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的爸爸》(50篇):小说点评三百篇(4)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2007次点击|53次点赞

赞一下




《当兵的爸爸》(50篇)

小说点评三百篇(4

 

练建安

 

《当兵的爸爸》由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233月出版。此为主编点评第一稿,出版时有修改;小说篇目也有调整。小说原文省略,有兴趣的朋友请上网寻找。谢谢!


第三卷后20篇

 

第三卷后20篇

 

 

月白湖荡……………………余显斌

背叛…………………………余显斌

棋逢对手……………………符浩勇

硝烟流泉……………………符浩勇

我要披挂你的征衣……………乔迁

一支队伍路过乔家屯…………乔迁

永不掉队……………………谢志强

送米…………………………孟宪歧

抗战烽火(五题)…………程思良

倔强的木梳……………………崔立

死牢里的算术题………………曾勇

打赌…………………………刘洪林

最美的迎春花………………厉剑童

回家…………………………徐全庆

意外拥抱……………………陈力娇

安全通道……………………范子平

 

 

 

月白湖荡

 

余显斌

 

(原载《小小说大世界》2017年7期,入选中学语文试卷)

 

余显斌,陕西山阳中学教师,《读者》签约作家,出版《紫藤花影》等作品集,数十篇作品入选语文试卷。


主编点评:

这是一篇抗战小说。新四军小通讯员棒子和骑兵小王叔叔很投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小王叔叔牺牲了,来了一个陌生的张叔叔。一天,张叔叔传达上级命令:一支新四军骑兵营要和湖东新四军二团会合,棒子负责带路。半夜,骑兵营出发了,走到湖湾处,棒子及时发出警报。枪声响起,骑兵营全被消灭。原来,棒子早已识破“张叔叔”和所谓的骑兵营,全是鬼子兵。

小说艺术亮点多,令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小说开头一段文笔优美,描写湖荡的秀美风光,为小说增添了诗情画意;照应标题,并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做铺垫;展现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有助于烘托棒子等新四军战士的美好形象。二、棒子没等到小王叔叔却等来了一个陌生的张叔叔,这一蹊跷的情节为下文他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埋下了伏笔。三、小说中反复出现“月光”形象,不但展示了那天晚上的特定环境,还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与故事情节相映成趣。四、小说主人公棒子的形象生动鲜明:作为新四军通讯员,他尽管年纪还小,但机智勇敢,临危不乱,令人敬佩。五、小说的语言清新自然,描写简练传神,如写月下苇草深处的露珠滴落声、青蛙跳水声,以动衬静,细致入微。

 

背叛

 

余显斌

 

(原载《金山》2015年1期,《小小说选刊》2015年8期选载,入选中学语文试卷)

 

主编点评:

部队打了败仗,鬼子穷追不舍;大雪封山,部队断了粮食。一向“又胆小又怕吃苦”王老蔫自告奋勇,提出要下山搞粮食。理由是“他熟悉路,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指。”我(参谋长)悄悄向将军提出疑问,担心这个王老蔫借机叛变投敌。将军信任王老蔫,派他下山。

第二天早晨,王老蔫扛粮刚走到门头沟,就发现一队鬼子悄悄向抗联驻地方向摸去。他藏好粮,就主动向鬼子“投诚”了,愿意带路“立功”。王老蔫带着一队小鬼子走到了虎头岭,突然拉响手榴弹,与鬼子同归于尽。

部队在门头沟找到了王老蔫留下的一袋粮食,度过了难关。

小说讲述一个普通抗联战士的英雄壮举,反映了东北大地抗日战争的艰难困苦,表达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小说告诉我们:战友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到战斗胜败,甚至关系到一支小部队的生死存亡。小说结尾的最后一句:“他和我同年,如果活到现在,也已经九十多了。”表达了“我”对王老蔫的怀念以及曾经因为怀疑他“背叛”而产生的愧疚之情,有无限的感慨。

 

 

棋逢对手

 

符浩勇

 

(原载《天涯》,入选多种文学选本)

 

主编点评

小说《棋逢对手》讲述清代名将左宗棠的故事。左公奉旨出征新疆,在兰州城北与号称“天下第一棋手”的白发老翁对弈,左公旗开得胜,连下三城。人们对意气风发带兵出征的左公有了更多的期待。半年后,左公凯旋回京,途中,又经兰州城。帐下报称:客栈高悬“天下第一棋手”长幌,招摇过市。再次对弈,老翁棋力大增,左公连失三局。小说谋篇布局精妙,先抑后扬,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先后两场对弈,展现了老翁的爱国情怀和左公的宽广胸襟。

 

 

硝烟流泉

 

符浩勇

 

   (原载《小说林》,入选年度小小说选本)

 

符浩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银行作家协会副主席,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四英岭人家》等18部作品集。曾获多届海南省南海文艺(文学)奖、第六届全国小小说“金麻雀”奖。

 

主编点评:

“硝烟流泉”,作为小说篇名,是大有深意的。硝烟,不是袅袅炊烟;硝烟,是和战火、战争连系在一起的。流泉,象征着生存的希望,生命的活力。想想看,假如说,当一个人在烈日下、在茫茫沙漠中跋涉时,在他的前面,出现了一泓甘泉。他该有何等的欣喜啊。

《硝烟流泉》叙写在一场战斗的间隙,暂短停火。“ 战火前沿阵地最大的难处是供应中断。双方都断了水,但是水就在眼皮底下。在双方交界处右侧的小山沟里就有股清泉,它日夜流淌,但谁都不敢去汲水。那里暴露在双方的火力网下,一旦有人去汲水,只会白白牺牲而不会轻易搞到水,所以断水三天来没有人打过它的主意。”

我方炊事员老苏经过试探,勇敢地取回了泉水;敌方士兵取水,我方也不开枪。“从此以后,在敌我接壤地带竟出现了没有经过谈判就达成的停火地段。每天中年十二时,双方各派一人去泉边汲水。”

战争双方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我方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在战争中的一些特定情境下,敌方官兵也可能出现人性复苏的时刻。硝烟流泉,就是一例。战场上“片刻”的和平时光,令人倍感永久和平的珍贵。

我们珍爱和平,祝愿鲜花永远盛开,大地清泉长流。

 

我要披挂你的征衣

乔迁

(原载2018年6月15日《解放军报》)

 

主编点评

这篇小说,写小战士山子的成长过程。小说中并没有点明山子参加的是哪一支“部队”,但我们从这支部队的团结友爱、官兵一致、艰苦朴素以及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等等“细节”看出,这是一支人民军队。

山子加入了部队,没有发枪,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的枪;缺少军衣问题,却迟迟得不到解决,因为我们的部队“穷”。没有军衣穿,“走在部队里有些炸眼”,这似乎成了山子的“心病”。老班长牺牲了,把自己的旧军衣留给了山子。两年后的一次战斗中,班长山子中弹了,牺牲前,山子对他带领的那班小战士说了最后一句话:“就让我穿着这身军装走吧!我的名字就写在军装内里……”军装内里写有刘德军三个字,那是老班长的名字。

老班长,是兄长一般的战友,山子,愿意永远和他在一起。战友情深,山高水长。

 

 

 

一支队伍路过乔家屯

 

乔迁

 

(原载2019年2月1日《解放军报》,获 第八届“长征文艺奖”。)

 

乔迁,本名乔立波,黑龙江讷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星光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

 

主编点评:

小说的故事,说起来很简单。快过年了,抗联王队长带领一支小分队在前往火烧沟途中迷路了,误入乔家屯,一大早遇见山民乔老六,乔老六带他去见“主事的”乔金贵。一番对话后,乔金贵相信了他们,乔老六主动帮他们带路,还用大黑马为抗联驮伤员。乔老六回来时,带回了抗联给的两块光洋。“乔金贵嘴唇抖动了好几下,伸手摸着大黑马的脖子,哽咽着说了一句:‘这队伍,能行!’”

概述略去了许多生动细节。那么,乔金贵和乔老六为什么要信任他们?我们在这里补充回顾:一是当乔老六突然抱住王队长时,王队长不掏枪、不反击,和蔼耐心说理。二是“黑压压的一群人”“拿着家伙”却安静等待,纪律严明,不扰民。三是王队长的队伍吃饭给钱。四是王队长不允许战士借用老乡的大黑马驮运伤员。种种言行,亲见亲闻亲历,加上抗联打鬼子的故事传遍白山黑水,乔金贵和乔老六有理由信任王队长他们。

小说语言简洁,环境描写生动,人物对话符合人物关系和行为逻辑,谋篇布局极为讲究。如,开篇一句:“队伍来到乔家屯的时候,正是年根,眼瞅着就要过年了。”结尾最后一句:“这当儿,远远的屯子里依稀传来爆竹声,一声高,一声低……”两者既是伏笔关系,又首尾呼应。

 

永不掉队

 

谢志强

 

 

(《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0期选载,入选中学语文试卷)

 

谢志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家学会副秘书长。出版《塔克拉玛干少年》等30余部作品集。有作品入选语文教材和语文试卷。曾获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等奖项。

 

主编点评:

《永不掉队》是小小说名篇,发表之后,被多家选刊选载,入选中学语文试卷“文学文本阅读”题。小说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讲述了战斗英雄秦山和文工团战士方歌生死不渝的革命爱情故事。

小说以“秦山听方歌唱歌”为中心谋篇布局。如此妙笔,至少有以下作用:在情节上,以歌声为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在形象上,展示了人物献身革命事业、追求爱情的美好形象;在主旨上,歌声多次出现,一步步强化英雄的浪漫主义情怀;在效果上,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使小说更具艺术魅力。

小说艺术特色鲜明,许多写作技巧值得学习借鉴。如:翻过祁连山,“秦山心里奏起旋律”,“方歌突然唱起歌来”,说明两个人内心已经有了难以言说的默契。又如:面对生命“湮灭”的秦山,方歌的动作和语言,既表现了她内心的悲痛,又产生一种令人动容的感染力。再如:小说结尾以“我”的贴近视角介入,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结尾拉近距离”处理“远去的故事”的写法,为许多小小说作者采用。

 

送米

孟宪歧

   

 (原载《小小说·大世界》2017年8期) 

 

  主编点评:

《送米》是一篇精巧的小小说,讲述地下交通员柳溪为八路军伤员送米的故事。怀揣一个菜团子的柳溪要忍饥挨饿,挑着100斤小米,走荆棘遍布的山路,到达约70里外的清凉洞。他做到了。

说作品精巧,主要是作者巧设了“送米”的三重考验。“亲情关”。柳溪家断顿了,吃两天野菜团了。小儿子想吃点小米饭,柳溪坚决不让。“饥饿关”。柳溪来到乔家镇,饥饿难当,他向一家面馆的掌柜讨碗热水,掌柜要他拿小米换面汤,柳溪摇头:“东家的小米,万万动不得。”“金钱关”。进山之后,遇见一个男人一瘸一拐地走过来,要用二块大洋买他的50斤小米。柳溪坚决拒绝了这笔赚钱的买卖:“这我可帮不了你。”过此“三关”,一个交通员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的形象,凸显了出来。

这篇小说有扎实的生活基础,并不像一些“华而不实”的作品一样胡编乱造。比如,为解决柳溪的饥饿问题,作者专门写他吃了苦麻子、婆婆丁,羊妈妈等小时候爱吃的野菜,吃得满口青绿色。小米送到了,陈连长熬了一锅给大家吃。“柳溪喝了一顿香喷喷的小米粥。”作品没有毫无节制地拔高柳溪,没有把他写出一个“超人”。地下交通员,同时也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

 

 

 

抗战烽火五题

 

程思良

 

 

 

 主编点评:

“抗战烽火”系列五题“闪小说”,围绕抗战题材,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抗日风云,叙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塑造了多位抗日英雄和英雄家属的艺术形象。

《爱》写的是铁牛从抗日战场上归来,九死一生的他在家门口遇到一个小女孩,产生误会,殊不知是妻子桃花收养的一个游击队女兵的孩子。正是有着无数如桃花这样的老百姓在后方的支持与爱的奉献,才能让抗日战士们能安心在前线报国杀敌。

《功臣》视角独特,聚焦一匹战马的命运。游击队被日寇包围,断粮了,将军忍疼命令杀了爱马解困。这匹战马用生命立下赫赫战功,是当之无愧的功臣。“无情未必真豪杰”,将军之痛,永远挥之不去。

《空坟》讲述的是:班长大牛与仅剩的一个部下争着去炸日寇碉堡,大牛命令战士掩护,自己抱着炸药包去炸碉堡,最后壮烈牺牲。小说以“空坟”为题,其实,空坟不空,里面放着一套打满了补丁的军服。这一如特定镜头式的结尾,撼人心魄,极具艺术冲击力。战火纷飞的岁月,“奋斗”与“牺牲”,从来都是孪生兄弟。

《望乡》以“我”要写书的故事嵌套了孤独老人狗蛋的故事。在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浴血抗战。狗蛋因抗日而远赴异国他乡,却不忍同胞相残而滞留。如狗蛋一样的抗日远征军将士还有很多,他们去世后所有的墓碑,都坐南朝北,望向故国。这一细节描写,催人泪下。

《归雁》写的是三奶奶的丈夫加入抗日远征军远赴缅甸后杳无音讯,她在家独自抚养儿女并将他们养大成人。很多年后,丈夫的战友来了,带来一封丈夫的遗书。这时,她才明白丈夫已经为国捐躯,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程思良,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业委员会会长。

 

 

倔强的木梳

 

崔立

 

(原载2015年8月1日《梅州日报》)

 

崔立,上海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理事、专栏作家。

 

主编点评:

这是一篇抗战题材小小说。他是兵,八路军的兵;她是“匪”。在一次抗击日寇的战斗中,他身处绝境。她率部打退了鬼子,救了他。她信命。他的嘴角有一颗大痣。这是她命中要嫁的人。新婚前一晚,递给他一把木梳为她梳头。新婚之夜,她醉倒了。他乘着夜黑跑下了山,找到了八路军的队伍。多年后,他回来了,她早已在和鬼子作战时牺牲了。他从怀里掏出那把木梳,连同包着木梳的那张发黄的纸,一起放在她的墓前。纸上是他当年写下的八个大字:匈奴未破,何以安家。

故事生动曲折,跌宕起伏,男女主角个性鲜明,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一位抗日战士,意志坚定,为了抗日救国的大业,他坚决回到了八路军队伍。他把对她的爱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这也就是为什么多年以后他要回来的原因,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一直随身携带她的木梳的原因。文末一句:“他一生未再娶。”说明了一切。

 

死牢里的算术题

 

曾勇

 

(原载《小说月刊》2008年第11期)

主编点评:

龙文湘是红军的地下交通员,其公开身份为城郊四阳乡南山村小学的算术老师。由于叛徒出卖,他被捕了。在敌人的监狱中,他宁死不屈。第二天上午,敌人就要将他砍头示众了。龙文湘一次又一次地要来纸张,为学生解答算术题。生死关头依然如此从容镇定,是因为信仰坚定的力量;如此重视教育,是因为一个共产党人的敬业和责任,少年儿童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小说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震撼人心。

 

 打赌

 

刘洪林

 

(原载《解放军报》2021年2月1日“长征副刊”)

 

刘洪林  辽宁省黑山县人,出版有《离家的孩子》《雪路飞花》等长篇小说。



主编点评:

抗联第三路军有两个好打赌的人,一个是连长岳长风,一个是军需官黄友。他们以一件羊皮大氅或一支枪为“赌注”,以一年之内消灭鬼子数量多者为胜。悬念迭起,军需官黄友怎么可能赢呢?鬼子冬季攻势期间,黄友下山筹粮,半路上遇到鬼子的讨伐队,黄友假“投诚”,将鬼子兵骗入了小兴安岭。鬼子转悠了四天五夜,冻死饿死不少,仓皇逃出大山。岳长风对黄友说“这次打赌我认输,我输你一支新枪。”

小说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话生动,人物鲜活。围绕“打赌”为线索结构故事,笔墨集中,不蔓不枝。故事设计,独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有效地避免了同类题材同质化的现象。

 

最美的迎春花

 

厉剑童

 

 

(原载《文艺生活·精品小小说》2009年5期)

 

主编点评:

惨烈的金鸡山阻击战的间隙,八路军四班班长赵大猛看到了距他几步远的一块巨石下,有一棵迎风摇曳的迎春花。由此,他想起了他的爱人迎春,想起了甜美的爱情生活。轰隆一声巨响,打破了片刻的宁静。鬼子开始了最后一次反扑。鬼子慢慢靠近了,赵大猛扭头看了最后一眼迎春花,心里喊着迎春的名字,拉响了手榴弹,壮烈牺牲。

在小说中,迎春既是美丽的山花,又是赵大猛思念的爱人,两者之间通过“闪回”,实现了无缝对接。最后一幕,花与人叠印在一起,人即是花,花即是人。“一朵人世间最美最绚丽的迎春花刹那间,傲然绽放在公鸡岭的山顶上。”

小说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有道是“无情未必真豪杰”。八路军战士赵大猛是真正的英雄豪杰。


 


徐全庆 

(原载《小说月刊》2007年第11期,《青年博览》转载) 

徐全庆,全国小小说学会联盟副主席,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试卷,《独手之爱》荣获冰心儿童图书奖。


主编点评:

落单的抗日战士何大壮在荒野中遇到了一个孤零零的日本男孩,对鬼子有深仇大恨的他经过痛苦的心灵挣扎后,依然继续照顾日本男孩回家。日近黄昏,他们来到山脚下。一队日本兵出现,突然杀害了日本男孩,何大壮为救日本男孩,也牺牲在鬼子的枪口下。

小说对于人物关系的描写,相当精确。如:相遇后,男孩“一双大眼睛死死地盯着何大壮的枪,惊恐、无奈而又充满怨望。”“何大壮收起枪,摸了摸男孩的头。何大壮明显感到男孩的身子颤抖了一下。”“男孩仍不说话,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男孩盯着何大壮,不说话。”等等,无不暗示着男孩“特殊”的身份,这时的何大壮却一直把他当作苦大仇深的中国男孩。

小说讴歌了抗日战士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残酷无情的丑恶嘴脸。有助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更深刻地认识那段并不遥远的历史。

 

 

意外拥抱

 

陈力娇

 

(原载《小说月刊》2006年4期)

陈力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出版《红灯笼》等专著,获黑龙江省文艺奖、第五届小小说金麻雀奖等奖项。

 

主编点评:

“大火弥漫空相巷,风速以每秒三十米的速度滑行……”开篇,局势紧张,战况激烈。此时,英雄出场。消防队长何向磊命令命令一班长利用液化气站对面的居民楼,压制火势。可是,楼主是个病入膏肓的“艾滋病人”麻五,顽固拒绝配合。最后关头,何向磊下令用高压水龙头掀翻了他。火势扼制,液化气站保住了。何向磊抱起麻五一步步下楼,麻五说:“我其实不是真想拦你们,我是想让你们接近我,已经有五年没人敢碰我了。”

体现消防战士的“侠骨柔情”,是小说最大的亮点,“意外拥抱”是温柔的拥抱。小说的结尾,“何向磊凝重地点了点头,目光告诉麻五:我们都是胜利者。”可谓意味深长。

 

 

安全通道

 

范子平

 

 

(原载《郑州日报》,《小小说选刊》2008年15期 转载)

 

范子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小小说学会副会长,出版有《故乡的沙路》等小小说集。

 

主编点评:

“候车室大门内外早已拥挤得水泄不通,火车站广场更加人山人海。”“寒风呼啸”,“雪花大了,纷纷扬扬飞满天空。”从上述种种状况来看,这显然是一年一度的春运期间。

此时此刻,从打工的城市赶到这里,准备回家过年的一位年轻孕妇快要生孩子了。“人群铜墙铁壁一般,哪里挤得动一点儿!她(孕妇的小姑子)声嘶力竭高喊:‘有孕妇,快要生了!’但人声嘈杂根本没人听。她嘤嘤地哭了。”紧要关头,“国防绿”出现了,他们一起用力,把孕妇面朝上托起来,一边大喊一边向外传递,开辟了一条“安全通道”。

小说注重氛围的营造,在紧张而繁密的春运人潮中,人们归心似箭,自顾不暇,快生孩子的孕妇和她的小姑子是那样的孤立无助。绝望之际,神兵天降,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紧张的氛围随即舒缓,化为春暖花开。

小说通过春运期间的一件“突发事件”,热情讴歌了人民军队爱护人民的崇高品质。“国防绿”就是大爱,就是光明,就是希望。他们是人民子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