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全)
2020年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杭江之秋
傅东华
从前谢灵运游山,“伐木取径,从者数百人”,以致被人疑为山贼。现在人在火车上看风景,虽不至像康乐公那样杀风景,但在那种主张策杖独步而将自己也装进去做山水人物的诗人们,总觉得这样的事情是有伤风雅的。
不过,我们如果暂时不谈风雅,那么觉得火车上看风景也有一种特别的风味。
风景本是静物,坐在火车上看就变动的了。那风景会移步换形,供给你一套连续不断的不同景象,使你在数小时之内就能获得数百里风景的轮廓。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做题材的小说,它是有情节的,有布局的——有开场,有Climax也有大团圆的。
新辟的杭江铁路从去年春天通车到兰溪,我们的自然文坛就又新出版了一部这样的小说。批评家的赞美声早已传到我耳朵里,但我直到秋天才有工夫去读它。然而秋天是多么幸运的一个日子啊!我竟于无意之中得见杭江风景最美的表现。
秋是老的了,天又下着濛濛雨,正是读好书的时节。
从江边开行以后,我就壹志凝神的准备着——准备着尽情赏鉴一番,准备着一幅幅的画图连续映照在两边玻璃窗上。
萧山站过去了,临浦站过去了。这样差不多一个多钟头,只偶然瞥见一两点遥远的山影,大部分还是沪杭路上那种紧接地平线的平畴,我便开始有点觉得失望。于是到了尖山站,你瞧,来了——山来了。
山来了,平畴突然被山吞下去了。我们夹进了山的行列,山做我们前面的仪仗了。有时你伸出手去差不多就可摸着山壁,但是大部分地方山的倾斜都极大你虽在两面山脚的缝里走,离开山的本峰仍旧还很远,因而使你有相当的角度可以窥见山的全形但是哪一块山肯把它的全形给你看呢?哪一块山都和它的同伴们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搂抱,或者叠股有的从她伙伴们的肩膊缝里露出半个罩着面幕的容颜,有的从她姊妹行的云鬓边透出一弯轻扫淡妆的眉黛。浓妆的居于前列,随着你行 程的弯曲献媚呈妍;淡妆的躲在后边,目送你忍心奔驶而前,有若依依不舍的态度。
于是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突然间,我们车上的光线失掉均衡了。突然间,有一道黑影闯入我们的右侧。急忙抬头看时,原来是一列重叠的山嶂从烟雾迷漫中慢慢地遮上前来。
这时最奇的景象,就是左右两侧山容明暗之不一。你向左看时,山的轮廓暧昧;向右看时,却如几何图画一般的分明。你以为这当然是“秋雨隔田勝”的现象所致,但是走过几分钟之后,暧昧和分明的方向忽然互换了,而我们却是明明按直线走的。谁能解释这种神秘呢?
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幕开之后,就见两旁竖着不断的围屏,地上铺着一条广漠的厚毯。围屏是一律浓绿色的,地毯则由黄、红、绿三种彩色构成。黄的是未割的缓稻,红的是养麦,绿的是菜蔬。可是谁管它什么是什么呢?我们目不暇接了,这三种彩色构成了平面几何的一切图形,织成了波斯毯、荷兰毯、纬成绸、云霞缎……上一切人类所能想象的花样,且因我们自己如飞的奔驶,那三种基本色素就起了三色板的作用,在向后飞驰的过程中化成一切可能 的彩色。浓艳极了,富丽极了!我们领略着文艺复兴期的荷兰的画图,我们身入了《天方夜谭》的苏丹的宫殿。
而且水也出来了。一路来我们也曾见过许多水,但都不是构成风景的因素。过了郑家坞之后,才见有曲折澄莹的山涧山溪,随山势的纾回共同构成了旋律。杭江路的风景到郑家坞而后山水备。
于是我们转了一个弯,就要和杭江秋景最精彩的部分对面——就要达到我们的Climax了。
苏溪!——就是这个名字也像具有几分的魅惑,但已不属出产西施的诸暨境了。
既有定形,就有尽处,有尽处就单调了。你站在这个地方,你是要对几何家的本身也发生怀疑的。你如果尝试说:在某一瞬间,我前面有一条路。左手有一座山,右手有一条水。不,不对;决没有这样整齐。事实上,你前面是没有路的,最多也不过几码的路,就又被山挡住,然而你的火车仍可开过 去,路自然出来了。你说山在左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背后;你说水在右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面前。因为一切几何学的图形都被打破了
寻常,风景是由山水两种要素构成的,平畴不是风景的因素。所以山水画者大都由水畔起山,山脚带水,断没有把一片平畴画入山水之间的。在这一带,有山,有水,有溪滩,却也有平畴,但都布置得那么错落,支配得那么调和,并不因有平畴而破坏了山水自然的结构,这就又是这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
此后将近义乌县城一带,自然的美就不得不让步给人类更平凡的需要了,山水退为田畴了,红叶也渐稀疏了。不过,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
(有删改)
(注)①Climax:英语,高潮。②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竞怎样:杭江铁路全长三百多公里,其中兰溪至江山一百多公里当时尚未完成。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谢灵运式的“伐木取径”“策杖独步”漫游山川,固然有野趣、有韵味,然而,现代人坐在火车上看风景,却也独创一格,别有风味。
B. “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在细雨蒙蒙中,在光影的作用下,山体倏忽交替着“暖昧和分明”,刚劲俊朗,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C. “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构成“中古浪漫剧”的是浓艳的色彩和由它们涂抹而成的浪漫情调。
D. 作者情感随着列车的行进而起伏激荡,由欣喜、惊诧,到振奋、折服……令未曾目睹这一带秋景 的读者心驰神往,如临其境,如见其貌。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写“在火车上看风景”,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本文描述的正是乘坐在疾驶的列车上所见的杭江铁路沿线自然风光。
B. 风景是静的,火车是动的,作者所描写的动静结合所构成的连绵风景画,提供了一般游记作者所不曾提供的观感和审美体验。
C. 文章写山、水、平畴等,作者以其博学多才和深厚文学底蕴,恰当运用抑扬手法,以艺术家眼光,欣赏和描摹眼前掠过的景物。
D. 杭江路沿线多山,而作者也特别钟情于山。因此,本文几乎花了二分之一的篇幅描写这里的山峦风光,而且角度多变,手法不同。
3. 请简要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 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登泰山记
登泰山不难,不必有什么登山装备,最多在山门那里花几元钱买根手杖。泰山的一个意思,就是任何人都可以登上去。《字汇》中记录:“泰,安。”庄子曾说:“宇泰定者,发乎天光。”此山如果不泰,而是奇险危绝,那么多数人会爬不上去。所以说,登泰山是一种赶庙会式的活动,扶老携幼,浩浩荡荡、摩肩接踵,不是去探险,而是回家,回到某种永恒的怀抱之中。
泰山本来也是舒缓陡峻地势不同。登山的石阶一修,山势也就变成了直达山顶的陡坡,省略了原始山路的七弯八拐,时间也快多了。但许多路段很无趣,石阶一蹬接着一蹬,登山者喘气喘得像是在参加奥运会,年轻人还要比赛,最短时间抵达山顶成了登山唯一目的。我估计孔子当年登山,必是依着山势往上,“仁者乐山”,乐的就是它是山。山有山的路,要在林泉松壑之间绕行,顺着地势:它高你高,它矮你矮,它平你平,它陡你陡;它雾出高岫,你拨雾而深,它泉过低谷,你涉水而湿。要像水一样地顺着山之路,而不是一条强行霸占的直线。泰山没有这种直线,登顶也不是唯一目的,对山势本身的体会才是登山之乐。
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泰山在孟子那里,不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山,而是一座圣山。这就给我一种印象,泰山似乎是寸草不生,只有石刻、不朽的文字和神迹。我要为泰山准备的不是脚底板而是磕膝头。
当我在一个春天抵达泰山时,发现它其实草木葱茏,流水潺潺,山谷苍翠,雾去云生,真是一座可以颐养生命的灵山。齐鲁大地上出现这样一座天赐的花果松柏清泉美石之山,那就不仅是给养,也是启示。世界已经如何,世界应当如何,泰山是一种准绳。道法自然不是乱法,法的是泰山。这就是泰。
如果把满山的苍松比作笔,把满山的巨石比作墨,那么登泰山就像是在文房四宝中行走,何况历代文人还在山石上刻了那么多字。在石头上刻字是大事,那石头本是黑暗之身,字一旦镌入石皮,石头就被文身了,文明了,被文照亮了。石头本来不朽,但现在升华到更高层次的不朽,在我们这些一代代生下来又死去的人群中不朽了。
每一代人都知道泰山石刻,登泰之路简直就是一部中国书法史。山脚是近代的,力道气息奄奄;到了山顶,写字的是秦朝的李斯,遒劲刚健。内容也不同,近代的文人,小聪明多,有个秀才题在岩石上的字是“虫二”。同行中有智者,猜出是“風月无边”。山顶李斯的字,意思看不明白了,只剩越发苍凉雄劲的一笔一画,似乎上天被这文字的神力感动,风吹雨刷,雷摹电刻,日日夜夜跟着描画。
一路上的文人刻字,大都在歌颂孔子。我以为山顶大约也是孔庙独尊,却不独有孔庙,还有佛寺、道观、土地庙、祭天台……并未独尊孔子,泰山依然诸神共处,这也是泰山一泰。香火最旺的是泰山奶奶庙,孔庙反倒冷清。另一个热闹处是皇帝祭天地,就是泰山海拔最高的几块石头,盖了庙围着。从前,天子在此设坛,跪在石头上,在泰山这离天最近的地点,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有限。现在的守庙人在石头周围围起一圈,供游客朝这些石头扔钱币,挂铜锁,意思是获得好运长久财源旺盛。黄澄澄的铜锁灿烂刺目,白花花的镍币堆成几座小丘,压住了泰山极顶。上山途中我曾想到四个字——登泰仰丘,却没料到此丘不是彼丘。
下山时瞥见路边有牌子指出通往经石峪的路,就离开直线拐进去了。这是古代的小路,顺着山势走。松老横,鸟霸道,雾厚,苔滑,没遇见什么人。谷底是一大片平坦的花岗岩 ,《金刚经》就刻在上面。这是山瀑流经之地,经文大多数时候藏在流水下面,只在枯水期才偶尔露出。经文清晰可见,雄劲飞扬,仿佛刚刚镌入。不知道是谁写的,书者已逝,继续将这些字往深里刻或者磨去它的,乃是泰山。
沉默良久,咏而归。
(取材自于坚同名散文,有删改)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现代人为节省时间,修建了直达泰山山顶的石阶,这使登山变得无趣。
B. 久负盛名且数量众多的泰山石刻,从侧面呈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C. 孔子登泰山后发出“小天下”的感慨,将泰山推到了文化圣地的高度。
D. 由于泰山顶上孔庙冷清又败落,作者对自己此次的泰山之行极为失望。
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作者看来,登泰山就应该依山势而行,尽享攀登过程的乐趣,而不能只在意于是否以最短时间实现登顶。
B. 受泰山的厚重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作者内心对泰山充满敬畏,这种沉重的压迫使他感觉自己无法面对泰山。
C. 泰山的石刻作品在形成时间、内容风格等方面各不相同,对其中艺术变化的解释,折射出欣赏者的审美趣味。
D. 文中写《金刚经》石刻的书写者已逝,然而经文仍清晰可见,流露出一种生命短暂而文化光芒永恒的思考。
7. 文中说:“那石头本是黑暗之身,字一旦镌入石皮,石头就被文身了,文明了,被文照亮了。”如何理解文中这句话的含意?
8. 在文中,“登泰山”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 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9.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10.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11.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徽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赵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候,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散。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质舒知去辛罢敞不忍言出土争临城死故如子为父弟为见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虫出:指死不得葬。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B. 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C. 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D. 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者,既可以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也可指德高望重的人。
B. 赭(zhé)衣,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又指囚犯,罪人。
C. 拜,是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表授予官职的有“授”、“除”等;表罢免官职的有“罢”、“免”、“拜”等;表提升官职的有“拔”、“迁”、“左迁”等。
D. 先帝,是尊称在位帝王已死的父亲。
1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田叔为人严谨廉洁乐观,喜爱与他人交往。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 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手下人听从赵王的制止,但赵王也因此获罪于高祖。
C. 孝文帝知人善用。在与田叔的交谈时,了解孟舒是忠厚的人,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D. 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
(2)“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感春(分司东都作)①
韩愈
辛夷花房②忽全开,将衰正盛须频来。
清晨辉辉烛霞日,薄暮耿耿③和烟埃。
朝明夕暗已足叹,况乃满地成摧颓。
迎繁送谢别有意,谁肯留恋少环回④。
[注]①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韩愈因受谗言诽谤,自请分司东都。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洛阳)任职者,称为分司。所任之职多为闲职。②花房:花冠,花瓣的总称。③耿耿:微明貌。④环回:盘桓,徘徊。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说辛夷花开了,要经常来观赏,因为现在辛夷花开正盛但将会衰败。
B.清晨辛夷花在烛光和霞日的共同映照下光彩熠熠,傍晚却因烟埃而微明。
C.颈联承接颔联之意又进一步,想象辛夷花衰败之最象,那会更令人感叹
D.全诗将现实的辛夷花盛开与未来的辛夷花颓败作对比,表现出感春之意。
17.古人认为诗歌应有“味外之旨”,请结合全诗分析尾联的“味”和“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在《六国论》中评论六国灭亡的历史,指出了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的一句是“__________”。
(4)苏洵《六国论》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5)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认真观察下面一幅漫画,按要求答题。
(1)给漫画拟写-一个标题。要求切合漫画含意,不得用“无题”做标题。
(2)用一句话说出漫画的寓意,不超过2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南粤中学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分析报告。下图是文佳同学语文分析报告的部分内容,请据此补出对话空缺处的文字。要求:语言连贯得体,每处不超过20字。
文佳:老师好,从学习分析报告看,我三次的阶段学习评价都没有达到目标,我是否要在作文上花更多的时间,您能给我提些建议吗?
刘老师:从图上看,你努力的主要方向并不在作文。你看看真正的短板在哪里呢?
文佳:哦,①_________,需要加倍努力
刘老师:对的,“语基不牢,地动山摇”。你再看看,还存在什么问题呢?
文佳:让我仔细看看,②________,还要加强
刘老师:成绩时高时低,你要在这个板块多下点功夫
文佳:谢谢老师!我明白了,原来学习不能只盯着分数,关键是③__________。
刘老师:没错,学习要有的放矢,科学分析。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作家克里腾登写过一篇题为《母亲的价格》的文章,指出如果母亲的日常工作可获薪水,合理的年薪约为六万美元。母亲们做这些工作,做得细腻,做得纯粹,乐此不疲,头发做白了,腰做弯曲了,眼睛做昏花了,她们也毫无怨言。子女们在享受母爱的同时,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欠下了母亲那么巨大的一笔薪水。
其实,不管是母爱、父爱,还是其他亲人、老师对我们付出的爱,都无法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只有我们懂得珍惜,才会真正体会其价值。
请以“珍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刚劲俊朗,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理解错误。应为“变幻莫测,给人以神秘感和朦胧美”。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恰当运用抑扬手法”说法错误。本文中,作者对山水等风光的描写,一直都是以欣赏与喜爱的语气来摹写的,并没有“抑”的部分。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线的句子“哪一块山都和它的同伴们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搂抱,或者叠股有的从她伙伴们的肩膊缝里露出半个罩着面幕的容颜,有的从她姊妹行的云鬓边透出一弯轻扫淡妆的眉黛。浓妆的居于前列,随着你行程的弯曲献媚呈妍;淡妆的躲在后边,目送你忍心奔驶而前,有若依依不舍的态度”中,“并肩”“交臂”“搂”“躲”“目送”等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或者……或者……或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两种手法的运用,赋予山以人的情感、神态、动作,生动的写出了群山的连绵簇拥,姿态万千,以及作者对动态的山的喜爱之请。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段落作用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否可以删去,并说明原因。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表明观点,回答可以或不可以都行,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观点一:不可删去。
从结构上看,本段中“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气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与开头中“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做题材的小说”相照应,收束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
从内容上看,“山水退为田畴了,红叶也渐稀疏了”书写了铁路沿线秋景的壮美,表现了作者对杭江之秋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突出文章主题;
从读者的角度看,“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留下悬念,给读者以遐思的空间,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观点二:可以删去。
从结构上看,倒数第二段中,“在这一带,有山,有水,有溪滩,却也有平畴,但都布置得那么错落,支配得那么调和,并不因有平畴而破坏了山水自然的结构,这就又是这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与与前文的“平畴”“山”“水”等相照应,总结全文,文章结构已经谨严完整,故可以删去。
从内容上看,倒数第二段“有山”“有水”“有平畴”“错落”“调和”等,流露出作者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更为直接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从表达的效果上看,倒数第二段中“不是风景的因素”“是这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行文上造成反差,在本段结束全文,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令人回味。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散文的内容、写法等的能力。
A.“为节省时间”错,原文是“登山的石阶一修,山势也就变成了直达山顶的陡坡,省了原始山路的七弯八拐,时间也快多了”,可见修石阶客观上使得登山时间缩短,但节省时间并不是修石阶的目的,修石阶是为了方便游客登山。
C.“孔子登泰山后发出‘小天下’的感慨”错,原文是“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可见发出“小天下”的不是孔子而是孟子。
D.“作者对自己此次的泰山之行极为失望”错,原文是“香火最旺的是泰山奶奶庙,孔庙反倒冷清”,作者只是客观叙述,并没有表现出“极为失望”。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这种沉重的压迫使他感觉自己无法面对泰山”错,原文是“我要为泰山准备的不是脚底板而是磕膝头”,表达的是对泰山的敬仰,而非“无法面对”。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理解句子含义,要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来分析。此句表达的是泰山石刻的价值和意义。作者说“那石头本是黑暗之身”,是说石头原本是没有意义没有生命的;而一旦刻上了字,“石头就被文身了,文明了,被文照亮了”,“文明”是指石头有了价值和意义,呈现出历史的轨迹;“照亮”是说泰山石刻的文化光彩使得泰山本身受到了敬仰,也使得中国书法得到世人的瞩目和认可。此句强调了在石头上镌刻文字,使石头折射出历史的光彩,彰显了泰山的文化影响,也光大了泰山以及中国书法文化的意义。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分析鉴赏写作主题的能力。
作者登泰山的思考贯穿于全文之中,随着作者的游踪而变化,因此考生要分析出作者的游踪,看看作者都看了泰山的哪些地方,对什么内容有所思考,从而找出表现作者思考的句子加以概括。
文章开头说“登泰山是一种赶庙会式的活动,扶老携幼,浩浩荡荡、摩肩接踵,不是去探险,而是回家,回到某种永恒的怀抱之中”,可概括出“登泰山是回到一种永恒的怀抱之中”;
接着,作者感慨于泰山修的石阶,将这样的登山与孔子登山进行对照,从而引发作者的思考,“登山的石阶一修,山势也就变成了直达山顶的陡坡,省略了原始山路的七弯八拐,时间也快多了。但许多路段很无趣”“我估计孔子当年登山,必是依着山势往上,‘仁者乐山’,乐的就是它是山。山有山的路,要在林泉松壑之间绕行,顺着地势”“泰山没有这种直线,登顶也不是唯一目的,对山势本身的体会才是登山之乐”等,可见作者的思考是登山应该尊重泰山的自然属性;而对于泰山的文化属性,作者的思考是“如果把满山的苍松比作笔,把满山的巨石比作墨,那么登泰山就像是在文房四宝中行走,何况历代文人还在山石上刻了那么多字”“每一代人都知道泰山石刻,登泰之路简直就是一部中国书法史”,可见作者的思考是登山应该尊重泰山的文化馈赠;
作者看到的石刻“山脚是近代的,力道气息奄奄;到了山顶,写字的是秦朝的李斯,遒劲刚健。内容也不同,近代的文人,小聪明多……”,作者的思考是“泰山文化的发展要克服一种急躁和功利”;
当作者以为山顶应该只有孔庙的时候,发现“却不独有孔庙,还有佛寺、道观、土地庙、祭天台……并未独尊孔子,泰山依然诸神共处”,作者思考的是“泰山文化的包容性显示了泰山文化的博大”;
作者还发现“香火最旺的是泰山奶奶庙,孔庙反倒冷清。另一个热闹处是皇帝祭天地……现在的守庙人在石头周围围起一圈,供游客朝这些石头扔钱币,挂铜锁,意思是获得好运长久财源旺盛。黄澄澄的铜锁灿烂刺目,白花花的镍币堆成几座小丘,压住了泰山极顶”,作者的思考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正在面临衰落的危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⑤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⑥段“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⑥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⑰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1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子意思是:匈奴冒顿单于刚收服了北方少数民族,前来侵犯边界,孟舒知道士卒都很疲惫,不忍心说出战,士卒据城拼死抵抗,如同孩子为了父亲,弟弟为了兄长,因此死的人有几百。
“来为边害”承前省主语“冒顿”,“为边害”是谓语,意思是“冒顿单于前来侵犯边界”,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孟舒”作“知士卒罢敝”的主语,不能分开,排除AB项;“死敌”是拼死抵抗的意思,表现的是将士们的英勇,所以“死敌”要与“士争临城”连在一起,不能断开。“子为父”“弟为兄”结构相同,中间断开,排除C项。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表罢免官职的有‘罢’、‘免’、‘拜’等;表提升官职的有‘拔’、‘迁’、‘左迁’等”说法错误,“左迁”是贬官,“拜”是授予官职。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手下人听从赵王的制止,但赵王也因此获罪于高祖”说法错误,应该是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才令赵王也因此获罪于高祖。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会”,恰逢;“群臣反者”,定语后置,即“反群臣”,谋反的众臣;“唯”,只有;“系”,被抓。
(2)“长者”,忠厚的人;“固”,原本;“何以”,宾语前置,即“以何”,凭什么;“长”,忠厚;“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判断句,这就是孟舒忠厚的原因。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田叔是赵国陉城人。为人严谨廉洁乐观,喜爱与他人交往。赵王张敖让他做郎中。
汉七年时,高祖路过赵地,赵王张敖亲自拿着案板进献食物,非常有礼貌,高祖很傲慢地坐着骂他。这时赵相赵午等几十人都很生气,对赵王说:“您事奉皇上的礼节很完备了,现在(他)对待您却是这样,我们这些人请求作乱。”赵王咬破手指说:“我们的祖先失去国家,(如果)没有皇上,我们这些人都会死无葬身之地。你们这些人怎么说这样的话?不要再说了。”于是贯高等人说:“王是忠厚的人,不肯违背道德。”最终私下里一起商量弑杀皇上。恰逢事情被发觉,高祖下诏书抓捕赵王及谋反的众臣。于是赵午等人都自杀了,只有贯高被抓。这时高祖下诏书说:“赵地有敢追随赵王的人罪及三族。”只有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身穿囚衣,自己剃光头发,脖上带锁,称自己是赵家的奴仆,贯高的事情弄清楚后,赵王张敖得以释放,王被废掉作了宣平侯,于是向皇上称说田叔等十余人。皇上全都召见了他们,同他们谈话,感到汉朝的大臣没有能超过他们的,皇上很高兴,全都封他们作了郡守、诸侯的谋臣。田叔做了汉中太守十多年。
孝文帝即位后,召见田叔问他说:“你知道天下谁是忠厚的人吗?”田叔叩头回答说:“以前的云中太守孟舒是忠厚的人。”这时孟舒因为强盗进入边塞抢劫,云中情况最严重,被免了官。皇上说:“先帝让孟舒作云中守十多年了,敌人曾一度入侵,孟舒不能坚守城池,无故使战死的士卒有几百人。忠厚的人原本杀人吗?你凭什么说孟舒是忠厚的人呢?”田叔叩头回答说:“这就是孟舒忠厚的原因。贯高等人谋反,皇上发下明确的诏令,赵地有敢追随赵王的人罪及三族。然而孟舒自己剃光头发、脖子带锁,随着赵王张敖到了他去的地方,想要为他而死,自己哪里知道能做云中太守呢!汉和楚相对抗时,士卒都很疲惫。匈奴冒顿单于刚收服了北方少数民族,前来侵犯边界,孟舒知道士卒都很疲惫,不忍心说出战,士卒据城拼死抵抗,如同孩子为了父亲,弟弟为了兄长,因此死的人有几百。孟舒哪里是故意驱赶他们作战呢!这就是孟舒是忠厚的人的原因。”于是(孝文帝)又召见孟舒让他做了云中太守。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项,“辛夷花在烛光和霞日的共同映照下”错,“烛”不是指烛光,而是动词“照亮”之意。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关键诗句的能力。
首先理解什么是“味”和“旨”,所谓“味”,即诗歌的兴味,意境,带给人的感受;而“旨”是指作者想通过诗歌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尾联“迎繁送谢别有意,谁肯留恋少环回”意思是,迎来繁盛的辛夷花与送走凋谢的花朵,让人心中别有一番滋味,谁又肯为了这凋谢的辛夷花而稍微回环留恋呢?透露出诗人对辛夷花无人欣赏的惆怅之情;
“旨”结合注释“韩愈因受谗言诽谤,自请分司东都。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洛阳)任职者,称为分司。所任之职多为闲职”可以看出,诗人感慨辛夷花无人欣赏,实际上也是在为自己的命运感慨伤怀,借物抒情,抒发自己受到诽谤,不得重用的抑郁愤懑之情。
【18题详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2).使我不得开心颜 (3).忽魂悸以魄动 (4).恍惊起而长嗟 (5).弊在赂秦(也) (6).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7).是又在六国下矣 (8).忧劳可以兴国 (9).逸豫可以亡身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摧”“魂”“悸”“魄”“恍”“嗟”“弊”“赂”“逸豫”。
【19题详解】
(2)对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或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就能消除分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描述漫画内容、探究漫画寓意的能力。此类题要求用概括性的语言,揭示漫画主题,指出漫画的弦外之音,概括漫画给人的思考和警示。首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要注意: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
该漫画左边的男人从自己的角度观察,看到了脚下是个“6”字,而同一个字,站在右侧的男人从他的角度观察,看到了脚下的是个“9”字,由此可知,对于同一个事物,因为人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另外也告诉我们,如果观察事物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话,就会得出一样的结论。故该漫画的标题可以确定为:仁者见仁。寓意为:对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或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就能消除分歧。
【20题详解】我的语言运用成绩离达标还差很多 (2).我的现代文阅读成绩不稳定 (3).找准提升的主要方向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以及表格转换成文字的能力,答题的时候要注意题目要求(含字数)。补写时注意所给语境,,即上下文。表格即数据统计,注意数据的统计项目。要对数据做归类,性质相同的数据统计到一起。数据抓大放小,寻找规律、发现问题。找出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表达中不出现具体数字。针对问题,探究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本题题干为“南粤中学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分析报告。下图是文佳同学语文分析报告的部分内容,请据此补出对话空缺处的文字。要求:语言连贯得体,每处不超过20字”。三个空比较简单,第一个只要抓住5个方面的最突出(大或者小)的数字进行概括即可,可见语言运用达标最差,再结合下文语境也可以验证——“对的,‘语基不牢,地动山摇’”;第二个问题退而求其次即可,应该是“现代文阅读”;第三空根据前语境“你努力的主要方向并不在作文”和后语境“有的放矢”,可见找准目标方向的重要性。
【点睛】图文转换题的解题思路:①在读懂图表上下功夫。无论是图文转换还是表文转换,甚至徽标转换,前提、要点都在一个“读”上。单就表文来说,要做好“读”的工作,须先有个整体把握,即对表头、表中文字、表脚(包括图示)有个综合把握。其次要根据“表”的不同特点去读。表格式要兼顾表格中的多个要素,尤其是“多”“少”这两头;坐标曲线类要抓住曲线变化的特点;柱状饼状类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其变化情况。再次,特别关注数据,数据是表类最重要的要素,数据的变化、数据间的比较最能反映出表中的问题、观点。②注意答题表述细节。如数词的运用,善于从纵向、横向、斜向等角度综合分析。
【21题详解】例文:
珍惜母爱
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一般人都能体会到,感觉到,但如何珍惜?这要随着我们的一点点长大,方才知道。
有这么一则广告:讲的是孩子童年时,总要被母亲带着。任何事都是依靠母亲才能完成;青少年期,有了自己的想法,在对待某件事时,总会与母亲产生分歧,但由于母亲袒护子女,他们总会对母亲发脾气;中年时,自己扶着母亲,在小路上散步,最后的结束语是:珍爱母亲。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经过这一关,我们现在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考虑问题总是从一方面考虑,思想独立和易冲动是我们的特点,总是爱和母亲在某件事上吵吵,但仔细想想,母亲每时每刻都关爱着我们,无怨无悔。母子之间代沟难免,但一定要理解母亲对待我们的心意--出发点是好的,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去年暑假,作业完成的较早,于是召集了几个人小伙伴踢踢足球,没想到却一发不可收拾。每天都会踢一踢,每次踢完总会出一身臭汗,汗水浸湿了衣服,回到家冲洗完毕,脏衣服就会随手扔下。但第二天早上起来它们却早已被挂在了晾衣架上,并且洁净如新,这使得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愧疚感。想想过去,母亲总为我们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而我除了破坏力,好像从不知道自己动手整理一下凌乱的房间,家务活理所当然的都推给母亲。母亲总是对我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直到现在,对整个家,对我的爱丝毫不减。再看看现在的我,没事总嫌妈妈唠叨,有时候还反驳,我真是该好好反思反思了。想想母亲为我们默默地付出,真是很惭愧呀!不仅一日不落地准备一日三餐,还十几年如一日地陪着我们起早贪黑,每件事都做得细腻,做得纯粹,乐此不疲。尽管每天下来都是腰酸背痛,但丝毫没有怨言。再看看我们,遇到丁点问题,尝到一点苦头,就马上坚持不住了。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篇新闻:山里的一个孩子,父亲早逝,母亲也抱病卧床长年不起,‘她’一个人从小就挑起了家里的重担,却从没说过一个苦字,自己照顾病床上的母亲,每天为母亲捶背按摩,希望减轻母亲的病痛。母亲也一天天的开心起来。再看看我们,没有为母亲做点什么,还总在生活上寻求母亲的帮助,真是心中有愧呀!
其实在子女享受母爱的同时,不知不觉间,已欠下母亲的太多。但从现在起,我们要珍惜,珍惜母爱,才会真正体会其价值,才会知道我们所付出的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属话题作文。材料中的珍惜,是“珍重爱惜”的意思,人的一生中有许多值得珍惜的对象,关键是作者要选出适合自己的对象来写,这样才能拓展思路,真情表达。
此题的“不管是母爱、父爱,还是其他亲人、老师对我们付出的爱,都无法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只有我们懂得珍惜,才会真正体会其价值。”是关键语句,能提炼出“爱”“珍惜”,题目要求以“珍惜”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我们应该珍惜的爱可以由母爱扩展到“父爱,还是其他亲人、老师对我们付出的爱”,范围可以更扩展,内容可以更丰富深刻。
【立意】从“实(具体)”的对象来写,可以写:珍惜大自然,珍惜环境,珍惜土地,珍惜水资源,珍惜粮食,珍惜动物,珍惜植物,珍惜亲人、朋友……
从“虚(抽象)”的对象来写,可以写:珍惜时间,珍惜今天,珍惜过去的每一天,珍惜荣誉,珍惜幸福,珍惜感动,珍惜灵感,珍惜诚信,珍惜创新精神,珍惜美好的情感,珍惜纯真的友谊,珍惜锻炼的机会,珍惜自己的个性,珍惜自己的思想等等。
【素材】1.有一个农夫临死前,他请来一位哲人并间他:“我一身劳生草草,身心两疲,即还是一无所获,一贫如洗,我这一生是不是徒徒虚度?”哲人只是微笑着说:“如果我用万贯家财和你交换你的儿女妻子,你愿意吗?”农夫很微弱但毅然坚决的说:“我不会同意的。”哲人还是微笑着回答道:“那你又何须苦恼呢?你拥有的是亲人的爱,他们是你最值得珍惜的东西。”农夫释然的笑了,望着在一旁低泣的家人,微笑地闭上眼睛。
农人最终懂得了珍惜的道理,所以他是在快乐中死去的。也许人生就是如此,得到的更多并非意味着真正的幸福,珍惜你所拥有的才是真正的快乐。
“非典”横行的时期,许多社会人士对抗非典作出了贡献,特别是那些在前线工作的医务人员,他们不畏惧被传染,甚至牺牲,尽忠尽责地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悉心照顾病人,即使病倒,依然继续工作。多么令人尊敬,值得人们敬佩的精神啊。他们曾说:“假如我们都畏惧,那么病人又怎么有信心呢?”对,这就是他们心中的火光,支持着他们。珍惜生命,不只是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样也是珍惜别人的生命,医护人员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是不可轻视的。只因他们珍惜生命,才可在这场战役中获得胜利,使许多人脱离病魔的折磨。
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经说过:“你热爱生命吗?那末你就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诚然,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于他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但这种创造的价值却是随时间的延续来实现的。试想,历史上那些为人类创造出许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科学巨匠文艺大师,哪一个不是通过“惜时”把自己的人生体现得丰富而有意义呢?这里我们还是先听听他们自己的体会吧。歌德是举世闻名的大诗人,他的自述是他对时间的认识和感情的最好注脚:“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