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上海市金汇高级中学高三语文试卷(全)
2021届金汇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抓药
莫小谈
那天,我去济世堂为爷爷抓药,发现除了纪先生与药铺伙计外,还有几个人立着,气氛有些凝重。搭眼一看,供堂上药师爷的牌位也扣放在那里。
之前,我和父亲也曾来过几趟。纪先生总是乐呵呵的,抚摸着我的脑袋:小鬼,又长高了。父亲一笑:过些时,就能单独来了。随后父亲又说:再抓几副药,我爹还是咳得厉害。接下来,纪先生口述药方子,药铺伙计照方抓药:丹参六钱,当归三钱,白术四钱,砂仁、七叶一枝花各两钱,胆南星一钱……记着加水煎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日服两次。
父亲收起药方和药包,又补问一句:去哪里买药引子?
中医注重药引子,纪先生也不例外,他要么说去西街百货店里找赵四爷买白酒半斤;要么说到大王村洪恩家讨几只蝎子蜈蚣;要么说晚饭时再遣人送来一味配伍的药,等等不一。
回家后,父亲总是把药包放在案台上,随后取出药方揣到怀里,捂了捂,又按了按,对爷爷说:我去取个药引子。
爷爷一阵猛烈地咳,声音大得四邻八舍都听得到。然后说:去吧,快去,路上小心些。
我隐约觉得,爷爷与父亲都非常在意纪先生开的药方子。
一切妥当后,父亲开始煎药,空气中的中药味儿像雾一样弥散开。
有一次,父亲把我叫到身边:臭小子,几岁了?
九岁。
都成小伙了。
嗯。
以后能自己为爷爷抓药不?
能。
父亲笑笑:兔崽子,出息了。
一天半夜醒来,我听见父亲和爷爷谈话,大多数话都听不懂。最后,父亲冲着爷爷磕了三个头,爷爷扶起他低声说:走吧,快走,路上小心些。
父亲没有和我告别,但我清晰记得头天与他的对话:你单独抓药时,要注意什么?
看到药师爷牌位扣着放时,不多说话,听纪先生的,他问啥我答啥。
父亲点了点头。
今天,药师爷的牌位是扣着的。
我看了一眼立着的几个人,又看了看纪先生。
喔,小鬼,是来给爷爷抓药的吧?
是。
这几天还咳得厉害?
厉害。
带血不?
带。
喊疼不?
喊。
纪先生面朝立着的几个人说:他爷爷肺痨,老病号了。
立着的几个人相互看看,打头的人示意纪先生开药方。
纪先生对药铺伙计说:乌骨藤、槲寄生各六钱,前胡、苦参、山慈姑各三钱,白及、花蕊石各四钱,松香、乳香各三钱……还按之前的方法煎服,一日一剂。
包好药,纪先生特意交代我:我这里冰片成色不好,你去东桥头栓祥药铺买一钱冰片入药,就妥当了。
嗯。我正要接过药方,却被一个胖子抢先夺了去。
纪先生冲胖子笑笑:就是一药方,别吓哭了孩子。
我一听,当即哇哇大哭,伸手和那人抢:还我,还我,这是爷爷的救命方子。
打头的人向胖子发话:你拿着方子,陪孩子一起去。
到了栓祥药铺,我说:栓祥叔,纪先生药铺没了冰片,让来补个方子。
栓祥医生看看我,又看看我身后的胖子,说:把方子给我看看。
胖子不给,一脸严肃地说:只缺一钱冰片,你只管抓就是了。
那不行,冰片有毒,肝肾虚者不宜用,气血虚者忌用,慢惊属虚寒者不可用,小儿吐泻后成惊者切不可服。栓祥叔态度坚决,不让我看药方,我万不敢抓药。
我又哭了:爷爷咳血,还喊疼,没药吃会死的。我哭喊着去抢胖子手里的药方,还不给,就咬他,哭着求他救救爷爷。最后,胖子无奈,把药方给栓祥医生。栓祥医生细致,默念着方子,反复核对每一味药的每一种计量。
补完药方后,胖子又随我回家。爷爷注视着胖子,问我:他是谁?我说:从纪先生药铺跟来的,还陪我去了栓祥叔那里抓药。
爷爷“哦”了一声,又咳,身子一颤一颤。
又咳血没?我问爷爷。
一阵剧烈地咳嗽后,爷爷抹一把嘴角,有血。
疼吗?我又问。
疼。
我忙为爷爷煎药。至此,胖子神情才稍放松些,问爷爷:病多久了?
爷爷只顾咳,喊疼,不理他。
胖子站在旁边看我煎完药,才打算离开,走到门口时,突然折身回来,蹲在爷爷身边,冷冷地问:为什么不喝药?
爷爷不理会,好大会儿,等到药汤温热正好时,才一饮而尽。
胖子还不放心,又在我家左瞧右看了半天,实在没什么可疑,才悻悻地离开。
这一天,我觉得所有人的表现都很异常,但又觉得所有人的表现都很正常。
当晚,街坊来我家串门,和爷爷闲聊着说:纪先生被捕了。听说,是地下党,街坊压低声音。街坊走后,爷爷摸索着起身熬药,并将那张药方子烧成灰烬。
之后,我再也没有看见过父亲。但令人欣喜的是,爷爷的病就此好了。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去取药引子之前,把药方“揣到怀里,捂了捂,又按了按”,此处动作描写反映了父亲对药方的谨慎态度,体现了父亲的孝心。
B. 以对话推进情节是这篇小说突出的叙事特征,而人物对话大多简洁、交际目的性强,这正是由当时的特殊环境和人物的特殊身份所决定的。
C. 小说插叙部分写“我”和父亲一起去抓药节奏较快;写“我”独自去抓药,则慢节奏详写,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
D. 小说聚焦于“抓药”这一特定事件,讲述了地下工作者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表现出地下革命斗争的艰难,赞颂了他们无畏的牺牲精神。
2. 小说中“我”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小说善用伏笔与照应增添其艺术性。请从小说中找出三处为结尾埋伏笔、作暗示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从乾陵到茂陵
林非
汽车开出了西安市区,就在一片望不见边缘的丘陵地上,缓缓地攀登着。
这黄土高原上,有多少数不清的方阵:火红的,是辣椒;碧绿青翠的,是玉米;黄澄澄一片的,是收割后耙平的土地。这缤纷的色彩,这几何的图形,多么秀丽迷人。庄稼人的手真巧,心真灵,我觉得自己似乎是进了艺术家们精心开垦的花园。
在这些图案的外面,却又是苍茫、辽阔和雄浑的大地,层层地包围着它,不由得使我从心底里感到舒展,想要伸出手掌,触摸那离得很近的天空,扯几朵白云下来。
在这高原上,望着头顶的云彩,沉思着天地的悠悠,回忆着祖先的足迹,我的多少情思,随着起伏的丘陵,越过人生,越过历史,在半空里翱翔,就这样到达了乾陵底下的一片平滩上。
我沿着夹道的石俑,穿过两行碧绿的枫树,往顶上攀去。这埋葬着武则天和她丈夫唐高宗李治的乾陵,远远看去,也许只能说是一座矮矮的小丘。我心里想,走不了几步路,就能站在顶上眺望了。不过真的走起来,却还挺费劲的,那一段陡峭的土路,爬得我气喘吁吁,额头冒汗,幸好路畔有丛丛的柏树,遮住燥热的阳光,阵阵的凉风,习习吹来,唤起了我跋涉的兴致,于是信步走了上去。
我的心儿在胸口突突地跳,喉咙里不住地喘着粗气,原来我刚才过早地轻视它了。我将会功亏一篑,屈服于被自己轻视的小丘吗?绝对不行,这不合我的脾气,于是我在乱石中,寻觅着平稳的立脚点,左手按住石块的边缘,右手拉住石缝里的青草,连奔带跑,总算走到了小丘的顶上。
这里,是附近一大片平原的制高点。往四周极目远眺,苍茫的大地尽收眼底。连同武则天在内的多少帝王,或者是不用帝王称号的那些独裁者,当他们活在世上时,都想牢牢地统治这幽谷里无数的子民;一旦死去,还要将他们的尸骨,永远高踞在百姓的顶巅。这是多么狂妄和愚蠢的念头,对于不甘心做奴隶的人们,对于具有自尊心的人们来说,是多大的不公,多大的侮辱。
可是他们在生前也许不会想到,千百年后竟有许多平凡的人们,站在他们的头顶,缅怀往昔和瞻望未来。让他们的幽灵在地下哭泣吧,多少平凡的人们,终将拨开专制的迷雾,走向自由和平等的坦途。
看完了乾陵,背着一身历史的重担,我又乘上车,赶往南边百里以外的茂陵去。在阴沉沉的暮霭中,远远望着那座埋葬汉武帝刘彻的坟墓,觉得很晦暗和凄凉。比起陡峭的乾陵来,它自然要矮小得多了。不过它的形状也规则得多了,简直是最为标准的梯形图案。有几个操着南方口音的老人,冒着零零落落的雨丝,在路旁眺望着这座土丘,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不知道是充满感情的膜拜,还是含有理性的否定。当我在暮色苍茫中.匆匆赶往霍去病墓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在他的墓前凭吊一番,对这个年轻有为的大将军作历史的遐想了。虽然他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曾在我的青年时代,鼓舞过我踏上人生的途程。
我迎着一阵阵潮湿的雾气,迎着从天顶上垂下的夜幕,大步流星地往前走去,终于寻觅到了墓侧的石雕。这十多件艺术品都凝结了那些无名艺术家构思的智慧,天真的情趣,看似幼稚和笨拙,却透出一股晶莹的灵气。瞧瞧那个石俑吧,只是就着一块椭圆形的巨石,稍加凿磨,便活脱脱成了个焦躁不安的人,睁大了眼睛,紧紧闭住了阔嘴,在诅咒着天道的不公。瞧他那硕大的手,还伸开粗糙的指头,紧紧压住自己凸起的肚子,憋着满腹的怒气,实在太难以忍受了。我像是看到了他在不住地抽噎。
看完了石人,我还想仔细揣摩那座人与熊搏斗的石雕,可是天色愈益昏暗,我只好迈开脚步,浏览了精神抖擞的卧牛,英姿勃发的跃马,眈眈疾视的伏虎。而当我站在那座马踏匈奴的石雕前,辨认着威武的马头下面,在那石像仰起的脸颊上,眼睛和鼻梁都被压扁了似的,可是他拉住马腹的手指,却镂刻得太清晰了,显出一股蠕动和挣扎的力量。这无名的艺术家,用模糊的影子强调那石像狰狞的神情,却又用分明的笔法强调他抗拒的力量,审美的情趣实在丰富多彩,像这样来刻画力度的艺术似乎还不多见,它顿时使我想起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那样磅礴的气势。
我深深庆幸着今天这后半段的旅程,能在无意间亲炙不少稀世的艺术珍品。从黎明到黄昏,我在汽车里颠簸了将近四百里路,我的收获却或许是漂洋过海也无法得到的。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先写自己认为乾陵只是矮矮的小丘,后又写攀登时气喘吁吁,但最终也不放弃,意在突出自己倔强顽强的性格。
B. 文中写到汉武帝墓前几位老人的眺望,并对他们的心理进行想象和揣摩,实则表现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
C. 在写到霍去病墓时,作者只引用了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话,却足以表现出他对霍去病的无限敬重。
D. 作者在写石俑和马踏匈奴的石雕时,并未简单地停留于对其外在形态的描摹,而是善于抓住其中神韵,刻画得形象而有灵性。
5.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以景点、行踪顺序来安排材料,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B. 第2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土高原色彩绚烂、苍茫雄浑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赞美。
C. 有别于游乾陵对墓本身的感慨,作者在游茂陵时将重点放在了墓旁的石雕上,在对石雕作品的细致刻画中,带领读者游弋于永恒的艺术空间。
D. 文章将重心放在对历史的“遗作”——陵墓的夹叙夹议上,以叙衬底,以议调色,并融注史实,行文舒展,可谓耐人寻味。
6.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7. 文章最后作者写道:“我在汽车里颠簸了将近四百里路,我的收获却或许是漂洋过海也无法得到的。”你认为作者都收获了什么?请结合原文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糖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8.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9.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10. 小说结尾的画线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仇锷,至元)十五年,出知威州。廿年,稍迁巩昌路总管府治中。治皆有声称。廿五年,进阶州尹,未赴,遭内艰,于是御史廉得公威州、巩昌数事,荐诸朝。大德四年八月十日,以疾卒,年五十一。自承务郎,三迁官至奉议大夫。卒之日,无嬴囊副褚。侨家巷处之旧聚哭,一辞曰:善人亡矣!公性开疏,与人交底里倾尽,为政多本教化,而持身丝毫不敢欺。方少未仕,见白金遗道傍,初不顾,已而计曰:“我幸见之,不则他人持去矣。”即俯拾俟有间求者至自言适贷得将营亲葬公询验果然出金还与之在威州,民张氏兄弟讼家财,吏展转赇赂,更数岁,莫能决。公召谕之曰:“兄弟孰与吏亲?”民曰:“兄弟同气,吏涂人耳。”公曰:“弊同气以资涂人,汝何不知之甚!”即大感悟,相抱持以哭,遂为兄弟如初。时属县吏李之秀慢令当笞,公即命释缚,呼前曰:“若躯长六尺,徒甘箠楚间,不知有功业可指取耶?吾与若约三日,若不力,吾将重置于罚。”后公出安西,有从骑十数西来,见公,邃下马,拜曰:“我当笞吏也,今效节兵伍,为千夫长。公向脱我罪,又勖我仕,微公,岂有今日!”在巩昌,会岁大旱,草木枯尽。僚吏请祷,公曰:“得无以冤狱致是乎?”取某事按问,得实,平反,上之,大雨三日。在闽,有以采银为利献上者,朝廷下其事,设官赋民而地实无矿,民往往贵市入输。公急劾闻,有旨罢其役。建宁刘氏,居麻沙村,疃中仇诬其有反状,州县将织罗成狱,公因虑囚及之,唶曰:“有是乎?”即抵以法。公仕虽早,当官之日不多于闲放之时,故其施为注措,概逸不传。今掇其士大夫口道以熟者一二志焉,虽然犹为试用者小耳,令充周而究极之,则古循吏不足多也。
(赵孟頫《仇锷墓志铭》,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俯拾/俟有间/求者至/自言适贷得将营亲葬/公询验果然/出金还与之/
B. 即俯拾俟/有间/求者至/自言适贷得将营亲葬公/询验果然出金/还与之/
C. 即俯拾俟/有间/求者至/自言适贷得将营亲葬/公询验果然出金/还与之/
D. 即俯拾/俟有间/求者至/自言适贷得将营亲葬公/询验果然/出金还与之/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内艰,指母亲的丧事,“遭内艰”也称“丁内艰”“丁内忧”。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需辞官回家守孝。
B. 大德,是元成宗的年号。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 奉议大夫,文散官名。金朝始置,为四十二阶之第二十八阶,正六品下。元朝同金朝,升秩为正五品。
D. 循吏,严刑峻法的官吏。他们执法严苛,发展生产,安定人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仇锷性情坦荡,持身周正。仇锷年轻未出仕时,曾经见到路边遗失白银,他拾起来以避免他人捡走,并非想据为己有。
B. 仇锷以情动人,教化百姓。张氏兄弟因家财产生纠纷,之前的官吏为求贿赂久拖不决;在仇锷的劝导下,兄弟二人和好如初。
C. 仇锷实事求是,为民减负。朝廷向福建百姓收取银矿税,而其实当地并无银矿,仇锷据实上奏,朝廷下令罢免了这一差事。
D. 仇锷识破冤情,秉公执法。建宁的刘氏被仇人诬陷,州县官员因此织罗了罪名定案,仇锷识破了冤情,依法将他无罪释放。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弊同气以资涂人,汝何不知之甚!
(2)公向脱我罪,又勖我仕,微公,岂有今日!
15. 我们应如何评价仇锷巩昌任职时求雨一事?请简要作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书友人屋壁
魏野
达人①轻禄位,居处傍林泉。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闲惟歌圣代②,老不恨流年。
静想闲来者,还应我最偏。
【注】①达人:通达知命的人,指友人俞太中。②圣代:封建时代指称当代。北宋初年,朝廷对清雅隐士颇为爱赏,常有征召。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视官位俸禄轻如鸿毛,结庐在依林傍泉的地方过着优哉游哉的隐居生活。
B.友人隐居时不忘作诗吟咏当朝的深恩厚泽,他内心还是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C.隐居者一般都清心寡欲,随缘自适,即使韶华流逝,老之将至,也不觉遗憾。
D.诗人把友人的闲情逸致勾画得细致生动,其原因在于他与友人是同道之人。
17.请结合中间两联概括友人幽居生活的具体表现。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大鹏南徙时的壮观场景,接着指出大鹏要借助六月的大风高飞。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归程的轻松愉快。
(3)王勃《滕王阁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野鸭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
(4)《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李密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苦状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写序号)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 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 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面文段中标序号的句子在语病和得体上共有四处错误,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全民核酸检测招募志愿者倡议书
广大党员干部、志愿者:
疫情当前,①东阁街道承担着15万常住人口和若干流动人口的核酸检测工作压力。②为保证辖区全体居民和暂住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③确保全面完成检测任务,④居民少排队、少挨冻,⑤现向居住在东阁街道的广大党员干部、志愿者发出如下倡议:⑥请大家务必到就近检测点参加志愿服务。
主要任务:
1.⑦协助做好现场人员信息登记工作。
2.维持现场秩序,引导市民有序排队。
3.做好电脑信息录入工作。
4.广泛宣传,通知居民及时就近参加核酸检测。
同志们,疫情无情人有情,生命重于泰山。⑧让我们同舟共济,紧急集结,⑨让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闪光!
东阁街道办事处
2020年10月13日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哥伦比亚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在《告别信》中说: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另一个机会将事情做好,可是如果我搞错了,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人们都想伫立在巅峰上,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恰恰就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
阅读材料后,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A项,“体现了父亲的孝心”理解有误,结合后文“之后,我再也没有看见过父亲。但令人欣喜的是,爷爷的病就此好了”看,父亲应该也是地下党,而爷爷是装病,他们利用药方在传递信息。因此这个动作应该是暗示药方十分重要,里面藏有重要的信息。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的作用主要是:为主要人物服务,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性格上对比差异);深化主题(次要人物性格与主题间联系);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站在次要人物角度推动故事发展);让读者感觉更真实可信;烘托气氛等。
首先看“我”的身份,从文中描写来看,“有一次,父亲把我叫到身边:臭小子,几岁了?九岁。都成小伙了”,可见“我”是一个只有九岁的孩子,而“我”又是第一人称,因此小说是采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这样写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以儿童视角来叙述,作为九岁的孩子,“我”对成人世界无法完全理解,因此形成了小说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给读者留下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从情节角度来看,“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小说描写了“我”的见闻感受,开头描写“那天,我去济世堂为爷爷抓药,发现除了纪先生与药铺伙计外,还有几个人立着,气氛有些凝重。搭眼一看,供堂上药师爷的牌位也扣放在那里”,这个倒扣的“药师爷的牌位”引起了“我”的警觉,于是开始回忆与之有关的情节,提到“父亲没有和我告别,但我清晰记得头天与他的对话:你单独抓药时,要注意什么?看到药师爷牌位扣着放时,不多说话,听纪先生的,他问啥我答啥”,这样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实现了现实和回忆的巧妙对接,使小说情节顺畅,结构紧凑。同时“我”也推动了情节发展。比如后面“我”抓药的过程,“我正要接过药方,却被一个胖子抢先夺了去。纪先生冲胖子笑笑:就是一药方,别吓哭了孩子。我一听,当即哇哇大哭,伸手和那人抢:还我,还我,这是爷爷的救命方子”“我又哭了:爷爷咳血,还喊疼,没药吃会死的。我哭喊着去抢胖子手里的药方,还不给,就咬他,哭着求他救救爷爷。最后,胖子无奈,把药方给栓祥医生”,“我”两次机智地哭闹,推动了情节发展,使得“我”顺利将药方交给栓祥叔并顺利抓到药。
从主题展现上来看,通过“我”的视角看纪先生、父亲等这些共产党员的表现,比如用扣着的祖师爷牌位来暗示情况有变;靠爷爷装病来做掩护,通过药方传递消息;以及“我觉得所有人的表现都很异常,但又觉得所有人的表现都很正常”等感受,突出了地下工作者斗争的艰难、无畏、智慧勇敢。
【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情节结构手法。情节结构手法通常有,线索、悬念、抑扬、伏笔、照应、对比、衬托、突转等手法。考生要学会分析判断这些手法的特点,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例子,结合语境分析其妙处。本题要求从小说中找出三处为结尾埋伏笔、作暗示的例子,并简要分析。"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
首先来看结尾,“当晚,街坊来我家串门,和爷爷闲聊着说:纪先生被捕了。听说,是地下党,街坊压低声音”,纪先生是共产党,前文有几处伏笔。
比如“回家后,父亲总是把药包放在案台上,随后取出药方揣到怀里,捂了捂,又按了按,对爷爷说:我去取个药引子”,“揣”“捂”“按”三个动词,能够看出父亲对药方谨慎小心格外重视,由此能够看出纪先生所开的药方并非普通的药方,暗示结尾纪先生的地下党的身份,也为纪先生被捕后,爷爷把药方烧掉的行为做出了解释。
父亲临走前对“我”的叮嘱“你单独抓药时,要注意什么?看到药师爷牌位扣着放时,不多说话,听纪先生的,他问啥我答啥”,提示“药师爷牌扣着放”时“听纪先生的,他问啥就答啥”,父亲的特意交代也是在最大程度地预防意外,暗示抓药并非只是抓药而已,暗示结尾纪先生地下党的身份。
爷爷对父亲的两次叮嘱“爷爷一阵猛烈地咳,声音大得四邻八舍都听得到。然后说:去吧,快去,路上小心些”“最后,父亲冲着爷爷磕了三个头,爷爷扶起他低声说:走吧,快走,路上小心些”,这些话暗示父亲要做的事是有危险的,暗示结尾纪先生是地下党,也为结尾“之后,我再也未看见过父亲”做出了解释。
还有环境描写以及胖子的行为,也暗示了纪先生身份特殊,如“那天,我去济世堂为爷爷抓药,发现除了纪先生与药铺伙计外,还有几个人立着,气氛有些凝重。搭眼一看,供堂上药师爷的牌位也扣放在那里”,“我正要接过药方,却被一个胖子抢先夺了去”“胖子不给,一脸严肃地说:只缺一钱冰片,你只管抓就是了”“补完药方后,胖子又随我回家”“至此,胖子神情才稍放松些,问爷爷:病多久了?”“胖子站在旁边看我煎完药,才打算离开,走到门口时,突然折身回来,蹲在爷爷身边,冷冷地问:为什么不喝药?”,济世堂药铺气氛的凝重,后写胖子抢夺药方,以及跟随“我”回家查问,胖子的一系列行为,都表明着他在警惕消息的传递,暗中查访相关人员,都能够暗示纪先生的地下党身份。
还有爷爷的咳嗽,“爷爷一阵猛烈地咳,声音大得四邻八舍都听得到”,以及煎药的描写,“一切妥当后,父亲开始煎药,空气中的中药味儿像雾一样弥散开”,似乎爷爷病得很重,但结尾却写“但令人欣喜的是,爷爷的病就此好了”,文中还说爷爷的病是“多年的肺痨并且“疼痛咳血”,多年的病,却好得如此迅速,不免不合常理,而文中特意写到爷爷咳嗽的声音之大与药味儿的弥散,能发现爷爷实则在有意营造生病的假象,也在力图使四邻八舍相信他在生病。暗示爷爷实则没有病,为结尾“爷爷的病就此好了”做出解释。
关于药方的描写,如“中医注重药引子,纪先生也不例外,他要么说去西街百货店里找赵四爷买白酒半斤;要么说到大王村洪恩家讨几只蝎子蜈蚣;要么说晚饭时再遣人送来一味配伍的药,等等不一”“包好药,纪先生特意交代我:我这里冰片成色不好,你去东桥头栓祥药铺买一钱冰片入药,就妥当了”,每次在济世堂抓完药都要再去另一个地方抓药引子的情节暗示抓药行为的不同寻常,暗示地下党在用这种方式传递某种信息。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项,“意在突出自己倔强顽强的性格”错。原文说“我将会功亏一篑,屈服于被自己轻视的小丘吗?绝对不行,这不合我的脾气”,虽然可以透过原文语句看出作者的性格,但此处更多要表现的是作者对象征着封建帝王意图不朽的陵墓的不屈服的态度。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项,“苍茫雄浑”错。原文第2段没有写出“苍茫雄浑的特点”,由第二段“这缤纷的色彩,这几何的图形,多么秀丽迷人”可知,写的是黄土高原色彩绚烂、秀丽迷人的特点。而第3段中“在这些图案的外面,却又是苍茫、辽阔和雄浑的大地,层层地包围着它”才体现了黄土高原“苍茫雄浑”的特点。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划线语句“这埋葬着武则天和她丈夫唐高宗李治的乾陵,远远看去,也许只能说是一座矮矮的小丘”,这句话写的是作者在攀爬过程中所见到的武则天和唐高宗的陵墓——“一座矮矮的小丘”。结合作者使用的“只能说”“矮矮的”“小丘”等词语,武则天、唐高宗的身份,以及后文“可是他们在生前也许不会想到,千百年后竞有许多平凡的人们,站在他们的头顶,缅怀往昔和瞻望未来”可知,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即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的帝王与帝王陵墓也是渺小的。
结合后文第七段“当他们活在世上时,都想牢牢地统治这幽谷里无数的子民;一旦死去,还要将他们的尸骨,永远高踞在百姓的顶巅”以及第八段“可是他们在生前也许不会想到,千百年后竟有许多平凡的人们,站在他们的头顶,缅怀往昔和瞻望未来”等内容可知,此处也是在为后文作者对封建帝王与百姓的议论张本。
【7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本题要求我们分析作者的收获,答案需从原文找。
原文说“这埋葬着武则天和她丈夫唐高宗李治的乾陵,远远看去,也许只能说是一座矮矮的小丘”“可是他们在生前也许不会想到,千百年后竟有许多平凡的人们,站在他们的头顶,缅怀往昔和瞻望未来”,由此可知,这是作者对封建帝王所发的感慨,他在感慨封建独裁历史的可笑,感叹这不过是一场空。
原文说“对于不甘心做奴隶的人们,对于具有自尊心的人们来说,是多大的不公,多大的侮辱”“让他们的幽灵在地下哭泣吧,多少平凡的人们,终将拨开专制的迷雾,走向自由和平等的坦途”,这是作者发出对人民力量的认识: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自由平等永远属于人民;独裁者终将被不甘奴役的人们推翻,人民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是历史进步的永恒动力。
原文说“这十多件艺术品都凝结了那些无名艺术家构思的智慧,天真的情趣,看似幼稚和笨拙,却透出一股晶莹的灵气”“这无名的艺术家,用模糊的影子强调那石像狰狞的神情,却又用分明的笔法强调他抗拒的力量,审美的情趣实在丰富多彩,像这样来刻画力度的艺术似乎还不多见”,这是作者对无名艺术家的创作价值的肯定:无名艺术家创作的艺术珍品是人类的瑰宝。岁月悠悠,沧桑变迁,人类文明的创造会历久弥新。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B项,“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后面的内容分析可知,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内心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特点分析。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华昌的形象特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①如从“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可知,华昌斯文谦和,穷困潦倒;②根据文本“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可知,华昌隐忍退让;根据文本“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可知,华昌身怀绝技;③根据文本“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可知,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出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结合华昌的语言等内容分析,如“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等,小说结尾揭示作品的主题,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俯拾”“俟有间”是承接关系,中间断句,排除BC;“公”指仇锷,是后文“询验”的主语,应在“公”前断句,排除D。
原句译文为:随即将银子捡起来,等候了一段时间,寻找的人来了,说是这些银子是刚刚借来为了给自己的亲人办丧事的,仇锷询问查验,见对方所说属实,于是拿出银子还给对方。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严刑峻法的官吏”错误,循吏指奉公守法的官吏,多注意实行教化。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将他无罪释放”于文无据。“抵以法”指依法公平地处理,不按谋反罪处理,并不是“将他无罪释放”。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1)“弊”,受损;“资”,资助;“涂人”,路人,“涂”通“途”;“不知”,不聪明,“知”通“智”。(2)“向”,当初;“勖”,勉励;“微”,如果没有;“岂”,怎么。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个性化解读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冤情致使干旱的想法是具有迷信色彩的,但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环境下,仇锷能将灾害与百姓的案件联系起来,说明他心系百姓、省察为政的品质。也正是这种品质使得求雨之事也意外带来了查清冤案的结果。
参考译文:
(仇锷,至元)十五年出任威州知府一职,二十年逐渐升迁任巩昌总管府治中一职,所治理的地方都政绩斐然,二十五年升任州尹,但因为母亲丧期而没有去赴任。这时,御史访查到仇锷在威州、巩昌的几件事情(政绩),推荐到朝廷。大德四年八月十日因病而终,享年五十一岁。从担任承务郎,三次升迁官至奉议大夫。仇锷去世时,袋中没有余财,身无两件棉衣。寄居巷子里的的旧相识们,聚在一起哭泣,众口一词说:好人去世了!仇锷生性开朗坦荡,与人交往倾尽所有,为政时多本着教育感化的原则,立身周正,一点也不敢欺骗。年少还没有入仕的时候,见到路边遗失的白银,开始不想去捡,过了一会儿想到:“幸好被我看到了,否则就要被他人捡去了。”随即将银子捡起来,等候了一段时间,寻找的人来了,说是这些银子是刚刚借来为了给自己的亲人办丧事的,仇锷询问查验,见对方所说属实,于是拿出银子还给对方。在威州做官时,有张氏兄弟因分割财产而打官司,官吏收受了双方贿赂,拖延几年仍然不能判决。仇锷将张氏兄弟召来,问:“兄弟之间亲密还是你们与官吏之间亲密?”两人说:“兄弟同气连枝,官吏不过是路人。”仇锷说:“让亲兄弟受损来把钱财给路人,你们怎么糊涂(不聪明)到这地步!”张氏兄弟一下子醒悟过来,相互抱头痛哭,兄弟和好如初。当时有个县吏名叫李之秀,因为怠慢官令而判罪受鞭答之刑,仇锷马上命人给他松绑,将他叫到面前说:“你身长六尺,只是甘心受棍棒之罚,难道不知道应该去建功立业吗?我与你定下三天约定,如果你建功不成,我将重罚于你。”后来,仇锷在去安西的路上,有个人带着十几名骑兵从西面来,见到仇锷就下马行礼,说:“我就是被判受鞭答之刑的李之秀,如今投身军队,做了千夫长。您当初替我脱罪,又勉励我建功出仕,没有您,又怎么会有我的今天!”在巩昌,遇到有一年大旱,草木全部枯死,属下官吏请求祈雨,仇锷说:“莫不是有冤案(未伸)导致的吧?”于是查清冤狱,为之平反,祷告上苍,一连降了三天大雨。在福建,有人以开采银矿谋利献给上级,朝廷核验此事,设立官员向百姓收取赋税,而实际上当地并没有银矿,百姓往往花高价买来交纳。仇锷知道后紧急弹劾上报,朝廷下旨罢免了这一差事。建宁有个姓刘的人,居住在麻沙村,村中有仇人诬陷他有谋反的情况,州县官员因此织罗了罪名定案,仇锷讯察记录囚犯的罪状时注意到刘氏,感叹道:“(他会)有这样的罪吗?”随即依法处理。仇锷虽然出仕很早,但是当官的时间并不比闲散的时间多,所以他的作为行事,大都散失不传。如今选取士大夫们口中相传并且熟悉的一二件事迹记录下来,虽然是他做官时的小事,假如全面穷尽地挖掘其事迹,那么(和他相比)即使古代的循吏也不值得称道了。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他内心还是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理解错误,“闲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写出了这些隐士闲暇时也不忘作诗吟咏当时的“深恩厚泽”,这与他们清心寡欲,闲逸安宁并不矛盾,朝廷有召,说明朝廷对这些清雅隐士颇为赏识,去与不去应召,是他们自己的事,为此吟咏一番未尝不可。但并能由此断定“他内心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故选B。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内容,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来理解,还要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要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在体验情感时,特别要抓住“情语”“景语”来体验作者的感情。
诗歌颔联“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极写幽居之趣。这位逸人到流泉洗砚,就招得鱼儿争先恐后地吞咽着黑黑的墨水。他点火煎茶,熏得那站在炉边的鹤来不及地避开。生活闲散自由,心境也闲逸安宁,令诗人忘了尘世外的一切。
颈联“闲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北宋初年,朝廷对这些清雅隐士颇为爱赏,常有征召。不赴召的人,则予以殷勤劳问。闲暇之时,也不忘作诗吟咏当时的“深恩厚泽”。隐者清心寡欲,随缘自适,一切听任自然,故而“老不恨流年”。韶华流逝,老之将至,也不觉得遗憾,他是一个无所忧虑、自得其乐的隐逸人。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诗歌赏析:
首联就指出这位友人过的是断绝世情、远离尘嚣的隐遁生活。达人,通达知命的人,指友人俞太中。世人多追求禄位,这位达人却视之轻如鸿毛。他结庐在依林傍泉的地方,那里听不见尘世间的喧闹,又得以时时徜徉在深林流泉之间,优战游哉。此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
中间二联具体描绘这种生活和心境:友鱼鹤,伴砚墨,品茶赋诗,老之将至而无憾。“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极写幽居之趣。这位逸人到流泉洗砚,就招得鱼儿争先恐后地吞咽着黑黑的墨水。他点火煎茶,熏得那站在炉边的鹤来不及地避开。生活闲散自由,心境也闲逸安宁,令诗人忘了尘世外的一切。但也并不尽然:“闲惟歌圣代”。圣代,封建时代的文人指称所处的时代。北宋初年,朝廷对这些清雅隐士颇为爱赏,常有征召。不赴召的人,则予以殷勤劳问,如林逋便曾受宋真宗“诏长吏岁时劳问”(见《宋诗纪事》卷十)。魏野自己,也在真宗西祀时被召过,不过他“抱琴逾垣而走”了(见《古今诗话》)。俞太中也有过此种际遇,因此闲暇之时,也不忘作诗吟咏当时的“深恩厚泽”。隐者清心寡欲,随缘自适,一切听任自然,故而“老不恨流年”。韶华流逝,老之将至,也不觉得遗憾,他是一个无所忧虑、自得其乐的隐逸人。
颔联、颈联中,诗人把友人的隐逸生活勾画得如此细致生动,闲情逸致临摹得如此精微真切,其原因在于,他与这位友人是同道,也是一位隐士。所以末联便把诗人自己也拉入诗中,他从自身措辞,代为友人设想道:静着时,想想那些有闲情的人,还应当算我最偏。偏,指心境偏僻,即指不好名利、不喜俗人、习静喜幽等等不合世俗常情的心理。魏野就是这样的人:“秉心孤高,植性冲淡,视浮荣如脱屣,轻宠利如鸿毛”(见《巨鹿东观集·序》)。
赵与虤《娱书堂诗话》评价说,魏野的诗“冲淡闲逸”、“警句甚多”。此诗笔致潇洒飘灵,诗境冲淡闲逸,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所作。警句“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语言虽然浅显,但意境却很深;既富诗情,又具画意,是诗中的佳对。
【18题详解】水击三千里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舟遥遥以轻飏 (4).风飘飘而吹衣 (5).落霞与孤鹜齐飞 (6).秋水共长天一色 (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8).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理解和默写的能力。
重点注意的字,如“抟”“飏”“鹜”“僮”等。
【19题详解】
【详解】此题考查“准确、鲜明、得体”的知识,能力层级为D级。①中“真面目”、“旧丰神”都是说事物景象的,特别是“旧”字更凸显了摄影的特征。⑤中下联很明确地表示了戏剧社的特征。③中“妙句”、“毫端”从整体上表现了文学的特征。而②和④虽然与文学有关,但各有侧重,不能反映整体,也就是说达不到“准确、鲜明、得体”的要求。
【20题详解】①句去掉“压力”;④句在“居民”前加“使”;⑥句“务必”改为“积极”或“主动”;⑧句将“同舟共济”和“紧急集结”互换位置。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句,搭配不当,“承担”和“压力”不搭配,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承担核酸检测工作任务,可以去掉“压力”。④句,中途易辙,这里的主语应该是倡议的主题,即街道办事处,可在“居民”前加“使”。⑥句,词语使用不当,本文是倡议书,并不带有强制性,“务必”带有命令性质,可改为“积极”或“主动”。⑧句,语序不当,根据前后文,应该是先“紧急集结”,倡议居民就近参加核酸检测,再“同舟共济”,共同战胜新冠病毒,结束疫情。
【21题详解】把握今天,收获明天
我们企盼学业成功,实现自己人生中最美的梦想,这无疑需要顽强的拼搏和不懈地奋斗。
经过无数的起起落落,企盼的心情,反而越加强烈,学业水平考试为期不远,就在明天的明天。
明天没有想像的那么完美,但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努力,为明天画上美丽的色彩,画上最亮丽的一笔。
一道烦人的数学题,能让我绕来绕去,30分钟绕不出来,一但点破,却能经久不忘。多怀念小学生活,愣没碰上这样的题,这就是长大带来的结果,但长大是不可逆转的现实。
面对遇到的和尚未遇到的难题,我需要破解之方,需要从容淡定,更需要百折不挠的毅力。一位名人说过:“成功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这样的坚持多了,也便成了进步。
“行百里者半九十”古人此语,不无道理,曾读过故事:有掘井者,费尽移山心力掘了四口井,皆不见水,自认为无水、便弃之而去,其实那第三口井,距水颇近,甚至只须数镐之劳,胜利的水就会汨汨流出,目标咫尺,竟毫无耐心半途而废,岂不哀哉!
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王国维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快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些都是我们学习上很好的座右铭。这些经典语言,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握正确的方向,“贵在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我们,面对五光十色,面对各种诱惑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如何把握住自己,把握住今天,是我们能否实现美好理想的一个关键点。
我们有了一个理想的学校,有了周围“数以千计,近朱者赤”的好同学,不等于我们就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好学校,好老师和好同学是人生的幸运,但是决定的因素还在于自己的努力,在于自己能否把握住今天,充分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一步步实现人生理想。
加油!我和我亲爱的同学们!
为了明天,我们把握住今天!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作文要准确立意,就必须认真审读材料。一、题目说明:要扣住材料中的关键句“永远有一个明天,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幸福恰恰在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等,而题干中又明确了今天与明天的关系的思考的限制。我们要写的是两者的关系,而不能割裂开来只做一个的分析思考。考生要扣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和提示语来分析,具体来说:“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另一个机会将事情做好”意思是希望永远存在,我们在生活中有机会改正错误,可以在明天把事情做得更好;(附:关键词是“明天”,“明天”代表着未来、机会、希望,从这一关键句中,可以立意为:明天可改正今天的错误,使明天更美好;明天是今天的希望;不灰心不丧气,明天会更好等)。“可是如果我搞错了,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意思是我们真正拥有的是“如果今天把握不好就没有明天的美好,今天是明天的基础,容不得我们犯错,所以要懂得珍惜和把握今天。(关键词是“今天”,“今天”代表着现在、当下、眼前,从这第二句关键词中,可以立意为为:今天把握不好,何来明天的辉煌;今天是明天的基础,不容做错;不要因为有明天的存在,忽视今天的努力等)。“人们都想伫立在巅峰上,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恰恰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意思是今天的努力和付出就是一种真正的幸福,也只有通过今天的努力才能实现明天的辉煌,今天是明天成功的基石。(“巅峰”代表着幸福、成就、梦想的实现,“攀登险阻”代表着付出、努力、进取的过程。从第三句关键词来说,可以立意为:今天努力是为了明天幸福;把握住今天,才会有明天的辉煌;明天的幸福是因为有了今天的基础;今天的创造幸福比明天的拥有幸福更幸福等)。2、写作角度:既可以从个人的成长方面来谈,也可以从国家层面来写,还可以从社会今天与明天来分析。无论从哪个方面立意写作,都要扣住材料含义和今天与明天之间的关系来写。3、今天与明天,这是两个时间词,时间是相续的,又是相互影响的。三、立意方向:侧重于“今天”来谈两者关系:①今天是明天的基础(或“今天是明天的准备”)②把握今天才能创造未来;(或“今天可以为明天努力”)③理想很重要,但把握现实更重要;④现实是理想的土壤;⑤没有现在就没有将来……侧重于“明天”来谈两者关系:①明天是今天的希望;(或“明天是今天努力的动力”)②把握当下,是为了实现理想;③今天错失了,明天还有希望;④明天可以弥补今天的遗憾;⑤有了明天才能认知今天的意义和价值……两者并重谈关系:①既要把握当下,又要憧憬未来;②既要现实追求,又要梦想情怀;③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④不要因为今天存在就忽视明天的意义,⑤不能为了今天而忘记明天,⑥今天的幸福容易被明天遮住……其他说明:①无论从哪个方向立意写作,都要注意扣住材料含意和“今天与明天”之间的关系来写。②只谈今天或只谈明天;或者只谈今天和明天,但未揭示二者关系,都属于基本符合题意。③跳出“今天和明天”这一话题,而空谈其它关系的,属于不符合题意。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