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国防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期多国出台了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农产品出口限制政策,多个国际组织担心,这会引起“示范效应”,进而演变为全球粮食危机。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如何?多国收紧粮食出口是否会影响中国的粮食供应?为此,《南方都市报》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委员方言。
记者:近期多国限制粮食出口,是否会影响全球粮食安全?
方言:衡量粮食安全的关键指标之一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库存消费比”,反映紧急时刻库存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份额。粮食作物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大,生长期最短的早稻也需要约90天,所以这个指标非常重要。粮农组织认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所必要的起码水平是库存占消费量的17—18%。
粮农组织2月份预计,2019-2020年度全球谷物产量达到27.1亿吨,贸易量4.2亿吨,库存量8.6亿吨,谷物库存消费比达到30%。从总量上看,全球粮食安全有保障,疫情中的粮价上涨并非由产量不足引起的,而是农产品供应链出现了问题。不过,由于粮食生产全球分布不均、贫困和收入不均衡等原因,局部地区粮食安全可能会受到影响。
记者:近期,国际粮食价格出现波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小麦价格曾在三月中下旬上涨约15%,如何看待当前粮价出现的波动?
方言:粮食是人类的必需品,弹性很小,刚性很强。粮价是百价之基,价格波动除了受自然灾害导致的减产影响,还常与政治事件、石油价格等挂钩。粮食期货交易的存在,使得粮食的金融衍生品属性也越来越明显。
当前粮价不平稳,全球经济也呈下行趋势,投资者很可能借机炒作粮价以弥补损失。长期来看,疫情可能导致全球消费需求减少,若传导至生产者,生产者会因对市场的悲观情绪而减少农作物种植。目前全球粮食库存状况已大为改观,只要疫情得到控制,恢复正常的进出口秩序,粮价就会平复。
记者:疲情之下如何维持粮食全球供应链稳定?
方言:各国在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应在粮农组织的框架下,加强贸易政策的沟通,消除贸易壁垒,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这样对农产品进口国和出口国都有益。
记者: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近些年每年进口量在1亿吨左右,约为全球粮食贸易量的四分之一,多国限制粮食出口是否会对中国的粮食供应产生影响?
方言:这是一个统计口径问题,中国对大豆进口的依赖度校高,但国际上大豆不计入粮食。2019年,中国谷物进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3.4%,小麦进口350万吨,稻谷进口约250万吨,且主要为品种调剂。目前,中国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也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中国可以实现粮食自给。
记者:当前春播粮食面积约为9亿亩,占全年粮食面积一半以上。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此前也发布了春耕生产工作指南。如何判断2020年国内粮食生产形势?
方言:目前冬小麦长势良好,后期只要不发生极端天气,夏粮生产问题不大。2020年的粮食生产重点在于稳定水稻面积。稻谷是重要口粮,2021年全球稻谷贸易量预计为4500万吨,国际市场调整的余地不是很大。
近年南方地区“双改单”势头较猛,双季稻面积下降。早稻播种面积逐年降低,从2015年的8573万亩下降到2019年的6675万亩。早稻面积减少,意味着晚稻的生产也会受到影响,抓好早稻生产,晚稻就有保障。2020年2月底,国家发布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2020年每50公斤早籼稻、中晚籼稻价格分别较2019年增加1元,传导出稳定面积的信号。
(摘编自《专访粮食专家方言:世界粮食安全有保障,警惕投资者借机炒作粮价》,2020年4月3日“粮农智库”微信公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回答多国限制粮食出口是否影响全球粮食安全这一问题前,方言先介绍了粮农组织提出的“库存消费比”这一关键指标,为之后的回答做了铺垫。
B. 目前预计全球谷物库存消费比达30%,远高于粮农组织划定的17~18%这根红线,由此可见,2020年在全球范围内不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C. 方言认为粮价出现波动不是孤立事件造成,粮食是必需品,弹性很小,在全球经济下行、粮价不稳的当下,投资者可能借机炒作粮价。
D. 在中央应对新冠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发布的春耕生产工作指南的指导下,2020年的春耕春播 工作进展顺利,春播面积占全年粮食面积的一半以上。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疫情,恢复粮食进出口秩序,那么即使全球粮食库存充足,也会因为供应链得不到保障导致粮价持续波动。
B. 中国对大豆进口的依赖度较高,但国际上大豆不计入粮食,若仅从粮食进口的角度来看,中国不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C. 稻谷是重要口粮,在方言看来,如果2020年能确保水稻种植面积这一粮食生产重点的稳定,又不发生极端天气,夏粮生产就可以得到保证。
D. 尽管当前我国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但南方水稻种植区域“双改单”势头较猛,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还是存在一定压力。
3.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优势。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 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5.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6.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意味着,历时五年多的编纂,中国正式迈入“民法典时代”。
7编加附则、84章、1260个条文……从“高空坠物谁负责”“职场性侵咋预防”“遛狗不栓狗绳怎么办”等社会热点,到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明晰企业市场交易规则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第正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纵观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从1804年《拿破仑民法典》为现代意义的法典奠定基础,到1896年《德国民法典》带动制订民法典的世界风潮,编纂民法典是一个国家走向法治现代化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编纂一部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恰逢其时。
尊重科学规律,民法典适应时代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也带来许多新的法律课题,民法典对此作出了明确回应。例如,在人格权编中,为收集、处理个人信息确立了明确的行为规范,要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等等。英国路透社注意到,这是中国首次确立个人隐私权和个人数据权。建立一部内涵丰富、体例完整的民法典无异于给行业一度存在的“隐私换便利”灰色地带画上红线,更好地平衡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关系。
立足本土实践,民法典符合中国国情。民法典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法典开宗明义指出“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事实上,无论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和绿色原则,还是契约精神、自愿原则、诚信观念,都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法层面的转化和表达,彰显了浓厚的中国特色。
坚持人民至上,民法典反映人民意愿。环顾世界,拥有民法典的国家不在少数,惟有中国的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这固然有立法技术的考量,比如,未来司法实践可以通过对既有人格权范式的参照和类推适用,发现和确认新型的人格权法益,为人格权法的发展提供足够空间。从价值理念上看,中国民法典将“人身关系”置于“财产关系”之前,改变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现象,把对人的尊重和保护提高到新高度,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中国理念。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典的确立对法律体系的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随着民法典这部人民权利的宣言书翻开新篇章,法治中国树立起一个新的时代标杆。
(摘编自海外网评《以人民的名义,书写民法典时代》)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社会热点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民法典以人的权利为中心,涉及到每一个普通人的方方面面。
B.针对新的法律课题,民法典作出明确回应。如首次确立个人隐私权和个人数据权,行业一度存在的“隐私换便利”灰色地带将不复存在。
C.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主要是为了从价值理念上改变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的现象,彰显“人民至上”的理念。
D.民法典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法律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将为法治中国树立起新的时代标杆。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是( )
A.文章从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三个方面,论证民法典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B.文章用《拿破仑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的例子论证了编纂民法典是一个国家法治现代化的里程碑。
C.文章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名言,意在表明民法典对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与其生活息息相关。
D.文章采用了分总结构,三个论点并列展开论述,并且着重突出了民法典反映人民意愿这一观点。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编纂一部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B.很多国家都拥有民法典,但只有中国的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充分说明其他国家并不重视人权。
C.民法典体现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进而彰显中国特色。
D.因为民法典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和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所以民法典的编纂必须立足本土实践。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夔字伯尼,京兆武功人也。少聪敏,有口辩。八岁诵诗书,兼解骑射。年十三,从父威至尚书省,与安德王雄驰射,赌得雄骏马而归。十四诣学,与诸儒论议,词致可观,见者莫不称善。及长,博览群言,尤以钟律自命。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于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后与沛国公郑译、国子博士何妥议乐,夔与国子博何妥各有所持。于是夔、妥俱为一议,使百僚署其所同。朝延多附威,同夔者十八九。妥恚曰:“吾席间函丈四十余年,反为昨暮儿之所屈也!”因而得罪,议寝不行。著《乐志》十五篇,以见其志。数载,迁太子舍人。后加武骑尉。仁寿末,诏天下举达礼乐之源者,晋五昭时为雍州牧,举夔应之。与诸州所举五十余人谒见,高祖望夔谓侍臣:“唯此一人,称吾所举。”于是拜晋王友。炀帝嗣位,迁太子洗马,转司朝谒者。以父免职,夔亦去官。后历尚书职方郎、燕王司马。辽东之役,夔领宿卫,以功拜朝散大夫。时帝方勤远略,蛮夷朝贡,前后相属。帝尝从容谓宇文述、虞世基等曰:“四夷率服,观礼华夏,鸿胪之职,须归令望。宁有多才艺,美容仪,可以接对宾客者为之乎?”咸以夔对。帝然之,即日拜鸿胪少卿。其后弘化、延安等数郡盗贼蜂起,所在屯结,夔奉诏巡抚关中。突厥之围雁门也,夔领城东面事。夔为弩楼车箱善圈,一夕而就。帝见而善之,以功进位通议大夫。坐父事,除名为民。复丁母忧,不胜哀而卒,时年四十九。史臣曰:夔志识沉敏,方雅可称,若天假之年,足以不亏堂构矣。
(节选自《隋书·苏夔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
B. 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
C. 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
D. 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兆,属古代二级行政单位,所辖范围相当于陕西省西安市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 洗马,太子属官,在宫中服役,掌管图书等。如《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C. 华夏,最初指周王朝及属于周“王母弟甥舅”的诸侯国,后为神州及汉族的别称。
D. 除名,封建时代对官吏的一种惩罚。此外,罢、黜、贬谪、右迁等也属于惩罚方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夔多才善辩,知识广博。他自幼聪敏,富有口才;少年时就能够与众儒辩论,受人称赞;他博览群书,擅长骑射。
B. 苏夔通晓礼乐,深受赏识。他著有《乐志》十五篇,后来又凭借着音乐才华被推荐去觐见皇帝,高祖对他称赞不已。
C. 苏夔人生坎坷,屡遭挫折。仕途上,他两次因父亲缘故而被罢免宫职;生活上,他重视亲情,因母亲去世哀伤而死。
D. 苏夔临危不惧,御敌建功。突厥围困雁门关时,他组织军民短时间完成弩楼、车箱和兽圈的制作,凭借军功晋升。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夔、妥俱为一议,使百僚署其所同。朝廷多附威,同夔者十八九。
(2)夔领宿卫,以功拜朝散大夫。时帝方勤远略,蛮夷朝贡,前后相属。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①
陈与义②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释:①午日:即端午。②此词是作者南渡之后,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所作。③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花开五色,似木槿,有向阳特性。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开头“高咏楚词”一句通过高咏屈原的作品透露了词人的壮阔胸襟和感伤心绪。
B.“榴花不似舞裙红”三句,把“榴花”比喻成“舞裙”,回忆过去生平得意的情景。
C.词的下阕基调更为深沉。“戎葵凝笑墙东”借物咏怀,深刻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D.最后两句作者面对湘江,把感情寄托在试浇”的动作及对“桥下水”遐想之中。
15.本词表达了词人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古人写文章常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杜牧《阿房宫赋》中就以“_________,_______”作结,警醒后人切勿重蹈覆辙。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王安石化用杜牧的“台城曲”,再现陈后主亡国悲剧,而其后统治者不以此为鉴,相继覆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苏洵在《六国论》结尾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好朋友阿成考上大学,小明给他写了一张贺卡,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够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阿成,祝贺你考上理想的大学!能考上顶尖名校,你真的特别幸运!获悉这个好消息的那一刻,我也无比兴奋。虽然不能和你上同一所大学,但我会永远感念我们多年来的深厚情谊。敬祝你大学新生活愉快,学业蒸蒸日上!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面这份请柬在用语和格式方面共有五处不当,指出并加以修改。
请柬
康一老师:您好!工作一定很忙吧!
我校定于五月二十日上午八时召开高三“停课不停络课程教学研讨会,届时请您拨冗光临,移步就教。
2020年5月18日
桃胡中学办公室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个四五岁男孩,平时总爱翻着面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不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由于粮食生产全球分布不均……受到影响”,因此粮食总量虽能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但是局部地区仍可能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夏粮生产就可以得到保证”分析错误。原文方言的回答是“目前冬小麦长势良好,后期只要不发生极端天气,夏粮生产问题不大”,可知说的是夏粮生产“问题不大”,而不是“可以得到保证”;且文中提到的“夏粮”指的是冬小麦,不包含稻谷。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通过阅读材料可知,文章第一段介绍了《南方都市报》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委员方言的国际背景。
接下来一问一答,记者就几个重要问题对方言进行采访,方言也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如“近期多国限制粮食出口,是否会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如何看待当前粮价出现的波动”“疲情之下如何维持粮食全球供应链稳定”“国限制粮食出口是否会对中国的粮食供应产生影响”“如何判断2020年国内粮食生产形势”等。
题目要求“据材料概括我国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优势”,主要是谈中国的粮食供应,而材料从第10段开始谈论中国的粮食供应,因此本题的答区间为材料第10—14段。再结合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的背景,粮食“有保障”便是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最大优势,而这“保障”又可从粮食产量、库存以及政府调控政策等角度分析。
粮食产量方面,材料第12段指出“当前春播粮食面积约为9亿亩,占全年粮食面积的一半以上”,第13段中说“目前冬小表长势良好……夏粮生产问题不大”,由此可知我国春耕春播并未太受疫情影响,稳步进行,粮食产量有保障。
粮食库存方面,材料第11段中说“目前,中国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中国可以实现粮食自给”,说明我国在粮食储量方面也有保障。
政府政策方面,材料第12段中说“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此前也发布了春耕生产工作指南”,第14段指出“202年2月底,国家发布……传导出稳定面积的信号”,这表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重视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在政策方面给予保障。据此分点概括即可。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⑤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⑥段“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⑥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⑰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题干要求“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项,“……涉及到每一个普通人的方方面面”理解有误。依据原文第二段文句“可以说,民法典的每一款条文都围绕着人的权利书写,与每个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息息相关”推断可知,是“每个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息息相关联”,但并不意味着“涉及到每一个普通人的方方面面”,故此项曲解原文文意了。
B项,“首次确立个人隐私权和个人数据权,行业一度存在的‘隐私换便利’灰色地带将不复存在”理解有误。依据原文第四段最后的文句“建立一部内涵丰富、体例完整的民法典无异于给行业一度存在的‘隐私换便利’灰色地带画上红线,”推断可知,原文表述是“建立一部内涵丰富、体例完整的民法典和给灰色地带画上红线比较,并没有什么两样,能更好地平衡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关系”,这是打比方的论证方法,并不意味着“首次确立个人隐私权和个人数据权让行业一度存在的‘隐私换便利’灰色地带将不复存在”,故此项曲解原文文意了。
C项,“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主要是为了……”理解有误。依据原文第六段文句“中国民法典将‘人身关系’置于‘财产关系’之前,改变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现象,把对人的尊重和保护提高到新高度,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中国理念”分析可知,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这样做,从价值理念上改变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的现象,彰显‘人民至上’的理念”,即结果改变了理念,而不是为了改变这种理念,故此项逻辑关系表述错误。
故选D。
【8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干要求“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是”。
D项,“文章采用了分总结构,三个论点并列展开论述,并且着重突出了民法典反映人民意愿这一观点”理解有误。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文章第一二三段属于文章的引论部分,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一部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恰逢其时。文章第四五六段文章从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三个方面,论证民法典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文章第七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即“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典的确立对法律体系的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随着民法典这部人民权利的宣言书翻开新篇章,法治中国树立起一个新的时代标杆。”故此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逻辑清晰、结构分明,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于我国现代法制建设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性。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题干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题干要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项,“但只有中国的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充分说明其他国家并不重视人权”理解有误。依据原文第六段“环顾世界,拥有民法典的国家不在少数,惟有中国的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把对人的尊重和保护提高到新高度,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中国理念”,但文中并没有提及到“充分说明其他国家并不重视人权”这一观点,故此项无中生有了。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当初他的名字不叫“夔”,他的父亲改成这样颇,为有识者所嘲笑。入仕担任太子通事舍人。杨素非宫赏识他,常戏弄其父苏威说:“我杨素没有能干的儿子,他苏夔也没有能干的父亲。”
“颇为有识所哂”中,“为……所”被动句式,之间不断开,排除B;
“杨素甚奇之”中,“杨素”主语,之前断开,排除D;
“素每戏威曰”中,“戏”的宾语是“威”,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D项,“除名,封建时代对官吏的一种惩罚……右迁等也属于惩罚方式”错误,“除名”指即开除官籍,“右迁”则指升职,二者所指不同。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B项,“他著有《乐志》十五篇,后来又凭借着音乐才华被推荐去觐见皇帝,高祖对他称赞不已”错误,原文是“诏天下举达礼乐之源者”,应该是礼乐两个方面,而不只是凭借以音乐才华。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俱”,共同;“署”,签名;“十八九”,十分之八九。(2)中“领”,兼任;“以”,凭借;“勤”,致力于。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苏夔,字伯尼,京兆武功人。自幼聪敏,很有口才。八岁能诵诗书,同时懂得骑射。十三岁时,随其父苏威至尚书省,与安德王杨雄比赛驰射,赢得杨雄骏马而归。十四岁时到国子盗,与众儒辩论,言辞意趣颇有水准,见者无不称赞。成年之后,博览群书,对音律尤其自信。当初他的名字不叫“夔”,他的父亲改成这样,颇为有识者所嘲笑。入仕担任太子通事舍人。杨素非宫赏识他,常戏弄其父苏威说:“我杨素没有能干的儿子,他苏夔也没有能干的父亲。”后来与沛国公郑泽、国子博士何妥商议宫廷乐礼,苏夔与国子博士何妥各持己见。于是苏费、何妥共同写了一份奏议,让百官在自己赞同的方案上签名。朝臣大多依附苏威,赞同苏夔的占了土分之八九。何妥愤怒地说:“我讲学(席间函丈:讨论、钻研学问时,保持丈许距离,以便指画)四十多年,反被一个毛头小儿所屈辱!”苏夔由此获罪,议案被搁置没有施行。著《乐志》十五篇,用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几年后,调任太子人。后加武骑尉。仁寿末年,文帝语令天下举荐通晓礼乐之本的人,晋王杨昭当时担任雍州牧,推举苏夔应举。苏夔与各州所推举的五十多人觐见,高祖(隋文帝杨坚)望着苏夔对侍臣说:“只有这个人,才符合我下令推举的心意。”在这时,苏夔与晋王结为朋友。隋炀帝即位,调任太子洗马,转任司朝谒者。因为父亲被免职,苏夔也一同离任。苏夔后来历任尚书职方郎、燕王司马。辽东之役,苏夔兼任值宿守卫,凭借军功被任命为朝散大夫。当时皇帝正致力于开拓疆土,前来朝贡的少数民族络绎不绝。皇帝曾经从容地对宇文述、虞世基说:“四方少数民族相率服从,要到朝廷参加庆典,鸿胪这个官职,必须归属仪容善美使人景仰之人。是否有多才多艺,容貌仪表美好,可以接待酬对宾客的人,去做这件事呢?”朝臣都推举苏夔。皇帝认为很合适,即日任命他为鸿胪少卿。这以后弘化、延安等数郡相继爆发起义,所到之处聚众起事,苏夔遵奉诏命巡抚关中。突厥围困雁门关,苏夔兼管东面事务。苏夔制作弩楼、车箱、曾圈。一个晚上就完成了。皇帝见到之后认为很好,苏夔凭借军功晋升通议大夫。因为父亲之事获罪,被开除官籍当了平民。又遇到母亲去世,哀伤过度而死去,时年四十九岁。史臣说:苏夔志向见识沉着敏捷,正直高雅,值得称赞,如果老天延长其寿俞,就足以子承父业,增光添彩。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把‘榴花’比喻成‘舞裙’错误。应该是对比衬托手法:陈与义在两湖间流离之际,面对现实回想过去,产生无穷的感触,他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对比映衬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这类题的设问方式:(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思路解析:这类题通常是结合某一诗句或意境提问,因此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才能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步骤:(1)回答塑造的形象;(2)回答作者的情感;(3)回答作品的思想意义。
①对屈原的缅怀源自首句“高咏楚词酬午日”以及最后三句“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必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最后三句写此时此刻的心情。满腔豪情,倾注于对屈原的怀念之中。“酒杯深浅”是以这一年之酒与前一年之酒比较,特写时间的流逝。酒杯深浅相同,而时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语,感喟深远。用酒杯托意而意在言外,在时间的流逝中,深化了“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慨叹。突出了作者的悲愤之情。情绪的激荡,促使词人对诗人屈原的高风亮节的深情怀念,“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
②现实与过去对比,过去春风得意如今却无人理解的苦痛之情源于“榴花不似舞裙红”, 难怪五月的榴花会如此触动他对旧日的追忆。但是,“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有谁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呢?高歌《楚辞》之后,满帘生风,其慷慨悲壮之情,是可以想象的,但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痛苦心情。从“高咏”到“歌罢”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一“酬”字,交代了时间的过渡。酬即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在这值得纪念的节日里,词人心灵上的意识在歌声中起伏流动。“节序匆匆”的感触,“榴花不似舞裙红”的怀旧,“无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诸于激昂悲壮的歌声里,而“满帘风”一笔,更显出作者情绪的激荡,融情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
③对时光流逝、事业无成的感慨源自“天涯节序匆匆”“万事一身伤老矣”。节序匆匆,一身伤老,流露出词人对时光流逝,而自己却报国无门、事业无成的感慨。
④表达始终如一的爱国之情源自“戎葵凝笑墙东”,是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墙边五月的葵花,迎着东方的太阳开颜。“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词人用此来映衬自己旷达豪宕的情怀。“戎葵”虽为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则赋予葵花以人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年老流落他乡,但一股豪气却始终不渝。这“凝笑”二字,正是词人自己的心灵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点睛】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16题详解】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情境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鉴”“苟”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还要注意虚词“也”“之”等不要漏掉。
【17题详解】(1)“幸运”改为“优秀”(2)“获悉”改为“听到”(或“得知”)(3)“感念”改为“记住”(或“铭记”)(4)“敬祝”改为“祝愿”(或“祝”)(5)“蒸蒸日上”改为“进步”(或“更上一层楼”)
【详解】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幸运”是谦辞,在此语境中不用作他人;“获悉”一般用于较为庄重的场合;“感念”和“友谊”用于同学之间不当;“敬祝”用于同学不当;“学业”用“蒸蒸日上”不当。
【18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应用文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格式要正确,语言要简明得体。请柬一般由标题、称谓、正文、敬语、落款构成。请柬的篇幅有限,书写时应根据具体场合、内容、对象,认真措词,行文应达、雅兼备。语句要庄重、明白,使人一看就懂,切忌语言的乏味和浮华。
题中①⑤属于格式的问题,开头称呼语要顶格写,落款邀请单位应在时间的上面。
③属于请柬的内容问题,开会地点没有交代要清楚。
②④属于语言应简明得体。“您好!工作一定很忙吧”多余,且表述啰嗦,应该删掉。“拨冗光临”,是指推开繁杂事务,抽出时间前来参加的意思;“移步”,挪动脚步,与前句重复。“就教”,意为向人请教,谦敬不当。
【19题详解】范文
坚持自我
人生是一场注定孤独的远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哪怕遍体鳞伤也要坚持自我,活的漂亮。
坚持自我,为世间带来一片清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寥寥数字,却让我仿佛看到了陶渊明衣衫飞扬,超凡脱俗的身影。连绵起伏的群山,遍地的似锦雏菊以及微微的野风。陶渊明,这样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就生活在这一片独好的风景里。可是,他却是在放弃了荣华富贵,坚持自我才过上了如此恬静的生活。
坚持自我,弹响史家之绝唱。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正是他那海棠般的“容颜”,弹响史家之绝唱!谁,能幽愁发奋,吟出无韵之《离骚》?他以海的大度包容了内心之苦、世人之讽,他以山的刚毅正直书写了两千年的沧海桑田。他坚持自我,忘却荣辱,使他撼天动地,彪炳历史。
坚持自我,终能飞向梦想。无臂钢琴王子刘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着。”刘伟认为钢琴不是只能用手来弹的。若刘伟在失去双臂后,无法对自己怀有信心、无法坚持自我,刻苦努力,又怎能让我们看到这么一个钢琴奇迹、又怎会听到那魔幻般的琴音。
坚持自我,不是无所不为的勇气,也不是一味盲目的向前。它是冒险家孤注一掷的投机,更不是赌徒押宝时所下的最后的决心。
只要是对的,就要坚持自我。当李白在仕途受阻时毅然决定以写诗为生,是他选择了坚持自我,成就了他“诗仙”的美誉;当陶渊明离开官场回归田园时,是他选择了坚持自我,成就了《桃花源记》等著作……的确,只有选择坚持自我,才能收获精彩人生。
我们正值青春路上,我们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坚持自我我们就可以实现梦想,但是坚持自我,不要为路上美丽的风景所迷惑而停滞不前。坚持自我,不要怕路上的质疑与嘲笑,方能到达梦想的彼岸。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话题作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的材料叙述类材料,讲的是儿子喜欢反着穿袜子,父亲不认同他的做法,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写作要求:上面的材料引发了怎样的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儿子角度: (关键词:自知、适合自己、坚持自己的做法、亲身体验)与儿子角度相关的关键语句是“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这应该是本次作文立意的关键句。审题的核心要素是如何看待自我行为,“自己”一词为立意的关键点。当然,对于表现出不健康思想的文章,即使紧扣“自己”这一角度,教师也要从严扣分。从另一个角度看,材料还有一个如何看待他人与外物的角度,这就给学生留下了辩证思维的空间。
父亲角度: (关键词:别人的感受、合乎习惯常规、站在孩子的角度)。与父亲角度相关的关键语句是“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父亲想引导孩子照常规穿袜,孩子却不听从,父亲生气也是人之常情。但父亲也不能不尊重孩子感受,不能一味要求孩子按惯例做事。毕竟,孩子的做法是建立在真实感受上的,看似违反常规,却不违反常理,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作为父亲有必要予以尊重,这对培养孩子的个性很重要。孩子的童真不应该被扼杀,只要孩子的举动不违背常理,只要适合其成长轨迹都应该被理解、尊重、甚至引导、鼓励。因此,面对孩子的另类表现,家长怎样处理就是一门门成长教育的高深学问。
【立意】儿子的角度:
(1)为自己而活(不必活在别人的眼光下);
(2)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
(3)勇于打破常规,选择适合自己的;
(4)只要适合自己,就应该被尊重;
(5)坚持符合自己发展的做法;
(6)人生如人穿袜子,苦乐自知;
(7)别人只是观众;
(8)快乐的感受因人而异;
(9)实践出真知,行不行要靠亲身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0)人要根据需要去控制物,而不能成为物的奴隶(物的价值在为人所用,而非为了好看);
父亲的角度:
(1)教育孩子时要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因势利导;
(2)人要努力适应、遵守社会规范(我们的行为举止要合乎习惯,顺乎常规);
(3)要多考虑他人感受。
综合角度:人既要保有本真,尊重自我;又要努力适应社会规范。
【素材】不要羡慕别人的成就,因为他们背后可能付出是我们没有看见的。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我们不可能独善其身。很多人可能会回忆从前的时候总会感觉到失落,因为我们所做的一些决定都是为了在意别人的感受,做出的一些改变只是为了讨别人的喜欢。明明知道是自己的人生,便要百般顾及别人的感受。因为我们不能为自己而去活着,所以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人这一辈子都是在为自己活着,我们应该学着喜欢自己,我们应该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活着别人说怎么想我。很简单,别人是如何去衡量你,也全部在于你自己如何去衡量自己。
有的人就是懒惰,这样的人我们不应该施助,也不应该同情他们,不然狗皮膏药是很难从身上撕下来的。我们应该视情况跟自身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做不到就要拒绝,我们应该为自己而活,这并不是自私。人只有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去照顾别人。但我们不要为了自己的利器去侵犯别人的利益。
【结构】开头明确提出观点:哪怕遍体鳞伤也要坚持自我,活的漂亮。接着采用三段排比段写出坚持自我的好处。陶渊明坚持自我才过上了如此恬静的生活。司马迁坚持自我,忘却荣辱,使他撼天动地,彪炳历史。这两个例子采用正面阐述。接着写无臂钢琴王子刘伟,用假设分析法,若刘伟在失去双臂后,无法对自己怀有信心、无法坚持自我,刻苦努力,又怎能让我们看到这么一个钢琴奇迹、又怎会听到那魔幻般的琴音。然后写道坚持自我并不是一味的盲目,而是要坚持对的。列举。李白在仕途受阻时毅然决定以写诗为生,成就了他“诗仙”的美誉和当陶渊明离开官场回归田园时,是他选择了坚持自我,成就了《桃花源记》等著作的例子证明,只要是对的,就应该坚持。最后再一次强调只要坚持自我我们就可以实现梦想,但是坚持自我,不要为路上美丽的风景所迷惑而停滞不前。整篇作文采用首先提出观点,然后证明观点的正确性,接着提出解决措施的层进式的作文结构。
【点睛】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或层次。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对所得到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