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梅州中学高三语文试卷(全)
2019-2020学年
梅州市梅江区梅州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 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2.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3.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第二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节选自毛泽东 《改造我们的学习》)
材料二:
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节选自《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三: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节选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4.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作中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而不是单凭热情工作,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B.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
C. 毛泽东同志用“有的放矢”这一成语,生动形象地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应该用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的实践,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性。
D.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中国共产党人应从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出发,去研究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5. 根据材料二、三,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其化学特性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元素周期表才被证实为真理。
B. 当勒维烈根据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确实发现了海王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成为公认的真理。
C. 人在观察现象时,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主体性,这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主体性是重要的,同时它也是正确的。
D. 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可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因此可以说改造世界是对世界进行正确认识的基本条件。
6. 以上三则材料涉及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下列行为符合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夸夸其谈 B. 无的放矢 C. 纸上谈兵 D. 知行合一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产生于公元前2世纪的《礼记・乐记》,以儒家思想为主,同时吸收道家与法家思想,是世界最早的音乐美学论著,也是最早论述礼乐教化即美育的论著。《乐记》及其礼乐教化理论,以“礼乐交融”为其东方特色,以“正声”“德音”为其艺术诉求,以“天人合ー"为其文化理念,明显区別于西方的美育观念,彰显光彩照人的中国精神,这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在文化艺术特别是美学与美育上的成熟与伟大,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礼记》记载,当年周公通过制礼作乐而治理国家、统一天下。中国古代的“礼”起源于宗教祭祀之礼仪,发展为政治制度、道德行为规范和社会交往之人文礼仪等;“乐”是乐舞歌诗的总称。礼乐教化是一种集政治、道德与审美为一体的整体性教育,充分体現中国传统文化关联性的特点,相异于西方文化区分性的特点,强调发挥礼乐刑政交融互补的综合性治理作用。礼乐教化还可以发挥特有的和合父子君臣族长乡里的团结教育作用,还有感染熏陶、移风易俗之用,所谓“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总之,礼乐教化在传统社会中充分发挥交融性与綜合性作用,是治国之重器。
《乐记》言:“乐者,伦理者也。儒家学说认为乐与道德相通,乐音是人与禽兽的区别,而对整体音乐的理解则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礼乐教化之乐教包含乐德、乐语与乐舞等部分,所谓“乐德”指“中、和、祗、庸、孝、友”等德性的核心内涵,是乐教最重要的成分。礼乐教化最重要的目的是弘扬德音与正声,抛弃溺乐与溺音。《乐记》说:“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之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又说:“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恩礼,不接心术。”这里将正声与德音提到“纪纲既正,天下大定”的政治高度,将奸声与淫乐视作扰乱思想与破坏心术的负面现象。礼乐教化涵养德性的精神需要提倡与继承,以纠正重利益而轻道德的价值倾向。
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哲学有其独特意蕴与魅力。《乐记》阐明礼乐与天地宇宙相应相和的特点,从而带来四海之内自然宇宙与人类社会合敬同爱的结果,充分强调礼乐教化沟通天地人的巨大作用。《乐记》还阐述礼乐教化所形成的一种礼乐交融、天地相合、阴阳相得、万物繁茂的生命之美,诚如《周易》所言“生生之谓大德也”。这种生命美学体现于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乐记》还强调礼乐教化与亲和天地的关系,诚如《中庸》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万物一体。这些美育观念不同于西方古代的人类中心论,具有重要思想价值。
中华美育历经几千年历史,滋养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需要立足中华文化立场,继承其精华,扬弃其糟粕,发扬其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力量,建设新时代美育精神。
(摘编自曾繁仁《珍视并发扬中华优秀美育传统——从<礼记·乐记>美育思想谈起》)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记》以儒家思想为主,认为礼乐教化即美育,将“正声”与“德音”提到治国的高度,又强调了礼乐教化与亲和天地的关系。
B.礼乐教化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交融性与综合性的作用,体现了传统文化关联性特点,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弘扬德音与正声。
C.乐包括乐舞歌诗,儒家学说认为其与伦理道德相通,有教化作用,都可以改善人心,乐音可以区别人与禽兽,乐教最重要的部分是乐德。
D.生命美学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包含礼乐交融、天地相合、阴阳相得等内容,体现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首段直接指出美学论著《乐记》的历史地位、内容特性、价值意义。
B.文章主体内容分别论证了中华美育是家国天下的教育、涵养德性的教育和天人相和的教育。
C.全文依次通过中西方美育观念的对比来突出中华美育的三个特点,强调中华美育的成熟与伟大。
D.文中引用《周易》中断里的活,是补充论证《乐记》中中华美育“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与只是一种礼仪规范的礼不同,礼乐教化是一种融合了政治、文化和教育的制度,具有综合治理、团结人心、移风易俗等作用。
B.如果发挥好礼乐教化政治、道德和审美的教育功能,与刑政交融互补综合治理,能有效地纠正重利益而轻道德的倾向。
C.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行学指自然宇宙与人类社会是合敬同爱的,所以天地与礼乐是相应相合的,礼乐教化能沟通天地人。
D.中华美育传承几千年,是今天我们美育工作的宝贵财富,需要全面继承,并发扬其民族文化力量,建设新时代的美育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赤壁赋》)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B.泣孤舟之嫠妇 泣:哭泣
C.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攻占
11.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苏子愀然/何其然也
B.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耳得之而为声
C. 侣鱼虾而友麋鹿/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D. 寄蜉蝣于天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赤壁赋》是一篇“文赋”,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层层展现出来。
B. “壬戌”是古人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表示的纪年方法。“既望”是农历的每月十六日,“望”是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C. 文中的“明月之诗”“窈窕之章”典出《诗经》;“美人”典出《离骚》,古人常用来作为圣君贤臣或美好 理想的象征。
D. 蜉蝣是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在本文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1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境。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秋江夜色之美,为下文生发感慨作了很好的铺垫。
B. 第二段紧承上文,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从结构上看,这是文章的过渡部分,起着 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承上,就是继续描写“泛舟”时的欢快心情;所谓启下,就是通过描写洞箫之悲引 出第三段的“客曰”。
C.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先用我辈凡人感叹人生之短暂和渺小,再用英雄典故抒发人 生的虚无和悲观,解释了“托遗响于悲风”的缘由。
D.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人”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表现出他宏大的宇宙意识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赴彭州山行之作
【唐】高适
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
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
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
【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夏,时年五十九岁的高适自长安入蜀出任彭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下本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山路独行,一路美景和鸟声清越,这些美景远近结合,声色交错,虚实相生。
B.嶙峋的峭壁怪石,撩人衣裳的轻萝,令山行艰难,又因路长年老,诗人困顿不已。
C.山行迢迢,无限芳菲争相逞妍,诗人放下意绪,尽情饱览秀色,只可惜没人同游。
D.全诗写景远近结合,声色交错,抒情转折起伏,凸显诗人赶路时内心的曲折变化。
16.“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7.诗人流连山水之际,还流露了哪些情感?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诚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也有相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深秋景物的特征。
(3)《道遥游》中以“大芝”和“寒蝉”为例来说明它们生命短暂,连一月、一年的时间变化都不知道,属于“小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母校百年校庆之际,张教授的拙作《互联网时代的共享文化》在国际上获大奖,可喜可贺。
B. 你是这个行业的方家,以后我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希望你能不吝赐教,我定会感激不尽。
C. 刘老师快要退休了,却仍在培养学生而略尽绵薄,其高尚师德让人敬仰。
D. 这是父亲毕业时送给我的钢笔,我已珍藏多年,每当看到它,都会回忆起令父。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外卖”是一种新型食物。②通过出锅和食用之间时间延长,使一些食物的味道和口感发生明显变化。③这些变化对食物的营养价值没有明显的影响,但会影响到我们对它的接受度。④对大多数人来说,“好吃”是食物最重要的属性。⑤所以,点外卖的时候,就会点那些“延时”之后依然好吃 的食物,比如肉类和根茎类的食材,或以红烧、油炸等比较“重口味”的方式为烹饪的食物。⑥而对蔬菜、粗粮等食材,以及清炒、白灼等方式制作的菜式就相当无感。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丙吉是西汉名臣。有一次,丙吉外出,碰上有人在打群架,死伤惨重,丙吉经过时却不闻不问,掾吏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丙吉向前走,碰上有人赶牛,牛喘气吐舌,丙吉停下来,派骑吏问:“赶牛走了几里路?”掾吏认为丞相前后失问。有人因此指责丙吉。丙吉说:“百姓斗殴死人,有长安令、京兆尹处理,我作为丞相只一年一次检查他们的政绩优劣,上奏皇上或赏或罚而已。宰相不过问小事,但春日未热,牛喘气吐舌,恐季节失调,又有什么灾害,好预先防备,这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因此过问。”掾吏才心服,认为丙吉识大体。
班级要举行一场辩论赛,辩论双方需对丙吉做法持赞同或反对观点。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辩论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符合文体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⑤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⑥段“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⑥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⑰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中国共产党人应该用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的实践,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性”错,根据原文,“有的放矢”是指,中国共产党人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勒维烈从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
C.“因此主体性是重要的,同时它也是正确的”错,根据原文,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虽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主体性,但追求真理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因此,不能推论出主体性是正确的。
D.“必然可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错,根据原文,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是必然能加深对世界的认识,而是有时可以。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成语含义的能力。
A.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不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B.无的放矢: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明确目的,或不切合实际。不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C.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不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D.知行合一: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知行合一,就是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故选D。
【7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
C项,“都可以改善人心”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可知,乐中也有奸声与淫乐,而这些被视作扰乱思想与破坏心术的负面现象。
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全文依次通过中西方美育观念的对比来突出中华美育的三个特点”说法错误,文章第三段在论述中华美育以“正声”“德音”为其艺术诉求这一特点时没有与西方对比。
故选C。
【9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项,“礼乐教化是一种融合了政治、文化和教育的制度”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礼乐教化是一种集政治、道德与审美等为一体的整体性教育”。
C项,因果关系颠倒,根据原文第四段可知,是“礼乐与天地宇宙相应相和的特点,从而带来四海之内自然宇宙与人类社会合敬同爱的结果”。
D项,“需要全面继承”说法不当。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是“继承其精华,扬弃其糟粕”。
故选B。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在句子含义能力。
B.“泣孤舟之嫠妇”意思是“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所以“泣”动词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哭泣”。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代词,这样。
B.之:结构助词,的/之:代词,它,代指江上的清风。
C.而:连词,表并列/而:连词,表转折。
D.于:介词,在/于:介词,在。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和识记能力。
B.“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错误,应该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先用我辈凡人感叹人生之短暂和渺小,再用英雄典故抒发人生的虚无和悲观”错误,应该把“我辈凡人感叹人生之短暂和渺小”与“英雄典故抒发人生的虚无和悲观”位置对调。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
(1)酾,斟酒;临,面对;固,本来;安,哪里;安在,宾语前置句,即“在安”,在哪里。
(2)且夫,句首发语词,表示另提一事,何况,再说;主,主宰;苟,如果;虽,即使。
(3)是,这;造物者,自然界;无尽藏,无穷无尽的宝藏;“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这是自然界(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适,享受。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缓步徐行。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虚实相生”错误,前两联的写景都是实写,诗歌写景远近结合,声色交错,但没有“虚实相生”。
故选A。
【16x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画面能力。
一般步骤:描述画面,概括画面特点,点出技巧和表达效果。描述画面要抓住诗句中意象来进行。
诗句“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意思是悬崖峭壁连接着的是崆峒,簇聚的山峰上堆着翠微。此联,“峭壁连崆峒”“攒峰”“叠”描绘出彭州界山脉连亘起伏、雄奇的特点,“翠微”,山气呈青绿色,写出了山峦的秀丽。据此分析,概括诗歌描述的画面即可。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诗人流连山水之际,流露了哪些情感。作答本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分析诗歌情感要结合全诗,逐联分析,才不会遗漏要点。
前六句“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写诗人看到了雄奇秀丽的山景,一路之上美景美不胜收,不禁让诗人驻马欣赏,留恋忘返,此时的诗人内心欣喜愉悦;“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情感由喜入愁,感伤于道路漫长,年华已逝却还要漂泊异乡,抒发了思乡之愁。
最后“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情感变得失落,山路好像永远都走不完,虽有美景,却无人和我一起赏玩美景,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伤感。
【18题详解】悟已往之不谏 (2).知来者之可追 (3).潦水尽而寒潭清 (4).烟光凝而暮山紫 (5).朝菌不知晦朔 (6).蟪蛄不知春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谏,潦,潭,暮,菌,晦,朔,蟪,蛄。
【19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拙作”是谦称,只能用于自己的作品,不能用于称张老师的作品。
C.“尽绵薄”,为自谦之词,指稍尽自己薄弱的能力。不可用来指他人。此处可改为“不遗余力”或“竭尽全力”。
D.“令父”错误,是汉语中称呼对方父亲的敬称。语境中指自己的父亲,应该用“家父”。
故选B。
【20题详解】①句改为“外卖’是一种新的餐饮服务方式”;
②句改为“出锅和食用之间时间延长,使一些食物的味道和口感发生明显变化”;
④句改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好吃’是食物最重要的品质”;
⑤句中的“或以红烧、油炸等比较‘重口味’的方式为烹饪的食物”改为“或以红烧、油炸等比较‘重口味’的方式烹饪的食物”。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1)搭配不当,主语“外卖”与宾语中心词“新型食物”搭配不当,可改为“外卖’是一种新的餐饮服务方式”;
(2)成分残缺,介词“通过”涵盖主语,可改为“出锅和食用之间时间延长,使一些食物的味道和口感发生明显变化”;
(3)搭配不当,主语“好吃”与宾语中心词“属性”搭配不当,可改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好吃’是食物最重要的品质”;
(4)结构混乱,“以……的方式”“以……为”句式杂糅,应删掉“为”,改为“或以红烧、油炸等比较‘重口味’的方式烹饪的食物”。
【21题详解】例文:
秉小事之心,成大事之需
尊敬的对方辩友,各位评委:
大家好,正方的观点是“秉小事之心,成大事之需”。即不认同丙吉的做法。
回望历史,“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是儒士眼中的君民关系。丙吉只管大事,而忽视小事的做法,忽视了君臣关系中对民的重要性的认知与理解。
先贤历史终须记,回眸远望正当时。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犹记《师说》中的于子,“择师而教之”;于己,“则耻师焉”。对于从师学习,同一个人对不同事物持相反的态度。对于从师学习,他只看到了“小”的重要,而忽视了“大”的作用。这与丙吉对大小事情的处理方式无异于同,最终也只能是“吾未见其明也”。回眸过往,小大之失的历史犹在眼前,我们何不看历史之误,督今日之己。
大事包含小事,精准扶贫是大事也是小事。
“时节如流,岁月不居。”历史前进的脚步永远不会停留,你只能用更快的速度创造更好的自己。放眼当下,扶贫已悄然迎来了收官之年。不曾忘,因地制宜是扶贫干部的毅然与奉献;不曾忘,完善基础设施时,扶贫干部对百姓的牵挂;不曾忘,人口调查时,扶贫干部对百姓的关心。因为扶贫干部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在心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这件大事。放眼当下,小大之识的现代版就在眼前,我们何不抓住当下之势,促今日之成。
兼顾小事,方成大事。
“心存黎元,道济天下。”时间不说话,只静静回答。时代前进的车轮已在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已在肩上。身为青年人的我们,是否能够心之所向,不负众望。答案便在对待每一件小事时,我们都要用心。“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一件小事的完成,终将成为大事成功的基础,也许对于未来,我们鞭长莫及;但在当下,我们定会马不停蹄,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每一件小事都要兼顾,每一件大事才有答案。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恭逢盛世,这是我们的时与势;万里路遥,这是我们的责与任。以秉小事之心,成大事之需,与时代同频共振,和祖国同仁同心。
我方陈述完毕,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为故事性任务驱动材料作文,其任务设置看似相对简单,但是仍需要比较权衡,正反方的观点都有道理,辩论起来就需要比较权衡。此题意在考查考生的逻辑思辨和批判质疑能力,材料中的“掾史认为”“有人因此指责丙吉”“丙吉说”暗示命题的立意限制,考生写辩论词时要针对丞相关注赶牛人而忽百姓斗殴这一做法进行分析评价。若抛开任务大赞掾史敢于质疑权威则是跑题立意。考生有选择正方还是反方的自由,论述“前后失问”还是“识大体”的理由也是自由的。从掾史的角度可立意为,民生无小事,只要是官员,都应该给予管理;而丙吉却前后失问,只派骑吏问牛,因此可以反对丙吉。由丙吉的回答可得出赞同的立意:明确管理边界,严守自身职责定位。丙吉还说“宰相不过问小事,但春日未热,牛喘气吐舌,恐季节失调,又有什么灾害,好预先防备,这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因此过问”,由此可知赞同的立意角度有:主大计者,必执简以繁。从“掾史才心服,认为丙吉识大体”的角度可立意为:做事知轻重,识大体。
参考立意:
正方角度:
事无大小,都是民生
管理有分工,责任无边界
大事小情,皆关民生
不越位,但会缺位
秉小事之心,成大事之需
反方角度:
主大计者,执简以繁
明确管理边界,严守自身职责
知轻重,识大体
大行不顾细谨
明主次,有远见,顾大局
参考素材:
(1)主持人董卿说:“好的格局是疏可跑马,却密不透风。”正如人,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能灵活应变,注重时势的变化,也即不拘小节,明识大体。钱学森是,我国着名物理学家,然而他最开始想从事的并非是理论物理。最终为了填补国家科学史的空白,为了应召国家之需,他毅然决然地投身伟大的研究中始终如一。钱学森不仅为当时贫乏中国作了贡献,他的精神也延续至今。
(2)苏东坡曾言:“凡事有轻重,取其轻者,得小成;取其重者,得大成。”可见,做事要明白主次轻重。丙吉不过问百姓斗殴,而关心喘气吐舌的牛,是因为他已经判断出了这两件事孰轻孰重。作为宰相,他知道打架斗殴有长安令和京兆尹处理,自己只需检查他们的政绩优劣即可,但赶牛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却恰恰是没人关心的,所以这在他心中便成了大事,而春日未热,牛就喘气吐舌,可能季节失调。作为牢相,更关心这点,无疑是正确的。
(3)纪伯伦说:“如果我们只顾及小的方面,就会因小失大,错失更亮的星星和更美的玫瑰。”丙吉不关心百姓斗殴,因为这是市井间的小事,而季节失调,发生灾祸却是一国大事。丙吉知道不能因小失大,只有识大体,顾大局,才能保全国家于灾祸之中。作为一国宰相,眼中更多的是国家大事,所以丙吉的做法是十分正确的。
层次分析:
文章开篇亮明观点——秉小事之心,成大事之需,即不认同丙吉的做法,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丙吉做法的弊端;接下来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角度阐述,格局高远,析理透辟,引论精当,纵横捭阖;篇末收束全文,主旨明确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