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石家庄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试卷(全)
2020-2021学年
石家庄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糖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2.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3. 小说结尾的画线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悲剧特点对比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和次要人物的辅佐性。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中心人物自然是含冤赴死的窦娥,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中心人物则显而易见地分别是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当然,莎士比亚的另外两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心人物是处于矛盾旋涡中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对情侣,但他们都是可以当做一体看待的。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区别于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置,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符合单一戏剧线索的要求。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善恶分明、正邪明晰的典型人物。正面人物就是一身正气、意志坚定、抗争到底的典型;反面人物则是狡猾奸诈、恶毒卑鄙、瞒上欺下的典型。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体现了由于时代的限制,文人思维的固定性一时无法改变。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他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其自身不可消弭的缺陷:哈姆莱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嫉性冲动、麦克白的好胜野心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性格共有的缺憾,这样的处理,使得英雄的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说的是劳动妇女受欺压冤枉的故事,主人公自然是社会的底层百姓,而且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她们力量微薄,信任所谓的王法,寄希望于皇家任用的所谓清官,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惨命运,也颂扬了她的坚毅反抗精神。而莎士比亚的主人公则必须是贵族。这是由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代希腊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在拥有高贵血统和高尚灵魂的贵族男女身上,才有可能演绎灾难性的悲剧。而低贱的平民是没有资格成为悲剧主角的,他们的故事只能被写入喜剧中供人嘲弄。
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中外两位戏剧家的看法也不一致。关汉卿的人物之所以最后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因为社会势力和当权者的残暴,及异族对汉民族的残害。所以,他会安排一系列代表社会病态的丑恶与奸邪,如抢劫、霸占、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等恶行来造成主人公的悲剧。可见,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莎士比亚则相反。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该自己负责。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的宿命论色彩。
4.下列对“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形成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传统。
B.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与中国戏曲中不同角色用不同脸谱作标志的方法有关。
C.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的特点。
D.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有其深刻的中国戏曲角色脸谱处理的背景原因。
5.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对造成戏剧人物命运原因的认识有所不同。下面与之有关的解说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关汉卿戏剧表现的是人物悲剧的客观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表现人物悲剧的主观性。
B.关汉卿戏剧中的人物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社会原因所致,而莎士比亚剧中人物陷入悲剧则是自身原因所致。
C.关汉卿戏剧往往安排一系列来自社会环境方面的病态恶行造成主人公的悲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没有此类刻意的安排。
D.关汉卿的戏剧反映了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而莎士比亚戏剧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故而具有宿命论色彩。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部悲剧虽然中心人物分别是一对情侣,但仍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法。
B.莎士比亚戏剧中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其自身不可消弭的同时又是人类性格共有的缺陷,人物形象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C.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主人公窦娥的悲剧,既是社会对底层百姓压迫欺凌所致,也是主人公信任王法,寄希望于清官所致。
D.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人物设置上,使用了相同的手法;而对于戏剧人物的描绘,无论是剧中主人公身份还是造成人物命运原因的揭示,都各不相同,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形象,也是中国传统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在君子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孔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君子文化,孔子的意义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转折性的、根本性的和特殊性的。
转折性,是从孔子对于君子内涵的改变角度来说的。君子这个概念并非孔子发明的,而大体上是在社会身份和地位意义上使用,指的是那些具有崇高地位的士大夫形象。将身份君子转变为道德君子,是孔子对于君子文化的转折性意义所在。在孔子这里,作为身份意识的君子还是存在的,但最为重要的是,君子具有了道德的意义。对孔子来说,君子重要的不是社会身份,而是能自觉承担道义。
由君子来承担道德的责任,是孔子对于君子形象最为根本性的改造。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为什么是君子必须承担道德责任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认为是孔子思维方式最大的成功。在孔子之前,君子就是有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人。既然有社会地位,那就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即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其实,儒家的伦理原则也非常强调对等,儒家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来讨论道德的,既然是关系,那自然是双向的、对等的。
当孔子把道德的责任置于君子之上时,就清楚地表达出了儒家道德理想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两个层面:
在道德实现方式上,孔子或者说儒家并不是没有任何区别地要求所有人都以道德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要求,而是强调君子必须承担道义。孔子就很清楚地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样一来,君子的主导、教化意义就非常明显了。“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小人是需要被教化的,而君子是这种教化得以实现的关键。由此,在儒家这里,对于道德的实现,形成了一个框架设计:君子担当,小人效法,进而实现道德的良性发展。
从道德境界上来说,儒家追求的是圣人,那是最高的理想。但是,孔子为什么要更多地强调君子?因为君子虽然不是最高的道德形象,却是一个以道德为己任的现实中人。这种现实中人对于儒家道德的实现具有关键的、特殊的意义,那就是道德的理想不是不可以实现,相反它是现实可行的,就在君子这个现实的个体身上体现出来。因此,在儒家这里,圣人是完满的道德形象,而君子是现实的道德形象。当道德的理想在君子身上实现的时候,孔子想告诉世人儒家思想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现实有效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对于君子的道德内涵的确立,具有极为明显的现实指向意义。
所以,君子形象经由孔子的重新塑造,获得了转折性的、根本性的、特殊性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孔子以非常现实的方式将道德理想实现放置于君子身上。由此,这个形象得以支撑中国传统,并且内化成国人的精神价值,影响至今。
(摘编自何善蒙《孔子是怎么改造君子形象的》)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君子这个概念不是孔子发明的,但是君子内涵的转折性变化是由孔子实现的。
B.在孔子看来,君子身份意味着既要拥有高贵的社会地位,又能自觉承担道义。
C.由君子来承担道德的责任,是孔子思维方式最大的成功,是对君子形象根本性的改造。
D.君子担当,小人效法,进而实现道德的良性发展体现了孔子君子思想的特殊性。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总述孔子对我国君子文化的影响,阐明了孔子在君子文化形成中的作用。
B.文章主体部分具体分析了孔子对于君子文化的意义,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C.结尾段重申全文的中心论点,总结全文,并指出君子文化对中国传统影响深远。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大大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士大夫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因此他们是承担社会责任最多的。
B.儒家只要求君子以道德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要求,对其他人则没有要求。
C.在孔子看来,圣人虽然是最高道德境界的代表,但却是容易实现的理想。
D.如果没有孔子对君子形象的改造,就能没有今日体现国人精神的君子文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易简少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赡。太平兴国五年,年逾弱冠,举进士。太宗方留心儒术,贡士皆临轩覆试。易简所试三千余言立就,奏上,览之称赏,擢冠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雍熙二年,与贾黄中同知贡举。易简幼时随父河南,贾黄中来使,尝教之属辞;及是,悉为同列。淳化元年,丁外艰。易简续唐李肇《翰林志》二卷以献,帝赐诗以嘉之。他日,易简直禁中,以水试欹器。上密闻之,因晚朝,命取试之。易简奏曰:“臣闻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愿陛下持盈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则天下幸甚。”会郊祀,充礼仪使。先是,扈蒙建议以宣祖升配。易简引唐故事,请以宣祖、太祖同配。从之。知审官院,言初任京朝官,未尝历州县,不得拟知州、通判。诏可。改知审刑院,俄掌吏部选,迁给事中、参知政事。至道二年,卒,年三十九,赠礼部尚书。易简外虽坦率,中有城府。由知制诰入为学士,年未满三十。属文初不达体要,及掌诰命,颇自刻励。在翰林八年,太宗遵旧制,且欲稔其名望而后正台辅。易简以亲老急于进用,因亟言时政阙失,遂参大政。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光逢遂造谤书,斥言朝廷事,且讥易简。易简得其书以闻,逮捕光逢,狱具,坐弃市。易简以杀光逢非其意,居常怏怏。母薛氏以杀其执切责之,易简泣曰:“不谓及此,易简罪也。”及易简参知政事,召薛氏入禁中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上顾左右曰:“真孟母也。”
(节选自《宋史•苏易简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召薛氏入禁中/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
B. 召薛氏入禁中/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
C. 召薛氏入/禁中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
D. 召薛氏入/禁中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男子十六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 古代丧制名,凡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称为“丁外艰”;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为“丁内艰”。
C. “革职”是革去现有职务,有重新起用的可能:“削籍”指因犯事被削除官籍中的名氏,意味着除名,永不录用。
D. 弃市是一种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暴尸街头的刑法。古代的死刑有车裂、腰斩、枭首、弃市等,种类众多,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易简聪明好学,笔下生花。他风度奇秀,才思敏捷,太平兴国五年考取进士;殿试时,很快完成了三千字的答卷,被太宗选拔为甲科之首。
B. 苏易简才能出众,备受赏识。他续写《翰林志》献给皇上,皇上赐诗嘉奖;皇上认可他关于郊祀和京中朝官任用的建议,让他掌管吏部选官。
C. 苏易简勤奋努力,胸有城府。写文章不达要点,他刻苦磨练:太宗想等他名望成熟后任他为宰相,他以双亲年老急于被任命为由参与大政。
D. 苏易简大义灭亲,大公无私。挚友何光逢因贿赂丢官,在京城替人代考,被他清除;面对何光逢的诽谤,他逮捕何光逢,官司审结,定罪诛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陛下持盈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则天下幸甚
(2)母薛氏以杀其执切责之,易简泣曰:“不谓及此,易简罪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赋琵琶
辛弃疾
凤尾龙香拨①,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②、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③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④,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⑤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⑥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注]①凤尾龙香拨:形容琵琶的精致和名贵。②出塞:汉代昭君出塞。③昭阳,指汉代未央宫的偏殿。④推手、却手:演奏琵琶的指法。⑤贺老即贺怀智,开元、天宝年间琵琶高手;定场,即压场戏。⑥沉香亭:唐玄宗与杨贵妃游玩之所。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三句借唐代杨贵妃演绎《霓裳》曲说宋朝故事,暗指繁华盛世已成过眼云烟。
B.“记出塞”六句,以汉代昭君出塞的故事自比,颇有《琵琶行》“江头客”之伤感。
C.下片前六句描写女子娴熟的技艺,“泪珠盈睫”则与“司马青衫”表达的情感相同。
D.上片连用三典,虚中有实,表意含蓄;下片写闺妇弹琵琶而别有所指,感情深沉。
15.词人借咏琵琶诉说“千古事”,感慨难说的“恨”,词人的“恨”包含哪些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
(1)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________________;大阉亦逡巡畏义,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2)夫在殷忧,________________;既得志,________________。(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3)________________,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季氏将伐颛臾》)
(5)_____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百年间弦诵不绝的古典诗文,也仿佛一条长河,①。对于桐庐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了。
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她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②。元代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六百多年前,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山峰俊奇,峡谷雄伟”,于是长住下来,用整整四年的时光,走遍富春江两岸的峰峦林壑,绘就了这幅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山水长卷。据说,八成画面都取材于桐庐境内的江山景色。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17.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引用 比喻 夸张 B. 对偶 反复 排比
C. 对偶 夸张 拟人 D. 排比 引用 比喻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村舍茅亭之间的樵夫钓客的身影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2020年初春,一场疫情不期而至。②截至2月底为止,我市已有6名医护人员感染新冠病毒,③市长惭愧地说,我们领导在这次疫情中没尽到责任,④我们愿意革职,⑤希望大家齐心协力抗疫情,完成这次战疫的最后胜利。⑥3月15日我市全面疫情防控阻击战胜利,确诊病例清零。⑦白衣天使完成使命,胜利归来。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红楼梦》在日常生活的细腻叙写中寄寓作者对社会人生的透彻观察和深刻思索。它是一部艺术化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百科全书,当你逐渐有所领悟,它便能吸引你一读再读,常读常新。
(摘自语文高中教材《红楼梦》导读)
(2)当代经典阅读,“阅读”这两个字,用“传习”比较好。“阅读”有注重知识的倾向,“传习”经典的目标,主要在于修养身心,要把获得知识与修养身心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不能只是把经典当作知识性的文本来看。
(摘自《光明日报》对李景林教授的访谈)
(3)文学经典的确是经典,但就文字而言,文言文和白话文有相当的距离,就内容而言,《水浒传》满是打家劫舍,《三国演义》充斥权术心机,《西游记》主要讲佛法,《红楼梦》深奥的“色、空、幻、灭”主题,孩子心智不甚成熟,都无法充分理解。人当然应该阅读经典,但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人都应该阅读同样的经真。
(摘自秦春华《“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
学校计划举办“传习经典”主题论坛,请嘉宾们各抒己见,应邀嘉宾有:朱女士(学生家长),张先生(文史专栏记者),何老师(高中语文教师),李同学(高三学生)。观众席上有高中学生、家长和其他感兴趣的市民。
请你以其中一位嘉宾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切合身份,贴合情境,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B项,“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后面的内容分析可知,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内心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特点分析。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华昌的形象特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①如从“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可知,华昌斯文谦和,穷困潦倒;②根据文本“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可知,华昌隐忍退让;根据文本“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可知,华昌身怀绝技;③根据文本“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可知,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出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结合华昌的语言等内容分析,如“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等,小说结尾揭示作品的主题,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内容的能力。
C项,曲解文意,“充分体现了”错。原文只是说“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原文说的是“分不开”,而选项说成了不等于“充分体现”。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D项,“而莎士比亚戏剧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故具有宿命论色彩”错误。根据第三段“莎士比亚则相反。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该自己负责。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的宿命论色彩”可知,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悲剧源于客观原因和人物命运摆布两个不同原因,主观和宿命属于并列关系,D项强加“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与“具有宿命论色彩”之间的因果关系,错误。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项,“也是主人公信任王法,寄希望于清官所致”错。原文说“他会安排一系列代表社会病态的丑恶与奸邪,如抢劫、霸占、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等恶行来造成主人公的悲剧。可见,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所以“主人公信任王法,寄希望于清官”并不是造成主人公窦娥的悲剧的原因,悲剧的产生主要是社会对底层百姓压迫欺凌所致。
故选C项。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既要拥有高贵的社会地位”错误。结合“对孔子来说,君子重要的不是社会身份,而是能自觉承担道义”分析,“要拥有高贵的社会地位”篡改文意。
故选B。
【8x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采用例证法”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分析,文章运用引证法。根据全文内容分析,文章没有采用例证法。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
A项,“因此他们是承担社会责任最多的”错误。结合“既然有社会地位,那就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即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分析,“承担社会责任最多的”于文无据。
B项,“只要求”“对其他人则没有要求”错误。结合“在儒家这里,对于道德的实现,形成了一个框架设计:君子担当,小人效法,进而实现道德的良性发展”分析,“只要求……对其他人则没有要求”错误。
C项,“但却是容易实现的理想”错误。结合“这种现实中人对于儒家道德的实现具有关键的、特殊的意义,那就是道德的理想不是不可以实现,相反它是现实可行的,就在君子这个现实的个体身上体现出来”“孔子想告诉世人儒家思想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现实有效的”分析,文中是说“现实可行”的,不是说“容易实现”的。
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皇上)召薛氏进入宫中,问(薛氏)说:“(你)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成为这样有用的人才?”(薛氏)回答说:“年幼时则用守礼谦让约束他,年长后则用诗书教育他。”
“禁中”是“入”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D;
“问曰”的主语是“皇帝”,“对曰”的主语是“薛氏”,应在“对曰”前断开,排除A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男子十六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错误,男子是二十岁行冠礼,称弱冠。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C项,“他以双亲年老急于被任命为由参与大政”错误,原文“太宗遵旧制,且欲稔其名望而后正台辅。易简以亲老急于进用,因亟言时政阙失,遂参大政”可见,因双亲年老急于被进用是他急于参政的内因,但他能够参与大政的直接原因乃是“亟言时政阙失”,而非“以双亲年老急于被任命为由”。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
(1)中关键词:持:保持;盈:满盈,指繁盛的基业;终:结束;固:加固,巩固;丕:大。
(2)中关键词:以:用,拿;执:挚友;切:严厉地;谓:认为;及此:到这个地步,此处指判死刑。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易简年幼时聪明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捷。太平兴国五年,年满二十,考中进士。太宗正留心儒术,贡士都临殿复试。易简所作答卷三千多字很快写成,进奏皇上,(太宗)看后称好,提拔为甲科之首。他脱去布衣将要担任监丞。雍熙二年,与贾黄中一同主持贡举。易简年幼时随父亲到河南,贾黄中任使者来河南,曾经教他作文;到此时,成为同列官吏。淳化元年,遭父丧。易简续撰唐朝李肇的《翰林志》二卷献给皇上,皇上赐诗嘉奖他。有一天,苏易简在宫中值班,用水来试验欹器(古代一种计时个工具)。皇上暗地听说这件事,趁晚朝的时候,命令(苏易简)取来试玩。易简奏:“我听说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器物装满了就会倾覆,事物繁盛后就将衰败。希望陛下保持已成就的盛业,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来加固宏大的基业,那么天下就非常幸运了。”遇上(碰上、恰逢)郊祀典礼,易简充任(担任)礼仪使。这之前(先前),扈蒙建议把宣祖升到配祀。易简援引唐朝旧例(先例),请以宣祖、太祖一同享祀。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主持审官院,建议初任京中朝官,从未历任州县职的,不得任为知州、通判。下达诏书同意。改为主持审刑院,不久掌管吏部选官,升为给事中、参知政事。至道二年去世,终年三十九岁,追赠礼部尚书。易简表面虽然坦诚直率,心中却有城府。由知制诰入翰林为学士,年纪不满三十岁。写文章开始不达要点,到掌管诰命,非常刻苦磨练。在翰林任职八年,太宗遵照旧有制度,想等他名望成熟后任宰相,苏易简因为双亲年老急于被选拔任用,因为及时谈论时政得失,于是参与大政。蜀人何光逢,是苏易简的挚友,曾经担任过县令,因贿赂被削除官籍,客居京城。正遇上苏易简主管贡部,何光逢替人代试以收取费用,苏易简在考试的人群中把他清除出来。何光逢于是捏造谤书,指斥朝廷政事,并且讥刺苏易简。苏易简获得他的谤书告诉皇上,逮捕光逢,官司审结,定罪诛杀。苏易简因杀光逢不是本意,平时常常怏怏不乐。其母薛氏以杀死挚友严厉责备他,苏易简哭着说:“本认为不会致死,是我的罪过啊。”苏易简任参知政事后,(皇上)召薛氏进入宫中,问(薛氏)说:“(你)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成为这样有用的人才?”(薛氏)回答说:“年幼时则用礼仪谦让约束他,年长后则用《诗》《书》教育他。”皇上看着身边大臣说:“真是孟母啊。”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泪珠盈睫’则与‘司马青衫’表达的情感相同”错误,这句中,词人联想琐窗深处,当寒气袭人时,闺中少妇正在怀念远戍辽阳而杳无音信的征人。她想藉琵琶解闷,结果愈弹愈是伤心;“司马青衫”表达的是诗人因被贬而极度伤心之情;虽然都是伤心,其情感内核一为思远方征人(诗人思念故土),一为伤感自身仕途不顺、漂泊沦落,并不完全一致。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凤尾龙香拨”写琵琶的名贵,象征着繁华盛世;而“自开元《霓裳》曲罢”一句,以“霓裳曲罢”则标志着国运衰微与动乱开始,借唐说宋,流露出作者对南宋朝廷国势衰微的忧虑,《霓裳》曲是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的昏庸荒淫之举,写出朝廷荒淫;“几番风月”以反问句指出,如今已风月不再,难复当初繁华;“沉香亭北繁华歇”,同样以唐喻宋, 表达繁华将歇,国势衰微之意;
“最苦浔阳江头客”“记出塞、黄云堆雪”,分别运用《琵琶行》与王昭君的典故,表达自己漂泊他乡,孤寂痛苦之情;
“辽阳驿使音尘绝……贺老定场无消息”几句,看似写女子思念远方征人,实际上是借此来写作者对故土的牵挂;作者的家乡山东,早已沦陷为金人领土,他想要光复中原,夺回故乡,然而南宋朝廷的苟安让他难以如愿,故乡也是“音尘绝”“无消息”,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16题详解】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解答此类试题,要看清要求,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时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记忆时应该理解诗句的意思,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此外,注意不能漏字、多字。本题是直接默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比如“株、猝、竭、傲、寡、谨、庠、颁、戴”等字。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特点有所了解,能够抓住特征快速判断,并能结合语境分析修辞手法的妙处。
选段中没有使用夸张、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也仿佛一条长河”使用了比喻手法;“山峰俊奇,峡谷雄伟”使用了引用手法;“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使用了排比手法。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情境补写。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第一空,前面把古典诗文比喻成一条长河,后面说“对于桐庐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了”,这是在追溯最早写“桐庐”的源头,因此横线上可填写“有着自己的上游(源头)”;
第二空,前面说“诗画不分家”,又说“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她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既然前面已经说到了“诗人”“韵脚”,那么此空就应当提到“画”,因此可填写“便晕染成(绘就成)一幅幅画卷”,注意句式与“化成一行行韵脚”协调。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语言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着眼于句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意境、情感色彩等;然后从句式、用词等角度分析对比,看看哪种表达更能传达作者的意思;这类题有时还要注意与上下文的协调。
对比这两句话,我们发现两个区别,一个原句是短句,题干句子是长句;而是题干句删掉了“参差隐现”这个词语。
短句的特点是短小、精炼,读起来节奏明快、有力,而前面的句子“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也是短句,那么使用短句就能够与前文风格保持一致,变成长句就不协调了。
“参差隐现”这个词是形容“樵夫钓客的身影”的,这样写富有一种朦胧美,与后句“萧散淡泊的诗意”共同营造一种诗的意境,表现山水长卷的诗意之美;而改成长句并删掉这个词语后,就缺失了朦胧的意境,既不能与后句“萧散淡泊的诗意”协调,也无法体现画作的诗意。
因此,还是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点睛】赏析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 (1)从句式入手。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为: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④感叹句,抒情强烈。答题模式:这是个……句,(作用)……表达了……
(2)从修辞角度入手。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①比喻、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②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③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④排比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⑤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用词的角度入手。答题模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从表达方式入手。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①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②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③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④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答题模式:运用于……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
【20题详解】②“截至2月底为止”改为“截至2月底”④“革职”改为“辞职”;⑤“完成”改为“取得”;⑥改为“3月15日我市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全面胜利”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病句修改题,解答此题,首先需明确病句的常见六种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依次分析各句的特点,看其有无症状,是哪种语病,并加以修改即可。
②“截至2月底为止”中的“为止”赘余,删掉“为止”;
④不合逻辑,“革职”意思是撤职,一般是被动行为,语境“我们愿意”是主动行为,改为“辞职”;
⑤“完成……最后胜利”搭配不当,“完成这次抗疫”或“取得完成这次抗疫的最后胜利”;
⑥“3月15日我市全面疫情防控阻击战胜利”成分残缺,缺谓语动词“取得”,“全面”语序不当,应做定语,修饰“胜利”。
【21题详解】例文:
与经典同行,成少年君子
各位老师、家长和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做为家长代表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与经典同行,成少年君子》。
古语云“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确实如此,阅读一本经典,能让我们心灵明净如水,开拓视野,丰富阅历,成为求真向善爱美的新时代少年君子。当香茶伴经典,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之时,便是少年君子有成之时。
把阅读当成“悦读”是再好不过了,这便把阅读和快乐串联起来,“好读者不如乐读者”而在阅读经典的充实生活中必有快乐与幸福。阅读经典可激发少年游历之乐,做领阅山河的爱美少年君子。时间有限,阅读经典的心灵的空间无限。悠悠间,踏遍了万里山河,阅读经典,我们能乘仙鹤登上黄鹤楼,领阅其宏伟壮观;随归雁悠然停留在江边,征蓬出汉塞,领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雄浑之景;抑或是举起觥筹与明月共饮,驾着扁舟与鱼虾相嘱……这阅读经典,让生命的经历陡然加宽,收获了心灵的震撼,在游历山水之间,逐渐成为爱山水之美的少年君子。
阅读经典能激发少年交流之乐,做领悟道义的向善少年君子。古时圣贤之人都空虚寂寞,唯有其著流传其名,我们阅读这些经典便可一次次同伟大的灵魂碰撞,一次次同伟大的精神交谈。那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豪迈;那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勇;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那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责任和胆识……有这些,我们无不从经典中领阅到为人处事之道义,逐渐引导我们成为向善的少年君子。
阅读经典能激发少年思考之乐,做勤于求知的求真少年君子。苏格拉底说过:“没有思考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而阅读经典,从经典中求知,往往是我们思考的起点。读到圆明园的破败,其惨痛历史,不禁泪下心酸;何等的辉煌,皆成废墟。为什么?读到雨果“两个强盗”的论断中我们可以知道了这样瑰丽的珍宝对任何人都是一种招引,之所以这样,正是“国不强,国之不国”的噩梦!读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会思考,是怎样的灵魂在阳光下独自盛开,孤独地装点世界…在阅读经典中思考,我们能成为乐于求真的少年君子。
话说“读书养气”,对阅读经典时我们也吸取了其精华,读天下之经典,养人间正气。同读《红楼梦》,有人可以读出宝黛爱情一波三折,有人可以读出封建社会专制制度无形“杀人”……孟子有云:“吾善养浩然之气也。”正是所说的这个读书养气的道理。
最是经典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让阅读经典成为一种习惯吧,享受阅读经典之乐,用真诚的热心去迎接那字里行间饱含睿智的思想和美好的感情,与经典同行,成少年君子。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审材料,这是一道涉及多则材料的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审题立意需综合考虑材料间的联系,即学校论坛的主题——“传习经典”,主题指令明确。三则材料各有侧重,为主题论坛这一交流情境中身份各异的嘉宾提供了丰富的观点支撑,内涵丰富。
材料一出自统编版教材,说的是《红楼梦》这部作品的价值:投射生活哲理、展现人生百态、寄寓个性思考、传承古代文化。意在借经典教材之事思考经典阅读的教育导向。
材料二是对当代经典阅读应承担的“传习”功能的解读一一传承知识文化,习得内涵修养。意在说明经典阅读的当代价值、时代意义。
材料三对经典文本做出了辩证分析,意在引导我们思考经典阅读文本的择选标准与引导路径。身份指令的完成需综合考虑选取嘉宾的人生经历在写作中的投射,恰如其分地展现各自的立场和观点。
审任务,以其中一位嘉宾的身份,为学校举办“传习经典”主题论坛,写一篇发言稿。发言稿的文体指令,需在写作中注意格式要求的落实。
立意:
(1)家长角度:家校合作,同创经典阅读新环境;我愿和你,共阅经典、共同成长。
(2)文史专栏记者角度:文化式微,经典阅读可以做什么;经典与时代共舞,阅读可常读常新。
(3)高中语文教师:让经典阅读丰富学生生命体验;如何做好经典阅读“引路人”。
(4)高三学生:传习经典,我之责任;品百味人生,得人生感悟。
素材:
(1)千百年来,中华经典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近日: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实施方案也联合发布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以推动经典阅读的践行与深入。为此有些学校拟办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校园文化”专栏特举办相关主题的征文,阅读经典会感受其中的美,鲁迅先生曾说:“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这一论断,概括了历代美学家对美的共同看法:美离不开人,有了人,世界才有美。美是人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诞生的,人是这一审美关系的主体,世界的美,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总之,美之所以自然与人的关系中所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是因为作为“世界的美”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只有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人才能创造美和欣赏美,并成为“世界的美”。
(2)读经典能引起人们的思考。例如何以会成为“世界的美”这就是人的本质问题。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美存在物”,人的生命活动里有意识,因为有意识,人不仅能认识自身的主体地位,而且能认识作为客观的对象,并在主题与客体之间建立起种种关系,有的是实用性的,意在满足生理的物质需要,有的是伦理性的,意在满足群体的社会需要,如道德和法律的规范,等等。这些关系都是外在的,带有强制性,显得不自由,而审美关系则超越了那些关系,使主体与客体之间实现了一种非强制性的自由关系;主体对客体没有实际性的要求,又是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美就诞生在这种自由行的审美关系之中,只有拥有自由意识的人,才能在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因此,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当人尚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还未能从物质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当人还是不自由的时候,它即使有了意识也还能审美。
(3)儒家文化融合百家而为国学,中国文化海纳百川而成经典。《国学经典诵读》、《朝读经典》、《三字经》……这些都是国学,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国学是先人用尽一生总结的道理,那是对人生的品读,那里有人生的沧桑,有历史的痕迹,有生命的真谛,那些都是中国的骄傲,这些沉积着一个伟大的民族而不变的精魂,国学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修身养性,教会我们如何做真人,教会我们分清美丑,明辨是非。国学教我们从圣人和智者的叮咛中品味人生的真谛,从一件小事,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事物中,我们都能感悟到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怀。国学经典总是引领我们不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端正青少年正确的人生态度。国学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国学是要读的,读懂了,自然就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