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古邑》电视脚本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164次点击|0次点赞

赞一下

2345截图20210618190542.png

海峡卫视客家人栏目组摄制

武平旅游电视系列片


练建安总撰稿



预告:

念打唱做,余音绕梁,客家汉剧响彻大地。

刀山火海,勇往直前,中湍民俗惊艳世人。

江上烟波,渔歌唱晚,客家船灯舞动八方。

本期客家人,《养生福地 清新武平》第三集,即将播出。

 

【口播1】客走四方,情满天下,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客家人栏目,我是徐静。武平是全国文明县城,自古以来,崇文重教,人文璀璨。古代葛洪、李纲、俞大猷、刘隆、李灿、刘光第、林宝树和现代刘亚楼、林默涵等著名人物,辉映了武平历史文化星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古意盎然的老街、南国牡丹汉剧、客家船灯表演……多姿多彩,美不胜收。如果你还想更多的了解这座文明古邑,就跟随我们的镜头去看一看。

 

 

【片头】

    (音乐+画面15秒)

字幕:养生福地 清新武平 第三集《文明古邑》

 

解说1:武平,闽粤赣边的一颗璀璨明珠;武平,一座充满活力的文明之城。

 

现场画面:学校,学生国学经典诵读

 

解说2:“状元榜眼探花第,翰林学士近帝王,此是读书为第一,犹如平步上天堂。”武平县历来崇文重教,康熙年间武平举人林宝树创作的《元初一》,是广泛流行于客家的地区的通俗识字课本,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客家地区一年到头的民俗事象。

 

同期:通过这个经典诵读为载体,让学生能够有一个经典文化的一个积淀,也促进我们学校的文化建设,能够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能够获得经典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接受我们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解说3:武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东晋时,道学家葛洪在西山讲道炼丹;宋宣和元年,名相李纲在灵洞山修建学堂,兴教育人;清乾隆年间,客家画仙李灿能诗善画工书,有《珠圆集》、《醉翁集》、《八仙过海》等名作传世;近代维新变法的戊戌六君子刘光第,祖籍也在武平。

 

画面:湘店刘氏宗祠

字幕: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厅堂墙壁上书有“忠孝”,“廉节”。

是历史名人刘隆,刘光第,近代革命英雄刘克模,首任共和国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的祖祠。

2005年被评为“八闽名祠”

 

解说4:进入现代以来,这里更是名人云集。武平,是共和国“空军之父”刘亚楼上将、文艺理论家林默涵和抗日名将练惕生的故乡。

 

解说5:武平客家人秉承儒家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始终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作为家训族规的核心要义,教导子孙后代为人处世、振奋家声、精忠报国。

 

解说6:长期的客家八德熏陶,武平形成了醇厚的民风,不断涌现出各种好人好事,邓秀英,郑彩坤,王芹秀,钟日富,这些平凡的人总是在默默地做着不平凡的好事。武平,这座全国文明县城,正源源不断地辐射出正能量。一个好人,感动一座城市;一座“好人之城”,温暖着每一个人。

 

解说7:武平中山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在这个“人不逾万,户不盈千”的弹丸之地,聚居着一百多个姓氏家族。中山镇,也被誉为“客家百姓镇”。

      客家百姓镇位于武平的一个山间开阔盆地中,四周群山连绵。这条河叫武溪河,又叫石窟河,南流梅江,在大埔三河坝汇入韩江。武溪河带来的是土肥水美,万商云集,舟楫之利,吞吐周边。

 

解说8:《福建通志》称这里是“汀州门户”。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设立武平千户所,简称武所,隶属福建行都司汀州卫。 设立武所后,便开始筑城,周长十里,城墙高厚。老城、新城、片月城,三城构连,互为犄角,外与“九围十八寨”首尾呼应。在冷兵器时期,可谓易守难攻。

 

解说9:“继光如龙,大猷如虎。”在中华名将谱里,跳不过俞大猷这个名字,这位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英雄,其辉煌的起点,正是在这个叫武所的百姓镇。

 

解说:10《明史》记载,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泉州人俞大猷任汀漳守备,驻守武所,以《易》学推演兵家奇正之术,日夜教习当地武士,以防患诸边匪盗。不久,俞大猷在武所迎来了他军旅生涯中的第一战,海贼康老溯石窟河来犯,俞大猷挥军连战皆捷,俘获三百余人。荡平倭寇的“俞家军”中,就有一群百姓镇子弟。

 

解说11:武平千户所设立后,迁来“36姓将军”及其部属后裔,留在武所,成为“百姓镇”群族聚居的一大来源。清朝初年,武平千户所成为抗清重镇。据《武所分田碑记》载“自顺治三年至五年止,陷城三次”。三次失陷,武所三次成为“空城”,周边姓氏则三次“填空”,久而久之,武所就形成了群族聚居的格局。

同期:中山镇不仅仅姓氏多,但是他们能够和谐共处,就是相互之间,邻里之间,非常的和睦,就是相互帮助。

 

解说12:岁月沧桑,古镇走过了600多年的历史。

 

画面:相公塔

字幕:相公塔始建于明代嘉靖辛亥年(1551年),七层,呈八角形,高14.7米。

画面:永安桥

字幕:永安古石桥长113米,拱跨10.9米,舟形墩。爱国诗人丘逢甲题写“母命继志”石匾。

 

解说13:这条古街,原名九曲街,街道两边是骑楼式二层店铺,土木结构,街道由三合土铺成。这是当年商贾云集,商贸繁华的见证。

 

解说14:走进古镇,迎恩门引人注目。武所三城曾有9座城门,十里城墙,民间传说为“小京城”。度尽劫波之后,迎恩门硕果仅存

同期:现在我们县里面成立了历史文化名镇管委会。就是有计划地对一些古迹,民居进行修缮和保护。

 

解说15:在这个百姓镇,有一些居民至今在内部说一种特殊的言语,这就是“军家话”。“军家话”的操持者叫“军家人”,是明洪武年间入城军人的后裔。由于社会的变迁和长期共同的生产生活,目前的军家已经与周边的客家融为一体,完成了从军家到客家的历史进程。军家话,成为百姓镇的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解说16:在这里,中原古风似乎触手可及。家家户户,常年都张贴着一种对联,有些就镌刻在门柱上,这叫姓氏郡望堂联。如今,古镇上还建有许多姓氏祠堂,以及供奉古代先贤的13座庙宇。

 

同期:这个古镇上,有二十多个庙宇,就是他祭祀的不仅仅是神灵,大部分很多是忠臣,比如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还有唐代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张巡。。。。他们就是有一种对将领,对一些忠臣,一些有功之臣的崇拜,也希望部队寄托他们的一种心情,就是那一种精忠报国的信仰。

 

解说17:武所寺庙众多,为周边客家地区之最。民谚说:“武所十三庙,庙庙有花灯。”

百姓镇庙会及元宵灯火,时间比周边地区更长一些。《武平县志》说“灯火迭赛”。这是明驻防屯兵的旧俗。

 

解说18:早在清雍正、乾隆年间,源自徽班的“外江戏”开始在闽西流传,逐步形成了被誉为“南国牡丹”的闽西汉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中山镇作为闽西汉剧的发祥地,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汉剧)之乡”。

 

同期(张成桂):我们中山很多庙宇,每个春节,以前叫做过年,现在叫春节,春节闹元宵的时候,每个庙宇,庙宇里面都有吊那个木偶,我们平常一年最少有十五次,请那广东的汉剧,我们也有自己的汉剧团,都自己会演,我们就自己演。

 

【画面】中山镇阳民村。

【字幕】省3A级乡村旅游特色村

风光旖旎,十里翠竹十里岩。

 

解说19:在武平客家民俗里,打船灯特别活跃。在武平县的17个乡镇,都有一些历史悠久的打船灯团队,农民演员们通常在春节元宵期间,走村串户,自编自导自演,给节日的山村带来喜庆与欢乐。

 

解说20:武平还有许多乡村保留独特的民俗文化。 武平境内风岭以北,俗称“武北六十四乡”,实质上是64个比较大的村庄,中湍村便是其中之一。 群山叠叠之间,中湍村由四个自然村组成,距县城大约30公里。

 

解说21:一条河流自西南向东北抱村而过,这就是中湍溪,中湍溪流向亭头,汇入桃溪注入汀江。中湍村现有一千多人,大多姓蓝。据当地老人说,中湍蓝姓的开基始祖为宗显公,从本县大禾乡迁来,其上祖入闽后的流转线路可以远溯宁化石壁村,现在已传30代。按辈份推算,这一脉蓝姓入闽当是宋元时期。中湍蓝姓郡望为“种玉堂”。

 

解说22:中湍山多田少,耕地700多亩,山林地有2万多亩,山上多种竹木。半个世纪前,周边山上有纸槽场达24座,而下山竹林,高达年一万多立方米。竹排木排,浩浩荡荡,顺河直达广东沿海。

        农历“十月半”,已是深冬时节,天气时晴时阴,田间稻谷已收割完毕。山,依然苍翠,湍激的河流,此时缓缓流淌,清澈见底。云雀的高飞和欢叫,平添了山村的几分宁静。

在中湍村的庵背夫、蓑衣壁、松山岽之间的一个宽阔田段之间,早在二天前就以“起香”的仪式起幡。

十五日早晨,在鼓乐炮仗声中,刀山树立了起来。刀山树是一根高二丈四尺,直径20多厘米的杉木柱,以三条钢丝固定。刀山树两侧,以一尺等距离分插36把寒光闪闪的钢刀。

同期:这个刀首先要先去磨,磨的很利很雪白,这个刀就是三十六把,我们就是三年一次,三年一次就是三十六个月,三年就是三十六个月,它就是我们这个刀插上去。我们都是念经,由我们神仙降到我们身上,这样就可以检验。

 

解说23:刀山树对于当地村民,极为神圣。据说必须选择黄道吉日上刀采伐,此后,直到竖立之日前,不能触地,要置放在木马上,当年用过之后,就悬挂在忠新馆的墙后壁间。

 

解说24:上刀山的人,一般是当地的村民,前5天,要戒荤、戒房事,沐浴静心。中午12时,四乡八邻乡亲围聚田间,热闹非凡,各种仪式按程序进行,一位年老村民光着手脚,头插令旗,开始“上刀山”表演。

 

同期:其实我很诚心,很忠心,真心,好几个心,才能学到的,不然的话你学不到这个,一定要有诚心,善心,孝心,忠心,所以我们忠新馆是什么意思,一定要忠心,这个心一定要忠,才可以。

 

解说25:与上刀山相对应的,  这里还有“下火海”表演。天刚黑,忠新馆的人来到村中大田里开始点燃大坑里的木炭,烧得通红。 表演者在火坑里放进一些盐和酒,然后卷起裤脚,锣鼓、鞭炮声中,他赤脚踩走过了火坑。当地百姓解释,过火海可避邪,益寿延年。“上刀山过火海”的民俗与“儒学”有关。在中湍村的一个半山坡上,迄今仍有一座庙宇建筑,叫忠新馆。资料介绍说:“忠新馆宗旨以行善为本,忠孝为先。”

 

解说26:“十月半”民俗始于清朝咸丰年间,当时全武平县有36座孝经馆。中湍孝经馆就是忠新馆,它的主持是一位智者,学到了上刀山过火海、竹篮挑水、竹席撑船等绝技,定于寅巳申亥年“十月半”进行表演,慢慢的,演变为乡间民俗。

同期:它的意义很重大,它就是保佑我们平安,风调雨顺,粮食要丰收,都是六畜兴旺,大家要团结,就是这么个意思。

 

解说27:武平,绚丽多彩的民俗,古朴悠远的古建,人文荟萃的底蕴。如今,武平这方热土,正迸发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热情,走进武平,走进这片宜居宜业宜旅的生态文明城市,收获一份最美的愉悦

 

【口播2】大美山川养育了武平人,武平民俗事象展现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下一期的节目里,我们将会带你品尝武平特色的养生美食,看武平人如何使用丰富的食材制作最美味而又养生的食物。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您的收看,同时也欢迎你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海峡卫视客家人,获取更多音视频资讯,请登录福建网络广播电视台www.fjtv.net,或者手机访问海博视频客户端。我是徐静,我们下周同一时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