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在老家留有一间房 凤妮

单篇 作者原创上传(转发)

856次点击|16次点赞

赞一下


为什么我们要在老家留有一间房

作者:凤妮(微信公众号:凤妮是个80后

今年春节回老家,因时间较为充裕,总算有机会在老家慢慢停留。我一边用心感受着这些年来家乡的种种变化,一边循着往日的足迹追忆曾经的那些过往

老家的房子是父亲生前一手建造的三层小楼,但久不住人,很多东西坏得就快,因此,刚回去的那两天,我几乎日日忙于各种老旧设施的修缮和更换。农村的自建房大多面积大楼层高,因此打扫工作并不轻松,但我和母亲好像都乐在其中——回老家过年的心情总是好的。
相比邻居们后建的新房,我们家的房子明显斑驳了许多,并且今年回去我有个很大的感触——多年前站在我们家的楼顶远眺,“青山远黛,近水含烟”,如今再次站在同样的地方,举目之处皆是邻居们家的楼顶。略感失落之余,其实内心更多的是欣慰之意——家乡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所有人都对美好生活有种天然的向往,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去的黄泥黑瓦房大多难以满足我们现在人的居住需求,所以,家家户户修建新房就再自然不过。说起农村自建房,有人做过排名,说福建人对于盖房的执着程度在全国位居前列。今年过年回去,我进一步看到了家乡人民对于盖房的那股热情——一幢一幢乡村豪宅拔地而起,虽不如泉州、福清、莆田一带自建房那般气派,但很多房子的豪华程度还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很多外地人评论说,我们福建人爱慕虚荣,愣是把一年到头也住不上几天的房子修得有如皇宫,属于典型的“华而不实”。曾经我也有过此类想法,但这两年我突然间对“家乡人民热衷盖房”这件事又有了新的看法。常言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如今,我们多数人在外打拼,靠着自己的努力将所挣钱财花在老家房子的建造上,这何尝不是我们对于家乡故土的一种热爱,是将根深深埋进故土的一种最直接体现?再者,退一步来讲,这种所谓的“爱慕虚荣”也许从某种程度上催生出了我们福建人那股强烈的上进心和拼搏心。
家乡的房子就像一张门脸,这家人在外面混得好与不好,似乎全在房子上得以彰显。因此,为了能在家乡盖起一栋像样的房子,在外打拼的人们更能盘算,也更能吃苦。但话又说回来,这种风气的形成也容易催生出两种人:一种是太要脸面,为了一味攀比而去“打肿脸充胖子”;另一种是因迟迟未能将老家的旧房翻新而心生自卑,最后索性不敢回家,慢慢成为一个“失去家乡又到达不了远方”的人。
这两年,我慢慢体会到“归根”绝非取决于在老家是否拥有一间体面的房,而是取决于家乡能否给予我们真正的踏实感。记得刚回去的第一个晚上,我竟对周边的鸡鸣狗吠有些不适应,但很快地,那种熟悉的感觉就回来了。熟悉的乡音、熟悉的土地和空气渐渐使我心生一种踏实的满足感——虽说多年未回,但走出去,遇见的叔公叔婆、叔伯婶子仍能一口叫出我的名字,然后亲切地问候一句;左邻右舍纷纷送来自家栽种的蔬菜瓜果,将我们家的冰箱塞得满满当当……每每想到这些,我的内心就会涌出一股暖流。
如今这个时代,像我这样已经嫁出去的女儿,也不再是“泼出去的水”,即便天天住在娘家也不会有人笑话,而且早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因此,今年大年初一,我那些发小齐聚一堂,我们相约着重走了一遍儿时路。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一起回忆着美好的旧日时光。步入中年的我们都在说起“年岁越长越眷恋家乡”等话。
回去的那段时间,我不断分享着家乡的山水、美食和旧物,身边一位朋友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说“有家乡可回的人,真好!”
春节期间,一个闺蜜跟我吐槽“这些年每年回婆家拜年都没地方住”,也因此与老公发生了争吵。其实,她家的经济条件很不错,城里已有好几套房,但不知为何,公婆和老公就是没把心思花在老家的维护上,让老家的房子常年处于“年久失修,无人打扫”的地步。因为这样,他们每年过年回去,就像旅居他乡的过客,毫无归宿感可言。由此可见,老家的一间房未必要有多豪华,但必要的打理是需要的。老房如若年久失修不能住人,势必回去就少,回去越少,亲情乡情就会淡漠。所以,老家的房子除了为我们远去归来提供栖息之地,更为我们保留住了一份乡情。老家在,根就在,亲情乡情就不会散。
记得十几年前,族里一位叔公因举家搬迁到县城生活,想着以后可能很少再回来,于是决定把老宅卖掉。几年后,叔公一家对之前的卖房之举甚为后悔,但当时我们村队并无房和地块出售,最后他们只好在我们邻村买下一块地来重新盖房。并且叔公叔婆走出去逢人就说:“无论如何,老家都得有间房啊!不然连根都没有了……”
近几年,从外地返乡盖房以及回乡过年的族亲越来越多,家乡呈现出一番新的面貌,过年气氛也好似恢复到了往年的热闹。大抵走出去的家乡人渐渐都体会到了“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的深意吧。它告诉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要记住我们还有一个名叫“老家”的地方,那里哪怕只有一间土房,也足以让一颗漂泊的心灵得以安放。(全文完)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更多精彩等你来哦!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