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还是田野 简评刘大可新著《闽台地域人群与民间信仰研究》 练建安

单篇 作者原创上传(首发)

468次点击|2次点赞

赞一下



此稿拟载《闽台文化交流》2009年第1期)

       

 田野,还是田野               

简评刘大可新著《闽台地域人群与民间信仰研究》


练建安


 “田野调查”或者说“田野作业”,是人类学、社会学诸学科的一种研究方法。在故纸堆文献研究回旋余地有限的情形下,行走田野、融入田野就成一个不愿因循守旧、渴求创新与突破的学者的一种必然选择。              

 近二十年的事实表明,刘大可是一位强健的行走者,这位先后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浙江大学的史学博士,此前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闽西武北村落文化》、《闽台地域社会与族群文化新探》、《田野中的地域社会与文化》、《传统的客家社会与文化》等7部专著之中。上述书名的主题词闽台、闽西、武北、村落、地域、社会、族群、客家、文化等等,其实都明确地指向了另一个主题词——田野。

 刘大可的成名作,应该是《闽西武北村落文化》一书。这本书是国际客家学会、法国远东学院联合组织出版的“客家传统社会丛书”之一。此书对闽西武北村落的客家人文事象的文化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国际客家学界引起广泛关注。为了写作这部论著,刘大可的足迹踏遍了闽西武平县北部也就是“武北六十四乡”的角角落落,甚至反复来回,旷日持久,以至于有乡民误以为这位精干而和蔼的客家后生,是“行地理”的风水先生。

 一位学者的行走与融入田野方式,显然与一位游客或者作家艺术家不同。后者更多的是注重于对山光水色、亭台楼阁、奇风异俗等等的瞬间印象和感受。而一位学者,则无一例外的是在大量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身藏利器”——综合学科理论体系及种种疑难问题,有备而来。他们的目光,当然不会放过包括断碣残碑、秦砖汉瓦等形形色色物象所透露的有关社会文化的蛛丝马迹;他们的双耳,机敏地捕捉山歌短笛些微变动的音符旋律,甚至于乡民细微的语音语调词语句式的流变,他们也可以寻获到大量的相关信息。谚语、民间说唱、童谣、山歌、傩、戏剧、衣着穿戴、岁时节令、建筑形制、饮食习惯、民间信仰、生命礼俗、图腾、禁忌、打船灯走马灯、舞狮舞龙、龙舟竞渡、墟场、庙会、夯筑土墙、犁田耙田插秧耘田、秋收冬藏等等的存续异同,都成了他们构筑学术精舍或者大厦不可或缺的一砖一瓦。

 《闽台地域与民间信仰研究》(海风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一书,是福建社科研究“十五”规划项目成果,也是作者的博士后第二站报告。这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作者沿着汪毅夫导师开辟的道路,根据新获得的田野调查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客家与客家民间信仰、闽台妇女、闽台民间信仰、闽台民间文学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从本书中可以看到,此时刘大可的“田野”较之于十几年前的“武北村落”有了很大的拓展,他的足迹已踏遍八闽大地乃至远涉海峡彼岸。如果说“武北村落”是作者“精耕细作”的“一亩三分地”,那么,这个“一亩三分地”以外,是更为广阔的视域,是作者延伸的、鸟瞰的、相比较的田野空间。

 《儿童都唱“月光光”》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章节。在这个章节里,作者在长期的“田野作业”中搜集了长汀、武平、上杭、漳州、福州、广州、佛山、台湾客家地区等地近50种不同版本的《月光光》。作者认为:“不难发现,在台湾客家地区搜集的《月光光》都能在闽西客家地区找到相对应的版本。这些不同版本的童谣尽管内容略有不同,但其表现手法都相一致,都是以‘月光光’起兴,以一物引出另一物……可见童谣也是闽台客家文化心态的一种表现和文化传承的一种手段。”

 这种建立在田野调查基础上的学术研究,在本书中比比皆是,突出的章节有《闽台客家地区的民主公王信仰》、《女性与民间信仰——福建地区的文献记载与田野调查研究》、《田野调查视野下的客家妇女》、《民间信仰与道德教化——闽台地区的文献记载与田野调查研究》等等。

 由于田野调查的生动而鲜活,这部近30万字的论著并没有一些“煌煌巨著”惯有的沉闷枯燥。大量第一手田野资料的有机穿插,不仅使其论点有了厚实的例证,也使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有着“探秘”或者说“看故事”的愉悦。

 刘大可博士于200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他以往的7部论著给他带来了7项省部级以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人们有理由相信,这部新著将被证明为他学术生涯中新的力作。

“田野”是刘大可教授持之以恒的学术研究方法,也是他经常提及的话题。显然,“田野”同样是解读《闽台地域人群与民间信仰研究》的一把钥匙。

 

 

作者:练建安

单位:福州市黎明街11号《福建文学》编辑部

邮编:3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