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宅乡村游(练建安散文)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读者推荐转发

594次点击|8次点赞

赞一下



古宅乡村游

 

练建安

 

因了“古宅大峡谷”,我才有机缘“古宅乡村游”。

乍听“古宅大峡谷”,脑海里便浮现出鳞次栉比的闽南大厝,在一条大峡谷里蜿蜒游走。事实上,古宅是厦门翔安新圩镇的一个村名;大峡谷,则是一处自然景观。

厦门,沿海特区,海上花园,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现代化的海滨都市,真的有一条大峡谷吗?

带着几分兴奋与好奇,201212月的一天下午,笔者随新圩镇的洪宣委驱车前往。

越野车从翔安城朝东北方向行驶16公里,就到了与南安交界处的翔安新圩镇古宅村。

古宅村位于翔安最北端,三面环山,两溪怀抱,一派田园风光。



  古宅村落形成于南宋以前,村民多黄姓。据村中《黄氏族谱》记载,古宅原名“辜宅”,又称为“辜厝头”,是清末民初“怪杰”辜鸿铭的祖居地。据金柄《紫云黄家族谱》记载,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泉州郡开元“紫云”始祖黄守恭之子黄肇纶肇基金柄并形成“东黄”望族。此地黄氏村民系其后裔。


古宅村是传统的农耕社会村落,按传统的风水地理学说,该村具有五行地形地貌:北方壬癸水——古宅水库碧波荡漾;南方丙丁火——凤钟山雄居一方;中央戊已土——村中农田仟陌纵横;东方甲乙木——十八弯林木葱郁;西方庚辛金——宝塔屹立云天。

宝塔山上建塔,约略为元明之际。原因种种:一说是古宅黄氏望族发祥于泉州,泉州开元寺有双塔。为追念先祖,仿造宝塔;一说为古宅村落五行缺金,以人工筑石塔补金;一说石塔象征笔锋,寓示魁星高照,文人辈出。

在古宅村,黄氏清代古厝“大夫第”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座具有闽南建筑特色的三落双护厝,背山面水,占地千余平方米,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有大路厝,无大路富;有大路富,无大路厝”。这是一句流传于翔安新圩一带的俗语,说的就是这个“大夫第”。
      
据介绍,“大夫第”整体设计突出了防盗功能。古宅居交通要道,山高路远,多匪盗出没,因此“大夫第”外门均设有机关,天井覆盖铁丝网,挂满铜铃,遇盗贼入侵则铃声大作。内房堂室互为相通,置或明或暗十扇小门,若贼势凶猛,主人则借明暗小门迅速躲藏,伺机逃脱。

 动荡年代的一页历史翻过去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夫第”焕发出新的生机。

洪宣委介绍说,当地村民打算收集一些古旧家具、农具等农家物件,陈列在“大夫第”内,附以大量的历史照片及艺术场景再现设施,建立古宅农耕博物馆,让游客到此体验渐渐远去的农耕生活。

出古宅村,继续驱车往北前行。山路弯弯,坎坷不平。越野车翻上一座山,眼前突然一晃,一湾绿水,浮光跃金,徐徐展现在我们面前。

洪宣委说:“这就是古宅水库。”

据介绍,古宅水库兴建于1958年。当年没有现代机械设备,布塘公社数千民工辛勤劳动多年,“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水库周边山峦连绵起伏,绿树成荫,景色宜人。远处望去,水库中央有一艘正在航行的“帆船”,人们称之为“石船”。

古宅


水库下游已建成发电站和自来水厂,且灌溉农田,惠及周边。


绕过古宅水库继续行走,就来到了一个叫溪园内的自然村。古宅大峡谷就在这个地方。

村主任老黄在村口迎接我们。我们在村部稍坐片刻,即行步行前往“大峡谷”。

溪园内连绵的群山之间,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溪流之间,圆石星散,茅草蓬蓬勃勃,两岸绿树成荫。沿溪北行,小路蜿蜒,多见养蜂木箱,错落有致地排列路旁。蜜蜂飞舞,进进出出。细看,满眼青山在午后的阳光下,点缀着五彩缤纷的花丛。北方时下已然是数九寒冬,南方的翔安山区却依然是“春光明媚”。翔安地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21摄氏度,降雨量大,无霜期长。温润的气候,沙壤红壤土层深厚,孕育了四时不谢的鲜艳花朵;有了鲜艳的花朵,就有了采花的蜜蜂。

铁芒萁、马尾松、相思树、鹅掌柴、盐芙木、三角梅漫山遍野。村主任指向路旁的一丛植物说:“看,这是山姜花,大峡谷里有很多的。”山姜花开,白色成串,绿叶光滑椭圆,花香袭人。

路旁,有一个养蜂人的帐篷。一只大黄狗大叫着扑了上来,吼声如雷,空谷传响。村主任低喝一声,它立即摇头摆尾地退了下去。一会儿,一位老汉弯腰出了帐篷,热情地打着招呼。村主任说,我们要去乌面山。

我问为什么叫乌面山?村主任说,整座山就是一块乌黑的花岗岩大石头。

迂回曲折三里许,我们来到了一座大山的脚下。这座大山,山形魁梧,山高千仞,通体巨石,乌黑发亮。这就是乌面山了。丘陵连绵处突兀此山,令人震撼。

资料记载,翔安花岗岩群山形成于一亿三四千万年到六千五百万年前的燕山期,也就是侏罗纪末到白垩纪初这段时期。由于地壳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山脉绵亘,燕山运动形成了新华夏构造体系,初步奠定了中国东部的现代地貌。天地混沌,电闪雷鸣,海退山显,沧海桑田,乌面山屹立亿万斯年。

村主任说,国家奥林匹克中心曾派人前来考察,拟在这里建立一个大型的攀岩基地。

两只鷹隼一前一后,一高一低在乌面山顶的蓝天之上往复盘旋,消失在泉州南安的方向。

想像中,一群运动健儿沿山攀爬,俾倪群雄,遥望海天,那是何等的豪情满怀。可惜,笔者一介书生,在梦中往往是雄心万丈;现实中,只能是高山仰止。

从乌面山南北瞭望,大峡谷浮动着层层山岚薄雾,溪流曲曲弯弯流淌,闪动着粼粼波光。山风吹过,草树摇曳。

如果不是双脚踩踏在实地,人们实在难以想像,就在流光溢彩、喧嚣热闹的厦门和泉州的现代都市之间,有着这么一条安静的大峡谷。

大峡谷之奇特,首推乌面山。其次则是峡谷深长,弯弯绕绕绵延十里八里,一头是泉州南安群山,一头是翔安新圩镇的古宅溪园内村落。让我特别惊异的是层层叠叠的溪流圆石。涓涓清泉的日日夜夜流淌冲刷,使得一川大石渐渐失去了棱角,变得温婉,变得玉润珠圆。得天地之精华,这些圆石,一下子让古宅大峡谷生动鲜活了起来。峡谷、大山、圆石、古木参天、芦花飞落,鸟群与蜜蜂……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如果使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可能是落入了俗套。我想到了空间的明净和时间的停止驻留,我感叹自己辞藻的贫乏。

在村主任娓娓描述的蓝图中,古宅大峡谷的下游将建起一座拦河坝。这样,溪流的水位将得到提升。“漂流”将成为古宅大峡谷的一项新的休闲运动项目,与乌面山的攀岩运动相映成趣。

古宅大峡谷旅游项目,有一个系统的构架,其要点是乡村旅游。

说起乡村旅游,村主任更显得眉飞色舞。他说,“古宅大蒜”瓣大皮薄、味道香辣。古宅村种植大蒜有三百多年历史。这些年来,我们村大蒜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年产700多万公斤。“古宅大蒜”是驰名商标,是厦门市出口创汇蔬菜品种之一。

村主任说,古宅大蒜于每年8月播种,来年2月中旬开始收获。种植和收获大蒜活动,可以成为我们古宅村的一项农耕生活旅游体验。

与“古宅大峡谷”相对应的古宅景区是宋代古道“古宅十八弯”。

“古宅十八弯”位于古宅村后壁山。据收藏于同安博物馆修路碑文记载,该路为甘露寺妙谦和尚以化缘所得始建于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路面以无规则的石块铺成,宽约80公分,石面光滑,从山麓沿山坡到山巅“云中雁”,蜿蜒曲折顺坡势构成十八个回头弯,故名“十八弯”。

“古宅十八弯”是古代同安通往泉州的一条捷径,商贾学子,络绎于途。通常,他们将在古宅村客栈留宿,养足精神隔天爬山赶路。久而久之,古宅村店铺林立,文风大盛。

随着现代泉厦公路开通,“古宅十八弯”渐渐失去了往昔的繁忙,风华不再,只余下近千米的石板路,平平仄仄,默默地付予荒烟蔓草。

19499月,“古宅十八弯”迎来了最后一次辉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87师解放泉州后,一支先遣部队绕过国民党军重兵把守的小盈岭,取道“古宅十八弯”,神兵天降,直取同安县城。

“古宅十八弯”山顶为虎头山,又称凤钟山。这里隐含有未解的自然之谜。传言,清朝某年,虎头山发出巨响,是年同安大旱。解放后不久,凤钟山一带又发出如银铃般美妙绝伦的声响,持续约10分钟。亲闻者多人至今记忆犹新。

“古宅十八弯”是同安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福建古代交通史的重要遗存。

走走停停,流连忘返。从山上下来时,落日西沉,古宅村静静地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中。洪宣委提醒说该和采风团汇合了。

我们和村主任握别。村主任说,您来得太匆忙了,我们古宅村还有甘露寺,唐代建的,香火很旺。您正月十五来,这里有“元宵抢丁花”,那才热闹好看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