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条报道,说某校一名在读博士生一年半时间就发表了58篇论文,平均每月3篇也就是平均10天就能出一篇论文,那报道文章的作者在说了这位在读博士生的论文多产高产后,还按捺不住对其的崇拜,说他对这位在读博士生的“羡慕难以言表”。
论文是一种什么内容的文章呢?就是作者在对某个问题或某项工作进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对该问题有着特别深刻的感受并又形成了十分独到和精辟的见解之后,在就像一个人吃了东西到肚子里已经消化了并且也已经转化成为粪便了不排出来就再也憋不住了的情况下才将自己的研究所得写成的文章。这种文章,还应是文中所提出的见解能让在该问题上感到迷茫或认知有偏差的人看了受到启发或获得启迪而茅塞顿开,能对同行、业界的工作或对研究该问题的别的研究者的研究能起到指导作用才有价值,反之则属文字垃圾。
至于说谁有多少篇“论文”能在什么什么杂志上“发表”了,其实也不奇怪,因为近二三十年来,只要内容不涉及“敏感”话题和愿意交“版面费”,就几乎没有“发表”不了的“论文”,这早就不是什么秘密而是在网上一直都有许多中介明码标价的了,只要你愿意给钱,想要一天发表一百篇“论文”都没啥难的。
当然,我从报道中所知道的“多产”和“高产”的“论文”作者,也不单单是这一位在读博士生,早在十多年前,我就看到过了有某位教授发表过一百多篇“论文”甚至还有某位教授已发表过了好几百篇“论文”的报道;30多年前,还从报纸上知道了某位作家出版过了一百多部几十万字甚至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高产”是够“高产”的了,但那一百多部长篇小说如今又有谁还记得?里面所写的人物,又有几个读者还有印象?而曹雪芹、吴承恩、施耐庵、罗贯中一辈子也就只写出了一部小说甚至有的就连一部小说都还没写完;祖冲之一辈子只研究出了个圆周率,李时珍一辈子也只写出了本《本草纲目》,不“多产”更不“高产”,但那些发表了上百篇甚至几百篇“论文”的“专家学者”们与他们相比,其对于社会的价值,相差岂止是十万八千里?
前面说过,论文的写作,应当是在像一个人把东西吃进肚里后消化了也转化成为粪便并且已经让人憋不住而非要排泄不可了的情况下才写一样,是在有着极深的感触和感悟,形成了十分独到和精辟的见解之后才写,这样写出的论文才会有知识含量或科技含量,并且,还应是在自己的见解能给人以启发或启迪,有助于同行、业界做好工作,或能对研究同一问题的别的研究者的研究能起到指导作用而可使他们的研究少走弯路的情况下才有写作的必要。因为,也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后才写出来的“论文”,才会有益于社会而有存在的价值。而不到“非要排泄不可了”的地步,也就是说写作论文的条件尚不具备也要硬写,为了赶数量而写的“论文”虽然也能写得出来,但那其实就和毫无便意也乱跑进厕所里去蹲着一样,靠死力硬撑而排出的粪便肯定极少或根本就没有粪便而只不过是能够放点屁而已。
而要对一项工作或对一个问题有着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且能够从中得出合乎科学的结论,形成独到且又正确的见解来,绝非是十天八天或一年两年就能做到的,三年五年能够解决好一个问题并且能够把一篇论文写好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这也和一个人吃下的食物在肚子里消化并由食物转化成粪便了而让人不拉出来就会再也憋不住了一样,这是必须得要一定的过程的,并且也是只有完成了这个过程才排出来的粪便,才是正常的粪便。因而,一个人一天有一次排便属于正常,有两三次也还说得过去,但一天就上厕所拉上十几次几十次,那就已经是病得不轻了,甚至还有可能已经是得了霍乱了。看到别人病得不轻或得了霍乱就羡慕,是不是脑子进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