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河南滑县三中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全)
2022年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5.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6. 小说的结尾构思巧妙,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4. B
5. ①斯文谦和,穷困落魄:从文章第⑤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⑥段“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穷困落魄的形象;②身怀绝技,隐忍退让:从第⑥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③正直善良,宽容大度: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6. ①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②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④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4. 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B项,“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分析不正确,由下文“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知,华昌付得起钱,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内心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5.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筛选出文中华昌的言行,然后分析概括。华昌“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可以看出他穷困落魄;石钵头当面羞辱华昌,华昌不与他计较,平时对石钵头也是一味避让,绝不与他争执,始终斯文谦和,隐忍退让;听说石钵头为母亲治病需要自己的端砚,华昌丝毫也不犹豫,并说“百善孝为先”,不收石钵头的钱,可见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华昌用双手掰开端砚,可见华昌身怀绝技、
点睛:鉴赏人物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结尾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可从写作手法、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主题表达等角度分析。从写作手法来看,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虽然小说一直在写华昌的隐忍,结尾写到华昌掰开了端砚,出人意料,但这个结尾上文已有伏笔,小说中曾写到“华昌翻阅旧日诗稿”,有“学书学剑两不成”的诗句,可见华昌曾习武。从情节发展来看,结尾出人意料,与上文形成了转折,使小说情节有了波澜。从人物形象来看,华昌能掰开端砚,却一直不与石钵头计较,更突出了华昌宽容大度的特点。从表达主题来看,平时落魄被人欺负的华昌其实身怀绝技,从华昌的身上作者表达了为人应宽容大度的思想,从石钵头身上,小说则传达出应尊重他人的思想主题。
宽容看待“讲史热”
有些数字很神奇,比如人均GDP两千美元。一旦超过了这个数字,国民就好像会突然在一夜之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心自己的过去、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传统。不久前,中国大陆跨过了这条线,于是,原先只是潜流的“国学热”和“讲史热”喷涌而出了。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时段远非理想,但持续热播;相关书籍则长时间地占据各种图书排行榜的前列。各地电视台见贤思齐,蜂拥而起,陆续推出类似的讲史类节目,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历史类书籍原本不易得到出版社的青睐,如今则占据了各大书店的显眼位置。新著撰写不及,旧书纷纷重印。尽管新旧都有良莠不齐的情况,却也搅得出版界热闹非凡。
单就“讲史热”而言,大家的关注点逐渐转移到“究竟应该如何讲史”或“如何才能将历史讲得更好”等问题上来了。这当然是一种有益的思考,很值得欢迎。不过,简而言之,讲史的方法和角度,也不外乎两种而已。
讲法无外乎加法和减法。何谓“加法”?就是在历史事实上增加讲述者个人的看法和阐释,增添以传说或野史为主要形式的“可能性”。用“加法”讲史的好处是,新见迭出,动人心魄;而其风险是流于无根,轻加比附。何谓“减法”?则是通过讲述者的努力,将不实和虚妄的部分从历史事实中隔离开来,展示历史本身的丰富多彩。用“减法”讲史的好处是,言有实据,安稳平实;而其风险是容易寡淡少味,局促拘谨。
角度无外乎由外而内和由内而外。前者站在今人当下的立场上,凭今天推断过去,借今人揣想古人。其好处是历史因此走进当下,被今人理解;而其风险是以今律古,迫古从今,传统的价值脱离历史的土壤。后者则是尽量站在古人的立场上,争取做到“同情的理解”,不脱离古代的具体场景。其好处是让古人讲古代的话,不强作古人的发言人;而其风险是传统的价值不易与当下发生关联。
是否能够找到两全其美的讲史方法和角度呢?我想,恐怕很难。就目前而言,我们还是应该用既宽容而又批判的态度,去对待每一种讲史的尝试。
5.下列对“加法”一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添枝加叶 ②饶有兴趣 ③闭门造车 ④亦庄亦谐
⑤枯燥无味 ⑥主观臆断 ⑦推陈出新 ⑧捕风捉影
A.①④⑦ B.③⑥⑧ C.①②⑧ D.③⑤⑦
6.下列对原文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A.中国大陆跨过了人均GDP两千美元这条线,于是国民就好像会突然在一夜之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心自己的过去,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传统。
B.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持续热播,各地电视台也推出类似的讲史节目,由此历史类书籍得到了出版社的青睐。
C.由外而内的讲史方法是站在今人当下的立场上,凭今天推断过去,借今人揣想古人。
D.作者所提倡的两全其美的讲史方法和角度是既宽容而又批判。
7.根据原文,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撰写的和重印的历史类书籍,都有良莠不齐的情况。
B.“应该如何讲史”或“如何才能将历史讲得更好”的问题,涉及讲史的方法和角度。
C.讲史的方法和角度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加法”,一种是“减法”。
D.作者主张,对目前讲史的尝试,应该用既宽容又批判的态度来对待。
参考答案:
5.A(③⑥⑧不符合原文“在历史事实上增加”,⑤“枯燥无味”与“加法”的讲史方法所产生的效果相悖。)
6.B(A项,文中“这条线”不是指人均GDP,而是人们因生活水平提高而出现的关心自己的过去、历史和传统。C项,不是“讲史方法”,而是“讲史角度”,D项,“宽容而又批判”是态度,不是“方法和角度”)
7.C(“加法”和“减法”说的不是讲史角度,而是方法)
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词汇贫乏制约文化创造
吴先宁
语言是文化创造的基础,词语是语言运用的基础。语言粗鄙,文化创新只是垃圾;词汇贫乏,文化创造也难出精品。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但似乎并非众所周知的道理。
有人会说语言或者词语对文学重要,然而综合性艺术就不必如此倚仗语言,比如电影,比如大型的舞台表演。所以我们看到有些表演,作者倾力于声光化电,炫人眼目。但我们要明白,虽然这些技术手段很有必要,然而炫人眼目的声光化电的表演最终需要由词语将其内涵和精蕴点出来。比如,为什么要挂那么大那么红的灯笼?须有一个“囍”字或“寿”字,点明这是在迎亲或是在做寿,否则你自己在那儿笙歌满天,人家只道你在发癫。这就是词语的作用和力量。但现在的问题恰恰就在这“囍”字或“寿”字写不出、写不好,激情潮起而最后一下上不去,该有点睛之笔的地方却只有一个或几个败笔,词语平庸老套,不胜浅薄,甚至庸俗,甚至粗俗。于是,所有那些声光化电都成为一种庞大的不知何意的躯壳,像高温下的冰山,轰然坍塌。
词语是文化创造高下成败的基础。它主要不是文采有无的问题,而是反映了作者把握世界的丰富性、深厚性、多样性、独特性到了怎样的程度。哲学家怀特海引用过柯勒律治《传记文学》一书中的内容。该书谈到一群旅游者看到一个瀑布,纷纷喊道:“多美!”柯勒律治对此甚表不满,他认为“多美”这样俗滥的“退化”的词语,使多姿多彩的整个景象黯然失色。怀特海说:“优秀的文学作品避免显示质的范围广泛的哲学的一般性。它紧扣那种势必掩盖质的一般性的偶然的精确性。”
美的创造如此,对世界事物的理性把握也如此。词语不同,对世界的理性把握也不同,因为思维与语言有天然的共生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说,虽则思维并非产生于语言,但人确实主要是以语言来思维,语言深深地渗透和嵌入到思维之中。一个作者、一个群体、一个民族,拥有怎样一套词语,使用怎样的词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思维对世界的认知和把握。由此引申可见,新颖的、精确的、丰富的词语带来人们对世界事物认知的扩大和深入,带来新的视角和结论,而退化的、俗滥的、简陋的词语导致对自然和事物肤浅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狭隘的认知。比如,只知道“现实”,不知道“现实”之外还有“制度现实”,所以瞎担忧“老龄化”,以为是不可移易的客观规律,以为是经济发展的障碍。岂不知“老龄”是一个制度规定,它可以是经济发展的障碍,也可以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可见,退化的、简陋的、俗滥的词语使人感觉麻木,认知闭锁,使得普遍接受的思想慢性堕落为没有实际意义的俗套,它就像各色垃圾撒满高速公路的路面,使得思想创造的车辆无法快速前行。又比如,一说文化创造力不足,就想起“体制”这个词语,体制问题固然重要,但毕竟是外在的,内在的因素还在于文化创造者,主要在于文化创造者的词语量。这话听起来好像与日常感觉相悖,但却是真的。
(选自2015年《读书》第11期,有删改)
16.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17.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18.为什么说“词汇贫乏制约文化创造”?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6.首先,提出词汇贫乏制约文化创造的观点。其次,从综合性艺术和文学的角度论证词语是文化创造高下成败的基础。最后,从思维与语言的共生关系的角度,论证词语对文化创作者的认知和创造力的作用,证明文化创造依赖于词语。
17.①紧扣前面所引用的事例,强调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避免使用俗滥的词语,应使用新颖而精确的词语。②证明第三段开头的观点:词语是文化创造高下成败的基础。
18.①词语能点出综合性艺术的内涵和精蕴,使其不至在该有点睛之笔的地方仅剩败笔。②词语反映了作者把握世界的丰富性、深厚性等到了怎样的程度,是文化创造高下成败的基础。③词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对世界的认知和把握。
16.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作答此类题,一般要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本文第一段提出观点,第二、三段分析词语在文化创造中的重要性,第四段进一步指出文化创造依赖于文化创造者的词语量,证明文化创造依赖于词语。
1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涵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阐释句子本身的含意,再结合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其与上下文的关系。
1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要求回答“词汇贫乏制约文化创造”的原因,实则要求回答“词汇”之于“文化创造”的重要性。考生应着眼于全文,逐段分析。如第二段讲了词语对综合性艺术的重要性,第三段讲了“词语是文化创造高下成败的基础”,第四段讲了词语对人的思维的影响。考生据此分点作答即可。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焚驴志 王若虚
岁己末,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若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所置斯酷欤?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兴师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请斩郑注。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暴巫投魃,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亟:赶快
B.民自罹之,吾何预焉 预:参与
C.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 愆:过失
D.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 谢:辞谢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适民家有产白驴者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若水旱之事,岂其所知 彼与彼年相若也
C. 劳辱以终,吾分然也 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D.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
B.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
C.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
D.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
8、文章是一篇寓言故事,请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寓意。
9、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3分)
(2)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5分)
(3) 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2分)
参考答案:
5、D谢:谢罪。
6、D 都为他的,表领属。
7、C
8、 这篇寓言假托一个焚驴求雨、白驴诉冤的故事,讥讽当权者迷信愚妄、不仁不智的本性,并巧借天人感应的说法,揭露统治者才是致祸的根本原因。
9、略。
参考译文:
金章宗承安四年,河里无水,远近各地的禾稼都枯焦了,人民不知如何是好。地方的长官镇阳帅就非常关心农民,急着命令下属找人祈雨。厌壤巫术,试了好几次,最终没有应验。久久一段时间,诡怪的说法就兴起了。有一民众家产了一头白驴,就说:“旱灾的原因是这样的,云密集时,驴则抬头发出声音,云就飘散不留。如果白驴不死,旱灾是止不了的。”一个人臆测提倡,许多人就开始附和这个说法。镇阳帅听到了,就觉得事情是这样的,就立即命令把白驴抓回,将它烧死。
白驴托梦于帅府的僚属某人,说:“焚烧我是冤枉的阿!天灾的流行,人民和自己受害其中,和我有何相干呢?我生为不幸于禽兽,又不幸堕落于人的牲畜。载运货物被人驾驶,都听人们的命令;驾驭斥责,是一直在增加。劳苦羞辱到死,我是如此的尽本分。若是旱灾的事情,这样就可以知道是我引起,而要把我至于此酷刑之下吗?是谁诬赖在我这,而镇阳帅听从的!祸害关乎天象,也关乎人类,人为而可以求人,而天象则可以弃之不顾,听其自然阿。商汤得天下时,大旱五年,汤以身祷于桑林(桑山之林)之中,天于是下雨。卫人想攻伐刑国。正逢大旱。卜有事求于山川,不能解决。宁庄子说向天控诉刑国没有道理,天就降雨。汉武帝时天旱,卜式以为桑弘羊推行盐酒专卖政策,遭致民怨,是以天旱,请求武帝‘烹弘羊,天乃雨’。唐文宗时郑注重专权,巫陷宋申锡等人;遭大旱,文宗求致雨之术,于是李中敏上书说:‘今天能下雨的方法,莫过于斩郑注,而洗雪申锡的清白’拯救旱灾的方法这么多,何不循着这些方法呢?求而得不到,就没有什么好追究的,则问题是在于天,去委托他而已。不求于人,不求于天,以没有根据的说法,来指责我的过失。唉,其实不是这样的!令巫师曝晒于太阳下请求旱神,已经试过了,今日还要烧我,那岂不是重复没有用处的事吗?杀我而有利于人类,我何不为求雨之事一死呢?如果没有达成,就是以这件事情增加了恶事吗?滥杀,是不仁的;轻言相信,是没有智慧的;不仁不智,是镇阳帅任意取舍的吗?你啊,是他的属下,所以我冒昧私下向你倾诉。”
梦到的属下谢罪之后立即清醒,请求镇阳帅将白驴释放。起初人们不能谅解也不高兴将白驴释放。过了不久就下起雨来,而满一个月不停,水灾损伤的人民的农作物,收成结束也没有收获。人们不再讨论白驴的事情了。
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B. 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C. 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D. 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冠,指刚成年,也指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 通判是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统兵作战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C. 阙是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类型,是最早的地面建筑之一,为帝王宫廷大门外对称的高台,这里借指宫廷。
D. 中书舍人是中国古代官职,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宋初亦设此官,实不任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巩聪明有才华,初次任政就有政绩。十二岁时写成《六论》,文辞很有气魄。通判越州时,他调动民间力量解决饥荒粮食问题,还让官府借粮种给农民,秋赋偿还,没有耽误农事。
B. 曾巩治理有方,擒获盗贼有胆有谋。知齐州时,组织百姓力量侦查乡里盗贼的行踪,相互援助擒获盗贼。他优待自首的盗贼葛友,给他好吃好喝收买他,想让他带领两队手下再也不与那些盗贼复合。
C. 曾巩关心民间疾苦,对名利看得很淡。在洪州任上,对遭遇瘟疫生活困难不能自养的士兵和百姓供应衣食住宿并给他们治病。他虽负有才名,却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别人认为他命运不济,但他并不在意。
D. 曾巩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敢于说真话。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弟弟妹妹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都由他操办。尽管王安石得志,曾巩还是对他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2)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参考答案:
10. A 11. B 12. B
13. (1)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贼”“动”“诘” “置”)
(2)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等到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游”“振”“导”“异”)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这句话的含义是“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句中出现的名词较多,如“岁”“常平”“田野之民”“城邑”“民”等,然后运用语法知识进行断句。从句中来看,“不能皆至城邑”中间不能断开,城邑做至的宾语。“民得从便受粟”中间不能断开,“从便”的结果是受粟。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通判……统兵作战等事项”错误,通判不负责统兵作战。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项,“他优待自首的盗贼葛友,给他好吃好喝收买他,想让他带领两队手下再也不与那些盗贼复合”有误;从文中来看,“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意思是“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由此可以知道,曾巩优待葛友是为了离间盗贼。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B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抓住选项中的“齐州”“葛友”等专有名词快速找到设题的区域,然后进行比对即可发现选项曲解了曾巩的做法。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周氏子高”,指的是姓周人家的儿子,名叫周高;“横纵”,横行骄纵;“贼”,动词,残害;“动”,影响,撼动;“诘”,追究,诘责;“置”,处置;“巩取置于法”省略宾语“之”。第二句中,“游”,交往;“振”,译为“响亮”;“导”,引荐;“巩导之于欧阳修”,介宾短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6.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20.依据这段文字的有关内容,说说苏轼晚年喜好陶渊明并和陶渊明诗作的缘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我们熟悉的《赤壁赋》就是苏轼遭遇政治劫难幸运逃生后创作的,请简要说说苏轼经历的这场劫难的原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9.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20. 苏轼因性格刚直而身陷大难,正与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拜见乡里小人如出一辙,精神气质的相通使苏轼引陶渊明为精神上的知己。
21. 苏轼因诗文获罪,被御史台官员诬谤,虽免于一死,终被贬至黄州,史称“乌台诗案”。
附:【文言文译文】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处世的教训来。
略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人们饮用纯净水的初衷,是避免污染, ① 。科学家指出,饮纯净水,无异于让肾脏“下岗”。据专家分析,现在市场上的各类所谓“高纯度”饮用水,在消除细菌的制造过程中, (2) ,对我们人体是没有多大好处的。研究还表明,“高纯度”饮用水的凝聚态结构,不仅不能被人体细胞吸收,还会把人体内原有的微量元素洗出去。这样一来, ③ ,可以引发许多疾病。
参考答案:
①但纯净水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绝不可小视;②也消除了大量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③就减弱了人体的免疫力。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①处结合后面内容,主要讲纯净水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绝不可小视;②处结合内容“会把人体内原有的微量元素洗出去”可知,消除了大量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③处结合语境,言之有理即可。
8. 根据图表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我国SO2的排放源及贡献率
排放源 | 排放量(万吨) | 贡献率(%) |
煤炭燃烧 | 2179 | 88.6 |
炼钢 | 168.5 | 6.9 |
炼油 | 68 | 2.8 |
机动车 | 41.6 | 1.7 |
合计 | 2457.1 | 100.0 |
新年伊始,我国中东部地区陆续出现大范围和长时间雾霾天气,PM2.5一度达700微克/
立方米以上。经初步分析,近期雾霾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主要污染物SO2排放量大。从图表中我们发现, ① 。煤炭燃烧排放的SO2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进行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盐、硝酸盐二次颗粒,由气体污染物转化成固体污染物,成为PM2.5升高的最主要因素。由此可见, ② 。
参考答案:
①煤炭燃烧是主要大气污染物SO2排放的主要来源。
②减少雾霾,就要控制主要由煤炭燃烧而产生的SO2的排放量。
9.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目前,我国收藏者人数已递增至不少于7000万以上,全国的收藏媒体已经有50多家,古玩市场也达到了60多个。其实,爱好收藏并不是什么坏事,收藏可以保护历史文化,传承文明。对个人来说,收藏能yí( ① )情养性,满足人的求知和审美等精神需求。但是,凡事都要讲究个度,如果收藏热过了头,就会走入误区,与收藏的初衷 ② 。
(1)在①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答:
(2)在②处填上一个恰当的成语。(1分)
答:
(3)文段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改正。(1分)
答:
参考答案:
(1)怡 (2)背道而驰 (3)删“不少于”或“以上”。
10. 请你根据下图提示的初次使用哈罗单车(Hellobike)的方法及消费规则,写一段话,向老李介绍如何使用此款共享单车,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个字。
参考答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本题是一道关于理解和概括流程图类的语言运用题,
要流程图主要反映事物的动态演变过程。读图时首先关注该主题由哪些环节构成;其次是理清各环节之间关系,如顺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等。一般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货从下到上。再次关注各环节、跟层次之间的呈现何种关系,如总分官,货从属关系等。最后拟写答案。拟写时注意选择叙述的起点,要把所给文字信息都用上,注意前后的逻辑顺序和语言的逻辑性,特别要注意题干要求,比如本题中题干的要求是:内容完整、表述准确、不超过120字,对于这些硬性的要求考生是必须做到的。
【点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 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流程图类,对于流程图,第一步:看图。①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流程中 的关键环节。(不能遗漏)②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时间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③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产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和连贯作用。第二步:用文字简明表达。明确陈述对象,注意顺序: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展现事件的流程。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声响的世界上: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写的是音乐高低起伏与疾徐变化的声音;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写的是自然静默肃穆中丰富多样的声响; “爆竹声声辞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写的是人世间欣欣向荣追求幸福的声响…… 可是,今天我们可能听不清、听不见这样的声音了,因为纷繁的现实中,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那么,在这喧嚣不已的环境中你认为该如何去聆听想听、愿听、该听的声音?
请以“聆听 的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请全面理解材料,选好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参考答案:
聆听花开的声音
金秋十月,漫步在蔷薇园里,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桂花香。清晨,微有寒气,但并不妨碍人们的兴致,身边时不时跑过一个个晨练人。如此惬意的早晨,怎可用来睡懒觉?想起自己以前,要爸妈使尽浑身解数才能哄起床,不禁有些脸红。
坐在长椅上,深吸一口气,那一缕缕桂花香沁人心脾,像一双清凉温柔的手,轻轻拂去我身体里的“尘埃”,我似乎变得空灵起来。路两边的树木随着微风轻曳,仿若技术精湛的舞蹈家旖旎,又好像古道高人潇洒地舞剑。那情韵别有一般滋味。
两位发鬓微霜的老人结伴走过,风把他们的谈论声传到我的耳朵里:“今天感觉不错,就是人比往常多。不过嘛,大家都来锻炼总归是好的。”人们的身体正逐渐的苏醒,正揉着惺忪的双眼看着这世界,正准备一天的忙碌。早晨这样悠闲的时光,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想起前几日的数学考试,低分数让我倍受挫折,前所未有的打击像波涛一样汹涌而来,我有点无法承受,想逃避。
秋天的旭日正一点一点地散发热量,缓慢地,一点一点地奉献自己,尽自己的最大所能去发热,给予人们温暖。那一刻,我好像明白了点什么。
垂头深思,或许我不能像太阳一样,让他人幸福,但我可以尽我所能做好能做好的事。考试失败了,可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下一次考好。但如果从此一蹶不振,那生命想要绽放,就像让荷花开在冬天那般无望。眼睛扫过四周,一株黄色的桂花吸引了我,细密的花朵开得一簇又一簇,但无论怎样摇晃都无法落下。那花抬着坚强的笑脸,去面对每一天,我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呢?人生都有失落,都有缺憾,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希望、没有信念的生命,勇敢面对,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我放松自己,放下烦恼,静静地聆听花开的声音,聆听生命绽放的乐曲。
【详解】命题方式:命题作文
审题要点:这是一道既有很强的限制性,又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的命题作文题目。说它具有很强的限制性,在于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不需要自己取题目,体裁也最好写成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说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在于“声音是什么”,可以自由选择,任何自己感兴趣声音都可以写。
具体过程:
本次作文的要求:以“聆听 的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聆听 的声音”是一个动宾短语,动词是“聆听”,所为的“聆听”就是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尊敬的色彩,一般多用于教诲、报告、演讲、讲学、朗诵、故事等有关人的活动,也可用于具体的事物,如风声、雨声、歌声等。“声音”是“聆听”的对象。生活中的声音是多样的,有乐音,有噪音;有美的,有丑的……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关怀,是美的;自然的音籁,丝竹的旋律,歌手的演唱,也是美的……在诸多“声音”中,哪些或什么样的“声音”是想听、愿听、该听的美好的、积极的、感人的声音呢?
所以,横线上所填的修饰词语就反映了本次作文的不同。所以,作文要想出彩,修饰语的填写很重要。横线处可以填写名词,如“风”“水”“雨”“书”“笑”“鸟”“父亲”“朋友”“老师”“农民工”“医务工作者”“风铃”“新生儿啼哭”“大自然”等;也可以填动词,如“敲门”“安慰”“鼓励”“批评”“保护世界环境”“呼唤世界和平”等;也可以填形容词,如“美好”“尖锐”“轻柔”等;还可以填代词,如“你”“我”“它”等。但综合来看,若对横线处所填词语进行适当修饰,一方面可以使得选材角度小且巧,另一方面可以使得题目更为精准有趣。比如:“花开”“你笑”“笔尖书写”“发丝跳动”“雨滴点点”等。此外,横线处所填词语或短语中有能体现动态或变化的词语,便与“听”的过程相吻合,更为准确贴切。如:“花开”“落雪”“春雨嘀嗒”“流水潺潺”等。
【立意】立意重在“聆听”“声音”。要从小的“声音”写起,凸现一种大的立意。如,“泉水叮咚,清新悦耳;大河汤汤,催人奋进;潮水汹涌,激情澎湃……”后写到“坚持不懈,执着追求是人生交响的主旋律。”由有到无,如,“母亲的一句话,要相信自己,时时在耳畔回荡;母爱是一种无言的慰藉,叫我释然生活,执着人生。”由实到虚,如,“有这样一种声音,我叫微尘,在青岛传播;不久就有了有这样一种声音,叫关爱,在大江南北传诵……”再如,立意思路,由天籁之音→写环保;由月光流动的声音→写净化心灵;由孩子的哭声→写战争、和平;由乡音,归来吧,游子→写归国、爱国、统一;由蟋蟀的叫声→写思乡情结;由花开的声音→写淡然、宁静、从容;由呐喊的声音→写鲁迅,民族的精;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写民族自豪感;由春节的鞭炮声、元宵节的锣鼓声、端午节的赛舟呐喊声→写传统节日的思考,等等。
【素材】1.在人生旅途中,不时穿插崇山峻岭般的起起伏伏,时而风吹雨打、困顿难行;时而雨过天晴,鸟语花香。总希望能够振作精神,克服困难,继续奔向前程。在那山头上,孕育着人生的新希望。(松下幸之助)
2.“我们的家,我们的地球是多么奇妙美好:回旋氤氲的大气、流动和冰封的液体、颤动的植物、攀爬的生物、依附在岩石上高飞在迷雾中咯咯作响的昆虫、毛茸茸的草和如镜的海洋。(美国作家爱德华·埃比)
3. 鸟鸣的声音。经过雨水的洗涤,换装成功的嫩叶在渐渐弱势的风中轻轻颤动,满目充盈一片新绿,生机盎然。叽叽喳喳,茂密的枝叶中传来数只小鸟的唱鸣。或许是连绵的雨水威胁了生存,寻寻觅觅找不到半条小虫子,愤怒的小鸟提出严重抗议,呼吁公平!或许是感受到晴空在召唤,又可以自由翱翔了,快乐的小鸟和声宛转,歌声入云。
4. 倾听花开的声音。找到一株小花,细细的观赏。我的心如同小鸟扑向朝阳的怀抱一样扑向花,一阵阵柔情暖意在心底荡漾开来。我是这样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它晶莹剔透带着露珠的清梦,看着它含苞待放的娇羞模样。我轻轻守望在它的身边,满怀期待和渴望,静静的聆听,聆听它瞬间绽放时那花开的声音。我听见温暖的阳光洒在遍地的油菜花上,花儿开放的声音微微的,缥缈如烟,如同花儿与花儿的窃窃私语。这种燕子呢喃般的交谈,暖暖地在我的心中循环回转。
【结构】本次作文适合写成记叙文或散文。1、拟好题目后,选好写作重点“”行文过程可以有三种侧重点不同的表达:其一,对聆听到的声音进行细致描摹,描写为主,兼以抒情议论;其二,紧扣“聆听”一词,从如何去听,听到了些什么,写听“聆听”到某种“声音”之后的感受;其三,以聆听到的“声音”作为文章的叙事线索,从与“声音”相关的事件说开去。无论采用上述那种写法,对声音细腻的描摹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与声音有关的事件条理清楚地进行表达也是关键,切忌只在开头结尾点题,行文过程中未扣题及准确详尽地进行表达。2、关注语言表达:从所给标题来看,“聆听”比“听”更为细腻,且横线处对“声音”进行了一定修饰,行文语言若能做到细腻表达,准确修饰,富有文采,语言要体现精彩的文学性。
【点睛】补题的命题作文一定要审清题目,看清题目的意向,做好最为关键的一步,即补题,为自己的作文打开思路。补全题目常用方法: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我们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大。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化大为小。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人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运用修辞手法。补题时能运用修辞的可运用上修辞,使文章灵动,有吸引力,同时也显示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提示语加题目的作文,一定要注意把提示语和题目两部分都要分析透彻,之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立主题,来完成构思与写作。写作时,要注意书写一定要整洁,标点符号要使用正确,关注作文的词语运用与描写,尽量让笔下的文字灵动起来。当然平时的练笔也是至关重要的,写作其实就是一种习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