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上海复旦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1.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食物中毒、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和抗击新冠肺炎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2009年我国成功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成功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C.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高度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3.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 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5.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6.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盆兰花
季明
老安是一个山民。
老安住在大山里,几间石墙、瓦顶的小屋,屋后是绿浪翻滚的千顷竹海,屋前是一池水波荡漾的山间湖泊,竹海的绿浪跌印在湖泊里,把清可见底的湖水,染成一池温润的碧玉。
老安非常爱这峰青水秀的大山。
老安也爱花,每当上山采药时,看见喜欢的花草,就挖回来,栽在自家那用竹篱笆圈成的小院里,有杜鹃、茶花、迎春、野玫瑰、山百合……最多的是兰花,老安栽了二十多盆的兰花。因此,一到春天,老安院子里的花,就开得姹紫嫣红、芳香四溢。
这年春天,省城一位画家到山里写生,路过老安的家时,眼睛倏地被满院五彩缤纷的花点亮,背着画夹,推开篱笆门,走了进去。
画家陶醉在花香扑鼻的世界里。
“你也喜欢花?”正在侍弄花草的老安问。
“是呵。尤其喜爱兰花呢!”画家在那二十多盆兰花前蹲下来,很夸张地吸吸鼻子,仿佛要把花香全都吸进腹中。
兰花有的已经开了,有的长满嫩绿的花箭,正含苞待放。
画家忽然问:“老乡,你这花卖不卖?”
老安悠悠地一笑,说:“卖啥卖?这些花儿不金贵,都是俺在山里挖的,你要是喜欢,尽管拿去!”
画家掏出钱,说:“一定得给你钱。”
老安急忙用手挡住,说:“啥钱不钱的,你也太小看俺山里人了!”
俩人拉扯了半天,最后,画家被老安的朴实所感动,从画夹里取出刚画好的画,说:“我用这幅画换你一盆花,行吗?”
老安接过画,一看,画的正是他们山乡的风景。
画家说:“我是个画家,我叫李致宁。”
画家选了一盆兰花,抱在怀里,欢喜地走了。
老安不知道这李致宁是何方神圣,把那幅画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它究竟好在哪里,便随手扔在桌上。
没几天,画家从老安那儿抱走一盆兰花的事,传遍了小山村。这天,几个外出打工刚回乡的年轻人,急匆匆地来找老安。
一个人说:“老安叔,你被骗啦,那盆兰花肯定非常值钱!”
“值啥钱?”老安不解地问。
另一个人说:“我打工的那个城市,一盆兰花最贵卖到五千多块钱呢!”
“五千多块?”老安的手开始抖动起来。
又一个说:“五千多块算啥?在花卉超市里,有一盆兰花,竟然卖了三万块!”
“三万块?那是啥兰花?”三万块,老安就是卖好些年的草药,也挣不到这么多钱呢!
老安的手快速抖动起来。
那人来到院子里,仔细地看了看,指着其中的一盆说:“好像就是这样的!”
画家抱走的正是这种兰花!
老安的手剧烈地抖动起来。
临走时,几个年轻人说:
“老安叔,你真傻,一幅破画就骗了你三万块,打水漂啦,响都不响呢!”
老安的手飞快地抖啊抖,然后,抱起头,蹲在地上。
半响,老安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这个混账的画家!”站起身,冲进屋里,找到那幅画,咬牙切齿地撕了个粉碎。
又是一年春天,一个来山里游玩的城里人,走进老安的院子。这个人也非常喜爱兰花。
城里人指着其中的一盆,问:“老乡,这盆兰花卖不卖?”
老安斜着眼睛,说:“你给啥价?”
“一百块。”
老安重重地哼了声,说:“你骗不了俺,这盆少了三万块钱不卖!”
那人惊叫一声:“这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盆兰花,顶多值一百块,真的,我不骗你!卖三万,你脑子有病啊?”
老安的眼里冒出火星,说:“别以为俺啥都不懂,去年,一个画家就用一幅画骗走了俺的一盆兰花,值三万块哩,混账的!”
“画家?叫啥名字?”那人疑惑地问。
老安想了想,说:“他叫李致宁!”
那人睁大了眼晴,问:“李致宁?那幅画呢?”
老安愕然地看着他:“干啥?”
那人急急地说:“如果真是李致宁的画,我给你五万块钱,买下它!”那人知道,李致宁是位著名画家,市场上他的一幅画,最少也值十万块钱。
“五万块!”老安惊叫一声。
老安的手又剧烈地抖动起来。
老安的双手剧烈地抖啊抖,然后,狠狠地抽了自己几个响亮的耳光。
(有改动)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老安院子里的花看似闲笔,实则既给小说增添了美感,又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引出了下文画家来老安家里买花的相关情节。
B.外出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听说画家抱走老安一盆兰花的事,就急匆匆地来告诉他那盆兰花很值钱,他被骗了,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C.小说描写细节着墨甚多,描写老安的手抖动,体现的是他内心的剧烈震动,反复地描写则使老安的形象非常鲜明,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D.一盆兰花牵出小说情节,折射出相关人物的精神面貌,比如从画家用自己的画作换兰花,可以看出他对兰花的喜爱和兰花般的品格。
8.老安身上既有人性的优点,也有人性的弱点,请简要分析。
9.文中对老安生活环境和生活喜好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公默先生传
宋·王向
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去居颍,其徒从者百人。居二年,与其徒谋,又去颍。弟子任意对曰:“先生无复念去也,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先生舍颍为居庐,少有生计。主人公贤,遇先生不浅薄,今又去之,弟子未见先生止处也。先生岂薄颍邪?”
公议先生曰:“来,吾语尔!吾行年三十,立节循名,被服①先王,究穷六经。顽钝晚成,所得无几。校其所见,未为完人。岂敢自忘,冀用于世?予所厌苦,正谓不容。予行世间,波混流同。予誉不至,予毁日隆。《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主人明恕,故未见疑。谗一日效,我终颠危。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
语已,任意对曰:“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先生聪明才能,过人远甚,而刺口论世事,立是立非,其间不容毫发。又以公议名,此人之怨府也。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
公议先生强舌不语,下视任意,目不转。移时,卒问任意,对曰:“人之肺肝,安得可视。闻善于彼,阳誉阴非,反背复憎,诋笑纵横。得其细过,声张口播,缘饰②百端,得败行破。自然是人,贱彼善我。意策之三,此为最上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次者。”对曰:“捐弃骨肉,佯狂而去,令世人不复顾忌。此策之次者,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又次者。”对曰:“先生之行己③,世人所不逮也!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何疾于不容?此策之最下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喟然叹曰:“吁,吾为尔用下策也。”任意乃大笑,顾其徒曰:“宜乎吾先生之病于世也。吾三策之,卒取其下者矣。”弟子阳思曰:“今日非任意,先生不可得留。”与其徒谢意,更因意请去公议为公默先生。
(取材于《宋史》,有删节)
注:①被服:承受,蒙受。②缘饰:文饰。③行己:立身行事。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岂薄颍邪薄:看不起
B.先生幸听意幸:幸而
C.何疾于不容疾:恨
D.与其徒谢意谢:道歉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不如亟行,以适异国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B.佯狂而去序八州而朝同列
C.何疾于不容智勇多困于所溺
D.更因意请去公议为公默先生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2.为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
B.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
C.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
D.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议先生为人刚毅正直,喜欢议论时人时事,先后在梁、宋间游历,但始终不得志。
B.公议先生深受注重节操、循名责实思想的影响,秉承先王教诲,深入地研究儒家经义。
C.公议先生聪明而富有才智,是非分明而又乐取人怨,常人难以至此,获得弟子们赞誉。
D.公议先生自认不是完人,对得到进用已不抱期望,其实这是他对现实有很清醒的认识。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人明恕,故未见疑。
(2)宜乎吾先生之病于世也。吾三策之,卒取其下者矣。
15.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任意两条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①
柳宗元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②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③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
【注】①诗人初贬永州,住龙兴寺,作组诗《巽公院五咏》,此为其一。②筠:竹皮。③谅:料想,实在。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直陈眼前之景,以写实手法将桥、径、林贯穿起来,自然地引出下文写竹。
B.三、四两句写笋箨中迸发出苦节,筠皮环抱着虚心,极具动感、画面感以及表现力。
C.五至八句写在桥上俯视细流,仰听竹声,远观落日,近闻鸟鸣,是为了突出桥的形象。
D.诗人独具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意蕴,将自己的身世际遇与苦竹有机联系起来。
17.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空缺句。
(1)质胜文则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其无,有器之用。
(6)为之于未有,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正其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回答后面的问题。
(1)请给漫画拟一个标题。
(2)用一句话揭示这幅漫画寓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面是某校为学生编写的职业生涯规划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段时间以来,“扶贫天使”黄文秀、“纪检打铁人”李夏等新青年,用青春点亮自己的人生,也照亮无数人的心灵。5个平均年龄才29岁的中国年轻人,走在5G技术、光子芯片等世界科技的最前沿,正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影响和改变着世界。还有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甚至00后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开始挑大梁、担主角,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请根据材料的含意,以“青春是干什么的”为主题,面向本校(统称“兴华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
A项,“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是错误的。由原文“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可知,我国在非典之后,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经可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
A项,“我国存在着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是错误的。由原文“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可知,范围上,原文是“部分地方政府”;程度上,原文是“比较缺乏”。
B项,“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成功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是错误的。由原文“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可知,“成功研制生产出……疫苗”不是主要原因,某种程度上讲也算是主要原因带来的结果。
D项,“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高度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是错误的。由原文“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可知,“世卫组织的肯定”在原文是作为国际社会对我们的普遍赞赏中单拎出来的一例呈现的,是由集合到元素的关系。选项中以偏概全,成了元素代表集合。而且将原文中的“普遍”二字去掉了。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可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党政领导组织方面:党中央高度重视,总揽全局,各级政府严格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联防联控。由原文“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可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体系、信息通报、疫苗研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防控提供了政策、设施等方面的保障。由原文“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可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民众协作方面: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开展落实。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⑤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⑥段“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⑥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⑰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B.“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人物形象概述错误,外出打工回来的年轻人急匆匆地来告诉老安,是因为年轻人认为老安被人骗了,作为同一个村的村民,想赶紧告诉老安他所认为的真相。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题目要求简要分析老安身上既有人性的优点,也有人性的弱点。作答时,首先找到对“老安”的具体描写内容。“老安也爱花,每当上山采药时,看见喜欢的花草,就挖回来,栽在自家那用竹篱笆圈成的小院里,有杜鹃、茶花、迎春、野玫瑰、山百合……”此处交代了老安喜爱花朵,说明老安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老安上山采药,可以看出老安勤劳能干。画家要买老安的兰花,而老安却不要画家的钱,“画家被老安的朴实所感动”等,可以看出老安朴实大方。“冲进屋里,找到那幅画,咬牙切齿地撕了个粉碎”,“咬牙切齿”的神态描写可以看出老安是一个脾气急躁冲动的人。“别以为俺啥都不懂,去年,一个画家就用一幅画骗走了俺的一盆兰花,值三万块哩,混账的!”老安听信了年轻人所说的他的兰花很值钱,于是后来向来买兰花的人开高价钱,可以看出老安是一个盲目相信他人却不求证的人。通过文本四次“老安的手开始抖动起来”写出了老安认为自己受骗之后的反应以及知道画很值钱而自己却将画撕毁了的反应,表现出老安的反反复复和患得患失。
整体上看,老安是一个矛盾体,在文内既有热爱生活、朴实大方和勤劳能干的优点,也有急躁冲动、盲目相信他人和患得患失的缺点。
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文章中具体内容从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分条分析概括老安身上所体现的性格特点。答案可先指出是什么优点或者缺点,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能力。
题目要求简要分析文中对老安生活环境和生活喜好的描写,有什么作用。作答时首先在文章中找到对老安生活环境和生活喜好描写的内容,明确这些描写的内容,然后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主题表达角度进行分析其作用。本文描写老安生活环境和生活喜好的内容在文章第二段和第四段。第二段写老安的生活环境——几间石墙、瓦顶的小屋,屋后是绿浪翻滚的千顷竹海,屋前是一池水波荡漾的山间湖泊,竹海的绿浪跌印在湖泊里,把清可见底的湖水,染成一池温润的碧玉。第四段写老安爱花。每次上山采药看见喜欢的花草就挖回来,栽在自家那用竹篱笆圈成的小院里,有杜鹃、茶花、迎春、野玫瑰、山百合……最多的是兰花,老安栽了二十多盆的兰花。老安居住的环境如此幽雅,为兰花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背景。老安喜欢花,且院子里兰花最多,栽了二十多盆,为下文展开关于兰花的故事作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还有可能因为老安居住在的后有“绿浪翻滚的千顷竹海”,前有跌印竹海的绿浪,宛如温润的碧玉,水波荡漾山间湖泊的幽雅环境中,才形成了老安这样山民憨厚淳朴的性格。画家李致宁看到了老安院子里的兰花,要给老安钱买兰花。老安不要李致宁的钱,还说“卖啥卖?这些花儿不金贵,都是俺在山里挖的,你要是喜欢,尽管拿去!”老安此时这种淳朴的性格,居住环境的幽雅,喜好的高雅,与后文老安听村里人说兰花很值钱,懊恼的撕坏了李致宁换兰花的画,还骂李致宁“混账画家”。再听游客说李致宁的画更值钱,竟然“狠狠地抽了自己几个响亮的耳光”这唯钱论的庸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加深了主题表达。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项,“道歉”错误。结合前面“任意乃大笑,顾其徒曰”“弟子阳思曰”的内容分析,应该是与其他弟子一同向任意致谢的意思。译为感谢。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来;第二个“以”,介词,凭借。
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
C项,介词,对,对于;用于被动句,引进主动者。
D项,介词,经由。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连词“而”,连接前后两个句子,“而”前面需要断开,“高世”不需要断开,排除B选。
“好”的宾语为“议”“默”,“不好……而好默”表达句意完整,可以独立成句;后面“是非”作为“不及口”的主语,不需要断开,排除A项、D项。
句意:却未能获称高世之名,而是诋斥四起,几乎不能与庸愚之人为伍,这的确是口祸所致。先生如果能不好议论而好沉默,口不谈是非,只是心里知道。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乐取人怨”“获得弟子们赞誉”不正确,从原文第三段“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可知,“乐取人怨”是开始弟子们的误解;从“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分析可知,弟子们并没有赞誉他。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
(1)“明恕”,指明信宽厚,明察宽大;“故”,连词,所以;“见”,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2)“宜”,当然,自然;“病”,担忧,忧虑;“策”,谋划策略;“卒”,终于,最终。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人物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从这些情节中整理答案。本题要求“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理由”,这就要求考生从文章中总结先生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弟子任意的建议总结答案。从第一段“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可知,公议先生性情刚直,爱意气用事。他喜好议论,拿来当代的是非进行明辨,而不被世人所容。从第二段“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可知,我在世间居处,随波逐流,混迹流俗。对我的称誉没有来到,对我的毁谤却日盛一日。先生因常遭人毁谤,为避害而寻求自保。
结合“吁,吾为尔用下策也”“宜乎吾先生之病于世也”“先生之行己……何疾于不容”等分析,从原文第4段先生与任意的对话可知先生听从任意劝告而无奈改变,由“公议”变为“公默”。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公议先生性情刚直,爱意气用事。他喜好议论,拿来当代的是非进行明辨。他曾在梁、宋之间游历而不得意,于是离开那里到了颍,跟他一起去的门徒有一百人。过了二年,他与门徒商量,又要离开颍。弟子任意对他说:“先生不要再想着离开了,弟子们跟随先生已经很久了,大家都对行程感到了厌倦。先生您在颍建造房屋居住,略微有了些生计。这里的主人贤德,待先生不薄,现在您又要离开,弟子我看不到先生的归所。先生难道瞧不起颍么?”
公议先生说:“来,我告诉你!我已经三十岁了,树立节操,循名责实,承受先王的教导,深入、透彻地研究六经。我性情愚钝,很晚才有所成,收获无几。考察自己的表现,算不上个完人。我哪里敢忘记自己,希望在当世得到进用?我所厌倦悲苦的,正是不容于世。我在世间居处,随波逐流,混迹流俗。对我的称誉没有来到,对我的毁谤却日盛一日。《诗经》上不是说吗,‘谗害别人的人没有穷尽’。这里的主人明察宽恕,所以没有猜疑我。谗言一旦奏效,我就要遭到危险。聪明的人要利于自身,远离祸害,保全德性,所以我不如赶快走,去往他乡。”
公议先生说完,任意说道:“先生不要说了。我们几个弟子曾经私下议论先生乐取人怨,是常人难做到的,不知道您并不高兴这样。现在确实不快乐,先生您知道怎么会这样吗?先生您的聪明才智,要远远地超过别人,而您多言评论世事,分辨是非,容不得有一点含糊。您又以公议命名,这是人兴怨所在。先生您对此感到担忧是可以的,但是要离开却不对。任意我用三件事来为先生谋划,先生如果幸而能够听取,就不必走;如果不听,那么您即使去到绝远之海,也找不到一个安身之处。”
公议先生舌头僵硬说不出话,他向下看着任意,目不转睛。过了一会儿,他终于向任意询问,任意回答说:“人的心肝,怎么可以看得见。听到别人的好话,表面上奉承,暗地里非议,转过身又变成憎恨,对别人肆意地诋毁、讥笑。抓住别人的一点小错误,就到处传扬,还要千方百计地进行点缀,致使别人身败名裂。自然这样的人,就能作践别人而抬高自己。任意的三策之中,此为最上策。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生说道:“不能,你再试着说说第二策。”任意回答说:“抛弃亲生骨肉,佯狂而去,使世人不再顾忌。这是第二策,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生说:“不能,你再试着说说第三策。”任意回答说:“先生的立身处世,如此为世人所远远不及,却未能获称高世之名,而是诋斥四起,几乎不能与庸愚之人为伍,这的确是口祸所致。先生如果能不好议论而好沉默,口不谈是非,只是心里知道,那么又何恨不容于世呢?这是最下策,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生叹了一口气说道:“唉,我采纳你的下策。”任意于是大笑,对其他弟子说:“我们先生在世上不得志是很自然的。我为他谋划了三种策略,他最后却采纳了下策。”弟子阳思说道:“今天要不是任意,先生就挽留不住了。”与其他弟子一同向任意致谢,又通过任意请求将公议改为公默先生。
【16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是为了突出桥的形象”说法错误。目的是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故选C。
【17x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和手法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诗歌最后两句“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意思是这里的苦竹也不可能作为渡口的竹伐,正好给人们的栖息提供了荫凉。正如吴文治先生所指出的:“作者借竹自喻,感叹竹子虽有‘苦节’和‘虚心’的美质,也只能供人和鸟歇息遮阴,不会用在重要的渡口,隐有自伤怀才不遇之意。”诗人和苦竹具有相似性:苦竹具有“苦节”和“虚心”的美质,诗人具有才华,但同样被贬偏地,不受重用。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怀才不遇的伤感无奈;苦竹尚能为人们栖息提供绿荫,则暗含着诗人的自我安慰之情。
【点睛】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通常分三步走:
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
2、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要求:结合关键词句描述)
3、分析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指出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18题详解】文胜质则史(2).见贤思齐焉(3).壹是皆以修身为本(4).君子喻于义(5).埏埴以为器(6).治之于未乱(7).欲修其身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质、壹、喻、埏、埴。
【19题详解】
(2)漫画警示人们要珍惜时间。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读懂漫画。漫画的画面是一个钟表,其中时针是一个人的形象,其背后是一把锋利的刀。显然,这幅漫画意在告诉人们时间和人的关系,尤其是人(时针)后的那把可怕的刀(分针),警示人们要珍惜时间。据此,拟写一个简短贴切的标题,并结合漫画阐释其深刻含义即可。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拟标题,(1)要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和主题。(2)要紧扣寓意,选择角度拟题,可以直接以讽刺主体命名,可以从呼吁主体的角度命名,可以从两者的关系角度命题,也可以从寓意的角度拟题。(3)注意标题的要求:观点鲜明、醒目,新颖生动,简洁,注意字数要求。
(2)理解漫画的寓意,理解漫画的寓意,细致观察漫画内容,(1)找出对象.(2)思考讽刺或颂扬的原因。(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注意夸张、变形之处,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3)联系现实,由物到人。想象要合理。
【20题详解】做职业生涯规划首先需要确定志向,做出自我评估,然后通过生涯机会评估之后确定职业,设立职业生涯目标,拟定行动计划,最终进行职业评估,通过职业评估反过来印证和指导自我评估。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此图是“某校为学生编写的职业生涯规划流程图”,这类题目来自生活实践,可联系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流程图的各项活动有明确的行进程序,一般用箭头按序依次标示活动项目的先后顺序,解读时可依据箭头指示来厘清活动的内容、次序。如本题按照箭头指向的顺时针顺序作答,首先“确定志向”,然后“自我评估”,接着通过“生涯机会评估”……“职业评估”,最后指导“自我评估”,注意用相关的词语将职业生涯规划流程串连起来,语言准确连贯即可,不超过90个字。
【21题详解】例文:
青春的使命
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青春的使命”。
青春是什么?
难道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时髦装扮?还是“白日放歌须纵酒”的兴奋洒脱?是沉迷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花前月下,还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层楼惆怅?有些人一直在成长的十字路口徘徊。但是,我要说:青春还可以是志向、理想、追求、责任;青春还可以定义为一段披荆斩棘、奋进探索的光辉乐章。
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青春不是乐享美好年华,也不是叛逆与疯狂的代名词,它是人生的十字路口,是我们奋斗不息,成才成功的必经大门。同学们,把握青春时光,选择做正确的自己,我们会因为青春的活力,收获不竭的力量源泉;会因为青春的绚丽,拥有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时光的老人又一次送来了美好春天。在我们安享这阳光灿烂、宁静的幸福生活之时,我不禁想起了那些曾为中华独立和繁荣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们。鲁迅先生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燃烧的青春,凝聚成精神的火炬,点燃了中华的未来。这种青春是多么绚丽夺目,这种使命是多么震撼人心!
同学们,青春是美好的,没有使命感的青春是贫血的青春。在任何一个时代,年轻人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二十一世纪,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知识更新大大加快,形势逼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正视自己,奋发自强。
我们每个人当下的付出,其实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同学们,请不要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匹夫有责"这样的话,仅仅是领导开会时喊出一句口号。请你想一想,我们现在的面貌就是中国未来的面貌,我们现在的付出,就决定了中国的未来。117年前,梁启超奋笔写下《少年中国说》,指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真是美哉!壮哉!
所以,我们写好每个字,做好每道题,讲好每句话,做好每件平常小事,点滴之间都会影响到他人,影响到自己的未来,更会与将来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同学们,千万不要小看自己,更不要再踌躇、彷徨、犹豫、徘徊,别再浪费时间,因为你的青春转瞬即逝!一年之计在于春。赶快振作起来吧!以实际行动实践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使自己的青春无愧于心,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审题】材料中议论性的语句:“用青春点亮自己的人生,也照亮无数人的心灵”“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开始挑大梁、担主角,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体现了材料的含意。根据“青春是干什么的”主题,思路可这样打开:①青春是用来点亮自己的人生,也照亮无数人的心灵的火把;②青春是用来为国家挑大梁、担主角的;③青春是用来追梦的;④青春是用来奋斗的;⑤青春是用来歌唱的……
题目要求“面向本校同学(统称“兴华中学”)写一篇演讲稿”,则要注意联系本校同学的思想、学习方面的实际情况,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提出希望与建议,则要注意自己与听众的身份是平等的,语气要亲热平易。同时演讲稿像议论文一样要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富有特点,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议论文。它需要讲究一定的文采,须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使之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立意】青春充满了希冀、憧憬,青春因有所追求而不朽;不蹉跎,在人生旅途上留下青春的足迹;珍惜青春,不断奋斗等。
【素材】1.青春就像东逝水,水最终不会回头,会一往无前地走下去。青春也是如此,但你别忘了,流水经过的地方,树木丛生,绿草如茵,而树木和绿草会在这片有水的地方生生不息。青春的生命是充满生机的,他们长在青春的河畔,汲取养分,壮大己身,或许有一天他们会凋零,但他们的根不会死,根会积蓄力量,重新开出青春的光芒。
中学是青春乐章的前奏,我们,是谱下曲目的乐师,当站在国旗下,一缕清风搂起你的衣角,那鲜艳的红色旗帜飘扬在蓝天白云中的一刻,去寻觅青春的内涵吧!青春的内涵是战胜怯懦的勇气,是敢于冒险的精神,而不是好逸恶劳,坐享其成。在静寂的夜,星星对你霎眼的时候,你是在为白天的某些不快而含屈落泪,还是借这美好的月色,翻看一本本世界名著,为理想而奋斗!
因为青春,才能飞翔!迈着青春的步伐,我们活力十足,热情奔放;吐着青春的气息,我们信心百倍,开朗大方;带着青春的力量,我们昂首挺胸,步履铿锵;露着青春的笑容,我们美丽端庄,自信坚强;怀着青春的希望,我们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拥着青春的梦想,我们扬起生命的风帆,朝着朝阳升起的地方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