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纪行(梅州日报版)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读者推荐转发

88次点击|3次点赞

赞一下


粤东纪行

大年初四上午九时许,天气很好,我们从闽西象洞乡洋贝村出发,前往旅游目的地梅县松口镇。车行20余分钟,我们经过了茅坪水库。闽西武平象洞河往东南流,流入茅坪水库,水库位于南磜的多宝石村,田地淹没后,山上多植茶。茅坪水库曾经一度是旅游胜地。上游,夏收夏种时,稻草秆常被掀落河道,漂流而下,成为鱼食。复南行,林木苍翠,转过十几道弯,就看到了一个大村场。这就是石寨村了。石寨村位于武夷山脉南段、距蕉岭县城东北34公里,地形呈河谷盆地,是广东省著名古村落。五百多年前,明朝正统年间,郭田佑公于闽杭竹山南迁到石寨开基。马山下,石寨河曲折环抱古村寨,此地有两座客家方土楼,是闽西客家方土楼分布至南边的下限,也是粤东梅州客家围龙屋的分界线。据说,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的方土楼又是闽粤地区现存有明确纪年最早的方土楼。另一座“ 树德楼”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的祖上是挑担的。我从小经常听到“挑米下石寨”的故事。此刻,我坐在副驾驶位置上,闭上了双眼。我们半个小时的车程,是祖辈挥汗如雨气喘吁吁中整整一天的脚程。祖辈当然不会想到,他的子孙后代是以这样的方式寻访他远去的足迹。南行,是两车道的水泥路,极为整洁,两边是连绵青山,山腰至山脚,遍植茶果。闽粤地少人多,“八山一水一分田”,于此可见。南行数十里,便到了松源。在我们武南客家人的口中,“下松源”是一件很值得炫耀的事。有人说:“俺话你知,江广福俺都跑遍了。”“江广福”就包括了松源。松源是宋朝时期客家人由闽入粤的重要中转站,松林茂密,地处松源河上游,故为松源。宋朝年间,梅县区出有六位进士,松源有三,为蔡若霖、蔡定夫、蔡蒙吉祖孙三人。松源南行,就来到了隆文镇。隆文镇古称龙牙,因地形命名。清嘉庆年间,嘉应州知州认为“龙牙”不雅,改为谐音“隆文”。隆文田间,多种植岭南佳果沙田柚。路边,我们看到很多钢筋水泥建筑的茶亭,杂草丛生,大半已经废弃。我猜想,这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公路兴建后,民间善人在路旁兴建茶亭;随着交通工具的便利,挑担走路的人少了,茶亭风光不再。进入粤东地界,从大文化及地理意义上而言,和闽西属于同一单元。客家话完全相通,但“话尾子”却有了细微的差别,身处本土者才能分辨其中的玄妙。与之类似的,是此地的民居建筑,门楼精致,多冠以“弘德居”“里仁居”等字样。荀子说:“君子居必择乡。”“居”字,大有深意。闽西永定一带土楼建筑,直呼为“承启楼”“振成楼”,小土楼则为“如升楼”。我幼年摇篮在岩前镇大布村龙兴围,偌大地盘内,有“康兴居”,或许,因其紧邻蕉岭广福的缘故。正午时分,我们来到了松口镇。松口镇地处梅江下游,闽粤要冲,是古时岭南四大古镇之一,民谚说“自古松口不认州”。松口镇是明末清初闽粤赣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宋末元初,来自福建汀州府各县的汉人大量迁入松口。明末清初以后,松口人纷纷外迁,远达南洋群岛。松口镇约有7万人,侨胞8万人,是著名侨乡。松口有“八景”或“十景”之说。元魁塔、世德堂、承德楼、甘露亭、鲤鱼形围龙屋等等闻名遐迩。松口古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码头上,有一组仿青铜雕像,其中,一位客家妇女,牵着幼子,注目远方,神情饱含愁苦与期盼。我们在临江小店二楼用餐,河鱼鲜美,江景如画。店主姓张,系闽西上杭张化孙公的后裔,见我等为福建客家人,格外亲切。古街店铺,卖一种饼,叫“企炉饼”,比巴掌略小,圆形,厚度减半,松软香甜,一元一块,十元一袋包装。购若干袋。河边,有小木船静静停泊。其形制,看着眼熟,若加盖竹篷,则是“上河三千、下河八百”的鸭嫲船了。在这里,我见识了汀江韩江之上著名的铁竹篙。铁竹篙者,形似客家妇女上山割烧用的竹篙,丈把长。特别之处,是竹篙头套上了厚实的铁箍,铁箍顶部,有三寸铁钎。当年汀江韩江浪急风高险滩多,铁艄公挥动铁竹篙,写下了一段段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我站在船头,扛起铁竹篙试了试,生冷、结实、光滑、分量重。我写客家小说时,几次写到这个物件,现实中却难觅踪影,不料,在松口看到了实物。丘荷公的《愿丰楼杂记》中,有一则松口“米冈决斗”故事,被我改写为客家乡土侠义小说《破铜锣》。丘荷公写决斗故事,文笔精妙,扣人心弦。我改写时,虚构了“破铜锣”与“扶铜锣”口音正误在决斗中的正邪之判。纠结于此,胜者的误杀带来他自家半个多世纪的心灵折磨,永远解不开。我盼望著名大导演客家乡亲侯孝贤先生能看到这篇小说。若以一流团队将其搬上银幕,或可问鼎世界电影大奖,因为写客家风物、写人性光辉、写原生态民间乡土武林。我们应该有这个客家文化自信。当然,仅仅是一个小短篇是不够的,可以考虑将我的系列客家乡土侠义小说层层叠加进去,再创作。时间匆忙,我没有去探访米冈。小说的故事空间,并非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可以模模糊糊,可以虚构想象,不必考究。游客很多,悠闲,自在,欢快。听着悦耳动听的梅州客家话,我觉得这里就是我的家乡了。下午二时许,我们驱车按顺时针方向前往闽西武平县,途经白渡镇、文福镇。这两个地方,分别是岭南第一才子宋湘、抗日志士丘逢甲的故乡。不久,我们就来到了大坝子。大坝子即蕉岭广福镇,毗邻福建岩前镇。大坝子的粟坝村,有一处“星形围龙屋”,建于清嘉庆年间,层层叠叠,犹如十二颗闪烁的星星簇拥着三条盘旋的巨龙。围屋有二百多个房间,鼎盛时,五百余人在这里聚族而居。我小时候在岩前镇大布村长大,却长期无缘认得一溪之隔的双坊村著名作家赵云。参加工作之前,没有见过他。更奇怪的是,此前,我居然没有听闻过粟坝围龙屋。尽管大布村与之一山之隔。我想,这是我孤陋寡闻,注意力没有集中吧。大坝子有我的一位亲舅公,曾是国民党将领,1949年到台湾,改革开放后回乡,热心公益事业。家母曾从岩前到大坝子老舅公家做客。老舅公已经八十高龄了,听到消息,兴高采烈,颤抖着边跑边叫:“三妹个妹子来哩! 三妹个妹子来哩!”老舅公的三妹,也就是我的外祖母,从小被卖到了福建。老舅公年轻时从军抗日,此后辗转他乡,从此没有再见到他的亲妹妹。闽西粤东,山水相连,地缘近,血缘亲,声息相通,是同一个文化圈。我们自称而后是他称为:客家。

□练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