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哈尔滨第44中学高三语文试卷(全)
2019-2020学年
哈尔滨市第四十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人类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道术、道德和艺术。在西方文化中,道术主要表现为科学,宣扬科学真,道德善,艺术美。而在中华文明精神价值中,真、善、美则表现为中、和、乐。也就是说,中华道术、道德和艺术,所体现的是对人的精神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的属性,即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
在中华文明中,道术主要表现在对人道的探索中,而“中”便是中国人人道真理观的最高体现。“中”即不偏不倚、适中、中正、中道、中庸。至于老子的“守中”、庄子的“养中”等学说,无疑也是对早期“中”思想的继承与弘扬。无独有偶,佛家以中道为最高真理,大大丰富了中华中道观。
“和”即和合、协同、合作、亲和。在先秦时期,“和”的价值是在与“同”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西周时期的史伯就曾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他认为,“和”即不同事物和美整合,“同”是同一事物简单积累。后来,孔子进而将“和”“同”引申为道德范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这里,孔子所强调的也是“和”与“同”的区别。所谓“和”,是指不同的事物结合,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因而,和而不同又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和平。
早在夏、商、周三代,中国人就赋予了音乐以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甚至将其与“礼”并称,因而中国早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之中。音乐的功用是让人快乐,正如《礼记》所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鉴于音乐之“乐”与快乐之¨乐”的这种密切关系,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导致对快乐的追求。
中、和、乐被奉为重要价值范畴,至春秋、战国乃至在后来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它们一直是各家各派共同尊奉的基本价值,分别体现了中国人的真理观、道德观和艺术观,故三者足以构成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
我们说西方精神价值为真、善、美,中华精神价值为中、和、乐,是就各自的核心价值而言的,并不是说中华精神价值中没有真、善、美,西方精神价值中不存在中、和、乐,也不是说它们就是中西精神价值的全部。各种具有民族色彩的“潜在的人类共同价值”,是可以相互融通、相互补充的。世界上各个族群、各个文明之间只有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取长补短,才能更加强大,世界一体化的进程才能更加平稳,更加踏实,因而中西价值系统的互鉴与融通势在必行。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和乐: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精神文化的道术、道德和艺术三方面在东西方文化中各有不同的表现。
B.人类精神文化中的“道术”在中华文明中的具体体现便是“中”,即“道术中”。
C.中华文明精神价值中,“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二者中的“和”的意思不同。
D.中西方的核心精神价值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并非壁垒分明,互不相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比较了东西方文化中人类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然后把视角转向中华文明。
B.文章以史伯的例子论证了“‘和’的价值是在与同’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这一观点。
C.文章依次从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
D.文章属总分总结构,开头比较中西方核心精神价值,结尾谈正确认识二者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的“守中”、庄子的“养中”均属中华中道观,但佛家中道不在其中,它属于外来文化。
B.西周史伯的论述突出“和”“同”之间的关联,孔子则强调了“和”“同”之间的区别。
C.只要中西文明相互学习、中西价值系统能够互鉴与融通,世界一体化进程就能变得平稳、踏实。
D.真、善、美和中、和、乐只是中西精神价值的局部,因此彼此都不能夜郎自大。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 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5.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6.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和我的时代(节选)
杨遥
①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我欣喜父亲终于有变化了,赶忙加上他的微信,打开发来的视频。父亲在施肥,他穿着脏兮兮的蓝色中山装,头上脸上都是土,不多的头发被风扬起,上面沾着碎草屑。他施的肥黑乎乎的,父亲捧着一捧,用我们老家的方言说:“这是纯天然的羊粪,我们的农产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视频中的父亲样子很认真,像背课文的小学生。因为他的认真,方言听起来特别生硬、难听。
②原来父亲让我转发这样的内容。看架势,他要卖啥农产品了。
③现在父亲竟要做微商了,我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想起微信圈里被我屏蔽掉的那些卖东西的朋友,做微商一定很难,怎样能让别人信任你,买你的东西?我们镇坐落在山西中北部,一半盆地,一半山丘。人们在盆地种些玉米、高梁等大田作物,山坡上种谷子、荞麦、胡麦、豆类等小杂粮,没啥特别的东西,谁买呢?而且想到父亲邋遢的样子,如果被朋友们看到……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他不适合干这个。
④没想到到了晚上,父亲在微信里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你转发的视频?”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父亲,便索性装作没看见他的信息。侥幸地想,父亲刚用微信,大概不太熟悉它的功能,能糊弄过去;或者,他能猜测到我的想法,不再问。但是第二天一早。刚打开手机,就窜出父亲的微信。他还是问怎么没有看到我转发的视频。没办法搪塞了,想到父亲的执拗,便不情愿地转发了。
⑤到了傍晚,父亲的微信又来了,这么多年,我们从来没有这么频繁地联系过。这次他是来批评我的,他说朋友圈要互动,你不回复别人的留言,人家就不会给你点赞、留言了。
⑥过了几天,父亲又给我打来电话,很认真地说需要帮他一个忙。我对父亲的电话已经有些头疼了,我情愿他问我要一些东西,哪怕贵些也不怕。现在他这样认真和我说话,我预感不大好。果然,父亲说:“你在外面工作,认识的人多,拉我进你的几个微信朋友群。那里面肯定有许多人需要绿色食品。”我一听头大了,怎么能把父亲拉进我的微信朋友群呢?便回绝道:“拉不进来,进这些群都要群主审核。”父亲不死心地问:“你和他们说一下不行吗?”我说:“人家都是搞文艺的。”父亲叹口气,挂了电话。拒绝了父亲,我心里有些不安,想父亲这样着急是不是缺钱?便给他微信转账发去个大红包。父亲打都没有打开,回复说他不缺钱,这些年挣的钱连他死后打发也够用了,只是想让我多帮他做宣传,多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
⑦芒种过后十多天,父亲又发来他的视频。他在锄草。这次他脱下长衫了,却换了件穿过很多年的湖蓝色半袖衫,当初那鲜亮的湖蓝早已褪去,变得发灰,像湖水被大面积污染了。
⑧父亲满脸的胡子和头发连在一起,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我气愤给父亲买了那么多件新衣服他不穿,总是让我转发他邋里邋遢的视频,便索性关掉朋友圈。
⑨一日有同学问,乡下可有绿色农产品?忽然想到有次父亲好像谈到在种什么“羊粪小米”,给他打电话。父亲的手机意外地占线,等了好长时间,才把电话打进去。我问父亲能不能买好小米。父亲大概没有想到我问小米,有些意外,马上回答:“新米刚下来。今年咱家种的是羊粪小米,完全没污染,口感特别好。”我找到父亲的微信朋友圈,让同学们看视频,但没有告诉他们这是我的父亲。
⑩父亲记日记一样,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谷子成长的过程。几天过去,谷子已经冒出一截儿。然后父亲锄草、施肥,施的是羊粪肥。长出谷穗了,刚开始手指头肚那么大,慢慢变成狗尾巴那么大。突然长出虫子了,父亲对着镜头说:“我们不打农药。”他每天用小刷子蘸着烟蒂泡的水刷谷穗,好半天才刷完一只。刷谷穗的时候,父亲的脸拼命往上凑。我知道他眼神不好,看不清那些小虫子。他抬起头来的时候,脸上沾着黑一道、绿一道的植物汁液。谷子地一眼望不到尽头。同学们没有把视频看完,就敲定了买父亲的小米,五斤、十斤下了订单。那天帮父亲卖了五十斤小米。 第二天父亲告诉我已经快递发货了。他对我说:“你认识的人不一样,以后有机会多给我介绍啊!”
⑪没几天,一位西藏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我有些诧异,他这么快就和我联系?没想到他开口就说:“你介绍的米贵,熬上不好喝。”我心里咯噔一下,赶忙说给他问一下。我给父亲打电话,父亲听完后说:“放心,我还能让你丢脸?”几天后,西藏的朋友又打来电话,他说:“我错怪你介绍的那位卖米的大爷了,是我们这儿的水有问题。以后我就吃他家的小米。”我不清楚父亲怎样处理的,忙去问。父亲说“咱的米能有啥问题,我自己种的还不知道?肯定是他的水出了问题。我给他又寄了三斤小米,同时寄了三瓶矿泉水。我告诉他说你熬的米不好喝,可能是水的问题,这次你用矿泉水熬上,不要拿你们的水,要是不好喝就是我的米有问题。”父亲笑了一下:“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水土,他们那儿和咱们的水土不一样。一用矿泉水熬上,他就告诉我好喝。”我心里叹服父亲能想到这么个点子。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父亲说:“我不光卖小米,还有核桃、蜂蜜、酸枣、荞麦、胡油、土鸡蛋。需要啥有啥,质量绝对没问题。”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要“我”加他微信,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帮他宣传农产品,这些情节暗示父亲有变化了,懂得了用新媒体卖农产品的便利好处。
B. “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没转发的主要原因是“我”推测父亲推销的农产品没有销路,转发也没用。
C. “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这既写出了父亲田间劳作时的“邋里邋遢”形象,也暗示了“我”对父亲有一种看不起的情绪。
D. 文章写的虽是父亲推销农产品的小事,但微信朋友圈、视频转发、快递发货等新事物的出现,却构成了社会大背景,反映了农村的新变化。
8. 本文第十段细致描写了父亲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谷子成长及料理过程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评论说本文中“父亲与传统农民相比,具有新时代特色”,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廷,字子正,南充人。嘉靖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苏州知府,有政声。累迁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三十九年,转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南京督储,自成化后皆以都御史领之,至嘉靖二十六年,始命户部侍郎兼理。及振武营军乱,言者请复旧制,遂以副都御史章焕专领,而改廷南京刑部。未上,复改户部右侍郎兼左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
时倭乱未靖,廷建议以江南属镇守总兵官,专驻吴淞,江北属分守副总兵,专驻狼山。遂为定制。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给事中李邦义因劾廷拘滞,吏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转左侍郎,还理部事。以通州御倭功,加俸二级。迁南京礼部尚书,召为左都御史。奏行慎选授、重分巡、谨刑狱、端表率、严检束、公举劾六事。
隆庆元年六月,京师雨潦坏庐舍,命廷督御史分行振恤。会朝觐天下官,廷请严禁馈遗,酌道里费,以儆官邪,苏民力。
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康疏语复论阶阶亦引疾去。廷因发齐奸利事,言:“齐前奉命赏军宣大,纳盐商杨四和数千金,为言恤边商、革余盐数事,为大学士阶所格。四和抵齐取贿,踪迹颇露。齐惧得罪,乃借攻阶冀自掩。”遂下齐诏狱。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讼齐事,谓廷、恺①阿阶意,罗织不辜。诏夺恺职,廷斥为民。
巡抚四川都御史曾省吾言:“廷守苏州时,人比之赵清献。直节劲气,始终无改。宜如毛恺例复官。”诏以故官致仕。十六年,给夫廪如制,仍以高年特赐存问。明年卒,谥恭节。
(节选自《明史·王廷传》,有删改)
注:①恺,即毛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康疏语复论阶/阶亦引疾去
B. 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康疏语复论阶/阶亦引疾去
C. 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康疏语复论阶/阶亦引疾去
D. 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康疏语复论阶/阶亦引疾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动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B. “隆庆”属于年号,“隆庆元年”指该帝王即位第一年。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 “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死”。
D. “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廷考取进士之后,先后担任重要职务,其中在担任苏州知府的时候,取得良好的政绩,赢得美好的声誉,后被升任。
B. 王廷揭发张齐的罪行,说他曾接受盐商杨四和几千两银子,还借攻击徐阶的机会来掩饰张齐自己的罪行,使得张齐锒铛入狱。
C. 当淮安闹饥荒时, 王廷和朱纲向皇帝写奏章,请求留下商税做军饷,却遭严厉批评,严讷为他们辩护,才使他们幸免于难。
D. 巡查四川的都御史曾省吾进谏,评价王廷这个人耿直有气节,坚守节操,建议恢复他的官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隆庆元年六月,京师雨潦坏庐舍,命廷督御史分行振恤。
(2)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讼齐事,谓廷、恺阿阶意,罗织不辜。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临发崇让宅紫薇①
李商隐
一树浓姿独看来,秋庭暮雨类轻埃②。
不先摇落应为有,已欲別离休更开。
桃绶③含情依露井,柳绵相忆隔章台④。
天涯地角同荣谢,岂要移根上苑⑤裁。
[注]①此诗乃诗人离开洛阳崇让宅前夕,于秋雨之中观紫薇有感而作。②轻埃:细小的灰尘,比喻蒙蒙细雨。③桃绶:桃花,绶是丝带,以系官印。④章台:战国秦官名。⑤上苑:指京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独看”二字,既写出诗人的孤独无人相伴,也写出紫薇的寂寥无人欣赏。
B.颔联写出作为欣赏客体的紫微与作为欣赏主体的诗人间似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情。
C.颈联写含情的桃花、绵绵的柳枝,与紫薇相映生辉,传递出诗人依依不舍之情。
D.本诗感事抒怀,写景抒情浑然一体,同时借物喻人,显得含蓄蘊藉,情意深沉。
15.本诗尾联有何含义?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与哲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感以古代圣贤为榜样,高洁自守,为正道而死。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突出的钉头和粮仓里的谷物进行比较,批判秦统治者的奢靡。
(3)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一联,叙写诗人在山水间迷路忽然看见前面美丽的景象,顿觉豁然开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某经理在部门工作分析会上做报告,最后总结说:这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B. 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C. 李教授出差路过此地,受到了同窗好友的热情接待,分别时,他连说:“叨光!叨光!”
D. 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受疫情影响,购货商不营业,交通运输成本增加,很多农产品滞销。以肉嫩汁多、甘甜可口、富含VC、具有健脾清肺功效而著名的广丰马家柚也面临着销售困境。在网络的助力下,望柚兴叹的农民朋友走上了直播促销之路。
为了帮助农民朋友渡过难关,请品尝过马家柚的你,为家乡的农民朋友写一则广告语。
要求主题突出、简单易懂、朗朗上口,不超过20个字。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交往中,人们往往因某方面的相互吸引而走得比较近,同时疏远、排斥与自己存在较大差异的人。
面对这样的交往,有人觉得趋同会给和带来快乐、和谐;也有人觉得这意味着多样性的缺乏,还可能会影响到认知。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二者中的‘和’的意思不同”有误。结合“他认为……是指不同的事物结合,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因而,和而不同又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和平”分析可知,文中没有比较“和而不同”“同而不和”二者中“和”的意思,两个“和”的意思是相同的。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以史伯的例子论证”错误。结合“西周时期的史伯就曾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他认为,‘和’即不同事物和美整合,‘同’是同一事物简单积累”分析可知,此处是引用论证,引述史伯关于“和”同”关系的论述证明自己的观点。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佛家中道不在其中,它属于外来文化”错误,原文表述为“佛家以中道为最高真理,大大丰富了中华中道观”。B项,“西周史伯的论述突出‘和’‘同’之间的关联”错误,结合“西周时期的史伯就曾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他认为,‘和’即不同事物和美整合,‘同’是同一事物简单积累”分析,他也是讲二者之间区别的。C项,“只要……就”条件关系错误。结合“世界上各个族群、各个文明之间只有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取长补短,才能更加强大,世界一体化的进程才能更加平稳,更加踏实,因而中西价值系统的互鉴与融通势在必行”分析可知,应为“只有……才”。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⑤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⑥段“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⑥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⑰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C.“也暗示了‘我'对父亲有一种看不起的情绪”表述不正确,根据“我气愤给父亲买了那么多件新衣服他不穿”可知,作者要表达的是“我”对父亲邋里邋遢不顾形象的不满。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
情节段落的作用可以从结构、人物、主旨等角度分析。
结构上,第十段在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写“我找到父亲的微信朋友圈,让同学们看视频,但没有告诉他们这是我的父亲”,第十段写详细写父亲记录种植稻谷、除草施肥的过程,对上文中父亲微信朋友圈的视频的详细介绍。为下文写“同学们没有把视频看完,就敲定了买父亲的小米,五斤、十斤下了订单。那天帮父亲卖了五十斤小米”做铺垫。
人物上,“他每天用小刷子蘸着烟蒂泡的水刷谷穗,好半天才刷完一只。刷谷穗的时候,父亲的脸拼命往上凑。我知道他眼神不好,看不清那些小虫子。他抬起头来的时候,脸上沾着黑一道、绿一道的植物汁液”等句子详细描写了父亲认真细致种植的情景,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有典型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这是纯天然的羊粪,我们的农产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可知,父亲玩微信,种植羊粪小米,具有新时代农民先进的意识和发展的理念。并且让“我”转发朋友圈帮忙宣传,可见父亲善于学习,接受新事物,运用新科技。
“父亲听完后说:‘放心,我还能让你丢脸?’几天后,西藏的朋友又打来电话,他说:‘我错怪你介绍的那位卖米的大爷了,是我们这儿的水有问题。以后我就吃他家的小米。’”“我给他又寄了三斤小米,同时寄了三瓶矿泉水。我告诉他说你熬的米不好喝,可能是水的问题,这次你用矿泉水熬上,不要拿你们的水,要是不好喝就是我的米有问题”可知,“父亲”更具有经营智慧,重视经营服务。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此句的意思是“给事中张齐,曾经巡视边关,接受过商人的钱财。事情刚刚败露,就暗中求助徐阶的儿子徐璠从中斡旋,徐璠推辞不见他。张齐怀恨在心,于是摘取齐康奏疏中的话弹劾徐阶,徐阶称病引退”。“受贾人金”为动宾短语,不可拆,排除CD;“璠谢不见”中“璠”为主语,“谢不见”作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死”就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所有人的死亡。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C项,“严讷为他们辩护,才使他们幸免于难”错,严讷只是为王廷申辩,而不是为他们两个人辩护。
故选C。
【13x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翻译能力。
(1)“潦”,雨水大;“坏”,使动用法,可解释为毁坏;“分”,指分别;“行”,指进行。
(2)“讼”,为……申诉(申辩);“阿……意”,指阿谀、讨好;“罗织”,指编织罪名。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王廷,字子正,南充人。嘉靖十一年(1532)考取进士。授任户部主事。历任苏州知府,颇有政绩声誉。多次升迁任右副都御史,总管河道。三十九年,转任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管粮食储备。南京的粮储督理,自成化元年(1465)以后均由都御史领命,到嘉靖二十六年才开始指令户部侍郎兼任。等到振武营的军队叛乱,舆论要求恢复旧制度,于是让副都御史章焕专门领命,改派王廷去南京刑部。王廷还没上任,又被改任户部右侍郎兼任左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
当时倭寇骚乱还没有肃清。王廷建议派遣江南地方镇守总兵官,专门驻防吴淞,江北的属地分派的副总兵,专门驻防狼山。于是成为定制。淮安发生大饥荒,他与巡按御史朱纲奏请留下商税做军队的粮饷,被皇帝下诏严厉申斥。给事中李邦义于是弹劾王廷不知道变通,吏部尚书严讷替王廷辩护,才得解脱。转任左侍郎,仍然负责户部事务。因为在通州抗击倭寇的功绩,增加二级薪俸。升为南京礼部尚书,左都御史。上奏皇帝推行慎重选官授职、重视分区巡察、认真办理刑狱、端正表率、严格检查与约束、公开举荐与弹劾等六件事。
隆庆元年(1567)六月,京都雨大成灾毁坏房舍,皇帝指令王廷督促御史分别进行赈灾、抚恤。正赶上皇帝要接受天下百官的朝拜,王廷奏请皇帝严禁馈赠,斟酌道里的费用,以戒备官场的邪恶,恢复民力。
给事中张齐,曾经巡视边关,接受过商人的钱财。事情刚刚败露,就暗中求助徐阶的儿子徐璠从中斡旋,徐璠推辞不见他。张齐怀恨在心,于是摘取齐康奏疏中的话弹劾徐阶,徐阶称病引退。王廷便揭发张齐的奸诈好利的劣迹,进谏:“张齐先前奉命赐赏宣、大的军队,接受了盐商杨四和的几千两银子,替他宣扬抚恤边地商人、革除以后的盐课等事,被大学士徐阶阻止。杨四和否认张齐收受贿赂,踪迹显露。张齐惧怕被治罪,于是借攻徐阶企图掩饰自己。”皇帝便将张齐打入诏狱。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为张齐的事申诉,称王廷、毛恺阿谀徐阶,给无辜者罗织罪名。诏令剥夺毛恺的官职,将王廷贬斥为民。
巡抚四川的都御史曾省吾进谏:“王廷任苏州太守的时候,人们将他与赵清献相提并论。耿直有气节,始终没有更改。应该像毛恺一般恢复官职。”诏令他就原官职退休。万历十六年(1588),供给的粮食如定制,仍旧以其高寿特赐慰问之情。第二年去世。谥号恭节。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与紫薇相映生辉,传递出诗人依依不舍之情”错误,颈联引入两种花与紫薇形成对比,生于露井之上的桃树和长于章台街旁的柳树,与空庭暮雨中的紫薇相比,是逢时而得意者。“桃绶”佩于贵官之身,此处隐以拟人,也许指与诗人同年登第而仕途得意者;“柳绵”飘于繁华街市,也许是比喻在京城为官的同年。露井之桃,章台之柳,皆逢时得地,更反衬出紫薇的落寞无主之状。因此,并不是与紫薇“相映生辉”,而是通过对比反衬出紫薇的孤寂落寞。C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此诗是诗人离开洛阳崇让宅前夕,于秋雨之中观紫薇有感而作。尾联写种植于帝京上苑的桃柳与沦落“天涯地角”的紫薇既然同一荣谢,又何必非要以“移根上苑”为幸运?“天涯地角”比喻自己将要离开东都洛阳崇让宅而远适他方;“移根上苑”则是比喻担任京城中的清要美职。此处作者明显以紫薇自喻,“岂要”之语,既体现了诗人的酒脱旷达,又是无奈之中的自我解嘲,而解嘲之中也隐约有愤激不平之气。从另一方面说,推想到作者的内心深处,仍然忘不了置身朝廷的“梦”。这个梦,折磨了他一辈子,几乎令他在不同的时地,不论接触到任何外物,都会有意无意地要拉扯到这个梦境中去。可惜,梦境永难化为现实,李商隐也就成为一个感伤的追梦者。在此种情况之下,一笔推开,另觅同伴,再结合主题,以引伸出某一种足以说明生死荣谢的道理,自然是最好不过的笔调。所以,第七句紧接着提出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天涯地角同荣谢”,人生境遇的变化犹如花朵枯荣,自然规律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这句话用在这里,也实在足以撼人心弦。
【点睛】鉴赏诗歌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知道每一句具体在讲什么;第二步是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的,即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三步是掌握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其中第一步是基础。诗歌鉴赏题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侧重对诗歌内容的考查。要想在诗歌鉴赏题中取得高分,必须学会读懂诗歌。诗歌鉴赏选择题要想做对,也必须要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必须转变“轻读诗、重做题”的观念,沉下心去,反复咀嚼,多加品析,做到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
【16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直兮”“伏”“磷磷”“庾”“粟”“暗”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17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文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
A 项,“浅知拙见”是谦辞,用于说自己的见解,使用得体。
B项,“献丑”谦辞,用于展示作品或演出时,表示自己技能很差的谦虚说法。“献丑”不符合“连声道歉”这个语境。
C项,“叨光”是受到对方好处表示谢意时用的客套话。
D项,“千金”用于称对方的女儿,不能用于自己的孩子。
故选A。
【18题详解】道好。
(2)广丰好山水,最甜马家柚。
(3)天生马家柚,自然好味道。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为家乡的农民朋友写一则广告语”。考生需明确广告语的要求:1.广告语应简明扼要,抓住重点,便于记忆和流传。2.广告语在形式上没有太多的要求,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对句。3.广告文字必须清楚简单、容易阅读、用字浅显,符合潮流,内容又不太抽象,使受过普通教育的人都能接受。4.广告语应使用诉求对象熟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句子流畅、语义明确。避免生词、新词、专业词汇、冷僻字词,以及容易产生歧义的字词。也不能玩文字游戏,勉强追求押韵,这样才能可读性强,抓住受众的眼球和受众的心。
题干要求“为了帮助农民朋友渡过难关,请品尝过马家柚的你,为家乡的农民朋友写一则广告语,要求主题突出、简单易懂、朗朗上口,不超过20个字。”,考生拟写答案时应注意:1.主题要突出:要体现所卖产品的特点,“肉嫩汁多、甘甜可口”说明马家柚味道好的特点;“富含VC、具有健脾清肺功效”点出了马家柚的功效;“著名的广丰马家柚也面临着销售困境”则是说马家柚的处境;因此考生应考虑受众的消费需求,如针对一般人群,可抓马家柚的味道拟写;针对养生人群,可抓马家柚的功效拟写;也可以把马家柚的特征综合来拟写。2. 要有情境意识:考生应站在农民的角度,以农民的农民身份来表述,这就要求表达要简单,最好是口头表达,要求朗朗上口,能够押韵就更好。3. 要有对象意识:抓题干关键词“广丰”“马家柚”,答案中必须体现“广丰马家柚” 或者“马家柚”,指向必须明确。4.广告用于必须通俗易懂,不要出现“垂涎欲滴”“鹤发童颜”“龙神马壮”等相对较生僻的字或词,如:“广丰马家柚,保鹤发童颜”,尽管点明了对象,但用词有生僻之嫌且宣传过于夸大。5.注意字数要求,不超过20个字。
【19题详解】【例文】
尊重差异,寻求和谐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在生活中,交友的原则往往会趋同,在我看来,求同不错,但更应该尊重差异,寻求和谐。
一味的趋同,会使个体双方失去独立的个性。
这一点与服装设计相似。每当某一款服装在市场上取得了突破性销量之后,便会产生数以万计的“趋同”商品,反过来进一步导致大众审美的趋同,一件牛仔开衫可以从女孩身上普及到妇女甚至老人身上。这种“烂大街”的穿衣现象,往往会导致个体特征消失,同理,在人与人交往中一味趋同,会使个体个性受抑。
在我看来,趋同并非是一味追求共同点,在人与人之间划出圈子,形成帮派。求异也不是一味追求个体鲜明个性。《论语》中所谓“和而不同”,即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在保持个体特征的前提下,寻找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妥善处理多方关系,以求和谐相处。这正如烹调,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才是佳肴;又似音乐,宫、商、角、徵、羽五音共鸣,声在宫商之外,才是妙音。
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一致,而是尊重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和谐。
交往本身是一件奇妙的事,它使每个独立的个体有机会融入到一个大集体中,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则会更容易融入其中。但此时的融入却不够完美,因为缺少了一种使其完美的“药剂”,那就是个体差异,保留个体间的差异会推动这个集体更进一步。正如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一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思潮相融合,才能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寻找一纸救国良方。
尊重差异不仅仅是人与人交往的原则,更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原则。
千百年来,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各民族创造了五彩缤纷的文明,如何看待不同文明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日新又新的重要问题。谈如何看待世界文明时说,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
还是用费孝通先生的话来做总结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表达应用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思辨性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先给出了一个社会现象,趋同让人们相互吸引、接近,同时疏远、排斥和自己差异较大的人。就这一现象,材料给出了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趋同让人与人关系亲近,给人带来快乐、和谐;一种认为趋同会导致多样性的缺失,影响人们的认知。考生要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题目中的两个观点都有道理,考生可以见仁见智,自圆其说即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或许趋同能给人带来更多快乐、和谐;或许“不同”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也正因“不同”,整个社会才更加丰富多彩。两种观点看似对立,其实,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个体间的差异和趋同实则可以做到和谐统一,并不矛盾,考生也可以辩证分析交往过程中的差异问题,尊重差异,和而不同,理性交友。
考生可以从材料出发,展开联想和思考,围绕高中生关切的交友话题谈自身的体验和思考;也可以理性思考,将两个观点进行比较权衡;还可以将问题引向深处,思考当今世界各文明之间如何实现和谐相处,如何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单边问题和多边问题,在逻辑思辨中体现自己的胸襟和韬。
引导语提示考生要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对两种观点做出选择,进行评价。题目要求考生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文体限定为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
立意:
(1)和而不同,尊重差异。
(2)尊重差异,寻求和谐。
(3)不同,让交往的世界更多彩。
(4)敞开心扉,接纳不同。
(5)在求同存异中开出友谊之花。
素材:
上世纪20年代北大校长蔡元培,就是以“和而不同”治校的大师,他对各种学术流派兼收并蓄,各扬所长,形成北大“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在我国革命历史上,刘伯承、邓小平两人之间的合作,充分验证了“君子和而不同”的从政道德。刘、邓二人都是四川人,但刘伯承生于1892年,邓小平生于1904年,年龄相差不小。在革命工作中,按照分工,刘伯承主管军事工作,邓小平主管政治工作。但是分工不分家,始终在工作互相支持。刘伯承工作态度是“举轻若重”,无论大事小事,事事必亲躬;而邓小平则是“举重若轻”,每遇大事,都以轻松态度对待。但两人从不固执己见,哪个意见比较对,就一致地去做。刘邓团结协作,默契配合,使刘邓大军数十年如一日地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能百战百胜。
1955年4月在印度举行的万隆会议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不能达成一致,会议进行困难。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保留各自意见问,缓解了国家间的矛盾,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很多合作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混战的时期。这个时代可谓与“平安无事”无缘。但这个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原因何在?究其根本,是因为这是一个在思想领域“和而不同”的时代。儒、法、道、墨、名、农、阴阳、纵横、兵、小说十大学派和数不胜数的小学派彼此争鸣,他们都竭尽全力试图驳倒对方,但又不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思想,而是在相互的辩论中,与对手共同进步,正因为这种思想上的和谐,中国古典文化才在不断的创新与融合中达到了古代史上的最高峰,而那些各家的大师们,也因此成为了世界文化史上一座座巍峨矗立的山峰,受到后人们的景仰。
结构层次:
开篇立论明确,直奔主题。论证部分先进行比较分析,论述“一味趋同”会带来不和谐的结果,所以“趋同”应该是在尊重彼此差异的基础上寻找彼此间的“共同点”,列举《论语》、烹饪、音乐等例子进行说明,随后从“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一致,而是尊重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和谐”和“尊重差异不仅仅是人与人交往的原则,更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原则”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即“尊重差异,寻求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