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茶亭 凤妮

单篇 作者原创上传(转发)

882次点击|19次点赞

赞一下

本文首发于《厦门日报》,是我写的关于上杭老家茶亭的一篇文章,我把原文分享给大家。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扫一扫下图二维码,关注我的公众号,谢谢大家!

qrcode_for_gh_d60580f90d7a_258.jpg


故乡的茶亭

文|凤妮


那年,远在他乡工作的我接到父亲电话,说,老茶亭要翻修了。挂完电话,我的心底突然涌起一股淡淡的忧伤。
那个老茶亭承载了我们太多的记忆和美好,尤其又以夏天为多。
小时候,我们的水稻都是种植两季,每年盛夏,便是早稻收割时节。那个时候摩托车还不盛行,因此,稻谷主要还是靠肩膀挑或板车拉。茶亭正好就设在一段长长陡陡的土坡上,极其人性化。
在我的记忆里,每到稻谷丰收的季节,大人们都要挑着或推着重重的稻谷,在烈日下,从山脚,一步一步,艰难地爬上那段长长的陡坡。圆圆的斗笠下,是他们一张张扭动着的脸庞。而我们这些孩子,就算徒手也不轻松,何况总要帮着大人们扛点什么。要是快坚持不住了,便都抬起头来,眼瞅着茶亭已在向自己招手,就又来了力气。每个过往的劳累的人们都要到茶亭歇上一脚,坐在已经磨得光亮的水泥凳上,就着清凉的甜甜的山风,喝上一口凉茶,满身的疲惫便神奇般地烟消云散了,这是茶亭对我们的一种犒赏。
茶亭坐落在半山腰,所处的位置极好。要不是大人催促得急,我们这些孩子总愿意在茶亭多逗留逗留,吹着山风,望着美景,玩着游戏,很是享受。
茶亭脚下是一弯一弯的梯田,黄一块,绿一抹。溪流的远处,白墙灰瓦,青白炊烟,袅袅绕绕,宛若一幅中国山水画。这样美丽的画卷同时也是孩子们嬉笑打闹的天然背景,我们一会爬上低矮墙头,排排坐着,悠悠地晃着双脚,齐声念起熟悉的客家童谣——“先生教我人之初,我教先生打野猪……”;一会绕着被我们摸得发光发亮的圆木柱子,追赶打闹,我们清脆的笑声在茶亭上空盘旋飘荡。
这个茶亭曾带给我们多少诗意和美好!
夏季,天气总是阴晴不定,本是艳阳高照,转眼就可能乌云漫天,雷声大作。没带雨具的人们,在田间慌作一团,赶忙收拾割好的稻谷和农具,快速赶往茶亭方向。我们都想趁着变成落汤鸡之前,拥入茶亭的怀抱。但常常是豆大的雨点开始打在身上,我们还在气喘吁吁地爬坡。已在茶亭里面的大人小孩,便都一起为奔跑中的我们大喊加油。
冲进茶亭,滂沱大雨倾泻而下,之前被卷起的泥土味道和热浪,瞬间被冲刷得干干净净。我们在茶亭里面安坐下来,大人们开始七嘴八舌地闲聊,孩子们则开始玩笑嬉闹。
多少年来,茶亭就像山神一样,伫立眺望,守护着这里的人们和这里的山山水水。
春节回去,茶亭已经翻修好,我便动身前往。
新的茶亭,青砖黛瓦,原木栋梁,水泥长凳,几乎保持着老茶亭的古朴原样,只是,感觉少了一种亲切的味道。连接茶亭的那段长长的陡坡也已经变得平缓了许多。如今,家家户户都有了摩托车。故而,茶亭比以往安静了许多,她俨然成了一个象征性的建筑,孤孤单单地立在山腰,显得有些寂寥。可我转念一想,茶亭终究还是被保留下来了呀,这是值得庆幸之事。只要茶亭在,就能让我想起曾经的那些热闹和我们铜铃般的欢笑。我的嘴角开始上扬,再一次将目光投向茶亭。
此时的茶亭,依旧在山间伫立,眺望着远方,仿佛在轻声呼唤,呼唤走出大山的孩子,还能回来再看看她;她仿佛又在低眉浅笑,欣慰地望着来来往往的人们,脸上堆满幸福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