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日照市实验学校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全)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读者推荐转发

65次点击|2次点赞

赞一下

练建安《药砚》入选日照市实验学校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全)


360截图20240115165505610.jpg360截图20240115164951542.jpg360截图20240115165120329.jpg360截图20240115165154223.jpg360截图20240115165225803.jpg


2021年日照市实验学校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2.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3.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6.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那个冬天我走进地坛

在读到《我与地坛》时候,我正醉心于《莎士比亚全集》,脑海中不由自主地跳出了《哈姆雷特》中那句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在我当时的感觉中,这句话正可以来概括《我与地坛》中主人公面对的困境。虽然两部作品的主角——受了欺骗的王子和落魄无助的残疾人——所身处的时代地域及面对的难题有着巨大差异,但当事人那种被逼迫到濒临极限的感受,应该是相近相通的。

《我与地坛》对我的触动是那样强烈。我记得我把刊发作品的那一册杂志抓在手里,郑重地摩挲着相关的几个页面。我想到儿童时期的高尔基,每当读到一本喜欢的书,就将书页对着阳光看,以为其中一定藏着感动人的奥秘。

我专门骑车去了一次地坛公园。冬日的寒冽中,我用了半天时间,走过整个公园,每隔一会儿,就要擦拭一下被嘘出的热气弄模糊了的眼镜片。虽然过去也来过,但此次它大不一样了,只因为被史铁生描写过,便仿佛成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我寻找作品里描写过的那些场所,想象他的轮椅曾经停在什么位置,哪里是歌唱家练嗓子的地方,那对从中年慢慢地变为老年的夫妻,每天散步时是从哪个门进入公园。在漫长的日子里,作者史铁生坐在轮椅上,望着面前的空旷和静谧,思考他的苦难和命运,他的活着的理由,他可能的救赎之路。

对于他,这注定是一个无法摆脱但又必须厘清的纠缠。二十一岁那年,命运就判决他下肢瘫痪,只能终身坐在轮椅上,死亡之日才是解脱之时。时时刻刻,他体验着一种面临绝境的、即将被吞噬的感觉,仿佛一只脚踏在悬崖边缘松动的碎石上,仿佛面对剃刀寒光闪闪的锋刃。

史铁生的最初反应,与处于类似境遇的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凭什么是我,来承受这样的苦难?但这样的情绪并无助于改变这一个坚硬的事实。无奈中他只能平静下来,努力让自己思考,试图弄明白一些事情。时间并未能平复伤痛,但有助于让他认识伤痛。从那一个一次次与荣誉擦肩而过的长跑者身上,从那个漂亮但弱智的小姑娘身上,他看到了造物者的不讲道理,看到了偶然性的随意捉弄,看到了苦难的无所不在。

他明白了,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而由谁来充任这样的苦难角色,谁去体现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实在是没有理由可讲。那么,要不要活下去?也是在长久的思索后,作者领悟出: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这种窥见命运底牌后的开悟和坦然,使他得以平静地看待和接纳苦难,达成了与自己命运的和解。

这个命题同时还有着一个分蘖:怎样活下去?终于,写作接引了他,成为他每天愿意继续观看晨曦和夕阳的最重要的动机。按照他的说法,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或者,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这是他使自己获得拯救的道路,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寻到。

自此他沿了这条道路艰难地行走,就像独自摇着轮椅跨过公园里的沟沟坎坎。终于,在走进这个园子15年之后,他拿出了这一篇《我与地坛》。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自此他获得了抗衡苦难的力量。

说到底,最终支撑起他残缺的生命的,是一种存在意义感的获得。我想到了 意义疗法的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的著作《活出意义来》。作为当年纳粹集中营中的一名囚犯,他展现了被关押者们的两种前景——或者死于疾病冻馁,或者最终被推进焚尸炉,没有别的选择。每个人都面对同样的境遇,但意识选择的不同将他们分别开来。那些能够始终保持某种目的感的人,从肉体到精神都显得更健旺,甚至挨过了最为艰难的日子,哪怕这种目的是多么渺小。作为写作者的史铁生的卓越,也正是建立在这一点上。

在《我与地坛》中,我们看到了思想的清晰的展开。作品要表达的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理念,而是诸多理念的汇聚和纠结。它从某一个逻辑起点迈步,层层递进和深入,在这条思想路途的终点,生存的牢靠的理由在他面前闪现,日渐明朗,于是生活的重新开展也获得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几乎可以说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反复思索和表达的都是以生与死、坠落与升腾为内核的一个话题群落,在具体作品中又体现为不同的伸延和变异。而《我与地坛》,无疑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

命运给了史铁生一副烂牌,他却将它打得至为出色。

史铁生对于命运的感悟并不是仅仅对作者自己才有意义,否则就不会有那样广泛而强烈的反响。从对自身残疾的思考生发开去,他进一步揭示了残疾是一切生命共同的、本质的困境。它不仅仅限于肢体器官的残缺,而是有着广阔的指向——对于美貌、健壮、聪明而言,丑陋、病弱、愚钝也是一种残疾,如此等等。因此,地坛是他个人的救赎之所,而他从这里获得的觉悟,也成为了读者寻求自身的超度的一种导引,一个力量之源,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不可能来到这座园林。

此后多年中,我又去过几次地坛公园。最后一次,记得是在一个深秋的黄昏时分,落日的余晖斜洒在祭坛上,遍地飘落的树叶散发着清新而苦涩的气味。虽然史铁生已经辞世多年,但他笔端吐露出的文字,仿佛此刻视野中的光亮,无声而广阔地漾荡开去,在一方方灵魂的田亩中流布氤氲。他描写过的这个地方,已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处所,而是一个精神的朝圣之地。加持和祝福都在无声地进行着。

因此,自甫一问世的那天起,《我与地坛》就不再专属于作者史铁生自己了。

这篇作品最早刊发于《上海文学》1991年第1期。这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数字,我不愿意看作仅仅是一种巧合。我不知道,它是否预示着上个世纪90年代文学开始了对于灵魂审视、对于命运思考的深入化。十分确凿的是,作家韩少功敏锐地意识到了它的价值,当时就说过一句大意如此的话:即便整个1991年只有这一篇作品,这一年也是中国文学的丰年。

四十年过去了。时光印证了他的判断。

(取材于彭程散文)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必须厘清的纠缠                厘清:查清、理顺

B. 无助于改变这一个坚硬的事实      坚硬:残酷而又无法回避

C. 这个命题同时还有着一个分蘖     分蘖:分歧

D. 在一方方灵魂的田亩中流布氤氲    流布:流动散开

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凭什么是我,来承受这样的苦难?该句表现了史铁生对命运不公的抱怨,甚至忿怒。

B. 作者引用《活出意义来》, 意在说明懂得为何而活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命运施与的痛苦。

C. 作者多次去地坛,既是对史铁生心路历程的探寻,也表达了自己对史铁生的怀念与敬意。

D. 倒数第2段中用韩少功的话,目的是说《我与地坛》成就之高,足以代表1991年的中国文学。

9. 作者在第段说:命运给了史铁生一副烂牌,他却将它打得至为出色。请说明烂牌的含义是什么,并结合全文,概括史铁生将烂牌打得至为出色的过程和出色的表现。

10. 段写道: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请赏析其妙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延进,澶州顿丘人。父晖,周太子太师。汉末,晖领凤翔节度,未赴镇,王景崇据城反,命晖为都招讨使击之。延进年十八,屡当军锋。景崇平,晖徙宋州,亦从为牙职,改领荣州刺史。睢阳有盗数百,各立酋帅,为民患。延进以父命,领牙兵千余悉禽戮之,诏书褒美。宋初,迁右羽林军将军、濠州都监。会伐蜀,以襄州当川路津要,命为钤辖、同知州务。蜀平,专领郡事。汉江水岁坏堤,害民田,常兴工修护,延进累石为岸,遂绝其患,入为两浙、漳泉国信使。太平兴国中,大军平并州,讨幽蓟,皆为攻城八作壕砦使。尝诏督造炮具八百,期以半月,延进八日成。太宗亲试之,大悦。辽人扰边,命延进与崔翰、李继隆将兵八万御之,赐阵图,分为八阵,俾以从事。师次满城,辽骑坌至,延进乘高望之,东西亘野,不见其际。翰等方按图布阵,阵去各百步,士众疑惧,略无斗志。延进谓翰等曰:今敌众若此,而我师星布,其势悬绝,彼若持我,将何以济!不如合而击之,可以决胜。主上委吾等以边事,盖期于克敌尔。违令而获利,不犹愈于辱国乎?翰等曰:万一不捷,则若之何?延进曰:倘有丧败,则延进独当其责。于是改为二阵前后相副三战大破之以功迁右监门卫大将军知镇州及代吏民数千守阙借留诏许留一年淳化初,飞蝗不入境,诏褒之。咸平二年卒,年七十三,赠左武卫上将军。延进姿状秀整,涉猎经史,拳勇有谋,士流以此多之。延进妻即淑德皇后之妹,故在显德、兴国中,颇任以腹心。子昂,太平兴国二年登进士第,至户部郎中、直昭文馆。

(节选自《宋史·赵延进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是改为二阵/前后相副/三战/大破之/以功迁右监门卫大将军/知镇州/及代吏民/数千守阙借留/诏许留一年/

B. 于是改为二阵/前后相副/三战/大破之/以功迁右监门卫大将军/知镇州/及代/吏民数千守阙借留/诏许留一年/

C. 于是改为二阵/前后相副/三战/大破之/以功迁右监门卫/大将军知镇州/及代吏民/数千守阙借留/诏许留一年/

D. 于是改为二阵/前后相副/三战/大破之/以功迁右监门卫/大将军知镇州/及代/吏民数千守阙借留/诏许留一年/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领,担任,特指兼任。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顷之,又领益州牧。

B. 节度,唐初沿用旧制,允许地方屯兵屯田,设军政机构,总管地方的长官就称节度使。

C. 淳化,年号,用以纪年。汉武帝首创年号,此后形成制度。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

D. 赠,指古代皇帝对已故官员本人或官员已死的亲属加封爵位、官职的行为。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延进作战英勇,屡立战功。讨伐王景崇时,年仅十八岁的他多次充当先锋;后又带领牙兵剿灭睢阳贼寇,为民除害。

B. 赵延进涉猎经史,懂得谋略。抵御辽兵入侵时,他审时度势,力排众议,改变原来的军事部署,交战三次,大败敌军。

C. 赵延进关心民生,颇有政绩。汉江堤坝年年毁坏,淹死百姓、淹坏农作物,他就经常召集疫工用石头垒成堤岸,杜绝了水患。

D. 赵延进能力过人,深得拥戴。曾奉太宗之命督造炮具,提前一周完成任务;离开镇州时,几千官民守在城门口希望他能留任。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延进与崔翰、李继隆将兵八万御之,赐阵图,分为八阵,俾以从事。

2)师次满城,辽骑坌至,延进乘高望之,东西亘野,不见其际。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

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划地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划地:依旧、还是,此处作一派讲。南徐:地名,今江苏镇江市。

15.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三句先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然后写涨满的春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B.“弱柳句中谐音,字而写柳树系不住船,实则写词人殷勤挽留朋友但是朋友还是要登船离去。

C.“为君句写词人想象着朋友离去,一路陪伴他的只有划船摇橹的声音,心中不禁滋生出无限的愁绪。

D.下片前三句写朋友到了南徐渡口后还会走上曾经一起踏青走过的那条路,但已经是路依旧人不同了。

16.结尾两句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句在写景、抒情方而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氓》中,以桑树起兴,借桑树的茂盛喻女子青春年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两句采用声音的类比方法,由琴声想到珠玉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

18.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000年,福建省就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布局,强调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以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如今,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福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森林覆盖连续40年保持全国第一。⑤20166月,福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⑥2017年首次在国家发布的绿色发展指数中,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位居全国第二位。八闽大地变得更加山清水秀,生态美成为福建发展的优势。

(二)语言文字运用(11分)

19.“一分钟试卷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测试形式。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为一分钟试卷下定义,要求:要点完备,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是庄子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漫不经心拒绝所谓的无用时,其实放弃了很多隐藏在无用后的大用。比方说,参加公益活动,有人说无用,实际上,对我们融入社会有着大用;再比如说阅读名著,有人说无用,实际上对丰富我们的阅历有着大用。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50字的论述性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突出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并不是做出正面评价。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强加因果,原文第三段说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故选D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要扣住题干要点结合原文逐项判断。A项,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评价杜甫之前的诗人。B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做出革新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列举一系列诗人要论证的观点是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截取,尽其所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C项,作者在情感上一视同仁曲解文意,从第三段的论述看,作者列举逃避被击败这两种回应危急的方式,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对杜甫正面担荷这种应对方式的欣赏和肯定。故选D

【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要词语的鉴赏能力。

C.“分蘖:分歧错误,句子怎样活下去?是一个问题,所以分蘖在这里的意思是问题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目的是说《我与地坛》成就之高,足以代表1991年的中国文学错误,由原文我不知道,它是否预示着上个世纪90年代文学开始了对于灵魂审视、对于命运思考的深入化。十分确凿的是,作家韩少功敏锐地意识到了它的价值可知,用韩少功的话目的是想说上个世纪90年代文学开始了对于灵魂审视、对于命运思考的深入化。

故选D

9题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由原文二十一岁那年,命运就判决他下肢瘫痪,只能终身坐在轮椅上,死亡之日才是解脱之时可知,命运给了史铁生一副烂牌,他却将它打得至为出色烂牌的含义是命运让他下肢瘫痪,只能终身坐在轮椅上,面对人生最大的困境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过程:由原文无奈中他只能平静下来,努力让自己思考,试图弄明白一些事情。时间并未能平复伤痛,但有助于让他认识伤痛。从那一个一次次与荣誉擦肩而过的长跑者身上,从那个漂亮但弱智的小姑娘身上,他看到了造物者的不讲道理,看到了偶然性的随意捉弄,看到了苦难的无所不在可知,通过思考,他认识到伤痛和苦难的无所不在;由原文那么,要不要活下去?也是在长久的思索后,作者领悟出: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这种窥见命运底牌后的开悟和坦然,使他得以平静地看待和接纳苦难,达成了与自己命运的和解可知,通过思考,史铁生进而能平静地看待和接纳苦难;由原文按照他的说法,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或者,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这是他使自己获得拯救的道路,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寻到终于,在走进这个园子15年之后,他拿出了这一篇《我与地坛》。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自此他获得了抗衡苦难的力量可知,史铁生从写作中获得拯救之路和平衡苦难的力量。

表现:由原文史铁生对于命运的感悟并不是仅仅对作者自己才有意义,否则就不会有那样广泛而强烈的反响。从对自身残疾的思考生发开去,……因此,地坛是他个人的救赎之所,而他从这里获得的觉悟,也成为了读者寻求自身的超度的一种导引,一个力量之源,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不可能来到这座园林可知,史铁生从地坛获得的感悟不仅救赎了自己,也成为了读者寻求自身超度的一种导引和力量之源。由原文我不知道,它是否预示着上个世纪90年代文学开始了对于灵魂审视、对于命运思考的深入化。十分确凿的是,作家韩少功敏锐地意识到了它的价值,当时就说过一句大意如此的话:即便整个1991年只有这一篇作品,这一年也是中国文学的丰年可知,以《我与地坛》为代表的文学创作,促进了上个世纪90年代文学对于灵魂的深入审视,对于命运的深刻思考。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句子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朵,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把《我与地坛》比喻成花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充分肯定了这部作品的巨大价值,就像韩少功所说即便整个1991年只有这一篇作品,这一年也是中国文学的丰年,足见其价值的巨大。炼狱的黑暗和天堂的光亮构成对比,突出了史铁生经历苦难之后,取得成就之大,在他独自摇着轮椅走进这个园子15年之后,他拿出了这一篇《我与地坛》。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我与地坛》的由衷赞美,以及对史铁生与苦难顽强抗争的敬佩之情。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右监门卫大将军是个完整的官职名,不可拆开,据此可先排除CD两项。及代是时间状语,应单独成句,在其后断开,排除A项。

故选B

翻译为:于是将八个军阵改为两个大阵,前后互相呼应。三次交战,大败敌军。赵延进凭借军功升任右监门卫大将军、知镇州。等到赵延进要被替代的时候,几千官吏百姓守在城门口希望他能留任,皇帝下诏允许他再留任一年。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淹死百姓”“经常错误,原文是害民田,不是淹死百姓;原文是常兴工修护,延进累石为岸,不是赵延进经常召集役工用石头垒成堤岸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

得分点:

1,率领;,让、使;从事,行事。

2,驻扎;, 登;,绵延不断

参考译文:

赵延进,是澶州顿丘(按:今河南清丰县)人。他的父亲赵晖,是周太子太师。后汉末年,赵晖担任凤翔节度使,还没有到达军镇就职,王景崇占据城池反叛了,朝廷命令赵晖担任都招讨使去攻打他。这时候赵延进十八岁,多次充当军队的先锋。景崇被平定,赵晖调任到宋州,赵延进亦随父亲一起过去并担任牙职,后来改任荣州刺史。睢阳有几百个强盗,各自拥立首领,成为百姓的祸患。赵延进领父命,带领牙兵一千多人去平乱,全部擒拿并杀死了他们,朝廷下诏书褒扬赞美他。宋朝初年,赵延进升任右羽林军将军、濠州都监。赶上征伐后蜀,因为襄州正当川路的水陆要道,就任命赵延进做了钤辖(按:武官)、同知州务(按:知州副手)。后蜀被平定,专门负责郡务。汉江水年年毁坏堤坝,危害民田,经常征召工役修理维护,赵延进垒石为堤岸,就杜绝了它的祸患。入朝做了两浙、漳泉国的信使。太平兴国年间,大军平定并州,讨伐幽蓟的时候,赵延进都是做攻城八作壕砦使(按:负责后勤的官职)。太宗曾经下诏督造炮具八百副,期限是半个月,而赵延进八天就完成了任务。太宗亲自试用合格,非常高兴。辽国人侵扰边境,朝廷命令赵延进与崔翰、李继隆率领八万兵马抵御他们,皇帝赐予阵图,分为八阵,让他们按阵图行事。军队驻扎在满城,辽国骑兵蜂拥而至,赵延进登高而望,辽军东西绵延布满山野,看不见他们的边际。崔翰等正在按图布阵,阵与阵之间距离百步,士兵们疑惑畏惧,毫无斗志。赵延进对崔翰等人说:现在敌兵这么多,而我军分散零星布阵,这形势相差太大,敌人若挟持我们,我们将靠什么自救呢?不如合兵一处进攻他们,才可以决一胜负。主上把边防大事委托我们这些人,是期望能打败敌人啊。违背命令但获得胜利,不是还强过战败而使国家受辱吗?崔翰等人说:万一打不赢,那可怎么办呢?赵延进说:倘若失败,我独自承担这个责任。于是将八个军阵改为两个大阵,前后互相呼应。三次交战,大败敌军。赵延进凭借军功升任右监门卫大将军、知镇州。等到赵延进要被替代的时候,几千官吏百姓守在城门口希望他能留任,皇帝下诏允许他再留任一年。淳化初年,飞蝗不入邓州境内,朝廷下诏褒扬他。咸平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左武卫上将军。赵延进形貌俊秀严整,涉猎经史,有勇有谋,士流因此赞赏他。赵延进的妻子就是淑德皇后的妹妹,所以在显德、兴国年间,很是被当做心腹任用。儿子赵昂,太平兴国二年考中进士,官至户部郎中、直昭文馆。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其中包括:1、诗词语言的理解和把握;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3、情感的把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C项,想象着朋友离去错。本句写的是:船走了,令人难以忍受,是摇橹传来的欸乃之声。本句是实写朋友走后的场景,而非虚写。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比较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和写景抒情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其次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还要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注意要求分析相同点还是不同点,运用先分析相同点,再分析不同点的思路来答题。其次要结合诗歌所写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中体现其相同点或不同点。然后组织答案时,应先指出其所用手法,继而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

相同点:抒情方式和表达效果相同。都是融情于景,以景作结,本诗写乱山遮隔无重数是融情于景,以景作结,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也是融情于景,以景作结;效果都是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不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借景物描写委婉含蓄的表达。

抒发的感情相同。因为都是送别诗,两者都抒发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无限深情,表达了不忍朋友离去的心情。

不同点:

所写之景的虚实不同。杨词的乱山遮隔无重数,所写是虚景,是想象之景。想象着分别之后,友人回望之时远山重重,遮隔无穷,借以表达对朋友的无限深情。李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写是实景,是眼前之景。孤帆渐远渐小渐无,只见长江滚滚东流,描写的是朋友离去后我眼中的所见之景。

写景抒情的角度不同。杨词从对方(朋友)角度人手,把离别之恨和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写乱山像屏障挡住您的视线,看到的只有数不尽的山峰,是从对方视角写。李诗写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的是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借助典型意象表达自己在江边站立时间之久,从而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谊,是从自己的角度来写的。

【点睛】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习惯于单首诗歌的欣赏,往往忽视了多首诗歌的比较鉴赏。这是因为比较鉴赏并非每年必考。其实,诗歌鉴赏是多维度的,比较鉴赏更是诗歌鉴赏的较高境界。掌握了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再来进行单首诗歌的鉴赏,事半而功倍;反之,则事倍而功半。

17题详解】故木受绳则直    (2).金就砺则利    (3).桑之未落    (4).其叶沃若    (5).嘈嘈切切错杂弹    (6).大珠小珠落玉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沃若”“

18题详解】①“布局改为构想②“以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改为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④“森林覆盖改为森林覆盖率⑥“首次在国家改为在国家首次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句中的福建省就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布局动宾搭配不当,应将布局改为构想或将提出改为实施

句中的以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结构混乱,可改为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

句,森林覆盖连续40年保持全国第一不合逻辑,森林覆盖无法进行比较,不可能保持第一,可将森林覆盖改为森林覆盖率

句中的首次在国家语序不当,可调整为在国家首次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下定义,可以按照下定义的格式来压缩,如一分钟试卷……的一种测试形式。明确句子主干后,还要抓住关键词语如课堂重点、难点、疑点为测试内容的等。

考点: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0题详解】例文:

悦纳无用之美

在唯有用马首是瞻的当下,人们不断地丢弃所谓的无用之学:拗口陈旧的文言诗书不再使人手不释卷,铁马冰河再也踏不入今人的梦境,礼仪教养和公益活动往往被视为浪费脑力体力的无用之学、无用之事……然而静言思之,无用之学是否真正无用?

抱怨声中,我们总是会听见无用功这三个字,这似乎已是现代生活的常态:诗书国学,除去考卷上寥寥几题,其余都是无用功;礼仪教养,除去饭局上应付长辈上司,剩下都是无用功;公益活动、社会实践,若不是计入学分档案,那都是无用之举。刘瑜曾在一篇文章中统计过,从图书馆借来的上百本书里,粗翻过的大约几十本,记住内容的不过才几本,而真正有用的,不过一两本而已,其中的无用功令人不禁长叹一声。种种现象引人深思:难道这世间与生俱来那么多无用之举?其实不然,无用的形象,只取决于你观察的角度。

无用之美往往在骨不在皮。之所以让无用功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究其原因,还是人们选了一个肤浅的角度。今人眼中,无用有用的界限往往是功利性的。有用的事物例如钱财名利,甚至于应考方法、交际手段,都像是表面华丽,散发着诱人香气,还有那色彩艳丽的浆果,即使饱含毒素也依旧诱人;而无用的事物往往是牡丹旁的莲花,孤高的气息只能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也就难怪有人会发出世人甚爱牡丹的感慨。何方国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人们戴着名为功利的有色眼镜,自然也就难以窥破无用的美。

悦纳无用之美要求人们在通过有用得到物质上的富足后,更进一步追求无用的精神富足。有用之美在于你能够得到更广阔的平台和机会,而无用之美则让你的精神拥有诗意的栖居。从此黄昏有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梦境有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喧嚣,为人处世多了不学礼无以立的修养,生活中多了一份公益实践中滋养出的温暖与知……悦纳无用之美,其实是悦纳了一件何其珍贵的精神珍宝。

无用之美之于有用,如同茫茫夜空中的一轮白月光。悦纳无用之美,让喧嚣的尘世得以安宁,漂泊的灵魂得以栖居。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为材料作文。

审题:先要提炼出材料中的三个概念:无用”“有用大用。其一,可以分析有用无用的辩证关系,同一件事物或一个人,有些人看来有用,有些人看来无用,或者在此时无用,在彼此有用。世俗所谓的有用,不一定是真的有用,而世俗说的无用,可能关键时候有大用。其二,可以谈无用大用之间的联系。中国人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判断有用还是无用,这就排斥了看不见的精神世界。所谓无用之用,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世界的一切。全文可就为什么人们不知无用之用展开,谈无用之用的内涵,谈无用之用才是真正的大用。

参考立意:无用实为大用;要用发展的眼光看有用”“无用;善于发现无用之美等。

素材:

1.美国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曾言:美好的本质正是无用。放眼天地,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无一不是世俗意义之无用,而又有超脱世俗之美好。可见无用即是有用。

不用汇聚,即为大用。无用之所以无用,或许只是应用处小到微不足道,但诚如熊培云言,不能因为一根稻草不是最后那一根压倒骆驼的稻草,就说他没有重量。在人际交往中,每一丝善意都是一-根稻草;在社会变革中,每一份努力都是一根稻草:在人类进步中,每一个人都是一根稻草。或许它是人性善的源泉,或许它会带来全新的社会,或许它代表着全人类的大彻大悟。可即使它什么也不是,也绝不能否定这份无用的价值,因为这份无用随时会变成大用,而那一份大用,正因为下面千千万万份无用的积淀。故而绝不能因为无用而放弃,因为无用汇聚即为小用,小用汇聚可成大用。

有用的背后是功利主义,当一个人说出有用或者无用这个词时,就意味着他在评估,在计较。这个用处或大或小,都算不上大用。因为当人以有用与否作为价值准则时,无论他的选择如何,其动机都已经变了质。正如为了学分而参加公益活动,为了写论文而阅读,只要有功利性的动机,既使收获等量甚至更多的成果,果实也远不如在自然状态下来的甘甜。真正的大用,永远不是有用的积累,而诞生于无用之中。不计较有用与否,才能在公益活动中吸取善泉而非死水,在阅读中嗅觉书香而非墨臭。只有放下了的束缚,才能接近无用的真谛。

 亚里士多德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可分为两部分,以功利为目的的,和以美为目的的。前者被大多数人认为有用,后者则被认为是虚的、飘的、矫情的和无用的。我想说,美即使或许没有使用价值,但它有价值,它有它无用之美。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标题悦纳无用之美。开头可以列举一些人们不断地丢弃所谓的无用之学,引发思考“‘无用之学是否真正无用。然后分析,得出结论“‘无用的形象,只取决于你观察的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无用之美往往在骨不在皮,之所以让无用功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究其原因,还是人们选了一个肤浅的角度;悦纳无用之美要求人们在通过有用得到物质上的富足后,更进一步追求无用的精神富足等。最后可以总结,呼应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