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培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 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2.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3.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
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
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
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烟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
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
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
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
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
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
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
(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
B. 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
C. 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
D. 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
B. 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过论。
C. 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
D. 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6. 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最重礼教,各种礼制均有详细记载。其中,尤以丧礼的记述为多。在孔子看来,“人之大端”有三:养生、送死和事鬼神。孟子亦曰:“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把“养生”与“丧死”看作是王道治世的两大根基。甚至认为“丧死”之事更为重要:“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离娄下》)
儒家之所以如此重视“送死”之事,是因为其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儒家首先肯定人类作为世界上最有情智的群体,对于死去亲人的情感远胜于其他动物。认为作为万物之中最“有知”的生物,对逝去的亲人理当表现出悲戚与敬畏之心来,反之,是危险的。荀子强烈批评“送死不忠厚”之人,谓“送死不忠厚”的做法是“奸人之道”,他之所以仅由“送死不忠厚”就如此“武断”地在道德上给予此类人以判定,是其见微知著,从此类人对待逝者的态度就已经推知了其对待其他“生者”也必不忠厚,对待文化传统也必定不敬。
我们一般认为仁只是关于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理论。其实,在儒家看来,仁首先要处理生者与死者的关系,如果生者对死去的亲人尚且没有痛惜与敬慎之心,对待周围并无亲情关系的人又怎能有怜惜与关爱之心呢?依孟子的观点,人之性善,皆因其有恻隐之心,而对自己逝去的亲人尚无恻隐之心的人,此善端已不存也,善端不存则与禽兽无异也。这也正是儒家要把“事死”作为孝的终极标准的内在原因。
丧礼是形成稳定共同体的文化结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丧礼是家族内部的“头等大事”,当一个家族中有老人去世,所有族人都把给这位长者送终作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另外,丧葬并非丧礼的终结,作为丧礼的延续,祭祖活动也是整个家族的“头等大事”。敬天法祖,是儒家礼仪的核心,感念先祖之德行,正是为了修正自身的德行,同时,他们也深信对祖先的感念必将得到祖先的荫佑。因此,丧葬和祭祖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家族内部的血缘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
此外,丧祭之礼是一种具有宗教仪式感的礼制体系,但又不是宗教。中国人这种对于鬼神的处理方式,并不过分追求外在化和实体化,而是通过化礼为俗的方式,把宗教性的信仰与情感内化入日用常行之间。人们不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刻意抽离出来,丧祭仪式可以保证这种信仰不会从情感和记忆中抹去,庄敬的丧祭仪式中产生的深沉而真实的情感,能够促使个体心理结构的建立。这种心理结构的核心是敬畏感、归属感、秩序感、道德感和使命感等心理情感。
总之,以传统丧礼为首的礼制所内蕴的这种文化体系始终在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俗等,并成为古代中国超稳定社会结构隐而不显的锚。传统社会共同体其实一直在与时俱进的演化之中,儒家理论继续保持了其教化的作用,儒学的主体部分仍然可以嫁接到现代社会之中。虽然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总体上取代了基于血缘宗亲的共同体建构方式,但是传统社会共同体的道德理念已经深入人们的血脉与骨髓之中,并且从未被其他道德理念真正取代过。因此,在当代,对于传统丧礼文化的内涵还需要重新进行深入认识和反思,并进行现代转换,重建社会共同体的文化语境,以继续为社会的稳定与永续发展发挥作用。
(摘编自王绪琴《传统文化视野中的丧葬礼制》)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认为,仁是关于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理论,首先表现在处理生者与死者关系的态度上。
B.以传统丧礼为首的礼制文化体系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俗等。
C.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养生”和“送死”都是“人之大端”,并把它们看做是王道治世的两大根基。
D.一个人随便对待逝者,他对待生者也必不忠厚,对待文化传统也必定不敬,所以丧葬改革是错误的。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次直接或间接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丧祭之礼的内涵和相应的文化体系是完全一致的。
B.文章针对儒家“丧礼”思想层层论述,提出传统文化视野中的丧葬礼制在当下无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从“文化结构”“理论依据”和“礼制体系”三个方面予以阐述。
D.文章既肯定了传统丧礼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对其内涵重新审视并进行现代转换,体现作者的思辨态度。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强烈批评“送死不忠厚”之人,认为“送死不忠厚”的做法是“奸人之道”,作者认为荀子这一说法是见微知著。
B.重视“送死”之事,可增强家族内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使得基于血缘宗亲的共同体更加和睦团结。
C.丧祭之礼是有宗教仪式感的礼制体系,从古至今人们习以为俗,因此把宗教性的信仰与情感转化到日常生活中。
D.今天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反思传统丧礼文化的内涵,使之与时俱进,继续为社会稳定与永续发展发挥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公至孟津。天子命公置旄头,宫殿设钟虡。是年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于是置理曹掾属。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顷己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己也/
B. 自顷己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己也/
C. 自顷己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己也/
D. 自顷己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己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讳,避讳,指古人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
B. 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原是察举制的一种科目,明清时也用作对举人的雅称。
C. 迁,古代的官职调动,一般指升级,包括升级、降级、转调三种。文中的“迁”即升级。
D. 乙未,干支组合之一,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文中为纪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与众不同。他年少时能随机应变,机智敏锐,但放浪形骸,因此桥玄、何颙等认为他非同常人。
B. 曹操重视人才。他认为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正是需要贤才的时候,执政者应该去寻访贤才,唯才是举。
C. 曹操仁爱士兵。他下令官府要慰问救济无基业、难以维持生活的战死士兵家庭,不得停止供应食粮。
D. 曹操重视军法。他认为把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不通晓法律的人是可怕的,因此设置理曹掾属之职。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琵琶行》)
14. 对“有行”和“上进”的关系,曹操的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例子去证明的?请用现代汉语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中晚起
白居易
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清凉八月天。
泊处或依沽酒店,宿时多伴钓鱼船。
退身江海应无用,忧国朝廷自有贤。
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
[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曾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其言论不被采纳,于是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该诗写于赴任途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与题目照应紧密,“水窗”照应“舟中”,“日高犹眠”照应“晚起”,结构严谨。
B.“枕簟”泛指“卧具”,久眠仍觉其“清凉”,既是时节特点,又暗合作者此时心境。
C.作者被迫离京外任,心情不免低落,或于酒店沽酒,或乘船钓鱼,以排遣烦闷情绪。
D.本诗语言质朴,音韵和谐,内容通俗易懂又饱含情感,体现了诗人极高的艺术造诣。
16.颈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给予了批评:_______,_______。
(2)宋荣子能够分清自我与外界的区别,辨清荣誉与耻辱的界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4)《长亭送别》的《滚绣球》用拟人写柳树留人,怨夕阳早落的句子_______,_______。
(5)《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古代圣贤历经磨难著述丰富评价的句子有: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_____。
(6)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承蒙贵校盛邀,给我发言的机会,我一定会精心准备,届时必当拨冗参加贵校的诗歌讲座。
B. 参加象棋比赛的一位同学表示:“这次对手是我同桌,我们是老朋友,希望他明天能承认。”
C. “本来约好打球,可张明临时有急事失陪了,弄得大家不欢而散。”班里的体委不高兴地说。
D. 对于这个问题,我刚才所说的只是一孔之见,能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就满足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图是某医院的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请根据该图说明废气和污泥是如何产生及处理的,不超过100字。
四、写作(60分)
20.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生活中,“忽见”往往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思考。
请以“忽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叙事合理;有故事,有细节。将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⑤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⑥段“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⑥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⑰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项,“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其中“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错,原文“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可知是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带来“震撼效果”,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
D 项,“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错,原文“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可知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并非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问题。选项主客颠倒。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原文“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烟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可分析出“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原文“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弃文从戎的文人’”“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可分析出“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原文“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烟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可分析出“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有回到对方的文学观”。
【点睛】做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时注意以下方面: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张冠李戴,“儒家认为,仁是关于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理论”错,原文说的是“我们一般认为仁只是关于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理论”,不是“儒家认为”。
C项,以偏概全,选项把孔子观点和孟子观点混为一谈了,原文说的是“在孔子看来,‘人之大端’有三:养生、送死和事鬼神。孟子亦……把“养生’与‘丧死’看作是王道治世的两大根基”。可见,是孔子认为“养生”和“送死”都是“人之大端”,孟子把它们看做是王道治世的两大根基。
D项,强加因果,“所以丧葬改革是错误的”于文无据,原文无法推出“丧葬改革是错误的”这个结论。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项,曲解文意。“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丧祭之礼的内涵和相应的文化体系是完全一致的”错,原文中心论点是以传统丧礼为首的礼制所内蕴的文化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俗等的影响,并非说古今丧礼内涵和文化体系一致,况且儒家文化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都在与时俱进,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B项,“提出传统文化视野中的丧葬礼制在当下无意义的论断”错,根据原文“在当代,对于传统丧礼文化的内涵还需要重新进行深入认识和反思,并进行现代转换,重建社会共同体的文化语境,以继续为社会的稳定与永续发展发挥作用”可知,丧葬礼制在当下是有意义的。
C项,“再从‘文化结构’‘理论依据’和‘礼制体系’三个方面予以阐述”错,按照顺序,应该是从“理论依据”“文化结构”和“礼制体系”三个方面予以阐述。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从古至今人们习以为俗,因此把宗教性的信仰与情感转化到日常生活中”强加因果。原文“而是通过化礼为俗的方式,把宗教性的信仰与情感内化入日用常行之间”可知,“从古至今人们习以为俗”与“把宗教性的信仰与情感转化到日常生活中”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军”是“征行”的主语,应在“军”前面断开,排除CD两项;“家室”是一个词,指妻子,不能断开,排除A项。
翻译为:最近几年来,军队多次远征,有时还遇到瘟疫,官兵多有死亡,不能再回家乡,夫妻难以团聚,百姓流离失所,这难道是仁爱之人乐意看到的吗?是不得已才这样做。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文中为纪年”错误,文中为纪日。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并分析文意的能力。
A项,“他年少时能随机应变,机智敏锐,但放浪形骸,因此桥玄、何颙等认为他非同常人”因果关系错误,应是曹操年少之时放浪形骸,因此不为当时人们所重视,但是桥玄、何颙等认为他非同常人。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的能力。
关键词:
(1)“若”,假如,如果;“用”,被任用;“何以”,凭什么。
(2)“因为”,于是写;“凡”,总共;“命”,命名。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首先找到文中曹操对“有行”和“上进”论述的相关语句,依据“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可知,曹操认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然后举了陈平德行不佳、苏秦不守信用但却建立了功勋的例子来证明。
参考译文:
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太祖年少时就,遇事会随机应变,机智敏锐,但放浪形骸,意气用事,不从事正当的职业,所以当时的人都不认为他有才能;只有梁国人桥玄、南阳人何颙认为他非同常人。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大乱,没有治国安邦的才能不能拯救天下,能使天下安定的,大概就是你吧!”太祖二十岁时,被推举为孝廉,做了郎官,后又任洛阳北部尉,升任为顿丘县令,又被召入朝廷做议郎。建安十四年三月,曹公进军到了谯县,制造快船,训练水军。八月二十四日,曹公下令说:“最近几年来,军队多次远征,有时还遇到瘟疫,官兵多有死亡,不能再回家乡,夫妻难以团聚,百姓流离失所,这难道是仁爱之人乐意看到的吗?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特此命令:凡是战死士兵家中没有产业,难以维持生活的,政府不得停止供应食粮,官吏必须慰问救济他们,这才符合我的心意。”建安十五年春天,又颁布命令:“自古以来,凡是开国和中兴的君主,谁不是得到贤人君子和他们共治天下呢!君主想要得到贤才,竟然连闾巷都不走出,这难道是侥幸碰上的吗?是高高在上的执政者不去寻访罢了。如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正是急需贤才的时候。假如一定是廉洁之士然后才能被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称霸天下呢?难道现在天下就真没有像吕尚那样富有才华却穿着破衣服在渭水边垂钓的人吗?各位一定要帮我明察举荐出身低微的有才之士,只要有才就举荐,使我能够重用他们。”建安十六年,曹公到达孟津。汉献帝命曹公出行时设置和皇帝一样的先驱骑兵,宫殿中摆设刻着猛兽的钟磬大架。十二月十九日,曹公下令说:“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陈平难道有德行吗?苏秦难道守信用吗?但陈平奠定了汉朝的基业,苏秦却辅佐弱小的燕国渡过难关。由此而论,才智之士即使有缺点,难道就应该废弃吗?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又说:“刑罚,有关百姓的生命,如果军队中主管刑狱的官员有不称职的,却把三军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他,我非常害怕。应该选用通晓法律的人,让他主持刑罚。”因此又设置理曹掾属之职。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情感手法的能力。
C项,“或于酒店沽酒,或乘船钓鱼,以排遣烦闷情绪”错误,“泊处或依沽酒店,宿时多伴钓鱼船”写诗人赴任途中,停泊在酒店旁,伴随着钓鱼船。并非诗人“或于酒店沽酒,或乘船钓鱼”。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学生首先要“退身江海应无用,忧国朝廷自有贤”的含义,即我此次退隐江湖,应该再无用处,因为为国家、朝廷担忧的自有其他贤人。结合注释可知,诗人因为进谏而远离政治中心,被踢出朝堂,是在宦海浮沉中前去杭州的。不甘心“沉吟闲醉”,“且向”一词更是透漏出诗人的郁郁不得志和内心的无奈之情。据此可以推测,诗人说自己“无用”,说朝堂自有其他“贤才”,其实是一种自嘲的说法,包含着诗人的无奈愤懑,侧面表达诗人生不逢时,无奈“吏隐”的心情。
【17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诞”“殇”“辩”“朔”“蟪蛄”“骢”“倩”“舒”“见”“潦”“凝”。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D项,一孔之见: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多用作谦辞;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成熟的意见。使用正确。A项,拨冗: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不能用于自己。B项,承让:是比赛时获胜方所说的谦词,意思是自己胜得侥幸,承蒙对方的谦让,不能请对方承让,应改为“手下留情”。C项,失陪:客套话,表示不能再陪伴对方,不能用于他人。
【19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具体考查流程图。解答此类题目,先确定叙述顺序,方框里的词语不能被遗漏,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不能遗漏,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注意题干要求“请根据该图说明废气和污泥是如何产生及处理的,不超过100字”,按照要求作答。
从图上来看,废气是废水经过MBBR生化池处理产生的;废气的处理方法是通过活性炭+紫外光催化净化后排出。而污泥是废水经过MBBR生化池和混凝沉淀池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处理分三步,排入污泥贮存池,经污泥叠螺脱水机脱水消毒、定期清运处理。考生围绕这些拟写即可。
【20题详解】例文
忽见
所谓人生,无非就是因命而见,因缘而遇;因爱而陪,因情而伴。终有一天,只因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的一瞥或一个回眸,忽然触动了心灵。
江河被春雨所感动,所以流水潺潺。花朵被骄阳所感动,所以倾吐芬芳。枫叶被秋风所感动,所以尽染群山。妈妈,你的爱把我感动,我却无以回报。
你总是把爱缝成密密的针脚,把爱溶进冬日的暖茶,把爱变成临行的叮嘱。而我却视而不见,更不要提什么感动了。
为了求学,我离开家乡,开始了住宿生活。军训的日子很苦,所以我习惯了在结束了一天的训练后,守候在收音机旁听“音乐直播间”节目,它不是随便放几首歌就了事了,每期都会有一个讨论的话题。所以在放松自己的同时,也能学会许多道理。今天的主题是“母爱”,我心想:无非就是深夜送孩子去医院,晚上盖被子,夏夜扇扇子之类的,一个字“俗”。但因为我是小马哥哥的粉丝,我依旧受听着,听着一首首歌颂母爱的歌和听友们发去的祝福话语,似乎心中有什么东西开始融化了,并且有种想哭的感觉。确切地说,当我发现时,枕巾早已湿润了。这颗早已麻木的冰冷的心顷刻被一股暖流融化。忽地发现,我们这颗会因一片落叶、一个微笑而感动的心,却从未有一个位置给母亲,从未有一刻为母亲而流泪。更无耻地认为,这一切是那么的理所当然。我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感动,用手机发了一个短信:妈妈,我爱你!
周末放假,我回到家中,爸爸就忙着问我是否给我妈发过短信,我说:“发了,咋了?”爸爸说,妈妈看了短信哭了一夜……那一刻,我真的感动了。吃晚饭时,我看着我的妈妈,我忽然发现,妈妈真的老了很多,乌黑的头发不知从何时起夹杂了银丝,皱纹也不知何时爬到了她的脸上。我发觉真的好久没有这样看我的母亲了。为了我,为了家,她忙碌于天地与家庭,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而我却总是以青春期叛逆为借口,一次又一次伤害了这个最爱我的人……
感动的心,人皆有之,只不过总是太容易被我们遗忘。
母亲为我们付出的太多,而索要的却很少。只是希望我们听话,懂事,爱学习,就这些。这几点,我没有什么理由说做不到。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就是在你不经意间为你准备好了一切,而有可能就在一瞬间你才突然感受到她对你的爱。既然你曾被妈妈感动,那你就应该用行动表示出来。妈妈,我爱你,永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高中生必须先把记叙文搞定,因为记叙是写作的基础。简单地说:记叙文就是使人有所感,说明文就是使人有所知,议论文就是使人有所信。所谓“表达真情实感”不一定要写“生活之真”,“艺术的真”当然也是真!事因人生,人以事显。本则作文材料由三组诗句构成,都有“忽见”一词,第一组,表明思念之深和悬望之切。第二组阐述了困难与黑暗中往往蕴涵着希望和光明的哲理。第三组,“忽见”的“忽”与“方知”的“方”,两相对照,细致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心灵的触动。而新年将至,希望萌生。审题时要读懂诗句的内涵,还要注意提示语:生活中,“忽见”往往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思考。“忽见”一词在此处涵盖比较广,写作时只要写触动我们的心灵的人或事件即可,如写在人生的转折点有所触动,也可写在路遇困难时看到了人生的希望等。但要注意:思想健康,叙事合理;有故事,有细节。
【立意】触动心灵的瞬间
人生不允许退缩,要坚强勇敢面对风浪
忽然感受到亲情的可贵
【素材】战败后的我,像落汤鸡一样,漫无目的地骑着自行车。骑到一个山坡前,我骑了几次都未冲上去,刚想下车,却听见身后传来了一声:“加油啊,年轻人!“我循声望去,感激地望着那个人。他正微笑地望着我,眼中充满了鼓励.我朝他点点头,然后用尽全力向上冲去,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鼓励,老人的鼓励直至伴我成功。我回头向老人望去,他正向我竖起了大拇指,笑容依旧回荡在他脸上,那满头的白发仿佛雪山上盛开的雪莲,那样的纯洁与美丽……那声声“加油啊!”依旧回荡在我的耳边,是那一声声的鼓励带给了我美的瞬间。
品味友情美,碧绿的草坪中传来孩子门阵阵的笑声,夏天在他们的欢乐中充满了喜悦。不远处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摔倒了,血慢慢的渗了出来。他紧缩着双眉,咬着嘴唇始终不肯叫喊一声,一个小女孩看见后,毫不犹豫地拿出一块洁白的手帕,为小男孩轻轻的包扎着,她低着头,手慢慢的包着,仿佛害怕弄痛男孩一样,手帕上映出了一朵鲜红的花朵,仿佛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望着这充满了友情与关爱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20年后他们依旧是朋友的画面。美在这一瞬间又静静的绽放了,是他们的友情,是他们的爱,是那一个微小的动作,是那……
青草,现在却被风吹得直不起腰,摇摇欲坠,但依旧还在大风中坚持不倒下。我心中似乎多了些莫名的感动,突然有种想看看它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它们在风中摇晃,似乎再加一点力,它们就会倒下,但它们并没有屈服。它们用那青绿却有些枯黄的身躯努力地抵挡着呼啸的狂风,但也许是风太大了,它们垂下了头,它们不甘心、不畏惧,坚毅地挺了头,随后再次垂下,再次挺起……就这样一直循环,它们仿佛有无穷的力量和旺盛的生命力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挫折,它们化坚强为勇气,化坚韧为力量,与狂风搏斗。它们就像是一只只小帆船在与狂暴的大海搏斗,在大风面前,它们十分的渺小平凡,但它们以自己小小的生命,在告诉风,告诉我,告诉所有人:它们不惧任何的困难挫折,它们能勇敢的面对,它们能顽强地战胜。它们那不惧挫折,勇于抗争和顽强的生命力,令我感动。我转过头,心中满是对青草地敬佩与歉意。闭上眼,我似乎能想到它们昨天与风雨搏斗的壮观场景。它们虽然平凡渺小,但它们却有着无惧风雨的坚定的心,而我为什么却没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