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名将刘步蟾(海峡卫视电视片解说词)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575次点击|3次点赞

赞一下


【2009年3月上旬,文友罗唐生兄介绍了一项业务--“海峡卫视”综合频道的命题作文,写四集《海军名将刘步蟾 解说词,每集800字--1000字。我写过一些此类稿子,也爱看历史书,就接了下来。看了许多资料,综合运用,通俗化、文学化了一些,改了三稿,就成了这个样子了。2009年5月下旬,该电视台“百年福建”栏目于晚八点零五分至十五分连续四天同一时间段播出(摄制组对解说词作了一些小改动)。会不会重播,我不知道。感谢罗兄和有关朋友们。此文转“铁血军事网”。】

 

 

海军名将刘步蟾

                    

                    第一集 海军摇篮

 

在福建近代史上,有一位曾经名闻遐迩的英雄人物常常被人遗忘,以至于时至今日,他的家族情况已无迹可寻,翻遍史志,只是简要地记载了他的祖籍地,而他的故居在什么地方,也成了一团难解的谜云。

这个人,在著名电影《甲午风云》中,是个避战畏战崇洋媚外的反面角色——刘总兵。清朝武官的官阶分为九品十八级,总兵是正二品的高级军官。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刘步蟾,在北洋海军历史上,位置仅次与提督、左翼总兵,是第三号人物。

刘步蟾被塑造为这样一个反面角色,完全是电影艺术的误解。要了解这位近代海军名将的历史,还得让我们从清朝咸丰年间的福州说起。

刘步蟾,字子香,清咸丰二年也就是1852年出生于福建省侯官县(今福建省福州市)。民国初期池仲祜编撰的《海军实纪》一书,对他年少时的情形作过这样的概括:“幼颖异,少沉毅,力学深思。及长,豪爽有不可一世之慨。”
 刘步蟾成长的年代,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年代。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强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为了对付日益严重的外患,清王朝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发起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而建设一支西式海军力量则首当其冲。

1867年1月6日,也就是清同治六年的冬末的一天,南方的福州依然是绿荫满城,在这座城市南边的一座千年古刹白塔寺里,伴随着暮鼓晨钟,突然飘出了abcd的朗朗书声。消息灵通的人士说,左大人的“求是堂艺局”开学了。

“求是堂艺局”后来更名为“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它和福州船政局几乎同时创办,创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闽浙总督左宗棠左大人。

船政学堂分为培养造舰人才的前学堂和培养海军驾舰战官的后学堂。在船政后学堂的第一批学员中,年仅14岁的刘步蟾似乎不是特别令人注目。历史资料记载,第一批录取的学员的年龄,大多在12-15岁之间。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人中的许多人,如林泰曾、林永升、黄建勋、叶祖圭、方伯谦等等后来成为甲午海战的重要角色。入学考试获得第一名的是福州侯官人严宗光,严宗光就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启蒙家严复。

船政学堂待遇优厚,规则却及其严格,其管理类似于高度军事化的兵营。左宗棠亲自制定了《求是堂艺局章程》,其中规定:“每三个月考试一次,三次连考三等者斥出。”

船政学堂学制五年,在这漫长的“马拉松”式学习中,可以想见,刘步蟾不敢一日懈怠,在五年后的毕业考试中,刘步蟾获得了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毕业前的实习中,刘步蟾在“建威”号练习舰上实习航海驾驶,随舰巡航至南洋群岛、直隶湾、辽东湾等处口岸。1872年,清政府对来自福建和广东两省的海军驾驶班学员进行综合会考,刘步蟾再次夺魁。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刘步蟾成为一名海军军官。从此,刘步蟾的人生,就注定和大海的碧波巨浪连系在了一起。

 

                     第二集 海军名将

 

1885年10月的一天,碧波万顷的黄海海面上,随着几声汽笛长鸣,两艘庞大的铁甲战舰吐着浓烟,缓缓地驶入了天津大沽港。舰首一人,他那北洋水师装束在碧眼红发的人群中格外醒目。他看到海岸边人山人海的盛况,露出了多日不见的笑容。

这两艘“铁甲战舰”,准确地说是两艘巡洋舰,分别叫“超勇”号和“扬威”号。舰首的那个人,就是“ 镇北”号炮舰管带刘步蟾。

此前的一年,清政府向英国定购了这两艘当时号称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刘步蟾受命前往英国监制并负责将这些军舰带回中国。

东西洋海上通道,对当时许多国人来说,是变化莫测的畏途,而对刘步蟾这位年轻的海军将领来说,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还是1875年秋,福州船政局正监督法国人日意格返回欧洲,由船政大臣刚刚升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事务大臣的沈葆桢,派遣刘步蟾等人随同日意格共赴欧洲考察学习海军武器装备。

二年之后,即1877年,刚从欧洲归国不久的刘步蟾再次被派往欧洲留学深造,这次同行者多是近代海军百里挑一的人选,有严复、萨镇冰等30人。这一次,刘步蟾在英国地中海舰队旗舰“马纳多”号任见习大副,经英国海军部考核获得优等文凭。

又过了三年,也就是1880年,清政府向德国订购“定远”号、“镇远”号铁甲战列舰和 “济远”号巡洋舰,刘步蟾奉派赴德国驻厂监造,并研究枪炮、水雷技术。

这次远涉重洋,是第四次,所不同的是,刘步蟾必须独立指挥两艘军舰、200多位“洋员”,历时将近三个月,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重洋万里,惊涛骇浪,刘步蟾历经了怎样的一路艰辛,详情已经很难查考。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刘步蟾最终不负众望,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李鸿章因刘步蟾过人的才华胆识,以为刘步蟾是可充大用的海军人才,即任命他为“定远” 号战列舰的管带,提升为参将,不久又升为副将,赏“强勇巴图鲁”勇号。

从此,“定远”号战列舰成了刘步蟾的“第二生命”,“舰存人存”、“舰亡人亡”。
  1888年秋,北洋舰队正式组建成军。

刘步蟾作为旗舰“定远”号的管带,出任北洋舰队右翼总兵,获头品顶戴。这一年,他36岁。

刘步蟾“自幼束发习海军,数十年衽席风涛,远涉重洋,不辞艰险,而胆识才干,亦屡经磨练而长进。”他为中国近代海军、特别是北洋舰队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海军海防极缺乏人才和经验,而陆军行伍出身的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不懂全新的海军业务,因此接受了多年良好正规教育训练的刘步蟾被委以各项建军重任。刘步蟾参加或负责具体拟订了中国第一部正规的海军法典《北洋海军章程》等一系列重要的海军法规文献。
    北洋舰队组建之后,清廷为之沉醉,便停止了增购军舰扩建海军的步伐。刘步蟾对此深为忧虑,他认为“日本增修武备,必为我患”。为此,他特别面谒李鸿章,进言按年添购铁甲战舰以扩建海军。当时,李鸿章未置可否,刘步蟾进一步慷慨直言道:“相公居其位,安得为是言!且平时不备,一旦偾事,咎将谁属?”刘步蟾的这番直言,震惊四座,而李鸿章竟也为他这一片赤诚坦荡之情所感动。但由于封建朝廷的昏庸腐败,刘步蟾的一系列加强海军海防的建议和主张,都被束之高阁,未获采纳。


                      第三集 “北洋风波”

 

1890年2月,北洋海军中发生了一起纷纷扬扬的“撤旗事件”,其结果,是英国籍北洋海军总教习琅威理愤而辞职,闹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北洋风波”。

那么,这个“撤旗事件”是怎么一回事呢?

清政府在创建海军海防的过程中,曾从西方招募了一些洋人担任顾问和教习。英国海军上校琅威理曾两度受聘为北洋舰队总教习,也就是说受聘为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总顾问。琅威理在军事训练方面颇有专长,舰队的训练任务多由他主持。琅威理对北洋海军训练严格,军中流传“不怕丁军门,就怕琅副将”的说法。由于琅威理为建军之初的北洋舰队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因此清政府破例赏他以提督衔,以示优待。北洋海军文电和正式公文中常用“提督衔琅威理”或“丁琅两提督”。因此,琅威理以副提督自居。其实,《北洋海军章程》明确规定,舰队仅设一名提督、两名总兵,根本就没有“副提督”的官职编制。

1890年2月,北洋舰队南下避冻。24日,提督丁汝昌率“致远”、“济远”等四舰到南海一带巡操,琅威理、刘步蟾等率“定远”、“镇远”等四舰在香港维修。3月6日,右翼总兵刘步蟾撤下提督旗,改挂上自己的总兵旗。此举立即惹怒了琅威理,他向刘步蟾争执说:“提督离职,有我副职在,为什么撤下提督旗?”刘步蟾回答说: “按海军惯例应当如此”。琅威理表示不服,于是这场升旗的纷争一直闹到李鸿章那里,李鸿章明确表明北洋海军只有一名提督。琅威理因此愤然辞职。这场“撤旗风波”,显示出了刘步蟾对国家主权的明确观念。

四年后,刘步蟾又经历了另一场“北洋风波”。
   1894年春,曾在中国海关缉私船上任职的英国海军后备役少尉泰莱,由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介绍,到北洋舰队担任总教习德国人汉纳根的顾问兼秘书。泰莱自恃有赫德的背景,在舰队里狂妄自大野心勃勃,但他的多次越权举动都被刘步蟾予以坚决制止。泰莱还伙同汉纳根等人向清政府建议,从智利等国购买8艘新式巡洋舰,招募外国海军官兵驾驶,另外组建一支新军;驶抵中国后,与北洋舰队合成一军,撤去中国提督,“另派一洋员担任全军水师提督”。其实,他们就是想由自己来指挥这支舰队;这实际上就是1863年李泰国建立“英中联合舰队”即“阿思本舰队”计划的再版。刘步蟾洞悉其险恶用意,全力反对,致使泰莱等人的美梦破灭。由此可以看出,接受了西方科学文明的刘步蟾始终是一位坚强的民族主义者。

                    第四集 甲午风云

 

1894年9月17日,在中国近代史和海军史上,是一个永远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海战;这一天,破碎了“大清帝国”蔚蓝色的海洋梦想。

1894年9月17日午时,大清北洋舰队在黄海北部大东沟海域和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发生了一场遭遇战。开战之初,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负伤,右翼总兵刘步蟾立即代行舰队指挥职权,指挥“定远”舰冲在北洋舰队横队最前面,将日军6艘军舰组成的本队拦腰截断。激战中,日舰“桥立”、“比睿”、“赤诚”、“西京丸”、“松岛”等遭受重创;北洋海军损失惨重,“超勇”、“扬威”、“致远”、“经远”等军舰被击沉。在舰队左翼崩溃的危急关头,刘步蟾指挥“定远”、“镇远”顽强抗击日本舰队五艘军舰的围攻,一直战斗到落日西垂敌舰收兵撤退。

黄海战役之后,北洋舰队在旅顺口军港整修;10月18日,北洋舰队从旅顺口移防威海卫军港。

12月,日军发动山东半岛战役,陆路清军一触即溃,1895年1月20日,日本陆军攻占了威海卫城南北两帮炮台,与日本海军水陆夹击威海卫港内北洋舰队。战斗中,“定远”舰被负雷击中,刘步蟾下令将“定远”舰驶到刘公岛附近浅海处,充当炮台使用,先后打退了日军的8次进攻。

2月10日,北洋舰队损失惨重,外援无望。此时,北洋舰队内部一些官兵逼迫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和记名提督刘步蟾投降。悲愤绝望的刘步蟾下令用水雷炸沉了百孔千疮不堪再战的“定远”舰。据资料记载,这天午后,刘步蟾来到部下卢毓英的住处,看到“定远”枪炮大副写下了“千古艰难惟一死”的诗句,刘步蟾推案一笑,朗声吟道:“伤心岂独息夫人?”念毕,飘然而出。息夫人是春秋战国时在逆境中保持志节的一位历史人物。当晚,刘步蟾自杀,舍生取义。

12日上午,丁汝昌自杀。也就在这一天,北洋海军投降派打出白旗,与日军接洽投降事宜。

17日上午10时,日本联合舰队正式占领威海卫港,俘获北洋海军的“镇远”、“济远”、“广丙”、“镇东”等10艘军舰,清军海陆军投降者5054人,其中陆军2040人,海军3014人。

龙旗飘落,大清的北洋海军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福建文学》练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