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铁三连》(50篇):小说点评三百篇(2)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3223次点击|56次点赞

赞一下



 微信图片_20220310145227_看图王.jpg

《消失的铁三连》(50篇)

小说点评三百篇(2

 

练建安

 

《消失的铁三连》由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12月出版,入选全国“农家书屋”推荐书目。此为主编点评第一稿,出版时有修改;小说篇目也有调整。小说原文省略,有兴趣的朋友请上网寻找。谢谢!

 

 

消失的铁三连

 

主编:练建安

 

 

 

限  度………………………………杨晓敏

孩子的童话…………………………杨晓敏

傍晚七点钟…………………………杨晓敏

扫晴娘………………………………凌鼎年

1943年的烤地瓜……………………凌鼎年

抉择…………………………………凌鼎年

将军情………………………………刘建超

将军骨骼……………………………刘建超

将军树………………………………刘建超

谢一枪………………………………余显斌

消失的铁三连………………………余显斌

看戏…………………………………侯发山

英雄坟………………………………侯发山

大别山………………………………侯发山

“皇票”……………………………相裕亭

摸鱼…………………………………相裕亭

赶海…………………………………相裕亭

烈士…………………………………袁炳发

锄奸…………………………………袁炳发

呆鸟…………………………………袁炳发
老枪……………………………………申平

军功马…………………………………申平

去找战马墓……………………………申平

红孩子………………………………崔楸立

保证…………………………………崔楸立

一枝花………………………………崔楸立

伤兵…………………………………李立泰

军鞋…………………………………李立泰

宿营…………………………………李立泰

臭子…………………………………邢庆杰

叛徒…………………………………邢庆杰

“马大蒙”轶事……………………邢庆杰

月季花…………………………  刘国芳

对决………………………………陈力娇

除奸………………………………孟宪歧

栖霞………………………………邓韶征

灯花…………………………………徐风

着火的玫瑰………………………唐宝洪

意志………………………………王培静

绿妮儿………………………………蓝月

残画………………………………钟茂富

变节………………………………司玉笙

秘密………………………………范春叶

造盐兵……………………………杨国栋

龙凤玉坠…………………………冯伟山

五角星………………………………刘帆 

忘不了那只酒葫芦………………有令峻

老吴的最后一班岗…………………崔立

绞刑架下…………………………符浩勇

窗台那盏灯………………………符浩勇

红军战士001……………………曾立力

神医………………………………曾立力

突围…………………………………于博

绝境…………………………………于博

价值………………………………余清平

赎金………………………………余清平

襁褓………………………………余清平

双龙银圆…………………………练建安

端炮楼……………………………练建安

一件棉大衣………………………练建安

 

 

 

 

限  度

 

杨晓敏

 

 

(选自《台港文学选刊》2020年第5期)

 

主编点评:驻守边塞的军人回到久违的城市,搭上了无轨电车,车厢拥挤,一位美丽的姑娘的辫子被缠住了,误会了他,打了他一个耳光,指责他是“流氓”。是可忍,孰不可忍?热血男儿岂可受此侮辱?军人是理性的,克制的,以极大毅力控制着几乎失衡的心理。“突然,他猛地向一旁挤去,那力量大得惊人。人墙纷纷倾斜。——众人看到,那条漂亮的长辫子根本不是抓在军人手里,而是悬在空中荡悠着穿过军人的腋窝,辫梢紧紧地夹在门缝里。”误会消除了,姑娘“请求惩罚”,“姑娘痛苦地闭上了泪眼”,然而,军人“仅仅伸出一根拇指,在姑娘花朵般艳丽的脸颊上,轻轻滑抹一下……”姑娘或许不会知道,军人们爬冰卧雪驻守边塞,正是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这“人民”,当然包括那位美丽的姑娘。小说写得很美,“刚柔相济”是其重要的写作特色。

 

 

孩子的童话

 

杨晓敏

  

 

(选自《台港文学选刊》2020年第5期)

 

主编点评: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写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就是写作中的“烘云托月”手法。作家通常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不直接着墨于该形象本身,而是通过渲染烘托,创造出一个强烈的艺术氛围,使被描写的对象,更加鲜明生动,光彩照人。《孩子的童话》写到:“我”来到河南老乡杨参谋家,看到他的孩子独自一人“抱着鸡玩”快乐的样子。返回拉萨途中,“小车刚停在招待所院内,小杨杨便惊喜地跳出来,歪斜地扑到一排大杨树下,弯下身子,用小手呼呼啦啦地拨弄起金黄的落叶来。”“我们几个男人都猛地怔住了,顿时觉得眼睛酸得厉害。”表面看来,小说是写《孩子的童话》,写孩子的孤独、寂寞以及天真无邪、乐观向上的心态与言行;实际上,小说是写杨参谋等大批边防军人为国戍边的无私奉献精神。这就是“烘云托月”了。

 

 

傍晚七点钟

 

杨晓敏

  

 

 

(选自《台港文学选刊》2020年第5期)

 

主编点评: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的著名定义是:“除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文学作品中的细节,可以小中见大,细处传神,把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血肉丰满地表现出来。别林斯基甚至说:“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能够把任你写上十本书也无法表现的东西表现出来”(《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第294页)。小说《傍晚七点钟》,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我想,让读者印象深刻的,是那落日余晖之中的高山“足球场”和“足球比赛”,空空的罐头盒成为他们独特的道具。同样是写戍边卫士的孤独寂寞与坚守牺牲,与前一篇《孩子的童话》不同,《傍晚七点钟》是“正面描写”,夹叙夹议,重在细节传神。

 

 

扫晴娘

 

 

凌鼎年

 

 

(原载《青年博览》2008年7期,《微型小说精品》选载。)

 

 

 

主编点评:相信很多读者看到“扫晴娘”三个字时,会在心里嘀咕:什么是扫晴娘呀?

这就涉及到我们的中华民族习俗了。

扫晴娘是妇人手持苕帚的红绿剪纸像。民间祈祷雨止天晴时,通常挂在屋檐下。挂扫晴娘像的传统习俗流行于大江南北,陕西汉中一带称之为“扫天婆”。

小说故事,是在剪扫晴娘像的基础展开的。剪纸阿婆技艺高超,剪纸出神入化。她痛恨日寇侵占娄城,剪扫晴娘时加上了“膏药旗”模样,“用线穿之,挂于檐下,看着纸人头朝地,腚朝天,在风中飘呀摇的,一丝快意泛上心头。”不料,汉奸翻译告密,引来了“吉田太君”,鬼子头目老奸巨猾,利诱剪纸阿婆“多多地剪”,三个月后,为她举办“剪纸展览”。剪纸阿婆决然拿起剪刀,把右手大拇指连骨带皮剪了下来。

小说成功塑造了剪纸阿婆正气凛然、铁骨铮铮的艺术形象,昭示着抗战必胜、正义必胜,人民必胜的真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扫晴娘》一文,显然是作者建立在民俗研究的基础上创作的。由此可见,一个作家创作出好作品,需要相关的必备的(如民俗)精确的知识。

 

 

 

1943年的烤地瓜

 

凌鼎年

 

(原载《雨花》2015年增刊)

 

主编点评:

这是一个跨越50多年的故事。

1943年,三连阻击鬼子的战斗战已经两天两夜了。钟连长为了给三连留个根,命令年龄最小的司号员二娃子(宋大枣)向上级汇报情况。途中,二娃子发现了一垄地瓜,他用连长给他的一块银圆,放在地头,挖了地瓜,烤了给阵地上的战友送去。敌人的炮火炸昏了二娃子,乡亲们救了他。二娃子醒来后失忆了,乡亲们告诉他:三连全部牺牲了。

二娃子70岁那年,意外地恢复了记忆,他想起了连长,想起了战友们,想起了那个无名小山坡,想起了那包烤地瓜。他执意送去50多年前没有送到战友手里的烤地瓜,祭奠牺牲的战友们。

小说是虚构的,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达到艺术真实。二娃子战友感情,并没有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消失殆尽,相反,更为真挚,更为深沉,他将要用一生来珍藏它、纪念它。

 

 

 

抉择

 

凌鼎年

 

(原载《雨花》2015年增刊)

 

 

主编点评:

凌鼎年作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微山湖畔的煤矿生活过20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他曾写过微山湖系列小说,《抉择》是其中之一。

当年,位于苏鲁豫皖交界处的微山湖畔,是重要的抗日战场,活跃着铁道游击队等多支抗日武装,发生过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可能因小小说的篇幅关系,作者没有正面去写扒铁轨、炸碉堡、飞车歼敌等读者耳熟能详的故事,而是选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特殊事件展开叙写。

文中两位主要人物,一位是左腿负伤的游击队鲁队长,一位是胸口受伤的县委郝秘书。他俩被围困在柳庄,鬼子以枪杀村民来威胁他们投降。村民一个又一个倒在了鬼子的枪下。怎么办?这对两人都是生死考验、良心拷问。鲁队长主张以牙还牙,坚决反击;郝秘书认为,为了救百姓,即使背个骂名也是值得的。最后,两人无一生还。

县志记载对两人的社会评价却迥然不同。孰是孰非?小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小说深刻揭露了侵略者的残忍本性,同时,揭示了抗日战争中具体战斗的复杂性。抗战胜利,来之不易。

 

 

 

将军情

刘建超

 

(原载《天池·小小说》,《小说月刊》转载。)

 

主编点评:

小说题为“将军情”,相信读者朋友一定是猜出了相关故事内容。

在我看来,这篇小说是非常精巧的。

为什么?小说大致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战场负伤的将军,将仅有一支的麻药,让给了负伤的战士,体现战友情。将军忍痛接受手术,咬碎了四颗钢牙,英雄硬汉形象跃然纸上。第二部分,将军遵守医院制度,等待中“浪费”了仅有一个小时,错过了探视爱妻的机会。

“将军从网兜里挑出一个苹果,用小刀子精心地旋着苹果皮,又小心地把旋下的果皮恢复原样,说,把这个苹果交给茹医生。”这是将军真挚的爱情。

小说中,多次特写了“手”与“苹果”。这正是小说的精妙之处,使两部分的衔接,浑然天成。

 

将军骨骼

 

刘建超

 

 

 

(原载《小小说选刊》,入选《2015中国小小说年选》)

 

 

主编点评:从一个普通的革命战士,成长为将军,有一个漫长的艰辛历程。作者截取其中的若干片段,勾勒出将军的成长足迹。这支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振兴,抛头颅,洒热血,随时准备牺牲个人的一切,还有什么不能奉献呢?“将军骨骼”是具象,也是意象。奉读全文,令人肃然起敬。

 

将军树

 

刘建超

 

 

(原载《百花园》,入选《小小说选刊》《军旅小小说》)

 

刘建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小小说学会副会长。出版《英雄传说》等11部小说集。获冰心儿童图书奖、小小说金麻雀奖等奖项。

 

主编点评:茫茫戈壁滩,军营入口处竟然有五棵胡杨树泛出了嫩嫩的绿芽。这五棵胡杨树就成了将军心目中的“宝贝疙瘩”。整篇小说,围绕着将军植树、护树、爱树的种种言行,写将军与树的“亲密”关系,最后,将军长眠在胡杨树下,与之合二为一。这胡杨树,就成了“将军树”。小说行文细密,格调昂扬,奋发向上,写出了老一辈革命军人的精神风貌。“我”的介入,亲历,目击,置身事件之中,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我就在‘将军树’下站岗。我就是当年折断树枝编草帽的那个娃娃。”可谓精彩之笔。

 

 

谢一枪

 

余显斌

 

( 原载《短小说》2009年9期)

 

主编点评:

小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法,就是“动中见人法”,即在矛盾冲突中,把人物的动作、对话与人物的内心活动融为一体的描绘方法。小小说不允许大段大段地描绘社会环境,不允许大段大段地剖析人物心理活动。“动中见人”,历历在目,如身临其境。

《谢一枪》就是在“动中见人”完成其人物形象塑造的。

小说大致分四层:一、谢一枪与他的绰号相反,是一个战斗技能特别差劲的士兵,战斗中,他把步枪摔打成了“烧火棍”。二、营长安排谢一枪养马,“遛得马儿膘肥肚圆。”三、谢一枪救治了一匹受重伤的东洋马,取名利剑。利剑失踪,带回了12匹敌方母马。四、从一支“八路军地方武装”的军马细微破绽,谢一枪识破了他们是化妆的鬼子特工队。旅部挫败了敌人的突袭阴谋。谢一枪受到表扬。至此,一位八路军战士的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消失的铁三连

 

余显斌

 

 

(选自《民间故事选刊》2019年7期,入选中学语文试卷

 

 

余显斌,《读者》《意林》等签约作家,出版作品集19本。

 

主编点评:

1950年11月下旬,抗美援朝战争长津湖战役中,美军南逃沿途被“冰雕”群像震惊: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俯卧在摄氏零下40度的阵地上,手握钢枪、手榴弹,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20军的2个连、27军一个连三个连队成建制被冻死的壮烈场面。

《消失的铁三连》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虚构的一篇小说。小说将笔触放置在铁三连执行任务之前,将军与参谋长对铁三连抱有必胜的信心,铁三连连长对完成艰巨任务也是信心百倍。可是,结局却大大出乎意料之外,敌人突围而去,铁三连一枪未发。将军来到阵地上,发现铁三连成建制被冻成“冰雕”的壮烈场面,将军大喊一声:“我的兄弟们啊!”这个从不流泪的汉子,哗的一声,眼泪流了出来。

“冰雕连”是一座精神丰碑、一种文化符号,被载入军史。

 

 

看戏

 

侯发山

 

 

(原载《小说月刊》2019年第4期,《微型小说选刊》转载)

 

 

 

主编点评: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经此一战,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看戏》,是在“抗美援朝”时期真实事件的基础上虚构的小说。作者没有把写作的重心放在硝烟弥漫的战场里,也没有把写作的重心放在爱国者常香玉大师为志愿军捐献飞机的漫长艰辛的巡回义演上,作者把写作的重心放在三个孩子千里寻母的曲折过程中。构思巧妙,可谓匠心独具。

最后一段引用的“新闻报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写作手法,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叫“卒章显志”或“篇末点题”。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运用这种写作手法的典范。在我看来,《看戏》有异曲同工之妙。

 

 

英雄坟

 

侯发山

 

(原载《小说月刊》2019年第10期)

 

主编点评:

逃荒要饭的刘姓三口之家,被好心的袁村收留了。他们很快地融入了这个村庄。一天,追踪八路军的鬼子来了,威逼村人带路。刘福挺身而出。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传言,刘福跟日本人走了。“汉奸”刘福的爹娘从此受到百般刁难与欺辱。数十年之后,当地民政干部来到了袁村,证实刘福是一位牺牲的抗日英雄。

纵观全文,其重要的写作手法是“欲扬先抑法”。文似观山不喜平,小说创作更是如此,小说家往往采取抑扬顿挫、起伏有致的方法,置人物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曲折多变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英雄坟》的“抑扬”要点是村人的“误会”,当地民政部门的“迟到”,延缓了“误会”消除的时间。当“历史的迷雾”散去,真相大白,全村感动,立“英雄坟”,改袁村为刘村。

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隐藏在老百姓与天地之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

 

 

大别山

 

侯发山

 

(原载《小说月刊》2020年第10期)

 

主编点评:

1938年秋,鬼子进村“扫荡”,无恶不作,正当鬼子活埋老族长(江老爹)的紧要关头,神兵天降,八路军黄连长率部赶到,全歼鬼子兵。

九年后,还是一个秋天,解放军黄团长(原黄连长)留在江老爹家养伤后住入山洞,被土匪抓获活埋,关键时刻,江老爹冒着危险救出了他。

这两段军民“互救”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关系。“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人民群众,是人民军队的力量之源。

小说《大别山》的开头部分,风景描写特别精彩,一派祥和宁静。突然,一声枪响,鬼子进村了,老百姓的恶梦开始了……小说讲究“张弛艺术”,适当地把握了小说慢速流动和快速流动的节奏。有句成语叫“晴天霹雳”,这也是有关写作张弛艺术的一种笔法,意为阳光灿烂之时,炸雷骤响,比喻事件突然发生,令人震惊。这种小说写作技法,值得借鉴。

 

 

“皇票”

 

相裕亭

     

 

原载《嘉应文学》2019年11期,收入《盐河旧事》)

 

主编点评:

上世纪前半叶日寇对我国的侵略,是全方位的,包括刺刀掩护下金融界的侵略。小说《“皇票”》,作者在研究历史的基础上,为我们讲述了盐区爱国者抵制日伪“皇票”的鲜为人知的惊险曲折故事。

小说结尾部分出现的“卖豆腐的王二嫂”,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她是因为“小农意识”劣根性而迷失“民族大义”的少数人的典型代表,她的愚昧形象,有强烈的批判意义。

从写作技法上看,大篇幅讲述天成大药房的“抵抗”故事后,拎出“王二嫂”劣迹,其功用有二:其一,“不见高山,不知平地”,对比中,愈见“天成”精神可嘉;其二,“浪后波纹,雨后霡霂。”这种手法,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中说:“有獭尾法。谓一大段文字后,不好寂然便住,更作余波演荡之。”

小说《“皇票”》,正是如此。

 

 

 

摸鱼

 

相裕亭

 

 

(《小说月刊》2013年9期,《2013年中国小小说年选》转载)

 

 

主编点评:

潘驼子凭着超人绝技在盐河沟湾河汊摸鱼,他在天寒地冻时摸来的呆子鱼鲜美无比,成了盐河高门大户的“最爱”。盐区驻军张团长(张大头)用驳壳枪威逼潘驼子限期献上“呆子鱼”。潘驼子带着家小连夜逃出了虎口。这是小说的故事梗概。

在写作技法上,我们应当特别留意其“浓淡”“繁简”的运用。“近山浓抹,远树轻描”,是为“浓淡”;“密不透风,疏可跑马”,是为“繁简”。小说使用了接近一半的篇幅,叙写潘驼子“摸鱼”的相关情况,地理环境、气候状况、呆子鱼习性、摸鱼要领与过程等等,这就是“繁笔”,为下文蓄势。张大头出场,威逼潘驼子献鱼。小说紧接着写道:“第二天,潘驼子理应老老实实地把呆子鱼给张大头送来吧?没有。他回去以后,带上婆娘、孩子,连夜跑了!”这就是“简笔”,省略了许多枝节。浓淡适度,繁简得宜。

小说的社会意义是深刻地揭露了反动派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与压迫,客观地呈现出老百姓的悲惨命运和投诉无门的境遇。这也正是老百姓要“闹革命”、要“翻身作主人”的根本原因。

 

 

 

    

 

相裕亭

 

(原载《广西文学》2010年3期)

 

主编点评:

读完小说《赶海》,心中久久难以平静。

小说的故事很简单,盐河“水下蛟龙”海川在海浪滔滔中救回了山田大佐的女人。为减轻水中的重量,海川将她身上衣物撕开、抛掉了。因此,山田大佐恩将仇报,将海川一刀贯胸捅死。

国人的善良本性与日寇的凶残特质,震撼人心。

小说开端,用“繁笔”,从容淡定,深得汪曾祺先生高邮系列小说神韵;小说结尾,沿用了作者擅长的“獭尾法”,即“浪后波纹,雨后霡霂”。

 

烈士

 

袁炳发

 

 

(原载《小说林》2017年5期)

 

主编点评:

滔滔江水,顺流而下,峰回路转处,迎面撞上巨石,卷起千堆雪。小说创作中,故事情节顺畅发展,却突然逆转,又向前发展,再次逆转,此一波三折,古文法上叫做“回波逆澜”,当代或称为“翻三番”。

《烈士》就是这样“变化莫测”的小说,被捕入狱的革命者倪士亭、李婉花是一对恩爱夫妻,因担心妻子熬不过敌人酷刑,倪士亭扼杀了李婉花。这是小说第一次“逆转”。倪士亭经受住几乎所有酷刑的折磨,却败在了美酒佳肴、美人歌舞之中,当了可耻的叛徒,出卖了组织。这是小说第二次“逆转”。面对侦察员黑洞洞的枪口,倪士亭说:“我太太李婉花是我亲手杀害的,她不是叛徒。”事后证明情况属实,李婉花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这是小说第三次“逆转”。

三次“逆转”,“回波逆澜”,较为深刻地揭示了革命斗争的艰巨性与复杂性。这或许也正是此小说的意义所在。

 

 

 

锄奸

 

袁炳发

 

 

(原载《青岛文学》2019年第7期)

 

主编点评:

有道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有经验的作家塑造英雄人物形象,往往把他放置于一个“极端情境”之中,看他在这个“极端情境”中所作所为到底如何?

抗联神枪手李牧臣接受了上级命令,化妆成一个补鞋匠,潜入宾州城,伺机击毙一名危害极大的女叛徒。女叛徒出现了,竟然是他身怀六甲的妻子。李牧臣犹豫了,错失了开枪的最佳时机。由于女叛徒出卖,宾州城地下交通站遭到大破坏。李牧臣发誓要杀了她,不料,他的右手在一次战斗中被炸飞了。几经辗转,女叛徒将生下的孩子送还给了李牧臣。李牧臣带着孩子回到了老家,取名钢铁。钢铁从小苦练枪法,十岁那年,一枪击毙了女叛徒(实为亲母)。

在这里,夫妻之情、母子之情与敌我矛盾的强烈冲突交织在一起,革命战士李牧臣战胜了自己,成长为精神上的英雄。

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枪杀完女叛徒几天后的一个早晨,李钢铁告诉爸爸说,爸爸,昨晚我梦见妈妈回来了。李牧臣听后,先是愣了一下,即而一下把已经与他齐肩的儿子李钢铁搂在怀中。”

 

 

 

呆鸟

袁炳发

 

(原载《山西文学》2019年第3期)

 

主编点评:

在我国小小说界,袁炳发与侯德云、于德北并称为“东北三剑客”,是著名的小小说作家。袁炳发的小小说题材较为宽泛,以反映当代社会生活为主,“红色小小说”也是他小小说创作的一个重点,“苇子沟”、“宾州城”、“抗联”是他的“红色小小说”的标志性符号。小小说界普遍认为,袁炳发的小小说,语言朴实自然、简洁老到;善用白描手法,行文奇诡;巧设悬念,开合有度;作品厚重大气,闪射出耀眼的理性光芒。作品《呆鸟》,较好地体现了其成熟期的写作特色。

 

 

老枪

 

申平

 

(原载《北方文学》2020年第7期,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20年中国小说排行榜”。)

 

主编点评:

开篇,似暴风骤雨,靠山乡派出所警力全部出动,如临大敌,搜捕一位持枪狩猎者。随着何所长对一把老枪的层层“追问”,一位老英雄的形象越来越具体生动,越来越血肉丰满。

小说的主要艺术手法,如果借用古典文学术语,应当是“剥笋脱壳法”。小说揭示“老枪”背后的真相,不是一览无余地和盘托出,而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层层推进,像剥脱笋壳一样,一层一层地展示出来。

小说的高潮,无疑是何所长他们到访一间庄严小屋的情形。老英雄的忠诚与勇敢,老英雄对党和国家的热爱,老英雄对“岗位职责”的坚守,呼之欲出,让人热泪盈眶。

我们看到,“獭尾法”是小说作家常用的写作技法。小说的结尾,何所长“要给上级写一个详细报告,既要讲清楚枪的来龙去脉,还准备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从村到乡再到县,所有人都统统失忆,根本就忘记了这杆老枪的存在。”严格枪支管理,是公安部门职责所在;“失忆”,也就是忘记过去,忘记历史,忘记苦难与辉煌,意味着什么?发人深省。

 

 

 

军功马

 

申平

 

 

(原载2020年9月9日《文艺报》,《小说选刊》转载,获“武陵杯”世界华语微型小说年度奖特等奖。)

 

主编点评:

北方成长的作家申平,以创作“动物小小说”著称于我国小小说界。评论界普遍认为,申平的“动物小小说”创作以其独特的文体意识、较持久的艺术追求、数量较多的优秀作品,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小小说作家的艺术个性和创作风格。

《军功马》是申平“动物小小说”之一。辽阔草原上,一匹老马、一个结结巴巴的“瘸子”、一群顽童,构成了小说“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其故事情节,说来很简单,顽童想骑上老马玩,老马不堪“屈就”,一再抗拒,甚至追赶顽童将其“俘获”。顽童设下陷坑,致使老马“崴断前腿去世”。多年以后,“我”重回故里,当年的军马场早已不复存在。那地方矗立起一匹马的雕像。铭文记载了红云(军功马)的卓著战功。“我”长跪不起,深深忏悔。

军功马红云“遇害”时,铭文上说是“三十岁”。马类一年相当于人类五、六年。那么,这匹战马,确实是“英雄暮年”了。

有道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顽童们天真无邪,他们怎么能理解一匹永远离开了战场的“军功马”呢?怎么能体会“军功马”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呢?作家写“动物世界”,又何尝不是写“人的世界”呢?

 

去找战马墓

 

申平

 

(原载2017年10月6日《南方日报》,获第16届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

 

 

主编点评:

《去找战马墓》,是作家申平的“动物小小说”力作,因其讲述“革命战争”年代的军旅故事,自然,也是“红色小小说”精品。

我们知道,文学创作中,“寻找”一直是持续“发光发热”的一个母题。艰难曲折的“寻找”过程,可以演绎出无数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传奇故事。

《去找战马墓》,却没有把笔触伸展到“寻找”的事件及情节中,作者巧妙地讲述“寻找”的理由,讲述“寻找”的前传。

面对父亲的“固执”,“我”要他给出一个充分必要的理由。于是,随着父亲娓娓道来,战马的勇敢、忠诚的群像,解放军指战员与战马生死相依的战友深情,联翩呈现。

“忽然间,黑旋风却慢慢地倒了下去,所有的战马一匹匹都倒了下去。这时我们才看到,天啊,战马全都骨瘦如柴,身上几乎都烂得露出了骨头,它们就是凭着最后一口气,翻山越岭来追赶部队的啊!”

儿子被感动了,决定与父亲一同去找战马墓。“父亲眼含泪花说:我们不仅是要去完成你爷爷的心愿,也是为了找回更多的东西。”那么,这个“找回更多的东西”是什么呢?显然,是红色基因,是精神之钙。

 

 

红孩子

 

崔楸立

 

 

 

(入选《小小说选刊》2010年19期)

 

主编点评:

要解读《红孩子》,我想,要引用“内视角”的概念。我们知道,叙事学说中,有“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的区别,而后者,又分为“内视角”和“外视角”。那么,什么是“内视角”呢?简单地说,叙述者等同于小说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所知道的同小说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借助于小说的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小说人物的视觉、听觉等及感受的角度去表达一切。小说人物未知的东西,受到表达的限制。一般说来,“内视角”的叙述难度较大,《红孩子》以“儿童”的“内视角”叙事,大大增加了写作的难度。

我们看到,陈延安的父母是一对身负重任的我党地下工作者,幼小而孤独的陈延安随父母不停地在江南城市之间迁徙漂泊。一个寒冷的冬天,由于叛徒出卖,他的父母英勇牺牲了。陈延安在组织的护送下,来到了延安保育院。

上述故事梗概不是作者的原文。作者既然以“儿童”的“内视角”叙事,就不可能在小说中出现任何有关组织及地下工作的术语。因为,那些是儿童所不知道和不能理解的。

篇末,“所有孩子一齐喊:妈妈,妈妈。声音漫山回荡,响彻云霄。”孩子们的妈妈都是革命者,为天下人谋幸福,却牺牲了自己家庭的幸福。

致敬!革命前辈们。

 

 

保 证

 

崔楸立

 

 

(原载《微型小说月报》2011年6期)

 

主编点评:

“言必信”、“行必果”、“讲信誉”、“重然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在革命军人的身上体现得更加完满。

《保证》就是这样一篇小说。浩与杰,是南疆战斗中生死与共的战友,他向牺牲前的杰“保证”,一定照顾杰的老娘。他做到了。浩得了绝症,他的发小李子和妻子接过了为他照顾杰的老娘的重任。“我保证。”这是庄严的承诺,有时,需要一辈子的付出践行。

这是一篇充满正能量的小说,读之温暖、感动,敬意油然而生。

 

 

一枝花

 

崔楸立

 

 

(原载《短小说》2010年11期)

 

主编点评:

《一枝花》是乐曲名,在这里,用于小说篇名,可谓一语双关。

作为一首唢呐独奏曲,民间音乐大师根据山东地方戏和其它民间音调编写而成。全曲分散板、中板和快板三段。散板旋律起伏,如泣如诉;中板旋律缓慢从容,柔美动人;快板旋律欢畅热情,节奏明朗,气氛炽烈欢腾,把全曲推向高潮,使人顿觉欢欣光明。

小说通过艺术团在基隆的成功演出,引出了一位台胞老人讲述的故事,尤子和东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悲欢离合,与《一枝花》形成了某种“同构”关系。也就是说,两者是同步的。这正是这篇小说的精妙之处。

浅浅的海峡,隔不断同胞兄弟之间骨肉亲情。小说预示,老兄弟来日见面有期,犹如《一枝花》乐曲,有一个欢欣光明的未来。

 

 

崔楸立,河北大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第一、二届签约作家,公安部刑侦局特聘作家,出版《红孩子》《满江红》等作品集。

 

 

伤兵

 

李立泰

 

 

 

( 原载2014年4月7日《常德民生报》,《小小说选刊》2014年20期选载)

 

主编点评:

抗日战争时期,奶奶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救治了抗日游击队的桑队长(伤兵),为了让他早日康复,奶奶忍痛杀了自家的宝贝疙瘩小山羊。革命胜利了,某年,马颊河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桑司令员在地方干部的陪同下,寻找昔日的恩人,发现院子里老榆树的叶子都被吃光了,奶奶瘦得皮包骨头,白发飘散。可是奶奶断然不认他。为什么呢?奶奶说:“认了怕他作难,给咱找粮食,犯纪律呀。”

此情此景,容易使人想起广袤厚重的大地。大地,承载化生万物,默默无闻。“春风吹过,野火烧过,杜娟花层层飘落过。”大地,正是神话传说中英雄安泰的力量之源。

“伤兵”没有忘记历史,“邮递员月月给奶奶送来六元的汇款单。”可以想见,这是“伤兵”有限的工资(津贴费)的一部分。“伤兵”的报恩,是永久的。

作者采用“奶奶”这一独特的人称进行叙事,这是“贴近视角”。“我爷爷”“我奶奶”,非唯强化真实性,且愈加亲切、生动可感。创作有关“历史故事”时,一些小小说作者较多地选择此写作技法。

 

 

军鞋

 

李立泰

 

 

 

( 原载《山东文学》2014年12期, 获“西部作家杯”全国小小说大赛一等奖)

 

主编点评:

小说围绕着春玲做布鞋、送布鞋展开叙事。小说故事可谓简单之极,可是,给我们的阅读感觉却是有着极为丰厚的内涵。何故?我想,一是小说生动还原了抗日根据地老百姓的生活场景和八路军部队战斗场景。如熬夜纳鞋;又如前线送鞋遇险情。二是观察细致入微。作者对做一双布鞋的尺寸规格、用工用料、工艺流程等等了如指掌,精确计算出纳一双42码鞋,胳膊就要甩1500次。三是合符人物关系的精炼的对话及简洁的叙事语言。叙事语言之简洁,如开头,“春玲,散了会匆匆回家。嫂子,你慌啥?大香追着喊她。”对话之精炼,如结尾,“通讯员!到!送嫂子下去!是!”我国传统的书画理论有“计白当黑”之说,此与西方著名作家海明威“冰山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军鞋》,与之类似。

 

 

 

 

宿营

 

李立泰

 

 

 

( 原载《短小说》2012年第2期, 获第十一届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

 

 

主编点评:

这篇小说讲述八路军冀南七分区宣传队的故事。宣传队宿营时,“在西屋的大炕上安排住仨。希娅和一女战士睡炕里边,外边搭配了小建军。中间要拉一个布帘儿。”小建军是宣传队的文艺小战士,他淳朴、善良、“演技”好。由于年纪小,宣传队女战士们对他“不设防”。 分区政治部宣传科的尚丽文是一朵“军花”,因为采访延误,晚上和小建军“挤”在一个炕上,无意间发现小建军“是个男人”,“建军像做了见不得人的事儿一样,低着头不敢看希娅和尚丽文,只是跑着快走。”鬼子重兵包围了腰窝镇,宣传队和大部队在鬼子形成包围前快跳出去了。几发炮弹打来,小建军扑倒希娅,身负重伤,牺牲了。小说歌颂了人民军队战友之间纯洁的感情,富有特定历史年代的战斗、生活气息,深得著名作家茹志坚名篇《百合花》神韵。

 

 

 

月季花 

 

刘国芳

 

 

(选自《被风吹走的快乐》)

 

刘国芳,江西临川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小说2200余篇,著有《刘国芳小小说》等9部专著。其中《规矩》入选韩国中学课本第9册,《你也说了假话》入选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材,《风铃》入选中国香港初中语文读写教材。2003年获首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

 

主编点评:刘国芳作家的小小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风格是艺术概念,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是通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内在艺术特性。我认为,其风格可用“唯美”概括。其艺术特色,至少有:一、多以对话营造氛围、交代前因、揭示后果、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二、人不多、场景美、物象美、意境美;三、叙事语言精致,要言不烦。小说《月季花》,可说是生动例文。

 

对决

 

陈力娇

 

(原载《青春阅读》2007年5期,入选《2007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陈力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红灯笼》等作品集,获第七、八、九届黑龙江省文艺奖、第五届小小说金麻雀奖等奖项。

 

主编点评:

 

小说《对决》,叙写一座城市争夺战中,我军一老一少的二位战士坚守阵地的过程。小说的高潮,是战场上一对亲兄弟的“对决”。这个“对决”,被一再延迟。著名作家格非在《小说叙事研究》中说:“高明的作家懂得节制,同样地亦不会过分依赖悬念、戏剧性的故事转折和种种叙事的技巧。他们不会让读者轻易获得满足,而是尽可能地推延故事高潮的来临。” 陈力娇无疑深谙其中奥秘。《对决》写战争,写一场正义的战争。正义是“两天两夜没有合眼”的彭亮和老糕的力量源泉。“兄弟阋墙”最终和解,体现了陈力娇的“悲悯情怀”。陈力娇说:“一个作家,具有悲悯情怀是他(她)创作的根本,有没有这一点决定他(她)创作的方向和底蕴。”

 

除奸

孟宪歧

原载《雪花》2019年3期,入选《2019年微型小说年选》

 

主编点评:

这是一篇“好看”小说。围绕着“除奸”行动,敌我双方进行了激烈的较量。有道是“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土生最终抓获了铁杆汉奸韩大头,伸张正义。

小说叙事简洁,语言干净利落,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骑白马,挎长枪

贺敬涛

(原载《新青年》2016年第7期)

 

贺敬涛,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作品散见《读者》《山东文学》等报刊,获第20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奖。

 

主编点评:

这篇小小说在有限的篇幅里,简洁地勾勒了椿妹一生“刻骨铭心”的系列片段,描述了一位抗日英雄——旺财的成长历程,一定程度反映了“赵家堡”一带的复杂社会历史状况。小说以前后两组优美的场景,首尾呼应,富有诗情画意,表达了“革命”与“爱情”的浪漫情怀。影视“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较大地扩张了作品的容量,致使这篇小小说“以少胜多”。

 

 

 

栖 霞

 

邓韶征

 

 

(原载《厦门文学》2016年第10期)

 

邓韶征,福建省漳平市人,福建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著有《代理乡长》等作品集。作品入选《福建文艺创作60年选·小说卷》小说卷并获奖。

 

主编点评:

193410月,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北上抗日,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为掩护主力红军,留在中央苏区的革命武装力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这就是小说《栖霞》的历史大背景。

小说成功塑造了同样信念坚定、机智勇敢的两位女性的形象。所不同的是,红军家属栖霞多了一份对丈夫向春明的思念与牵挂;女接头户宝英嫂多了一份家族社会中长辈的“泼辣”与“世故人情”。同中有异,又异中有同。两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黑痣峰是一个立场顽固、诡计多端的反面角色。黑痣峰的言行,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乡村伦理规范等制约,并不能“随心所欲”。作者并没有将其面谱化、公式化。作者对特定年代、特定社会中人物关系的把握,分寸感很强。

优秀小说,有助于我们了解并不遥远的历史。

 

 

 

 灯花

 

徐风

 

                                               (原载《精短小说》2016年第3期,入选《2016中国年度微型小说》)

 

 

徐茂明,笔名徐风,泰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主编点评:

灯花开,喜事来。有歌词唱道:“ 昨夜我家灯花开,晓得今天有客来。客来没有好酒菜,唱首山歌表心怀……”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塑造了一位美丽善良、温柔贤惠而又坚强的好姑娘兰子。她爱她投军抗日的三哥哥,日夜思念,“梦里灯花又大又亮。”当她得知三哥哥为虎作伥成为“汉奸”时,她怀揣剪刀,准备拼命。殊不知,这是三哥哥智取敌据点扮演的一出“苦肉计”。“兰子终于‘噗嗤’笑出了声,轻轻打了三儿一拳,脸上泛起两团红霞。”文中,多次出现红烛、多次出现灯花的意象,营造氛围,情景交融,富有浪漫色彩。

 

 

 

着火的玫瑰

 

 唐宝洪

 

(原载《福建文学》2010年第2期)

 

唐宝洪,闽西上杭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闽西文学院主持院务副院长,《文化龙岩》执行主编,发表作品500余万字,出版文学专著9部。

 

主编点评:

玫瑰是爱情的象征。当女大学生闻扬在一座坟墓前点燃一束鲜艳的玫瑰,当玫瑰在火中微笑,读者感受到了她绵绵不绝的思念……有情人终成眷属,是美好的愿望,然而,美好的爱情还没来得及绽放绚丽的花朵,英雄却永远离开了女主人公闻扬,让人扼腕长叹。岁月静美,是因为有了英雄的付出和牺牲,那着火的玫瑰,正是祭献给英烈的缕缕情思,象征意味浓郁,富有艺术感染力。

 

 

意志

 

王培静

 

 

(原载《语文导刊》第26期,入选《2015中国小小说排行榜》。)

 

主编点评: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志愿军空军被击落231架,被击伤151架,116名飞行员牺牲。小说《意志》中的刘飞,是英勇牺牲的志愿军飞行员的“典型代表”,是综合的艺术形象。回望硝烟弥漫的昨日战场,今天的我们对“保家卫国”的人民英雄肃然起敬。刘飞的英雄壮举,再次证明了关于人民军队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绿妮儿

 

蓝月

  

 

  

(原载《小小说大世界》2013年第1期,入选《小小说选刊》2012年增刊。)

 

 

主编点评:《绿妮儿》讲述了一个传奇故事。渔家女绿妮儿在海上救回了一个年轻“哑巴”,日久互生情愫。不料,年轻“哑巴”突然消失了。此人竟然是鬼子“司令官”,率部前往渔村驱赶渔民。夜晚,鬼子“司令官”脖子被砍断。老百姓说是海神娘娘显灵了,而绿妮儿也失踪了。故事情节两次陡转,结局震撼人心。有道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保家卫国,抗击外侮,我们老百姓从来没有缺席。

 

 

 

 

 

  钟茂富

 

(原载《故事会》2021年第2期)

 

钟茂富,福建武平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传记文学学会理事,武平县文联副主席。著有《苏区小英雄》等作品集。

 

主编点评:

 

本文另辟蹊径,娓娓讲述着一个充满时代感的红色故事:大革命年代,作为隐蔽战线上的一员,李十一既要借助特殊身份完成筹款、接头等革命任务,又要应对来自各方人员的造访,夹缝里如何表演

李十一诱骗军阀头目自毁名画,表面看是物质层面的抗争,本质上却是精神层面的较量,其言外之意咫尺篇幅铺展开来。作品巧妙地安排情节,通过捕捉人物情态、神态,从而使故事张弛得宜,增添 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变  节

 

司玉笙

 

 

(原载《文学港》2013年第1期)

 

主编点评:

从革命战争年代中走过来老“爷爷”,珍惜个人操守,信仰坚定,廉洁奉公。在和平年代,他的亲孙子“革命”却迷失了方向,滥用手中权力贪污受贿,锒铛入狱。    

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现实生活中的特殊“变节现象”。 “爷爷”的忠诚和“孙子”的“变节”,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巨大的反差。发人深省。这篇小说,形象地告诉读者: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

 

 

秘密

 

范春叶

 

(原载《小说林》杂志 2020年03期)

 

范春叶,山东栖霞人 中国微型小说协会会员。有作品入选《2020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主编点评:

父亲的“秘密”是这篇小说的悬念。保密期限到了,父亲已经远去。通过父辈老战友郭老的深情讲述,一位科技工作者的身影渐渐清晰,他默默无闻地为我国“两弹一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忍受家人多年误解,严守国家秘密。小说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拨开重重历史迷雾,热情讴歌了我国国防科技战线的无名英雄们。阅读《秘密》,笔者耳畔又回荡着那句名言:“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造盐兵

 

 

杨国栋

 

 

 

(原载《昆仑》1994年第3期)

 

杨国栋 中国电影评论家学会会员,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40多种报刊发表作品近400万字,出版专著10余部,多次获奖。

 

主编点评:

小说写一个“造盐兵”克服困难、三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的故事。小说采用了第二人称的写法,从而快速地让作者融入了角色之中,行文运笔充满了感情色彩。第二人称写法,也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读来更为亲切,更为动人心弦。作者从军多年,他在创作谈中说:“我要以小小说为基层的战友们立传,我对战友们饱含真挚的情感。”

 

 

 

龙凤玉坠

 

冯伟山

 

 

 

(原载《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16期,入选《2012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主编点评:

 

一对龙凤玉坠,演绎了半个多世纪的传奇。魏奶奶忠贞和等待,是那样的刻骨铭心。谜底的揭开,总是“姗姗来迟”的。然而,迟到的“真相大白”,总是可以给我们强烈的心灵震撼。借助于某种“信物”结构故事,是小小说常用的写作技法,本文“龙凤玉坠”即为一例。

 

 

五角星

 

刘帆

 

 

  原载《羊城晚报》,入选《2018中国年度小小说》。)

 

 

刘帆,湖南常宁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广东省小小说学会副秘书长,《荷风》执行主编。

 

 

主编点评:

 

小说通过“兵”的娓娓道来,勾勒了祖孙三代为国为民“扛枪打仗”的英雄群体形象。他们家的传家宝,是一颗永不变色的“红五角星”。“红五角星”,既是物象,也是意象,是革命精神的象征。

 

 

 

忘不了那只酒葫芦

 

有令峻

 

 

(获“祖国颂”第二届华语文学作品征文小说上榜作品奖。)

 

 

有令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创作室原副主任。出版《夜风》《夜雨》《夜雾》等专著30多部。

 

主编点评:

 

这是一位80多岁的解放军老战士给作者讲述的故事:19483月,春寒料峭,华东野战军小侦察兵“我”要将取出的情报及时送回黄河对岸,老地下交通员送给“我”一葫芦烈酒,助“我”游过冰冷的黄河。“十几年之后,已担任了副团长的我,又到了黄河南岸来找那位送我渡过黄河的地下交通员老大爷,却怎么也没找到。”酒葫芦物件虽小,却含义深刻。一只酒葫芦,记载着一段军民鱼水情。这也说明,正是因为民心所向,人民军队才能所向披靡,才能取得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老吴的最后一班岗

 

崔立

 

发表《啄木鸟》2018年9期

   主编点评:《老吴的最后一班岗》,讲述老民警老吴退休前一天的故事,小说精心安排了三条故事线,主线是老吴处理当天的突发警情(报警找老公霸占电话亭者/醉酒闹事者),两条副线分别是难以忘怀的恋情(梅兰)与友情(小包),三条故事线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舒缓从容间,画出了老吴数十年的心路历程。一个人民公仆平凡而可贵的品格与形象,立体丰满,栩栩如生。

 

绞刑架下

 

符浩勇

 

 

(原载《百花园》,入选年度小小说选本。)

 

 

符浩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银行作家协会副主席,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四英岭人家》等18部。获多届海南省南海文艺(文学)奖、第六届全国小小说“金麻雀”奖。

 

主编点评:

人们常常会追求生命的价值。在生死两难抉择之时,人性表现最为充分。这就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极险情境”。

小说《绞刑架下》写的是著名抗英女英雄冯婉贞的故事。面对儿子走向绞刑架下,她随时关注着儿子思想的变化,他的弱小,他的摇摆不定,他那随时变节的可能性。英军的一再威逼加剧了事态的危险,步步惊雷。冯婉贞挺身而出,毅然决然踢翻了木桩,“大义灭亲”,从而保护了众人,彰显了一个女英雄大无畏的精神状态。

 

 

窗台那盏灯

 

符浩勇

 

(原载《四川文学》,入选年度小小说选本。)

 

主编点评:

《窗台那盏灯》是一篇写老革命“大义灭亲”的故事。老革命老倔的望春在城里出卖了自己的交通员,东窗事发,畏罪潜逃。组织上算定他必然回家,老倔将点燃窗台那盏灯,为纠察队报信。望春果然回家了,那么,老倔会不会点亮窗台那盏灯呢?老倔在矛盾和痛苦中挣扎。“当望春吃饱饭走出伙房的时候,两名纠察队员已出现在他的面前。”

这是作者在“极险情境”中体现人性,体现“大义灭亲”的又一篇作品,可以与上篇《绞刑架下》参照阅读。其写法,各有特色。

 

 

红军战士001  

 

曾立力

 

 

 

(原载《百花园》2017年第8期,入选《2019微型小说中国年度作品》。)

 

主编点评:小说叙写一位普通的老红军战士,兴国驼子,他是那样的平凡,那样的默默无闻,然而,他的事迹是栩栩如生的,他的事迹是感人至深的。为什么呢?兴国驼子在长征途中,没有勇敢冲锋、攻坚克难的丰功伟绩,他一声不吭地随队伍行进。部队一歇脚,他就叼杆烟袋,忙着给同志们编草鞋;他肩负竹背篓,像瘦小的骆驼;他一脚踏空,跌倒,雪雾裹挟着他和竹背篓滚下万丈深崖。瞬间便被茫茫白雪所淹没,了无踪影,雪地上只留下副线拐……是作者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在小说中,随处可见。也正是因为大量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形成了真实的小说氛围、形成了小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我想,作者在写作之前,应该做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阅读和田野调查功夫。功夫在诗外。

 

 

 

神医  

 

曾立力 

 

(原载《小说月刊》2018年第8期,入选《2018年世界华文微小说排行榜》。)

 

曾立力,湖南株洲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主编点评:

 

这是一篇传奇小说。贾区长原是一位能征善战的连长,奉命组建新政权之后,妥善处理了“性格孤僻”“民愤较大”的冷郎中。其“瓦罐抵命”的“行刑”方式,颇为独特,体现了贾区长掌握政策原则性和灵活性。小说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智勇双全的革命战士形象。

 

 

 

 

臭子

 

 

邢庆杰

 

(原载《解放军文艺》2011年第10期)

 

主编点评

小说开篇,场面恐怖、惊险,扣人心弦。面对鬼子们的屠刀,憨头憨脑的臭子为挽救全村乡亲,挺身而出,他欺骗敌人,带路找八路军伤员,途中,与鬼子指挥官同归于尽,壮烈牺牲。臭子是无数的爱国抗日群众的“典型代表”,他们的英勇事迹,随着小说得以重生,激励我们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马大蒙”轶事

 

邢庆杰

 

昏了过去。

 

(原载《云南国防》2001年第5期)

 

邢庆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持《鲁北文学》编辑工作。出版小说专著24部。获“山东省泰山文学奖”等50多个文学奖项。

 

主编点评:

这篇小说讲述革命战士“马大蒙”的故事,行文幽默,读之会心一笑。“马大蒙”的故事,形象地告诉我们,什么叫“革命英雄主义”,什么叫“革命乐观主义”。小说由前后两个故事组成,前者讲述“马大蒙”绰号的来历,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八路军侦察员的形象;后者,是小说重点,是“机智勇敢”的升级版本。“马大蒙”不费一枪一弹、兵不血刃,成功策动了两个团的敌军投诚。表面看来,似乎有些“天方夜谭”。其实,人民解放军一向是正义之师、文明之师,百战百胜,所向披靡,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兵无斗志,人心涣散,在我大军压境的形势下,选择投诚,是选择了一条光明的康庄大道。“马大蒙”并没有“蒙”他们。

 

 

 

于博

 

(原载《大观·东京文学》2020年第1期)

 

主编点评:

 

在鬼子优势兵力的重重包围下,困守孤立青砖房的6名抗联战士面临着生死考验。

小说的精彩之处,是对马大叔和铁蛋的刻画。表面看来,他们是老乡,实为父子。出于父爱,马大叔有“私心”,“驱赶”儿子未遂。儿子铁蛋革命意志坚定,在最后关头,为掩护其他战友突围,抢先挺身而出,他和马大叔抱着手榴弹冲向敌人,壮烈牺牲。

抗战胜利后,刘团长(刘连长)在当地查阅资料得知:马大叔、铁蛋为一对父子,籍贯是奎县九区二佐村。

在白山黑水的林海雪原中,流传着许许多多东北抗联的战斗故事。这是一篇向经典名著《一把炒米》致敬的作品。

 

 

绝境

 

于博

 

(原载 《小小说月刊》2020年12月(下))

 

主编点评:

一位传奇的神枪手李三爷,为什么枪法不灵了?迷雾重重,悬念迭起。在一个雪后初霁的日子,李三爷单独进山,他打中了一只野兔,救起了一只家雀儿,却陷入“绝境”,饿死在火堆旁。为什么?

答案还是在东北解放之后揭晓,李三爷不是枪法不灵了,他舍不得吃野兔,他的猎物,都接济了“抗联小分队”。

李三爷的牺牲,是无私的奉献。“抗联小分队”的“小”字,可见其艰难困苦。李三爷对受伤家雀的悲悯情怀,闪现了人性的光芒。

小说构思巧妙,别出心裁。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东北方言的适当运用,增强了地方色彩和氛围。

 

绝密

 

于博

 

(原载《小小说月刊》2020年12月)

 

于博,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东北小小说创作基地秘书长,绥化学院客座教授。获首届师驼文学奖优秀作品奖。

 

主编点评:

小说《绝密》对话很精彩,舅甥前往大青山,一路上,他们边走边聊。老山参长在悬崖峭壁上,二孩儿双手抓紧绳子,跐着悬崖的硬土往谷底下去了。二舅(杨志刚)叫了一声:“二孩儿!二孩儿呀!”便用双手抡圆了斧子,大喝一声,砍断了绳子。这是为什么?原来,二孩儿当了可耻的汉奸,出卖了抗联小分队二十多位同志。老交通杨志刚既要惩办叛徒,又要瞒住奄奄一息的老母亲。于是,设下陷阱并永远保守这个“秘密”。“大义灭亲”,必有心灵痛苦的挣扎。开篇的长幼有序、亲密无间,更显“悲剧”色彩。小说告诉读者:国难当头的时候,更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价值

               

余清平

  

(原载《辽河》杂志2020年7期,《小说选刊》2020年10期转载。)

 

 

主编点评:

 

这是一篇满满的主旋律、正能量小说,写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荡气回肠。为了护送三名烈士遗孤到达安全地带,三名优秀的抗日游击战士,先后壮烈牺牲。那么,他们的牺牲,值不值得呢?价值何在?正如文中的张德应烈士所说的那样:“孩子们,先烈们艰苦抗日,献出生命,就是为了孩子们有书读,有平安的日子过!”而作品中的“我”,“就是三个孩子中的一个。”“我”是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者。以此收束全篇,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赎金

 

余清平

  

  

(原载《荷风》2019年秋季刊。《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24期转载。)

 

 

余清平(砌步者),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小小说学会常务理事。有作品入选《新中国七十年微小说精选》及排行榜、年选本、中学语文试卷。

 

 

主编点评:

小说《赎金》,真实的写作意图,藏得很深。“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表面看来,一个叫朴福的江湖人物来到“麻福”当铺,是为了赎回五年前的一件衣衫。得悉老掌柜贵二爷被悍匪麻七掳掠上山,赎金单枪匹马追踪而至,经历一番惊险后,赎回贵二爷夫妇,从而便于“赎回”旧物。行文至此,一般读者或许认定,这就是“赎当”的故事了。其实不然,朴福一为“报恩”;二则奉新四军首长之令,实地考察麻七,准备改编“良心未泯”的麻七所部投身抗日斗争。俗话说:“把戏人人会变,奥妙各有不同。”《赎金》“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巧妙地完成了一段关于抗战的惊险故事。这种写作手法,独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值得借鉴。



襁褓

               

余清平

  

(原载《微型小说选刊》,获2018年“武陵杯”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奖。)

 

主编点评:

 

这是以东江纵队斗争史为背景而创作的一篇小说。

东江纵队,全称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东江纵队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之一。

   历史资料记载: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中进行大小战斗1400余次,歼灭日伪军9000余人,建立了总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人口约450万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有2500余名指战员英勇牺牲。

此外,东江纵队还完成了其他艰巨的任务。19421月至3月,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从香港营救出大批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以及国际友人共800余人。

小说并没有用笔触直接描述枪林弹雨、战火硝烟的大场面,也就是说,没有“宏大叙事”。小说的立足点是“于细微处见精神”。作者把镜头的焦距对准乡村生活,一个农村家族传宗接代需要新生儿的亲父衣服做“襁褓”,由于“我爷爷”常年奔波岭南、香港等地,纵使“我太爷爷”一再努力,而“襁褓”终不可得。为什么?爷爷忙于革命工作,爷爷牺牲了,他是东江纵队的一位领导人。

革命,意味着奋斗和牺牲。革命者,随时准备为国为民牺牲一切。

 

 

双龙银圆

 

练建安

 

(原载《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20期,以此小小说改编的微电影剧本《双龙银圆》获2018年福建省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库影视最佳剧本奖。)

 

主编点评:

2018年12月,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文联主办的2018年度福建省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库微电影剧本征集评选揭晓:15部作品入选,其中,最佳作品3部,好作品12部。微电影剧本《双龙银圆》获最佳剧本奖。该剧本根据同名小小说《双龙银圆》(原载《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20期)改编。

《双龙银圆》通过“在朝在野”的两位红军老战士大半辈子对一块双龙银圆的“牵挂”和“认真”,体现了“老革命”对理想和信仰的坚守、对组织始终不渝的忠诚。正是因为这份“牵挂”和“认真”、这份“坚守”和“忠诚”,我们共产党人战胜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取得了革命斗争的胜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今天,《双龙银圆》的故事,可以给予人们许多启迪。

《双龙银圆》是在采访老同志记录的基础上创作的,其“故事核”是真实的历史。作者经多年实地采访、研究资料,综合了革命历史中的诸多元素,经过艺术创作,形成文学作品。

 

 

端炮楼

 

 练建安

   

 原载《厦门文学》2011年第5期)

主编点评:

 写作此稿,作者尽量往“口述史”的方向靠拢。这与作者过去的“客家乡土侠义小说”诸多作品“纯文学”倾向不同。作者认为,好的小说一定要有丰富的意义。《炮楼》,写一种牺牲,革命前辈李阿发为了在“潜伏”之时不暴露队伍,顾全大局,主动牺牲了自己可贵的生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李富贵显然与李阿发有莫大的关系,小说中留下悬念,没有直接点破。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李富贵以开发汀江南社渡为由头,轻而易举地拆除了老炮楼。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换句话来说,他拆掉的仅仅是老炮楼吗?可谓意味深长。

 

一件棉大衣

 

练建安

(原载《福建法治报》2019年9月2日“副刊”版,《小小说月刊》选载,获2019年“田工”杯廉洁微小说征文大奖赛优秀奖。)

 

练建安,闽西客家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台港文学选刊》主编。出版有《八闽开国将军》等20余部专著,获中国新闻奖副刊编辑奖等奖项。

 

主编点评:

2019“田工”杯·廉洁微小说全国征文大奖赛由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小说选刊》等联合举办。201941日至930日,历时6个月,收到世界各地36079篇作品(其中国外作品3152篇),共评出60篇获奖作品。《一件棉大衣》获优秀奖。

作品曾多次修改,由三千多字删减到1966字。据改稿记录,试举数例:一是改“耄耋老人”为“期颐”,后改为“龙钟”。因为,我们不知道他的年龄,只可以看到他是很老的人。二是改标点符号。对话中,原来多用感叹号,以显示声音大、态度坚决。后改为句号。平静中显出力量。三是改杨司令员称谓。其实,叫杨司令更口语化。后来,改为老杨。因为他们是老乡、老战友。四是改“门口”为“门外”,热情迎接来客,另,这个方位,更好观察老人。五是改“半瘫坐”为“端坐”,体现老红军英雄气概。六是“喝两口”改为“搞两口”,更个性化、口语化。七是两个战友喝过酒后,石连长直接说,有大行动。后来加上“阿贵,老伤咋样?”“这不,搞两口,通经活血。”一来体现老战友的关心,二来是说明老伤还有后遗症,为下文埋下伏笔。八是“竹篙上有一件灰色破旧棉大衣”,加“翻晒”两字,更具体;“灰色”改为“灰黑色”。八路军的军服是灰色的,时间久远了,成为“灰黑色”。

老红军邱禄贵因为坚持原则、廉洁奉公,按制度办事,坚决不发给救命恩人钟石生及其尖刀连新棉大衣,造成了他一辈子挥之不去的心理隐痛,越老越“纠结”,念念不忘。小说试图以当下青年的视角,反思历史,观照现实。

“车行山路。夕阳映照的山冈上,有一树一树的杜鹃花开放,迎风摇曳。”以此收束全篇,有明确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