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上海新世纪中学高三语文试卷(全)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51次点击|2次点赞

赞一下

练建安《药入选上海新世纪中学高三语文试卷

360截图20240220185051761.jpg360截图20240220184943341.jpg

2019-2020学年

上海民办新世纪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在1979年,邹衡先生就语重心长地指出: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邹先生其实是在告诫我们,探索夏文化,方法远比发现重要。过去数十年的考古实践表明,学术界对于夏文化的认识不但没有形成共识,反而有渐行渐远的趋势,甚至有学者开始怀疑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夏代。毫无疑问,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探索夏文化的方法出现了偏差。

回望夏文化探索历程,不难发现居于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是都邑推定法。此种方法又可粗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将某处遗址推定为夏代某都,典型者如以登封王城岗遗址为禹都阳城,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桀都斟寻,然后据此推定王城岗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为早期夏文化,二里头文化为夏代晚期文化;另一类则是先论定成汤亳都所在,由此来定早商文化,进而向前追溯夏文化,在夏商文化研究中先后居于统治地位的二里头遗址西亳说和偃师商城西亳说都是循此思路而展开研究的。

学者们偏爱都邑推定法,固然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更在于潜意识中希望能够找到一处殷墟般的夏墟,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夏文化问题。这就说明都邑推定法是有严苛的前提条件的,它必须寄托于王陵、文字这一类铁证的基础之上。试想,如果在殷墟没有发现西北冈王陵,又未发现甲骨文,现在恐怕依然会有很多人怀疑殷墟的性质,那么晚商的信史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

表面上看,以都邑遗址中王陵、文字等特殊类遗迹遗物为标准来探寻夏文化是在追求更为坚实可信的科学依据,但殊不知,对于此类证据的刻意追求早已偏离了考古学的轨道——因为考古学从来就不是,也不应该把这类遗迹遗物作为自己的研究主体。换言之,尽管以王陵、文字等铁证为主要依据的都邑推定法在某些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解决夏文化问题,但它却不能算作考古学研究——道理很简单,作为一门学科,考古学不可能把自身的研究基础建立在那些可遇而不可求的遗迹遗物之上。换句话说,离开了这些铁证,考古学真的就对夏文化束手无策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邹衡先生早就说过,有人之所以怀疑遗址中常见的陶片能据以断定文化遗迹的年代和文化性质,是因为他们对现代科学的考古工作还不十分了解。所以,在探索夏文化的过程中,刻意追求文字一类的证据,实际上是对考古学研究方法的不了解和不信任。

都邑推定法盛行的后果就是研究者往往容易深陷于某一处遗址或某一种考古学文化,期盼能够从一个点上形成突破口,从而毕其功于一役。这种思维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研究者围绕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大做文章,企图从遗址性质或文化分期上来解决夏文化问题,由此产生了诸多的异说和无谓的纷争。

这种现象,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只不过是研究者们用简单的方式各抒己见而造成的虚假繁荣。他们争说夏文化,实际上是对学术研究工作的不了解和不尊重,是非常不严肃的。

(摘编自孙庆伟《鼏宅禹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去考古界和学术界有很多发现证实了夏文化存在。考古实践表明,探索夏文化,方法重于发现

B.二里头遗址西亳说就是直接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桀都斟寻,然后据此推定登封王城岗遗址为禹都阳城。

C.考古学这门学科,应有更多的研究主体和方法,所以不必把自身的研究基础建立在对遗迹遗物的研究上。

D.夏文化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异说和纷争,其根源是研究者用简单的思维方式使用都邑推定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采用都邑推定法探索夏文化存在偏差,这导致当前学术界对于夏文化认识不一。

B.文章第二段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都邑推定法,再指出其大体分类,并且对此进行了解说。

C.文章第三段关于殷墟的假设论证强调,按都邑推定法探寻夏文化必须找到夏墟和文字。

D.文章第四段作者引用邹衡先生的话,是为了证明探索夏文化不必刻意追求文字一类的证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邑推定法在夏文化的探索历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虽然存在不足和局限,但其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B.二里头遗址西亳说和偃师商城西亳说都是以先论定桀都所在,再定早商文化,进而追溯夏文化为研究思路。

C.学者们意欲找到如殷墟夏墟,一劳永逸地解决夏文化问题,这是他们偏爱都邑推定法的原因。

D.即使找不到夏墟,找不到王陵、文字等铁证,我们也依旧可以运用其他的方法来探寻研究夏文化。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争    

【美】迈尔尼

1941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三项是(   )

A. 小说以“1941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 “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 得知事情真相时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 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精巧。

E. 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5.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7. 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8.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9.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10.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薛季宣,字士龙,永嘉人。起居舍人微言之子也。徽言卒时,季宣始六岁,伯父敷文阁待制弼收鞠之。从弼宣游,及见渡江诸老,闻中兴经理大略。喜从老校、退卒语,得岳、韩诸将兵间事甚悉。年十七,起从荆南帅辟书写机宜文字,获事袁溉。溉尝从程颐学,尽以其学授之。季宣既得溉学,于古封建、井田、乡遂、司马法之制,靡不研究讲画,皆可行于时。金兵之未至也,武昌令刘绮镇鄂渚。季宣白绮,以武昌形势直淮、蔡,而兵寡势弱,宜早为备,绮不听。及兵交,稍稍资季宣计画。时江、淮仕者闻金兵且至,皆预遣其奴而系马于庭以待。季宣独留家,与民期日:“吾家即汝家,即有急,吾与汝偕死。民亦自奋。县多盗,季宣患之,会有伍民之令,乃行保伍法,五家为保,二保为甲,六甲为队,因地形便合为总,不以乡为限,总首、副总首领之。官族、士族、富族皆附保,蠲其身,俾输财供总之小用。守计定,讫兵退,人心不摇。枢密使王炎荐于朝,召为大理寺主簿。时江、湖大早,流民北渡江,边吏复奏淮北民多款塞者,宰相虞允文白遣季宣行淮西,收以实边。季宣为表废田相愿照复仓肥三十六圩立三十三庄于黄州故治东北以户授屋以工授田领牛及思器爸种各有差廛其家至秋及止凡为户六百八十有五,分处合肥、黄州间,并边归正者振业之。季宣进言日:“近或以好名弃士大夫,夫好特为臣子学问之累。人主为社稷计,唯恐士不好名,诚人人好名畏义,何乡不立?”帝称善,恨得季宣晚,遂进两官,除大理正。自是,凡奏请论荐皆报可。以虞允文讳阙失,不乐之。居七日,出知湖州,改知常州,未上,卒,年四十。季宣于《诗》、《书》、《春秋》、《中庸》、《大学》、《论语》皆有训义。其杂著日《浪语集》。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九十三》)

1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季宣为表/废田相原隰复合肥三十六圩/立二十二庄于黄州故治东北/以户授屋/以丁授田/颁牛及田器谷种各有差/廪其家/至秋乃止/

B. 季宣为表废田/相原隰/复合肥三十六圩/立二十二庄于黄州故治/东北以户授屋/以丁授田/颁牛及田器谷种各有差/廪其家/至秋乃止/

C. 季宣为表废田/相原隰/复合肥三十六圩/立二十二庄于黄州故治东北/以户授屋/以丁授田/颁牛及田器谷种各有/差廪其家/至秋乃止/

D. 季宣为表废田/相原隰/复合肥三十六圩/立二十二庄于黄州故治东北/以户授屋/以丁授田/颁牛及田器谷种各有差/廪其家/至秋乃止/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辟,指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征召称,三公以下征召称,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的制度,其意与不同。

B. 乡遂,西周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是贵族居住之地,为平民居住之所。国都及其附近地方划为若干乡、遂。

C. 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大理寺主簿是官署中最高长官,主管文书办理事务。

D. 卒,士大夫死称,古代讳称的等级很分明,天子死曰, 诸侯死曰,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薛季宣自幼好学,涉猎广泛。他幼年时就向各阶层的人民了解军事、强国等谋略,辅佐袁溉时又师从大儒程颐系统学习。

B. 薛季宣英勇无畏,保家卫国。金兵将至,众大臣都随时准备独自逃跑;只有薛季宣誓与人民坚守,鼓舞了人民的士气。

C. 薛季宜一心为民,安定一方。盗贼横行他忧心如焚,组织乡民抵御,遭逢大旱,他又收留、帮助流民让他们重振家业。

D. 薛季宣见地不凡,学识渊博。辅佐刘绮时他出谋划策;他还向皇帝谏言,深得器重;他研究、解释儒家经典,著书立说。

1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弼宦游,及见渡江诸老,闻中兴经理大略。

(2)人主为社稷计,唯恐士不好名,诚人人好名畏义,何乡不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向远方,象征游子行踪难寻;不胜愁以虚写实,使青枫浦有了伤别的意味。

B.“扁舟子借指飘荡在江湖的游子,明月楼是以住处借代楼上的思妇,前后形象一远一近,思念由远到近,婉曲有致。

C.中间几句诗文中的裴回、不去、还来以拟人的手法写出明月有心,伴在思妇周围的情景,又暗喻愁情悱恻,无法排解。

D.古人有鸿雁能传递书信的说法,诗人使用这两个典故时依然照用古人的意思,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微妙情感。

16.“不胜愁统领下文,在下文有几方面的体现,请你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庙宇下神鸦社鼓的热闹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战败的耻辱。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3)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

18.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真正的优秀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B. 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C. 独联体国家看不上今年的世界杯足球赛

D. 警方对报案人所言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不满

(二)语言文字运用(11分)

19.阅读下面图片,完成相关题目。

1)根据图1-3,概括70后、80后、90后所处时代的相同点及其变化。

2)方言是一个地方的语言文化,在这个物质社会,方言的使用正在减少,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方言呢?请你从三个方面谈谈保护温州话的方法。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全国两会上,体育入高考这一话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将体育纳入高考,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增强学生体质,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的步伐;有人认为,把体育纳入高考,并不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反而会增加学生新的体育应试负担;也有人认为,是否将体育纳入高考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保障课程教学质量。

中国教育报拟针对体育是否该纳入高考开设专栏,展开讨论。请你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投稿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证实了夏文化的存在无中生有。原文说不但没有形成共识,……,甚至有学者开始怀疑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夏代,故原文并未证实了夏文化的存在

B项,二里头遗址西亳说就是直接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桀都斟寻张冠李戴。原文第二段说此种方法又可粗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将某处遗址推定为夏代某都,典型者如以登封王城岗遗址为禹都阳城,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桀都斟寻,然后据此推定王城岗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为早期夏文化,二里头文化为夏代晚期文化”“另一类则是先论定成汤亳都所在,由此来定早商文化,进而向前追溯夏文化,在夏商文化研究中先后居于统治地位的二里头遗址西亳说和偃师商城西亳说都是循此思路而展开研究的,由此可知,二里头遗址西亳说是第二类方法,即由商上溯推夏,直接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桀都斟寻,然后据此推定登封王城岗遗址为禹都阳城是第一类方法,二者不能等同。

C项,遗迹遗物以偏概全。文中说也不应该把这类遗迹遗物作为自己的研究主体这类遗迹遗物并非泛指所有的遗迹遗物,故不必把自身的研究基础建立在对遗迹遗物的研究上是错的。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必须找到曲解文意。原文说这就说明都邑推定法是有严苛的前提条件的,它必须寄托于王陵、文字这一类铁证的基础之上,王陵和文字不是同时必需的两个条件,或然变成了必然。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内容的能力。

B项,论定桀都所在张冠李戴。原文说另一类则是先论定成汤亳都所在,由此来定早商文化,进而向前追溯夏文化,在夏商文化研究中先后居于统治地位的二里头遗址西亳说和偃师商城西亳说都是循此思路而展开研究的,故并非论定桀都所在,而是论定成汤亳都所在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相关内容、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A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说法错误。正因为我在伦敦被炸伤,所以才住进了医院”“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也才有了后文深夜想给朋友打电话而偶识女主人公、两人相爱最后却以悲剧收场的情节,因此,我在伦敦被炸伤是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E项,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说法错误。小说仅仅叙写了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以和女主人公的电话为主线,记叙了的偶识、相爱和悲伤结局,并没有展现宏伟壮阔的战争场面,也没有塑造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因此,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的说法夸大其词。因为战争,民众遭受了灭顶之灾,我在伦敦被炸伤的儿子在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而还没来得及和见面,所在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小说中没有表现民众的必胜信念,而是表现了对战争的谴责和反思。

故选BC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声音很柔和,接错电话后,与”“相互致歉;当第二次通话后,会对晚安,祝你做个好梦,这体现了女主人公性情温柔,待人礼貌。能和”“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后来又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可见女主人公喜欢读书。

女主人公经历坎坷,“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但即使如此,女主人公仍然常常深夜打电话和老母亲聊天,仍然喜欢读书,还常常跟儿子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可见她饱受苦难,儿子的去世对打击巨大,但她却依然热忱坚强。

女主人公并不认识,却能与在接错线的电话里交谈,之后再次拨通号码,又与”“谈了45分钟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打破了初交时的拘谨。女主人公和”“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爱上后,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可见女主人公真诚善良,敢于信任。

因为在伦敦被扎伤,结束了军旅生涯,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女主人公和”“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可见女主人公厌恶战争。在和通话45分钟后,虽然拒绝了介绍身份的提议,但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虽然唯一的儿子已经去世,但她却还能燃起心中对未来生活的热情,与聊天长达12个月,彼此灵魂相通,精神契合,深深相爱。可见女主人公热爱生活,憧憬美好。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中物象作用的能力。

从结构上看,电话贯穿全文,接错线的电话是和女主人公认识的契机,对女主人公的好感是通过电话而产生,二人之间的爱情也是通过电话而萌发,而最后得知女主人公所在的地区被炸,也是通过电话。电话将和女主人公连接起来,和女主人公的故事从电话开始,由电话结束。电话是全文的线索,这样写,能使情节更集中,结构更严谨。

从情节安排上看,从头到尾都没有见面,没有在现实中相识,我们的交流和爱情都是通过电话而进行的。我们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相貌和生活状态,一切的了解都由电话来传递。电话这头的只能想象女主人公的相貌,结尾处由电话得知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打断了接线员的话,放下了话筒,并没有具体交代女主人公的结局,读者也只能想象的生死与命运。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了较多空白,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作者也便于安排文章的情节。

从人物形象上看,电话是连接二人纽带,通过电话,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充分使用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写出女主人公的温柔体贴,对自己经历的叙述和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写出的坚强乐观,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写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写出了她的优雅和喜爱阅读。这些语言描写,都是通过电话来呈现的,便于透露人物心声。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开头,因为一个接错线的电话认识了女主人公,由此开始了一段12个月的相知相爱,电话带给安慰、希望和美好;小说的结尾,通过电话得知了女主人公的遭遇,两人再也无法联系,之前的憧憬自此破灭,电话带给我震惊、悲伤和痛苦。开头和结尾都由电话来呈现情节,因电话而相遇,又因电话而永别,情节首尾相应,造成落差。

从主题上看,小说通过电话,讲述了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一对男女偶然相识,之后相爱,抱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在战争时期通话12个月,彼此都寻求到了安慰和爱情。他们原本可以拥有幸福的生活,也期待着战争的结束,但轰炸却使二人永远分离,令痛苦不堪的不忍听到接线员说出的名字。电话是战争期间二人联系的渠道,也是带给不幸和悲伤的事物。小说借由电话控诉了战争给民众带来的伤害,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和反思。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的能力。

如果认为战争这个题目合适,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探究: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虽然小说里讲的是一个战争中的小故事,但却是以战争为背景的。和女主人公的故事,只是战争中千千万万受难民众的一个缩影,小故事冠以大题目,以小见大,通过小人物小故事透视出战争的大局面,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

从故事安排上看,如果没有战争,就不会出现受伤退伍、女主人公的儿子被炸死的事件,和女主人公也不可能相识,更不可能造成最后的悲剧。因此,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小说是基于战争来构思的,讲述就是战争才会发生的悲剧故事,以战争为题,凸显了小说的背景,合情合理。

从主题上来看,小说虽然写的是一对平凡男女的爱情故事,但正是由于战争,二人才不能在现实生活中相爱;也是因为战争,最后没能和女主人公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战争摧毁了爱情,也摧毁了如同和女主人公这样的普通民众的美好生活。小说表面上写的是战争中的故事,实则表达的是对战争的失望、谴责和控诉。因此,以战争为题,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如果认为战争这个题目不合适,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探究:

从写作艺术上来看,文章写的是一对平凡男女在战争中的爱情故事,全文都是围绕二人相识、相知、相爱和分别来进行叙写的。文章没有具体地描写战争及其残酷性,最后的悲剧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因此,以战争为题不合适。

从艺术效果上来看,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阴差阳错的相识,对女主人公很快就怀有好感,交流过程中二人相知相恋,最后,一对有情人还没来得及见面,就永远地分开了。故事中男女主人公对彼此的倾慕令人感动,而最后的爱情悲剧更是令人动容。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源自于这段战争背景下的爱情,而不是战争本身。因此,以战争为题不合适。

从情节安排上来看,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和女主人公一段不幸的爱情故事:因受伤而退伍,遇到电话里心仪的声音便鼓起勇气拨打电话,经历坎坷,与相知后仍然相信爱情,但二人终究没有等到美好的结局。小说主要塑造的是女主人公饱受磨难但依然乐观坚强、相信爱情并勇敢接受、憧憬美好的人物形象。由此可见,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因此,以战争为题不合适。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突出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季宣替他们标划已废置的田地,察看平原和湿地,恢复了合肥的三十六处堤岸,在黄州旧治东北方向建立了二十二个村庄,按家庭分给房屋,按人口数量分给田地,分等次分发耕牛及各种农具和粮种,由官府给每户提供粮食,直到秋天为止

表废田”“相原隰,句式一致,中间断开,排除A

立二十二庄于黄州故治东北于黄州故治东北状语后置,之后断开,排除B

颁牛及田器谷种各有差有差词组,有区别,不同,之后断开,排除C

故选D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大理寺主簿是官署中最高长官,主管文书办理事务错误,大理寺的最高长官是大理寺卿大理寺主簿只是主管文书办理事务的属官。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A项,辅佐袁溉时又师从大儒程颐系统学习错误,薛季宣没有师从程颐学习,是袁溉向程颐学习,袁溉又把自己的学问都交给了薛季宣。

故选A

14x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1宦游,到各地做官、四处做官;经理,治理;大略,谋略。

2,如果;畏义,敬畏道义;,风尚。

【点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薛季宣,字士龙,是永嘉人。是起居舍人薛徽言的儿子。薛徽言去世时,季宣刚六岁,他的伯父敷文阁待制薛弼收养了他。他跟随薛弼四处做官,等到见到渡过长江(靖康之乱后撤退到江南)的众位元老时,他听到了中兴国家治理地方的谋略。喜欢与服役的老军官、退伍的士兵谈话,非常详细地了解了岳飞、韩世忠等名将带兵打仗的事。十七岁时,开始被荆南帅征召,草拟撰写决策文书,得以侍奉袁溉。袁溉曾经跟随程颐求学,将自己的所学全部教给季宣。季宣已得到他的传授,对于古代分封、井田、乡遂、司马法等制度,无不进行研究和讨论,他的想法都可以在当时施行。金兵还没有南侵的时候,武昌令刘锜镇守鄂渚。季宣告诉刘锜,武昌的形势与淮州、蔡州相当,但兵少势弱,应该早作防备,刘锜不听。等到两军开战后,他渐渐向季宣询求谋略。这时江、淮一带的官员听说金兵将到,都预先遣散了奴仆,把马系在院中随时准备逃跑。只有季宣留在家中,与百姓约定:我的家就是你们的家,如果发生紧急情况,我与你们一道去死。百姓听了,也都振作起来。县里盗贼猖獗,季宣十分担忧这事,恰逢朝廷颁布了伍民令,于是施行保伍法,五家成立一保,二保成立一甲,六甲成立一队,依据地理形势方便的情况合为一总,不以乡的区域为限,每一总设立总首、副总首领导他们。做官的人家、读书人家、有钱人家都纷纷参加了保甲组织,官府免除他们的赋税,让他们提供钱财,让他们提供钱财给总首发挥一些用处。坚守的计划定下以后,最终敌兵退兵,人心也就不再动摇。枢密使王炎向朝廷推荐了季宣,朝廷下诏任命他担任大理寺主簿。长江、太湖一带发生大旱,逃荒的百姓北渡长江,边界官吏又上奏说淮北百姓有很多前来投奔的,宰相虞允文奏请派遣季宣到淮西,将他们召集起来充实边防。季宣替他们标划已废置的田地,察看平原和湿地,恢复了合肥的三十六处堤岸,在黄州旧治东北方向建立了二十二个村庄,按家庭分给房屋,按人口数量分给田地,分等次分发耕牛及各种农具和粮种,由官府给每户提供粮食,直到秋天为止。一共安置了六百八十五户人家,分处在合肥、黄州之间,连同归来的原住边民,官府都给他们赈济帮助兴家立业。季宣对孝宗说:近来有人以爱好名声为由弃用士大夫,爱好名声只是臣子做学问的负累罢了。君主替国家考虑,只怕士人不好名,如果人人都爱好名声敬畏道义,有什么风尚不能树立呢?皇帝称赞季宣的观点正确,对季宣相见恨晚,于是为他加官两级,授予大理正。从此,凡是季宣的上奏请求议论荐言皇帝都回复可行。因为虞允文讳言过失,季宣不高兴。过了七天,离京外任湖州知府。后又改任常州知州,还未赴任,就去世了,年仅 40 岁。季宣对《诗经》、《尚书》、《春秋》、《中庸》、《大学》、《论语》的义理都有研究、解释。他杂著文集命名为《浪语集》。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D项,“‘能传递书信的说法,诗人使用这两个典故时依然照用古人的意思错误。鱼龙潜跃水成文,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鱼儿出没也只能使水面泛起波纹,是暗示鱼儿不能传书,没有沿着古人的意思使用。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抒发思念之情。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抒发无奈之情。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抒发遗憾之情。

17题详解】佛狸祠下    (2).一片神鸦社鼓    (3).君子生非异也    (4).善假于物也    (5).岂无山歌与村笛    (6).呕哑嘲哳难为听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此题中需注意佛狸祠”“”“”“呕哑”“嘲哳的书写。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18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以及病句辨析能力。

题目要求选出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项

B项,语意不明,可理解为政府部门不让取缔药品交易市场,还可理解为政府禁止并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C项,语意不明,句中看不上可理解为轻视,不屑,还可理解为接收不到信号,收看不了球赛

D项,语意不明,可理解为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警方对其话语表示愤慨。还可理解为警方对报案人说的围观者坐视不管的现象表示愤慨

故选A

19题详解】

2在发展中保护:对方言去粗取精,弃伪从真,融入当代元素。传承中保护。适当演演方言节目,写写方言文字。在保存中保护。搜集方言,编辑成书,记住方言的历史功绩。不要太担心方言会消灭,真正的精华是消灭不了的。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化能力。解答这类题观察要细致,思考要深入答题的时候要注意题目要求(含字数)。表格即数据统计,注意数据的统计项目。要对数据做归类,性质相同的数据统计到一起。数据抓大放小,寻找规律、发现问题。找出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表达中不出现具体数字。针对问题,探究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本题的两个问题比较简单,第一个只要抓住三个方面的相同和变化点进行概括即可,第二个问题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回答即可。

第二个问题不局限于答案,可以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比如从国家角度可以说政策方面不仅要推广普通话还要出台政策对温州方言加以保护;社会层面加强南北方交流,在商业、文艺、体育等各方面的活动和联系中强化对温州方言的理解和使用;还可以从学校课程安排,学生个体日常生活中贯彻温州方言的使用。

【点睛】方言保护是指中国使用汉语方言地区,主要是南方方言区,以方言保护为号召的自发民间行动。

20题详解】例文: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魄

1953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健康是金子健康的钥匙在自己手中,愉快的心境,活跃的思维都需要健康的身体。体育运动是人们保持健康体魄的重要途径。把体育纳入高考,使学生加强锻炼,增强自己的体魄,是有必要的。

我们因健康而快乐,因运动而健康,运动是一切生命之源。有专家说过:青少年德育抓不好要出危险品,智育抓不好要出次品,体育抓不好要出废品。《奥林匹克宪章》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阐释是:增强人的体质、意志和精神,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青少年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并了解体育所蕴含的哲学和精神,这是成长的必修课程。

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一种对抗,更是一种合作。团结一致就是体育精神的具体体现。运动会的广播操和入场式比赛,要求全体参与人员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在一系列的团体比赛中,参赛队员齐心协力、一鼓作气,在一旁的拉拉队不停地欢呼叫喊着,给参赛的队员足够的信心,大家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拼搏,心连心一同前进。这就告诉我们,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把体育纳入高考,难道不是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吗?

体育精神,在于锐意进取、奋力争先的活力,在于坚持不解、拼搏到底的韧性。无论任何时候决不服输,再苦再累也决不放弃。必胜的信念是体育精神,的精髓。无论是什么比赛的运动员,在他们的内心里,始终存在着一根支柱——必胜的信念。体育精神还在于公平合理、互相体谅。在比赛中难免会产生磕磕碰碰,由此而使得双方搞得不愉快,这是不值得的。体育精神并非只能以输赢来衡量,重要的是维持并加深比赛各方的友谊,赛场如同战场,却不是战场,只有互相谅解、互相协助,体育的精髓才能发挥无遗。这种信念难道不是我们青年一代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吗?

我国有良好的体育教育传统,更有优质的体育资源、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学生在追求卓越学习成绩的过程中应同样重视体育,积极锻炼身体,所以我认为,将体育纳入高考很有必要。以体育纳入高考,来促进青年一代锻炼身体,增强体魄!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该材料来自两会期间的一个敏感话题。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应该能引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材料集中在了两类人对体育纳入高考的不同态度,一类人持支持态度,列举了把体育纳入高考的优点。写作时,注意从体育锻炼对学生的益处方面论证观点;另一类人持反对态度,认为把体育纳入高考可能会减轻人们对学业的重视程度,针对过多的体育锻炼,会牵扯学生精力,就会影响文化学习来论证。这样,在审题上没有难为学生,学生可以去探究现在中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也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批评对体育锻炼的漠视态度等等。

立意:

1)体育纳入高考,可促使学生增强体魄。

2)不宜把体育纳入高考,会减轻人们对学业重视程度。

素材:

体育精神,在于锐意进取、奋力争先的活力,在于坚持不解、拼搏到底的韧性。无论任何时候决不服输,再苦再累也决不放弃。必胜的信念是体育精神,的精髓。无论是什么比赛的运动员,在他们的内心里,始终存在着一根支柱——必胜的信念。体育精神还在于公平合理、互相体谅。在比赛中难免会产生磕磕碰碰,由此而使得双方搞得不愉快,这是不值得的。体育精神并非只能以输赢来衡量,重要的是维持并加深比赛各方的友谊,赛场如同战场,却不是战场,只有互相谅解、互相协助,体育的精髓才能发挥无遗。这种信念难道不是我们青年一代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吗?

毛泽东曾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在很早就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至理名言。坚持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预防疾病。对于学习压力日趋加重的现代的大学生来说,适当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具有好处的。不仅可以提高运动素质,还可以做到劳逸结合,使智力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可见,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而强健的体魄则来源于体育锻炼。总之,体育锻炼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

学生一般都是静坐在教室低头弯腰学习,长期处于这种姿势,又不参加身体锻炼,往往会引起各种疾病。如供血不足,神经衰弱,胸腔狭窄,肌肉软弱无力,心脏疾病便秘等。因此,学生要经常参加身体锻炼,因为身体锻炼可以使心脏和胃肠都得到良好的锻炼,使学生精力充沛,同时,身体锻炼还是一种积极性休息,脑细胞各有分工,进行身体锻炼时,管理肌肉活动的精神细胞处于兴奋状态,而思考问题的神经细胞则处于抑制状态,得到很好的积极性休息。

结构层次:

文章开以1953年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要指示为引子,引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第一段结尾明确亮出论点把体育纳入高考,使学生加强锻炼,强健自己的体魄,是有必要的。正文部分体育锻炼的益处:体育所蕴含的哲学和精神,这是成长的必修课程;体育锻炼能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体育能锻炼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做事能锐意进取、奋力争先,增强坚持不解、拼搏到底的韧性。文章结尾回扣主题,号召将体育锻炼纳入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