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稿:雄关漫道真如铁 —编撰摄制《八闽开国将军》的探索实践 练建安

单篇 作者原创上传(首发)

257次点击|11次点赞

赞一下


2345截图20200707155857.png

2345截图20200707160704.png2345截图20200707155936_毒霸看图.png

“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理论与实践”征文(2020年7月1日)

 

雄关漫道真如铁

—编撰摄制《八闽开国将军》的探索实践

 

练建安

 

2012年11月23日至24日,国家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专家在北京对50集大型文献电视片《八闽开国将军》进行了审片。专家们认为该电视片“意义重大,波澜壮阔;半部军史,英雄史诗”。

2012年11月26日,国家广电总局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下发《八闽开国将军》“理论文献影视片播映许可证”(理论文献审字【2012】第24号),“经审查,同意该片在各级电视台播映发行”。

这是一个标志,13年来的努力,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电视片播出后,好评如潮。2018年至今,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干部网络学院将《八闽开国将军》列入网络课程,深受欢迎,一直是学习热点,网上点击率接近150万。

一部大型文献电视片的顺利完成,凝结了有关老首长、领导同志的关心爱护,凝结了专家学者、摄制组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作为该电视片的总撰稿兼总编导,具体负责了编写摄制工作,对期间的探索与实践,有一些心得体会,写出来,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一、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展现人物的“闪光点”

福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英雄辈出,涌现了83位开国将军,是全国著名的“十大开国将军省”之一。遵照老同志们的指示精神,我们在编撰出版《八闽开国将军》丛书和《福建籍开国将军画传》的基础上,下决心再接再厉,继续做好文献电视片编撰摄制工作。

福建籍开国将军授衔前的革命历史,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抗美援朝时期等不同的阶段,战斗地域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以及友好邻邦,时间跨度三十多年,从一个普通战士到共和国开国将军,何止是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啊。可以说,每位开国将军的历史都是一部煌煌巨著。福建省闽西老区建设促进会的领导同志提出“一位也不能少,一个阶段也不能少”。即83位开国将军的历史都要在文献纪录片中生动体现。这确实是个艰辛的任务。我负责执笔写本子,经过和宋四根同志多次研究,我们认为要抓重点,重点写那些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有重大影响的“闪光点”。在革命战争年代的重要关头和重要的战役战斗中,精确地找准闽籍开国将军的位置。通俗地说,他们的重要作用是什么?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大量的、复杂的人物、事件,浩如烟海,如何表述?殊非易事。写福建籍开国将军,并不是孤立地写他们,表现他们的丰功伟绩,也必然要表现他所在的老部队和老战友们。因此,50集文献电视片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就多达数百人。这样,撰写脚本更是艰巨复杂。在研读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多年采访资料,或“以事件带人物”,或以“人物带事件”,或综合多种方法,较好地解决了问题。

二、浓墨重彩,反映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福建籍开国将军绝大多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具体地说是1929年红四军入闽前后参加革命队伍的,参加了巩固和扩大苏区的一系列战斗和五次反“围剿”战争,他们分散在红军各部,多为基层干部战士,如果分散写作,仅五次反“围剿”战争就卷帙浩繁。英雄,必须在“风口浪尖”中体现,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八万六千人的队伍中,有近三万八闽儿女,遍布红一方面军各部,他们过关斩将,他们断后掩护,他们居中策应,他们服务“总部”……他们以生命和热血,共同谱写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中,平均不到5000米,就留下了一位闽籍红军将士流血的躯体。闽籍开国将军在长征的枪林弹雨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我们文献电视片的开篇从长征切入,这就抓住了一条红线,通过《 序·红色铁流》、《浴血湘江》、《无字碑》、《转战千里》、《铁流后卫》、《飞夺泸定桥》、《风雪夹金山》、《茫茫水草地》、《胜利大会师》等9集众多闽籍将士的战斗业绩和感人故事,展现了一部英雄史诗。

长征艰难困苦,南方的三年游击战争同样令人惊心动魄。南方三年游击战,保存了革命火种,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撑起南方一片天”。南方六省十五个游击区中,福建“四处开花”,有六个区。如果面面俱到,就将顾此失彼。考虑到闽西南游击区红军和游击队兵力最雄厚、斗争最复杂、胜利成果也最大,我们在写作时,就紧紧跟随红九团、红八团和红三团的战斗轨迹来写。这三个团中,又不能平均用力,以军力最厚的红九团为重点,重中有重,兼及其它。这样,就脉络分明了。如果仅仅是写闽西南,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必然有失偏颇。因此,我们必须在福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一部时集中体现了福建的各游击区情况,大有“八方风雨会中州”之势。如此,我们以《挺进敌后》、《青山火种》、《浴血坚持》(上下集)完成了“三年游击战”的叙述,与“长征劲旅”九集,共同谱写了闽籍开国将军“红军时期”的战斗风采。

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是福建籍开国将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重要时期。福建籍开国将军分布于八路军、新四军各主力部队,战斗战役,贯穿始终。

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记载,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坚持持久抗战,抗击了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侵华日军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伪军,与日伪军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并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

表现如此持久复杂的战斗,就必须抓住重点,以浓墨重彩叙述那些抗战中有重大影响且有众多闽籍将军参与的战斗战役。我们拍摄了《首战平型关》两集。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歼灭日寇第8师团第21旅团1000余人,取得了“平型关大捷”。与此同时,杨成武等闽籍将领率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在腰站阻击敌军的增援,有力配合了平型关主战场的战斗胜利。当我们摄制组站在平型关旧战场时,想想我们福建籍的30多位英雄曾在此为国家民族浴血奋战,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接着我们摄制了《虎啸黄土岭》、《血战狮脑山》、《太行烽火》三集。这三集,又各有侧重。《虎啸黄土岭》叙述1939年11月,闽籍将军杨成武等率晋察冀第1军分区部队进行了雁宿崖、黄土岭战斗,歼灭日寇1550人,击毙敌中将指挥官,取得重大胜利。重点是写战斗过程敌我双方的活力对抗、斗智斗勇。《血战狮脑山》讲述1940年8月,“百团大战”期间,129师385旅与日寇激战阳泉狮脑山。闽籍将军385旅政治部主任卢仁灿英勇作战,身负重伤。写激烈的战斗,同时讲述战斗中的牺牲,体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太行烽火》记述1942年5月,日寇“特别挺身杀人队”长途奔袭八路军129师师部,闽籍将军第129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张廷发率警卫部队掩护师部安全转移的惊险故事。

新四军的抗战如何体现呢?我们以《铁流东进》两集讲述了1939年5月至1940年10月,闽籍将军叶飞率部东进,激战黄土塘、浒墅关,驰援半塔集,坚守郭村,决战黄桥的历史。在概述的同时,注重历史的细节。接着,我们摄制了《英雄十六旅》、《老虎团》两集,在一系列战斗中体现这两支英雄部队的成长,展现“铁军”雄风。《攻克高邮》讲述1945年12月,新四军华中野战军主力进行的高邮邵伯战役。这是新四军对日寇作战的最后一役,具有特殊意义。

应该说,以200分钟10集的规模来体现闽籍开国将军在八年抗战中的历史功勋,是远远不够的。但以我们的条件,只能如此了。待今后条件成熟后,继续努力。

人民解放战争,波澜壮阔,闽籍开国将军中,刘亚楼参与指挥方面军作战;杨成武、叶飞等指挥兵团级作战;罗元发、刘忠、袁子钦、罗舜初等直接指挥纵队(军)的作战;大多数的闽籍开国将军此时已经走上了师旅一级的领导岗位,遍及五大野战军。

第一野战军的闽籍开国将军的代表人物是第6军军长罗元发、参谋长陈海涵,第六军及其前身教导旅等部虎啸西北战场,是第一野战军的一支主力部队。我们着重摄制了《保卫延安》一集,讲述1947年3月,国民党军“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教导旅在金盆湾一线阻击15倍于己之敌7天7夜,掩护中央机关和群众安全转移的历史。

第二野战军的第62军及其前身太岳军区部队,与第61军并肩作战,这两支部队闽籍开国将军较为集中。刘忠、袁子钦、熊奎、黄定基、王贵德、涂则生、孔俊彪、张新华等闽籍将领都在这些英雄的部队。我们摄制了《铁血雄师·战上党》《铁血雄师·临汾攻坚》《铁血雄师·鏖兵太原》三集。上述各集中的战临汾、打太原诸役,“时间长,牺牲大,部队锻练大”(徐帅语)。闽籍开国将军张廷发任桐柏军区3分区司令员,“从两个团中分散小部掩护地方工作,集中一个多团积极歼击反动武装,结果胜利最多,士气民气最好,发展最大”(《邓小平文选》)。我们摄制了《桐柏英雄》一集。

第三野战军战将如云,经略东南。叶飞、郭化若、王集成、王直、邱相田、张云龙、张日清、张雍耿、伍洪祥、孙克骥、陈挺、陈忠梅、陈茂辉、彭冲、彭胜标、彭德清、黄烽、郭廷万、廖成美、熊兆仁等闽籍开国将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我们重点摄制了《七战七捷》(上下集)、《英雄孟良崮》、《淮海大战》、《征战京沪杭》(上下集)、《进军闽赣》和《江南先锋》,共8集,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三野辉煌历史。

第四野战军和华北野战部队的行动紧密配合,互为犄角,正如二野和三野一样,在战略上,常常作为一个整体。第四野战军鏖战白山黑水的战斗,惊心动魄,旷日持久,是鸿篇巨制,如果从总体上去表现,显然是我们这个《八闽开国将军》文献电视片力所不能及的。因此,我们选定摄制闽籍开国上将杨成武唱主角且与第四野战军战役行动密切相关的《进军绥远》、《战华北》(1948年11月,杨成武率部包围张家口。12月,攻克张家口)。而在表现第四野战军方面,精心选定罗舜初中将为政委(原司令员)的“旋风部队”3纵攻克义县、攻打锦州外围配水池、参加辽西会战的一段历史。这些战斗战役,也不是孤立进行的,如3纵攻打锦州外围时,4纵、11纵及10纵等部则在塔山和黑虎山阻击敌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的增援。1948年12月,东野参谋长刘亚楼将军指挥7个纵队,激战29个小时,歼敌13万,解放天津。这是平津战役的关键一战,也是闽籍将领汇集的一战,与《战华北》一集互为呼应。我们以二集的篇幅讲述《克敌津门》的历史。

我们现在说起第四野战军,常用的一句话就是“百万大军,从白山黑水一直打到天涯海角”。解放战争胜利的标志性区域的解放,都有闽籍开国将军参与。罗元发将军等率领第6军进军新疆;刘忠将军、袁子钦将军率领第62军、第61军进军西南。第四野战军大军渡海南之时,其中的一支主力部队正是闽籍将军罗舜初长期领导过的“旋风部队”3纵(第40军)。 1949年12月中旬,中央军委下达在1950年春夏之间解放海南岛的命令,并电令海南区党委和琼崖纵队“接应大军登陆”。闽籍将领陈青山等率领琼崖纵队第1总队,胜利地完成了西线接应任务。我们在“渡海”与“接应”的主题词上做文章,拍摄了《大军渡海南》一集,为全国解放战争部分的电视片摄制画上了一个句号。

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家卫国的战争,是保卫和平的战争,是我国历史上大长国威军威的战争。

福建籍开国将军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将军等指挥志愿军空军入朝参战,战绩辉煌。美国空军大为震动,认为“清川江以北已成了米格飞机的天下”,称这一地区的空域为“米格走廊”。我们摄制了《米格走廊》。

1950年10月,朝鲜天寒地冻,东线阻击,42军副政委郭成柱所在部队打出了国威军威,涌现了“黄草岭守备英雄连”等英雄集体。11月,彭德清军长率领27军在长津湖地区歼灭美军“北极熊团”,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间中国军队歼灭美军团级战斗单位的唯一战例。89师政委王直等率部追击南逃之敌美军第3师第7团,在剑山岭下分割包围敌人,歼灭了美军第3师第7团2营大部。27军和89师等部一路乘胜追击,直到朝鲜东海岸。我们以《雪野鏖兵》(上下集)的容量记录了这一段历史。

1951年4月下旬,彭德清率第27军于昭阳江南北地区组织了6个防御地带,节节抗敌8天8夜,有力掩护了兵团主力转移。第12军34师政委罗洪标等率部向前穿插,孤军深入后安全撤回。陈忠梅等所在部队26军扼守平康、金化、铁原 “铁三角”。这一集,题为《烽火三八线》。

《远东亮剑》(上下集)记录了这一段历史:1951年7月,杨成武、张南生率领20兵团入朝作战,在北纬38度到38·5度线之间的鱼隐山——文登川坚守阵地。“金城战役”,第20兵团大获全胜。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字。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还了!”拍摄抗美援朝战争的文献电视片,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点线面有机结合,合理安排结构

总体而言,编撰摄制50集《八闽开国将军》文献电视片总体布局必须是点线面的有机结合。

长征,是一条红线,一路征战;三年游击战,则严格按时间顺序推进,叙述红8团、红9团及红3团粉碎敌人多次“清剿”、浴血坚持的情形;抗战部分,分述八路军、新四军中闽籍将军发挥重要作用的“要点”战斗,或以诸多“要点”战斗合成一条线。如《铁流东进》、《英雄十六旅》、《老虎团》等。按我们的理解,从抗日战争的全局来说,《铁流东进》、《英雄十六旅》、《老虎团》等等都是全局之点,而《铁流东进》中,激战黄土塘、浒墅关,驰援半塔集,坚守郭村,决战黄桥,又是各个点,构成叶飞部的战斗主线。同样的,新四军第6师第16旅对于全局而言,是一个点;16旅进行了娄山、黄金山、塘马、包巷里、周城等一系列战斗,这些战斗的“点”,又构成了展现“铁军”雄风的一条主线。各点线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全国抗日战争的大格局、大局面。解放战争部分,更多的是方面军大兵团作战中体现闽籍开国将军的卓著功勋,展现的是大战役、大场面,上党战役、苏中战役、临汾战役、孟良崮战役、太原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京沪杭战役、海南战役等等,千军万马,气势磅礴,即便是叙述“旋风部队”3纵的一集,也是在攻打锦州、辽西会战的背景下展开的,是辽沈战役的有机组成部分。《桐柏英雄》一集,记述桐柏3分区在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背景下发展壮大的历程。抗美援朝部分,空军部队配合地面部队作战,贯穿全局;志愿军陆军主体部分则紧紧围绕诸次大战役中,突出记录闽籍开国将军率领的英雄部队的英勇业绩。点线面浑然一体。

此外,考虑到有相当一部分闽籍开国将军的主要工作在军委总部或后勤部门等,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我们特此摄制了《红色“医圣”》和《儒将风采》二集。这二集和《江南先锋》一样,主要采取了“以人物带事件”的方法。

四、“事事有依据”,力图在准确的“宏大叙事”中展现准确生动的“个人叙事”

2011年6月6日,国家广电总局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组织的审稿会上,专家们认为脚本“事事有依据”。我们在创作脚本的过程中,研读了大量的权威的党史、军史(如《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等等,详见主要参考书目),全局的资料(“宏大叙事”)均来自于此,参照各书,反复核对,根据解说词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语言表述,不敢越雷池一步。

在2012年11月24日北京审片会上,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郭志刚所长指出脚本中有关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相关数字和表述有出入,随即开列了两种权威书籍,一为军事科学院编撰的最新版《抗美援朝战争史》,一为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编辑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我们即按此作了相应的修改。

25万多字的脚本,涉及了大量的人名、地名、数字、敌我双方状态、战斗战役的目的、展开、进程、结果、意义及传主的位置、作用和相邻关系等等,都必须实事求是,与正史严丝合缝。这是件极为精细的工作。

“个人叙事”则主要依据各将帅和老战士的回忆录,并结合权威党史、军史及相关档案资料,互为印证后,一部分化为解说词概述,一部分则注明出处,直接引用。一些战斗战役电文、嘉奖令、阵中日记、书信等历史资料,择其要者,一概原文引述。

与此相关的,是大量战争亲历者的讲述,这是“个人叙事”中弥足珍贵的部分。由于年代久远,部分记忆有误。我们在分析研究后,选择最精彩的部分如实展现。

军史记载:1935年5月24日,红1团赶到安顺场,干净利落地歼灭守敌两个连,缴获一条渡船,控制了安顺场渡口。5月25日,红1团17勇士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打开了一条前进通道。这就是“17勇士强渡大渡河”的故事。

也有一些可能是老同志身边工作人员代笔的回忆文章,资料不准确。如第5集《飞夺泸定桥》中,写到了与红4团“飞夺泸定桥”相关的红1团“强渡大渡河”的战斗行动。在一本当地党史部门编辑出版的“长征”书籍中,选载了一位闽籍老红军的回忆文章。文章记载,这位老前辈在5月25前,受红1团团长杨得志委派,过大渡河到对面墟场抓了一个敌军官俘虏并缴获木船一条。看到这篇回忆文章,我们如获至宝,立即将此引入了脚本,安排了较大篇幅。事实上,红1团进袭安顺场和强渡大渡河是干净利落、一气呵成的连贯战术动作,军情紧迫,似无停留大渡河边数日的时间。后来,我们写到“腊子口”之战,这篇回忆红1团长征片段的文章记载,“我们打下了腊子口”。红1团打下了腊子口吗?我们知道,腊子口是红4团打下的,与红1团无关。“我们打下了腊子口”的“我们”两字在原文中,可以解释为“中央红军”,也可以解释为“红1团”。这样,这篇回忆文章的整体真实性,就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就认真查阅了《杨得志回忆录》及中央党史研究室《红军长征史》及军事科学院《红一方面军军史》等,并无此闽籍老红军“过河抓俘虏并缴获木船一条”的任何记载。从时间上推断,这位闽籍老红军似乎没有时间过河去抓俘虏,就算有,没有渡船,他是怎样过河的?2011年8月28日,我们“长征”摄制组来到了安顺场,安顺场为河谷空旷之地,隔河对面是陡峭高山,并无墟场。权衡再三后,我们在新的“铁证”出现之前,只能放弃这一生动故事,另起炉灶,补写其它,以填补删减带来的内容空缺。

一般来说,“个人叙事”重在“曲折的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撰写脚本时,我们把握一个原则:宏大叙事,贯穿全局;个人叙事,枝繁叶茂;先求准确,后求生动;大局既定,穿插细节。

五、正确处理好文献电视片中的各种关系

人民军队百战百胜,首先归功于党的正确领导,“党指挥枪”。人民军队是正义之师、文明之师、威武之师,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有严明的铁的纪律;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人民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战胜一切敌人的重要基础。我们在采访数百名老战士的过程中,多数不约而同地回忆了那些军民鱼水深情的故事。“老百姓好啊!”“老百姓把你当亲人啊!”老战士们感慨万千。我们在《八闽开国将军》文献电视片中,一再表现了这一主题。另一种关系也是要特别注意的,这就是“个人英雄”和“集体”的关系。我们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个人英雄”是在“集体”中产生的,其建立功勋是建立在“集体”共同奋斗的基础上的,“个人英雄”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能动作用。在我们的理解中,八闽开国将军已经和人民军队融为一体,密不可分。记录八闽开国将军的光荣历史,就是记录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这或许也就是专家评价我们这个文献电视片“半部军史,英雄史诗”的重要原因吧。在表现闽籍开国将军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其领导集体和相关非闽籍将帅以及未授将军衔的闽籍将领的关系。如《七战七捷》两集,粟裕大将运筹帷幄,大智大勇,闽籍开国将军多人在其麾下率部攻坚破阵,独当一面。那么,《七战七捷》两集的重点笔墨,就落在了粟裕大将的身上。也只有写好了我军的战役指挥者,才能有效地写好战斗的组织者、实施者。又如,长征中,红2师开路当先,一路斩关夺隘,闽籍开国将军红2师政委刘亚楼、红4团政委杨成武、红6团政委王集成与有力焉。那么,写红2师,就必然要写非闽籍将领的红2师师长陈光、红4团团长耿飚(后黄开湘)、红6团团长朱水秋等等;再如,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中国成立后离开部队到地方工作了,未授将军军衔,但是,我们写闽西三年游击战争,离开了他们,根本就没有办法写。原因很简单,他们是闽西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因此,50集大型文献电视片记录83位将军的历史,其重点的相关历史人物则超过了数倍。

要在50集1000分钟的容量中体现83位闽籍开国将军的全部辉煌历史,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深知,每一位开国将军都是一部读不尽的大书。种种原因,由于我们缺乏一些闽籍开国将军的历史资料,由于文献电视片体例的限制,也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及制作经费有限等等,我们并没有全面展现闽籍开国将军的勋业和风采,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遗憾。我们饱含深情,期待着下一部闽籍开国将军文献电视片的编撰摄制工作的启动,我们相信,在老首长、领导同志们、老首长家属和专家学者们的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会做得更好一些。

 

(作者系电视片《八闽开国将军》总编导兼总撰稿)

 

作者:练建安

单位:福建省文联《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

地址:福州市乌山西路11号福建省文联大楼

邮政编码:3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