集《杭川新风雅集》出版了。它和后一年修订付印的新《上杭县志》如双峰并峙,引人瞩目。

上杭地处闽西,毗连粤赣,素有三省通衢之称。三条河水流贯全县,有无数的奇峰秀水,古刹名寺,更有淳朴的民风乡俗和丰富的民间传说,为历代墨客文人提供了无限的诗情画意。丰厚的文化土壤又孕育着层出不穷的政治、军事、文化人材。这些人在公业暇遣兴抒怀,吟诵出数以万计的诗歌。它丰富了我国文学宝库,成为中华民族文学瀚海里一朵闪着奇异色彩的浪花。然而,十分遗憾的是,由于过去印刷技术的落后,文化交流的缺乏,战役之频繁,保存之不当,绝大部份的诗作、诗集都被历史的风尘所淹没。现有史料记载,又无版本可寻的诗集就不下二十种。宋元两代不用说了,自明代起就有清康熙中王会图为明初丘聪(字公望)整理的《丘聪遗诗》(三百首),陈于阶(字懋升)的《尚书副墨》,张治安(字仁山,一字麟坡,号医楼)的《医楼诗稿》,丘焯(字国瑞)的《春晓堂》,丘梦鲤(字渔父)的《归来草》、《澹园集》,温天咫(莫名其名)的《半舫斋诗集》,蓝正春(字约三)的《青云楼诗稿》,丘钟灵(字献廷,号香岭居士)的《香岭居士集》,范泰元(字淇园)的《后乐楼诗集》等。其中尤为值得重视的是李颖辑录的《杭川风雅》集。

李颖,字嗣英,时人称梅隐先生。明代宣正时代人,生卒年不详,胜运里官田(现稔田公社官田大队)人。其祖父李诚曾仕至开封府教授,因上奏议,历数当时炙手可热的藩府骄恣不法行为,事涉亲王,终以出位上奏之咎罢官归乡。李颖青少年时代从师永丰丘贤,学习孔孟之道,探源索流,在学术上有一定的造诣。成年后隐居不仕,教学为业。乾隆《永定县志·文学传》称他资性超悟,学问宏博,尤善诗词。他的诗词大多寄情于烟霞风月山水,具有清新、明丽、隽永、自然的特点。教学之不仅写了大量诗歌,自结集为《梅隐稿》,还留心各种文献、史料,网罗散佚,辑录了宋、元二朝的若干家诗作,编撰为《杭川风雅》集。《上杭县志·文苑传》记载了当时此诗集在文人中引起的反响,此集已成,诗社君子莫不争先快睹。丘贤为此集作的《序》里引录了李颖给他的信,叙述了辑录的始因及编撰情况。现节录如下(标点系笔者所加,下同。)

吾杭为临汀巨邑,山川秀美,风土淳厚。故士生其间,多聪明俊伟,读书能文,为官食禄,上而朝省,下而州郡。以及山林穴,高人逸士隐德弗耀者比比皆是。其文章翰墨流传于世,代不乏人。惜乎屡经兵燹而存者无几。予尝于隐居教授之暇,兴念前修,落落如霜木晨星,不可多得,而翰墨皆散亡无存,屡增慨叹。因广询故老,博访遗文,得宋、元以来至我朝上下三百年之间诸名公若干人,诗若干首,编此成集,曰《杭川风雅》。(见《杭川新风雅集》卷一)

令人感叹的是经李颖精心辑录的我县宋、元二朝的文人诗歌集《杭川风雅》以及他的诗作集《梅隐稿》至今还未有发现。只在上杭旧县志《文苑传》中记录了《序》文。在杨澜编的《汀南廑存》中仅记有《题周子礼全城事》一首五言诗。今也录如下,以飨读者:

排难男儿事,何当伐大功。忆曾抒妙策,绝异恃元戎。虺鼠潜逃穴,疲癃返荜蓬。君惟发长啸,巾扇曳秋风。

杨澜还加有批语,称此诗魄力沈雄,大家笔意,结得超脱

从《杭川风雅》的辑录到《杭川新风雅集》的编定,其间五百六十年,历史的车轮又无情地滚过明、清两个封建王朝。丘复先生继李颖之志,卒成《杭川新风雅集》,对我县文史上的贡献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丘复,字荷公,号念庐居士,我县蓝溪公社蓝溪大队人。清代末科举人。是明强中学(今蓝溪中学)的创办人。他的前半生主要从事教育。民国六年(即公元一九一七年)起担任上杭县志纂写、审定等工作。早年就对我县地方文史有较好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后来主编县志和编撰《杭川新风雅集》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在《杭川新风雅集》的自《序》中说,早年读郑杰的《全闽诗》及郭柏苍本郑氏《明诗传》,只载有极少数的杭人之作,窃怪其寥寥若是,岂上杭乏风雅之士哉,抑网罗之无其人也。慨叹之,立志辑录,网罗散失,编撰新风雅集。于是于二十年前即有志搜辑,见前人遗诗辄录存之,极力访求遗老,或得之旧钞、或寻之庵扁,或搜自族谱,或采自其他史料,或录自选本丛书,也查阅旧县志记载,可谓呕心沥血。可是因饥驱奔走,未遑卒事。晚年寓居潮州,于壬癸之际,虽初编成集,然终迟迟不能定稿。其族侄素庵(曾协助丘复缮写)原少于丘复而早逝,对他很有触动,深感人生岁月几何,欲有作为,其敢有所恃而迟迟以待呢。在包千谷、罗青塘、邓筱谷、黄宪民、华品玉、傅丹初等人的协助下,充实了内容,加快了修正、定稿步伐,从一九三五年初冬开始,用了十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编辑《杭川新风雅集》的工作。

关于诗集的取名,丘复在《序》中说,起初名为《上杭诗录》,还计划在《诗录》完成以后编辑《文录》,后感到日月易逝,自己精力就衰文录之辑,恐有未逮,且李颖有《杭川风雅》,书虽佚而序尚存,愿弘思远继先生之志不没先生之旧也。还有一个原因,丘复在编定此集之后,中辍多年的《上杭县志》的编修工作又开始了。他担任主纂总编之职,自当全力以赴而无暇他顾了。

《杭川新风雅集》可以说是我县明初以来五百多年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全集分八册共三十卷,近四十万字,收有四百五十九家,诗六千一百三十五首(附有少数的楹联和哀悼词)。其中明代十七家,诗六十三首,成一卷;明未清初(编者称为明遗民)五家,诗二百一十四首,为一卷;清代二百六十五家,诗三千五百五十六首,分十八卷;民国一百四十七家,诗二千零一十四首,分八卷;妇女四家,诗二十五首,及出家和尚七家,诗一百五十九首,各自独立成一卷。该集不收当时在世的诗家之作,对一些版本比较齐全的专集,也只撷取些精品。如清康熙年间丘嘉穗(字秀端,号实亭)有《东山草堂诗文集》等三十卷,版本尚在。《杭川新风雅集》只选取了其中的五十九首。

《杭川新风雅集》不仅整理、保存了我县文人诗歌的创作,而且在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为后人提供了许多贵重的研究资料。丘复几乎对每一位诗歌作者的姓名字号,籍贯出身,任职升迁,文学创作、学术研究,乃至遗闻佚事都有详尽的介绍。如对李鲁的介绍,就很简明扼要。

李鲁,字得之,号弘庵,胜运里官田人。天启甲子以《易经》中式举人。绍宗襄皇帝正位福京,上中兴六策:一简忠诚之士以济时艰;二加守令之权以练兵士;三达小民之情以禁贪暴;四罢捐借,讲屯练以足兵食;五审形势以图恢复;六奋干健之行以作士气。绍宗加纳,授工部职田司主事,改兵部职方司主事,命返汀办屯练。隆武二年八月晦壬寅绍宗蒙尘汀州,九月五日上杭降于清。公殉节于道署前。相传头触门石而死。清康熙中,公子搜辑遗著,刻之,名日:《烬集》。

丘复先生主编过新《上杭县志》,具有史学家的严谨的考据态度,一丝不苟,决不含糊其词,有文必录。例如《永定县志》,把明初洪武年间的丘子瞻的籍贯胜运里官田归入永定辖属,并有与胡子俊以耆德荐举之说。丘复便在批语中指出:官田属上杭,不知永定志何以误入,接着引出关于官田之称的始因,其地苦旱,本名干田。永乐间刘公秀实以孝廉任饶州知府归,乃于上游数里高筑大陂,引涧水以灌溉,田乃有秋。故民呼之官田。又对永定县志载的《胡子俊小传》中关于丘子瞻与胡子俊以耆德荐和永定县志《荐举志》记丘与胡皆云明经荐的史料进行考证,查考明史《选举志》,荐举分八目,耆德明经皆不在八目之列,于是结论说:二先生当以儒士或秀才荐耳。论点之鲜明,论据之确凿,论证之有力,辨伪存真,态度之认真,在当时资料欠缺、交通梗阻的情况下,其精神确是难能可贵。

丘复对他辑录的每一首诗都注有出处,对钩沉的遗珠也详细记录发现的经过。如明丘道隆(字懋之)的《游金山未果书怀》一诗,杨澜《汀南廑存》中误作《金山纪游》。丘复在批语中详尽地记述了真迹发现的经过:民国八年秋,族人谷田与陈子勉生宿山中数日,得侍御诗版一方,为游金山未果书怀之作。此版不署年月,据他分析是紫金山拓荒开发者小塘先生的追刻,接着说:草书共六十九字,版高二尺三寸,长三尺八寸,计十四行,行五、六字不等。尘封蠹蚀已久。谷田载归,督匠理而新之。将钩摹上石以打本。编者又从诗作的命意上分析《汀南廑存》题其作为《金山纪游》是失其命意的,其误题原因是辗转传写所致。

《杭川新风雅集》采集的都是文人的诗作,浏览是集,不难发现其中许多诗作受到民歌的影响。上杭的民歌相当丰富,很有特色,也影响着乡间文人的诗歌创作,这应是不容置疑的。编者不收民歌入集,大概以为民歌不能登大雅之堂吧,可是要知道经孔子整理过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三百首诗歌中,大部分是民歌。这一点不能说不是该集的一个缺陷。

还应该指出,编者丘复所处的时代乃是新民主主义与旧民主主义革命交替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在中国,尤其是在我们闽西上杭如燎原烈火。但是,由于他的出身和唯心的世界观、历史观以及其他的政治因素的影响,在他主编的新县志和他编辑的《杭川新风雅集》的按语、批语中,总可以发现他所属阶级的思想印记和唯心历史观,尤其是对我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不理解,乃至有某些错误看法。这是我们在阅读、研究时必须留意的。

在党中央领导下,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今天,用马列主义观点、方法,整理、研究我国文史遗产,有着巨大的政治意义和学术意义。整理、研究我县的文史遗产是我县专业文史工作者乃至全县人民迫不及待的任务。本文因篇幅和笔力所限,只能对《杭川新风雅集》作一简括的介绍,抛砖引玉,期待着更多的人更深入地去分析研究。

原刊于《上杭文史资料》,1984年,第1期,第64页。

(六)南社诗人丘复          郭义山

摘要:对闽西籍南社诗人丘复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作了全面系统的评述。丘复又是民国前后闽粤两省知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著作等身,亦略作介绍和评论。

清末民国期间,闽西文史界有两位才子,一是龙岩郑丰稔,一是上杭丘复。他们生年相仿(丰稔大丘复一岁,卒年相似(同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同是民国初年的省议员,同是修志大家,同样著作等身。他们确是清末民国值得闽西人引以自豪的彩笔双星。

<一>

丘馥(l874-1950),族谱名奈芳,字果园,又字瘦樵,以荷花诞辰日(农历同治十三年六月廿四)出生,别号荷生、荷仙,故后人敬称荷公。辛亥革命成功,中华光复,更名馥为复。民国3年(1914),筑楼舍于上杭蓝溪曹田,名之曰“念庐”。自撰对联“念祖惟修德,庐田在力农”,故自号“念庐居士”,“念庐老人”。

丘复诞生于上杭县蓝溪镇曹田村(又名东溪村地主家庭。禀赋聪颖,19岁府试列名郡学,二十四岁(一八九七乡试中式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第六十三名举人,试题为“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批卷文见《丘荷公诗文选》25岁进京会试,经两次会试不中,心灰意冷,遂畅游名山大川,交游名流志士,这段经历丘复后来在《清明偶成》回忆说:“科名误我同鸡肋,奔走随人逐马车;如此春光真可惜,中州不见洛阳花”。

辛亥革命前夕,丘复参加了以柳亚子、叶楚伧、丘逢甲、高旭、陈去病等发起创办的进步文学组织南社。辛亥革命成功,全国12省代表齐集南京.丘复襄佐广东省代表丘逢甲参加盛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民国元年(一九一二,丘复当选福建省临时议会议员。次年福建省议会正式成立,当选为正式议员。一九一六年省议会选举丘复为全国参议院候补议员。一九一五野心家袁世凯组织筹安会,签二十一条约复辟帝制,一九一六年洪宪烟消,袁氏猝死,紧接着张勋复辟,军阀横行,民生凋蔽,丘复大义凛然,积极参加爱国志士反袁、反张、反军阀混战的斗争,充分显示了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的坚定立场和浩然正气。

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丘复增补为全国参议院正式议员,以不耻曹锟贿选,未北上赴任,而南返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任参秘。一九二五年,广东嘉应大学礼聘丘复为教授,丘复自编《中华文学-文学源流初步》讲义。此后他寓潮汕十年,执教办学,著书立说。

丘复的晚年是在上杭故乡度过的。他仍致力于办学育才。一九一五年十一月七日(农历庚寅岁九月二十八,病逝于曹田故居,享年七十七岁。遗子三:长子辉奎、次辉信。三子辉谦,汕头中华医学院毕业,历任上尉军医,广东盐务专员。1943年返乡,出任蓝溪中心小学校长,1945年逝世。

<二>

丘复与丘逢甲交游甚密,深受丘逢甲思想影响,他是虔诚的教育救国论者。他的教育言论不多,却以实际行动为潮汕、汀杭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早在光绪三十二年(l906)元月,他在丘逢甲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在丘姓族亲的协助下,于上杭城厢丘氏总祠设立“师范传习所”,亲任总督,为培养小学师资做出了贡献。同年秋,他在蓝溪曹田故乡“东溪别业”创办立本学堂,兼任堂长。1912年他膺任福建省临时议员、议员时,竭力主张将上杭县琴岗小学升格为县立中学,还提议裁汰省城冗校,增拨专款给省内各县立中学,以加快各县中学的普及。上杭县立中学创立后,因经费拮据,丘复还亲临潮州募捐,并建议将上杭纸捐款购店产,以岁租拨充学校经费。1935年汀龙旅潮商人担心所属汀龙旅馆被国民党军队占用,与丘复商议并在丘复主持下,假汀龙旅馆建立汀龙小学。

1941年,他联合蓝溪、稔田、太拔、大溪四乡在蓝溪下坝安仁寺故址创办明强中学(原蓝溪中心小学又迁回东溪曹田村立本学校原址,并被公推为董事长兼校长。次年,因事繁体弱辞校长职,专任董事长。1943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荷公七十寿诞,明强中学师生建“荷寿亭”,以表祝贺和敬仰,荷公将亲朋戚友、学生为其祝寿的贺仪全部捐作明强中学奖学金。一九四七年,因水患,校舍被冲毁,荷公又出面函、电海内外乡亲捐资金建校舍。一九四八年,荷公心力交瘁.乃辞明强中学董事长职,乡亲公推他为名誉董事长。明强中学培育英才,享誉社会,这与荷公鞠躬尽瘁,克尽职守是分不开的。丘复与丘逢甲一样确是开发民智,业绩长存的一代教育家。

<三>

丘复著作等身,不愧为大学者、大诗人。他的著述可分为三大类:

一、 地方史志:编纂《上杭县志》36卷、《长汀县志》35卷、《武平县志》3l卷、《南明汀州史》l卷、《杭川别乘》上下卷及《南武赘谭》、《蓝溪故实》等。荷公学历深厚,才识兼备,为保存和考订地方文献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 编辑、整理、校订、刊行名家著作:如编纂《杭川新风雅集》三十卷及《古蛟诗选》,校刊刘坊《天潮阁集》(含丘复撰写的刘坊传记和刘坊年谱、李鲁《烬集》、宁化李世熊《寒支集》、《史感》、《物感》、永定熊兴麟《熊素园文钞》、陈白南《莲山堂集》、刘幼苏《砥斋文存》、赖仙竹《庸叟日记精华》5卷和李和甫《丹崖集》等。

《杭川风雅集》是明宣德年间杭人李颖梅隐搜集编选的宋元明三百多年间上杭县人诗作。荷公继李颖梅隐编辑出版《杭川新风雅集》、《古蛟诗选》,为保存地方文学遗产作出了杰出贡献。荷公编辑出版抗清志士、诗人刘坊、大学者李世熊、抗清志士李鲁的诗文、论著,意在褒扬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第一手资料,功不可没。

三、荷公本人的学术著作:如《后汉书注校补》32卷、《清代文学史》、《愿丰楼杂记》lO卷、《念庐诗话》5卷、《念庐联话》l卷等,《清代文学史》是荷公在执教期间完成的一部文学断代史。上述学术专著立论严谨,新见叠出。部分反映了荷公学术思想观点和治学水平。

四、荷公本人撰写的诗文杂:如《念庐文存》、《念庐诗集》、《念庐诗文集》、《粤游集》、《归杭集》、《倦还集》等等。这些诗文除一大部分为应酬、应景之作外,其部分大都文情并茂,格调高雅。

<四>

荷公辛亥革命前夕加入南社。南社由柳亚子、陈去病、高旭等人发起,1909年成立于苏州,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志在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借诗文之唱和,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拥护孙中山同盟会及其共和主张,为建立民主共和政体起过积极作用。辛亥革命后其社员发展至千人,其思想政治面貌日趋复杂,部分成员参加反对袁世凯、张勋复辟斗争,随着革命发展,柳亚子等少数人还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不少人则投靠北洋军阀和反动政治派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1923年南社终因内部分化而停止活动。荷公虽然未能积极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洪流,但也未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反面。翻开他的诗集,在风云激荡的历史关头,荷公有关反映时政的诗歌,其主题总是忧国忧民、反专制、反军阀,给受苦受难的人民以同情。

1911l0月。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民国元年(1912)全国临时参议院成立,南社诸子雅集上海,荷公以故未能与会,作七律寄怀:

筚路蓝缕方草刨,河山风雨尚漂摇。干戈满眼筹边亟,块垒填胸借酒浇。

这是该诗的颈、颔联。历尽艰难,民国终于开基草创,但外患频仍,边陲烽烟依旧;国内干戈未息,危机四伏。丘复在欢庆胜利时却看到国家面对的忧患。

民国2年(1913)春,同盟会中坚、孙中山先生得力臂膀宋教仁遇刺身亡,丘复在《哭宋钝初》诗中发出愤恨的叹息:

可怜中国人心死,如此人才忍杀之! 今日哭公无限恨,令人倍忆晋鉏

(注)鉏麑(chuni):春秋时晋国力士,奉晋灵公命刺杀贤臣赵盾,鉏麑不忍为之,自触槐而死,见《左传》。

民国3年(l91477日,是荷公四十诞辰,荷公作《四十初度感怀》4首,其(二云:

识字从来忧患多,壮年曾把剑横磨。儒冠误我思投笔,烽火撄天屡枕戈。忽忽百年人易老,茫茫前路海犹波。平生梦想今安在?国体共和尚未和。

诗人表述的是壮志难酬的苦闷和对民主共和政体的失望。

民国4年(l915),中日战争败绩,巴黎和会上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以最后通牒,强迫我承认,而袁世凯却依靠日本图谋复辟帝制。荷公作《送春四首己卯(l915)旧历三月作》其(一)、(二)云:“大事已随春送去,宁为秋杀莫春温。人间久被和风误,眼底今无好景存。风雨飘摇增别感河山锦绣欲离魂。酒杯以外皆愁物,且对残花尽一樽。”“春尽中原生气索,愁心似海更添波。郎当满地花无主,老大伤心梦有婆。鹃血模糊亡国痛,鸠居蛮横占巢多。邻家饯别方歌舞,我自殷忧涕泪沱。”

外敌入侵、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诗人痛心疾首和无奈心情,跃然纸上,令人不忍卒读。

1915年袁世凯称帝复辟,国人奋起,同声讨伐,荷公《民国五年元旦作》云:民国居然有五年,尚留残梦付诗篇。平生结想都成幻,已死灰正复燃。但祝太平无事好,不闻理乱此身便。奇穷我欲骄颜子,屡空曾无负郭田。

“荷公自记”云:“此诗作于帝制极盛,洪宪改元之时。书生手无寸铁,心虽谓非,力不足抗,当时之意,以谓将与民国永别矣”。所以诗人在失望、愤慨之,动了无心国事、归憩田园之念,学孔子门生颜回,回家耕读过穷日子。然而云南蔡锷“一声霹雳起于滇南,卒令死灰不敢复燃,而吾平生梦想可以再续。自兹以往,吾生有涯,而民国无涯,将年作一诗,以为纪念。”

1916年洪宪复辟梦破,不及百日,袁世凯猝死,荷公又有“人心不死魔王死,还我共和庆更生。愿与国民同保护,永消霾翳放光明”诗句,抒发了对专制魔王袁氏覆灭的喜悦和对民主共和光明前景的希冀。

对袁氏覆灭后的军阀混战,荷公还写了《车夫叹》、《兵来行》、《捉夫行》、《捉船行》、《避兵》等古风诗,揭露军阀欺压蹂躏百姓的种种罪行,诗笔沉郁顿挫,犹如杜甫“三吏”、“三别”。《兵来行》七言古风中,突然插入这些逼促的短句:“狼来尚可,兵来更饿。捉人勒钱,无钱放火。枪弹在身,生杀由我。”反映了“乡民畏兵如畏狼”的残酷现实,诗人咬牙切齿,几乎字字是血泪!

五四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第一、二次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多少对蒋介石寄予幻想的荷公也深感失落,他在1934年《吊黄花岗》绝句二首中写道:烈烈轰轰做一场死生成败亦何常。须眉留得今何用,几个黄花晚节香。”“金瓯缺角乱如麻,五族何尝共一家。回首成仁今两纪,凄凉孤负此黄花。

抗日战争,国难当头,本已声称“争三论四殊无谓,乱世多言是祸胎”,决心三缄其口的荷公又一次拍案而起,表示要象东汉马伏波老将军一样许身报国。他在《己卯(l939)端午寄怀》中写道:

空战声中国难多,龙泉在匣日摩挲。哀时不用增惆怅,矍铄相期马伏波。

1942年太平洋战起。荷公作《三十一年元旦》,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充满信心:

太平洋战纪新年,握管初成第一篇。不义多行终自毙,同仇共起已皆然。凯歌旋慰和平愿,丰岁唯期饮啖便。准备山村娱老计,门前采黍接芝田。

1945年日寇投降,抗战胜利,荷公欢欣雀跃,写了多篇诗歌,其中以乙酉年(l945)十月作《国庆节喜赋》为代表:

还我河山复旧疆,高歌莫笑老犹狂。根除蔓草平倭寇,手植梅花拜郑王。武汉一声惊拔帜,中华万岁快称觞。中邦建设需才智,留取丹青姓字香。

其诗犹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谓荷公平生第一快诗。

然而,蒋介石并没有珍惜抗战胜利的大好局面,撕毁国共合作的《双十协议》,挑起内战,腐败公行,民生凋蔽,通货膨胀,百姓生计日艰。荷公虽出身于殷实的地主家庭,但民生多艰的现实,使荷公直接感受到国家民族的苦难。荷公用一枝秃笔,悲天悯人,表现了对多灾多难祖国的忧患意识和对人民的民本关怀,这方面的诗歌在荷公诗集中几乎俯拾皆是。《贵谷》、《闭籴》、《物贵》、《南岗望杭城》、《过旧年》、《拜新年》等,矛头直指国民党腐败统治,控诉他们欺压百姓,通货膨胀,国币贬值致使民不聊生的罪行。试举七律《过旧年》为例:

百货都昂过旧年,油盐柴米贵无边。破衣欲补难寻布,饱饭真艰况食鲜。纸票有人携入厕,华堂何处闹呼拳。店家求现无赊欠,不要登基走上天。

天灾引起人祸也是荷公诗歌的主题,如《悯农叹》、《苦雨》、《虫害》、《兽疫》、《雹灾》、《苦晴》、《悯农》等。凡有灾必有诗,诗人与农民百姓同忧乐。这些诗不是气象报告,而是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悲悯,有血有肉,读者无不为之动容。

笔者不厌其烦地征引荷公各个时期的诗歌代表作,意在说明荷公反映时事的诗篇,跳动着诗人一颗爱国心。洋溢着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

<五>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丘复在政治上是有强烈国家民族忧患意识的民主主义者。在文化教育界,他是上杭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一代宗师。在学术上他是清末民国有渊博学识的著名学者。在闽西地方史志的编纂和地方文献的保存上,他更是一座丰碑,有着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而在文学上特别在诗歌创作上,他又是一位爱憎分明,关心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现实主义诗人。近半世纪来,对丘复这位才华杰出、有深刻影响的学者、诗人、教育家,由于他所处的敏感时代和其他主客观原因,未能引起他故乡闽西人的重视和宣扬,这的确是件憾事!

1999年是荷公125周年诞辰,他的嫡孙丘其宪及旅台宗亲丘琼华先生编译出版了《丘荷公诗文选》,对荷公生平和著述作了较详细的介绍。荷公自己经手出版的著述如《念庐文存》、《念庐文集》、《念庐诗集》等,大抵保存完好,藏于上杭县图书馆、博物馆。而未出版的手稿及零篇散稿等,能否完璧于家人或亲友,尚不得而知。

荷公在建国后的1950年病逝于上杭故里。他带着他的赤子之忱和彷徨无奈,跨进了黑暗和永恒,像一片消失了的自云,像一道消歇了的闪电。但他留下了他的煌煌巨著,留下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爱,留下了杭川和闽粤读者及其亲友、学生对他的记忆和怀念。

原刊于《龙岩师专学报》,第2l卷,第l期,第33-35页,20032月。

(七)评民国版《上杭县志》的校点重印       郭义山

丘复主纂的民国二十七年版《上杭县志》,在上杭县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由上杭地方志编委会策划主持,经校点注,以崭新的面貌重印出版,这是龙岩市继《临汀志》、《龙岩州志》、《汀州府志》、旧《龙岩县志》、《长汀县志》、《漳平县志》、《宁洋县志》、《武平县志》、《连城县志》重印出版后又一文化工程,确是我市地方文史学界一大盛事,它必将发挥存史、资治、教化的重大作用,也必将对上杭经济、旅游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对海内外乡亲寻根谒祖、联络乡谊作出贡献。

丘复荷公(1874-1950)生于上杭蓝溪曹田(东溪)村。他与龙岩郑丰稔(1873-1953)同为近现代福建修志大家。郑丰稔主纂龙岩、漳平、泰宁、崇安、华安、长泰、云霄、南靖八县志书,丘复主纂上杭、武平、长汀三县志书,而《上杭县志》是荷公费时最多、用力最勤的一部。从民国四年(1915)始,他怀着对故乡的深情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孜孜矻矻,克服各种艰难,排解各种官场人事纠葛,时断时续,惨淡经营近24年,其中所耗心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正因为此,民国版《上杭县志》是我阅读过的闽西各府、州、县志中质量最高的一部。它至少有两大特色:

一、篇幅最长,分量最重:全书洋洋36大卷,近100万字,其中保存了上杭以至闽西大量地方文史资料。上杭藏龙卧虎,人文荟萃,向称文献之邦。荷公在编纂史志时,继承了司马迁互见法的史家大手笔,就所见所闻的各种碑记、重要公文奏折、诗词、散文、骈文、对联甚至堪舆家的课文,分门别类,尽可能予以刊录,当县志出版时,有人批评他不善剪裁,显得繁冗拖沓。然而经过近70年的各种文化劫难,当时荷公所能见到的琳琅满目的古文献,除了《杭川新风雅集》、《天潮阁集》等凤毛麟角外,其早已灰飞烟灭。幸亏《上杭县志》载录了这么多的珍贵文献,让我们能一睹上杭历史人文的梗概。

二、考订最精审,学术价值最高:荷公有深厚的学养,又能以大学者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收集和阅读史料,并对史料的真伪作出鉴别考订。因此民国版《上杭县志》绝不是像某些旧志那样把前人的史志抄抄写写,修修补补改装而成,它是重起炉灶,从体例到史料的运用和立论,直至遣词用句,均有很多特色和创意。可以说《上杭县志》是闽西现存旧志文字最典雅、考订最精审、最富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一部皇皇巨著。

当然,从现代观点看来,民国版《上杭县志》除了在思想内容上的某些偏见和糟粕外,在形式上,荷公为了显示自己的高雅和博学,在文字使用上过于艰深,典故多,并有意识使用古字、通假字、僻字僻词,且有意承袭古书刊刻不加标点的惯例,不愿也不屑使用标点符号,加上由于当时印刷工艺的限制,在版面设计、校对、印制各方面的缺陷,造成了当今读者阅读的困难,严重影响了此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本书的校点者唐鉴荣针对上述不足,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在忠实原作的基本原则指导下,依据国家语言文字的各种规定和权威字书,将原志的繁体字置换为简体字,将异体字、古字、生造字等不规范字尽可能置换成通行规范汉字,并对原志书进行标点,对原志的错漏予以校正,又作了校记和注释。这就大大提高了此书的可读性,也更便于读者的利用。

原刊于《闽西日报》2004921日。

(八)丘荷公撰写《宋芷湾墓表》      谢崇德

丘荷公(1874-1950年)原名馥,谱名柰芳,以荷花诞辰出生,故别号荷生,人称荷公。民国后,更名为复,中岁筑“念庐”于梓里,又号为“念庐居士”,福建上杭县蓝溪镇曹田村人。他是清代举人,辛亥革命志士,文坛名士,著作等身。

丘荷公六岁破蒙,廿四岁考中举人,辛亥革命时期,参加柳亚子、陈去病、叶楚伧等创办的南社,藉诗文鼓吹民主革命,后为孙中山政府参议员,任孙中山元帅府参秘。1924年,梅县开办嘉应大学,聘请丘荷公为教授。

宋湘墓原在其家乡白渡矿子坳,因地方偏僻无人知晓。1919年改葬在离白渡圩镇半里路的桂坪山,并建亭河边,但一直没有墓表,1924年丘荷公来梅,宋湘族玄孙宋渡五和嘉应大学同事敦请先生撰写《嘉应宋芷湾先生墓表》,丘欣然命笔,以下是墓表全文:

自昔诗人,以诗名其政绩,若香山刺杭,筑堤捍湖,溉田千顷,又浚李泌大井,以便民汲。东坡历知徐、杭等州,所至兴利捍患,皆非诗人所为,而世但以诗人称之,不知诗乃其事也。梅州宋芷湾先生,信昌黎所谓事作诗人者,所《红杏山房诗钞》,雄奇磊落,写其心之所欲言,卓然自成一家。近百年来,无人不读其诗,亦无人不以诗人相推许矣!吾谓先生诗可追香山东坡,先生不仅以诗人传,亦犹之香山东坡也!先生幼负神童之目,自言平生以郑康成、马伏波为师。书法颜鲁公,得其神髓。年三十七,始领解首。又八年,入词林,历典川、贵乡试。迨出守云南,年近六十矣。其在曲靖也,所属马龙州不知纺织,迺购木棉教之织,民免露体。其调广南也,城高土燥,水利不兴,为辟东西二塘,广袤八亩,民不病渴。其摄顺宁也,岁大饥,捐俸赈恤,民免饿莩。其署永昌也,捐廉千七百两,修复书院,创建书楼,民乃知学。在滇十三年,以曲靖本任,屡调诸府护理迤西迤南盐法诸道,所在称职。尤以平湾甸一役,不费公家一粟一兵,最为先生所自许。铭伐之剑,尚存于家。湾甸者,永昌所属土州也。土知州死,无嗣,近支景祥护其印。远族景在东,玩景祥懦,夺之,盘踞肆虐,睚眦立死。历五六年,渐及保山县内地,在东谋袭土职,勾引徒众号二千人,将攻保山,当事怯不敢发。先生至,谍知其情,虑为前明二莽续,思除之,商之营,不应;请诸帅,又不应,贼益猖獗,民夷纷纷控告,先生鼓之以忠义,怵之以利害,皆感泣,誓杀贼,乃先携其党羽,突帅民夷覆其巢,磔其尸,七日而平,军需之供,概捐俸入,不动公帑,边隅以靖,郡人塑像祠祀焉。嗟乎,地方之乱,其始常起于细微,当局姑息讳祸, 酝酿久而后发,往往穷国家之兵力,常十数年不能平,而币藏虚耗,先生以循吏而兼儒将,不动声色而夷大难,岂寻常章句之士所能望其肩背哉。旋升授湖北督粮道,一年以劳卒以任,时道光六年丙戌十一月廿五日寅时,距生乾隆丙子同月日时,年七十有一。原葬矿子凹,僻在荒山,不称名迹。中华民国八年十二月廿二日,更葬本乡白渡堡近市半里许桂坪山,并建亭河干,族玄孙渡五君与复同事嘉应大学校嘱青其墓道,因念先生以诗名掩其政绩,与香山东坡二公同,爰揭大节以谂来者,先生讳湘字芷湾,清之嘉应州人,民国州废,今为梅县人也。

表文以阐扬其政绩的角度,描述了一个清正廉明,为民服务的好官,使读者对宋湘有个全新的认识。可惜,这块墓表碑石已湮没难寻。

原刊于《梅州侨乡月报》,2005年,第4期,第44页。

(九)谈丘复抗战时期的诗歌      郭荣江

丘复号荷生,187477日生于上杭蓝溪乡曹田村。系光绪举人,南社诗人。与柳亚子有过书信往来,曾发表诗文多篇,鼓吹民主革命,1913年被选为福建省议会议员。1916年被选为全国参议院候补议员,1924年初为正式议员。以不耻曹锟贿选,南返广州孙中山先生大元帅府,任参秘工作。1925年任梅州嘉应大学教授。1941年在家乡创办私立明强初中,任董事长兼校长。主纂《长汀县志》、《上杭县志》、《武平县志》。著作有《念庐诗稿》、《念庐文集》等。1950117日,病逝于蓝溪梓里。

丘复是上个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闽西著名诗人和文史专家。近年其裔孙丘其宪研究员,择其著作精要编了《丘复诗文选》,由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为我们研究上个世纪闽西文化提供了珍稀资料。现就其抗战时期的诗歌略述如下。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寇大举侵我中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写了七绝《己卯端午寄怀》:“空战声中国难多,龙泉在匣日摩挲。哀时不用增惆怅,矍铄相期马伏波。”首句写日机狂轰滥炸直入主题。第二句说宝剑被搁置不用。指蒋介石从消极抗日转为积极反共,以致祖国半壁河山沦入敌手。第三句用古语“哀兵必胜”来鼓励大家。“哀兵必胜”见《老子·六十九章》“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对抗的两军互相残杀,奋起反抗为人道而战的军队必定获胜。“马伏坡”典故来源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此绝韵律工整,用典贴切,信手拈来,不露雕琢痕迹,却加强了诗的豪迈气势,扩大和充实了诗的思想蕴涵。

194112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元旦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结成。从此,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汇合起来了,元旦当日丘复就写了一首七律诗:“太平洋战新纪年,握管初成第一篇。不义多行终自毙,同仇共起已皆然。凯歌旋慰和平愿,丰岁惟期饮噉便。准备山屯娱老计,门前禾黍接芝田。”首联颔联指出日寇必遭失败的命运,颈联尾联希望反法西斯战争尽快结束,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诗人也准备在家乡颐养天年。丘复年近古稀,但感情的喷发,灵感的捕捉,创作的速度,却是令人震惊的。

抗战期间,诗人住在上杭农村,有机会接触黎民百姓,对农民生活的艰辛有深切的体会。当时通货膨胀,钞票贬值,人心惶惶,农民生活贫困,诗人对此用诗作了多方面的反映。1941年他写了七绝《物贵》三首等都是真实记录上杭现实生活的史诗。诗人所倾诉的感情愈是真挚、深切、炽热,其作品就愈能给人以艺术的魅力。

丘复一生热心于培育人才,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国民尤图强之本”。1906年,在好友丘逢甲的倡导下,他在杭城丘氏总祠创办师范传习所,任督监。同年秋,在家乡曹田创办立本学堂,任堂长。1925年任嘉应大学教授。1941年在家乡蓝溪创办明强中学,任董事长兼校长。在办学之,他还写了不少诗作。如《明强中学校歌》,歌词主题鲜明,时代感强,节奏明快,充满爱国抗日的激情,很有号召力。

19458月,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终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丘复已逾古稀,但仍同全国人民一样感到欢欣鼓舞。他写了七律《台湾还我,用<岭云海日楼集·秋怀>韵之一,追忆仓海先生》。日寇在投降书上签字,这是作者首先要告慰亲密战友仓海先生的特大喜讯。仓海,即丘逢甲(1864-1912)的号,祖籍上杭中都乡黄坑村,是清末爱国诗人。

19451010日,是台湾从日寇铁蹄下回归祖国怀抱的第一个国庆节,诗人满怀喜悦之情写了七律《国庆节喜赋》。

19451025日,中国政府派员正式接收了台湾。丘复的侄儿师彦、琼华,丘逢甲的儿子念台等也随赴台,参加台湾的经济恢复与社会建设,为统一祖国服务。作者写了七律《送师彦侄之台湾》、《送琼华侄之台湾》、《闻念台渡台,书此却寄》等表示祝贺。 

读完《丘复诗文选》,我对丘复的人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不愧是上个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闽西著名的诗人和爱国人士。

原刊于《闽西日报》2007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