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蒙山中学语文试卷(含·客家小说《药砚》)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读者推荐转发

254次点击|4次点赞

赞一下


2021届上海市蒙山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现代文阅读I(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2.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3.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II(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的家乡,所有的村庄都长满了树,从远处看,除了一片茂密的树林,你根本想象不到哪里是村庄。

在北方,走进村庄,其实也就是走进了树林。因为,没有树的地方,就没有村庄的存在。很难想象,没有树的村庄,必然给人一种荒无人烟的感觉。哪怕是大漠,只要有村庄,就会有树。就连庄户人家,如果房前屋后没有种几棵树,村人就会说:这家人呀,太懒了,门前连棵树也长不起来。在乡村人的观念里,树与村庄是密不可分的。人们把树看得很重,他们认为,没有树的村庄,那里肯定人丁不旺,村庄就没有生机;而没有树的庄户人家,家道是会败落的。

北方的乡村,不仅仅每个村子里都长满了树,而大多的村子里,都有一棵树王。树王务必是历经岁月沧桑洗礼,树龄在百年以上,积淀了一定的村文化,否则就没有封王的资格。树王一般都是挂有果实的树种,像银杏树、核桃、梨树之类的品种,象征着一个村子人丁兴旺,子孙盈门。在我的印象中,我们村子里的树王,是一棵槐树,树很老,树干上长满了粗糙的裂痕,就像一张饱经风霜的老人的脸。

至于为什么选取一棵槐树而不是银杏或梨树做树王,这里面还有一个插曲呢!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我国北方各地,祖辈相传,妇孺皆知,甚至有只知大槐树而不知其始祖者。据说,我们村是个移民村,祖籍山西洪洞县,当时移民来此时,在洪洞县的老槐树下集合后,来到了我们此刻的居住地。大概是为了纪念吧,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前种了一棵槐树。这棵被封为树王的槐树,就是当年种下的其中一棵。

树是村庄的标志,也是生命的标志。我见过一棵长在石头上的树王,那是一棵长在一块巨石上的松树,犹如一幅画。树在我面前,鲜活、生机勃勃,充满生命的张力。粗壮的松枝上,根根松针坚挺向上,饱含着对生命的渴望,显示着向生命的挑战。我不明白,这棵树是如何长在光秃秃的石头上的。几百年前,也许是从飞鸟的嘴里坠落的,也许是从昆虫的身上遗留下来的,或是随风飘落而来的。巧合的是,这粒种子留在了石头上;更为巧合的是,石柱的上面有点土壤,种子就落在这点儿土壤上。一场雨后,种子就发芽了,它把细小的根扎在土壤里,由树苗变成了小树;成了小树的松,为了生存,表现出无法理解的力量,它把根扎进石头内,使石头一块块地裂开,在坚硬的岩石上杀出一条血路,将根须延伸到土壤里,吸取营养,最终在石头上安了家。

最能体现树与人们亲密关系的季节还是夏天。炎热的夏天,树绿的浓密,树冠遮天蔽日,为村人带给最佳的歇息乘凉的场所。人们带着劳作后的汗水,坐在树阴下乘凉,身上的汗水立马会被化解而去,顿时浑身凉爽。更多的时候,人们坐在树下,或打扑克、下棋娱乐;或是闲话麻桑、聊些奇闻轶事。在树下,乡邻之间的距离拉得很近,那么的亲切。

在乡村,没有树的村庄是不可想象的,不要说人无法承受,鸟也不来筑巢。一个没有鸟的村庄,那将是多么的寂寞!因此,人们对鸟来不来村庄筑巢,往往与村庄里树的多少联系在一起。其实,在乡村人的眼里,树是村庄的风景,而鸟是点缀风景的最美的亮色。说透了,一个村庄的组成,就是人、树、鸟的完美。

只有绿树生长的地方,才能诞生美丽的家园。在北方,在我的家乡,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而凡是长满绿树的地方,就是人们居住的村庄。因此,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的心中,对树充满了尊敬。

4. 对第段句子你根本想象不到哪里是村庄的原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所有的村庄都一样,都长满了树B. 因为村庄都在地底下

C. 因为村庄太多D. 因为树太茂密

5. 依据第段内容,对树与村庄的关系,判断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村庄就是树林B. 树与村庄密不可分

C. 树是村庄存在的前提D. 村庄是树存在的条件

6. 以下不是乡村人把树看得很重的原因的一项是(  

A. 有了树,才有子孙盈门B. 有了树,村庄才有生机

C. 有了树,家道才会兴盛D. 树象征着家庭财运和财富

7. 对第段划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比喻B. 拟人C. 夸张D. 对比

8. 以下不是树封王的必备条件的一项是(  

A. 历经岁月沧桑洗礼

B. 树龄在百年以上

C. 必须是能结果的树种

D. 有一定的村文化积淀

9. 在文中找出与下列解释相对应的成语。

形容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

妇女和小孩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得很广。

10. 最不可能是第段中松树的种子的来源的一项是(  

A. 飞鸟嘴里坠落

B. 昆虫身上遗留

C. 人们有意种植

D. 偶然随风飘落

11. 最能概括第段内容的句子的一项是(  

A. 只有绿树生长的地方,才能诞生美丽的家园。

B. 在北方,在我的家乡,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

C. 而凡是长满绿树的地方,就是人们居住的村庄。

D. 因此,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的心中,对树充满了尊敬。

12. 给本文拟一个标题。

()现代文阅读III(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食是文化中最容易理解和沟通的方面,知味赏味也是一种对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往往有人以为这种文化交流和传播不够高大上,但实际上却是非常有效与切实的传播手段,会对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借鉴起到积极作用。

文化的传播、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往往要从日常生活、大众文化着手,从人们容易理解的角度出发。跨文化传播要重视其中现实存在的文化折扣现象。由于语境有别、生活方式有异、期待视野不同,传播的内容往往面临着打折问题。有很多内容优质的文化产品,由于这种折扣的损耗,往往形成理解上的障碍和认知方面的困难,需要经过很复杂的前因后果阐释和解说才能为人们所理解。

因此,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创造都要充分关注到不同语境、不同人群的差异,有些可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传播;有些可能要跨越不同人群,寻求更为广泛的传播,力求让文化传播有效果、能落地。比如日本一些全球流行的卡通人物,如口袋妖怪,就由于易被接受而在传播中广受欢迎,衍生出许许多多的产品,近期还产生了像《大侦探皮卡丘》这样相当有影响力的影片。这可以说是个相当典型的跨文化传播例子。像皮卡丘这种人物,创作者并不特别强调其日本特征,而是从很多共通的兴趣出发,通过人们易于接受的有趣形象,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文化产品,反而获得了相当大的全球影响。这种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对我们应有所启发。

(摘编自《跨文化传播不要忽视文化折扣问题》,有改动)

材料二:

网络红人李子柒的美食视频在Youtube上走红。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风味,加之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呼之欲出。这让她拥有了几百万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粉丝,收获两千多万的点击率。

有人认为这样的传播过于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认为这样的传播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这两种说法对文化传播的理解都过于狭隘。首先,李子柒的视频无疑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这种大众文化传播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破除刻板印象有积极意义。其次,李子柒的视频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中独特的物产为中心,通过生动丰富、具有现场感的介绍,让外界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有了具体可感、生动鲜活的认知,自然而然地跨越文化障碍,也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一种在新媒体平台上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所具有的正面效果。

另外,文化传播还要了解受众需求。传播往往不能只考虑我有什么,还要考虑他对什么感兴趣。文化传播既要以我为主,也要对受众有深入理解。如果只是把我的内容做单向传播,往往不会产生良好效果。

(摘编自《文化传播需要更多李子柒》,有改动)

材料三:

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了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文明。透过这些生动丰富的文明形态,抓住交流互鉴这一本质要求,顺应文明发展规律,才能破除人类在文明发展道路上的诸多困惑,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交流互鉴是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文明有机体的基本特征。人类在不同地区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不同文明形态。人们不仅要从自然界获取各种物质资源,还要在个体生命活动基础上构建起种族、氏族、民族文化。历史上,受技术条件、交通工具等限制,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一个长时段的缓慢过程,但这种交流客观存在。

文明往往是内聚力和外引力的统一体。一方面,它通过内聚力来维系自身的特质,使自身得以传承和延续。另一方面,它通过外引力将外部资源转化成自身养分,使自身得以开放发展。随着时间推移,原来分散在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明的差异性逐渐表现出来,其互补性也会越来越强。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文明的开放程度和借鉴能力就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就会走向衰落。只有保持开放,通过交流对话,积极同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互鉴,才能更好获得外部参照,在互鉴中清楚认知彼此优长、探寻互补空间、促进自身发展,从而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交流互鉴是不同文明寻求合作共赢的必然途径。不同文明承载着不同的价值,文明共同体也是价值共同体。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不同文明既有各自特殊的价值也有共同的追求。比如,在当今世界,虽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共同心愿。我们应秉持平等和相互尊重,加深对自身发展道路和其他国家发展道路差异性的认知,以团结、智慧、勇气促进交流互鉴,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走合作共赢之路。文明交流互鉴应是平等的,而不应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是单一的、单向的。强调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

多年来,世界格局不断变化,人们对不同文明共生共存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其他国家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摘编自《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有改动)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子柒的美食视频鲜活生动,降低了文化折扣,可为更多样式的文化传播打开空间。

B.美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虽然低端,但容易理解和沟通,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

C.文化传播既需要有高雅内容、有深度的价值理念,也需要有具体可感的传播方式。

D.李子柒的视频让外界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有了具体可感、生动鲜活的认知。

14.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交流互鉴是文明存在和发展的本质所在,只要抓住它,就能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B.文明要保持活力,不仅要做好自身传承,更重要的是善于将外部资源转化成自身养分。

C.具有各自特殊价值的不同文明,如果不能做到交流互鉴,就无法走出合作共赢之路。

D.若要让世界文明百花齐放,我们就要以平等的姿态,优先为其他文明发展创造条件。

15.下列说法中,不能证明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必要性的一项是(   )

A.一批中国网络影视作品被国际主流视频网站购买,并向全球观众推荐,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掀起一阵翻译热

B.山东各地以乡村儒学讲堂社区儒学讲堂等为载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C.敦煌研究院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通过互联网+”传播敦煌文化、讲好敦煌故事,获得来自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

D.中医药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元素,近年来借助各类项目或平台走出了国门,使其国际传播超越自发性阶段。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古塘传

方苞

佘从先兄百川求友,得邑子同寓金陵者曰刘古塘,于高淳得张彝叹。归试于皖得古塘之兄北固于宿松得朱宇绿余平生昵好志趋术业之近与诸君子比者有矣。然其年或先后生于余,而自有其侨;或年相若,而交期则后。惟诸君子同时并出,而为交皆久且深,故世莫不闻。丁酉秋,作《四君子传》。

刘捷宇古塘,先世怀宁人,迁于桐,既而流寓金陵。其为行笃,自信而不牵于众,文亦然。始入江宁县学,课试必压其侨,名日起。独自谓所业弗善也。中岁发愤,究讨经史诸子。久之出所为文,众弗善。以进于有司,则摈焉,而私自喜。

有与同姓名者,为江宁学武生,大患乡里,督学邵嗣尧闻其名而未察也。捷入试,忽命榜笞数十,已而知其误,乃置其文四等,比郡皆哗。无何,邵以暴疾卒,人皆为捷快,而捷前后无几微动于词色。

家甚贫,僦屋穷巷,无一亩之回。以名在天下,诸大府常不远数千里以厚币招之,一语不合,则驾而归,无能留者。遂宁张公鹏翻督学江南,招入使院,有故人以夜诣捷,出千企为其姻家请事。捷曰:吾不意君以此等人视余!其自远方归,解装常得数十百金,族姻故旧环至,视其所急而分给之。随手尽,俄而窘空,日旰不得食, 宴如也

捷故名家子,其祖若宰,明崇祯辛未及第第一人,兄辉祖,康熙庚午乡试举第一,及辛卯,捷复举第一。议皆谓:味明科目有三试皆一者,今独无有,惟捷可当之。里而为礼部者独不喜捷所为文,磨勘停一科。癸已秋,将赴公车,会其友方苞以《戴名世文集》牵连编旗伍。橄有司解送妻子北上,捷日:吾义不可不偕行。至京师,试期已过。其后病且衰,竟未得一与礼部之试。

(节选自《方苞集》,有删改)

1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归试于皖/得古塘之兄北固/于宿松得朱字绿/余平生昵好志/趋术业之近/与诸君子比者有矣

B. 归试/于皖得古塘之兄/北固于宿松得朱字绿/余平生昵好/志趋术业之近/与诸君子比者有矣

C. 归试于皖/得古塘之兄北固/于宿松得朱字绿/余平生昵好/志趋术业之近/与诸君子比者有矣

D. 归试/于皖得古塘之兄/北固于宿松得朱字绿/余平生昵好志/趋术业之近/与诸君子比者有矣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陵:南京的别称,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金陵: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临安也是南京的别称。

B. 督学:又称视学,旧时教育主管部门中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是提督学政或督学使者的简称。

C. 磨勘:吏部和各道观察使对官员考绩进行复验或翰林院儒臣对乡、会试试卷进行复核,文中指后一种意思。

D. 公车:泛指科举时代举人进京应试或入京应试的举人,后来也指入京请感或上书言事,本文指举人进京应试。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结交了众多朋友,他们志趣相投,学业相近,年龄比作者或大或小,唯独四君子年龄相近,交情久深。

B. 刘捷在江宁县学时,考试必定超过同辈,声名鹊起;中年发愤读书,研究经典,但是写出的文章不被别人看好。

C. 刘捷家境贫寒,租货房屋居住在陋巷,但是只要有钱,他会根据族人、姻亲、老朋友的情况缓急分给他们钱财。

D. 刘捷是名家子弟,乡试、会试都取得了第一名,大家都认为刘捷可以承担科举考试三试皆第一的重任。

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何,邵以暴疾卒,人皆为捷快,而捷前后无几微动于词色。

2)随手尽,俄而窘空,日旰不得食,宴如也。

20. 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刘捷的性格特点。

()古代诗歌阅读(9)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南宋·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江城:今江苏省南京市。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指代养老之处。

2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海两句交代了时局的危急,点明了感慨的原因,具有提领全词的作用。

B.“疏髯二句运用比喻和夸张,既写出诗人为不能报效疆场而惋惜,又写出诗人涕泪的情态。

C.“别愁两句,以景结情,营造出一种迷离恍惚的气氛,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词感情真挚,意象精巧,意境深远,语言清新淡雅,读来韵味十足,感人至深。

22.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23.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或诸侯朝见天子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写出了自己心系国家危难、不禁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采用怀古伤今的手法,感叹六朝繁华不再,委婉地流露出作者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

4)《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9)

语言基础应用(5分)

很多人还记得,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常为了买到一本新书而在书店门口不屈不挠地排队,为了□□一本心爱的名著而在家里不眠不休地抄书。今天,中国每年出版新书多达几十万种左右,纸质书、电子书等任人选择,即便足不出户也能畅享好书。但随着方寸屏开始占据更多人的阅读时间,书似乎又离人们越来越远了。我们在朋友圈里点赞,在微博上查看热搜,在兴趣小组里寻找影评,手机的弹窗将我们带往新奇丰富的网络世界。数据显示表明,近十余年来,我国人均年图书阅读量一直徘徊在5本以下。有人担忧,在数字化时代,阅读变得越来越短,越来越浅,越来越碎片化,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阅读稍微厚一点的图书。从这个角度说,人们离书更近了。

2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②句划线处应删掉左右

B. ⑤句划线处应删掉显示表明

C. ⑥句划线处表意明确。

D. 置于⑤⑥句之间,文段会变得更连贯。

25. ①句中划线的两个分句结构相同,请在后一个分句的空格处添加一个词,使其完整。

()语言文字运用Ⅱ(11)

26.下图是某网站春天的印记图片集里的一张,请根据图片,发挥想象,描写一个场景表现这一主题,要求:语言生动形象,使用两种修辞手法,字数在6080字之间。

四、写作(60分)

2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说: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请以流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突出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根据本句的前一句所有的村庄都长满了树,从远处看,除了一片茂密的树林可知作者在这里重点介绍的是树的茂密,你根本想象不到哪里是村庄是对前一句从远处看,除了一片茂密的树林的进一步解释,是为了说明树的茂盛。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本段在北方,走进村庄,其实也就是走进了树林。因为,没有树的地方,就没有村庄的存在在乡村人的观念里,树与村庄是密不可分的可知本段作者是解释树与村庄的关系密切,二者密不可分。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题干,可得出本题的答案在原文第段,从原文人们把树看得很重,他们认为,没有树的村庄,那里肯定人丁不旺,村庄就没有生机可得出:有了树,才有子孙盈门;有了树,村庄才有生机;从而没有树的庄户人家,家道是会败落的可得出:有了树,家道才会兴盛。而文中没有树象征着家庭财运和财富的相关内容。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修辞手法的能力。

划线句子树干上长满了粗糙的裂痕,就像一张饱经风霜的老人的脸通过字可知本句是一个比喻句,把长满了粗糙的裂痕的树干比作一张饱经风霜的老人的脸,本体是长满了粗糙的裂痕的树干,喻体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老人的脸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文在段介绍了树封王的内容。从原文树王务必是历经岁月沧桑洗礼,树龄在百年以上,积淀了一定的村文化,否则就没有封王的资格可得出树封王的必备条件是历经岁月沧桑的洗礼,树龄在百年以上,有一定的村文化积淀。从原文树王一般都是挂有果实的树种,像银杏树、核桃、梨树之类的品种,象征着一个村子人丁兴旺,子孙盈门”“在我的印象中,我们村子里的树王,是一棵槐树可知必须是能结果的树种并不是树封王的必备条件。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中成语熟语意思的能力。

形容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中的偏僻荒凉可得出;从其中的见不到人家可得出无人烟,所以该成语是荒无人烟,在原文第在北方,走进村庄,其实也就是走进了树林。因为,没有树的地方,就没有村庄的存在。很难想象,没有树的村庄,必然给人一种荒无人烟的感觉可找到该成语。

妇女和小孩都知道可得出该成语是妇孺皆知,在原文第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我国北方各地,祖辈相传,妇孺皆知,甚至有只知大槐树而不知其始祖者可找到该成语。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第段内容的理解、整合、筛选。从原文第几百年前,也许是从飞鸟的嘴里坠落的,也许是从昆虫的身上遗留下来的,或是随风飘落而来的可知这些内容是作者对松树种子来源的猜测,而原文并没有猜测是人们有意种植的内容,所以人们有意种植于文无据。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并整合段落信息的能力。

本段共有4句话,第1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总的概括,第2句和第3句是对第1句的具体解释,第4句是作者情感的表达。通过分析可知第1只有绿树生长的地方,才能诞生美丽的家园最能概括第段内容。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题目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要求学生首先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找出重点词语,再总结出答案。通过理解分析本文内容,可得出本文的重点词语是大树”“村庄;从所有的村庄都长满了树”“北方的乡村,不仅仅每个村子里都长满了树”“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而凡是长满绿树的地方,就是人们居住的村庄通过长满一词可知树的绿,可知村庄长满了绿大树;从只有绿树生长的地方,才能诞生美丽的家园可进一步得出答案长满绿大树的村庄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项,美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虽然低端表述不当,原文是有人以为这种文化交流和传播不够高大上’”,这只是有些人的看法,并非客观事实。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项,只要……条件关系不当,说法绝对,第一段说的是抓住交流互鉴这一本质要求,顺应文明发展规律,才能破除人类在文明发展道路上的诸多困惑,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B项,更重要的不当。原文第三段是另一方面,它通过外引力将外部资源转化成自身养分,使自身得以开放发展,可见是并列关系,并非递进关系。

D项,优先为其他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表述错误。原文最后一段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其他国家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既要……又要并非递进关系,不存在优先为其他文明发展创造条件。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探究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表述的角度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而非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归试于皖为介词结构后置句,于皖作整个句子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志趋术业之近中,作句子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句子翻译为:回皖参加考试,结交了刘古塘的兄长北固先生,在宿松结交了朱字绿。我平生亲近喜欢的、志趣学问与我相近的,和这几位君子相像的人也是有的。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考生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看清题干要求,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对选项进行辨析。

A项,临安也是南京的别称错。临安是杭州的别称。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D项,刘古塘乡试、会试都取得了第一名错。原文只说捷故名家子,其祖若宰,明崇祯辛未及第第一人,兄辉祖,康熙庚午乡试举第一,及辛卯,捷复举第一,由此可知,刘捷取得了乡试第一,未取得会试第一。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翻译时应注意:无何,不久;暴疾,突然发病;而捷前后无几微动于词色,介宾短语后置句;无几,没有多少。

第二句翻译时应注意:俄而,不久;日旰,天色晚,日暮;宴如 安然自若的样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作品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二段说其为行笃,自信而不牵于众,可见刘捷仁义敦厚、自信而且有主见;第4段说一语不合,则驾而归,无能留者,可见刘捷是一个率性不羁的人;视朋友情况缓急分给他们钱财、护送方苞妻子儿女北上的情节体现刘捷的重义轻利;日旰不得食,宴如也,体现刘捷处世泰然,处变不惊。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我跟随兄长百川寻求朋友,结交了和我同乡并且一样寄居金陵的叫作刘古塘的人,在高淳结交了张彝叹。回皖参加考试,结交了刘古塘的兄长北固先生,在宿松结交了朱字绿。我平生亲近喜欢的、志趣学问与我相近的,和这几位君子相像的人也是有的,可是他们的年龄有的比我大,有的比我小,他们自有他们的同辈人;有的与我年龄差不多,但是我们交往的时间却很晚。只有这几位君子同一时期一起出现了,我们交往的时间都很长且交情深厚,所以世人没有人不知道(我们之间的情谊)的。丁酉年秋天,我写了《四君子传》。

刘捷字古塘,祖先是怀宁人,后来迁徙到桐城。不久流落到金陵居住。他品行仁义敦厚。相信自己并且不被众人牵制,文章也是这样。起初进入江宁县学,考试必定超过同辈,名声一天天地传开了,唯独自己认为所从事的课业不喜欢。中年发奋读书,研究探讨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学说。时间长了,他拿出写的文章,众人都不喜欢。他把(文章)进献有关部门,就被摈弃不用,但是私下里自己很喜欢。

有和刘捷同名同姓的人,是江宁县学武秀才,大肆祸害乡里,督学邵嗣尧听说了他的名字却没有仔细调查,刘捷进去考试,督学邵嗣尧突然命人(把他)鞭笞拷打了数十下。不久督学知道自己误会了,就评定他的文章为第四等,临近的郡都议论纷纷。不久,邵嗣尧因为突然发病死去,大家都替刘捷感到高兴,但是刘捷事前事后在言语神色上没有多少变化。

家里非常贫穷,在冷僻简陋的小巷租赁房屋,没有一亩之田。因为名扬天下,许多总督常常不远千里用丰厚的礼物招揽他,一言不合,就起身回去,没有人能留下他。遂宁张鹏翮督学江南,招他进入自己幕府,有个朋友在夜里拜访刘捷,拿出千金替他的姻亲用私事请托。刘捷说:我没想到您拿这样的人来看待我!他从远方回来,卸下行装常有几十上百两金子,族人,姻亲,老朋友等围着他,他根据他们的急用情况来把钱分给他们。(刘捷)随手散尽(钱财),不久陷入穷困之中,到了晚上也吃不上饭,(他)依然安然自若的样子。

刘捷原本是名家子弟,他的祖父刘若宰,明朝崇祯辛未年进士及第第一人。同母兄长刘辉祖,康熙庚午年乡试举第一,等到辛卯年,刘捷又考取乡试第一。众人都说:宋明科举考试有三次考试都是第一的,唯独现在没有,只有刘捷可以承担这项重任。但是礼部的主考官唯独不喜欢刘捷写的文章,翰林院官员复核之后,认定其中一科不合格。癸巳年秋天特地举办的会试,刘捷将要去参加考试,恰逢他的好友方苞因为《南山集》案牵连被编入八旗壮丁的户籍(奴籍),命令有关部门押送妻子儿女北上,刘捷说:我的道义让我不能不一起前去。到了京师,会试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在这以后生病并且衰老,最终不能参与礼部的会试。

2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语言清新淡雅错误,应是凝练厚重。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分析诗歌情感要结合全诗,逐联分析,才不会遗漏要点。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事实,包括从宣和七年金灭宋至绍兴四年金军兵临建康城下这段历史。前半句表达作者对侵犯者的愤慨,后半句表达他对朝廷的不满。岁华销尽客心惊,作者心惊于十年时间倏忽而逝,而自己报国无望,国事亦难以振兴。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的遗恨,以及因国事而涕泪不止的忧虑之情。词的下片,送老一词,上承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吴兴”“别愁”“孤影,是贯通上下词意的关键词。归隐虽是作者所愿,但是他却不忍心与老朋友道别。相望二字,点出依依惜别之态。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是作者与故人分别之后,对故人孤独愁苦情态的想象。深夜的细雨、窗灯、孤影、别愁,共同构成一幅凄迷伤感的别后思念图。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23题详解】端章甫    (2).愿为小相焉    (3).戎马关山北    (4).凭轩涕泗流    (5).六朝旧事随流水    (6).但寒烟衰草凝绿    (7).素月分辉    (8).明河共影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涕泗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1)关键词公西华”“宗庙祭祀或诸侯朝见天子之事,因此为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关键词为心系国家危难”“感伤涕零,因此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关键词为怀古伤今”“六朝繁华不再,因此为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4)关键词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因此为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D项说法错误,从这个角度说,人们离书更近了。应在②③句之间。前面强调出版的书多,供选择的也多,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人们离书更近了。后面接转折句

故选D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本题前一分句人们常为了买到一本新书而……”,排队是为了买到新书;后一分句为了□□一本心爱的名著而……”,抄书是为了留住名著。因而,空格处应填写留住

26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主要抓住图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图,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本题:

图中大背景是春天来了,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桃花盛开了,一丛丛,一簇簇,散发出阵阵迷人的气息,运用比喻修辞,把桃花比作一束美丽的彩霞,表现它的美丽;小鸟被迷人的桃花吸引,站在枝头,好像在说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表现它欢快的心情。花儿鸟儿就是春天的印记,并为春天增添了许多乐趣。

27题详解】例文:

流言

人与人相处,多多少少会产生误会,然而产生误会时,大多数人都只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但我们常常忽的一点是,有时候对我们最为忠诚的眼睛和耳朵也会犯错,它们会向我们传递一些不真实信息。就因为我们太过相信了,以至于自己成了误会的始作俑者。

错误领会,却不知其错误,反而继续错下去,便有了流言。

孔子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一个人从道上刚听见传言,转身就在路上开始跟别人说,飞短流长。孔子认为,这并不是真正君子的作风。然而这个世界上君子不多,许多虚假信息就是这么传播开的。

某些人散布流言是因为别有用心;某些人传播流言则是因为偏听偏信,不加辨别,嘴巴闲不住。谎话一传十十传百,说多了也会成的。古代有三人成虎的典故;近代有影星阮玲玉自杀,留下遗言说人言可畏;现代资讯发达,互联网上信息泛滥,更是真假难辨。

流言就像流感。天气多变,免疫力低的人最容易感冒,没及时治疗或者没采取保护措施,接触其他人,便可能传递下去,其他抵抗力低的人也就跟着感冒。有时候,流言会自动消除。就像流感不治而愈;有时候,只有强大的事实才能击毁流言,正如只有药物才能治愈顽固流感。流言又像是盛开的罂粟花,它似美实毒,却有长久的生命力。听信它的人,也许会迷失,也许会沉沦。

过去也好,现在也好,未来也罢,流言似乎总有那么一种力量,它会控制人的思想,束缚人的行动。一句流言,就有可能毁灭一个人的一生。当然,也可能成全一个人的某种欲念。

流言让某些人得意,让某些人快意,也让某些人失意。

情感越是丰富的人,越可能轻易相信流言,进而受流言伤害,或因为流言伤害另一个人。有些人最初听到流言,也许会有激烈的反应,但听到的流言越来越多,内心频受侵蚀,便可能会麻木。

轻信流言的人多容易失去自我,没有了自己的是非标准,在纷乱现实面前手足无措。喜欢散布流言的人要么居心叵测,要么常常受人利用。他们都可能成为别人的工具甚至帮凶,所以他们都可怜。

现实如此丰富而喧嚷,大事小事层出不穷,街谈巷议不会轻易消失,流言可能永远存在。但流言不足为惧。多听多调查,不随意下结论,流言自然无法打败你。自己行得正,立得正,就不怕影子是斜的。污言秽语泼过来,自然有精神的盾牌遮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话题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流言指广为流传而无根据或来源的说法。以此为话题写文章,得做到分析深刻,言之有物。可以从分析流言产生的原因入手:别有用心者用流言飞语做武器,达到个人目的,所以不惜制造谣言;好事者无聊之极,轻信轻传,把谣言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无意中充当了别有用心者的帮凶;中国文化的渊源和现实的社会风气有轻信谣言的基础;当事人不够警惕,做事常不考虑后果。进而谈到流言的社会危害:混淆了视听,模糊了真相,淹没了真理;伤害当事人,甚至致命;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社会和谐;对始作俑者也会带来一些伤害。最重要的是必须有自己的思考,讨论如何对待流言。当事人:做事前先考虑后果,尽量兼顾社会舆论和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主动出击,创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环境,适当抓住时机反击流言制造者;从流言中吸取教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社会公众:把精力放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休闲娱乐上;多了解,多思考;不轻信,不轻传。

【立意】1.抵制流言,还社会清明;

流言止于智者;

用法律斩断流言的利剑。

【素材】1.真正抵制流言,消除歪风,还得靠广大旁听者旁听者要敢于坚持真理,联合起来,支持流言受害者,批评流言传播者,惩罚流言编造者。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每个人还应做到人人自律,为他人着想,不传闲话。而受流言中伤者,也不要太脆弱,与其在流言的困扰中缩手缩脚,抬不起头,不如坦坦荡荡,泰然处之,贾流言于不顾,走自己的路,让大家说去。(精彩片段)

当你一打开朋友圈,大量转载的文章纷纷涌现。从养生知识到国际风云,包罗万象,如同一个微型社会。当你看到日本核电泄漏,近海盐场遭到污染,国民陷入食盐危机的帖子,是否有一种如临大敌的紧张感?于是你秉承着为他人着想的想法,随手便点了转发。殊不知这小小的转发之后会隐藏着由于食盐抢购导致交通拥堵,人心不安,甚至出现社会不安的后果。你当然不知道,因为即便是酿成后果你也只会以大家转转,我也就转了来安慰自己。(精彩片段)

与流言面对面,大声地说:我不怕!一声发自肺腑、来得坦荡的声音已能将这些无稽之谈压倒。异常优秀的人也好,低级恶劣的人也好,平凡普通得可以的人也好,一旦受人瞩目了,流言也随之而来。大家只凭着几个听说便能将,一传十,十传百地繁衍下去。尽管那些犀利的话语击中你的自尊,击中你柔弱的心,只要你敢于说一句澄清自己的话,这流言的空中花园就会摇摇欲坠,愚人们也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你,对流言蜚语也半信半疑了。(精彩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