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武汉市蔡甸区高考模拟试卷(全)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读者推荐转发

47次点击|2次点赞

赞一下


360截图20240109151540472.jpg360截图20240109151613275.jpg360截图20240109151808340.jpg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2018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答案]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2018届高三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

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唐高宗、武

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

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

还考时务策等。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

为举人。唐人常说“举进士”,

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

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

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唐初设有秀才科,

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

举。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

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

为“探花使”,探采名花。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

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

授予官职。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

“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

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

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

这是由皇帝特诏

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

可以应制举。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

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达百十种。这些称为制

科。唐代博学宏词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后改为吏部

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宋代制举恢复博学宏词科。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

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赋).礼

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职。

(选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隋代以前,统治者曾创设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选人授官,至隋代设进士、

明经二科,以科举取士代替。

B.在唐代,科举进一步发展,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秀才诸科都先

后成为取士科目。

C.从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到保留,而且在各

代都一直最受重视。

D.隋唐进士科考查诗赋和时务策,宋代常考的只有经义,诗赋只是间或入选的

兼考科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经地方举送到中央参加考试的人称为“举人”,其中参加进士科考试的

也通称为“秀才”。

B.唐代称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者为“前进士”,《送孟秀才序》中的陈述表明,

当时进士及第者甚众。

C.进士及第第一名在唐代称为“状头”或“状元”,后世科举中的“秀才”“探

花”等称谓也可能与唐代有关。

D.柳宗元、白居易因分别取中“博学宏词”和“拔萃”而授官,而韩愈虽同样

进士及第,却在这种吏部的考选中失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举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组成部分,但从考期和考试科目不固定等特点看,只

能算是进士、明经等常科考试的补充。

B.博学宏词科在唐代本是制举科目,后来改作吏部考选科目,宋代又在制举中

恢复,可见唐宋制举也在发生演变。

C.地方举送,礼部考试,至宋代又增加皇帝主持的殿试,科举制度得以完善,

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

D.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的资格、科目、内容和及第后的授官制度等在继承中变

化,这应与各朝代的时代需要和人才观念有关。

2.(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

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

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

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

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

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

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

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

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

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

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

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

“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

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

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

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

“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

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和社会价值底线,引起包括广大香港居民在内的全国人

民的极大愤慨。为有效防止并处理这类行为,按照香港基本法规定将国歌法列入

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就更加具有迫切性和现实重要性。

(摘编自新华网《国歌法拟列入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从材料二的相关调查结果看,国歌法中对“奏唱国歌的形式和礼仪”的规定

比对“奏唱国歌的场合”的规定更重要。

B.调查显示,一些公民缺乏对奏唱国歌时的一般礼仪的了解,这无疑是人们在

奏唱国歌时嬉笑打闹、态度不够严肃的主要原因。

C.我国制定国歌法,与一些国家的做法一致,并且在我国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历

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D.港澳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港澳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歌法》制定的民意基础。

E.《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属于有关国防、外交和其他依照基本法规定不属

于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的法律,这是可以将《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的

一个法理依据。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国歌立法的现实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竟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

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帝谓曰:“汝何不

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帝异之,即召后还县。

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

其薪苏。郡阁下有虞翻旧床,罢任还,乃致以归。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

服以充之。武帝即位,封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永明二年,为护军将

军,兼司徒。四年,进号车骑将军。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

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

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

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

参。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武帝俄顷而

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子

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鸾。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子良所志

也。太孙少养于子良妃袁氏,甚著慈爱,既惧前不得立,自此深忌子良。

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

终致盛名。进位太傅,

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

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遣人视,见淮中鱼无算,皆浮出水

上向城门。寻薨,年三十五。

(《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

右曰/门外应有异/

B.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

右曰/门外应有异/

C.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

右曰/门外应有异/

D.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

右曰/门外应有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斛”,泛指多斛。斛,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

来改为五斗。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多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

即“太子”。

C.“不豫”,“豫”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

称。

D.“友悌”,与朋友相友爱。“申之以孝悌之义”,即把孝顺父母、朋友友爱

的道理反复讲给百

姓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子良孝顺有加。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

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B.萧子良重义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萧子良善待他的妻

子。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C.萧子良礼遇贤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宣扬文教。

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撰录。

D.萧子良深受信任。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

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②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

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

成。

[注]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

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②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③不

应:不顾。

(1)下列对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主要是为了与后文再

次离别形成对比,表现了阔别之久远,离别之伤感。

A.当下,一些中国青年喊出了“慢就业”的口号,有些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

年轻人是“垮掉的一代”.对于这种看法,笔者敬谢不敏

B.作为陈教授的学生,你却在背后说他的不是,真是忝列门墙!你让大家怎么

说你好呢?

C.看过司徒乔的油画之后,我很想再去拜读一下他的夫人冯伊湄写的一本回忆

录﹣﹣《我的丈夫司徒乔》,以对司徒乔这位艺术天才有更深入的了解

D.某领导给下级的批示:这个问题事关重大,望你组织群众讨论后再行钧裁

10.(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启用,引发了新一轮“文白”之争。

有人认为,现代人使用的是白话文,没有必要再学习文言

文了;而另一方则认为,

①,应大大提高在教材中的比例。但是,这种将文言文和白话文完全对

立起来的思路是否有必要?实际上,②。它们使用着同样的文字,

③,表达着同一个民族的所思所想。

11.(5分)请按情景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学校组织秋季运动会,作为高三年级学生的你积极参加。

(1)请你为班级写一则简洁的加油口号,不超过20个字。

(2)运动会后,你感到收获很大。第二天遇到高二的一位同学问你:“马上要

高考了,时间那么紧张,你们参加这种活动,值得吗?”请你用一两句话回答他,

表明你的看法,不超过30个字。。

四、写作(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高校一位大一新生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之后,最大的困惑,就是感觉与

同学、室友很难相处。无奈之下,向长辈们请教。他们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给

了一些建议。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

敬之”“要学会宽恕,甚至是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因为只有放下才能得到真

正的快乐”“要敢于说不,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前提是自己的理由是合理的、

正当的”。

你可能也有过或将要面对这样的困惑,请结合上述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和

看法。要求: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年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

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唐高宗、武

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

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

还考时务策等。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

为举人。唐人常说“举进士”,

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

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

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唐初设有秀才科,

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

举。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

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

为“探花使”,探采名花。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

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

授予官职。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

“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

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

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

这是由皇帝特诏

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

可以应制举。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

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达百十种。这些称为制

科。唐代博学宏词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后改为吏部

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宋代制举恢复博学宏词科。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

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赋).礼

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职。

(选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隋代以前,统治者曾创设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选人授官,至隋代设进士、

明经二科,以科举取士代替。

B.在唐代,科举进一步发展,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秀才诸科都先

后成为取士科目。

C.从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到保留,而且在各

代都一直最受重视。

D.隋唐进士科考查诗赋和时务策,宋代常考的只有经义,诗赋只是间或入选的

兼考科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唐代经地方举送到中央参加考试的人称为“举人”,其中参加进士科考试的

也通称为“秀才”。

B.唐代称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者为“前进士”,《送孟秀才序》中的陈述表明,

当时进士及第者甚众。

C.进士及第第一名在唐代称为“状头”或“状元”,后世科举中的“秀才”“探

花”等称谓也可能与唐代有关。

“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

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

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

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

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

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

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

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2)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①斯文谦和,穷困落

魄;②身怀绝技,隐忍退让;③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3)小说的结尾构思巧妙,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①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

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

服.②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

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④

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

度.。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的基本能

力.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结构的基本能力.

【解答】(1)B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内心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

的憎恶和鄙视.

(2)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

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

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

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

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可以结合“长衫洗得发白,几

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

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华

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等内容和情节加以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结构的基本能力.末段的作用:①末段的作用一般

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②末段的作用也可

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③末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

用.此文中“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交代了华

昌生怀绝技,从而凸显了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旨.

文,顾及材料之间的关联性.D项,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制定的民

意基础”,而是“将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的民意基础”.

(3)从“国歌立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

醒”“也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结晶的崇高敬意”“就国歌的地位、奏唱国歌

的场合、奏唱国歌的形式和礼仪、国歌标准曲谱和官方录音版本、国歌的宣传教

育、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作了具体规定”“为有效防止并处理这类行为,按照

香港基本法规定将国歌法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就更加

具有迫切性和现实重要性”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

答案:

(1)B

(2)CE

(3)①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醒;②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崇高敬意;③对

社会公众兼具教育、引导以及惩戒的多重作用.④维护“一国两制”的原则底线

和社会价值底线.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竟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

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帝谓曰:“汝何不

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帝异之,即召后还县。

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

其薪苏。郡阁下有虞翻旧床,罢任还,乃致以归。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

服以充之。武帝即位,封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永明二年,为护军将

军,兼司徒。四年,进号车骑将军。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

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

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

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

参。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武帝俄顷而

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子

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鸾。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子良所志

也。太孙少养于子良妃袁氏,甚著慈爱,既惧前不得立,自此深忌子良。

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

终致盛名。进位太傅,

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

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遣人视,见淮中鱼无算,皆浮出水

上向城门。寻薨,年三十五。

(《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A.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

右曰/门外应有异/

B.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

右曰/门外应有异/

C.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

右曰/门外应有异/

D.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

右曰/门外应有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百斛”,泛指多斛。斛,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

来改为五斗。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多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

即“太子”。

C.“不豫”,“豫”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

称。

D.“友悌”,与朋友相友爱。“申之以孝悌之义”,即把孝顺父母、朋友友爱

的道理反复讲给百

姓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萧子良孝顺有加。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

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B.萧子良重义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萧子良善待他的妻

子。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C.萧子良礼遇贤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宣扬文教。

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撰录。

D.萧子良深受信任。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

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萧子良少年就有

清雅(清高)的志向,礼遇贤才,喜爱文士,全心全意对待宾客,天下有才学的

人都聚集到了他这里

②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过了几个月,

武帝病情突然加重,内外都很恐慌,百官都已经穿上了丧服,人们议论怀疑要立

萧子良为帝。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

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

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

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

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解析:

(1)根据句意断句.“加殊礼”指加给他特殊的礼制,陈述已经完整,后面是

在说特殊的礼制是什么,所以在“礼”后断句,排除AD;后面“入朝不趋”与

“赞拜不名”是对称结构,应在“趋”与“名”后断句,排除C项,选B.这段

话翻译为:隆昌元年(494),加给他特殊的礼制,可以带剑穿履上殿,入朝不

用趋步,赞拜不用报名,升任都督南徐州.这年他病情很重,对身边的人说:

“门外应该有异常情况.”

(2)D项“孝悌即把孝顺父母、朋友友爱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表述有误,

“悌”指的是友爱兄弟,“友悌”“悌”均指兄弟友爱.

(3)D项“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表述有误,原文“物议疑立子良”只是

外界有传言,人们怀疑要立他,不是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

(4)①“清向”,清高的志向;“倾意”,全心全意;“游集”,聚集;“焉”,

兼词,于此,句子翻译为:萧子良少年就有清雅(清高)的志向,礼遇贤才,喜

爱文士,全心全意对待宾客,天下有才学的人都聚集到了他这里.

②“居几月”,过了几个月;“暴渐”,指病情突然加重;“皇惧”应为“惶惧”,

恐慌;“物议”,怀疑,句子翻译为:过了几个月,武帝病情突然加重,内外都

很恐慌,百官都已经穿上了丧服,人们议论怀疑要立萧子良为帝.

答案:

(1)B

(2)D

(3)D

(4)①萧子良少年就有清雅(清高)的志向,礼遇贤才,喜爱文士,全心全意

对待宾客,天下有才学的人都聚集到了他这里.

②过了几个月,武帝病情突然加重,内外都很恐慌,百官都已经穿上了丧服,人

们议论怀疑要立萧子良为帝.

参考译文:

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字云英,是齐武帝的第二个儿子.自幼聪敏.武帝在赣

县任职的时候,与裴后关系不和睦,派人用船送裴后回京城,已经上路了,萧子

良当时年纪幼小,在厅堂前很不高兴.武帝对他说:“你怎么不读书?”萧子良

说:“我娘在哪里?为什么还要读书!”武帝感到很奇异,便召裴后回到了县里.

萧子良重道义、好古雅,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先死了,萧子良便

赐给他的妻子米一百斛,免去一个人的赋税,供给她柴草.郡阁下有虞翻的旧床,

萧子良罢任回家,便把床带回来了.后来萧子良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

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武帝即位,封他为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

任都督.永明二年(484),担任护军将军,兼司徒.四年,晋升为车骑将军.萧

子良少年就有清雅的志向,礼遇贤才,喜爱文士,而全心全意对待宾客,天下有

才学的人都聚集到了他这里.他喜欢做一些美好的事情,夏天客人到了,他就为

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让他们撰写文化教育的论著.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

萧子良也让人撰录.

武帝生了病,诏令萧子良带着侍卫到延寿殿侍奉服药.萧子良他日夜守在

殿内,太孙每隔一天进去参见一次.过了几个月,武帝病情突然加重,内外都很

恐慌,百官都已经穿上了丧服,人们议论怀疑要立萧子良.武帝不一会又苏醒过

来,问太孙在哪里,于是召东宫的卫士都随着进宫,遗诏让萧子良辅政,萧鸾知

尚书事.萧子良一向仁厚,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便推荐萧鸾,诏书说:“事情

不论大小,都要跟萧鸾商量.”这正是萧子良的愿望.太孙从小就养在萧子良的

妃子袁氏那里,袁氏对他很慈爱,此前他曾经很害怕不能被立为继承人,从此深

深地忌恨萧子良.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

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

等.作用: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题干

要求结合“本词简要赏析”,要指明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然后明确诗歌的

思想内容,要结合“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加以分析.

答案:

(1)AC

(2)上片回忆往事是虚,杯酒相倾是实(1分),虚实结合,包含了对往昔欢

乐团聚的怀念,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2分).下片虚写,

运用想象手法(1分),想象使君到任后的生活和心境,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勉励

友人在边塞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的情意.(2分)

鉴赏

开篇“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记得”二字将词带入对往事的回忆

之中.武陵,今湖南常德市.“相见日”三字,虽极平常,但却包含着那次相聚

中种种快乐的情事,极为明白而又十分含蓄.从那以后,他们阔别六年之久,两

人都尝尽了天涯作客的况味.这一切,作者只用“往事堪惊”四字一笔抹过,简

括地表现出辛酸沉痛,不堪回首的情绪.“回头双鬓已星星”,现见面,两人鬓

发已经花白了.这句上片是关合前后的过渡句.正因为词人对他们的武陵相会有

着美好的记忆,而对分别以来的生活感到很哀伤,所以,他非常希望刚刚重新见

面的朋友能长期一起,以慰寂寞无聊之思,以尽友朋相得之欢.“谁知江上酒,

还与故人倾”.哪知道又要这样匆匆作别呢?“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

了作者对这次分别事出意料,与愿望乖违,但又不得不送友人登程的伤离情绪.虽

说词只写江上杯酒相倾的一个细节,实际上,他们尽情倾诉六年阔别的衷肠,以

及眼前依依惜别的情怀,都涵括里面了.

下片是对曾使君到达光州边地后生活和心境的想象.过片二句,上句有情有景,

境界雄阔悲壮.寒日的傍晚,一派萧瑟的边塞上,铁马奔驰,红旗飘扬,士气高

昂,真是令人激奋的场面.使君不仅身处其中,而且还是长官和塞主.一般诗人

的笔下,久守边城,则不免要流露出思归的凄怆之情.而这首词则一反常调,别

出新意.作者想象曾使君为豪壮的军队生活所激发,根本不想离开边地,反而担

心皇帝下诏书,命令他回京,“只愁飞诏下青冥”,使他不能继续呆那里.他何

以要留恋边地呢?词的最后两句作了剖露:“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不

应”,不顾.“霜塞晚”,呼应上文“寒日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串解

这几句云:“言只恐诏宣入朝,不顾使君边塞,正有横槊之诗兴也.”横槊赋诗,

语出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云“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

横槊赋诗”.后来引用它赞扬人的文才武略.

词从友人的角度想象,说他热爱雄壮的边塞生活,并有写诗赞美的豪兴.作为一

首送别词,它的真正用意是勉励友人在边塞上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

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花费较多笔墨回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辛

苦劳顿的种种情状,为抒写别情作了蓄势充足的铺垫.这种写法,具有较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显示了作者的高超才情.

6.(5分)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的《劝学》中“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

心躁也”三句运用比喻手法,从反面强调学习必须专一。

(2)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以“瀚海阑

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描写了沙漠上寒冰纵横、彤云密布的景象。

【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

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

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

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

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

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解答】(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重点字:蟹、

鳝)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重点字:阑、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近年来,一些作者在探索文学创作的新路时,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

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难兴文艺之春。

②春节期间,随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返乡,一些大城市十室九空,进入“空城模

式”:马路空荡、路人零星、商铺紧锁……

③职业选择终归是个人的事,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快乐或者痛苦,旁观

者实在不必对

那些追求编制、希求稳定工作的年轻人痛心疾首。

④比起许许多多率尔操觚的“诗人”,吴兴华对待白话诗创新的态度要严肃、认

真许多。这种态度,已太久不见,实乃空谷足音。

⑤热映电影《夏洛特烦恼》被指抄袭《佩姬苏要出嫁》,双方在微博上竞相发文,

争论不已,这场笔墨官司一时引起轩然大波。

⑥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自以为“天高皇帝远”,没人管得到自己,对待群众态度

蛮横,甚嚣尘上,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A.①④⑥B.②③⑥C.①③④D.②③⑤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成语掌握及运用的情况.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

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辨识,然后做出判断.

【解答】①正确,杯水风波:指非常小的事情,特指题材狭小、没有广泛社会意

义的微小事件.符合语境;

②望文生义,十室九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这里误以

为很空荡;

③不合语境,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极点.这里表达的意思是感到心痛;

④正确,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符合语境;

⑤正确,笔墨官司:指书面上的争辩.符合语境;

⑥不合语境,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形容某种言论十分嚣

张.这里形容的是干部对群众的态度;

故选:B.

8.(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华春莹强调,努力推动半岛问题和平解决,是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

该发挥也正在发挥的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和担当

B.上市的首个周末,iPhoneX在市场份额上就占到了iPhone总份额的0.93%,

超过了iPhone

8,表现出强劲的消费势头

C.专家从“科学与人文”的视角指出,柯洁和AlphaGo的对战所带来的社会焦

虑,正是人文反思已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脚步

D.父母在面对孩子犯错、不思进取等情况的时候,孩子自己明白错误所在,进

而产生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分析】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

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解答】A项,搭配不当,“发挥”与“担当”不搭配,应改为“发挥的作用

和具有的担当”.

B项,没有语病.

C项,成分残缺,宾语中心语残缺,应在末尾加上“的反映”.

D项,中途易辙,“父母在”后面没表述完,就说“孩子自己…”,可在“孩子

自己”前加上“让”.

故选:B.

9.(3分)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当下,一些中国青年喊出了“慢就业”的口号,有些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

年轻人是“垮掉的一代”.对于这种看法,笔者敬谢不敏

B.作为陈教授的学生,你却在背后说他的不是,真是忝列门墙!你让大家怎么

说你好呢?

C.看过司徒乔的油画之后,我很想再去拜读一下他的夫人冯伊湄写的一本回忆

录﹣﹣《我的丈夫司徒乔》,以对司徒乔这位艺术天才有更深入的了解

D.某领导给下级的批示:这个问题事关重大,望你组织群众讨论后再行钧裁

【分析】考查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要紧密结合语境准确区分谦辞敬辞的使用.

【解答】A项,“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的客气话.应改为“不敢苟

同”.

B项,“忝列门墙”:愧在师门.是谦辞,只能用于自己,不可用于别人.

C项,正确,拜读,阅读别人的作品,敬辞.

D项,“钧裁”:对上级裁决的敬称,适用对象不当,改为“裁夺”.

故选C

10.(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启用,引发了新一轮“文白”之争。

有人认为,现代人使用的是白话文,没有必要再学习文言

文了;而另一方则认为,

四、写作(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高校一位大一新生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之后,最大的困惑,就是感觉与

同学、室友很难相处。无奈之下,向长辈们请教。他们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给

了一些建议。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

敬之”“要学会宽恕,甚至是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因为只有放下才能得到真

正的快乐”“要敢于说不,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前提是自己的理由是合理的、

正当的”。

你可能也有过或将要面对这样的困惑,请结合上述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和

看法。要求: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分析】(1)材料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让别人为难;“爱人

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有爱心,付出就会有回报;“要学会宽

恕,甚至是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因为只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要宽容

大度,不斤斤计较;“要敢于说不,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前提是自己的理由是合

理的、正当的”,做人要有原则,不做老好人.

(2)要书写工整.

参考立意:

1、要善待他人,遇事多替别人考虑

2、付出才有回报

3、宽容是大美

4、要坚持原则

5、也论交友

【解答】

善待他人

小泉涓涓,入大海方可不涸;孤松傲立,入山林方可不折;泉入海乃成其

大,松入林方成其广.世之珍异,莫不如时间,时间可以成就许多品质,我或许

做不到雷锋般惜时励志助人,我或许做不到丛飞般绽放青春火花,但我可以让我

的时间充满仁爱与希望.

雷锋,一个革命战士,以他对人的宽容,对事的豁达,本着以仁爱之心,

铸造了一个永不磨灭的辉煌,毛主席曾说,向雷锋同志学习,我们或许身处不同

年代,但却有着同样一颗赤诚与仁爱之心.你、我、他、她…逐渐诠释了“雷锋

精神”的真谛:多一份责任,少一份逃避;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埋怨;多一份仁

爱,少一份冷漠…

丛飞,在他优美的歌声背后,那几百双渴求知识的目光中泛着的感动的泪

花,无不传递着丛飞身亲力行的爱人的思想,仁爱之心构筑了丛飞的精神家园;

洪战辉,看到他带着与自己非亲非故的妹妹上学的情景,每个人心灵都吹起阵阵

涟漪,不知不觉中播撒着平凡人对平凡人的无私的爱和奉献;李春燕,坚守着贵

州那间乡村诊所,并为此负债累累,她忙碌的身影蕴含着那不言而喻的爱人之心,

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乡村医疗事业.

从这三人的感人事迹中,从他们那种为了使更多的人受到社会关爱,而甘

愿奉献自己的一切的精神中,不难看出这种仁爱思想在中国精神中的重要比例,

也正是你、我、他铸造着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仁爱.

世间没有绝对的平凡.任何平凡的人物,只要你用心发现,都有他伟大的一

面.当许多人托起仁爱的太阳,散发出温暖,传递爱心时,然而当爱的太阳只停

留在自己的天空中,自私又渺小,当爱的太阳照在芸芸众生的头顶上,它才有憾

人的力量.

伸出你的手,握住我的手,我们手拉着手共同传递爱的太阳,传递暖人的阳

光,让着世间不在孤单,雷锋不在寂寞,让人间充满仁,洒满爱,让我们的名字

流传千古,芬芳百世!

“学习雷锋好榜样…”歌声不时的萦绕耳旁.

2018年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

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唐高宗、武

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

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

还考时务策等。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

为举人。唐人常说“举进士”,

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

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

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唐初设有秀才科,

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

举。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

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

为“探花使”,探采名花。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

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

授予官职。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

“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

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

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

这是由皇帝特诏

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

可以应制举。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

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达百十种。这些称为制

科。唐代博学宏词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后改为吏部

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宋代制举恢复博学宏词科。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

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赋).礼

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职。

(选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改)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

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

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

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

“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

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

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

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

“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

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

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

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

宗祠里。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

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嗒,嗒嗒。有轻

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

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

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石钵

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

斯文乎?”

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

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

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

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

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

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

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

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

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

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

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

“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

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

“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

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

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

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

成。

[注]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

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②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③不

应:不顾。

(1)下列对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主要是为了与后文再

次离别形成对比,表现了阔别之久远,离别之伤感。

B.诗人没有料到短暂相聚后又要再次分离,上片中“谁知”、“还与”的搭配,

表达了他不得不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内心的悲伤。

C.下片通过“铁马”“寒日暮”“霜塞晚”等的描绘,表现了友人久守边城的

艰辛以及思归的急切之情。

D.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以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

君形象,表达出对友人的勉励和期许。

E.“横槊看诗成”与《赤壁赋》中的“横槊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场

景虽然不同,但都赞扬了他们的文韬武略。

(2)清人有言:“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

济也。”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

6.(5分)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的《劝学》中“,,”三句运用比喻手法,

从反面强调学习必须专一。

(2)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以

“,”描写了沙漠上寒冰纵横、彤云密布的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近年来,一些作者在探索文学创作的新路时,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

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难兴文艺之春。

②春节期间,随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返乡,一些大城市十室九空,进入“空城模

式”:马路空荡、路人零星、商铺紧锁……

③职业选择终归是个人的事,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快乐或者痛苦,旁观

者实在不必对

那些追求编制、希求稳定工作的年轻人痛心疾首。

④比起许许多多率尔操觚的“诗人”,吴兴华对待白话诗创新的态度要严肃、认

真许多。这种态度,已太久不见,实乃空谷足音。

⑤热映电影《夏洛特烦恼》被指抄袭《佩姬苏要出嫁》,双方在微博上竞相发文,

争论不已,这场笔墨官司一时引起轩然大波。

⑥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自以为“天高皇帝远”,没人管得到自己,对待群众态度

蛮横,甚嚣尘上,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A.①④⑥B.②③⑥C.①③④D.②③⑤

8.(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华春莹强调,努力推动半岛问题和平解决,是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

该发挥也正在发挥的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和担当

B.上市的首个周末,iPhoneX在市场份额上就占到了iPhone总份额的0.93%,

超过了iPhone

8,表现出强劲的消费势头

C.专家从“科学与人文”的视角指出,柯洁和AlphaGo的对战所带来的社会焦

虑,正是人文反思已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脚步

D.父母在面对孩子犯错、不思进取等情况的时候,孩子自己明白错误所在,进

而产生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9.(3分)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当下,一些中国青年喊出了“慢就业”的口号,有些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

年轻人是“垮掉的一代”.对于这种看法,笔者敬谢不敏

B.作为陈教授的学生,你却在背后说他的不是,真是忝列门墙!你让大家怎么

说你好呢?

C.看过司徒乔的油画之后,我很想再去拜读一下他的夫人冯伊湄写的一本回忆

录﹣﹣《我的丈夫司徒乔》,以对司徒乔这位艺术天才有更深入的了解

D.某领导给下级的批示:这个问题事关重大,望你组织群众讨论后再行钧裁

10.(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启用,引发了新一轮“文白”之争。

有人认为,现代人使用的是白话文,没有必要再学习文言

文了;而另一方则认为,

①,应大大提高在教材中的比例。但是,这种将文言文和白话文完全对

立起来的思路是否有必要?实际上,②。它们使用着同样的文字,

③,表达着同一个民族的所思所想。

11.(5分)请按情景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学校组织秋季运动会,作为高三年级学生的你积极参加。

(1)请你为班级写一则简洁的加油口号,不超过20个字。

(2)运动会后,你感到收获很大。第二天遇到高二的一位同学问你:“马上要

高考了,时间那么紧张,你们参加这种活动,值得吗?”请你用一两句话回答他,

表明你的看法,不超过30个字。。

四、写作(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高校一位大一新生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之后,最大的困惑,就是感觉与

同学、室友很难相处。无奈之下,向长辈们请教。他们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给

了一些建议。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

敬之”“要学会宽恕,甚至是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因为只有放下才能得到真

正的快乐”“要敢于说不,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前提是自己的理由是合理的、

正当的”。

你可能也有过或将要面对这样的困惑,请结合上述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和

看法。要求: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年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

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唐高宗、武

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

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

还考时务策等。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

为举人。唐人常说“举进士”,

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

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

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唐初设有秀才科,

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

举。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

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

为“探花使”,探采名花。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

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

授予官职。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

“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

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

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

这是由皇帝特诏

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

可以应制举。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

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达百十种。这些称为制

科。唐代博学宏词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后改为吏部

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宋代制举恢复博学宏词科。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

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赋).礼

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职。

(选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隋代以前,统治者曾创设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选人授官,至隋代设进士、

明经二科,以科举取士代替。

结晶的崇高敬意。法律中对于如何正确使用国歌的具体规定,对社会公众兼具教

育、引导以及惩戒等多重作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室主任武增说:“那种把维护国歌尊严与所谓

公民的言论自由、表达自由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国家要对公民合法的权益

予以保障,同时公民不得滥用自由和权益。对辱没国家的尊严、损害民族感情、

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必须予以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摘编自朱宁宁《维护国歌尊严权威奏唱国歌有法可依》)

材料四:

国歌法通过并颁布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依照法定程序分别征询了香港

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

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他们均认为,将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符合两部基本法的规定,是适当的。香

港、澳门社会普遍认同这部全国性法律属于两部基本法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的

法律。

2017年10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听取了关于增

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的决定草案

和关于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的

决定草案的说明。两个决定草案的说明指出,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

会议通过的国歌法,属于有关国防、外交和其他依照基本法规定不属于特别行政

区自治范围的法律。说明还指出,近些年香港发生了一些不尊重国歌的事件,挑

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和社会价值底线,引起包括广大香港居民在内的全国人

民的极大愤慨。为有效防止并处理这类行为,按照香港基本法规定将国歌法列入

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就更加具有迫切性和现实重要性。

(摘编自新华网《国歌法拟列入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B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CE

A.从材料二的相关调查结果看,国歌法中对“奏唱国歌的形式和礼仪”的规定

比对“奏唱国歌的场合”的规定更重要。

B.调查显示,一些公民缺乏对奏唱国歌时的一般礼仪的了解,这无疑是人们在

奏唱国歌时嬉笑打闹、态度不够严肃的主要原因。

C.我国制定国歌法,与一些国家的做法一致,并且在我国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历

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D.港澳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港澳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歌法》制定的民意基础。

E.《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属于有关国防、外交和其他依照基本法规定不属

于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的法律,这是可以将《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的

一个法理依据。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国歌立法的现实意义。①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

醒;②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崇高敬意;③对社会公众兼具教育、引导以及

惩戒的多重作用.④维护“一国两制”的原则底线和社会价值底线.。

【分析】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

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

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

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

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解答】(1)B项,“行使言论自由权”不妥,应是“滥用自由和权益”.

(2)A项,错在“比…更重要”错.国歌法所作的各项规定都有其现实的针对

性和存在的必要性,其意义和价值不具有可比性.B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人

们奏唱国歌时态度不够严肃,不仅仅是因为一些公民对奏唱国歌的一般礼仪缺乏

了解,还因为对国歌的精神内涵(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国歌的创作

背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国歌的创作意图(激励人们奋勇抗争)

等没有深刻地领会,家国情怀淡薄.对此项的判断,需要考生综观图表、通览全

文,顾及材料之间的关联性.D项,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制定的民

意基础”,而是“将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的民意基础”.

(3)从“国歌立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

醒”“也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结晶的崇高敬意”“就国歌的地位、奏唱国歌

的场合、奏唱国歌的形式和礼仪、国歌标准曲谱和官方录音版本、国歌的宣传教

育、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作了具体规定”“为有效防止并处理这类行为,按照

香港基本法规定将国歌法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就更加

具有迫切性和现实重要性”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

答案:

(1)B

(2)CE

(3)①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醒;②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崇高敬意;③对

社会公众兼具教育、引导以及惩戒的多重作用.④维护“一国两制”的原则底线

和社会价值底线.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竟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

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帝谓曰:“汝何不

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帝异之,即召后还县。

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

其薪苏。郡阁下有虞翻旧床,罢任还,乃致以归。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

服以充之。武帝即位,封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永明二年,为护军将

军,兼司徒。四年,进号车骑将军。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

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

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

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

参。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武帝俄顷而

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子

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鸾。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子良所志

也。太孙少养于子良妃袁氏,甚著慈爱,既惧前不得立,自此深忌子良。

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

终致盛名。进位太傅,

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

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遣人视,见淮中鱼无算,皆浮出水

上向城门。寻薨,年三十五。

(《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A.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

右曰/门外应有异/

B.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

右曰/门外应有异/

C.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

右曰/门外应有异/

D.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

右曰/门外应有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百斛”,泛指多斛。斛,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

来改为五斗。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多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

即“太子”。

C.“不豫”,“豫”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

称。

D.“友悌”,与朋友相友爱。“申之以孝悌之义”,即把孝顺父母、朋友友爱

的道理反复讲给百

姓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萧子良孝顺有加。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

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B.萧子良重义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萧子良善待他的妻

子。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C.萧子良礼遇贤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宣扬文教。

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撰录。

D.萧子良深受信任。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

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萧子良少年就有

清雅(清高)的志向,礼遇贤才,喜爱文士,全心全意对待宾客,天下有才学的

人都聚集到了他这里

②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过了几个月,

武帝病情突然加重,内外都很恐慌,百官都已经穿上了丧服,人们议论怀疑要立

萧子良为帝。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

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

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

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

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解析:

(1)根据句意断句.“加殊礼”指加给他特殊的礼制,陈述已经完整,后面是

在说特殊的礼制是什么,所以在“礼”后断句,排除AD;后面“入朝不趋”与

“赞拜不名”是对称结构,应在“趋”与“名”后断句,排除C项,选B.这段

话翻译为:隆昌元年(494),加给他特殊的礼制,可以带剑穿履上殿,入朝不

用趋步,赞拜不用报名,升任都督南徐州.这年他病情很重,对身边的人说:

“门外应该有异常情况.”

(2)D项“孝悌即把孝顺父母、朋友友爱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表述有误,

“悌”指的是友爱兄弟,“友悌”“悌”均指兄弟友爱.

(3)D项“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表述有误,原文“物议疑立子良”只是

外界有传言,人们怀疑要立他,不是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

(4)①“清向”,清高的志向;“倾意”,全心全意;“游集”,聚集;“焉”,

兼词,于此,句子翻译为:萧子良少年就有清雅(清高)的志向,礼遇贤才,喜

爱文士,全心全意对待宾客,天下有才学的人都聚集到了他这里.

②“居几月”,过了几个月;“暴渐”,指病情突然加重;“皇惧”应为“惶惧”,

恐慌;“物议”,怀疑,句子翻译为:过了几个月,武帝病情突然加重,内外都

很恐慌,百官都已经穿上了丧服,人们议论怀疑要立萧子良为帝.

答案:

(1)B

(2)D

(3)D

(4)①萧子良少年就有清雅(清高)的志向,礼遇贤才,喜爱文士,全心全意

对待宾客,天下有才学的人都聚集到了他这里.

②过了几个月,武帝病情突然加重,内外都很恐慌,百官都已经穿上了丧服,人

们议论怀疑要立萧子良为帝.

参考译文:

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字云英,是齐武帝的第二个儿子.自幼聪敏.武帝在赣

县任职的时候,与裴后关系不和睦,派人用船送裴后回京城,已经上路了,萧子

良当时年纪幼小,在厅堂前很不高兴.武帝对他说:“你怎么不读书?”萧子良

说:“我娘在哪里?为什么还要读书!”武帝感到很奇异,便召裴后回到了县里.

萧子良重道义、好古雅,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先死了,萧子良便

赐给他的妻子米一百斛,免去一个人的赋税,供给她柴草.郡阁下有虞翻的旧床,

萧子良罢任回家,便把床带回来了.后来萧子良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

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武帝即位,封他为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

任都督.永明二年(484),担任护军将军,兼司徒.四年,晋升为车骑将军.萧

子良少年就有清雅的志向,礼遇贤才,喜爱文士,而全心全意对待宾客,天下有

C项,正确,拜读,阅读别人的作品,敬辞.

D项,“钧裁”:对上级裁决的敬称,适用对象不当,改为“裁夺”.

故选C

10.(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启用,引发了新一轮“文白”之争。

有人认为,现代人使用的是白话文,没有必要再学习文言

文了;而另一方则认为,

①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精粹,应大大提高在教材中的比例。但是,这种将文

言文和白话文完全对立起来的思路是否有必要?实际上,②文言文与白话文有

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使用着同样的文字,③传承着同一种文化,表达着同

一个民族的所思所想。

【分析】考查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要通读原文,整体把握.

【解答】段意: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启用,引发了新一轮“文

白”之争.

通读语段,首句领起全文,后面指出争论的两种情况,①承前“另一方则认为”,

应是与“没有必要再学习文言文”相反的主张,故:文言文是传统文

化的精粹;

②承前发问“完全对立起来的思路是否有必要?”,后句“它们使用着同样的

文字”,是对该句的具体解释,故:文言文与白话文有着紧密的联系;

③承前“它们使用着同样的文字”,后句“表达着同一个民族的所思所想”,

故:传承着同一种文化.

答案:①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精粹②文言文与白话文有着紧密的联系③传承着

同一种文化

11.(5分)请按情景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学校组织秋季运动会,作为高三年级学生的你积极参加。

(1)请你为班级写一则简洁的加油口号,不超过20个字。凌云赛场,斗志

昂扬∥齐心协力,争创佳绩,勇夺三军,所向披靡∥赛出水平,赛出风格,向前

冲,让我们与众不同∥赛出独特的风格,赛出辉煌的人生

(2)运动会后,你感到收获很大。第二天遇到高二的一位同学问你:“马上要

高考了,时间那么紧张,你们参加这种活动,值得吗?”请你用一两句话回答他,

表明你的看法,不超过30个字。值得,高三学习不仅要分秒必争,更要精

神奋发争先,一场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运动会将鼓舞我们高三同学任何时候

都要不断超越,永争第一。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语言,理解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

【解答】这道题目有两个小问,第一小问要求学生为班级写一则简洁的加油口号,

不超过20个字,这实际上就是写一些简洁的标语,这是运动会的赛场上,在写

作的时候,要体现运动会奋勇拼搏的精神,同时要注意字数的要求.第二小问想

考查学生的是一种综合表达的能力,面对有人问到“马上要高考了,时间那么紧

张,你们参加这种活动值得吗”,在表达的时候,可以从运动会体现出的是一种

分秒必争,不断超越的精神,正好契合了高考的要求,具体表达时要注意语言生

动,内容具体.

答案:

(1)凌云赛场,斗志昂扬∥齐心协力,争创佳绩,勇夺三军,所向披靡∥赛出

水平,赛出风格,向前冲,让我们与众不同∥赛出独特的风格,赛出辉煌的人生

(体现运动会奋勇拼搏精神1分,有文采1分)

(2)值得,高三学习不仅要分秒必争,更要精神奋发争先,一场振奋人心、鼓

舞斗志的运动会将鼓舞我们高三同学任何时候都要不断超越,永争第一.

四、写作(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高校一位大一新生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之后,最大的困惑,就是感觉与

同学、室友很难相处。无奈之下,向长辈们请教。他们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给

了一些建议。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

敬之”“要学会宽恕,甚至是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因为只有放下才能得到真

正的快乐”“要敢于说不,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前提是自己的理由是合理的、

正当的”。

你可能也有过或将要面对这样的困惑,请结合上述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和

看法。要求: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分析】(1)材料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让别人为难;“爱人

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有爱心,付出就会有回报;“要学会宽

恕,甚至是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因为只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要宽容

大度,不斤斤计较;“要敢于说不,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前提是自己的理由是合

理的、正当的”,做人要有原则,不做老好人.

(2)要书写工整.

参考立意:

1、要善待他人,遇事多替别人考虑

2、付出才有回报

3、宽容是大美

4、要坚持原则

5、也论交友

【解答】

善待他人

小泉涓涓,入大海方可不涸;孤松傲立,入山林方可不折;泉入海乃成其

大,松入林方成其广.世之珍异,莫不如时间,时间可以成就许多品质,我或许

做不到雷锋般惜时励志助人,我或许做不到丛飞般绽放青春火花,但我可以让我

的时间充满仁爱与希望.

雷锋,一个革命战士,以他对人的宽容,对事的豁达,本着以仁爱之心,

铸造了一个永不磨灭的辉煌,毛主席曾说,向雷锋同志学习,我们或许身处不同

年代,但却有着同样一颗赤诚与仁爱之心.你、我、他、她…逐渐诠释了“雷锋

精神”的真谛:多一份责任,少一份逃避;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埋怨;多一份仁

爱,少一份冷漠…

丛飞,在他优美的歌声背后,那几百双渴求知识的目光中泛着的感动的泪

花,无不传递着丛飞身亲力行的爱人的思想,仁爱之心构筑了丛飞的精神家园;

洪战辉,看到他带着与自己非亲非故的妹妹上学的情景,每个人心灵都吹起阵阵

涟漪,不知不觉中播撒着平凡人对平凡人的无私的爱和奉献;李春燕,坚守着贵

州那间乡村诊所,并为此负债累累,她忙碌的身影蕴含着那不言而喻的爱人之心,

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乡村医疗事业.

从这三人的感人事迹中,从他们那种为了使更多的人受到社会关爱,而甘

愿奉献自己的一切的精神中,不难看出这种仁爱思想在中国精神中的重要比例,

也正是你、我、他铸造着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仁爱.

世间没有绝对的平凡.任何平凡的人物,只要你用心发现,都有他伟大的一

面.当许多人托起仁爱的太阳,散发出温暖,传递爱心时,然而当爱的太阳只停

留在自己的天空中,自私又渺小,当爱的太阳照在芸芸众生的头顶上,它才有憾

人的力量.

伸出你的手,握住我的手,我们手拉着手共同传递爱的太阳,传递暖人的阳

光,让着世间不在孤单,雷锋不在寂寞,让人间充满仁,洒满爱,让我们的名字

流传千古,芬芳百世!

“学习雷锋好榜样…”歌声不时的萦绕耳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