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高三语文试卷(全)​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读者推荐转发

59次点击|2次点赞

赞一下

练建安《药砚》入选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高三语文试卷(全)


2020年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橘子

[]芥川龙之介  著

刘光宇  

一个阴沉沉的冬日黄昏,我坐在由横须贺始发北上的二等客车的一角,呆呆地等着开车的笛声。车厢里早已点上了灯,难得的是,除我之外空无一人。朝外看去,与往日不同是,昏暗的站台上,今天未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一只小狗,间或发出几声哀鸣。这景色与我此刻的心绪竟出奇地吻合。我脑子里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疲劳和倦怠,犹如雪前的天空般阴沉。我两手插进大衣兜里动也不动,连掏出晚报来看看的兴致都没有。

不一会儿,开车的笛声响了。我心里略觉舒坦,把头倚在后面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缓缓地向后退去。然而,火车还未启动,只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矮齿木屐的呱嗒呱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叫骂声,我乘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哗啦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慌慌张张走了进来。这当儿,火车猛地晃了一下,徐徐开动了。眼前掠过站台上的一根根廊柱,仿佛被遗忘了的送水车,还有向车厢里给小费的人道谢的红帽子搬运工——这一切都随着刮进车窗的煤烟,依依不舍地朝后倒去。我总算松了口气,点上一支烟,这才懒洋洋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座位上的小姑娘的脸。

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左右梳成两个半银杏髻,红得扎眼的两颊上横着道道皴裂的痕迹。脏兮兮的浅绿色毛围巾一直拉到膝盖,膝上放着一个大包袱。抱着包袱的手满是冻疮,十分珍惜地紧紧捏住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小姑娘那粗鄙的长相,她那邋遢的衣着也令我不快。她甚至愚蠢得连二等和三等车厢都分不清,就更令人气恼。因此,点上烟之后,也是有心要忘掉这个小姑娘,便漫不经心地把兜里的晚报摊在腿上。突然间,从车外射到晚报上的光线,变成电灯光,印刷粗糙的几栏铅字分外耀眼。不消说,火车现已驶入横须贺线上许多隧道中的头一条隧道。

灯光下,我浏览一遍晚报,上面登的净是些世间寻常事,媾和问题、新婚夫妇、渎职事件、讣告等,这些都无法排遣我心中的郁闷——进入隧道的一刹那,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似乎火车在逆向行驶,同时,几乎是机械地扫视着一条条乏味的消息。不消说,我始终不能不意识到那小姑娘正坐在我面前,她的表情仿佛就是这庸俗现实的人格化。这辆正在隧道里行驶的火车,这个乡下小姑娘以及净是些寻常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理喻的、卑贱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百无聊赖,将未读完的晚报扔到一边,头又倚着窗框,像死人似的闭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几分钟后,我蓦地瞿然一惊,不禁环顾四周。那小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座位挪到我身旁,几次要打开车窗。沉重的车窗好像不大容易打开。她那满是皴裂的脸颊更红了,一阵阵抽鼻涕声,轻微的喘气声,一股脑儿地涌入我的耳鼓。这当然足以唤起我几分同情。暮色中长满枯草的两侧明亮的山腰,此时迫近窗前,眼看火车就要开进隧道口了。尽管如此,这个小姑娘为什么特意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我觉得不可理解。不,我只能把这视为她心血来潮。因此,我依然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冷眼望着那双生着冻疮的手,苦苦地要打开车窗的情景,但愿她永远也成不了。不一会儿,火车发出凄厉的轰鸣,冲进隧道;这当儿,小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车窗,终于吧嗒一声落了下来,一段乌黑的空气,像是烧化的煤烟似的,顷刻变成令人窒息的烟雾,从方形窗孔呼呼地灌满车厢。本来就患咽喉炎的我,连用手帕蒙住脸都来不及,呛了一脸的烟,咳嗽得气儿都喘不上来。但是小姑娘对我毫不在意,把头伸到窗外,直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她那挽着两个半银杏发髻的鬓发在黑暗中任风吹拂。在煤烟和灯光中我望着她的身影,窗外不知不觉已亮了起来,泥土、枯草和水的气息冷飕飕地灌了进来,我总算止住了咳嗽,要不然,我准会劈头盖脸地把这个陌生的小姑娘训斥一顿,让她把窗户照原样关好。

然而,这时火车已平安地穿过隧道,正在通过夹在净是枯草的山岭当中的一个贫穷镇边的道口。道口附近,寒碜的茅屋顶和瓦房顶杂乱无章地挤在一起。大概是看道工在打信号旗吧,一面发白的小旗形单影只地在暮色中无精打采地摇晃着。火车刚驶出隧道时,我看见在萧索的道口栅栏对面,三个红脸颊男孩挤着站在一起。他们的个子仿佛叫阴沉沉的天空压得都很矮。穿着的颜色和镇边的风景一样凄惨。他们仰望着火车开过,很快一齐举起手,扯着稚嫩的嗓门拼命尖声地不知在喊着什么。转眼间,从窗口探出半个身子的那小姑娘,一下子伸出长着冻疮的手,使劲地来回摆动。忽然间,令人惊叹的是,沐浴着和煦阳光的五六个橘子,从窗口一个接一个地飞落到送行的孩子们的头上。我不禁屏住气息,顿时恍然大悟。小姑娘,恐怕是前去当用人,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下去,以慰劳特意到道口来为她送行的弟弟们。

暮色中镇边的道口,小鸟啼鸣般的三个孩子,还有散落到他们头上的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从车窗外转瞬即逝。然而,此番情景却痛切地铭刻在我的心上。我意识到自己不由得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豁然开朗的心情。我昂然扬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的注视着那个小姑娘。她不知什么时候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浅绿色的毛围巾依旧围着她那满是皴裂的脸颊,抱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捏住那张三等车票。

这时,我才聊且忘却那难以名状的疲劳和倦怠,还有那无法理喻的卑贱而无聊的人生。

(选自《芥川龙之介全集》)

1. 用简明的词语,概括对小姑娘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2.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

3. 分析本小说结构上的特征。

4. 这篇小说为什么以橘子为题?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5.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6.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7.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已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8.下列关于人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B.孔子认为纠正人性之恶要靠后天学习。

C.孟子主张人性本善。

D.盂子认为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圣贤。

9.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孔子对非常重视的一项是(   )

A.毫不迟疑地攻击管仲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

B.根据的原则反对厚葬自己的得意门徒颜渊。

C.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仍想去回拜他。

D.因为的需要,孔子去见了南子,使子路很不高兴。

10.作者认为孔子和孟子思想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孔孟二人的个性不同。

B.孔孟对的态度不同。

C.《论语》与《盂子》的取材记载不同。

D.两人所处时代局势发生了变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谧曰: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迎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辟,皆不行。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称草莽,辞切言至,遂见听许。岁余,又举贤良方正,并不起。自表就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谧虽羸疾,而披阅不怠。咸宁初,又诏曰:皇甫谧沈静履素,守学好古,与流俗异趣,其以谧为太子中庶子。谧固辞笃疾。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笃终》。而竟不仕。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谧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又撰《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及《玄晏春秋》,并重于世。

(节选自《晋书·皇甫谧》,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

B. 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

C. 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

D. 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著作,历代儒家研习之重要作品。儒家十三经之一。

B. 举孝廉,是古代一种由上向下选拔人才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

C. 疏,是大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D.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皇甫谧有孝心,听教诲。他得到一些瓜果,就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对他游荡不好学痛心到流泪,他被感动激励,听从教诲转而勤学不倦。

B. 皇甫谧性淳朴,不附势。皇甫谧堂姑母的儿子梁柳做郡守将赴任,有人规劝他为梁柳设酒宴饯行,皇甫谧一如从前,不用酒肉,只用盐菜招待。

C. 皇甫谧淡利禄,终不仕。尽管官府多次征召他任职,他始终拒绝赴任。甚至皇上频下诏书敦逼不已,他也言辞恳切予以谢绝。他一生都未做官。

D. 皇甫谧乐写书,论著丰。皇甫谧年轻时就树立崇高志向,把写书作为自己的事业。他著述甚丰,作品体裁多样,很多作品都受到世人的重视推崇。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

2)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

15. 皇甫谧勤学苦读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写出两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牛渚:山名,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在结构上开门见山,照应诗题,并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悠然神思自然融合到了一起。

B.诗中运用谢将军与袁宏的典故,表达出诗人对袁宏得遇知音的羡慕之情。

C.全诗在的交替变化中将眼前景、古往事、胸中意自然地融合起来。

D.本诗诗意明朗,语言清新、自然,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自有韵味。

17.诗的首联和尾联分别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各有何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一句,以声写声,表现出乐声的变化;“__________”一句,以形写声,渲染了乐声的美妙动听。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用“__________”一句,对登楼远眺之景进行总括评价;联想过往,六朝已成流水,“__________”,不禁产生惆怅之感。

3)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他忠孝不能兼顾的窘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

19.下面是某高校图书馆关于禁止占座的通告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读者离开阅览座位超过30分钟,不带走随身物品的就是占座;真是找不到座位的同学,可以自行挪开占座物品或要求占座的同学空出被占用的座位;图书馆工作人员会时不时清理占座物品;被清理的占座物品要是丢了或损坏后果自负。

(二)语言文字运用(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20.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B. 他家还有别亲人——我想是他的妹妹吧——在那儿扮演哑剧中的小鬼。

C.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D. 您让您父母不必要地为您深深忧虑,并且——只是顺便提一下——还以这样一种闻所未闻的方式玩忽职守。

21. 好的表达,在运用表达技巧时是非常注重准确性和感染力的。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22. 有人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忽然成了吊死鬼。这样改写好吗?为什么?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同一个人,步行过马路时,遇上急事可能会闯红灯;但若在车里握着方向盘,再着急往往也能遵守规矩;同一个人,在绿皮火车里会吞云吐雾,但一上了高铁就能全程禁烟。为何如此?有人认为,文明也需要管理;也有人认为,文明与人的素质有关。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议论文,发表你的观点与看法,体现你的思考。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少于800字;不能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总览全文,整体把握,然后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厘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其次联系生活,明确观点。在对文本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阅读感受或生活体验,分析评判人物的情感态度。

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左右梳成两个半银杏髻,红得扎眼的两颊上横着道道皴裂的痕迹。脏兮兮的浅绿色毛围巾一直拉到膝盖,膝上放着一个大包袱。抱着包袱的手满是冻疮,十分珍惜地紧紧捏住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小姑娘那粗鄙的长相,她那邋遢的衣着也令我不快。她甚至愚蠢得连二等和三等车厢都分不清,就更令人气恼透露出的是对小姑娘的鄙夷厌恶

她那满是皴裂的脸颊更红了,一阵阵抽鼻涕声,轻微的喘气声,一股脑儿地涌入我的耳鼓。这当然足以唤起我几分同情透露出对小姑娘略有几分同情。

尽管如此,这个小姑娘为什么特意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我觉得不可理解。不,我只能把这视为她心血来潮。因此,我依然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冷眼望着那双生着冻疮的手,苦苦地要打开车窗的情景,但愿她永远也成不了透露出幸灾乐祸的情感。

忽然间,令人惊叹的是,沐浴着和煦阳光的五六个橘子,从窗口一个接一个地飞落到送行的孩子们的头上”“然而,此番情景却痛切地铭刻在我的心上。我意识到自己不由得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豁然开朗的心情透露出的是的惊叹与感动。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语句的能力。赏析语句要抓住关键词语和修辞,并结合前后语境及文章主旨来进行体会。

画线语段在手法上,作者通过仰望”“一齐举起手”“拼命尖声”“劲地来回摆动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的刻画了这一场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深刻地感受到了姐弟们在送行和道别时的激动与深情。此外长着冻疮的手”“沐浴着和煦阳光的五六个橘子的细节描写,更突出了小姑娘生活的不易。画线句子就是通过写小姑娘与三个兄弟之间送行道别的故事,表现了底层小人物在艰难的生活中依然怀揣珍贵的温情和憧憬。

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结构特点的能力。小说结构是小说作品的形式要素,是指小说各部分之间的内部组织构造和外在表现形态。结构一部小说的过程,就是小说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要求,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分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的加以组织和安排的过程,包括小说作品情节的处理、人物的配备、环境的安排以及整体的布置等。

本题从人物的配备上,主要是选取了小姑娘,结构上形成对照,通过我与小姑娘的对比,以及我对小姑娘情感的变化来展开情节,通过的视角来写小姑娘,增强了叙述张力。

从手法的运用上,本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小姑娘的慌张邋遢,以及我对她的鄙夷厌恶,再写她执意开窗、与弟弟们道别、扔橘子等,我的情感也由鄙夷厌恶而逐步变为略有同情直至惊叹感动。反转有力,又在情理之中,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内容布置方面,开篇写到我脑子里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疲劳和倦怠,犹如雪前的天空般阴沉。我两手插进大衣兜里动也不动,连掏出晚报来看看的兴致都没有,而结尾处写到这时,我才聊且忘却那难以名状的疲劳和倦怠,完整地显示了主人公的精神突围过程,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熟练掌握标题的常见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文本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即可。

内容方面,小说情节的高超是小姑娘坐火车去远方当用人,途中开窗扔橘子给前来送行的弟弟们。在小姑娘的故事中,橘子构成了人物活动的核心要素,是姐弟间深情的外化载体。

情节结构方面:本文以扔橘子为界,形成反转,小说先大量描叙对生活的厌倦和对小姑娘的鄙夷,后借橘子促使醒悟并振作

主题方面,小姑娘,恐怕是前去当用人,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下去,以慰劳特意到道口来为她送行的弟弟们”“此番情景却痛切地铭刻在我的心上。我意识到自己不由得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豁然开朗的心情橘子不仅寄寓着小姑娘对弟弟们的爱,而且让感受到了这种爱,看到了生活的亮色与意义,橘子彰显小说的灵魂。

【点睛】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一定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突出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理解能力。

B项,孔子认为纠正人性之恶要靠后天学习无中生有,据原文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可见,孔子认为好像这纠正错误”“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C项,但为了礼尚往来,仍想去回拜他表述错误,原文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项,原文表述为: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可见,孔子和孟子思想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局势发生了变化。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皇帝起初虽然没有改变他的志向,不久却又下诏令征召他为议郎,后又补任为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求任命他为功曹。皇甫谧都没有答应。他写了有关葬送制度的论著,命名《笃终》

寻复发诏征为议郎中,表时间的状语,之前断开,排除AC

并不应是没有答应之前的那些官职,之后断开,排除B

故选D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B项,举孝廉,是古代一种由上向下选拔人才的制度错误,应该为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B项,“……只用盐菜招待错误,文中并未提到皇甫谧用盐菜招待即将赴任的梁柳。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迎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意思是梁柳还是平民的时候来探望我,我送迎都不会出门,招待的食物也不过是些咸菜,贫穷的人不把酒肉当做礼节。现在他做郡守(我)却为他送行,这是看重城阳太守的地位而轻视梁柳这个人,这难道符合古人做人的道理吗?这不是我的心能安宁的做法。

故选B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迁居;,仁德;,使动用法,使……长存。(2,看重;,轻视;,符合。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意思是他家很贫穷,他亲自参加农业劳动(或耕种庄稼),常常带着经书去干农活,即干农活时也带着经书去学习。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意思是后来得了风痹症,仍然手不释卷。他潜心钻研典籍,甚至废寝忘食,即得了风痹症,仍然手不释卷,废寝忘食。谧虽羸疾,而披阅不怠,意思是皇甫谧虽然瘦弱多病,但却整天看书不懈怠,即瘦弱多病,却整天看书不懈怠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皇甫谧,字士安,小时候名叫静,是安定朝那(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人,是汉代太尉皇甫嵩的曾孙。皇甫谧被过继给他的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他到二十岁还不爱好学习,终日无节制地游荡,有人认为他是个傻子。皇甫谧曾经得到一些瓜果,就进呈给他过继的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上说即使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二十多岁了,眼中没有教义,心思不接受正道(或眼睛不看书本,心中不懂道理),你无法安慰我。接着叹息说:从前,孟子的母亲迁居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参的父亲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长存,难道是我居家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有所缺欠,为什么你愚笨迟钝这么厉害呢!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叔母面对皇甫谧流泪。皇甫谧于是被感动激励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勤勉努力,从不懈怠。他家很贫穷,他亲自参加农业劳动(或耕种庄稼),常常带着经书去干农活,终于博览通晓各种典籍和诸子百家的著作(或学说)。皇甫谧性格恬静,没有奢望,并从此树立了高尚的志向,把写书作为自己的事业,自己取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等论著。后来得了风痹症,仍然手不释卷。他潜心钻研典籍,甚至废寝忘食,当时人称他为书淫。有人劝告他不要过于专心,否则将会耗损精神。皇甫谧说:早晨学到了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况生命的长短是上天决定的呢!城阳太守梁柳,是皇甫谧堂姑母的儿子,在他去做官的时候,有人劝皇甫谧为他设酒宴送行。皇甫谧说:梁柳还是平民的时候来探望我,我送迎都不会出门,招待的食物也不过是些咸菜,贫穷的人不把酒肉当做礼节。现在他做郡守(我)却为他送行,这是看重城阳太守的地位而轻视梁柳这个人,这难道符合古人做人的道理吗?这不是我的心能安宁的做法。当时,魏郡守召他担任上计掾,又推荐他为孝廉;景元初年,相国召请他做官,他都不赴任。后来晋武帝司马炎频频下诏书不停敦促逼迫他到朝廷任职,他上奏疏陈述,自称是平庸轻贱的人,言辞十分恳切,终于被准许。过了一年多,皇甫谧又被举荐贤良方正,他也没有去。他还亲自上书向皇帝借书,皇帝送给了他一车书。皇甫谧虽然瘦弱多病,但却整天看书不懈怠。咸宁初年,皇帝又下诏令说:皇甫谧性格沉静,清白自守,坚持学习,喜好古文献典籍,与世俗之人志趣迥异,可以任命皇甫谧为太子中庶子。皇甫谧以病重坚决谢绝。皇帝起初虽然没有改变他的志向,不久却又下诏令征召他为议郎,后又补任为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求任命他为功曹。皇甫谧都没有答应。他写了有关葬送制度的论著,命名《笃终》。皇甫谧最终没有做官。太康三年去世,时年六十八岁。皇甫谧写有诗、赋、诔、颂、论、难六种文体的作品,而且著述甚丰,又撰写了《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和《玄晏春秋》等书,都被世人所重视推崇。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主要集中在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语言、表达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注意审题。

C项,全诗在的交替变化中错。说是全诗的交替变化有误,遗漏了最后一句对虚景的描写,因此全诗的虚实交替应为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解答此题要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再找出诗中的景物,概括景象的特点。然后描摹诗歌图景,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剖析作者的情感。

1)首联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越显出境界的空阔渺远,而诗人置身其间时那种悠然神远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描写了牛渚夜晚、碧海青天、万里无云;营造了渺远空阔的意境,引发下文诗人对古人的怀想幽思。(2)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点睛】诗歌选择题答题技巧:

1、先审清题干,弄清单选还是多选,正确还是错误。2、寻找敏感点。圈出明显的敏感点,带着问题去比对排除。好处:可以不用浪费太多时间纠结内容,在审题过程中你已经大概了解诗歌内容了,剩下的问题就是按解读诗歌的方法去比对排除了。

18题详解】昆山玉碎凤凰叫    (2).芙蓉泣露香兰笑    (3).画图难足    (4).但寒烟衰草凝绿    (5).臣之进退    (6).实为狼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芙蓉”“”“狼狈

19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①“就是太肯定,根据语境不能确定是占座,所以就把这种现象视为占座;②“确实表判断,此处是判断语境,比真是更符合语境;此处根据语境是没有固定时间的意思,所以用 不定时此处是假设的语境,所以用表假设的词如果⑤“丢了是口语,此处应该用书面语丢失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的能力。

原文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是对一团团的绿叶的补充说明。

A项,标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

B项,我想是他的妹妹吧是对他家还有别的亲人进行的补充说明。

C项,破折号标示声音的延长。

D项,破折号标示插入语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本句所用比喻的准确性在于喻体能否准确反映本体的特点,句子把断藤上的花朵比喻成失掉了母亲的孤儿,准确地写出了藤被砍断后花朵失去养分的情形,而感染力体现在以母子关系为喻,更能激发读者天然的人伦情感,引起共鸣;花朵的微笑”“痛哭,这里的拟人也是注重准确性的,微笑”“痛哭准确地写出了断藤花朵的现状与未来,因为藤被砍断不久,所以花朵仍旧盛开,暂时还能微笑,但不久之后必然会凋谢,而感染力在于微笑”“痛哭形成的强烈反差,现在盛开的美好更能反衬出将来凋谢的悲伤,以乐衬哀,更能打动读者。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考生首先明确将原句改写后效果不好,然后再从语意衔接、强调重点、表情达意效果三个角度分析。从句子衔接的角度看:波浪线前面说,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因为吓了一大跳,波浪线上出现忽然成了吊死鬼就十分自然了,这样二者也能够相互呼应;而改句把忽然成了吊死鬼放在最后,与前面的吓了一大跳距离较远,在衔接上效果显然不如原句效果好。从强调的重点看,原句更强调古藤被砍后触目惊心的惨状,因为原句先说的是结果,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后说的原因,下面被人砍断。改句正好相反,先说的原因,后说的结果,效果则有所弱化。最后从表达效果上看:原句把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放在前面,给人触目惊心之感,更能引起者带来冲击,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23题详解】例文:

文明也是管出来的

同一个人,步行过马路时,遇上急事可能会闯红灯,但若在车里握着方向盘,再着急往往也能遵规守矩;同一个人,在绿皮火车里会吞云吐雾,但一上了高铁就能全程禁烟。为何如此?违法成本不同,执法刚性也不同。这种对比也启示我们:文明不仅是倡导、教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

梳理中外社会文明史就能发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持续管理的结果。去日本旅游的人,往往会感慨于其公共文明:一丝不苟的垃圾分类,不留一片垃圾在体育赛场,井然有序的公共场所。究其源头,1948年出台的《轻犯罪法》功不可没,什么是现代社会的勿以恶小而为之,法律写得明明白白。即便如此,上世纪80年代富起来的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产生过观光摩擦、大声喧哗、不守秩序,以至于日本媒体写社论提示国民,尊重对方国家风俗、习惯、礼仪

可见,文明是一面镜子,在比较中更能正衣冠、知不足;另一方面,约束是压舱石,一旦脱离执法环境、缺少了刚性约束,已经提升的文明素质也可又倒退回去。要实现从人人独善其身人人相善其群的递进,一定的外部约束,总是不可或缺的。

文明是管出来的,是因为在权利与义务这两端,人们往往愿意享受文明的成果,却不愿承担文明的成本。比如,许多人羡慕欧美国家立法保护小动物,殊不知养犬人身上背负的义务条款数不胜数:上保险、打疫苗、戴口套、攻击性犬的主人还需在庭院明显处竖立标牌,等等。不仅如此,如果狗闯祸或者由于主人的疏忽致使他人受到伤害,狗主人除了会面临高额罚款,还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最近,国內多地出台针对不文明养犬的处罚规定,严厉处罚遛狗不牵绳等行为,也正是看到了管理之于文明养犬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法律规则就是在权利与义务之间的那条绳子,松紧适度、两头不落,才能让更多人知边界、明事理、懂规矩、不逾矩。

文明是管出来的,还因为管理缺失导致的公地悲剧”“破窗效应,现实中比比皆是。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一街之隔,常有静谧与脏乱差的霄壤之别,这就是持续治理与放弃治疗的区别。反过来,只要对违法行为持续零容忍,总能不断筑牢社会的底线思维与文明习惯。正是因为醉驾入刑,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在中国社会蔚然成风;正是因为失信者黑名单制度持续发力,欠债故意不还的老赖开始減少;正是因为有严密的监管体系,人们对网购的信任指数越来越高。一时不文明,时时受约束;一处不文明,处处受阻碍,只有形成这样的鲜明导向,才能让文明的举止始于自发、成于自觉。

古语云:从善如登,提升文明程度从来就不易。一个文明社会的形成,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既需要好言好语的劝导,更需要法律制度的规范。刚性的制度、严格的管理也是一种唤醒,它唤起人们的文明意识,形成人们对文明的敬畏,最终让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材料指出了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行为,步行过马路时,遇上急事可能会闯红灯因为这行为虽是不文明的,但不会受到法律法规的实质制裁。而开车闯红灯则会受到实质物质上的惩罚。违法成本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对自己文明要求的不同;在绿皮火车高铁对于乘客吸烟的禁止力度不同,便导致了乘客文明表现的不同。由此引出文明要管理还是与人的素质有关的思考。实际上,文明与个人素质、公德心有关,也与规则的合理制定、有效的约束与管理有关。个体如同小水滴,只有沿着公共规则的河岸,汇入社会的大海洋,方能涌起美丽的文明浪花。个人小行为,是社会大文明的基石。所以考生可以将二者加以结合来立意作文,也可以突出其中的一个观点。但即使是突出其中的一个观点,也不可否认另一个。

参考立意:

个人陋习让社会文明蒙羞。     

我们需要自省与自我约束。        

规则意识与管理制度,是社会文明的保障。

以个人之小德,汇聚社会大文明。

参考素材: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最生动注脚,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尺。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然而诸如图书馆大声喧哗、公交车上的霸座、公共场合吸烟、随地吐痰、旅游景区的乱涂乱画、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仍时有发生,不仅透露出民众文明意识参差不齐,也折射出了目前法律监管的低效。

 文明不是与生俱来的。文明是倡导、教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需要多管齐下、形成合力。首先,需要每个人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升规范自律意识,从而积行成习,主动向不文明行为说。同时,面对不文明行为,不能甘为看客,而要勇敢说。这不但有利于制止眼前的不文明,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即时教育和提醒。唯有如此,才能汇聚成向不文明行为说的最强音,形成对不文明行为人人谴责、人人抵制的社会氛围,促进国人文明意识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最后,需要更完善的制度和有效的执法。规范和治理社会不文明行为,不能单纯依赖于道德教化和舆论谴责,关键还要给予重罚和严惩,让不文明者有所畏惧、有所顾忌,进而自我约束、杜绝不文明行为。

 不学礼,无以立。刚性的制度、严格的管理,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唤醒。只要我们大家一起争做文明生活的倡导者、时代新风的传播者、美好环境的捍卫者,就能汇聚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磅礴合力,营造人人崇尚文明的良好氛围,让文明行为浸润到城市的每个角落,真正产生春风化雨的良好效应。

结构层次:

作文开篇照应材料,通过对两组事实论据的对比分析得出中心论点文明也是管出来的,然后列举日本出台《轻犯罪法》、欧美国家对养犬人义务的规定及我国出台的不文明养犬的处罚规定都取得显著成效的事例来论证中心论点;接着又列举我国醉驾人刑、失信者黑名单制度等事例,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以刚性的制度,严格的管理也是一种唤醒再次强化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