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高州石鼓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全)
2020届高州石鼓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界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二百米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三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竞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能再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愤愤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那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遭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记。
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二十三岁。
左右两岸,鸟儿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在三十米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也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二十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选自《外国小说选》)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部分追叙禁令的由来,既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故事结局埋下了伏笔,暗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B. “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二十三岁”,意在解释“他”冒死下河洗澡,错失杀敌良机的原因。
C. 本文立意含蓄蕴藉,作者并未直接揭示主题,而是采用象征、烘托等手法激发读者去想象和联想,思考和回味。
D. 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叙述故事,不受时空限制,灵活地安排故事场景、刻画人物心理,显得客观冷静。
2. 有人认为,本文的结尾非常精彩。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3. 本文善于在“矛盾”中表现主题,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电影《白鹿原》是影视与文学的又一次联姻,小说再次支撑起电影之魂。陈忠实在小说的扉页写到,“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么当它被改编成电影之后还能保留原作的神韵吗?日前,记者采访了陈忠实,说起小说以外的话题,他说得最多的是——我是个外行!
记者:关于电影对小说的改编,您认为哪些部分比较满意,哪些觉得还有遗憾?
陈忠实:我最满意的是电影呈现给观众的历史氛围是基本真实的,人的生存形态也是真实的。因为历史氛围的真实决定了人物命运和人物情感的真实。电影必须保证历史的真实。乡村的伦理道德、沿袭已久的民间文化习俗等影响着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旦这些习俗、规则遭到破坏就会产生矛盾,进而影响人物情感的真实性。无论小说还是电影都要反映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的真实情感,人物与时代都是血肉相连的。
浙白说到遗憾,我总希望电影能更充分、更准确地通过直接的视觉画面把小说的全部传达给观众,总希望小说里的人物更充分、更集中地与观众交流,但受到不同艺术形式的时空限制,留下了遗憾。
记者:电影《白鹿原》具有浓郁的地城特色,当初你觉得其中大量使用地方戏和方言是一种冒险吗?
陈忠实:贯穿电影始终的唱腔是在陕北地区一种几乎失传的民间艺术——“老腔”,演唱者都是地道的农民,平时就靠在红白事上唱戏谋生。我想大家会喜欢这种原汁原味的音乐。
方言是生活和时代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中方言许多都是咱们民族的原始语言,古语中的很多词句用法都在其中保留了下来。我在写小说时对使用方言有自己的把握尺度。电影在方言的使用上走得更远。
记者:把地方文化植入影视作品似乎已经司空见惯,“地域元素”成了影视剧创作的一个法宝,你觉得这部电影在这方面处理得怎样?
陈忠实:这部电影的确有浓郁、鲜明的陕北特色,但它没有简单地为影片贴标签,没有刻意离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单纯表现文化符号,这样看上去比较融洽。这些人物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他们的矛盾、纠葛都与这块土地有关,所以不可能脱离这里的语言和风俗。
记者:除电影以外,《白鹿原》还被改编成话剧、秦腔、舞剧、广播剧等,能否简单评价一下它们?陈忠实:可以说各有千秋。秦腔基本是单线条化,唱腔、唱词、舞美比较有吸引力。话剧基本上全面展示了小说的故事,但在两个多小时里只能通过人物对话,交代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舞剧就更简单、纯粹了,主要表现黑娃和田小娥的爱情,用舞蹈展现出当时的社会对他们爱情的扼杀,反而不受小说情节的限制,优美的舞姿也能吸引观众。
记者:现在大家都说缺少好剧本,您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为“剧本荒”提供什么?
陈忠实:不是所有好小说都适合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文学和影视最大的差异是,小说通过文字和读者交流,它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描写,充分展示作家对人物的把握;影视是以直观的形象与观众交流,它的优势是能把文学形象具体化、生动化。读者普遍认可的好小说都能成为好剧本的脚本,比如《红岩》《林海雪原》等,但也有些好小说是改不成电影的,那些有完整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和强烈的冲突的小说更容易改编。编剧、导演、演员对原著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是影响他们能否创作出优秀作品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无论小说还是电影,人物与时代都是血肉相连的——陈忠实访谈》,《文艺报》2012年04月20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电影的真实性问题,陈忠实表示,电影必须保证历史的真实,一旦沿袭已久的习俗、规则遭到破坏就会产生矛盾,进而影响人物情感的真实性。
B. 对电影《白鹿原》中大量使用地方戏的问题,陈忠实希望观众能够喜欢这种原汁原味的,在陕北地区几乎失传的民间艺术。
C. 回答影视剧中“地域元素”使用问题时,陈忠实肯定了电影《白鹿原》“地域元素”的使用贴合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并非单纯地表现文化符号。
D. 小说《白鹿原》被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陈忠实认为电影与话剧基本全面地展示了小说的故事,而秦腔、舞剧则不受小说情节的限制。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电影作为一种更直观的艺术形式,其优势是能把文学形象具体化、生动化,但要注意呈现真实的历史氛围,反映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的真实情感。
B. 陈忠实作为原著作者,认为电影《白鹿原》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原始的民族语言,呈现了基本真实的历史氛围。
C. 记者作为对谈的一方,关心小说改编成多类艺术形式后的呈现,表达了对当前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剧本荒”和地方文化植入影视作品现象的担忧。
D. 小说改编难度大,虽然读者普遍认可的好小说都能成为好剧本的脚本,但是由于人物、情节和矛盾冲突等问题,不是所有好小说都适合改编成电影。
6. 访谈第一段中提到“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请结合文本,谈谈将小说改编为电影时要如何保留原作的神韵。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 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8.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9.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①,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②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原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原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原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原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②嘿:同“默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B.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C.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D.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11. 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子,王位、皇位继位人。两汉,皇帝与诸侯王的继承人皆称“太子”,唯皇储称“皇太子”。汉以后,诸侯王的继承人改称“世子”,“太子”成了皇位继承人独有的称呼。
B. 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宫变徵分别是宫音徵音的变调,羽声声调悲凉,变徵声调激愤。
C. 卿,既可指古代君对臣的称谓,又可指古代对人的敬称。
D.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又名“长短句”“诗余”,其经过长期的发展,到了宋代,进入了全盛时期。据篇幅有长调、中调、小令之分,如《沁园春·长沙》是长调。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 文章开头写荆轲遭盖聂和鲁句践的怒目、怒叱,都不计较,这和《史记》中叙述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一样,意在表现他们“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的励志精神。
C. 荆轲与狗屠、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 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欣然应允并帮助太子劝说荆轲。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2)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歌子
吕本中【注】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注】吕本中(1084-1145),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宋廷南渡后,诗人流寓江南。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小令抒写了旅途风物和诗人感受,词情凄清伤感,但格调清新流利,读来凄伤却不压抑。
B.词作开头两句写早行情景,意境与晚唐诗人温庭筠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很接近。
C.词中由“晓霜”写到“残菊”,由“残菊”想到“重阳”,又由“重阳”联想到眼前处境,思绪曲折。
D.下片“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写出诗人正是因旅途艰辛渴望好梦不得而倍感春夜漫漫的痛苦,凄然之意卓然。
15.本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体生命相较于自然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和遭遇失败之后依旧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雍也》中阐释“文”和“质”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是一份电视台录制节目邀请函正文,有五处表达上的问题,请找出并改正。
我台将于5月1日—5月3日在二号演播厅录制“五四”青年节文艺晚会。根据节目制作的需求,诚邀你校舞蹈队于3日上午8:00前去演播厅录制节目,不得迟到。务必给予支持。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读图,按要求答题。
新冠疫情期间,河南洛宁14岁女孩郭翠珠,因家中没网,由父亲陪伴到邻居家门口蹭网,上课。
⑴请为这张图配一段解说词,至少包含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 30 字。
⑵请从两个角度点简述这张图给你带来的感悟。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一路走来,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快乐,也品尝过生活的艰辛与曲折。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糕,叫做经历。岁月交替,不变的仍是对生活的那份感恩、那份执着、那份热爱。
读了上面的文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悟和体会,以“你好,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意在解释‘他’冒死下河洗澡,错失杀敌良机的原因”错误,由“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二十三岁”可知,此句意在描写“他”下河游泳时内心的喜悦,强调其年轻,“他”本来还有漫长的人生道路,本来还可尽情地享受生活。反衬战争的罪恶。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情节作用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本题探究小说的结尾,可从文中重要情节的角度分析思考,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二,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一般情节在开头,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或者埋下伏笔;在中间,承上启下;情在结尾处,情节上照应前文。三,情节与小说环境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四,情节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者揭示主旨。解答本题可从情节、人物、主题这三个方面着手分析。
情节上:小说结尾时欧·亨利式结尾,前文写“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结尾写“他”被对方杀死,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意味深长,引人入胜;照应前文,小说开头写“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二百米内任何人不得擅入”“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结尾写“他”被射杀,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
主旨上:“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遭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记”“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二十三岁”“左右两岸,鸟儿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与“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形成对比,突显了战争使人异化,泯灭人性的主题,发人深省。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主题的能力。需要学生通篇认真阅读,找出小说中人物的矛盾之处,分析这些矛盾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进而分析小说主旨。
小说6、7段写前去“界河”游泳的战士都被敌军射杀,这条河已经成为“死亡之河”,“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表现“他”在战争中的疲惫痛苦,因此,明知危险,“他”依然要下河洗澡,洗涤身心,控诉了战争对人身心的残害。
“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描写“他”的梦境,这既是一个美梦,也是一个噩梦,美梦中“他”享受了恋爱的美好,噩梦中“他”失去了生命。表现他对爱情、自由的渴望,反衬战争的罪恶。
“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写“他”抢得先机,却不忍开枪射杀敌人,却因此惨遭射杀,突显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项,“陈忠实认为电影与话剧基本全面地展示了小说的故事,而秦腔、舞剧则不受小说情节的限制”理解错误。材料中,陈忠实对电影的故事全面性没有作出评价,且原文“不受小说情节的限制”的是舞剧。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项,“表达了对当前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剧本荒’和地方文化植入影视作品现象的担忧”理解错误。从材料中可总结出,记者关心作者就小说改编成电影、话剧、秦腔、舞剧、广播剧等艺术形式的呈现的评价,虽然提出了“剧本荒”和地方文化植入影视且“司空见惯”的现象,却并不一定是表明对这些现象的“担忧”,“担忧”一词感情色彩过浓,于文无据。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本,谈谈将小说改编为电影时要如何保留原作的神韵。
结合“电影必须保证历史的真实。乡村的伦理道德、沿袭已久的民间文化习俗等影响着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旦这些习俗、规则遭到破坏就会产生矛盾,进而影响人物情感的真实性”分析,可概括出:电影必须保证历史的真实,尊重小说文本中沿袭已久的伦理道德、民间文化习俗等,反映生活在相应时代的人的真实情感。
结合“方言是生活和时代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中方言许多都是咱们民族的原始语言,古语中的很多词句用法都在其中保留了下来。我在写小说时对使用方言有自己的把握尺度。电影在方言的使用上走得更远”分析,可概括出:保留小说文本中历史沿袭已久的地域元素,有尺度地使用方言。
结合“这部电影的确有浓郁、鲜明的陕北特色,但它没有简单地为影片贴标签,没有刻意离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单纯表现文化符号,这样看上去比较融洽。这些人物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他们的矛盾、纠葛都与这块土地有关,所以不可能脱离这里的语言和风俗分析,可概括出:不贴标签,不刻意离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单纯表现文化符号,不脱离地域的语言和风俗。
结合“读者普遍认可的好小说都能成为好剧本的脚本,比如《红岩》《林海雪原》等,但也有些好小说是改不成电影的,那些有完整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和强烈的冲突的小说更容易改编。编剧、导演、演员对原著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是影响他们能否创作出优秀作品的重要因素”分析,可概括出:编剧、导演、演员对原著的理解要准确、到位。尽量让小说里的人物更充分、更集中地与观众交流。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⑤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⑥段“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⑥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⑰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于燕市”“于市中”为状语,表地点,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D项。
从语法关系来看,“酒酣以往”,“以往”意思是“以后”,指的是荆轲、狗屠以及高渐离喝到一定程度以后,不能分开,排除C项。
句意: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狗屠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像身旁没有人样子。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羽声声调悲凉,变徵声调激愤”错误。“羽声”声调激愤,“变徵”声调悲凉。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错误。应为不被世人理解、不被重用的苦恼。从文中来看,“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应是表现了荆轲不被世人理解的苦恼。因为上文几件事中他的表现会被世人误以为是胆小。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好”,爱好,喜好;“术”,剑术;“说”,游说。
(2)“顷之”,一会儿,不久,“居顷之”,过些时候;“会”,适逢,恰逢;“亡归”,意思是逃归。
参考译文:
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到了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而后到了燕国,燕国人称呼他荆卿。
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
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你们)试着去找找看吧,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主,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我前不久瞪眼摄服了他。”
荆轲漫游邯郸,鲁句践跟荆轲博戏,争夺博局上的格道,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也就没有再见面。
荆轲到燕国以后,喜欢一个燕国的狗屠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狗屠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像身旁没有人的样子。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他为人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重的人相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
过了不久,适逢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和荆卿结交,可以吗?”田光说:“遵命。”于是即刻起身,急忙出去了。太子送到门口,告诫说:“我所讲的,先生所说的,都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去笑着说:“是。”田光弯着腰走着去见荆卿,说:“我和您彼此要好,燕国没有谁不知道。如今太子听说我盛壮之年时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了,我荣幸地听他教诲说‘燕国、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我私下和您不见外,已经把您推荐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荆轲说:“谨领教。”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正是因旅途艰辛渴望好梦不得而倍感春夜漫漫的痛苦”错误。由前面“晓霜”“残菊”“重阳”“寒更”等词判断,时间不应是“春夜”,而是“秋夜”,诗中表现的应是深秋时节。
故选D。
【15题详解】
2)本题考查对诗词的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整体理解诗歌,对作者、写作背景、诗歌的主要意象、手法都要考虑,分析时不能笼统地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说具体,再结合相关词句详细分析。词人写《南歌子》一词时正值重阳佳节,从注解中可知,此时作于北宋灭亡后,词人南渡,流落江南,中原被占、故乡难归,寂寞的旅途中,词人思乡之情不禁更加强烈,忧国的凄凉情绪也更加深沉。“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展现的是羁旅的愁苦,难以入眠。“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正逢重阳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之情更胜。“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此句说,江左再好的风光,一想起故国中原,仍然挡不住诗人内心的凄凉。
【点睛】这是一首描写旅途风光景物与感受的小令。词人作此词时不但有一个时令背景(重阳佳节),而且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北宋灭亡后词人南渡,流落江南)。正是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使这首词具有和一般的羁旅之作不同的特点。译文:
将近黎明时分,穿过山间驿路,踏过溪上板桥,只见斜月西隐,寒霜满地。行过乱山深处,只见在那野人篱落旁,一枝盛开的金菊,赫然点缀在残菊丛中,耀人眼目,好像在提醒人们重阳佳节已至。
夜投旅舍,孤寂难眠,寒夜的更声阵阵传来,让人更感长夜难捱。平时总听说江南山水奇绝,风光秀美,今日踏上了江南的土地,却丝毫唤不起心中的激情,心里所想的却是那正被金人铁蹄蹂躏的故乡,有家难归的满腔悲凉油然而生。
【16题详解】人生代代无穷已 (2).江月年年望相似 (3).天生我材必有用 (4).千金散尽还复来 (5).质胜文则野 (6).文胜质则史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已、材、质”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17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
①“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语境是“根据节目制作的……”应指对事物的要求,所以“需求”用词不准确,应该为“需要”;②“你校”不得体,词语不符合用语的环境,邀请对方学校参加电视台的录制,应该改为“贵校”这一敬词;③“8:00前去”可以有“八点之前到达”和“八点整点到达”两种理解,造成表意不明,应该改为“8 : 00到”;④“不得”用语不得体,语气太强硬,不符合邀请函的语言环境,应该改为“请勿”;⑤“务必”用语不得体,语气强硬,不符合邀请函的语言环境,应该改为“望”或“请”。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18题详解】
⑵角度一:环境再艰难,我们都应该专注执着于学业或事业。角度二:寒夜里,父亲无声的陪伴最是深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认真观察画面,弄清画面的主体以及图画所涉及的细节,根据具体要求作答。就本题而言,要了解两张图的背景是新冠疫情期间的一个夜晚,小女孩因家中没网而到邻居家蹭网上网课。然后抓住人物及图片的细节,并结合背景介绍加以解说。另外还要注意“至少包含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0字”的要求。
第一,弄清图片人物及人物关系:女儿和父亲;
第二,弄清图片的主要事件:因家中无网到邻居家蹭网上网课;
第三,弄清图片的事件背景:一是新冠疫情期间的一个寒冷夜晚,二是昏暗灯光,三是楼梯的一个角落;
第四,图片给人的启示:一是站在女儿的角度上,困难不可怕,哪怕像新冠疫情这样的“大难”;哪怕像家中暂时贫穷这样的“小难”,只要勇于面对,就有胜利的一天;二是站在父亲的角度上,女儿在哪,父亲就在哪,陪伴是最好的守护;三是站在女儿和父亲两人的角度上,有困难,我们一起面对。答案只要符合要求,言之成理就可,可不抱泥于答案示例。
【19题详解】【例文】
你好,生活
你好,生活!
院子里鸟儿叽叽喳喳,歌唱着新的一天的到来,永远的欢乐,永远的无忧无虑。
清晨,阳光洒在在窗帘上,起起伏伏,好似一幅抽象画。
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不早了。
骑上车,背起书包,骑起我心爱的小自行车,匆匆赶往校园。一路上,微冷的风裹挟着砂砾,扑面而来。眸光明亮的我是班里为数不多的不用戴眼镜的人,这似乎也成为了我的劣势,微眯起双眼,右手握着车把,左手拨弄着眼前的尘粒,拐了弯,碾过小水坑。停车,拔钥匙,一气呵成。路旁斑驳的矮墙上,俨然保佑着春天的生机,墙上的片片潮绿,与青石砖相映,好似江南水乡小街。
穿过马路,校歌远远响起。远处天空中,映着初升的朝阳,淡红一片。风丝毫没有停歇,天上不多的云也渐渐地被吹散开来。
途径熟悉的卖粥车时,向卖粥的大姨说了声:“来杯西米粥。”卖粥的大姨约莫四十多岁的光景,笑容铺满了脸颊上的每一寸褶皱,大声应道:“好嘞。”
她把盛好的粥递给我。我还骑在自行车上,递过钱,急惶惶地骑起自行车。“伢子,慢着点——”从身后传来她的声音。
手里的粥放在塑料袋里,方便我带着上学,粥暖呼呼的,隔了塑料袋我也感受得到,心也暖呼呼的。
时间伯伯总是吝啬得很,不肯多留些时间给老师。
老师恋恋不舍地说道;“放学。”
小伙伴们说说笑笑,如同小麻雀,叽叽喳喳走出教室,仿佛周围的空气也充满了欢乐的气息。
风这会儿可真是自由紧,风婆婆窜到街口,吹着刺耳的口哨。我忙让四散的头发归位,踏上回家的路。
夜晚时,外面静了下来。风收敛得多了,我透过玻璃窗,顺着栽满梧桐树的小路,看到了车旁的两个人——母亲和我的父亲。父亲母亲提着超市的战利品,向我挥手。
写完作业,吃完晚饭,收拾停当。
风平浪静,我们一家三口外出散步,父亲默默地走在后边,母亲和我在前边并排跑步,天虽然越来越冷了,可是路灯暖暖的,我们的心也是暖暖的。
这就是我的生活,平凡、平淡而美好。
岁月交替,不变的仍是对生活的那份感恩、那份执着、那份热爱。生活,你好,因为我的心中住温暖,住着亲情,住着美好。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次为命题作文,题目为“你好,生活”
(1)对“生活”的理解,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生活中,我们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幸福与快乐,艰辛与曲折。有美好的,也有糟糕的,结合自身的经历,所写的生活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2)“你好”的理解,“你好”是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反映的是个人的精神状态。
(3)“你好,生活”的理解。幸福快乐美好的生活固然容易使我们的精神状态积极向上,但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琐碎,生活中充满艰辛与曲折,积极向上的状态更加难能可贵。材料中的“岁月交替,不变的仍是对生活的那份感恩、那份执着、那份热爱”倾向非常明显,提示我们,面对不顺遂的生活也应积极向上,内心充满感恩、执着、热爱。
本次作文可以写平凡生活中的温情,也可写一下糟糕的人生经历。注意主题应积极向上,材料给出了范围,可以围绕“你好,生活”,写生活中的小事,突出内心充满感恩、执着、热爱。
【立意】①【平淡生活】反应生活的在文中就可以是一件小事,也可以是由时间串联的一个人的平凡一天,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描写,感悟生活中的温暖,表明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
②【糟糕的生活】在上学路上,跌倒,擦破腿,围绕着周围老师同学的关心展开,展现在逆境之中,周围人乃至陌生人给的温暖。
③【对生活的应保有的态度】“你好,生活”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主旨的凝结点——面对生活的苦难应积极面对。
糟糕的生活,用执着成就经历。
枯燥的生活,用热爱成就理想。
苦难的生活,用感恩与执着成就人生。
生活交替,不变的仍是对生活的那份感恩、那份执着、那份热爱。
【素材】生活是奇妙的。同一个时刻,不同的人在做不同的事,因为每个人都在生活着属于60多亿中独一无二的自己的生活,有人在兴奋地庆祝伟大的胜利时,有人却在墙角偷偷地擦拭咸涩的眼泪;有人在为得到恋人甜美的微笑而展转难眠时,有人却在为难以摆脱别人的追求而苦恼;有人追逐初升的旭日,有人却留恋于灿烂的星空;有人愁着没有一所大房子没有一辆小汽车,有人却在低矮的平房里升起诱人的炊烟……生活给每个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性格,也就创造出了不同的你、我和他。
②【精彩片段】千帆过尽,一片汪洋,浊浪便似那杯煮过的酒,李白这一喝,便醉了一部唐代的史诗篇章。仗剑天涯的他,选择了诗意的生活。于是便有了历史长河中青莲居士洒脱的背影,一匹白鹿,一袭青衫,让李白找寻到了活的快乐,倘佯于山水。祖国的美好化作了诗仙笔下不屈的黄河,成了落九天的瀑布。
③【精彩片段】千帆过尽,一片汪洋,浊浪便似那杯煮过的酒,李白这一喝,便醉了一部唐代的史诗篇章。仗剑天涯的他,选择了诗意的生活。于是便有了历史长河中青莲居士洒脱的背影,一匹白鹿,一袭青衫,让李白找寻到了活的快乐,倘佯于山水。祖国的美好化作了诗仙笔下不屈的黄河,成了落九天的瀑布。
④【精彩片段】你好,生活!生活让一个婴儿逐渐了解外面的世界,从呱呱坠地到呀呀学语,从爬行到站立,生活让他体会到成长的神奇。生活让一个青年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从懵懂贪玩到走进科学,从被爱与照顾到独立自主,生活让他体会到朝气的蓬勃。生活让一个男人洋溢着成功与自豪,从冒冒失失到经验丰富,从两手空空到满载而归,生活让他体会到幸福的喜悦。生活让一个老人拥有安详平静的老年,从风风火火到安安宁宁,从忙碌于事业到清闲地看晚霞,生活让他体会到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