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的爸爸》(50篇):小说点评三百篇(3)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746次点击|21次点赞

赞一下


微信图片_20220310145219_看图王.jpg

 

《当兵的爸爸》(50篇)

小说点评三百篇(3

 

练建安

 

《当兵的爸爸》由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233月出版。此为主编点评第一稿,出版时有修改;小说篇目也有调整。小说原文省略,有兴趣的朋友请上网寻找。谢谢!

 

 

当兵的爸爸

 

主编:练建安 

 

当兵的爸爸(前30篇)

 

主编:练建安 

 

当兵的爸爸………………………………刘国芳

你见到我爸爸了吗?……………………刘国芳

回家………………………………………刘国芳

紫桑葚……………………………………高 

  礼……………………………………高 

一辈子也不说……………………………高 

村级编剧…………………………………李立泰

党费………………………………………李立泰

麻班长……………………………………李立泰

该死的枪声………………………………凌鼎年

经……………………………………凌鼎年

锄奸………………………………………凌鼎年

猎人………………………………………袁炳发

燎原………………………………………袁炳发

女盗………………………………………袁炳发

家事………………………………………相裕亭

广告………………………………………相裕亭

换防………………………………………相裕亭

张切糕,李切糕……………………………申平

杜大彪………………………………………申平

黑虎老巴……………………………………申平

光阴的故事………………………………何君华

巴音诺尔的旗……………………………何君华

听说哈图是英雄…………………………何君华

逆生长………………………………………蓝月

小曹…………………………………………蓝月

扣住你的右手………………………………蓝月

将军泪……………………………………练建安

大头兵……………………………………练建安

家族往事…………………………………练建安

 

 

 

当兵的爸爸 

 

刘国芳

   

 

(选自《花开的声音》)

 

主编点评

“海边的孩子好久好久都没见到爸爸。记忆中,孩子是见过爸爸的,但爸爸走后,就没回来。孩子有时候想爸爸,便会问妈妈,孩子说:‘我爸爸呢?’”

孩子思念当兵的爸爸,他天真无邪,误解了妈妈的话,以为穿军装的,都有可能是爸爸。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尾随“当兵的人”。一次,他迷路了。“当兵的人”把他带上了一艘军舰。在这里,遇到了很多关心爱护他的兵。在幼小的心灵里,他寻找到了爸爸。“好几天后,孩子才回到了妈妈身边。看见妈妈,孩子第一句就说:‘我看见爸爸了。’”

本篇以幼儿视角叙述故事,温馨、唯美。小说对话简洁生动,助推情节发展。作者精准把握幼儿心理,描摹惟妙惟肖。

“当兵的人”卫国戍边,枕戈待旦。为家国安宁,岁月静好,军人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默默无闻的奉献。这是一篇致敬人民军队的主旋律优秀作品。

 

 

你见到我爸爸了吗?

 

刘国芳

 

 

(选自《花开的声音》)

 

主编点评:

《当兵的爸爸》和《你见到我爸爸了吗?》是姊妹篇,两文都是孩子“寻找”“当兵的爸爸”,

要写出新意,难度很大。

我们看到,刘国芳作家妙手著文章,后者在他的笔下,果然独辟蹊径,别开生面。

“孩子的爸爸在岛上当兵,孩子跟妈妈去过一次。在岛上,孩子看见爸爸了。”海岛生活,与父母相处的日子,是那样的幸福。令孩子念念不忘的海岛情节是:“岛上有很长的海滩,海滩上栽着很多椰子树,我爸爸摇一摇椰子树,就有椰子掉下来。”“海上还有很多飞来飞去的海鸥,一些海鸥就停在军舰上。”

后来,另一位孩子告诉他说:“你爸爸牺牲了。”孩子每天都缠着妈妈说要去看爸爸。终于有一天,妈妈带他来到岛上。兵指着大海说:“你爸爸出海了。”孩子问:“他什么时候回来?”兵就抱起孩子,跟孩子说:“等你大了,就知道爸爸在哪里了。”

孩子长大了,在岛上当了兵。一天,他遇上一位和他当年一样的孩子,面对一再追问,他也抱起了孩子,说着与老兵同样的话。

小说的“微表情”与“微动作”,简洁传神。如:“孩子的母亲开始还眼睛红红的,但有一天,孩子的妈妈凶着对孩子说:‘你这孩子怎么只会说这句话?’”“兵不作声。”“(另一个)兵也不作声。”“总是怔怔地望着大海,然后举起右手,向大海致敬。”“(兵)指着大海。”“(兵)抱起孩子。”等等。名家手笔,满纸烟霞。

最后部分,写作手法上是“浪后波纹”,却另有深意,那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和循环,隐藏其间的含义是:军人的奋斗与牺牲,是长期的,永不停息。读到这里,我心中涌动起一种悲壮与崇高。

 

 

回家 

 

刘国芳

 

 

(选自《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主编点评

小说题为“回家”,匠心独具。作者在暗示我们读者,长大后的女孩回家,是要回到她的“心灵之家”。

幼年的女孩迷路了,害怕起来,坐在路边嘤嘤地哭。兵把她带到了“一幢好看的红房子”里。这里,是她安全的港湾,是她心灵深处的温馨记忆。“以后十几年的时间,女孩一直记着那个迷路的晚上,记着房子里面那些兵一个个把她抱来抱去,还记着那些兵一个个微笑着和蔼可亲。”

转眼女孩到了找对象的年龄,“众里寻他千百度”,“就住在那幢红房子里面,女孩一见钟情,看上了军人。”

尽管,这个军人不是当年的军人,但深藏在她心底美好印记,使她“我一看见你笑,就觉得那年我见过你一样。”

或许,这篇小说可以划归为“心理小说”,专家学者自可深入研究。我想,小说通过女孩的幼年经历和成年后的婚恋选择,从一个精妙的角度,歌颂了人民军队,歌颂了革命军人的美好形象与崇高品格。

 

 

刘国芳,江西临川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刘国芳小小说》等9部专著。其中《规矩》入选韩国中学课本第9册,《你也说了假话》入选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材,《风铃》入选中国香港初中语文读写教材。2003年获首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

 

 

           

 

 

紫桑葚

 

 

 

 

(原载《小小说选刊》2002年第16期,2002年第20期《读者》选载,入选十月文艺出版社《小小说金榜》,入选语文出版社全国通用小学课本《语文》第九册。)

 

高军,山东沂南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紫桑葚》等16部专著,《紫桑葚》入选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通用小学教材《语文》(第九册)。为山东省第四批齐鲁文化之星。

 

主编点评:

这是一篇入选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通用小学教材《语文》(第九册)的一篇小小说。解放战争时期,孟良崮战役正在激烈进行中,一群军人来到了一个村庄,他们借用了一处“留门”的民居。“他”在老乡西屋里发现了蚕宝宝急需喂养,于是,“他”两次命令两个警卫员务必采摘回一筐桑叶,“要干净,要肥实”;警卫员终于完成了任务,“他”亲自喂养蚕宝宝,还把桑葚留给房东的孩子。小说行文简洁,结构严谨。“他”的神态、语言、动作,大将军气度呼之欲出。篇末留言,是神来之笔,既体现了正义之师的“文明礼貌”,又点明了这位时刻关心老百姓利益的“他”,原来是战功赫赫的华野九纵司令员许世友将军。小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一位革命前辈关心群众、热爱人民的崇高品质,同时,展现了“他”运筹帷幄、处变不惊的名将风范。这是新时期“红色小小说”的一篇经典之作。

 

 

 

 

 

 

 

(原载《新老年》2020年第2期,《微型小说选刊》2020年第15期转载)

 

主编点评:

义务护林员、离休干部左场长是一位战功卓著的功臣,他深藏功名,从不居功自傲,默默无闻地上山造林护林。他永远保持着一个革命军人的本色,有一个下意识的动作是行军礼。对着爱护森林的群众,他行军礼;对专心聆听革命故事的山下学校师生,他行军礼;“清风徐徐吹来,在绿色的树林中,很多山花已经开放,香气四处弥漫着,他不由地抬起手来,对着大山又敬了一个军礼。”在这里,军礼,既是庄重的礼仪,更是一个革命军人的庄严承诺和无畏担当。

 

 

一辈子也不说

 

 

 

 

(原载《短小说》2003年第10期)

 

主编点评:

沂蒙山革命老区妇女会的年轻媳妇杏花,为了治疗十几个患上“耳底子”(中耳炎)的解放军战士,采用民间偏方,毅然“解开衣襟,用双手托起自己那鼓涨涨的乳房。她把乳头缓缓地向那战士的耳孔对去”,以热奶水为他们治疗疾病。“就这样,队伍在村里住了5天,杏花让妇女主任陪着,用自己的奶水每天给他们治两遍,到开拔的时候,他们的耳底子全好了。”在当时的中国农村,这是一件“害羞”的事,“唾沫星子会淹死人啊。”。因此,他们约定:“一辈子也不说。”

小说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对话生动、接地气。尤其是叙述视角的运用,极有章法。如“ 妇女主任走到战士们中间,和一个干部模样的人小声商量了一阵子,那人就点了头。 杏花走进自家屋里,把窗子遮得严严实实,然后走到门口,向妇女主任招了招手。”这显然是远景镜头构成的蒙太奇画面。

后来,杏花的生活很艰难,上级正到处找“红嫂”,妇女主任要把杏花的事迹说出去,杏花坚决不同意:“一辈子也别说这事儿,咱不是早就说好了吗?”这一段,首尾呼应,升华了主题。

小说塑造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年轻媳妇杏花的可敬可爱的感人形象,她的言行举止,丝丝入扣,体现了沂蒙山老区人民对子弟兵的深沉热爱和无私奉献。这是一篇向红色经典故事“沂蒙红嫂”致敬的小小说。

 

 

村级编剧

 

李立泰

 

 

(原载《中国作家》2008年7期,《中华文学选刊》2008年11期选载)

 

主编点评:

这是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老百姓生活的一篇小小说。故事主要讲述村长和会计一同讨论编剧《掩护》和准备演出的过程。透过现象,我们可以明确感觉到,作品生动地表现了根据地干部群众上下一心、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是正义战争必然胜利的坚实基础。

 

党费

 

李立泰

 

 

(原载《北京文学》,《小说选刊》转载,入选全国“百所名校”高三语文试题)

 

主编点评:

这是一篇进入全国“百所名校”高三语文试卷的一篇小说。

其文本有几个特点:一是小说很讲究前后情节的铺垫和照应,开篇写缴党费没钱,实物也行,为后文奶奶用高粱榆叶窝窝作为党费埋下了伏笔。二是作者详细描写了干旱、逃荒、村庄荒芜、兵荒马乱等艰苦的生活环境,主要是为了衬托我的奶奶的形象的伟大。三是小说以奶奶缴党费为主要线索,这样安排有利于组织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并能凸显奶奶形象。

小说巧妙地对奶奶入党的情节运用了插叙的方式,从而补充小说情节,为奶奶缴党费做铺垫;突出了奶奶对党的忠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丰富了奶奶的形象;插叙使小说结构富有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小说将李区长写的收条放在了结尾,作用至少有三:首尾呼应,结构圆合;主题更突出,体现了特殊党费的珍贵;深化了小说主旨,震撼人心。

 

 

麻班长

 

李立泰

 

(原载《中国作家》2008年7期,《中华文学选刊》2008年11期选载)

 

主编点评: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述这篇小说,这就是:“军民鱼水情”。

八路军二十四团打下日伪据点后,在当地进行了短期的休整,他们处处为当地老百姓着想,亲如一家,相处融洽。

有几个细节值得特别注意:一是张连长坚决不住老憨家的好房子;二是战士往榆树上系麻袋,用绳子扎结实,怕军马啃食树皮;三是在一场春雨之后,战士们忙着帮老乡拉犁、拉耙,耕种土地,却不吃老百姓家的食品;四是麻班长在部队出发前,从背包里抽出根新麻绳,赔给了老憨。因为,张连长在为他家拉犁时,损坏了一根麻绳。

小说在细节上极为讲究,如人物称谓,八路军军区首长夏司令员,口语中可以说夏司令,在正式场合,则一律称为司令员。

生动、真实的好细节使小说生动、真实。此外,小说在地域风情、人物语言、生活气息等方面,也下足了功夫,显示出不凡的实力。读者朋友可细心体会。

 

            

李立泰,山东聊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十部。获梁斌小说奖、第七届金麻雀奖,山东省小小说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小小说学会联盟副主席、《东昌月刊》执行主编。

 

 

 

该死的枪声

    凌鼎年

 

(原载《三亚文艺》2015年5期)

主编点评:

革命者是铁是钢,是特殊材料铸成的。无数事实表明,这是正确的说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不是天生的,既要有坚定的信仰,也有个锻炼过程。《该死的枪声》写了端河西寨炮楼的事,北平的大学生徐淮诗也积极要求参与,因第一次参加战斗,慌乱中驳壳枪走火了,从而导致了行动的失败。这成了他永远的痛苦。光阴荏苒,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有关人员来外调徐淮诗当年的这段历史。丰哥抚摸着伤疤不吭声,只说了句:“该死的枪声!”可谓意味深长,让人百感交集。

 

 

血 经

凌鼎年

 

 

(原载2008年《中国微型小说丛刊》,《雨花》增刊转载)

 

主编点评:

《血经》是作者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篇作品,以此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6周年。今天,重温这篇作品,很有意义。

作者曾写过一篇创作谈。当年,一群人去苏州灵岩寺参观,方丈带他们去了藏经阁,观看了轻易不对外出示的镇寺之宝血经。凌鼎年作家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记录在素材库里,以备创作之用。

如果就事论事,照抄照搬,凌鼎年作家可以轻轻松松地写一篇血经的故事,那就是一篇纯宗教题材的微型小说。正如先贤顾炎武所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如弘一法师所言:“念佛不忘抗日”。考虑再三,凌鼎年作家把血经的诞生与抗日意志联系起来,写出了中国僧人另一种形式的抗战,从而大大提升了作品的内涵与外延。

 

锄奸

凌鼎年

(原载2016年8月《微型小说月报》)


主编点评:

这是一篇精彩的谍战小小说。敌中有我,我中有敌,情况复杂,扑朔迷离。小小说创作有“翻三番”的艺术手法,大意是要求一篇小小说在有限的篇幅里,故事情节出现三次“翻转”。锄奸队长耿三楞要完成锄奸任务,那么,谁是内奸呢?悬念迭起,一波三折。小说的最后,出现在主人公面前一个巨大的疑问。鲁书记是叛徒吗?杀还是不杀?“经历了误杀以后,直肠子的耿三楞做事多了一个心眼,可眼下的事真的让他很难判断。在准备执行锄奸任务的那个晚上,他在房间里不断地抓头发,迫使自己下最后的决心。”耿三楞下了怎么样的决心?结果如何?小说结尾是一个开放式的。答案,留给读者去思考。

 

凌鼎年,江苏太仓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秘书长,江苏省微型小说研究会会长,出版作品集57本。16篇小小说入选美韩日等国汉语培训教材,获小小说金麻雀奖等200多个奖项。

 

 


 

猎人

 

袁炳发

 

 

 

(原载《小小说月报》)

 

主编点评:

枪法如神的一位外地猎人来到了苇子沟,他打到猎物就与苇子沟人分享,苇子沟人夸他是个好心肠的人。鬼子来了,逼迫苇子沟人带路打猎。猎人站了出来。苇子沟人怒斥他是“孬种汉奸”!八路军打回来了,连长那位猎人。几位后生告诉他,猎人被他们骗到地窖里给闷死了。其实,猎人是他们的指导员。悲愤的连长向天开了三枪,立碑,带着队伍向南进发。

故事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猎人”隐藏身份,滴水不漏。连长带队打回苇子沟之前,猎人未见丝毫“破绽”。正是因为如此,爱国村民“误杀”了保护自己的恩人。悲剧,就是这样产生的。令人扼腕长叹。

袁炳发作家的“苇子沟”系列小说,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抗战画卷。其代表作《一把炒米》为“红色精品小小说”经典范文。

 

燎原

 

 袁炳发

 


(原载《小说月刊  》2011年7期)

 

主编点评:

这也是一篇有关“潜伏”“隐藏”的故事。与袁炳发作家的前一篇《猎人》不同,说书先生莲花嘴子张子厚获得了巨大成功。

莲花张秘密组织苇子沟二十几个小伙子炸毁了县城鬼子的碉堡和弹药库,胜利参加了革命队伍。 “苇子沟 解放后,当年失踪的那二十几个小伙子,其中有几个回到了县城,参加土改运动的前期准备工作。其余的都随着莲花张一起南下了。”

小说“神龙见首不见尾”,莲花张如何开展革命活动的?表面上不见任何“痕迹”;仔细推敲,恍然。

小说在有限的篇幅里,塑造了莲花张、小凤、王大磕巴、赵大傻等一系列人物群像。作者在用心经营叙事主线之外,善用“闲笔”。如王大磕巴天天戴着鬼子军官帽的闲笔,就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汉奸卖国贼的丑恶嘴脸。

小说叙事视角多次转换:前一部分,是“全知视角”;后一部分,是赵大傻的“限制视角”;最后一段,又回归到“全知视角”。转换自然,如“循环之无端”。

 

 

女盗

 

袁炳发

 

 (原载《传奇文学》)

 

主编点评

这是关于“女盗”的传奇故事。“女盗”一色青衣,身手敏捷,来去如风;她们劝富济贫,侠肝义胆;她们是苇子沟老百姓心目中的“天神”使者。

小说采用“千皴万染”笔法,一再渲染“女盗”之智勇双全、所向披靡。小说的高潮,犹如“激流归大海”,青衣女子马队与苇子沟抗日大队联合作战,浩浩荡荡,杀奔县城。

“后来,青衣女子的马队被赵尚志所领导的珠河抗日大队收编,扩编为女子骑兵团,在与日寇的多次交战中,屡建战功。”

“女盗”,正气凛然,文笔优美,充满了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色彩。

 

 

袁炳发,黑龙江宾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伙伴》主编。获全国优秀小小说奖、小小说金麻雀奖等奖项。

 

家事

 

相裕亭

 

(原载《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6期)

 

主编点评:

作者为什么将一篇纯粹抗日题材的小说叫做《家事》?我想,或许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一句老话,没有国哪有家?国家国家,国是千万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第二,五爷顶替大哥出征抗日,体现了手足情深。在乡下,有小叔大侄赛兄弟之说。我父亲(大侄)前往猴家嘴看望五叔(小叔)时,五叔一反常态地撵我父亲走,似不近情理。“送他去找五爷的那艘小船刚绕过一个海湾……一场震惊中外的大海战,就此打响了。”原来,事关军事秘密,五叔守纪律,不能说。小说巧妙地以家族的视角,讲述了一段生动形象的抗日斗争故事。新四军是江南抗战的中流砥柱。

 

 

广告

 

相裕亭

 

(原载《雨花》2015年11期)

 

主编点评:

日寇占领盐区后,大肆做广告,推销“仁丹”。天成药房的大掌柜吴三才识破了其险恶用心。日本兵占领盐区后,留下小股鬼子兵把守。盐区抗日军民里应外合,端掉了鬼子“据点”老窝,与外出巡逻的鬼子兵们展开巷战,岂料,小鬼子们左躲右闪了一番,很快逃离盐区,并连夜调来县城的鬼子兵,对盐区无辜的渔民大开杀戒。

抗战胜利后,谜底揭开:那些“仁丹”小广告,看似是日本人的慈善之举。实则是日本人进城以后的导向牌——蓝底白字的小广告,表明前方畅通无阻;白底蓝字的,说明前方是个死胡同。

小说题为“广告”,紧紧围绕“仁丹”展开叙事,不蔓不枝,演绎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盐区人民抗战故事,篇末揭开谜底,鬼子狡诈多端,可见一斑。大掌柜吴三才惊呼一声,说:“鬼子,真是鬼子呀!”

抗战是艰难曲折的,也是全方位的。小说告诉了我们许多“广告”以外的内涵。

 

换    防

 

相裕亭

 

 

(原载《稻河》2021年1期,《微型小说选刊》2021年第7期选载)

 

主编点评

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对我国老百姓的摧残,无所不用其极。

小说写道:市民路过“据点”门口时,一律要向他们的太阳旗行弓腰礼,以表示对他们“大日本帝国”的效忠与臣服。如有不“礼”者,将被喝令停下来——扇打耳光(长记性)。

大盐商吴老爷家留学日本的大儿子天柱儿被强征入伍做翻译。一天,吴老爷到“据点”寻找儿子时,被龟田小队长“抓住把柄”,强迫吴氏父子“互扇耳光”。吴老爷一记耳光扇打过来,瞬间就把天柱儿打趴在地上了。

这一掌,饱含着悲愤与屈辱;这一掌,是富有民族气节者心底的呐喊。

作者研究盐河历史多年,将今日鲜为人知的抗战期间历史细节,通过小说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警醒国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相裕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长篇小说《盐河人家》获“五个一工程”奖,连续六届获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出版《盐河旧事》等20余部作品集。

 

张切糕,李切糕

 

申平

 

 

(原载《小说月刊》2012年第10期)

 

主编点评:

 

张切糕与李切糕是两个制作切糕的手艺人,面对鬼子的威逼,两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张切糕是位不屈的英雄,李切糕成为可耻的汉奸。

“雨在画处,又在无画处。”画家以衬托的方法画雨。“烘云托月”,画家以云的动态表现明月。我国古代小说文论中,衬托是很重要的一种写作技法,有正衬、反衬、旁衬、顺衬、逆衬等等,其主要作用,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性格、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张切糕与李切糕之间,是反衬关系。我们看到:忠奸分明,正邪立判。

 

 

杜大彪

 

申平

 

 

(原载《百柳》2007年第7期)

 

主编点评:

这是一篇血肉丰满的“传奇英雄”故事。

那么,小说是如何完成人物形象塑造的呢?根据行文顺序,依次为:战功显赫,杜大彪转业带枪还乡;满面笑容,乐观向上;疼爱孩子,现金或赊账买糖果散发;亲近百姓,组织看“白戏”;当场抓获往公粮掺沙子的粮站主任,开枪射杀。

战斗英雄杜大彪性格刚烈,嫉恶如仇,“勇猛有余但又带有傻气”,政策理论水平不高,激愤开枪有其必然性。

小说毕竟是小说,是虚构的。根据枪支管理的有关规定,现实生活中,战斗英雄转业,是不可能长期带枪回乡的。小说开篇,有这样一句:“他转业回地方的时候,部队领导特批他带回了一把手枪。这个说法我至今表示怀疑,但杜大彪后来打死了人却是事实。”这既是伏笔,又自圆其说。扑朔迷离,似真似幻,这是小说的一个高妙之处。

 

 

黑虎老巴

 

申平

 

 

(原载《天池·小小说》2020第11期,入选《微型小说选刊》2021年第2期)

 

申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会长,出版小小说集三部,获广东省惠州市“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小小说金麻雀奖。

 

主编点评:

点明小说的开头、铺垫、高潮、结尾四个阶段的写法,别具一格。开头:写老巴打小就倔,有点“虎”,脑瓜跟公羊顶架。铺垫:写老巴班长带兵生猛,摔话筒;抗洪堵缺口;锤子砸化脓拇指;老巴复员,赌气回家种地。高潮:写老巴单枪匹马,怒砸破坏草原生态、污染环境的矿区机房。结尾:查明矿山违规,有“猫腻”,宣布关停。老巴骑在马上,戴大红花,一路簇拥回家。小说“千皴万染”,步步推进,层层渲染,以“事实说话”,以“行动说话”,成功塑造了一位正气凛然、疾恶如仇的老巴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光阴的故事

 

何君华

 

 

(原载《青海日报》,《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21期转载)

 

 

主编点评:

何君华作家的小说创作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面对重大主题时,一般不采取正面书写,通常以侧面书写来烘托重大主题。本篇《光阴的故事》即是如此。本篇书写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小说通篇没有任何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场面,却独辟蹊径,集中笔墨描写了一名红军战士遗属历经数十年艰难寻亲的故事,达到了以小见大、涓滴藏海的艺术效果。小说从一个侧面歌颂了红军战士崇高革命精神,同时昭示读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巴音诺尔的旗

 

何君华

 

 

 

(原载《台港文学选刊》2019年第6期,入选《2019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2019中国年度小小说》,获福建省文联“祖国颂”世界华语文学作品征文最佳作品提名奖)

 

主编点评:

有感于近年内蒙古自治区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和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奔小康的美丽画卷,何君华作家别出心裁地从少年儿童的视角关注这一伟大历程。他从所见所闻所思出发,创作了一系列情真意切的暖心之作。《巴音诺尔的旗》就是其中之一。作品以坚守嘎查小学的老校长为原型,叙述老校长毕生精力投身基层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小说细节生动,人物鲜活,饱含真情实感。相信《巴音诺尔的旗》能引起广大莘莘学子心灵上的共鸣。

 

 

听说哈图是英雄

 

何君华

 

 

(原载《鹿鸣》2011年第7期,《小小说月刊》转载,入选《2011中国年度小小说》)

 

主编点评:

本篇《听说哈图是英雄》运用了典型的欲扬先抑表现手法。哈图原是小嘎查里的窝囊角色,那达慕大会上,“刚一上场就被小他四岁的呼日勒狠狠摔倒,”哈图在参军后荣立三等功,退伍还乡,在嘎查小学当门卫兼司铃。哈图是怎么样立功的?他不愿意说。在抗洪抢险的危急关头,哈图挺身而出,在凶猛洪水中救下了两个受困的孩子。哈图赢得了巴特尔(勇士)的赞誉。哈图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军队这个大熔炉不仅熔铸了战士强健的体魄,更锻造了他们的坚强意志和忠于人民的崇高品质。

 

 

何君华,湖北黄冈人,现居内蒙古科尔沁,曾获冰心儿童文学奖、第三届青铜骏马奖等奖项,著有《少年与海》《河的第三条岸》等小说集。

 

逆生长

 

蓝月

  

(原载《安徽文学》2020年第10期)

 

主编点评:

《逆生长》以蝴蝶穿花的新颖手法描写了一位老人的一生。作品没有正面歌颂,却让人不由自主对老一代革命前辈产生由衷的敬意。生活可以磨灭过往的一些痕迹,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奋发有为。

 

 

 小曹

 

蓝月

  

 

 

主编点评:

小说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警察小曹从不起眼者到一步步显山露水,最后让人刮目相看。小曹有一双慧眼,他不仅能记住嫌犯的外貌,还能洞察嫌犯的内心,其实这双慧眼来自他的慧心。无数的人民警察日日夜夜的辛勤努力,呵护了我们老百姓的万家灯火、幸福平安。

 

扣住你的右手

 

蓝月

  

 

(原载《啄木鸟》2016年第5期,《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1期选载)

 

主编点评:

《扣住你的右手》讲述了警察抓小偷的故事。文中的警察老刘有勇有谋,形象丰满。文章的巧妙之处是背后的深意,抓捕只是治标,老刘在抓捕的同时,努力地唤回犯罪嫌疑人心中的良知。其用心良苦,让人充满敬意。

 

蓝月,原名陈雪芳,苏州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被选入初中、高中、大学语文试卷。出版《眼光穿过的早晨》等小小说集3部。

 

 

将军泪

 

 

 练建安

 

 

 

(原载《清明》2011年第4期,获第十届全国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三等奖)

 

主编点评:

《将军泪》写一种牺牲。有道是“英雄有泪不轻弹”。族叔公是一名将军。将军的族侄文德连长,智勇双全,前程远大。文德连长因为不吃狗肉伤了“广客”的面子,在抗日战场上挨了自己人的黑枪。将军为了顾全大局,忍,佯装不知,他流泪了。这就是通俗常说的“将军泪”。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将军率领的“国军”将士,浴血杀敌,战功赫赫。然而,这支部队的一些“痼疾”,使之付出了许多无谓的“牺牲”,令人深思,扼腕叹息。

 

 

大头兵

 

练建安

 

(原载《小说月刊》2015年第12期“名家专号“)

 

主编点评:

作者此文,依然以“家族往事”贴近的视角,在历史的长河中,努力打捞那些稍纵即逝的碎片。“大头,五短身材,是个笨人。当兵前,是个作田佬。”这样一个普通士兵,在抗日战场上,英勇作战,敢打敢拼。在驰援衡阳攻打敌谭子山阵地时,大头兵身负重伤,“他被抬了下来,排在野战救护所外的担架上,等待救治。”由于“这一仗,打了3天3夜,第157师损失很大,抬下了的伤员排成了长龙。野战救护所人手不足,药品严重短缺。上峰密令:先救军官。”就这样,大头兵就在漫长的等待中,永远闭上了眼睛。同宗练秘书是目击者,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大头兵绝望的感叹:“等啊等,就该大头兵等啊!”几多无奈,几多悲愤啊。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曾多年研究62军军史,撰写出版有《抗日将领练惕生》一书。在此基础上,写作了系列“家族往事”系列微篇小说。

 

 

家族往事

 

练建安

 

 

(原载《文艺报》2017年09月8日第8版)

 

主编点评:

这是作者的“家族往事”系列作品之一。在纪念抗战胜利之际,《文艺报》发表了这篇小小说。与以往的一些作品的写作手法同出一辙,多年以后,作者在家族聚居地寻寻觅觅,追寻历史的踪迹。炎热的午日,一处废墟,作者“遭遇”了一桩家族“丑闻”。70多年前,在一次战斗中,家族老兵贵佬“留下掩护文德撤退。贵佬打光了子弹,受伤了,被鬼子抓了。后来,文德他们又把贵佬救了回来。贵佬这个人回来就变了。据村里老兵说,贵佬原来是有说有笑的人,救回来后,就不合群了,常常一个人坐在什么地方发呆。”更怪异的是,儿子满月,“贵佬都要把他儿子的双脚倒提起来,转呀转,转呀转,脸无表情的。”后来,三个儿子都被贵佬“转”死了,五婶子伤心死了,敢死队员贵佬牺牲了。战争给一个坚强的抗日老兵造成了怎么样的心灵伤害?贵佬在被抓后,经历了什么?没有人知道。作者说,他推崇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一部作品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八分之一,而有八分之七藏在水面之下。小说的结尾:“不远处的凤岐庐,年久失修,显出一些破败的迹象,而紧邻的水泥红砖高楼,拔地而起,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平年代,往昔的烽火硝烟,其实很不应该被人们遗忘。

 

            

 练建安,闽西客家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台港文学选刊》主编。著有《千里汀江》等20余部作品集,获中国新闻奖副刊编辑奖、福建省最佳剧本奖等奖项,小小说《药砚》连续五年(20172021)相继入选全国31个省区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或联考试卷,《鸳鸯帕》等10篇作品入围第九届全国小小说金麻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