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冲刺训练(含客家小说《雄狮献瑞》)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读者推荐转发

1175次点击|12次点赞

赞一下

2345截图20220505173919.png

                 

                2022年高考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冲刺训练

考点:

1.练建安雄狮献瑞》与文学评论

2.(英)毛姆

3.汪曾祺《捡烂纸的老头》

4.张红静孤山上的老狼》(小说)

5.程宪涛责任

 

【考点研究】

一、常见题型

1.文中的ⅹⅹ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文中的ⅹⅹ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他(她)是个怎样的人;

3.请概括ⅹⅹ的形象(特点);

4. 文中的ⅹ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

二、解题思路

1.注意审题,明确方向

⑴是分析还是概括(分析大于概括,分析要在概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进行相关阐释)

⑵是形象还是性格(形象大于性格,形象以人的性格为中心兼顾人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

2.总体把握,画句分析

人物

1.文中交代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句子

2.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  

3.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议论)句

情节

有关情节发展、事件变化的语句,把握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主次关系

环境

有关环境的描写,可以揭示人的精神世界或表现人物的性格

               

3.归类合并,恰当表述(注意题型的细微变化,怎么问就怎么答)

⑴请概括……的形象(性格)特点

     分点作答:词语1;②词语2;③词语3;④词语4

⑵请概括(分析)……的形象(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单说说……的形象

     分点作答:词语1(+举出事例);

               词语2(+举出事例).........

⑶……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先答总括句:①他是一个……(特点)的……(身份地位等)人。

再分点作答:②词语1(+举出事例);

③词语2(+举出事例)

4.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多方位的,它凭借各种艺术手段既对人物形象进行直接描写(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等),又对其进行间接描写(如侧面衬托)。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都注重细节的描写。

一般来说,细节描写有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环境细节描写等。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有:①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示例

钟求是地上的天空(节选)》

文本

地上的天空

钟求是

朱一围病逝三个月后的一天,他妻子筱蓓给我打来电话,让我帮忙处理掉家里的藏书。筱蓓说:“吕默,这些书是随着一围的,一围一走,它们早晚得散了。”筱蓓又说:“儿子对这些书正眼都不瞧一下……我不图钱,要是能找到合适的去处,一围会高兴的。”

这是个有点突然的求助。我握着手机想了几秒钟,又想了几秒钟,才慢着声音应接下来。

我当然明白,筱蓓把此活儿交给我,不仅是因为我原先在市图书馆当过差,容易找到收留这些书的地方,更是因为一围朋友稀少,对这种事能够上心的也许只有我。

我依着记忆算了算,一围的藏书应该有四千余册,其中作家签名的有三四百本。这些藏书在一围手里很受宠,是家里的座上宾,所以占着家里的一间大屋子。儿子对文学书籍压根儿瞧不上眼,显然无意继承父亲的爱好。现在一围抽身而去,这些书自然也就失去了贵宾身份,它们的存在有些喧宾夺主。

我左右琢磨了一天,又打了一天电话,大体上把事情办妥了。四千多册书分成两拨儿,捐给两家区图书馆。区图书馆不仅可以上门取书,还颁发捐赠证书。其中一家更是拿出诚意,准备专门立一个捐赠书柜。这就有点意思了,至少对一围来说是个安慰。

我把情况跟筱蓓一说,她连声说谢谢。她表示这两天就把书收拾好,分成两组。我提醒说:“那些签名书送图书馆不合适,别让他们拉走。”

筱蓓说:“你的意思是签名书……另有价值?”

我说:“签名书价值可大可小,你先收在家里。”

筱蓓说:“吕默,一直等我老了,我可能也不会打开这些书,还是早点让别人去看吧。”

我停顿一下,说:“那好……我另外想想办法,反正不能亏待了这些书。”

话儿说出来顺嘴,真做起来却不易。若赠送给图书馆,有朱一围三个字在扉页上,这些书到底派不上用场。若放在网络书店上一本一本地卖,不仅费劲儿,也会惹得一围在那边不高兴。当然了,我也想过由自己接管,存住朋友的遗物,但我现在也没了藏书的兴致。更重要的是,我在心底里还是尊重这批书的,觉得它们应该有更好的投奔之处。

这批书之所以重要,一是因为书的作者大多是国内或省内的知名作家,笔下的文字和故事上得了台面;二是因为一围为求签名费了不少心思和时间。又想起了一围。往前一些年,有一天晚上,我们俩因为一位共同的朋友在聚会上相遇。本来那次聚会只是蜻蜓点水似的交集,但大约是因为我的图书馆职员身份,一围第二天便联络了我。一围说自己在邮局工作,却不喜欢收集邮票,倒喜欢收集文学签名书。我问他,为什么玩这个,是因为喜欢读小说诗歌吗?一围嘿嘿地笑,说总得找点儿有趣的事。如此开了头,一年跟着一年下来,我竟成为一围为数不多的好友之一。

我是在第三天才想到一个不错主意的。城市之大,免不了重名,我想尝试找一位名字也叫朱一围的人。这些书在其他人眼里没价值,但到了姓名为朱一围的人手里,也许就有价值了。若新的朱一围喜好或敬重文学,那更是书之善缘。

我在脑子里编好寻人赠书的一段话,从微信朋友圈发出去。大约这种事比较好玩,很快便引来一大群人的点赞。有人留言:纸书存之,可添雅气。又有人留言:我百度了一下,没见到朱一围的名字。也有人表示:此等趣事,我已转发。

尽管这样,我对找人之事并无过多的期待。朋友圈热闹半小时便过去了,而朱一围的名字确实稀罕,这个城市很难说有第二个朱一围的存在。

过了两日,有人在我手机里请求添加朋友,并提示与寻人赠书有关。我点了接受,对方是一位号称“衣艺者”的女士。

你是哪一位?我认识你吗?”我问。

你不认识我,但我知道你叫吕默,我帮你找到了一位朱一围。”

我吃了一惊:“还真有人也叫朱一围?线索靠谱吗?”

不是线索,是实物,他是我男友。”

我发出一个疑问:“那他为什么不亲自现身?”

我想把书拿到手,给他一个惊喜。”

我说:“那我怎么相信确有其人?”

人民币比身份证更可靠,我是准备用钱买书的。”

我问:“用钱买书?你知道有多少本书吗?”

我知道你那位朱一围留下不少签名书,我全买下,我姓陈。”

我又吃一惊,之前发出的寻人文字比较简单,没说一围的病逝,也没说书的数量,看来这位“衣艺者”有备而来。不过真用钱买书,倒说明对方对这批书是看重的。我们约定了第二天晚上见面。

按约定的时间,我提前了一点去了一围家。筱蓓开了门,直接引我进入书房。书已经基本清空,只剩下靠里的书架还饱满着。我抽出几本翻到扉页,上面均有作家署名,署名之上则题“朱一围先生一阅”“朱一围先生正之”等俗语,也有一本亲昵些,写着“朱一围先生在阅读中进步”。可以想见,一围待在这间书房里,回味着与“一阅”“正之”“进步”这些词儿相关的签书场景,心里是多么的受用。

正走着神儿,外边响起敲门声。筱蓓走过去,将一位女士领进书房。这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士,身形微胖。她似乎有点紧张,见到我,才笑了。

我问:“是陈女士吧?”

你叫我陈宛就好。”

我指着筱蓓:“她是这儿的主人,书的事她说了算。”

筱蓓说:“没关系的,这种事讲的是缘分。”

陈宛点点头,眼睛慢慢地扫一圈屋子,走到书架前直着脖子看。她抽出一本瞧了瞧放回去,然后手伸到上格取下一本蓝皮书,目光停在了封面上。我凑近一步瞥了一眼,是小说《第七天》。陈宛说:“这一本好。”说着打开扉页细细地看,她感觉好熟悉,仿佛淘到了一见如故的藏品。她心里有底了。陈宛问:“为什么要把这批书处理掉呢?”

我看一眼筱蓓,筱蓓说:“我老公……一走,这些书就用不上了,放着也是放着,还不如找个用得上的地方。”

为什么说还不如呢?剩下这些书,也不算太占地方。”

筱蓓沉默了一会儿:“人走了,这些书却像是一种提醒,我不喜欢这种感觉。”

好吧。我提个数字,你们看合适不?”陈宛伸出两根手指,“二十万。”

我心里一惊,筱蓓的眼睛使劲睁大了一下。书房似乎安静了片刻。我用手摸了一下鼻子,说:“你开的这个价,含有附加条件吗?”

陈宛摇摇头:“没有。这么多签名书,值这个钱。”

筱蓓说:“您这样说我挺欣慰……我能不能知道,您是做什么的?”

陈宛淡淡地笑了:“别以为我很有钱,我相信我这么做,他会高兴的。”

在我的眼里,两个女士的脸上都渗出了满意……

(有删改)

问题

小说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推动了情节发展。筱蓓请求“我”处理掉她家里的藏书、陈宛与“我”的联系以及最后陈宛购买签名书等情节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完成的。②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对话描写,有助于塑造朱一围、筱蓓、“我”和陈宛等多个人物形象。③给读者带来真实感和亲切感。大量的人物对话描写,使文章生活气息浓厚,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激发读者的兴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从情节上来看,小说开头筱蓓给我打电话时的对话,请求“我”帮她处理藏书,推动后文我想方设法处理藏书的一系列情节。如“吕默,这些书是随着一围的,一围一走,它们早晚得散了”“筱蓓说:‘你的意思是签名书……另有价值?’我说:‘签名书价值可大可小,你先收在家里。’筱蓓说:‘吕默,一直等我老了,我可能也不会打开这些书,还是早点让别人去看吧。’我停顿一下,说:‘那好……我另外想想办法,反正不能亏待了这些书。’”,这才引出后面陈宛买书的情节;“我”与陈宛之间的对话推动了后文陈宛上门高价收书的情节,如“我吃了一惊:‘还真有人也叫朱一围?线索靠谱吗?’‘不是线索,是实物,他是我男友。’我发出一个疑问:‘那他为什么不亲自现身?’‘我想把书拿到手,给他一个惊喜。’”。所以,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从人物上看,“我”与他人的对话塑造了“我”重情重义,热心助人的形象特征。对话中提及朱一围,能看出其爱书的高雅情操,也塑造了朱一围的形象。筱蓓、陈宛对待藏书的方式不同,但是他们对自己的丈夫都充满了深情。所以,这些对话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从读者角度看,对话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这些对话就如同小说中的人物在眼前对话一样,能够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能够一直读下去。

 

5.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三、答题模式

1.常见设问方式

 (1)请赏析文中画线处人物语言。
 (2)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
 (3)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赏析。
2.方法技巧 

一般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指出使用了哪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运用这种手法从哪个角度表现了人物的哪种特点。
  第三步,指出使用这种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3.易错提醒

(1)手法找不全或找不准。对典型的描写文字检索不全,或对检索到的文字加工提炼不准确,就会出现手法找不全或找不准的失误。如本题,容易遗漏对孙少安的动作描写;也可能会答上不典型的神态描写。

(2)只答手法,缺少分析,或分析啰嗦。再如本题,分析时,很可能出现简单罗列原文描写文字的情况,不是自己的加工成果。 

 

【考题对接】

一、练建安雄狮献瑞》与文学评论

文本一:

雄狮献瑞

练建安

①“咚咚恰,咚咚恰,咚恰,咚恰,咚咚恰……”听闻这熟悉的锣鼓,增发按捺着内心的激动,不动声色,专心地经营他那摊“杭川牛肉兜汤”。

②大年初五,是闽粤边的武邑岩前镇请客的日子。客家村寨春节期间请客的日期,都有定日。坐落在狮子岩的均庆寺,是定光古佛的祖庙。此日,格外热闹。

③杭川,是闽西上杭县的雅称,此地与武平县山水相连,声气相通,同时于宋淳化五年建县,因此,百姓互称老友。“牛肉兜汤”是杭川风味名小吃。

④增发的生意不错,一大早,卖了三五十碗。5文一碗的牛肉兜汤,每碗可赚一个铜板。照这个样子,10斤牛肉很快就可以卖完了,赚个百十文不成问题。

⑤“初一落雨初二晴,初三落雨烂泥坪。”闽西正月多雨,昨夜下了一场连绵不断的“冷浆雨”,均庆寺前的石坪低凹处水汪汪的。阳光照射下,闪着金光,北风吹来,寒气逼人。

⑥摊点冒着丝丝白雾状的热气,牛肉兜汤飘出阵阵香味。前来均庆寺游玩的客人,就有好些人被吸引了过来。

⑦“牛肉兜汤”做法简易,以上等牛肉切成薄片,裹以薯粉,调以姜末、茴香、八角、酱油、鱼露等物,放入木鱼干、猪骨头熬制的滚汤中稍煮片刻舀出,洒上葱花、姜末。这样的天气,喝口浓稠爽滑的兜汤,正合适。

⑧增发是上杭城肚里郭坊人,是“南狮”的师傅头。传说他打单狮可以轻轻松松地“缩”上两张层叠的八仙桌。前些年“杭川狮会”夺魁,得了金牌,名声很大。之所以来到130里外的岩前古镇摆“牛肉兜汤”小食摊,说来也与“牛”有关。增发好赌,手气差,一次豪赌,急红眼了的他牵来大哥家的一头水牛,又赔了进去。他恨不得剁了双手,拈脚就走了,发誓要“以牛还牛”,赚回了牛本钱,再回杭川。

⑨这一天,均庆寺也办狮会,号称“闽粤赣三省狮王争霸赛”。汀江木纲老板练大炮悬赏1 000两银子的花红,奖励优胜者。这下可热闹了,周边客家地区来参赛的青狮足有18只,都是各县身怀绝技者。

⑩百十丈外,是均庆寺。石坪上,人头攒动,锣鼓声声。这一边,增发指望快一点卖尽牛肉兜汤,收摊寄存在阿三哥的日杂店里,自家悄悄地挤入人群中瞧上几眼,解解馋。20余年的拳脚功夫,都被那些南狮锣鼓催醒了,发痒发麻。

⑪一位老阿婆牵着小孙子过来了,叫了一碗。增发问阿婆要不要也尝一口,天冷,喝了驱寒。阿婆使劲咽着口水,说:“吃过了,过年喽,鸡汤都喝怕啦。”说着,抖抖索索地从上衣上摸出一块旧手帕,拣出5块铜板,反复数过,递到增发手上。小孙子喝完了,捧着空碗,舌尖舔着嘴唇,盯着老阿婆看。增发给他添上了半勺浓汤。小孩子乖巧地说:“阿叔新年发大财。”增发笑了。

⑫均庆寺外石坪,18只青狮跃跃欲试。场中,竖立着一根1丈8尺的桅杆,上头,以红绳悬挂一束雪里蕻。六张八仙桌依次按三、二、一的阵式叠好。哪一只青狮采下雪里蕻,哪一只青狮就是赢家,就是优胜者。1丈8尺的桅杆实在是太高了,往常,“缩”上两张八仙桌高度表演的青狮,就算是方圆百里的高手了。3张?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要么怎么叫狮王争霸赛呢?主办方为安全计,在桅杆的四周铺设了一层层谷笪,谷笪下铺垫有厚厚的稻草。

⑬主事宣读完规则,鞭炮炸响,接着就是一下重锣。赣南远客为先,6只青狮在锣鼓声中一跃奔出,翻滚跌扑,煞是好看。不料,来到谷笪处,纷纷栽倒,折腾了半炷香工夫,就是挨不近八仙桌,只得退场。粤东也是6只青狮,无意上八仙桌采高青,成双结对表演了一套“雄狮献瑞”连贯动作,吐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红布条幅。锣鼓停歇,恰好回到了原处。现在轮到闽西的了,也是6只。先出4只,舞到谷笪上,也接二连三地栽倒了,退了回来。剩下的两只,一只是当地的,一只就是杭川郭坊的。郭坊的锣鼓敲起,有些乱。增发拨开人群,来到狮头旁,抚摸着狮子耳朵。狮头移开,露出了他大哥的脸。大汗淋漓的大哥又惊又喜,说:“好你个发狗,躲在这里修仙哪!”增发说:“大哥,我来,赢钱还你水牛。”

⑭说话间,锣鼓声响了,岩村青狮已经奔跳出去老远。郭坊青狮欢快蹦达,一会儿工夫,就追了上来。岩村青狮上谷笪了,摔倒,爬起,摔倒,爬起,一副不屈不挠的架势。郭坊青狮在谷笪外停了停,嗅了嗅。鼓点骤响,郭坊青狮一跃而起,落地生根。每走一步,大吼,四脚齐齐发力,顿一顿,似有千钧之势。围观者听得谷笪下面发出脆响,仔细听听,是谷笪下滚动的圆竹杠破裂的声音,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围观者大声喝彩,一浪高过一浪。岩村青狮伏地不动了,狮头大口大口地喘气,冷汗湿透了后背,手脚发抖。他想,看不出这卖牛肉兜汤的,功夫竟是那样的高深莫测。

(节选自练建安《雄狮献瑞》,有删改)

文本二:

“客家侠义小说”,看似有“民间故事”色彩,实则是较为高超的“模仿”作品。作者或从民间故事中吸其内核加以综合演绎,或以独特构思演化为“民间故事”,升华思想内核,使小说故事更隽永深邃。其结构精致,往往一波三折,却叙事从容,读者很难一眼看穿作者的真实意图,掩卷思考,才恍然大悟。作者深受传统文法影响。擅用白描手法,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客家民系是中华民族汉族的一支优秀民系,客家精神内涵丰厚,其中,客家乡土侠义精神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笔下的人物,多为客家民间社会的小人物,心理素质出奇的镇定,临危不惧,他们个个身手不凡又深藏不露,不到关键时刻,绝不一争高低,颇具客家乡土侠义精神。

(节选自练德良《客家乡土多侠义——练建安“客家乡土侠义小说”系列作品浅析》)

1.请结合文本二,分析小说《雄狮献瑞》是如何塑造增发这一人物形象的。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咚咚恰,咚咚恰,咚恰,咚恰,咚咚恰……”欢快的锣鼓声开头,渲染气氛,为后文写增发在狮王争霸赛中取得好成绩蓄势。

B.第十段写“百十丈外的石坪上,人头攒拥,锣鼓声声”的热闹场景,与牛肉摊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增发卖牛肉兜汤的生意难做。

C.文章第十一段写增发与阿婆婆孙俩的相关情节,不仅可以看出阿婆经济的不宽裕,也体现了小说主人公增发人性的美好。

D.文章写“牛肉兜汤飘出阵阵香味”“牛肉兜汤的做法”,与写当地的狮会一样,都体现了杭川一带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及其传承。

3.作品是怎样叙述增发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一、练建安雄狮献瑞》与文学评论【答案】

1.①通过较为曲折的情节——增发跌宕的人生经历,在从容的叙事中,塑造增发身手不凡又深藏不露的形象。②通过白描手法,用简练的笔墨,叙述增发为还大哥水牛去摆摊,和与阿婆交往的片段,塑造增发知错能改、善良有爱的形象。③通过特定的背景“买卖牛肉兜汤”“客家狮会”等,塑造增发具有客家乡土侠义精神的形象。

【解析】(1)文本二中说“其结构精致,情节往往一波三折,却叙事从容”“小说中高手深藏不露”可知,小说通过较为曲折的情节,在从容的叙事中,塑造增发这一人物形象。

如“听闻这熟悉的锣鼓,增发按捺着内心的激动,不动声色,专心地经营他那摊‘杭川牛肉兜汤’”“增发是上杭城肚里郭坊人,是‘南狮’的师傅头。传说他打单狮可以轻轻松松地‘缩’上两张层叠的八仙桌。前些年‘杭川狮会’夺魁,得了金牌,名声很大。之所以来到一百三十里外的岩前古镇摆‘牛肉兜汤’小食摊,说来也与‘牛’有关。增发好赌,手气差,一次豪赌,急红眼了的他牵来大哥家的一头水牛,又赔了进去”据此可见,文本一中的主要人物增发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

如“郭坊的锣鼓敲起,有些乱。增发拨开人群,来到狮头旁,抚摸着狮子耳朵。狮头移开,露出了他大哥的脸。大汗淋漓的大哥又惊又喜,说:‘好你个发狗,躲在这里修仙哪!’增发说:‘大哥,我来,赢钱还你水牛’”“郭坊青狮欢快蹦达,一会儿工夫,就追了上来。岩村青狮上谷笪了,摔倒、爬起、摔倒、爬起,一副不屈不挠的架势。郭坊青狮在谷笪外停了停,嗅了嗅。鼓点骤响,郭坊青狮一跃而起,落地生根。每走一步,大吼,四脚齐齐发力,顿一顿,似有千钧之势”“岩村青狮伏地不动了,狮头大口大口地喘气,冷汗湿透了后背,手脚发抖。他想,看不出这卖牛肉兜汤的,功夫竟是那样的高深莫测”分析,可知作者在从容的叙事中,塑造了增发身手不凡又深藏不露的形象。

(2)文本二中说“擅长白描手法,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可知,本文在塑造增发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白描手法。

如“前些年‘杭川狮会’夺魁,得了金牌,名声很大。之所以来到一百三十里外的岩前古镇摆‘牛肉兜汤’小食摊,说来也与‘牛’有关。增发好赌,手气差,一次豪赌,急红眼了的他牵来大哥家的一头水牛,又赔了进去”“一位老阿婆牵着小孙子过来了,叫了一碗。增发问阿婆要不要也尝一口,天冷,喝了驱寒。阿婆使劲咽着口水,说:‘吃过了,过年喽,鸡汤都喝怕啦。’说着,抖抖索索地从上衣上摸出一块旧手帕,拣出五块铜板,反复数过,递到增发手上。小孙子喝完了,捧着空碗,舌尖舔着嘴唇,盯着老阿婆看。增发给他添上了半勺浓汤”分析可知,小说通过白描手法,用简练的笔墨,叙述增发为还大哥水牛去摆摊,和与阿婆交往的片段,塑造增发知错能改、善良有爱的形象。

(3)文本二中说“客家乡土侠义精神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善于借助客家特有的活动背景来塑造一些客家民间社会的小人物,心理素质出奇的镇定,临危不惧,身手不凡,却不到关键时刻,绝不一争高低,颇具客家乡土侠义精神”分析可知,小说通过特定的背景,塑造增发这一人物形象。

如“增发的生意不错,一大早,卖了三五十碗。五文一碗的牛肉兜汤,每碗可赚一个铜板。照这个样子,十斤牛肉很快就可以卖完了,赚个百十文不成问题”“摊点冒着丝丝白雾状的热气,牛肉兜汤飘出阵阵香味。前来均庆寺游玩的客人,就有好些人被吸引了过来”,“百十丈外,是均庆寺。石坪上,人头攒动,锣鼓声声。这一边,增发指望快一点卖尽牛肉兜汤,收摊寄存在阿三哥的日杂店里,自家悄悄地挤入人群中瞧上几眼,解解馋。二十余年的拳脚功夫,都被那些南狮锣鼓催醒了,发痒发麻”“赣南远客为先,六只青狮在锣鼓声中一跃奔出,翻滚跌扑,煞是好看。不料,来到谷笪处,纷纷栽倒,折腾了半炷香工夫,就是挨不近八仙桌,只得退场。粤东也是六只青狮,无意上八仙桌采高青,成双结对表演了一套‘雄狮献瑞’连贯动作,吐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红布条幅。锣鼓停歇,恰好回到了原处。现在轮到闽西的了,也是六只。先出四只,舞到谷笪上,也接二连三地栽倒了,退了回来”分析可知,小说通过特定的背景“买卖牛肉兜汤”“客家狮会”等,塑造增发具有客家乡土侠义精神的形象。

2.B【解析】B.“与牛肉摊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增发卖牛肉兜汤的生意难做”错误。此处没有对比,更不是为了突出生意难做,只是体现了增发急于卖完兜汤,想去看舞狮比赛。而且第四段明确说明“增发的生意不错,一大早,卖了三五十碗。5文一碗的牛肉兜汤,每碗可赚一个铜板。照这个样子,10斤牛肉很快就可以卖完了,赚个百十文不成问题”,可见增发的生意不错。

3.(1)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叙述故事。有利于深入人物内心,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便于读者全方位把握情节内容。(2)文章多处使用插叙的手法。如第三段写杭川历史、第⑦段写牛肉兜汤的做法等,丰富文章内容,有助于情节的展开。(3)文章层层铺垫,如第①段写增发的心理感受,第⑧段写增发曾经的经历,第⑫段写比赛规则的苛刻等,让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4)以“狮王争霸赛”为线索组织材料,故事主要围绕“狮王争霸赛”展开,使情节更集中紧凑,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解析】(1)文章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叙述故事。

小说叙述增发跌宕的人生经历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第三人称的使用有利于深入人物内心,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便于读者全方位把握情节内容。

(2)文章多处使用插叙的手法。

如在叙述增发卖“杭川牛肉兜汤”时,插入对他人生经历的叙述——“增发好赌,手气差,一次豪赌,急红眼了的他牵来大哥家的一头水牛,又赔了进去。他恨不得剁了双手,拈脚就走了,发誓要‘以牛还牛’,赚回了牛本钱,再回杭川”。还有第③段写杭川历史——“杭川,是闽西上杭县的雅称,此地与武平县山水相连,声气相通,同时于宋淳化五年建县,因此,百姓互称老友。‘牛肉兜汤’是杭川风味名小吃”,以及第⑦段写牛肉兜汤的做法——“‘牛肉兜汤’做法简易,以上等牛肉切成薄片,裹以薯粉,调以姜末、茴香、八角、酱油、鱼露等物,放入木鱼干、猪骨头熬制的滚汤中稍煮片刻舀出,晒上葱花、姜末。这样的天气,喝口浓稠爽滑的兜汤,正合适”等内容,丰富文章内容,有助于情节的展开。

(3)文章层层铺垫,让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第①段写增发的心理感受,“听闻这熟悉的锣鼓,增发按捺着内心的激动,不动声色,专心地经营他那摊‘杭川牛肉兜汤’”;第⑧段写增发曾经的经历,“增发是上杭城肚里郭坊人,是‘南狮’的师傅头。传说他打单狮可以轻轻松松地‘缩’上两张层叠的八仙桌。前些年‘杭川狮会’夺魁,得了金牌,名声很大。之所以来到一百三十里外的岩前古镇摆‘牛肉兜汤’小食摊,说来也与‘牛’有关。增发好赌,手气差,一次豪赌,急红眼了的他牵来大哥家的一头水牛,又赔了进去。他恨不得剁了双手,拈脚就走了,发誓要‘以牛还牛’,赚回了牛本钱,再回杭川”;第⑫段写比赛规则的苛刻,“场中,竖立着一根一丈八尺的桅杆,上头,以红绳悬挂一束雪里蕻。六张八仙桌依次按三、二、一的阵式叠好。哪一只青狮采下雪里蕻,哪一只青狮就是赢家,就是优胜者”。

(4)结构安排上,以“狮王争霸赛”开篇,以“狮王争霸赛”结束,中间插入“狮王争霸赛”,所以,小说以“狮王争霸赛”为线索组织材料,这样就使情节更集中紧凑,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二、(英)毛姆

(英)毛姆

一幢老式的石头房子和遮蔽它的树木一样,成了风景的一部分。屋前是座精致的花园.林荫道旁两排榆树长得如此华美。住在这个农场里的人和他们的房子一样,稳重、刚毅、朴实。他们父传子,子传孙,世世代代生与死都在这里。乔治·梅多斯今年五十,比妻子长一两岁,正值壮年,他们都是高贵、正直之人。两个儿子、三个女儿,也都外形俊美,体格健壮。

不过这家的一家之主却不是乔治·梅多斯,而是他的母亲。老太太七十岁了,身材高挑,腰板也还直挺,气质高贵。

那天在回家的路上,乔治太太喊住我,一脸慌张的样子(我们把她婆婆称作梅多斯夫人,以示区别)“你知道今天谁要来吗?”她问我,“乔治·梅多斯叔叔。就是那个去了中国的乔治。”

“咦,不是说他已经死了吗?”“我们都以为他已经死了。”

乔治·梅多斯叔叔的故事我已经听了不下十几回。大概五十多年前,当梅多斯夫人还是埃米莉·格林的时候,乔治·梅多斯叔叔和他的哥哥汤姆·梅多斯都曾追求她。后来她选择嫁给汤姆,乔治就远赴他乡了。

他们听说他到了中国。有二十年的时间,他时不时寄礼物回来,然后就断了消息。汤姆·梅多斯去世的时候,遗孀写信通知小叔,也石沉大海。最后他们只能推断乔治已经死了。但两三天前.他们收到了朴茨茅斯一个“海员之家”女主管的信,看后都大为惊诧。照信上说,过去十年乔治·梅多斯因为风湿病,行动不便,一直由“海员之家”照顾,现在他觉得来日无多,想再见一见自己出生的房子。他的侄孙阿尔伯特已经开着福特车去朴茨茅斯接他,下午就会回来。

“你想啊,”乔治太太说,“他已经有五十年没回来过了。他甚至还没见过我的那位乔治,等生日一到他就五十一了。”

“梅多斯夫人怎么说?”我问道。

“她就坐在那里,自顾自笑了笑。她只说:‘他走的时候可是个英俊的小伙子,只是没有他兄长那么沉稳。’那也是她选择汤姆的原因。她还说:‘不过现在他也应该平和些了吧。’”

乔治太太邀请我去见见那位叔叔。我以为既然我们都去过中国,肯定有一些相通之处。于是就答应了。一进门,我就发现他们全家人都聚齐了,有意思的是老太太穿上了自己那身最好的丝绸长裙。壁炉另一边坐着一个老头,蜷缩在椅子里。他很瘦,皮肤挂在骨架上,好似一件过于宽大的西服;蜡黄的脸上都是皱纹,牙齿基本就没剩下几颗。

我和他握了握手。

“真高兴您能顺利回来,梅多斯先生。”我说。“叫我梅多斯船长。”他纠正道。

“他是走过来的,”他的侄孙阿尔伯特告诉我,“车到大门口的时候,他要我停车,说他想走走。”“你要知道,我已经两年没下床了,是他们把我从床上抱到车里的。我以为我永远都不能走路了,可当我看到那些榆树,就想起我父亲当年那么在意这些树,忽然觉得我又能走了。五十二年前我离开的时候,走的就是这条道,现在我又沿着它回来了。”

“要我说呀,你又在犯傻了。”梅多斯夫人说。

“我有十年没觉得自己这么强健了。埃米莉,我肯定得把你先送走了。”“你净会吹牛。”她回答道。

我猜有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大家没听过梅多斯夫人的小名了,我微微惊了一下,感觉好像这个老头刚刚是对夫人无礼了。老夫人看着小叔的时候眼里带着伶俐的笑意,而老头一边和嫂子说话,一边笑得露出空空的牙床。

“您结婚了吗,梅多斯船长?”我问。

“我可不结婚,”他笑着说,声音有些抖,“我太了解女人了,哪里还会想娶?”

“你说是这样说,”梅多斯夫人呛道,“要是有人跟我说,你这些年养很多黑人妻子,我也不会吃惊的。”

“埃米莉,中国女人是黄种人啊,这糊涂话可不像你说的。”

“可能你自己也就是这么黄起来的吧,刚才见你,我心里想:怕是得了黄疸病吧?”“埃米莉,我说过非你不娶的,所以我就没有结婚。”

他说这话时听不出有悲情和怨恨,仿佛只是陈述一件事实。语气中有一丝得意。“要是你真娶了我,恐怕早后悔死了。”她回道。

我和老头聊起了中国。他说他对中国的熟悉程度,让我坐在这儿六个月,都未必能听他讲完一半。“要我说,有一件事情你始终没干成,乔治,”梅多斯夫人说,眼神中的笑意依然像是在嘲弄他,但也很温暖,“就是你从来没挣着大钱。”

“我不是会存钱的人啊。挣了就得花,这才是我的座右铭。但我要替自己说一句;要是让我选的话,我这辈子还是愿意照这样再活一遍。世上又有几个人能说这句话。”

“的确不多。”我说。

第二天一早,我琢磨着可以再和老头聊聊。我沿着那条美不胜收的林荫道走到花园中。梅多斯夫人正在摘花。

“梅多斯船长好吗?”我问道。

“早上莉齐给他送茶的时候发现他已经死了。”梅多斯夫人闻了闻臂弯中的白花,说,“好了,最起码他能回来,我很高兴。其实吧,自从我嫁给汤姆,乔治又离家之后,我一直不太确定自己是否嫁对了人。”

(有删改)

1.文中细节很好地表现了乔治·梅多斯叔叔和梅多斯夫人二人之间的深情,请各举例说明。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梅多斯夫人给自己的儿子也取名叫乔治·梅多斯,暗示她内心隐藏着对乔治·梅多斯叔叔的一种深情。

B.乔治·梅多斯叔叔向“我”强调船长身份,也是说给梅多斯夫人听的,他想证明自己的人生没有失败。

C.乔治·梅多斯叔叔喊梅多斯夫人的小名,又吹嘘自己在中国的见闻,所以引得她当众奚落他没挣到钱。

D.乔治·梅多斯叔叔与梅多斯夫人的对话,相互使用讽刺挖苦语气,其实是爱与关怀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从多个角度渲染乔治·梅多斯一家宁静和谐的生活,与下文乔治·梅多斯叔叔的单身生活形成对比,又与结尾梅多斯夫人的疑惑形成照应。

B.文中对乔治·梅多斯叔叔和梅多斯夫人的肖像描写形成反差,突出了乔治·梅多斯叔叔为爱而忍受的漂泊之苦,也能衬托梅多斯夫人的爱之真。

C.“我”和乔治·梅多斯叔叔的对话聚焦于对婚姻状况的询问,这个情节来自于作者的有意安排,看似漫不经心,却是引导读者理解主旨的关键。

D.小说主要以有限视角叙事,用“我”的好奇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对乔治·梅多斯叔叔形象的刻画,则是由他本人和亲属们的叙述来完成。

4.“反高潮”即经过层层铺垫,临近高潮时,作者没有如读者期望的那样叙写故事高潮,而是克制地宕开一笔,转移读者的视线。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二、(英)毛姆》【答案】

1有意思的是老太太穿上了自己那身最好的丝绸长裙,表现出梅多斯夫人对乔治梅多斯叔叔回家的真心欢迎;车到大门口的时候,他要我停车,说他想走走,表现多年在床的乔治梅多斯叔叔急于见到意中人的激动和喜悦。

【解析】她就坐在那里,自顾自笑了笑。她只说:他走的时候可是个英俊的小伙子,只是没有他兄长那么沉稳。’”可见,梅多斯夫人一直没有忘记他,记得他年轻的样子与性格;有意思的是老太太穿上了自己那身最好的丝绸长裙可见,为了欢迎几十年不曾归家的小叔(也是曾经的追求者),她穿上最好的衣服,流露出她热情的欢迎之意。

我已经两年没下床了,是他们把我从床上抱到车里的。我以为我永远都不能走路了,可当我看到那些榆树,就想起我父亲当年那么在意这些树,忽然觉得我又能走了可见,乔治对于见到心上人的激动喜悦,让他克服了身体的虚弱,能够走回来;埃米莉,我说过非你不娶的,所以我就没有结婚可见,乔治一生忠诚于感情,终身不娶,流露出他对梅多斯夫人的深情。

老夫人看着小叔的时候眼里带着伶俐的笑意,而老头一边和嫂子说话,一边笑得露出空空的牙床可见,他们两个人对于能够再度重逢,内心都充满喜悦之情,经过几十年依然没有褪色,足见他们之间感情深厚。

2B【解析】A.梅多斯夫人给儿子取名的真实原因不一定与感情有联系,文中没有相关依据支撑。

C.梅多斯夫人说乔治梅多斯叔叔没有挣大钱,是对他真实情况的了解,并无奚落之意,更不是因为喊她的小名,也不是因为他吹嘘自己的见闻。

D.“相互使用讽刺挖苦语气有误,梅多斯夫人的话语,表面上有讽刺挖苦的语气,但乔治梅多斯叔叔都是在真诚的说话。

3D【解析】D.“由他本人和亲属们的叙述来完成有误,文中除了他本人和亲属们的叙述,还有进门之后看见他的一些肖像描写。

4文中主要内容是与乔治梅多斯叔叔、梅多斯夫人三者之间的简单对话,当想再和乔治梅多斯叔叔聊天的时候,他已经去世,小说叙事没有常见的高潮情节。简单的对话让了解了两位主要人物的今昔,使故事显得真实。简单的对话让读者看到两位主要人物的矢志不渝的爱情,使故事显得平中见奇,含蓄耐读。

【解析】首先理解所谓反高潮的含义,即在读者期待有高潮的部分,作者却略过不写。

文中写与乔治、梅多斯夫人的一次谈话,对于一个离开五十多年,好不容易才见到一面的人,对于他是不太了解的,只能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推知他们的过去,而当第二天一早,我琢磨着可以再和老头聊聊时,这位老人却已经去世了,并没有迎来想象中的高潮,让人感到遗憾。

从对话中,知道了他们的过去与现在,依然感情深厚,的见证与感受让故事更加真实。

尽管故事情节简单,但从乔治埃米莉,我说过非你不娶的,所以我就没有结婚和梅多斯太太最起码他能回来,我很高兴。其实吧,自从我嫁给汤姆,乔治又离家之后,我一直不太确定自己是否嫁对了人等语言中,让我们感受到两位主人公始终不渝的爱情,但这爱情却又十分克制地只流露出只言片语,没有迎来人们料想中的大团圆等高潮,于是故事在平淡中显得更加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三、汪曾祺《捡烂纸的老头》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有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1.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

                                                            

                                                            

2.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4.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

                                                            

                                                            

                                                            

                                                            

                                                            

                                                            

5.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

                                                            

                                                            

                                                            

                                                            

                                                            

                                                            

三、汪曾祺《捡烂纸的老头》【答案】

1.(2分)①老丑;②邋遢;③怪异

【解析】分析第3段内容,扣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服饰,选择合适的词语对捡烂纸的老头的形象进行概括即可。

由“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概括出:外表穿着邋遢。

由“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概括出:相貌老丑。

由“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概括出:行为怪异。

2.(4分)①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

②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可知,作者借助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这一具体的场景描写,使小说显得真实可信;也使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5分)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

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

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换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同情、理

解和尊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本题要求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读文章不难发现,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塑造看似微贱却也有丰富内心世界的小人物,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关注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表达人文关怀。

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的内涵,然后说明刻画“捡破烂的老头”的原因,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可以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分析,如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

4.(4分)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

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

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

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画线部分为文章第6段,紧承第5段的内容,交代了“打架”事件的结局。结构上,与前文“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的叫阵形成对照,呼应前文的惯常言行,从而强化人物性格特点。

具体分析句子可知,画线部分运用了神态描写“悻悻地”、动作描写“啃完”和语言描写“跟他们寻口汤去”“回见!”,使情节富有戏剧效果,又凸显了人物性格。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

5.(5分)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

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本题要求回答文章结构安排上的好处,主要从点面结合,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等方面分析。详的完整,丰富文章内容,略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繁简结合,形成反差,有急有缓,节奏富于变化,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分析“详写”和“简写”的原因,如本文开头介绍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做的各种菜肴、主食等,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

结尾“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给读者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