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北京日坛中学语文试卷(全)
2021届北京市日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 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2.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3.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之歌
杨沫
夜,寒冷而黑暗。惨淡的月光照着一列长长的列车,正疾迅地奔驰在广阔的原野上。时过午夜,在车轮有节奏的飞转声中,车厢里的旅客多半都东倒西歪地睡去了;可是也有一些人在谈论着、小声地激昂地争辩着;还有的倚在车厢冰冷的板壁上低声唱起了歌子。
北京大学的二百多个学生,拥挤在列车后面的行李车里睡去了。只有看守行李人的小车厢里,还有三个青年人伴着微弱的灯光挤在一起低声谈着话。
“老卢,老罗,党交给咱们的担子可够重啊!南京政府一看咱们跑了几千里路前来示威,那,他们红脸做不成,白脸恐怕就要上来啦……”说话的人名叫李孟瑜,是这次南下示威的总指挥。
“怕他!”身体粗壮、面孔红润的罗大方用拳头在小桌上轻轻擂了一下,接着李孟瑜的话说,“咱们就算牺牲许多人——像‘ 三一八’那样,可是鲜血是最能唤醒人心的。人民,沉睡的人,都会因我们的鲜血而觉醒起来。”
另一个青年就是曾经在北戴河出现过的卢嘉川。他把微合的眼睛一睁,看着罗大方摇摇头说:“不,老罗,你的想法太天真啦!聪明人应当用最小的牺牲换得最大的胜利。十一月三十号咱们虽然把反动的学生会战胜了,争取了这么多的同学到南京来示威;可是,到了南京,怎么能取得更大的胜利呢?反动统治者将怎样对付我们呢?这些可都值得好好想想啊!”他沉思起来,停止了说话。
车身轻轻震荡着。原野里寒风怒吼,使得这没有暖气设备的车厢里更加冷不可当。身材高大的李孟瑜把鸭舌帽向前戴了戴,卢嘉川也搓搓冻僵了的双手,罗大方似乎忘了冷,他听了卢嘉川的话,低头陷入沉思中。半晌,像刚醒来似的,他突然抬起头来说:“别的学校请愿,我们示威,当然要惹恼南京的衮衮诸公。所以,你就害怕了么?”他向卢嘉川尖锐地一瞥,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
“不,老罗,你想到哪儿去了!”卢嘉川微微一笑,拉住了罗大方的大手,“想到了坏的方面并不等于胆小。我们是马列主义者呀。”
十二月一号从北平动身,十二月三号北京大学南下示威团就到了南京。五号一早,一封公函又送到李孟瑜的手中。
“好啦,不要念下去啦!”卢嘉川轻轻地从李孟瑜的手中拿过这份卫戍司令部的公函说,“底下的无非是我们是一伙暴徒,要图谋不轨;他们为国为民将予制裁等。情况很紧急,我们赶快商量怎么办吧!”
代表们立刻开了紧急会议。会议决定,不管卫戍司令部如何恐吓,示威团仍决定在五号上午十一点全团出发游行示威。同时派副总指挥卢嘉川到卫戍司令部去找司令谷正伦解释,并请他们加以保护。
卢嘉川听了这个决定,半晌没有出声。他的眼睛忽然有点儿忧郁。和同学们、和李孟瑜在一起,他毫无所惧,那轰轰烈烈响彻南京上空的口号声,是这样有力地诱惑着他。可是,他却不能和大伙在一起了,而要单独去见什么谷正伦!
……
他和许宁在会客室里等了许久,不见谷司令出来,最后,一个西装革履、白净面皮的中年人出来接见他们了。他含着微笑,点燃一根纸烟,拱手让让卢嘉川和许宁,然后坐在沙发上打量了一下这两个学生,慢慢问道:“两位前来有何贵干?”
“您大概不是谷司令。我们要见的是司令。”卢嘉川一字一句慢慢说着。他比这位进来的先生显得更沉着、更儒雅。
他站起身来说:“我们的大队此刻就要出发了。请您马上向贵司令报告,要他命令军警不要阻挡。……”
话没完,这个中年人向卢嘉川递过一张条子说:“请你们两位写下名字。”
卢嘉川毫不迟疑地把两个名字写上了。
“好吧。我代你们向司令去讲。”参谋长见他们写上了名字立刻走了进去。
阴暗的大房间里剩下了卢嘉川和许宁两个人。他们俩互相望望,都笑着叹了一口气。
“走!我们找大队去!”卢嘉川拉住许宁就向门外走。但刚到门边,就有个黑胖子拦住了他们:“出去?晚了。到里面去!我们优待。”
“为什么逮捕我们?”卢嘉川和许宁同时厉声问。
“外面很乱,在这里面休息休息多好!”黑胖子笑笑走了。
立刻上来五六个全副武装的士兵把他们押了出去。
(节选自《青春之歌》,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想到了坏的方面并不等于胆小。我们是马列主义者呀”,表现了马列主义革命者既要勇敢无畏又要虑事周全。
B. 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刻画了热血爱国的知识青年群像,他们或热情激进、或冷静缜密,个性鲜明。
C. 小说在描写卢嘉川时,多处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罗大方与卢嘉川,那个西装革履、白净面皮的中年人与卢嘉州等。
D. 小说结尾卢嘉川和许宁的被捕,使我们看到青年学生们身上拥有的舍己为人、甘于奉献牺牲的优秀的革命品质。
5.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说:“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但刘和珍们“则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在卢嘉川身上,类似于鲁迅先生的认识与类似请愿学生的品格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6. 小说画线部分的场景描写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他们航行得很顺利,老人把双手浸在海水里,尽量保持头脑清醒。天空中的积云堆叠得很高,上方还有相当多的卷云,由此老人知道这风会刮上整整一夜。老人不时地看看那条鱼,以确信这是真的。一个小时后,第一条鲨鱼发动了袭击。
这条鲨鱼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当那一大片暗沉沉的血渐渐下沉,扩散到一英里深的海水里的时候,它就从深处游了上来。鲨鱼莽莽撞撞地--下子冲过来,划破了蓝色的水面,豁然出现在太阳底下。它随即又落入海水,捕捉到血腥味。然后就顺着小船和鱼的踪迹一路追踪而来。
鲨鱼有时候嗅不到这股气味,但它总能再次找到,也许只是一丝痕迹,它就会游得飞快,紧追上去。那是一条很大的灰鯖鲨,生就的游泳高手,能和海里速度最快的鱼游得一样快,除了嘴以外,它的一切都显得无比美丽。背部和剑鱼一样蓝,肚子是银白色的,鱼皮光滑漂亮。它的外形和剑鱼十分相像,除了那张大嘴。眼下它正紧闭着大嘴,在水面之下迅速地游着,高耸的背鳍像刀子一般划破水面,没有丝毫摇摆。在它那紧紧闭合的双唇里,八排牙齿全都朝里倾斜,这和大多数鲨鱼的牙齿不同,不是那种常见的金字塔形,而是像爪子一样蜷曲起来的人的手指。那些牙齿几乎和老人的手指一般长,两侧都有刀片一样锋利的切口。这种鱼天生就把海里所有的鱼作为捕食对象,它们游得那么快,体格那么强健,而且还全副武装,这样一来就所向无敌了。此时,它闻到了新鲜的血腥味,于是加快速度,蓝色的背鳍破水前进。
老人一看见它游过来,就知道这是一条毫无畏惧、肆意妄为的鲨鱼。他一面注视着鲨鱼游到近前,一面准备好渔叉,系紧绳子。绳子短了点儿,因为他割下了一段用来绑鱼。
老人此时头脑清醒好使,下定决心搏击一番,但却不抱什么希望。真是好景不长啊,他想。他盯着那条紧逼而来的鲨鱼,顺便朝那条大鱼望了一眼。这简直像是做梦一样,他想。我没法阻止它攻击我,但我也许能制服它。尖齿鲨,他想,见鬼去吧。
鲨鱼飞速靠近船尾,向大鱼发起袭击。老人看着它张开了嘴,看着它那怪异的眼睛,看着它牙齿发出咔嚓一声,朝着鱼尾巴上方的肉扑咬过去。鲨鱼的头从水里钻了出来,后背也正露出海面,老人听见大鱼的皮肉被撕裂的声响,把渔叉猛地向下扎进鲨鱼的脑袋,正刺在两眼之间那条线和从鼻子直通脑后那条线的交点上。这两条线其实并不存在。真实存在的只有沉重而尖锐的蓝色鲨鱼脑袋,大大的眼睛,还有那嘎吱作响、伸向前去吞噬一切的大嘴。可那是鱼脑所在的位置,老人直刺上去。他使出全身力气,用鲜血模糊的双手把渔叉结结实实地刺了进去。他这一刺并没有抱多大希望,却带着十足的决心和恶狠狠的劲头儿。
鲨鱼翻了个身,老人看出它的眼睛已经没有生气了,接着鲨鱼又翻了个身,缠上了两圈绳子。老人知道它死定了,可它还不肯听天由命。它肚皮朝上,扑打着尾巴,嘴巴嘎吱作响,像艘快艇似的破浪前进,尾巴在海上溅起白色的浪花。它身体的四分之三都露在水面上,绳子绷得紧紧的,颤抖个不停,最后啪的一声断了。鲨鱼静静地躺在海面上,老人瞧着它,不一会儿它就慢慢沉了下去。
“它咬掉了约莫四十磅肉。”老人大声说。它把我的渔叉和所有的绳子也带走了,他想,况且我这条鱼又在淌血,别的鲨鱼也会来袭击的。
大鱼被咬得残缺不全,他都不忍心再看上一眼。鱼被袭击的时候,他感觉就像是自己受到袭击一般。
好景不长啊,他想。我现在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根本没有钓上这条鱼,而是独个儿躺在床上铺的旧报纸上。
不过,攻击我这条鱼的鲨鱼被我干掉了,他想。它是我见过的最大的尖齿鲨。天知道,我可见识过不少大鱼。
“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我很痛心,把这鱼给杀了,他想。现在倒霉的时候就要来了,可我连渔叉都没有。尖齿鲨很残忍,而且也很能干,很强壮,很聪明。不过我比它更聪明。也许并不是这样,他想。也许只不过是我的武器比它的强。
“别想啦,老家伙,”他大声说,“顺着这条航线走吧,事到临头再对付吧。”
不过还是得琢磨琢磨,他想。因为我只剩下这件事儿可干了。这个,还有棒球。不知道了不起的迪马吉奥会不会欣赏我一举击中鲨鱼的脑袋。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想,谁都能行。但是,你以为我这两只受伤的手跟得了骨刺一样麻烦吗?我没法搞明白。我的脚后跟从来没出过毛病,只有一次在游泳的时候踩着一条紅鱼,被它刺了一下,腿的下半截都麻痹了,疼得受不了。
“想点儿高兴的事儿吧,老家伙,”他说,“你每过一分钟就离家更近一点儿。丢了四十磅鱼肉,你的船走起来能更轻快。”
他心里很明白如果驶进海流中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可是眼下点儿办法也没有。“不,有办法,”他大声说,“我可以把刀子绑在一支船桨的柄上。”
于是他把舵柄夹在胳膊下面,一只脚踩住帆脚索,就这么做了。
“这下好了,”他大声说,“我还是个老头儿,但可不是手无寸铁了。”
这时候,风更加强劲了,船航行得很顺利。他只看着鱼的前半部分,心里又燃起了一点儿希望。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灰鲭鲨的牙齿是“像爪子一样卷曲起来的人的手指”,以其尖长、锋利显示被鱼的凶猛无比。
B. 老人一看到鲨鱼游近并没慌乱,而是准备好渔叉,系紧绳子,欲以无所畏惧去制服毫无畏惧。
C. 击杀鲨鱼后,老人想到的是它“很残忍、很能干、很强壮、很聪明”,对其明显带着欣赏之情。
D.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其实只体现在老人面对灰鲭鲨时抓其弱点,果断出击。
8.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对大海环境的描写笔墨不多,但也起到了提供故事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
B. 小说写大灰鯖鲨游得快、体格强、无敌手等,为下文突出老人沉勇精神做了铺垫。
C. 小说对老人击杀灰鲭鲨的前后过程描述详细,这是为了突出鯊鱼的凶猛和狡猾。
D. 小说主要是从老人的视角来叙述,他能以目击者的身份来观察给人更真实的感受。
9. 文中画线的两句话的意思如何理解?请你进行简析。
(1)这简直像是做梦一样。
(2)我现在真希望这是一场梦。
10. 小说中只有一位老人在活动,他那些自言自语的话有什么作用?请你进行探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育文,完成各题。
(庄王)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忠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 载祀六百。殷封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来,不贺。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庄王乃复国陈后。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要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不忘厉、宣、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楚群臣曰:“王勿许。”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潘尪入盟,子良出质。夏六月,晋救郑,与楚战,大败晋师河上,遂至衡雍而归。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围宋五月,城中食尽。宋华元出告以情。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第十》)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
B. 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
C. 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国/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
D. 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色/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戎是古代中原王朝对西部少数民族的统称,陆浑戎是一个迁徙到洛阳陆浑地区的西北游牧部落。
B. 九鼎是夏、商、周三代奉为国家政权象征的传国之宝,相传为大禹所铸,后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C. 桀为夏朝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骄奢淫逸,暴虐无道,是有名的暴君,后被周武王所灭。
D. 质指质子,是古代君主为表示诚意与妥协,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贵族。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庄王胸怀大志,意在天下。他借问鼎之事,向王孙满示威。王孙满告诫他君临天下要重德,并借天命之名使楚庄王知难而退。
B. 楚庄王善于纳谏,过而能改。他攻灭陈国,令其成为楚国的一个县。后来他听从申叔时的劝谏,将陈国政权还给陈君的后裔。
C. 楚庄王重视道义,当断则断。他力排众议,接受郑伯的投降,亲自指挥军队后退三十里而驻扎,并与郑国订立平等条约。
D. 楚庄王宽以待人,敬重君子。他敬重郑伯的谦卑诚恳,断定他深受人民爱戴,故不灭其国;他赞赏华元为民请命,故退兵离开宋国。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
(2)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①指江南农村。
15.对这首宋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
B.子规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这里化用“子规啼血”典故,与李白“杨花落尽子规暗”有异曲同工之妙。
C.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了出来。
D.这首诗笔调清新明快,语言朴实生动,风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16.请简要分析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3)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是故哂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关于林冲的结局,流传比较广的说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水浒》的结局,林冲跟随梁山泊一同接受招安,在凯旋途中得了风瘫,半年后病故;第二种是《荡寇志》的结局,梁山泊被官军剿灭,他在守护头关时被王进(曾和林冲同为教头)大骂,回营后羞愤交加,郁郁而终;第三种是央视电视剧《水浒传》的结局,得知宋江放走了被生擒的高俅后,他悔恨交加,被活活气死。
比较这三种结局,你认为哪一种更切合林冲的命运?谈谈你的见解,80个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阅读下面的漫画,请说明画面的主要内容,并概括漫画的寓意。(不超过80字)
小家总比无家好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在人的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事先已经决定了的,个人不能进行任何选择,比如一个人是出生在农村还是城市,是平民家庭还是名门望族,这些都不能由自己做出决定或选择。但是,人在其他许多方面,又是可以做出选择的。比如理想、志向、目标、追求等,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就好比每个人都有一块可以由自己来耕种的土地,贫瘠、肥沃或许无法选择,荒芜、繁茂将由自己决定。
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问题,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⑤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⑥段“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⑥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⑰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项,“拥有的舍己为人、甘于奉献牺牲的优秀的革命品质”错误,从两人的被捕看不出“舍己为人、甘于奉献牺牲的优秀的革命品质”,只能看出敌人的无耻和狡诈。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以及鉴赏刻画人物形象方法的能力。
①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鲁迅所说话语的含义。鲁迅说的第一句话表明人类历史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需要很多人付出巨大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来换取,所以鲁迅用木材变成煤这样一个比喻来形容这一现象,鲁迅又说“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表明鲁迅先生不赞成学生徒手请愿的革命方式。当罗大方说“咱们就算牺牲许多人——像‘ 三一八’那样,可是鲜血是最能唤醒人心的。人民,沉睡的人,都会因我们的鲜血而觉醒起来”时,作为革命学生领袖的卢嘉川对将要行动的方式、将会面对的形势态度也较为审慎,从“你的想法太天真啦!”“怎么能取得更大的胜利呢?反动统治者将怎样对付我们呢?这些可都值得好好想想啊!”可看出,他与罗大方的对话也表现出他与之不同的意见和主张,卢嘉川所说的话语与鲁迅先生反对徒手请愿的思想一致,这也能说明卢嘉川的清醒与理智。②鲁迅先生说的第二句话“则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高度肯定了革命学生的勇敢精神。作为青年知识分子的卢嘉川也是勇敢的,当罗大方说“别的学校请愿,我们示威,当然要惹恼南京的衮衮诸公。所以,你就害怕了么?”时,卢嘉川回答说“想到了坏的方面并不等于胆小。我们是马列主义者呀”,这说明他勇敢的;当组织决定的任务分配给他时,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他毅然挺身而出,“卢嘉川听了这个决定,半晌没有出声。他的眼睛忽然有点儿忧郁。和同学们、和李孟瑜在一起,他毫无所惧,那轰轰烈烈响彻南京上空的口号声,是这样有力地诱惑着他”,这说明卢嘉川是敢担当的;同时卢嘉川又是无所畏惧的,当敌人向卢嘉川递过一张条子让他们写下名字时,“卢嘉川毫不迟疑地把两个名字写上了”,这说明了他是大无畏的。以上对卢嘉川的分析,都能体现鲁迅先生高度赞扬的革命学生的勇敢精神。
【6题详解】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鉴赏场景描写作用的能力。
①提供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气氛。小说交代一群北京学生坐着火车要去南京示威,文章首先用“夜,寒冷而黑暗”渲染当时社会环境黑暗,形势危急;画线部分又为小说提供了故事背景,学生们是在这样寒冷而黑暗的夜晚去南京请愿的;在夜晚的寒冷黑暗之中,列车划破黑暗飞驰于原野,人物与故事由此切入,自然而然写到车厢里的学生们。②提供活动舞台,集中展现故事。小说中描写了一群热血青年,他们在列车上讨论革命、交流思想、计划行动,故事得以集中展现,尤其是李孟瑜说的“南京政府一看咱们跑了几千里路前来示威”告诉了大家学生们此行的目的;还有罗大方与卢嘉川的对话,让读者看到学生们讨论革命、交流思想等。③富有象征意义,暗示故事结局。“夜,寒冷而黑暗”,说明环境恶劣,但是“一列长长的列车,正疾迅地奔驰在广阔的原野上”,作者用列车在黑暗中飞驰,暗示这群勇敢的年青人将要一往无前冲破黑暗的世界。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D项,“只体现在……出击”概括偏颇。即使从节选部分来看,“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也应体现在多处:他捕获了一条连他自己都难以相信的大马林鱼,又一叉击杀大灰鲭鲨,并想好了下一步面对后来鲨鱼的措施等。不能说“只体现在”。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项,“突出鲨鱼的凶猛和狡猾”错,小说的主人公是老人,详写击杀灰鲭鲨的过程是为了突出老人的沉着、勇猛与机智,没有丝毫的胆怯与畏缩。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1)结合“他盯着那条紧逼而来的鲨鱼,顺便朝那条大鱼望了一眼”分析,这是老人捕获大马林鱼后的心理描写,感叹自己能抓获如此大的马林鱼。把抓获大马林鱼后的感觉比作“梦”一样,写出了老人内心的意外、惊喜等。
(2)结合“大鱼被咬得残缺不全,他都不忍心再看上一眼。鱼被袭击的时候,他感觉就像是自己受到袭击一般”分析,大马林鱼被鲨鱼撕咬之后,老人希望这一些是一场梦,说明大马林鱼被咬的残缺不全,老人内心是觉得遗憾的。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分析重点语句作用的能力。
结合“‘它咬掉了约莫四十磅肉’老人大声说”“‘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别想啦,老家伙,’他大声说,‘顺着这条航线走吧,事到临头再对付吧’”“‘不,有办法,’他大声说,‘我可以把刀子绑在一支船桨的柄上’”“‘这下好了,’他大声说,‘我还是个老头儿,但可不是手无寸铁了’”等分析,老人的独白很多都是“大声说”的,结合老人说话的内容分析,在遇到困境时,老人用大声的独白,鼓励、安慰自己。
结合“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别想啦,老家伙”“顺着这条航线走吧,事到临头再对付吧”“想点儿高兴的事儿吧,老家伙”“不,有办法”“这下好了”等分析,这些独白展示了老人的内心世界,表现老人在重压下,还鼓励自己想点高兴的事,认为一个人不能被打败等,彰显老人可亲的硬汉子性格。
结合老人独白的内容分析,面对困境,老人乐观、勇敢、自信,用不同的方式对付遇到的困境,不断鼓励自己。这些独白利于读者更真切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感受老人的“硬汉”形象,领悟其精神魅力。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对称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主语或宾语)来断。
句意:我不为上天所保佑,不能侍奉您,您因此发怒,来到我国,这是我的罪过。我怎敢不听从您的命令呢!您把我遗弃到南海吧,或者把我当奴隶赏赐给诸侯,我也只听从您的命令。
“孤不天”,“天”活用作动词“为上天所保佑”,主谓宾完整,“天”后断开;“不能事君”承前省主语“孤”,“不能”作为能愿动词+动词“事”共同作谓语部分,其后“君”作宾语,这是独立的句子,“不”前停顿。据以上分析排除C。
“君用怀怒”,“用”译为“因为”做介词,后省略“之”,紧邻谓语动词“怀怒”,主谓宾完成,单独成句,“用”后不能断开,排除A。
“若以臣妾赐诸侯”,“诸侯”作“赐”的宾语,“侯”后停顿;“亦惟命是听”,“亦”,承接上文作为连词,表示并列,之前停顿,据以上分析排除D。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古文,是很多高中生一听就头大的语文难点,而且往往也是众多学生考试当中的“丢分大户”。其实,如果平时学习中能积累一些古文方面的常识,那么试题就会变得简单许多。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桀……后被周武王所灭”错误。应该是被商汤所灭。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C项,“并与郑国订立平等条约”错误。文中有“子良出质”,而楚国并没有人到郑国做人质,所以条约并不平等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1)径,直接踩过;不直,无理。
(2)能下人,能愿动词后面紧邻动词,“下人”,活用为动词,屈居人下;信用(于)其民,省略句、被动句;信用,信任、爱戴;庸,难道。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八年(前606),楚国讨伐陆浑戎,到达洛阳,在周都郊外阅兵。周定王派王孙满犒劳楚王。楚王向王孙满询问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统治国家在于道德不在于宝鼎。”庄王说:“你不要倚仗九鼎!楚国只要销毁刀剑上的刃尖便可以铸成九鼎。”王孙满说:“哎!君王忘记这些了吗?过去虞夏昌盛时,边远的国家都来朝贡,让九州的长官进贡金属,铸成九鼎,其上绘了许多山川物体,各种怪异之物都具备,好让百姓知道怪异为害情况。桀道德败坏,鼎便被迁到殷朝,殷延续了六百年。殷纣王残暴狂虐,鼎又被迁到周朝。如果天子道德美好,鼎虽然很小却重得移不动;如果天子道德败坏,鼎即使再重也容易移动。过去,周成王把九鼎安置在郏鄏(jiá rǔ),占ト说可以传世三十代,立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意旨。如今周王室虽然衰微,但上天的意旨没有改变。问鼎轻重,确实不可以啊。”楚王オ撤军回国。十六年(前598),楚国讨伐陈国,杀了夏征舒。因为征舒杀死了自己的国君,所以楚国杀死了他。攻下陈国后,楚国就把它划作自己的县。群臣都庆贺胜利,只有申叔时刚从齐国出使归来不庆贺。庄王问他为什么,申叔时回答说:“俗语说,牵着牛笔直地走到人家田里,田的主人抢走了牛,牵牛走入人家田里确实不对,但抢走牛不也太过分了吗?当然,庄王您是因为陈国动乱才率领诸侯们攻伐它,明明是有理攻伐它,但贪婪地把它划归为自己的一个县,这怎么能在天下发布命令呢!”庄王于是又恢复了陈国后代的地位。十七年(前597),春天,楚庄王包围了郑国,三个月攻下它。从皇门进入郑都,郑伯脱去上衣露出胳膊牵着羊迎接庄王说:“我不为上天所保佑,不能侍奉您,您因此发怒,来到我国,这是我的罪过。我怎敢不听从您的命令呢!您把我遗弃到南海吧,或者把我当奴隶赏赐给诸侯,我也唯命是听。假若您不忘记周厉王、宣王、郑桓公、武公,不断绝他们国家的祭祀,让我侍奉您,这是我的心愿,我也不敢有如此的奢望。只是大胆地向您表白一下。”楚国的大臣们都说:“君王不要答应他,”庄王说:“郑国君能这样谦卑,就一定能任用自己的百姓,怎么可以断绝他的祭祀呢”说完,庄王亲自举起军旗,左右的人指挥军队,率军退后三十里驻扎下来,于是答应与郑国国君讲和。郑大夫潘尫(wāng)来订立盟约,子良到楚国当人质。夏季六月,晋国救助郑国,与楚国大战,在黄河畔楚国大败晋军,楚国一直打到衡雍才回国。二十年(前594),楚国包围了宋都,因为宋国杀死了楚国使者。楚国包围宋五个月之久,都城内粮食吃尽。宋国的华元出城向楚军讲明实情,庄王说:“这是君子啊!”于是撤军离去。
【15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B项,“与李白‘杨花落尽子规暗’有异曲同工之妙”错误。“子规声里雨如烟”,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是乐景;而李白诗句“杨花落尽子规暗”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是哀景。可见并非异曲同工。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赏析诗词情感类的题目,首先要通读诗词,在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通过题目、作者、注释、意象特点、抒情的词句、抒情手法等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模式:翻译诗句,解读情感。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17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1)注意“馑”的书写;(2)注意“沂”“雩”的书写;(3)注意“其”的书写。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18题详解】《水浒》原书的结局是最切合林冲命运的。林冲应该还是会接受招安的,他终究不是李逵、刘唐、三阮那样的草莽汉子,梁山泊也终究不是他的归宿。在他的内心深处,仍然埋藏着对重回主流社会的渴望。
这是一个主观性较大的个性化理解分析题。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但要结合相关故事,有理有据地分析。《荡寇志》的结局是站在维护封建正统统治的立场上,明显贬低林冲;央视版让他成为一百单八将中第一个死去的头领,为招安蒙上了一层深深的阴影,其中有深刻的寓意。
【19题详解】画面:这是一幅题为《小家总比无家好》的漫画,一只小鸟站在一片荒漠中的树桩上,流着眼泪,伸出翅膀握住(或拉着)上方笼中小鸟伸出来的翅膀;两只小鸟四目相对寓意:莫让鸟类失去家园。[或保护鸟类的家园;或保护森林(环境),人人有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本题要求说明画面的主要内容,并概括漫画的寓意。首先观察漫画的要素,两只小鸟,一个木桩,一片荒漠。一只站在一片荒漠中的树桩上的小鸟,流着眼泪,伸出翅膀握住上方笼中小鸟伸出来的翅膀。笼中的小鸟失去了自由,笼外的小鸟失去了家园。所以漫画的寓意是:莫让鸟类失去家园或保护鸟类的家园或保护森林(环境),人人有责。
【20题详解】例文:
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在人生路上,我们需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越勾践,卧薪尝胆终吞吴;太史公,忍辱负重,无韵《离骚》。楚霸王,兵临天下,非战之罪。每个人都有这自己的道路,或光芒万丈,或坎坷艰辛。
人生就像迷宫,我们不知道它的目的地,也不知道距它的距离。可是了解迷宫游戏的人都知道,只要你用右手碰这一面墙壁,一直走下去手不松来,就可以走出去。人生亦若此,有了明确的方向,终会到达目的地。没有迷茫,没有恐慌,更不会放弃。南非国父曼德拉能为自己的理想在牢狱里坚持27年;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能为他的目标即使四处碰壁,撞扁了鼻,也从未放弃呐喊。在这些坚持的背后都是那崇高的个人理想在指引着伟人前进的步伐。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赚大钱娶美女考功名,从古到今都是普通人的理想。为了这个,我们各类补习费每年一加再加。为了这个,“虎妈”“羊爸”谁更能培养成功孩子成为关注热点。可是当我门还在追逐这“成功”时,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定在了更高点——为了社会和国家有更好的明天。科研界乃为“最成功的人的聚居地”,可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学术造假的新闻,一天天的在电视,广播和网络上不断出现,见怪不怪。他们为了自己的目标可谓是费尽了心机。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却曾在一次实验里,主动要求对破世界记录的产量结果以种植环境好为由减少10%做为最终结果。能对科学如此严谨,支持他的就是那崇高的“大我”,这才应当是我们追逐的王道。
世上没有两片雪花是相同。如今我们越来越多的在追求个着,走这自己不同的道路,橘黄色暗红色的头发,光亮的高筒皮靴,扭捏妖娆的步伐,夹杂着日语英语乃至“火星语”的话语,面对置疑就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如此时尚个性的装扮你还HOLD住吗?
如此,我们的道路真的个性了吗?我们真的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吗?为什么我们的个性如此一致?为什么我们的个性遭受质疑?个性永远都是建设在普世价值观念上的,有人说过所有成功的人,他的优点与缺点同样明显,他的个性非常突出。他们的个性虽不被所有人认同,却被绝大多数人接受。所以个性是在有一定的文化氛围下培养的一种优秀习惯,绝不是一个发型,一件衣服,一个流行语,就能代替的。在追逐个性的道路上一定要理智。
人生就如高山,我们无法计算他的长度,但可以去丈量他的高度。山脉间的路阡陌纵横,可最好的风景就在自己所走的这条路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通过阐述人生有些东西不能选择,而有些东西是可以选择的,侧重于强调接受不可选择的,改变可以改变的。好比无法选择天气,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无法选择样貌,可以选择笑容等等。人生充满了可选择性和可改变性。抓住关键句子:“但是,人在其他许多方面,又是可以做出选择的。比如理想、志向、目标、追求等,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立意】1.手握选择权;
选择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正确看待自己拥有的;
摆脱客观因素,发挥主观能力等。
【素材】1.面对人生十字路口的浑沌与迷茫,有人选择听天由命,有人则牢记“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遇到什么事不是听从上天安排就是依赖父母的决定。相较之下,我更欣赏第三种人:他们自己来审视环境,确定前进的方向,到底迈哪一条腿,自己说了算。
人生中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固然重要,但关键还需要舵来掌握前进的方向。班超放弃了书斋,选择了驰骋沙场,为国家建下万世不朽之功勋,在茫茫西域中将自己的身影定格为一座丰碑,历史上从此便留下投笔从戎的佳话。比尔.盖茨放弃了学业,选择了在风云变幻的经济浪潮中艰苦创业,最终创建了微软帝国,并成为世界首富,让自己的人生演绎成一部传奇。他们选对了自己的方向,把握住了自己命运的舵,从而将自己生命的船摆渡到了成功的彼岸。只有备上人生的方向盘,才能冲出风沙弥漫、烟雾笼罩,去赢得灿烂星光、满天朝霞。
张洁在《我的四季》中写到:“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脖,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理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決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倒我的犁头上去。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