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一件棉大衣》入选大庆市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全)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读者推荐转发

59次点击|2次点赞

赞一下


练建安《一件棉大衣》入选大庆市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全)


360截图20240129160944643.jpg360截图20240129160911579.jpg360截图20240129161725109.jpg


黑龙江省大庆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乎舞雩,咏而归       吾妻死之年所植也

垣墙周庭                      如会同,章甫

非有能硕茂之也            羽觞而醉月

而卒以                      种树

A①③④⑦②⑧⑤⑥ B①②③⑦⑤⑥

C①③④⑦⑤⑥ D①②③⑦⑥⑧

 

 

评卷人得分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思想深刻,它所关注和探讨的都是人类在生存过程中所遇到的和必须解决的一些不能回避和无法回避的大问题。尽管时代经历了巨大变迁,但中国哲学的思想和价值观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哲学的存在与发展既和全人类哲学的整体发展相关联,也与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形态相适应。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创立了独特的哲学思维模式。譬如,《周易》体现了辩证思维模式;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标志着中华民族很早就进入了高度抽象的哲学思维阶段。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相比,中国哲学不但毫不逊色,而且还保持着更旺盛的生命力,是生命之学、智慧之学,不但“源远”,而且“流长”,绵延数千年而未中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这在世界思想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特现象。可以说,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中体现。

中国哲学包括传统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最能体现中国哲学基本特征和精神并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中国的传统哲学。学术界一般把公元前十一世纪的殷周时期,也就是传说周文王推演《周易》的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称为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长达三千年,在整个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书法绘画、建筑雕刻、民间风俗、民族心理、审美方式、行为习惯等,无不受到传统哲学的熏陶和影响;中国人对自然宇宙的看法,对社会人生的态度,对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反思,都是通过传统哲学加以反映、提升和总结的。

汉代以后,中国传统哲学在按照自身轨迹发展的同时,逐渐传播到了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朝鲜半岛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十七、十八世纪,中国传统哲学又突破东亚文化圈,通过汤若望、南怀仁、利玛窦等人的传播,东学西渐远播欧洲,在欧洲社会形成了持续二百年的“中国热”。这股“中国热”,对整个欧洲大陆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对于法国的启蒙思想运动以及德国辩证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成为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的重要学术资源。

当今,西方社会又一次表现出了对中国哲学的极大兴趣,世界各国把关注的目光再次转向了古老的东方,转向了中国的哲学和文化,转向了中国的孔子、老子,希望从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智慧和养分,以达到解决世界性难题的目的。譬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协和万邦”等中国哲学智慧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都得到了鲜明体现,普通群众对之都能感同身受,并且从内心深处再一次强化了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放在世界范围内来考虑,更凸显出中国哲学的强大生命力。

有一句谚语说:世界上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世界上的智慧在中国人的脑袋里。从根本上讲,中国哲学就是有着大用的人生智慧之学。冯友兰曾经说过:中国哲学必将大放异彩。历史上,中国哲学曾经领跑世界;新时代,中国哲学又走上了世界舞台中央。

(摘编自王杰《中国哲学的时代魅力》)

2.下列关于中国哲学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的思想和价值观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

B.中国哲学的存在与发展不仅和全人类哲学的整体发展相关联,也与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形态相适应。

C.中国哲学生命力旺盛,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而未中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这种现象在世界思想上是绝无仅有的。

D.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书法绘画、建筑雕刻、民间风俗等在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中国哲学的熏陶和影响。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第二段举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三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创立了独特的哲学思维模式。

B.文本运用了举例、引用、假设等论证方法来进行论述,论证充分,通俗易懂。

C.文本第四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传播轨迹以及中国热的世界影响。

D.文本兼具历史和时代发展两个维度,论证了中国哲学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强大生命力。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以《周易》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为例,证明了中华民族很早就进入了高度抽象的哲学思维阶段。

B.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相比,中国哲学是生命之学、智慧之学,思维深度要明显优于西方、印度等国家。

C.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中体现,能够在时代发展中强化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当今世界各国都关注中国哲学,就是想用中国哲学解决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无法回避的大问题。

评卷人得分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京报:这本书的书名叫《史记的读法》。你讲《史记》为什么会从司马迁写《史记》的视角出发?

杨照:司马迁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他处在一个特别的时代,有着特别的人生经历,更重要的是,他有着特别复杂的心灵结构。在阅读《史记》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办法真切地认识到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我们就没有办法确切地了解《史记》。这是我多年探究《史记》所得到的结论。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用这种方式来阅读《史记》。这是一种特别有收获的读法。

我提倡读《史记》需要“历史式的读法”。我们要了解司马迁和他所处的时代,以及司马迁写《史记》的历史观。我们一般读《史记》基本上用的就是“文学式的读法”——我们喜欢读《史记》里精彩的故事,对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有所认同。不过,因为司马迁的作者意识太强大了,所以除了“历史式的读法”和“文学式的读法”之外,我们还要对司马迁的心灵和精神再多一点认知。

新京报:司马迁写《史记》基本以人物为中心。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写法对中国古代的历史书写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到现在,很多人对历史的理解还是以帝王将相为中心。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杨照:①这种现象是一种遗憾。这起源于大家对于司马迁的误会。纪传体是被纳入到中国正史的书写体例,而《史记》被放在正史第一的位置。这中间经历了很多波折。中国正史中的纪传体,其实和司马迁写的纪传体是不一样的。

②二十四史里面的大部分史书,一定有本纪和列传。可是,司马迁不是这样架构他的《史记》的。《史记》里有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构成了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意义上,司马迁之后的史家没真正把握司马迁写纪传体的精神,这是令人遗憾的。二十四史里许多正史里并没有志书。《汉书》还继承了志书。志书是脱离人物的制度史。《史记》之所以有志书这种体例,是因为司马迁太了解历史上有太多东西不能用人物来解释。在司马迁所记录的时代里,有着许多种计算时间的方式,所以这时我们需要“表”才能够厘清历史脉络。书和表在《史记》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

③此外,司马迁笔下的本纪,并不是有着帝王将相的史观。对司马迁来说,本纪只是《史记》的一部分。他把本纪放到《史记》的最前面,不是因为本纪最重要,而是为了方便。司马迁用本纪来进行断代,并展开该时代的主要政治事件。这并不是替帝王立传的写法!

④汉高祖的事迹被大量地记载在《高祖本纪》上。但是,如果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并理解刘邦,至少还要看《项羽本纪》。其实,刘邦的许多事迹写在了《留侯世家》《陈相国世家》和《淮阴侯列传》里。因此《高祖本纪》并不是刘邦的传记。这是个误会。

⑤之所以有人会认为,以人物、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史观是来自于司马迁,这是因为我们用了一种割裂的方式去读《史记》。一般来说,我们读《史记》只读几篇本纪和列传,这并没尊重司马迁创作时搭建的架构,也没有理解司马迁背后的野心。司马迁不是为了歌颂帝王将相,恰好相反,他抒发的是官吏的抗议。《史记》的构架和背后的史观、心灵和精神,在班固之后都没有被传承下来。这才是我今天试图去还原司马迁的本相和《史记》完整内容的原因。

新京报:为什么司马迁的这种结构没有被后来的史书传承下来呢?

杨照:因为他的史学观念太过于超越了,超越了他的时代,超越我们一般的观念。司马迁的野心是要整理从他那个时代往前能够追索到的所有人类的经验。司马迁不只有这么庞大的野心,还有可执行的方法,并产生了相应的书写架构。古往今来,很少有这种野心的历史学家。在21世纪,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些类似的野心,比如《人类简史》。初看到《人类简史》时,我们会被吓一跳,作者怎么敢把完整的人类历史放进一本书里面呢?但司马迁早就这样做了。而且,《史记》比《人类简史》的表现方式更具吸引力。

(选自《新京报·专访杨照》)

材料二:

《史记》一书,是以纪传为本体,以八书为总论,以十表为附录之一部自成系统的历史著作。司马迁把过去零碎散乱的史料,分别归类于各人之纪传而演绎之;然后于八书中总其历史时代的背景而作归纳之叙述;最后,则于年表中,排比年代,以求从时间的关系上推求其彼此间之关联。故归纳、演绎、排比,实为纪传体历史方法构成的要素;而其表现的形式,则为纪、传与书、表。

同时,在纪传中,又以本纪为纲领,而以世家与列传演绎本纪的内容,使本纪、世家与列传,构成无形的连锁。然后再以全部的纪、传与书、表相关联。这样,就构成了纪传体历史方法之整然的体系。

在叙述方面,于纪传中,司马迁已经把眼光注射到历史上的社会之各阶层人民的形形色色的活动,注射到历史上的社会之每一个角落的民族,从社会的上层到社会的下层,从中国的本部到中国的四周,无所不纪。于八书中,他不仅注意到礼乐、律历,而且也注意到平准、河渠,注意到天官、封禅,从经济、政治乃至意识诸形态,无所不书。于十表中,他已经知道详者纪月,次之纪年,又次之纪世;从三代下迄汉武,其间诸侯将相,无不依次为表。

(选自翦伯赞《论司马迁的历史学》)

材料三

七年

樗里疾卒。击楚,斩首三万。魏丹为相。

十九年

十二年

二十六年

二十九年

秦取我襄城,杀景缺。

十二年

二十四年

秦使泾阳君来为质。

八年

楚王来,因留之。

二十年

与齐王会于韩。

十三年

齐、魏王来。立为太子。

二十七年

三十年

王入秦。秦取我八城。

十三年

二十五年

泾阳君复归秦。薛文(孟尝君)入相秦。

九年

二十一年

与齐、韩共击秦于函谷。河、渭绝一日。

十四年

与齐、魏共击秦。

惠文王元年以公子为相,封平原君。

顷襄王元年秦取我十六城。

十四年

二十六年

与魏、韩共击秦。孟尝君归相齐。

(选自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观点中杨照与翦伯赞不相一致的一项是(     

A.《史记》的架构体现了司马迁处理历史的方法。

B.阅读《史记》先从本纪开始,再到其他体例。

C.《史记》是包括纪传、书表在内的整体,不可分割。

D.历史的叙述要涵盖社会的各个层面。

6.有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时准备围绕司马迁笔下的项羽作深入研究,下列做法不符合材料指导思想的一项是(     

A.阅读《太史公自序》,了解司马迁的写作精神,深入他的心灵世界,注重研究的归因意识。

B.了解《史记》的互见法,阅读《高祖本纪》,换个视角看项羽的所作所为,强调比较分析。

C.查阅《史记》中的秦楚之际月表,了解他灭秦兴楚、称弱失败的过程,增强联系意识。

D.参看《汉书·陈胜项籍列传》,比较它和《史记·项羽本纪》的叙写差异,强调客观叙述。

7.材料二中,翦伯赞认为年表以求从时间的关系中推求彼此间之关联的。请阅读材料三的表格,写出有关秦与他国关系的三条推断。

评卷人得分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件棉大衣

练建安

七月二十三日。上午,我到七里滩作客。

七里滩在千里汀江中游,往昔船帆云集、人货辐辏。时下,许多青壮年都打工去了。农村变了,小洋楼星散,就是见不到几个人。此时的七里滩,江水清浅,田野稻穗金黄。摩托车沿平坦的乡村水泥路风驰电掣,很快就到了大围屋。

围屋,又叫围龙屋,是南方客家人家族聚居的地方。我要找的,是大学同学邱文超。文超早等在门外了。门墙边,有张精致藤椅,端坐着一位孤零零的龙钟老人,眯眼晒太阳。他的穿戴有点奇特,老旧军装,崭新的“红色旅游”红军帽。文超说:“伯公太,好回家吃饭啦。”老人含含糊糊应了一声,哈喇子滴下来。

大半天后,我们出门,老人还是坐在原地,嘟嘟囔囔,浑浊的目光朝向近处,竹篙上翻晒着一件灰黑色破旧棉大衣。文超笑问:“吃饭了吗?”老人不响。

我搭载文超回县城,途中,我们在山腰凉亭歇息。

文超说,伯公太的嘟囔,说来好笑,反反复复就三个字,棉大衣。噢,又不是天贶节,晒什么棉大衣呀?

你知道他是谁吗?讲出名字来,你可要站稳啦。说吧,别卖关子。

邱禄贵。

老革命邱禄贵?正是!

邱禄贵是闽西的传奇人物,世代务农,念过几个月私塾,15岁参加红军,古田会议那会儿,他是门岗卫兵,参加了五次反“围剿”战斗,长征期间,是主席的马夫,要不是被敌机炸弹炸伤了脑袋,咱们家乡就铁定多了一颗开国将星。

革命胜利了,邱老主动要求回到家乡,组织上为照顾他的病残身体,任命他为粮管所主任。他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兢兢业业,直到离休。

关于邱老,传说甚多。某县长下乡,前呼后拥,随从吆喝挑粪的农妇让道,某县长却被邱老狠狠地打了几拐杖,抱头鼠窜。粮站多老鼠,他不让放毒药,说是不安全。经周密侦察,他发现了一个老鼠洞。手持铁锤,半夜埋伏在老鼠洞口,一动不动。老鼠探出头来,啪地一锤子,快如闪电。老革命坚持不懈的长年伏击,战果显著,鼠辈落荒而逃。

离休后,邱老回到七里滩老家。百岁老红军,逢年过节的,地方领导同志都要来慰问慰问,电视上不时有他的身影。老旧军装和红军帽,是邱老的标志。

棉大衣,是什么意思?大热天的,要它干什么?

文超苦笑,我也说不清楚。长征时,我们村出去了四十多人,就一个邱老回来了。传说,村里还有一个连长,叫钟石生,他们一起参加了飞夺泸定桥。邱老脑袋炸伤后昏死过去了,是钟石生把他背下来的,走了三天三夜,赶上了大部队,军医救活了他。军医说,小邱你命大,多亏了小石头哪。

八路军115师独立团驻守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考虑到邱老多次负伤,特别是头部重伤,老团长杨司令员安排他任供给处仓库主任。

1939113日,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一部由沫源城出动“扫荡”,被八路军歼灭于雁宿崖。杨司令员判断,鬼子将大规模报复,遂请示上级获准,集中了晋察冀军区部队及120师特务团等部兵力,设伏黄土岭,计划诱歼敌军。

战斗打响前,一团一营三连的连长带人来供给处仓库领棉大衣。他们将设伏在最前沿的阵地。北方天气,夜晚苦寒。这个连长不是别人,是老弟兄钟石生。这一天傍晚,夕阳西下,寒风呼啸。钟连长带着一个班的战士突然来到仓库所在地。邱老喜出望外,二话不说,把钟连长拽到屋角,掏出大半瓶包谷烧酒,你一口,我一口,喝了个精光。

“阿贵,老伤咋样?”

“这不,搞两口,通经活血。”“有大行动。”

“晓得。”

“我们连,要吃肥肉。”“尖刀连嘛。”

“我们来领棉大衣。”

“有,有,被服厂刚刚送来入库的。尖刀连的,耳朵就是灵通。”“老伙计,给我128套。

“好哟。批条。”

“没有。口头命令,司令员特批的。”“不行!”

“咋不行?问问老杨嘛。”

“石头,你去补批条,我立马安排出仓。”

“来不及啦,天亮前,我们连必须赶到设伏地点。”“没有批条,一件也不能给。”

“真的不能?就连我也不能给吗?”

“不行,绝对不行,著名演员老子也不行。这是铁的制度。”“好啊,阿贵呀阿贵,你可要给我记住喽!”

钟连长带着他的人马气呼呼地走了。邱老对身边的战士说,他是我的救命恩人呢,没有办法哪,制度就是制度嘛。

两天后,黄土岭战斗结束,八路军歼灭鬼子900余人,击毙敌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钟连长牺牲了。邱老赶到战场,脱下棉大衣,换下石头血迹斑斑的破旧棉大衣,一直珍藏。70多年了,每年定期取出来晒太阳。家人说,这些年,老爷子越老越糊涂了,三天两头瞎折腾,呆呆的,嘟嘟囔囔,干什么呀?

说完故事,文超问,你说呢?干什么呀?我说,回城吧。

车行山路。夕阳映照的山冈上,有一树一树的杜鹃花开放,迎风摇曳。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如写邱老经常嘟嘟囔囔,反反复复就三个字——“棉大衣,引发读者的疑问与阅读兴趣。

B.小说对邱老形象的刻画,采用了正侧结合的方法,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形象丰满而立体。

C.第二段的场景描写,多用短句,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不仅呈现了当下农村祥和安宁的景象,又反映出青年外流的现状。

D.石头与邱老的对话凝练传神,富有表现力,形象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反映人民军队纪律严明和战事吃紧的情况。

9.冯骥才说,小说的结尾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味无穷。请结合小说最后两段,谈谈你的理解。

10.小说是如何叙述邱禄贵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评卷人得分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元帝建武元年,河南王吐谷浑卒。吐谷浑者,慕容廆之庶兄也,父涉归,分户一千七百以之。及廆嗣位,二部马斗,廆遣使让吐谷浑曰:“先公分建有别,奈何不相远异,而令马有斗伤!”吐谷浑怒曰:“马是六畜,斗乃其常,何至怒及于人?欲选别甚易,恐后会为难耳!今当汝万里之外。”遂帅其众西徙。廆悔之,遣其长史乙那娄冯追谢之。吐谷浑曰:“先公尝称卜筮之言,云‘吾二子皆当强盛,祚流后世’。我,孽子也,理无并大。今因马而别,殆天意乎!”遂不复还,西傅阴山而居。永嘉之乱,因度陇而西,据洮水之西,极于白兰,地方数千里,鲜卑谓兄为阿干,廆追思之,为之作《阿干之歌》。成帝咸和四年,羌酋姜聪刺河南王吐延。吐延不抽剑,召其将纥扢埿,使辅其子叶延,保于白兰,抽剑而死。叶延孝而好学,以为“礼,公孙之子得以王父字为氏”,乃自号其国曰吐谷浑。吐谷浑王辟奚,叶延之子也,好学,仁厚而无威断,三弟专恣、国人之。长史钟恶地,西漒羌豪也,谓司马乞宿云曰:三弟纵横势出王右几亡国矣吾二人位为元辅岂得坐而视之诘朝月望文武并会吾将讨焉王之左右皆吾羌子转目一顾立可擒也”宿云请先白王,恶地曰:“王仁而无断,白之必不从;万一事泄,吾属无类矣。事已出口,何可中变!”遂于坐收三弟杀之。辟奚惊怖,自投床下,恶地、宿云趋而扶之,曰:“臣昨梦先王敕臣,云‘三弟将为逆,不可不讨。’故诛之耳。”辟奚由是发病恍惚,命世子视连曰:“吾祸及同生,何以见之于地下!国事大小,任汝治之,吾余年残命,寄食而已。”遂以忧卒。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吐谷浑盛衰》,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弟纵横/势出王右/几亡国矣/吾二人位为元辅/岂得坐而视之/诘朝月/望文武/并会吾/将讨焉/王之左右皆吾羌子/转目一顾/立可擒也/

B.三弟纵横势/出王右/几亡国矣/吾二人位为元辅/岂得坐而视之/诘朝月望/文武并会/吾将讨焉/王之左右皆吾羌子/转目一顾/立可擒也/

C.三弟纵横势/出王右/几亡国矣/吾二人位为元辅/岂得坐而视之/诘朝月/望文武/并会吾/将讨焉/王之左右皆吾羌子/转目一顾/立可擒也/

D.三弟纵横/势出王右/几亡国矣/吾二人位为元辅/岂得坐而视之/诘朝月望/文武并会/吾将讨焉/王之左右皆吾羌子/转目一顾/立可擒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户一千七百以隶之氓隶之人(《过秦论》)两句中的字含义不同。

B今当去汝万里之外公然抱茅入竹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句中的字含义相同。

C属永嘉之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字含义相同。

D国人患之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的字含义不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马匹相互争斗,慕容廆派使节责备吐谷浑,认为他们的部族有差别,希望他们离远点儿,于是吐谷浑率领部众向西迁徙,决定不再相见。

B.慕容廆后悔逼走吐谷浑,派他的长史追赶并向吐谷浑致歉,但吐谷浑认为因马离别是天意而不再返回,后来,慕容廆为他创作了《阿干之歌》。

C.河南王吐延被羌酋姜聪刺杀,临终前让大将纥扢埿辅佐儿子叶延;叶延孝顺好学,认为按照礼应用王父的字作为氏,于是确立国号为吐谷浑。

D.吐谷浑王辟奚的三个弟弟专横放肆,百姓深受其害,他们被钟恶地、乞宿云使用计谋处死,但辟奚受惊得病,神志恍惚,最后忧郁而死。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孽子也,理无并大。今因马而别,殆天意乎!

2)王仁而无断,白之必不从;万一事泄,吾属无类矣。

评卷人得分  

 

六、古代诗歌阅读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等,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照应了题目中的

B.次句写弹筝。连用两个字,写出了女子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也表现了她的孤单处境。

C.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蕴藉,给人以遐想。

D.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并序)》相似,都写到了月亮,采用了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

16.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试分析两首诗对音乐描绘的最大不同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评卷人得分  

 

七、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质性自然、与俗不和的性格,是诗人辞官归隐的根本原因。

2)《登泰山记》中用博戏的掷具形容所见到的山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李白在《将进酒》中借曹植之酒杯来浇自己胸中之块垒的诗句是:“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八、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坚持客观科学地评论,营造开展文艺评论的良好氛围。“______”不是良好的批评生态,“一评就跳,一评就骂”更不是衡文论艺的正常氛围。批评的品格在于______。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说:“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真正的批评应当像镜子一般使作者的优点和缺点呈现出来,指示他正确的道路,又向读者指出应当赞美和不应当赞美的地方。评论家要成为作家艺术家的良师,也要成为诤友;既要有围炉夜话式的交流,______、心平气和的讨论,又要______、公道直言,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实事求是,好处说好,不足处说不足;既不“棒杀”,也不“捧杀”,既不“乱骂”,也不“乱捧”。只有这样,文艺批评才有公信力和影响力。当然,批评自己作品短处的批评家,我们的作家艺术家也要敢于面对,乐于接受批评,待之以敬重之心。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团和气   实事求是   推心置腹   秉笔直书

B.和颜悦色   适可而止   开诚布公   和盘托出

C.和颜悦色   实事求是   开诚布公   秉笔直书

D.一团和气   适可而止   推心置腹   和盘托出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批评自己作品短处的批评家,我们的作家艺术家也要敢于面对,乐于接受批评,以敬重之心待之。

B.我们的作家艺术家也要敢于面对批评自己作品短处的批评家,乐于接受批评,待之以敬重之心。

C.批评自己作品短处的批评家,我们的作家艺术家也要敢于面对,以敬重之心待之,乐于接受批评。

D.我们的作家艺术家也要敢于面对批评自己作品短处的批评家,以敬重之心待之,乐于接受批评。

评卷人得分  

 

九、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的“全网顶流”,非刘畊宏和他的毽子操莫属。但爆火没几天,就出现了网友跟练受伤的新闻。

疫情之后,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一位“顶流”在人群中唤起“健身热”。当然,“健身KOL”的“出圈”离不开疫情反复、居家隔离的语境。再加上夏季快要到来,在家中待久的人们,①            

直播间的一些人缺乏健身知识。跟练受伤的新闻,其实对观众也是一个提醒:②      。刘畊宏在直播间里展现的好身材已经以潜台词的方式告诉大家,他是一个有长期健身习惯的人。一个人如果体能不行、动作不标准再加上跟练过度,真的会受伤。

一些人在成长阶段“体育课缺失”,培养不起健身的意识。等到了对健身有需求的阶段,③            ,也就谈不上健身知识的“摄入”了。

20.在上面文字横线处补充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1.为鼓励大家参加全民健身运动,请你写一条宣传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评卷人得分  

 

十、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庄子·天地》

愚者自以为聪明,智者则有自知之明。——莎士比亚

生活中又常常见到自智者荒废,知愚者大成……

智与愚你有怎样的感想?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C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名词作动词,吹风;

名词作状语,亲手;

名词作动词,砌上院墙;

名词作动词,穿上礼服;

使动用法,使……硕大茂盛;

使动用法,使……飞快;

名词作动词,受到祸害;

意动用法,以……为业。

①③④⑦为名词或用作动词;是名词作状语;⑤⑥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故选C

2D

3B

4C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都受到了中国哲学的熏陶和影响范围扩大。原文中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书法绘画、建筑雕刻、民间风俗、民族心理、审美方式、行为习惯等,无不受到传统哲学的熏陶和影响只是说受到传统哲学的影响,而非所有的中国哲学。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运用假设论证方法说法有误。原文中譬如,《周易》体现了辩证思维模式;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运用了举例论证,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协和万邦运用了引用论证,没有运用假设论证。

故选B

4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

A.“证明了中华民族很早就进入了高度抽象的哲学思维阶段说法有误。根据原文譬如,《周易》体现了辩证思维模式;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标志着中华民族很早就进入了高度抽象的哲学思维阶段可知证明中华民族进入高度抽象的哲学思维阶段的是先秦诸子百家。

B.“思维深度要明显优于西方、印度等国家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相比,中国哲学不但毫不逊色,而且还保持着更旺盛的生命力,并没有贬低西方、印度的意思。

D.“就是想用中国哲学解决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无法回避的大问题说法有误,原文是说希望从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智慧和养分,以达到解决世界性难题的目的,而非发达国家的问题。

故选C

5B

6D

7.(1)秦扣留楚王,楚故立顷襄王。

2)秦齐关系由交转攻的时间点是孟尝君主持齐国大局。

3)秦国越来越强大,六国不得不经常联合抗击秦国。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阅读《史记》先从本纪开始,再到其他体例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三段对司马迁来说,本纪只是《史记》的一部分。他把本纪放到《史记》的最前面,不是因为本纪最重要,而是为了方便可知,杨照的观点没有认为要先从本纪开始,他认为本纪并不是最重要的;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同时,在纪传中,又以本纪为纲领,而以世家与列传演绎本纪的内容,使本纪、世家与列传,构成无形的连锁可知,翦伯赞认为《史记》以本纪为纲领。所以二者观点不同。

故选B

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参看《汉书·陈胜项籍列传》,比较它和《史记·项羽本纪》的叙写差异,强调客观叙述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五段司马迁不是为了歌颂帝王将相,恰好相反,他抒发的是官吏的抗议。《史记》的构架和背后的史观、心灵和精神可知,对于帝王将相,不是客观叙述,而是有自己的背后的史观、心灵和精神。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1)秦与楚的关系:依据表格,秦在八年,楚王来,因留之后的第二年,即九年,楚国发生了楚顷襄王元年,秦取我十六城,也就是可以推知:楚王被扣留后的第二年,顷襄王继位了。

2)秦与齐的关系:依据表格,秦八年时,齐国(孟尝君)入相秦;秦九年时,齐国二十六年与魏、韩共击秦。孟尝君归相齐,由此可知,秦齐交战的时间点是孟尝君离开秦国,帮助齐国,主持齐国大局。

3)依据表格,到秦国第九年时,魏国与齐、韩共击秦于函谷;韩国与齐、魏共击秦;楚国楚顷襄王元年秦取我十六城;齐国与魏、韩共击秦。可见,秦国越来越强大,六国不得不经常联合抗击秦国,都有作战记载。

8B

9留白。文超问邱老嘟嘟囔囔是在干什么,没有正面回答,却说回城吧。含蓄地写出内心的感慨,引人深思。

象征。用迎风摇曳的杜鹃花象征革命前辈的崇高精神和高贵品质,委婉表达了对革命前辈的敬仰和赞颂之情。

10和邱文超两个当代青年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既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有利于深化主题。

现实与历史交织。将邱老的现状与往事交织融合在一起,丰富了人物故事,拉开时间距离,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一件棉大衣为线索展开叙述。使情节更紧凑。

 

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错误,文章中没有心理描写。

故选B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小说结尾处的意味无穷主要体现在如下技法上:

1)留白。在文超问,你说呢?干什么呀?我说,回城吧这句中,对于文超的问题,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顾左右而言他,回答是和这个问题毫不相干的回城吧,使用了留白的表现手法,有意不把话说完或说清楚,留下一定的空白,让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收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

2)象征。在夕阳映照的山冈上,有一树一树的杜鹃花开放,迎风摇曳这句中,作者极力刻画了一种意象,即迎风摇曳的杜鹃花,这是一种象征的表现手法,杜鹃花生命的旺盛,象征着如文中老一辈革命者邱禄贵一样的前辈的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高贵的精神品质,委婉含蓄的抒发了对革命前辈的敬仰和赞颂之情,也是对上边的问题邱老嘟嘟囔囔是在干什么的最好的回答。

1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的叙述特点的能力。

1)从人物身份上看,和邱文超是两个当代青年,而邱老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代表,文章所有内容是通过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来叙述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和高贵的品质的,所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又深化了主题,委婉含蓄的抒发了对革命前辈的敬仰和赞颂之情。

2)从时空上看,现实与历史交织。文章开篇先从现实入手,写到门墙边,有张精致藤椅,端坐着一位孤零零的龙钟老人,眯眼晒太阳。他的穿戴有点奇特,老旧军装,崭新的红色旅游红军帽,引出对歌颂的主人公邱老的叙述;之后,通过邱文超对我的讲述,大量回忆了邱老在抗战年代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属于回顾历史,这样使邱老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突出了他的革命情怀。

3)从情节构思上看,文章有一个清晰的线索,那就是题目一件棉大衣,这个物象贯穿全文,把现实与历史故事交织在一起,使情节更紧凑,结构更完整。

11D

12C

13A

14.(1)我不是正妻的儿子,按理不能与嫡子并重。现在因为马群之事分开,大概是天意吧!

2)国王仁慈而优柔寡断,告诉他一定不会同意,万一事情败露,我们就要被斩尽杀绝。

 

1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辟奚的三个弟弟横行无忌,权势高出了君王,快要亡国了。我们二人位居辅臣之首,岂能坐而视之!明天早晨日月相望,文官武将都要会集,我将要在那里讨伐他。国王周围全都是我们羌族子弟,只要我一使眼色,马上就可以擒获他。

三弟纵横,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势出王右本句的主语,故其前断开,据此排除BC

文武并会文武,文官武将,作主语,并会为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隶:隶属;隶役;氓隶:犹贱民,旧时对劳动人民的贬称。句意:他分一千七百户部众隶属于慕容吐谷浑。/是充当隶役的平民。

B.去:都是离开。句意:现在我就离开你,到万里之外的地方去。/毫无顾忌的抱走了屋上的茅草跑入了竹林离开了。

C.“含义相同错误。属:在……时,适逢;通,嘱托。句意:当永嘉之乱时。/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D.患:以……为患,忧虑;祸患。句意:国人都对他们感到忧虑。/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决定不再相见错误,原文为恐后会为难耳,怕的是以后会面就难了。

故选A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孽子,庶子;并大,与嫡子并重;,大概。

2无断,优柔寡断;,告诉;吾属,我们;无类,没有活着的,指被斩尽杀绝。

参考译文:

晋元帝建武元年,河南王吐谷浑去世。吐谷浑是慕容廆的异母兄长,他们的父亲是慕容涉归,他将一千七百户部众分给了慕容吐谷浑。等到慕容廆即位,慕容吐谷浑和慕容廆两部放养的马群发生争斗,慕容廆派人责备吐谷浑说:“先父划分的部族本来不同,你放马为什么不走远一点,而让它们互相争斗而受伤呢?”吐谷浑生气地说:“马是畜生,争斗是马的天性,为什么要对人发怒呢?其实分开很容易,怕的是以后会面就难了。现在我就离开你,到万里之外的地方去。”慕容吐谷浑于是率领他的部众向西迁徙。慕容廆后悔此事,派他的长史乙那娄冯前去追赶并道歉。吐谷浑说:“先公曾经传述卜筮之语说:‘我的两个儿子都会强盛的,统治权力将延续到后世。’我非正妻之子,按理不能与嫡子并重。现在因为马群之事分开,大概是天意吧!”于是不再回去,向西傍依阴山居住。当永嘉之乱时,吐谷浑借机越过陇右向西发展,占据洮水以西地区,一直到白兰,方圆数千里。鲜卑语把哥哥叫作“阿干”,慕容廆遥思兄长,为此作了《阿干之歌》。成帝咸和四年,羌族首领姜聪刺杀河南王吐延,吐延不拔剑,召部将纥扢埿,让他辅佐自己的儿子叶延,保守白兰,然后拔剑而死。叶延孝顺好学,认为“按照礼义,公孙的儿子可以用王父的字为姓氏”,于是自取国号叫吐谷浑。辟奚是叶延的儿子,好学,待人仁慈宽厚,但缺乏威严决断,他的三个弟弟专权放纵,国人都对他们感到忧虑。长史钟恶地,是西羌族中有势力的人,他对司马乞宿云说:“辟奚的三个弟弟横行无忌,权势高出了君王,快要亡国了。我们二人位居辅臣之首,岂能坐而视之!明天早晨日月相望,文官武将都要会集,我将要在那里讨伐他。国王周围全都是我们羌族子弟,只要我一使眼色,马上就可以擒获他。”乞宿云请求先告诉国王,钟恶地说:“国王仁慈而优柔寡断,告诉他一定不会同意,万一事情败露,我们就要被斩尽杀绝。事情已经说出来了,怎么能中途改变!”于是钟恶地按计划在座位上拘捕了辟奚的三个弟弟,把他们杀掉了。辟奚惊慌恐怖,躲到了床下,钟恶地、乞宿云上前扶起他说:“臣昨晚梦见先王敕令臣说:‘你的三个弟弟将要干叛逆之事,不能不讨伐他们。’所以才把他们杀掉了。”辟奚因此得了病,神志不清,他告诉世子视连说:“我祸及亲生弟弟,怎么能在地下与他们相见?国家的大小事情,听凭你去治理,我的余年残命,依附于你而已。”于是辟奚因忧郁而死亡。

15D

16.第一问:《琵琶行(并序)》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既运用比喻手法从正面对琵琶乐曲本身进行铺陈描写,也用环境和听者的感受从侧面对琵琶乐曲进行烘托。而《夜筝》则从侧面落笔,以无声的片刻来衬托乐曲的优美和人物的心情,引发读者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

第二问: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两首诗篇幅不一,《夜筝》仅四句,无法做到《琵琶行(并序)》那样的铺陈。

 

15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项,“‘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错,本诗中的交代了时间,照应了题目,并不是以哀景写哀情。

故选D

16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诗歌技巧的把握能力。描绘音乐的手法,常见的有正面描写手法和侧面烘托手法,还包括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偶、夸张、通感等。考生作答时,需要仔细阅读文本,找出其中描写声音的诗句,把握诗歌运用的方法技巧。

作答本题,考生首先明确回答第一问,两首诗对音乐描绘的最大不同是描写音乐的手法不同,《琵琶行》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而《夜筝》则从侧面落笔,以无声的片刻来衬托乐曲的优美和人物的心情,引发读者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然后,考生结合两首诗进行简要分析。《琵琶行》是我国古代描写音乐的最著名的诗之一,其中正面描写琵琶声的片段精彩绝伦,用了一系列绝妙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呈现出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让读者仿佛亲耳听到了音乐声,具有极高的文学水平。白居易将激越的大弦声比作急雨,将柔和的小弦声比作情人之间的窃窃私语。大弦和小弦交错弹奏,让人感到仿佛是小小的珍珠落到了玉盘中。珍珠和玉盘的比喻极美,清越的声音又与琵琶声十分贴切。乐曲流畅顺滑的时候琵琶声就像鸟语声般婉转,到了阻遏不畅的地方,又像是在结冰的水面下流动十分艰难。泉水凝结得越来越多,乐声就越来越阻塞,知道音乐声骤停,这时没有声音却有十分滋味,似乎比有声音时还要动人。突然琵琶声迸发,就像银屏突然破裂,水流了出来,也像铁骑奔赴战场。除了运用比喻手法从正面对琵琶乐曲本身进行铺陈描写,《琵琶行》也用环境和听者的感受从侧面对琵琶乐曲进行烘托,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等。《夜筝》这首诗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诗歌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这无声是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无声是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正因为与声情攸关,它才不同于真的无声,因而听者从这里获得的感受是别有深情一万重。诗人就是这样,不仅引导读者发现了奇妙的无声之美(此时无声胜有声),更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让读者去领悟想象那筝曲的全部的美妙。最后,考生回答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两首诗篇幅不一,《夜筝》仅四句,无法做到《琵琶行(并序)》那样的铺陈。

 

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四要注意题材;五要注意意象。

17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山也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樗蒱”“”“

18A

19D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一团和气:原指和蔼可亲,现多指态度温和而缺乏原则。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此处强调批评不真诚、不讲原则,故应选一团和气

第二空,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适可而止:到了适当的程度就停止,指做事不过分。此处语境强调批评要切合实际,而非适度,故应选实事求是

第三空,推心置腹:把自己的心放在对方的肚子里。形容待人真诚。开诚布公:诚意待人,坦白无私。此处强调批评家与作家文艺家之间彼此交心,真诚交流,故应选推心置腹

第四空,秉笔直书:原指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泛指公正、真实反映事物本来面目,不弄虚作假。和盘托出:比喻全部说出来或拿出来,毫无保留。此处强调批评应与实际吻合,直言不讳,故应选秉笔直书

故选A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

(一)结构混乱,句子在对批评家作陈述时,又插入另一陈述对象作家艺术家,中途易辙。应把批评自己作品短处的批评家,我们的作家艺术家也要敢于而对调整为我们的作家艺术家也要敢于面对批评自己作品短处的批评家

(二)语序不当,介宾短语以敬重之心是修饰动词的,故应将介宾短语以敬重之心放至谓语动词前;且应先是以敬重之心待之,然后再乐于接受批评

全部改对的只有D

故选D

20总有健身、减肥的需求;

要科学健身,不盲目跟练;

由于健身意识的缺失。

21.例: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脑怕不用,身怕不动。

 

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结合上下文谈论的话题健身热”“健身知识可知,此处于健身有关,在家中待久的人们最缺少运动,最易肥胖,所以,此处可填总有健身、减肥的需求

第二处,结合上文缺乏健身知识”“跟练受伤可知,科学健身才不易受伤害,也不要盲目跟练,所以,此处可填要科学健身,不盲目跟练

第三处,上文说一些人在成长阶段没有培养起健身的意识,所以更不会积极学习健身知识,二者为因果关系,再参考后半句的表达方式,所以,此处可填由于健身意识的缺失

 

21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宣传语和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体上,写一条宣传语,语言应力求简洁;内容上,重点体现全民健身运动;语言上,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

如示例,一切生命紧扣全民二字;把运动比作生命的源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运动的重要性,能带给人生命活力与健康;脑怕不用,身怕不动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从反面说明了运动的必要性,不运动则对人身体危害极大。

22例文:                                               

大智者若愚,真智者行远

《庄子·天地》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它告诉我们真正清楚地认知自己的人往往是智者。愚者自以为聪明,智者则有自知之明,莎士比亚如是说,也在提示我们自以为聪明的人恰恰愚昧,而自知者的确是真聪明。所以大家都认识到智者与愚者的不同命运,自智者荒废,知愚者大成。

相信每一个人都愿意做一个真正的智者。那么首先要知晓智愚的不同,弄清他们的本质。那么如何找准智愚的区别呢?

真正智慧的人是谦逊低调的,往往也是才华横溢的。

《老子》也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真正智慧的人,表面上就像是愚笨的,不会花言巧语,八面玲珑。因为明智之人往往清楚地认知到自己的不足,自然谦逊低调,毕竟浅水哗响,静水流深。这就是智与愚的一大区别。

俗话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越装聪明的人,声音越大,行为也越张扬。自以为聪明的杨修,轻视上级,自作主张,分吃那塞北送来的一盒酥,正是因为自露锋芒,为自己的人生埋下隐患,是被聪明所误的典型,他并非真正的智者,终究是智慧修养还不具足,又张扬无忌,人生失败自然成为定局。

真正的聪明人永远有自己的人生底线和做事原则。

汉朝的杨震身居高位却能廉洁奉公,有人给他送礼,对方说无人知道,恳请收下,杨震拒绝,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真是一位智慧的君子,要想人不不知,除非己莫为。反观《红楼梦》中的凤姐,一介女流,自恃权势和聪明,践踏道义的底线,把其他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甚至谋财害命,难怪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误了卿卿性命

有些人不惜践踏道义的底线:为官者,翻云覆雨,玩弄权术;经商者,缺斤短两,以次充好,只为获得一时的利益,这哪是真聪明,实在是真愚蠢。鼠目寸光,只看眼前,格局如此小,怎会行稳致远?

具备道义和原则是成为聪明人的重要条件。不要误认为自己聪明就欺软怕硬,为非作歹。奉劝莫作恶莫欺人,举头三尺有神明,你看苍天饶过谁?

真正的智者贵在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的长处。

有人说,《史记》中记载的刘邦,说的频率最高的一句话是那怎么办呢(为之奈何)?是上天让这样无才德的人做了帝王。其实不然,刘邦最终胜者为王,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刘邦曾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可见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刘邦自知不足,用人之长,可谓是一个聪明的帝王。

总之,成为一个智者,要具有真实不虚的本领,谦逊低调的作风,有原则底线的处事风格,有自知识人的眼光,只有这样才能行稳致远,不断走向成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该作文题由三则材料、写作任务和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材料一选自《庄子·天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意思是知道自己愚昧的人,并不是最大的愚昧;知道自己迷惑的人,并不是最大的迷惑。真正清楚地认知自己的人往往是智者,身在局中而不迷惑才是真正的人间清醒。由此思之,相反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真正的愚蠢。

材料二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名言愚者自以为聪明,智者则有自知之明,从愚者和智者的角度说出截然不同的表现,自以为聪明的人恰恰愚昧,而自知者正是真聪明。

材料三提到了生活中智者和愚者不同的人生结局,自智者荒废,自以为是往往万事不成,知愚者大成,知道自身缺点并貌似愚笨的人反而遇见成功。

由此看来因三则材料相互关联,都提到了真正智者的聪慧,材料二材料三愚智对举,分别反映了二者的表现和不同的人生结局,三则材料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出题者对智和愚的倾向一目了然。立意必定要抓住如何做一个智者这个核心,论证结构上,由于智和愚的截然不同,一定有正反对比论证的结构安排。论证内容上什么是真正的智慧是难点,看考生挖掘的层次和深度,文章的成败就在这一个点上见高下。

立意:

1.大智若愚,愚者自成。

2.清醒自知乃人生大智慧。

3.愚者自以为是,智者清醒自知。

4.智者不露相,愚者爱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