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长沙南方语言文化学校高三语文试卷(全)
2020年长沙新南方语言文化学校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骒骒
莫泊桑
吕加斯家的院子被附近一帮的人称为“庄园”。院子里有能容纳三十匹马的马厩。厩肥堆放得整整齐齐,护院狗有自己的狗窝,一大群鸡在深草棵里逛来逛去。
每天中午,主人、雇工和女仆十五个人围坐在厨房里的大桌子边,桌上一个蓝花大陶钵,菜汤热气腾腾。
马、牛、猪、羊全都得到了很好的照料,个个膘肥体壮、干干净净。吕加斯这个“庄园”主人,身材高大,腆着肚子,每天亲自巡视三次,监督着每个人,处理着每件事。
马厩的一个单独马栏里,养着一匹很老的白马。仁慈的女主人,想一直把它养到死为止,因为它是她亲手喂养大的,她愿看到它,它能使她回忆起过去的生活。
负责照料这个残废老马的是个十五岁的小马倌儿,名叫依奇多·居瓦,简称奇多。冬天,他给它吃一份燕麦和饲草。夏天,他把老马牵到草地上拴在木橛上放牧,为了让它总能吃到青草,每天需要挪动两三次地方,这么一来,他一天就要往草地上多跑几趟。
这匹瘦弱的老马膝头肿大,马蹄以上,也都发肿,腿脚迈不开步。它那没有梳理过的蓬乱的白毛,令人想起白发。它那过长的睫毛使它的眼睛增添了一种忧郁的神色。
每当奇多把马牵到牧场吃草时,总要用绳子使劲拽它,因为它走得实在太慢了。小马倌儿躬着腰使劲往前拽,累得气喘吁吁,嘴里直骂,心想:养这种马有什么用?他觉得肚子里总憋着一股火气。
院子里的雇工们看见小马倌儿那么痛恨骒骒,就拿这事来开心。为了逗他生气,他们没事就谈论这匹马。大伙还跟他逗着玩,戏称老马为“奇多踝骒。”
奇多气得不行,逐渐滋生了拿马撒气的念头。
他经常违背主人吕加斯的吩咐,悄悄留下部分马饲料,只给它喂半份燕麦,连给它铺垫的麦草也要少给。
夏季又到了,他又该到牧场去给这匹老马四处“打木橛子”了。路途很远,小马倌儿迈着晃晃悠悠的步子穿过庄稼地时,心中的火气越来越大了。在地里干农活的人嘲笑地冲他喊:
“喂,奇多!替我们向骒骒问好!”
他不理睬。钉上木橛,骒骒开始吃草,他就悄悄走到它跟前,拿起枝条抽打它的腿。老马受到惊吓,就尥蹶子。为了避抽打,它绷紧绳子围着木橛转,像在赛马场跑道上兜圈子。小马倌儿气得咬牙切齿,紧紧跟在它后面,疯狂地抽打它。
夜晚只有奇多一个人看着它。小马倌儿向它扔石子解闷,不时拿些尖利的石块向老马扔去。老马被拴在仇人面前,老朝他那边望着,如果他不离开,它就不敢吃草。
这个小马倌儿的脑瓜里老是解不开这个疙瘩:“老马已经干不动活了,干嘛还要养着它?”他觉得,这匹马窃取了其它马的饲料,窃取了人的钱财,上帝赐予的财富,甚至也窃取了他奇多本人的东西——他所付出的劳动。
最后,小马倌儿每天挪木橛时,都要把缰绳缩短点,以缩小马吃草的范围。
这匹牲口吃不饱肚子,更加消瘦,奄奄一息。它想挣断缰绳却没有一点力气。它的头怎么也够不到茂密而鲜嫩的青草。那些青草近在咫尺,连青草的气味它都闻得到,可就是够不着。
它饿极了,极力想够到鼻子几乎触得到的鲜嫩的青草。它两条前腿跪下并伸长脖子,把流着口水的厚嘴唇努力向前伸,但全是白费力气。
这天,小马倌儿再也没有回来。他到树林里去溜达,捣毁鸟窝取乐去了
第二天,他来了。气息奄奄的骒骒躺在地上。它看见小马倌儿,就站起来,指望他会给自己挪个地方。
小马倌儿对掉在草地上的木榔头碰也没有碰一下。他走到老马跟前看了看,把一个泥团扔到它鼻子上,土渣散落到它的白毛上,他却吹着口哨又走了。
老马一直站着,直到看不见他为止。它感到吃草的希望落空了,于是又躺下去,闭上了眼睛。
第三天,奇多没有来。
过了一昼夜他才露面。当他走到老马跟前时,他看见它还是用原先的那种姿式躺着,就确信它已经死了。
他站着,瞧着它,为自己诡计的成功而沾沾自喜,同时又为这一切已经结束而感到惊讶。他回到庄因,没有声张这事。他想等到该挪木橛的时间再借机出去溜溜。
又过了一天,他去看骒骒。他的到来,惊飞了几只乌鸦。他看见一群群苍蝇在马尸上爬,在空中嗡嗡地乱飞。
回去后,他报告了这个消息。那匹马的确是太老了,谁也没对它的死感到惊奇。主人让两个雇工就在老马饿死的地方把它掩埋了。
那块土地受到马尸的滋养,长出了一片繁茂、茁壮、绿油油的青草。
(李佑华译,选自《莫泊桑中短小说全集·第二卷》略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画横线句子采用直接描写的方法,结合老马身体上某些部位的疾病状况、白毛产生的联想和眼睛具有的神态特点,来表现它衰老的情形。
B. 文中老马“一直站着,直到看不见他为止”,与《边城》写翠翠时“黄狗时前时后,一同沿着城墙向渡口走去”一样都用有关动物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C. 小说描写小马倌虐待老马的方法有:克扣饲料和铺垫的麦草、用枝条抽打、扔石子石块砸它、缩短缰绳以缩小吃草范围、不挪动木橛让马嘴触不到青草等。
D. “马、牛、猪、羊全都得到了很好的照料,个个膘肥体壮”,而老马瘦弱、饥饿至死,这形成鲜明的对比,小说着重批判了吕加斯对佣人的严重失察。
2. 小说以老马“骒骒”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在情节、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 小说结尾一段描写有何写作目的?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 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5.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6.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凤凰的图像,是中国艺术中最流行的图像之一。它的造型史,可以上溯到石器时代。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白色陶罐颈部和肩部各戳印的凤凰图案,距今已有7400年的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双鸟朝阳”象牙雕刻,则晚了400年。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组相差400年的凤凰图像,都与太阳相伴。凤凰别称火鸟、朱雀,属火,就是火神的化身——凤凰崇拜与太阳崇拜相关,因此,远古凤凰的图像总与太阳相伴。
与龙是华夏人图腾崇拜的形象不同,凤凰是东方夷人图腾崇拜的形象。以史载而言,少皞是第一个立凤凰为图腾的帝王。相传黄帝次子少皞被贬南方,成为东夷诸部落联盟首领,以凤凰为图腾,建立少皞国。“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左传·昭公十七年》)。其后,作为东方夷人的一支,商族人认为他们的先祖商契是由其母简狄吞食凤凰落下来的蛋而生,即“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玄鸟》)。玄鸟是商族人对凤凰的别称。屈原在《离骚》中有“凤皇既受诒兮”之说,而在《天问》中有“玄鸟致诒”,讲的都是简狄生商契的传说,是将“凤凰”和“玄鸟”通用的。
凤凰与商契的关系,不止于为商族人确立了一个神话来源。据史传,舜帝封商契司徒,派他在其封地商丘,担任火正一职。火正是主持研究天象以利民生的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天文台长。商契筑台观天象,发现了大火星运行的节气规律,据之制定历法(殷历)。大火星每年在东方黎明时出现的那一天,是我国“春分”节气;大火星在西方黄昏隐没的那一天,则是我国的“秋分”节气。商契“以火纪时”,商族人奉之为“火神”。大火星春去秋来,正如燕子春天秋去一样。凤凰就是被神化的知时而行、给世间带来春天消息的燕子。作为天文学家,商契是人间当之无愧的神燕——凤凰。应当说,在关于商契身世的传说中,凤凰不仅是天人交通的“火神”,它还代表着引导人类理性觉醒的光明之神。
在汉文化中,凤凰更广泛的意义,是作为图腾崇拜的延伸,代表着祥瑞安宁气象,且代表着最高艺术境界。中华五帝之祖黄帝,战败蚩尤,统一华夏即位称帝之后,就想望凤凰到来。黄帝的仁德之风召来了凤凰。这神鸟自天而降,“五彩备举,鸣动八风,气应时雨”(《韩诗外传》)。这就是一个祥和盛世之景。《尚书·益稷》中有“《萧韶》九成,凤皇来仪”之说。它描述的是在大禹治水的庆功盛典上,夔龙主持音乐会,而音乐会的最后高潮则是凤皇莅临。凤皇不仅是这出音乐盛典的最后出场者,而且使之十全十美的最后完成者。“凤皇”是“凤凰”原本的记法。作为最高艺术境界的代表,凤凰就是司乐的神鸟。“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吕氏春秋·古乐篇》)
古代中国的凤凰崇拜,与古希腊的阿波罗崇拜很相似——阿波罗是太阳神,也是音乐与诸多技艺之神。古希腊神话中也有凤凰,它脱胎于古埃及的太阳神鸟的传说。希腊神话中的凤凰俗称不死鸟,它如太阳昼出夜没一样,通过自焚和新生,循环进行着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游戏。中国的凤凰,似乎没有生死问题,只有来去状态——可以说凤凰是超生死的存在,准确地讲就是一种被神灵化的高洁灵妙的气象或风仪。
(摘编自肖鹰的《汉凤凰的大美风仪》,《光明日报》)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凤凰的造型,可以上溯到石器时代而且这种造型图像与太阳相伴,可见在远古时代,凤凰崇拜就与太阳崇拜相关。
B.“凤凰”原本的记法叫“凤皇”,相传黄帝称帝后,凤凰自天而降,于是黄帝让夔龙主持庆典,并由凤凰作为最后的出场者。
C.凤凰作为图腾崇拜,在汉文化中意义更广泛,代表着祥瑞安宁气象,且代表着最高艺术境界,因为它是司乐的神鸟。
D.古希腊神话中的凤凰形象,影响了古埃及太阳神鸟的传说,希腊神话中凤凰的自焚和新生,表现出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特性。
8.下列对原文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从凤凰图像的特征入篇,再写凤凰崇拜的历史传说渊源,再论凤凰的文化象征意蕴,最后拓展至外国神话中的凤凰形象,论证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B.选文大量引用、列举古代中外的传说典籍中的资料,如展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证明观点的同时,又使文章内容更丰赠,文意更典雅。
C.选文第四段中,列举《尚书·益稷》中描述的在大禹治水的庆功盛典上凤凰来仪将音乐会推向高潮的事例,证明了凤凰是最高艺术境界的代表的分论点。
D.选文最后一段,将古代中国的凤凰崇拜,与古希腊神话中的凤凰进行类比,点明各民族文化传统中都有主管音乐与技艺之神的现象。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经·玄鸟》中对“简狄吞食凤凰蛋而生商”记述,与屈原在《天问》中写的关于商契的传说是一致的。
B.据史传,商契筑台观天象,发现了大火星运行的节气规律,由此制定历法,以昭示气候变化规律,引导人们顺时而作。
C.大火星每年在东方黎明出现和在西方黄昏隐没的时间是相对固定的,因此我国每年的春分日和秋分日都是固定的。
D.凤凰在中国古代是司乐的神鸟,是最高艺术境界的代表,《吕氏春秋·古乐篇》有“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之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姚泓,字元子,兴之长子也。孝友宽和而无经世之用,又多疾病,兴将以为嗣而疑焉。久之,乃立为太子。兴每征伐巡游,常留总后事。博学善谈论,尤好诗咏。时尚书王敏、右丞郭播以刑政过宽,议欲峻制,泓曰:“人情挫辱,则壮厉之心生;政教烦苛,则苟免之行立。上之化下,如风靡草。君等参赞朝化弘昭政轨不务仁恕之道惟欲严法酷刑岂是安上驭下之理乎!”敏等遂止。泓受经于博士淳于岐。岐病,泓亲诣省疾,拜于床下。自是公侯见师傅皆拜焉。
兴之如平凉也,冯翊人刘厥聚众数千,据万年以叛。泓遣镇军彭白狼率东宫禁兵讨之,斩厥,赦其余党。诸将咸劝泓曰:“殿下神算电发,荡平丑逆,宜露布表言,广其首级,以慰远近之情。”泓曰:“主上委吾后事,使式遏寇逆。吾绥御失和,以长奸寇,方当引咎责躬,归罪行间,安敢过自矜诞,以重罪责乎!”其右仆射韦华闻而谓河南太守慕容筑曰:“皇太子实有恭惠之德,社稷之福也。”其弟弼有夺嫡之谋,泓恩抚如初,未尝见于色。姚绍每为弼羽翼,泓亦推心宗事,弗以为嫌。及即位,任绍以兵权,绍亦感而归诚,卒守其忠烈。
泓下书,士卒死王事,赠以爵位,永复其家。将封宫臣十六人五等子男,姚赞谏曰:“东宫文武,自当有守忠之诚,未有赫然之效,何受封之多乎?”泓曰:“悬爵于朝,所以惩劝来效,标明盛德。元子遭家不造,与宫臣同此百忧,独享其福,得不愧于心乎!”赞默然。姚绍曰:“陛下不忘报德,封之是也,古者敬其事,命之以始,可须来春,然后议之。”乃止。
(选自《晋书·卷一百十九·载记第十九》,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 君等参赞/朝化弘昭政轨/不务仁恕之道/惟欲严法酷刑/岂是安上驭下之理乎
B. 君等参赞/朝化弘昭/政轨不务/仁恕之道/惟欲严法酷刑/岂是安上驭下之理乎
C. 君等参赞朝化/弘昭政轨/不务仁恕之道/惟欲严法酷刑/岂是安上驭下之理乎
D. 君等参赞朝化/弘昭政轨不务/仁恕之道/惟欲严法酷刑/岂是安上驭下之理乎
11. 下列对文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士: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传授学问,培养人才。后也称有一技之长的人。
B. 东宫:因在宫中的建筑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在东宫的储君。有时也用“东宫”代指皇太后。本文中当指储君。
C. 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时君主为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加以祭祀。故“社稷”借指国家。
D. 子男:即子爵和男爵,古代诸侯爵位的第四等和第五等。按周制,爵称依次分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姚兴认为姚泓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且体弱多病,所以迟迟不立他为太子。出征时常让他跟在后军督办一切后勤之事。
B. 姚泓的经学老师淳于岐患病时,姚泓亲自上门问候病况,在床边拜见老师,开创了当时公侯见到师傅都下拜的先河。
C. 在平定了刘厥的叛乱之后,姚泓认为自己安抚管理不当,深深引咎自责,韦华认为有这样的皇太子是社稷之福。
D. 姚泓体恤下属,广布仁德,要追赠战死的士卒爵位,免除家庭劳役,还打算封东宫中的十六个臣子子男的爵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弟弼有夺嫡之谋,泓恩抚如初,未尝见于色。
(2)元子遭家不造,与宫臣同此百忧,独享其福,得不愧于心乎!
14. 姚赞和姚绍都阻止给东宫臣子封爵,请简要说明他们各自阻止的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B.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C.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16.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嘲笑大鹏高飞远行。
(2)庄子在《逍遥游》中引用《齐谐》中的话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拍打翅膀激起的浪花冲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凭借着六月的大风才能离去。
(3)庄子在《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了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不会因外界的毁誉得失而影响自己。
(4)《陈情表》中,在从内外两方面写了自己既没有近亲,也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之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自己的凄凉生活。
(5)《陈情表》中李密恳求奉亲的心愿被成全,表达了“自己活着不惜性命为国效劳,死后也要报答君王之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解释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有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之圣人”的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尚且从师学习;而一般人“____________________”,竟然抱有耻师的观念。
(7)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其中“_____________”一句从视觉角度用比喻手法来写滔滔的江流。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孟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深刻地揭示出饱经磨难对于一个人成才的意义。
(9)《三峡》中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请按提示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编者按文字进行压缩。
劳动教育成为今年教育领域的高频热词: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等。劳动教育不仅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要求。劳动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最厚实、最质朴、最关键的部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这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亦能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劳动却长期缺位,种种因素也导致劳动教育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该如何让青少年发现劳动之美、体验劳动乐趣、创造劳动价值、享受劳动成果,依然是一个待解难题,考验着教育者、家庭以及社会的智慧。
(1)从社会舆论角度看,劳动教育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字)。
(2)从学生发展角度看,劳动教育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字)
(3)从实施现状角度看,劳动教育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面是一封校庆邀请函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学校诚邀您来看一下校庆典礼,与贵校师生共襄盛典。您的拔冗惠顾就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如能参加,务必于5月10日前发回执告知,以便学校做好接待准备。如不能亲临,可将贺信呈送到校庆办公室。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月12日上午,友谊县一位老人拿着银行5万元的存单,找到正在执勤的公安干警,坚持要为疫情防控工作捐款5万元。后经了解,老人今年80岁,老伴已过世,平时一个人居住,靠退休金维持生活。鉴于老人已80岁高龄,考虑到她今后的生活,干警婉拒了她的捐款。
这件事在兴华中学引发了“要不要接受老人捐款”的讨论。有人说,任何人的爱心都不应被辜负,婉拒伤了老人的一片心意。也有人说,老人的善心值得褒扬,但担心高额捐赠会影响老人的生活。还有人说,耄耋老人尚且如此,我们又怎能对疫情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更多人则开始思考自己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执勤干警的身份在事后给老人写一封信,或以兴华中学学生的身份写一篇讨论会的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建议或希望。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项,任意拔高,“着重批判了吕加斯对佣人严重失察”分析鉴赏错误,分析偏重,依据“那匹马的确是太老了,谁也没对它的死感到惊奇。主人让两个雇工就在老马饿死的地方把它掩埋了”可知,文章中吕加斯有“失察”的一面,但小说并非“着重批判”。小说着重批判的是人类中的少数存在着人性恶或冷漠心理,歌颂善良,呼唤温暖的博爱精神。
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事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分析物象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角度分析。题干已经给定了在“情节”“人物形象”两方面,结合文本内容解释即可。
情节方面,以老马“骒骒”为叙事线索,所有情节围绕老马展开,层次清楚,脉络分明。从病态老马举步维艰到吃不到青草,再到被小马倌鞭打虐待,直至生生饿死,令人感慨。
人物形象方面,围绕老马被人为虐待致死这一事件,各种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凸显出人物的性格,或粗暴冷漠,如“小马倌儿躬着腰使劲往前拽,累得气喘吁吁,嘴里直骂,心想:养这种马有什么用?他觉得肚子里总憋着一股火气”“他走到老马跟前看了看,把一个泥团扔到它鼻子上,土渣散落到它的白毛上,他却吹着口哨又走了”;或温柔仁慈,如“仁慈的女主人,想一直把它养到死为止,因为它是她亲手喂养大的,她愿看到它,它能使她回忆起过去的生活”;或冷淡无聊,如“在地里干农活的人嘲笑地冲他喊:‘喂,奇多!替我们向骒骒问好!’”,充分展示了某些人人性中丑陋的灰暗的一面,引人深思。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情节结构作用能力。
要求就小说的结尾情节,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先要明确其属于什么描写,再理解内容,最后在结合文本的基础上,从人物、表达技巧、主题等方面入手。
从形象角度看,结尾一段写老马死后滋养青草一片的景象,“繁茂、茁壮、绿油油的青草”与老马被虐挨饿的病弱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渲染烘托出老马的崇高形象,“化作春泥更护花”;
从主题角度看,结尾的景物描写让人回想老马的一生,它的悲惨结局带给人们思考:怎样和动物和谐相处,要怎样对待服务人类的老病动物,进而揭示小说“感恩、博爱”的主题;
从表达技巧角度看,老马死后的景象和文中人们对待它的言行形成对比,一褒一贬,突出文章呼唤“善良感恩,弘扬博爱”的主题。同时以景物描写做结尾,留有思考的空间,让读者在小说营造的世界里感受到景物描写背后的情感并展开遐想,令人寻味。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⑤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⑥段“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⑥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⑰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于是黄帝让夔龙主持庆典,并由凤凰作为最后的出场者”错误,“黄帝”与“夔龙”分别来自两个典籍记录的故事,二者不相关。
C.“因为它是司乐的神鸟”错误,由原文“在汉文化中,凤凰更广泛的意义,是作为图腾崇拜的延伸,代表着祥瑞安宁气象,且代表着最高艺术境界”和“作为最高艺术境界的代表,凤凰就是司乐的神鸟”可知,二者之间没有因果联系,此处是强加了因果。
D.“古希腊神话中的凤凰形象,影响了古埃及太阳神鸟的传说”错误,由原文“古希腊神话中也有凤凰,它脱胎于古埃及的太阳神鸟的传说”可知,是“古埃及的太阳神鸟的传说”影响了“古希腊神话中的凤凰形象”,文意理解反了。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与古希腊神话中的凤凰进行类比”错误,由文章最后一段“古代中国的凤凰崇拜,与古希腊的阿波罗崇拜很相似——阿波罗是太阳神,也是音乐与诸多技艺之神”可知,应是与“古希腊的阿波罗太阳神”类比,二者都是主管音乐与技艺的神。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C.“因此我国每年的春分日和秋分日都是固定的”错误,每年的春分日与秋分日不一定固定,如2019年的春分日是3月21日,2020年的春分日则是3月20日;2019年的秋分日是9月23日,2020年的春分日则是9月22日。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君等参与协助朝廷教化,弘扬彰明政治法度,不务求仁德宽恕的原则,只想要使法律刑罚严酷,哪里是安定上面驾驭下面的道理呢!
“朝化”是指“朝廷教化”,是“参赞”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项;“弘昭政轨”是动宾结构,“政轨”是“弘昭”的宾语,应在“政轨”后断开;“仁恕之道”是“不务”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公、伯、侯、子、男”顺序错误,五等爵位应为“公、侯、伯、子、男”。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项,“出征时常让他跟在后军督办一切后勤之事”错,原文是“兴每征伐巡游,常留总后事”,可见是常留下他总管后方事务。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本题关键词有:(1)“夺嫡”,夺取继承权;“恩抚”,施恩抚慰;“见于色”,现于神色。(2)“不造”,不幸的事;“百忧”,巨大的忧患;“得不乎”,难道不……吗。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的能力。
姚赞的原话是“东宫文武,自当有守忠之诚,未有赫然之效,何受封之多乎?”,姚赞认为臣子本来就应该忠诚,况且没有突出的功绩,因此阻止给东宫臣子封爵;
姚绍的原话是“陛下不忘报德,封之是也,古者敬其事,命之以始,可须来春,然后议之”,姚绍认为封爵是很重要的事,要慎重。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姚泓,字元子,姚兴长子。为人孝敬友爱、宽宏和气,但无治理国家的才能,又常常生病,姚兴打算让他做继承人而又信不过他。过了很久,才立他为太子。姚兴每当征伐巡游,常留下他总管后方事务。博学而善于清谈论辩,尤其爱好作诗吟咏。当时尚书王敏、右丞郭播认为刑律政纪过于宽缓,商议想要严格法纪,姚泓说:“人如果受到挫折侮辱,就会产生壮烈奋发的雄心;政令教化如果烦琐苛薄,就会出现苟且狡猾的行为。上面教化下面,像风吹草低一样。君等参与协助朝廷教化,弘扬彰明政治法度,不务求仁德宽恕的原则,只想要使法律刑罚严酷,哪里是安定上面驾驭下面的道理呢!”王敏等人才作罢。姚泓师从博士淳于岐受读经学。淳于岐患病时,姚泓亲自上门问候病况,在床边拜见老师。从此公侯见到师傅都下拜。
姚兴去平凉的时候,冯翊人刘厥聚众数千人,占据万年反叛。姚泓派镇军将军彭白狼率东宫的禁卫兵前去讨伐刘厥,斩杀刘厥并赦免了他的余党。部将们都劝姚泓说:“殿下神机妙算,荡平了那群败类叛逆,应当用露布宣扬此事,传示首级,来告慰各地的人。”姚泓说:“主上将后方事务委托给我,让我遏制寇贼叛逆。我安抚管理不当,助长了奸人寇贼,正应当引咎自责,待罪于军中,哪里敢过分地妄自夸功,来加重罪责呢!”他的右仆射韦华听到后对河南太守慕容筑说:“皇太子真是具有谦恭仁惠的品德,是社稷的福气呀。”他的弟弟姚弼有夺取继承权的阴谋,姚泓施恩抚慰和以前一样,从没有现于神色表示不满。姚绍常常替姚弼出谋划策,姚泓仍然倾心按宗亲对待他,不猜忌他。到继位之后,交给姚绍兵权,姚绍也被感动而归心效忠,最终坚持了他的忠诚义烈。
姚泓下诏规定,士卒为王事战死,追赠给他爵位,永远免除他家的劳役。打算封东宫中的十六个臣子为五等子男的爵位,姚赞劝阻说:“东宫的文武官员,自然应当要保持忠诚,但还没有赫然突出的功绩,为什么受封的人那么多呢?”姚泓说:“朝廷设置爵位,是用来鼓励人民来效力,并显示盛德的。我遭逢家庭不幸的事,和东宫的臣属共同经历过巨大的忧患,现在我独自享福,能不有愧于心吗!”姚赞无言以对。姚绍进言说:“陛下没有忘记报德,封赏他们是不错的。古人在这些事情上很慎重,要在一年开始的时候颁发命令,可以等到来年春天,然后再议定这件事情。”这才作罢。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错,“梦回松漠榆关外”的意思是“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并未写到塞外风光,只是表达对对戎马生涯和英勇杀敌的深情怀念。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及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塑造的形象特点,解答时首先理解全诗,然后找到描写人物的句子,从中概括形象特点。“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身老桑村麦野中”等句看出,年轻时的诗人旅游豪迈洒脱的气质,具有一种温婉谦恭的男儿形象,然而却不得重用,闲置乡野之中,自然生出“壮志难酬”之感;“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此时的诗人身处年迈之时,内心一片苦闷情怀,他仍有着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怀,但是时光却无奈,一味的催人老去,暮年时在秋风中白了头发,是一位垂暮老者,诗中饱含着这样的一种人生“迟暮悲伤”;联系注释,“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好友早已故去十年,心中的壮志无法向人倾诉,苦无知音,显示出诗人对友人逝去的无限怀念,突出内心的无限伤感,写出内心苦闷抑郁的寂寞情感。
【点睛】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17题详解】我决起而飞 (2).抢榆枋而止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5).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6).茕茕孑立 (7).形影相吊 (8).臣生当陨首 (9).死当结草 (10).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1).卷起千堆雪 (12).所以动心忍性 (13).曾益其所不能 (14).自非亭午夜分 (15).不见曦月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
注意“决”“抢”“榆枋”“抟”“誉”“茕”“孑”“陨”“曦”等字词的书写。
【18题详解】(1)成为高频热词 (2)关涉青少年综合素质与身心健康 (3)推进困难
语段共有4句话,前两句为一层,是社会舆论角度,关键信息为“劳动教育成为今年教育领域的高频热词”,据此概括出(1)的答案;第3句为第二层,说的是学生发展角度,关键信息为“这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亦能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据此概括出(2)的答案;第4句为第三层,说的是实施现状,关键信息为“导致劳动教育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据此概括出(3)的答案。
【19题详解】
②“贵校”改为“我校”“全校”或“本校”;
③“惠顾”改为“光临”或“莅临”;
④“务必”改为“希望”或“请”;
⑤“呈送”改为“惠寄”“寄送”或“发送”。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来看一下”,口语化,不符合邀请函的要求,改为“出席”或“参加”;“贵校”,尊称别人的学校,语境为称自己的学校,改为“我校”“全校”或“本校”;“惠顾”,指光临、惠临,商家多用于欢迎顾客,这里应改为“光临”或“莅临”;“务必”,语气太强硬,改为“希望”或“请”;“呈送”,是上送的意思,不合语境,改为“惠寄”“寄送”或“发送”。
【20题详解】例文:
老人的善意应被理解也应被妥善处理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我是兴华中学学生的一名学生。最近,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老人捐款该不该收的话题,引发了一些讨论。其实,大家关心的不仅仅是老人,还包括那些本来生活就相对不富足的人,他们在疫情中的捐赠,到底该如何看待和对待?
灾疫无情,人间有爱。首先必须向这些无私奉献的人致敬。当被问到为什么愿意拿出自己的积蓄时,很多人说得很平淡:“国家有难,当尽一份力。”而这份力,有的几乎是个人的全力,这是真正令人动容的地方。很多人听罢落泪,很多人则开始思考自己能为防控做些什么。在这个意义上,对此类爱心行为的传播,不意味着、也不可能是要鼓励和倡导更多生活拮据的人出来捐款。恰恰相反,它的真正影响在于,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温情与爱,更激励有能力、有财力的人行动起来。换句话说,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了这种捐赠本身的精神价值。
话说回来,感动的同时,怎样避免捐赠人因超出能力范围的捐赠而影响生活,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有学者认为以慈善为主的“第三次分配”,就是在道德感召下,公民自发完成的资金向需要帮助的人流动的过程。在许多人眼里,这“第三次分配”就像是一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温柔之手”,是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有益补充,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因此,无论从个人生活还是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都有必要温柔地拦下那些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实施捐赠的好心人,倡导一种“力所能及的慈善”。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前来捐款的老人劝都劝不住,怎么办?对于主动献出的爱心,总不能强制退回吧?同时,又该怎样准确识别一个人的捐赠符合其收入水平?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靠工作人员的洞察、劝说,而必须在制度设计上做一些“线串针眼”的精细活。比如有人建议,可以把老人的捐赠放入信托基金,用年化收益行善,本金则可以撤回,以备老人不时之需。再比如,捐赠机构是否可以和相关部门实现数据联网,当捐赠名单中出现本就属于社会救济的对象时,有针对性地做好劝导和保障工作。任何人的爱心都不应被辜负,更应该被珍惜。要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细致扎实的工作,让每一滴善意都能找到其发挥最大能量的方式。
其实,当我们讨论“老人捐款该不该收”、倡导“力所能及的慈善”时,也意味着整个社会对慈善、公益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深化。今天,当物质极大丰富、收入普遍提高,怎样设计出更科学、合理的慈善和公益制度,确保最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同时进一步缩小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发展起来以后带来的新课题。
令人欣慰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慈善和公益背后的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刻入中国人的基因,也成为这个国家一路走来、战胜各类风险挑战的巨大动力。俗话说“危中有机”,疫情又何尝不是我们解决问题进而推动慈善和公益事业向前发展的一次契机?更深入的思考、更务实的举措,或许就可以从这次“老人捐款该不该收”的讨论开始。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兴华中学学生张明
2020年3月20日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想要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首先应该阅读材料并要读懂材料。我们只有在掌握材料的范围、含意后才能进行写作。其次,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要求考生去发表议论的主题,往往就是材料要揭示的某种主题。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材料的范围而言、就写作任务而言是就事论事;就材料含意、行文中说理论证而言是就事论理。说理就是思辨,就要比较辨析,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写作任务是什么?一定分析透彻,否则累死也无功。材料中一位“80岁高龄令靠退休金维持生活”的老人,“要为疫情防控工作捐款5万元”。这样的捐款是应接受还是婉拒?人们想法不一。第一种是老人的爱心应该接受;第二种认为老人的善心值得褒扬,但接受老人的善心又担心影响老人的生活;第三种是老人捐款的表率作用,会引发更多爱心捐赠。写作时注意应明确对老人的捐款是接受还是婉拒,或者是其他的方式。定要注意题干要求“以执勤干警的身份在事后给老人写一封信”,或在关于“要不要接受老人捐款”讨论会上发言。文体一定要合乎要求。
参考立意:
(1)每一颗爱心都不应被辜负。
(2)老人的善意应被理解也应被妥善处理。
(3)倡导一种“力所能及的慈善”。
(4)善行唤起善行
素材:
(1)这位老人名叫郭淑瑛,今年80岁,老伴已过世,平时老人一个人居住,靠退休金维持生活。当得知疫情在全国蔓延后,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先捐5万,以后再看情况,我捐的钱就算给去世的老伴和儿子交的党费吧,到任何时候我和共产党是一条心的。我就认为我做一点贡献,这是应该的。”
(2)在这次新冠疫情中,一些贫困人群捐款的新闻屡屡被突出报道。山东日照一名月工资600元的清洁工人,到派出所放下2万元转身就走;河南新乡辉县一位66岁靠低保和拾荒维生的“五保贫困户”把给88岁的老母亲养老的钱捐了出来……
(3)能够理解,因为贫困和慷慨之间的强烈冲突,又是为抗疫捐款的“正能量”,媒体往往乐于报道这样的事件。各地也想挖掘出这样的“典型”,于是,相关报道似乎又成了一场“竞赛”。而这些报道,无形中又对其他贫困人士与弱势群体带来了不良激励:看,很多比你还贫困的人都捐钱了,你还不捐?但是,这些捐款,真的会影响这部分人的生活。
(4)对于贫困老人的大额捐款,慈善机构和有关政府部门应该慎重,万万不能让他们的生活受到影响。媒体在报道此类新闻时,也应三思而行、有所节制,心怀弱势群体与民瘼,避免造成不当的示范。
结构层次:
文章开篇提出问题“他们在疫情中的捐赠,到底该如何看待和对待”;接着,肯定老人倾囊捐款的积极意义;然后亮明观点,正面提出对待此种捐款的正确态度:我们应倡导一种“力所能及的慈善”;下文从“怎么做”的角度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做法;文章结尾肯定了我国目前在慈善、公益方面的进步,并期待有更大进步。结构清晰,内容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