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高三语文试卷(全)
2021届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 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2.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3.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鱼
周海亮
冬子小时候,家里穷。不仅他家穷,全村都穷。不是吃不到米闻不到肉的那种穷,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穷。贫穷与饥饿贯穿了冬子的童年,即使现在想起,冬子的记忆深处,仍然是望不到尽头的饥饿。
冬子九岁那年,村里有亲戚嫁女,娘带冬子去吃喜宴。临行前娘嘱咐冬子说,饭桌上一定要放开了吃,吃慢了,东西就没了。又说,千万别动桌上那条鱼,否则会被别人笑话。冬子问为什么,娘说那是条假鱼。鱼是木头雕刻而成,上面浇了汤汁,撒了葱花,盛在盘子里,端上桌,与真鱼别无二致。娘还说木鱼是栓叔的手艺,栓叔一晚上就能将一截木疙瘩变成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娘带冬子来到亲戚家门口,再次嘱咐冬子不仅要吃得快,还要尽量多吃。吃饱了,咱家晚上那顿就省了。她说。
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普通的蔬菜,加几片肉,味道就完全变了。冬子听了娘的,快吃,使劲吃,却总是吃不饱。那条鱼摆在桌子中间,假如娘事先不说,冬子绝不会当它是一条木鱼。鱼浇了汤汁,撒了葱花和香菜,那是一条红烧口味的木头鲤鱼。亲戚家虽穷,但厨艺高超,据说能把一条鱼烹成七八种不同的味道。木鱼也能。不过仅仅是味道的样子。
满桌人心照不宣。他们的筷子和汤匙伸向不同的盘子和汤碗,却绝没人去碰那条鱼。桌上很快只剩残羹冷炙,唯有那条鱼,仍然闪烁出诱人的光泽,散发出美妙的酱香。满桌人仍不散去,他们蘸着盘子里剩下的汤汤水水,啃着手里的黑面馒头,那也是平常时日难得的吃食。
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冲动那样强烈,有那么几个瞬间,他几乎无法自控。他强迫自己不去看那条鱼,可是鱼却顽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终于冬子做出令他和他的家人从此蒙羞的举动——他动了那条鱼。他甚至夹起撒在木鱼上的葱花,他甚至将那些葱花,直接填进嘴巴。
他挨了娘的一顿巴掌。他受到村人的讥笑。以后很多年,他在村里都抬不起头。他不仅仅是动了一条木鱼,更是动了乡村的规矩,动了主人的尊严。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它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颓败与贫穷。
那条木鱼挂在冬子的胸前,顶在冬子的头上,刻在冬子的脑门上,挤在冬子的心里,很多年挥之不去。
后来冬子进城,吃了很多苦,终于成为一家水产公司的老总。这些年他几乎吃遍世界上所有的鱼,但童年里的那条木鱼,仍然时常游进他的心里,即使在梦里,也香气四溢,令人垂涎。然后让他在醒来以后,充满羞愧。
常跟娘说起这件事,娘说,是那时太穷了。冬子说,或许是。娘说,是你太无礼了。冬子说,或许是。不过一个孩子动了一条木鱼,有什么大不了呢?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
一次冬子去民俗博物馆,突然觉得那里面似乎缺少一条可以摆上餐桌的木鱼。他想为博物馆捐赠一条,馆长当然乐意。为这事冬子专程回了一趟乡下,他找到亲戚,问那条木鱼还在不在,亲戚找了很久,终从一堆破铜烂铁里翻出来。木鱼上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 ——一条木头雕刻而成的鱼远比一条河水里的真正的鱼,有着更为长久和顽强的生命。
冬子带木鱼返回城里,突然改变了主意。他找一位匠人雕刻了一条鱼。他把新雕的木鱼送到博物馆,将真正的老木鱼拿回家,刷干净,加了底座,摆上桌子。他想或许一件老物件能让他与乡村之间、与逝去的乡间岁月之间多出一点点联系,而之前,他一直试图远离乡村、试图彻底抹去那些贫穷并且羞愧的童年记忆。他想这一切或许是因他这么多年终又回到乡下,终又再一次见到那条多年不见却一直留在脑海、压在心头的木鱼。
生日那天,冬子调好汤汁,切好葱花,然后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
冬子对儿子说,吃鱼。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村民嫁女,在喜宴上摆一道红烧木鱼,只看不吃,不仅表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更表现了当时生活的贫困。
B. 第③段“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在喜宴上人们狼吞虎咽的情形。
C. 第⑧段“童年里的那条木鱼,仍然时常游进他的心里,即使在梦里,也香气四溢,令人垂涎”,主要是因为栓叔雕刻的那条木鱼像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
D. 小说的结构简洁中见精细,叙述风格沉稳老练,语言质朴冷静,却张力十足,不造作矫情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 “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它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颓败与贫穷。”如何理解文中的这段话?请结合文章分析。
6. 小说结尾写冬子在生日那天,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这个情节设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豹子头林冲
茅盾
这一夜,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
日间那个失了花石纲的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不知怎地在林冲心窝打滚。
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但是在这月白霜浓的夜半,那几句话像油煎冷粽子似的格在林冲胸口,如鲠在喉。
虽说莽撞粗拙,林冲有时却也粗中有细;当他把一桩事放在心上颠来倒去的时候,也会想到远远的过去,茫茫的将来。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光亮,使他对于人,我,世界,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
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本是农家子的他,素来没有什么野心;父亲辛苦一世,还不够供应官家的征发;庄稼人的生活是受得够了,这才投拜了张教头学武,想在边庭上一刀一枪,也不枉父母生他一场。
他从没到过“边庭”。父老传说,那是一片无边无垠、水草肥沃的地方,胡笳声动,“胡儿”扫过,只剩下烧残的茅屋:每逢这样的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
“边庭”呐!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
但在“八十万禁军教头”任上第二年,他看见了许多把戏;他断定那些权贵暗地里是怎样地献媚胡儿!一伙吮咂百姓血液的凶狠恶魔!
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更睁得大了:
“咄!边庭上一刀一枪!——哈!”
那个杨志不是还在做这样的梦么?“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从前是不明不白掉了官职,现在又想到高俅那厮手里弄回个官儿来!林冲现在是再也不信那些话了,他倒觉得杨志有点可怜。虽然他杨志只不过想封妻荫子,但这一片孤忠终要被辜负吧!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侯,简截地要他们的命!自从那天冤屈地被做成发配沧州的罪案后,他除了报仇什么幻想都没有。
流血,他不怕。但无缘无故杀人他亦不肯。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为个人的利害去杀一个无仇无怨的人,不是豹子头的性情!可是形势所逼,他只好应承。
他原打算杀一个看来不是善良之辈,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
暴躁在林冲胸头炸开,他皱眉向墙上的朴刀一望,翻身离床,拿了朴刀,便开门出来。
宿雪还没消融,白皑皑的照得聚义厅前如同白昼;朔风又把残雪吹冻,踏上去只是簌簌作响。
林冲低头倒提朴刀,只顾往前走。大柏树上一群鸟忽然惊飞起来,林冲猛可曳住脚步,抬头看,半轮冷月在冻云中浮动,像是泼皮涎着半边脸笑人。几点疏星远远地躲在天角,也在对林冲眨眼。
林冲剔起眉毛,再往前走。然而一个“转念”——“到底要结果哪一个?”
这青面兽原也是无仇无怨,但不是无抵抗的善良百姓,林冲觉得在“刀枪无情”的理由下原是问心无愧的。可现在呢?这汉子虽已剥露出更卑污的本相,但若乘他睡眼朦胧就一刀了事,也不是豹子头做的。须吃江湖好汉们耻笑呐!
遥望聚义厅前两排戈矛剑戟,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是那王伦!顶了好汉的招牌却在这里把持地盘,妒贤嫉能!
林冲睁圆怒目四下眺望。好一个雄伟的去处呀!港汊环抱,四面高山,进可攻退可守!争不成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好汉,被压迫的老百姓,受尽腌臜气!
重下决心,林冲挺起朴刀,托开左手,飞步抢过聚义厅前,便转向右首耳房。
“来者是谁?”
听到这声吆喝,林冲摆开步式,朴刀在怀,定睛前瞅。
“呀,林教头,是你!”
巡夜的做出一副吃惊的脸相。林冲眼纵着不说话。不是没了主意,却是在;他不忍多杀不相干的人。
“林教头,半夜三更到这里做什么?”
一句平常询问蓦地勾起误入“白虎堂”那回事,抬头一望,明明是“聚义厅”,不是“白虎堂”!
“林头领好武艺,这早晚也还打熬力气!”
林冲竟下意识点头,随即耳根发热,惭愧有生以来第一次撒谎。
看着喽啰走远的背影,林冲倒提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又走回卧房去。心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
“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只是这地方可惜!”
这时清脆的画角声已经在寒冽的晨气中呜咽发响。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品开头虽未直接引述青面兽杨志的话,但从下文林冲的心理活动可以推知,杨志还存着顾念家人,期待能另找门路图出身的想法。
B. 文中用抒情性的笔调描绘林冲早年的“边庭”理想,“无边无垠、水草肥沃”“胡笳声动,胡儿扫过”,边塞豪情的画面却与冷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反差。
C. 作品景物描写凝练传神,文中划线部分段落语句,渲染出紧张的气氛,也隐约透露出林冲内心的犹豫,为下文的“转念”埋下伏笔。
D. 文中对林冲行为的延宕多有表现,人物的本性与刺杀的意志始终处于紧张的矛盾中,但最终,林冲还是因为不忍杀害无辜的喽啰,而放弃了刺杀王伦的想法。
8. 本文以林冲心理活动为线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重写经典,这样的写法有何艺术价值?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与课文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教头”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文本加以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嘉祐五年,京师大疫。四月乙亥,圣俞得疾,卧城东汴阳坊。明日,朝之贤士大夫往问疾者属路不绝。城东之人市者庞行者不得往来盛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耶何致客之多也居八日,圣俞卒。
圣俞,字也,其名尧臣,姓梅氏,宣州宣城人也。自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皆能道其名字,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直曰:“此世所贵也,吾能得之。”用以自矜,故求者日踵门,而圣俞诗遂行天下。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一体。至于他文章皆可喜,非如唐诸子号诗人者,僻固而狭陋也。
圣俞为人仁厚乐易,未尝忤于物,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然用以为欢,而不怨怼,可谓君子者也。初在河南,王文康公见其文叹日:“二百年无此作矣!”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余辄不报。嘉祐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列言于朝曰:“梅某经行修明,愿得留与国子诸生讲论道德,作为雅颂,以歌咏圣化。”乃得国子监直讲。三年冬,袷于太庙,御史大夫韩绛言:“天子且亲祠,当更制乐章,以荐祖考,惟梅某为宜。”亦不报。
圣俞初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薄,以德兴县令知建德县,又知襄城县,监湖州盐税,签暑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永济仓,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尝奏其所撰《唐载》二十六卷,多补正旧史阙谬,乃命编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享年五十有九。
(节选自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耶/何致客之多也/
B. 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准耶/何致客之多也/
C. 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耶/何致/客之多也/
D. 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耶/何致/客之多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乙亥,是用干支记录日序,六十天为一个周期,循环记录。
B. 公,是封建时代的爵位等级,文中王文康的爵位是最高等。
C. 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D. 员外郎,官名,是尚书省二十四司中各司的副主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圣俞的诗经历了一个由追求清丽、恣肆平淡,而涵容深邃,偶尔雕琢,而后气势充沛、笔法苍遒的过程。
B. 圣俞文章不像唐代那些号称诗人之人的文难之风,既不怪僻拘泥,又不狭隘浅陋。
C. 圣俞不得志时,对事物有所嘲讽,都借助诗歌表现,可见其无奈与玩世不恭。
D. 圣俞得以编修《唐书》,缘于其呈送自已编撰的《唐载》对旧史缺漏和锴误的补充与纠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以自矜,故求者日踵门,而圣俞诗遂行天下。
(2)天子且亲祠,当更制乐章,以荐祖考,惟梅某为宜。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风吹沙
欧阳修
北风吹沙千里黄,马行确荦①悲摧藏。
当冬万物惨颜色,冰雪射日生光芒。
一年百日风尘道,安得朱颜长美好。
揽鞍鞭马行勿迟,酒熟花开二月时。
[注] ①确荦:凹凸不平的石头,形容土地,路径多石不平的样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的首句照应题目,写出了北风之大,又为下文写马行之难做了铺垫。
B.时值寒冬,万物凋零,色彩惨淡,阳光照射下的冰雪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C.诗人远望前方,村落中村酿已熟,花开朵朵,于是欣喜地鞭马前行。
D.这首诗融叙事、描写、抒情等手法为一体,既情感真挚,又韵味悠长。
15.诗歌两处写到“马”这一意象,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3)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是故哂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是某老师给学生讲解抒情方式架构图,请以“间接抒情”为陈述对象,介绍该图的基本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表述准确、简洁、连贯,不超过8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湖南师大附中名人文化广场拟制作湖湘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关于历史人物曾国藩的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简介,要求100个字以内(不含标点)。
①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生于湖南湘乡,字伯涵,号涤生。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务农,生活宽裕。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838 年,殿试考中同进士,在京十年,连跃十级,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封一等毅勇侯。1872年,曾国藩卒于南京,追赠太傅,谥号“文正”,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②1853年,曾国藩创立湘军,筹建水师,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他主张“剿发捻,勤远略”,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洋务。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谓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③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学术造诣极深,提出气学来弥补理学之局限,谓“张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他继承桐城派,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等百数十卷,被整理成《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曾国藩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楷书劲健刚拔,行书劲健遒俊,与同代书法家包世臣、何绍基齐名。
④曾国藩一生奉行人格修炼,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已,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他主张“耕读传家”“和以治家”“勤以持家”,并提出教子十条,言传身教,教子十分成功,著有《曾国藩家书》。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清零”是电子学术语,使用清零指令可以将存储器的状态(数据)变成原始的零状态。假如人生也可以设置清零指令,你是保留过去的成长痕迹?还是有选择地删除记录?或是干脆抛弃过去的自己,从零开始?
请以“清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⑤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⑥段“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⑥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⑰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主要是因为栓叔雕刻的那条木鱼像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错误,原文“然后让他在醒来以后,充满羞愧”“常跟娘说起这件事,娘说,是那时太穷了。冬子说,或许是。娘说,是你太无礼了。冬子说,或许是。不过一个孩子动了一条木鱼,有什么大不了呢?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可知主要表明了童年关于木鱼的记忆在冬子的脑海里是如此的沉重,让他始终难以忘记。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含义的能力。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需结合具体的语境来作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它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颓败与贫穷”,结合原文的相关句子“满桌人心照不宣。他们的筷子和汤匙伸向不同的盘子和汤碗,却绝没人去碰那条鱼”“他不仅仅是动了一条木鱼,更是动了乡村的规矩,动了主人的尊严”分析,那个年代,物资极其匮乏,人们为了表现自己对于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就是在桌子上摆了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大家就都保有了这一希望,如果有人动了,这就是一条假鱼,就是动了村民们的美好希望,更是动了乡村的规矩,动了主人的尊严。这条木鱼里,既有人们的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表现了人们当时生活的艰苦与无奈。表现了在那个物资匮乏年代人们生活的艰苦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和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主旨,梳理文章结构,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相关情节内容,然后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主旨表达以及读者阅读感受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本题问得是小说文本结尾的艺术效果,解答本题先要明确小说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的技巧、对情节的安排、人物塑造、主题的表达作用及读者的阅读感受等角度来回答。原文“生日那天,冬子调好汤汁,切好葱花,然后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冬子对儿子说,吃鱼”,这是小说的结尾。
从情节上看,小说开头讲的是冬子小时候吃木鱼的故事,“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冲动那样强烈,有那么几个瞬间,他几乎无法自控。他强迫自己不去看那条鱼,可是鱼却顽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终于冬子做出令他和他的家人从此蒙羞的举动——他动了那条鱼。他甚至夹起撒在木鱼上的葱花,他甚至将那些葱花,直接填进嘴巴”,结尾冬子让儿子吃木鱼,可以说有首尾呼应的效果。
从人物形象上看,原文“他受到村人的讥笑。以后很多年,他在村里都抬不起头”“不过一个孩子动了一条木鱼,有什么大不了呢?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生日那天,冬子调好汤汁,切好葱花,然后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冬子对儿子说,吃鱼”,因动木鱼挨打遭受讥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冬子内心都充满了无法摆脱的羞愧;长大后,“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表现了冬子内心的质疑与反思;将做好的木鱼让儿子吃,表现出冬子放下了精神包袱,内心释然了;使冬子的形象更丰满。
从主题上看,生活富足了,冬子还让儿子吃木鱼的意义,那就是“今天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童年生活?今天的孩子应该记住一些什么?”木鱼只是一个小物件,但作者却通过这个小物件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反映出群众心理的变化,以小见大,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从阅读效果上,戛然而止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
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
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
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D项,“因为不忍杀害无辜的喽啰,而放弃了刺杀王伦的想法”与原文文意不合,让林冲停下杀手的是林冲对自我、对梁山泊的反思,下文的“不乏自知之明”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等文字说明了林冲放弃刺杀的真实想法。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本文以林冲心理活动为线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重写经典,这样的写法有何艺术价值?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三人称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运用第三人称即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结合“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光亮,使他对于人,我,世界,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每逢这样的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他原打算杀一个看来不是善良之辈,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林冲竟下意识点头,随即耳根发热,惭愧有生以来第一次撒谎”等分析,以林冲的心理活动为线索,串联起林冲一生的遭遇,使人物形象更完整。
结合“这一夜”“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林冲倒提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又走回卧房去”等分析,文本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叙述角度灵活,多角度反映人物的活动图景。
结合“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争不成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好汉,被压迫的老百姓,受尽腌臜气”“心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等分析,重写将林冲内心的思想矛盾更尖锐地展示出来,对王伦和梁山泊的看法超越了原著的内涵,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性。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结合“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只是这地方可惜!”分析,“豹子头林冲”已是流落梁山泊的江湖人物。结合“林冲道:‘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分析,此时“林教头”是朝廷罪囚。
“林教头”,他去草料场,认为是“好差使”,想修理草屋、求神明庇佑等——心地善良、安分守己和随遇而安,有服完刑后与家人团聚的幻想。
结合“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更睁得大了”“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侯,简截地要他们的命”“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等分析,“豹子头林冲”情绪激烈、反抗意识强烈。
林冲刺配沧州后被派去管理天王堂。不久陆虞侯又贿买沦州管营、差拨。调林冲去草料场,想借机烧死林冲。林冲被逼无路可走,终于走上了杀人报仇的道路。“林教头”是从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
结合“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心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等分析,“豹子头林冲”则是开始冲动暴躁,后来冷静反思,忍而不发。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动词等,其次还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市者”意思是做买卖的,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做“废”的主语,与后面的“行者”相对应,依据以上分析,排除BD;“何致”意思是怎么招来,与后文的“客之多也”共同构成一个疑问句“怎么招来这么多客人”,因此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画线句子大意是:城东的老百姓,做买卖的停市了,过路的不能往来通行,都惊讶地看着,相互议论说:“这座坊里住的大人物是谁呀?怎么招来这么多客人?”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D项,“员外郎,官名,是尚书省二十四司中各司的副主官”说法错误,员外郎,官名,员外为定员外增置之意,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三国魏末始置员外散骑常侍,晋以后所称之员外郎指员外散骑侍郎(皇帝近侍官之一)。南北朝时,又有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督等,都在官名上加"员外"。隋开皇六年(586),于尚书省二十四司置员外郎1人,为各司之次官。唐、宋、辽、金、元、明、清沿其制,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时号"员外",实已在编制定员之内。此外,唐、宋、辽、金在尚书省左右司郎中下,也有员外郎。元属中书省。可见选项表述绝对了。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项,“可见其无奈与玩世不恭”错误,原文说“然用以为欢,而不怨怼,可谓君子者也”,可见圣俞虽在不得志时,对事物有所嘲讽,但是他只是以诗取乐,而不是借此怨恨什么,所以文中说他是君子。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矜,夸耀;日,每天;踵门,亲自登门;行,流行、流传。
译为:以此来自我夸耀,所以求诗的人每天都接连不断登门,圣俞的诗于是流传天下。
第二句得分点:祠,祭祀;更制,更改、改制;荐, 进献;祖考,祖先。
译为:皇帝将要亲自去祭祀,应当更改乐章,来进献给祖先,只有梅尧臣来做最适宜。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嘉祐五年,京城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四月乙亥(十七)日,圣俞染上疾病,躺在城东汴阳坊里。第二天,朝廷贤士大夫前往探问病情的人,路上接连不断。城东的老百姓,做买卖的停市了,过路的不能往来通行,都惊讶地看着,相互议论说:“这座坊里住的大人物是谁呀?怎么招来这么多客人?”过了八天,到癸未(二十五)日,圣俞去世了。
圣俞,是字,他的名叫尧臣,姓梅,宣州宣城人。他家世代都很擅长写诗,叔父梅询则因做官而显名,到了圣俞便因诗歌而闻名。从武夫、贵戚到儿童、农夫,都能说出他的名和字,即便是愚庸无知、不能懂得诗歌含义的人,只是说:“他的诗是社会上看重的,我能得到他的诗。”以此来自我夸耀,所以求诗的人每天都接连不断登门,圣俞的诗于是流传天下。他的诗起初喜欢追求清丽闲雅、恣肆平淡的风格,后来就变得涵容深邃、发挥广远,偶尔也雕琢词句表现得怪异奇巧,然而气势充沛,富有力度,笔法更加苍老遒劲。他应别人的请求而作的诗歌很多,所以他的诗并非只有一种风格。至于其他的文章,也都令人喜爱,并不像唐代那些号称诗人的人的文章,都很怪僻拘泥,狭隘浅陋。
圣俞为人仁爱厚道,和乐平易,从不曾和人有过抵触。当他穷困忧伤、感慨忿懑时,凡是对事情有所谩骂讥讽、嘲笑戏谑,全都在诗歌里表现出来。然而他只是以诗取乐,而不是借此怨恨什么,真可谓君子。当初圣俞在河南时,王文康公看了他的文章,慨叹说:“二百年来没有这样的文章了。”此后大臣们多次荐举他应该在馆阁任职,朝廷曾经召他应试过一次,赐他为进士出身,其余的建议都未批复。嘉祐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多人在朝廷上陈言说:“梅某的学问人品整饬清明,希望留用他,让他给国子监的学员们讲解道德准则,创作雅颂歌乐,以歌颂圣明的教化。”圣俞这才获得了国子监直讲的职务。嘉祐三年冬,在太庙进行祭祀,御史大夫韩绛说,皇帝将要亲自去祭祀,应当更改乐章,来进献给祖先,只有梅尧臣来做最适宜。
圣俞当初凭借叔父的恩荫,补为太庙斋郎,历任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由德兴县令担任建德知县。又任襄城知县,监管湖州盐税,兼任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管永济仓,任国子监直讲,积功升到尚书都官员外郎。他曾经上书自己所编撰的《唐载》二十六卷给朝廷,这本书对旧史书中的缺漏和错误作了很多补充和纠正。朝廷于是命令圣俞编修《唐书》,书完成后,尚未上书给朝廷,圣俞便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项,“村落中村酿已熟,花开朵朵”是诗人想象的景象,是虚写。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赏析能力。
本诗是一首羁旅之作。前两联通过描写“北风吹沙”“确荦”“当冬万物惨颜色”“冰雪”等景象,表现羁旅之苦,环境之恶劣;“悲摧藏”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感伤。第三联由写景转向对自身的思量,进行心理描写。第四联,进一步进行心理描写,此时诗人联想到“酒熟”“花开”等美好的生活景象,于是羁旅之苦顿时消减了不少,这时才忽然觉得马行的太慢了,于是“揽鞍鞭马”继续前行,此时可看出作者不让自己一直沉缅于感伤的旷达情怀。
诗中两次出现“马”这一意象,其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也不一样。第一次是写在“北风吹沙千里黄”的恶劣环境里“马行确荦”,此时作者的内心感受是“悲摧藏”,所以蕴含的情感是“羁旅之苦,感伤之情”。
第二次是写作者想到“酒熟花开二月时”的美好生活景象,于是“揽鞍鞭马”继续前行,所以此处了反映诗人旷达的情怀。
【16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1)注意“馑”的书写;(2)注意“沂”“雩”的书写;(3)注意“其”的书写。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17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整体把握图片,结合题干要求确定叙述对象及叙述中心。其次要读懂框架关系,理解每层点的具体内容。特别注意箭头横线或框线,它们提示着发展的趋势、走向或范围;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作用。再次是确定叙述顺序,注意箭头横线的箭头或框线以及横线上的词语。最后要适当增补字词,组织语言叙述。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不能被遗漏。
本题中,要求以“间接抒情”为陈述对象,就要围绕“间接抒情”来展开介绍。从抒情方式上来说,“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并列,它是相对于直接抒情而言的一种抒情方式。从内容上来说,根据“间接抒情”上的箭头方向,它主要包括叙事抒情和写景抒情两种形式。根据“写景抒情”上的箭头指向,可知在写景抒情层面,常常会以触景生情和寓情于景两种形式存在。
【18题详解】曾国藩(1811- 1872),湖南湘乡人。晚清著名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兴办洋务运动,可谓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创立“湘乡派”,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有《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家书》等传世。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题干要求为曾国藩写一段人物简介,简介正文内容,通常包括被介绍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突出贡献、获得的荣誉称号等。在介绍完人物的上述情况之后,必要的可以写一句半句歌颂、赞扬的话。对其贡献作出评价,以表明作者态度。结合第一段材料内容分析,主要介绍曾国藩的出生年月、祖籍、谥号及称号等。第二段材料主要讲曾国藩创立湘军,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他兴办洋务,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等,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主要讲曾国藩的成就或影响等。第三段材料主要讲曾国藩的文学和书法成就,留下作品《曾文正公全集》等,主要从理学、文学、书法等角度分析。第四段材料主要讲曾国藩的为人处事主张,留下作品《曾国藩家书》。整理上述信息,用流畅的语言介绍即可,需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19题详解】例文
清零
清零过去,是破茧而出的蝴蝶告别昔日的束缚,开始崭新的生活;清零过去,是冉冉而升的红日告别黑暗的禁锢,开始美好的一天;清零过去,是展翅高飞的雄鹰告别曾经的荣耀,开创更加辉煌的人生。
清零是指将原始状态变为零状态。数据可以清零,时间可以清零,记忆也可以清零。当你身陷困苦之境,疲惫不堪,尝试清零,也许就会看到新的希望;当你备受言语之苦,不知所措,尝试清零,也许就会找到方向;当你满于成就之辉煌,安于现状,尝试清零,也许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此想来,清零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需要清零。
清零,是一种勇气和自我突破,对自身不断的追求。自古以来,许许多多的成功人士身上,都能发觉这种清零的勇气和追求。
伽利为世人所崇敬,正是由于他能推翻亚里斯多德存在了千百年的理论。伽利略为何敢于向当时的真理发出挑战?正是因为他学会了清零已有的知识,从零开始去观察、思考和实验,才能得以揭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为物理学作出巨大的贡献,由此可见,学会清零人生,才能突破定势思维,进行创新。
居里夫人因发现了“镭”而轰动世界,被鲜花财富荣誉包围着的她,没有被一时的成就迷惑了双眼,她选择了清零,视金钱、荣誉为粪土,一直为科学研究工作到最后一刻。被人们铭记在了心中。相反,力学奠基人牛顿,由于晚年忘记了清零,再无新的发现,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巨人的一生抹去了一丝光彩。所以,学会清零,才能保持谦卑之心,努力进取,获取更大的成功。
而我呢?我又是否学会了清零自己的人生。我常常爱把过去获得的奖状和证书拿出来,一遍又一遍地看,那些让我停留在过去曾经拥有过的光环与赞美的荣誉之中,乐不思蜀,忘记了向前的步伐,我的成就也就定格在了那儿,再未出现过下一张奖状或证书。一味地陶醉于昔日的成功而不思进取的人是可悲的,我下定决心,把那曾经获得的奖状及证书塞进了柜子里,加了道锁,连同我过去的荣誉也锁在了里面,我默默告诉自己,过去的辉煌已不在,今天的荣耀要靠自己去努力追寻。
会清零,才能成为人生路上的智者,学会清零,才能成为创新路上的勇者。学会清零的人生更加轻松愉悦,学会清零的人生更加多姿多彩,学会清零的人生更加耀眼绚丽!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为命题作文。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命题类作文题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材料命题类作文在审题立意上我们既要把握好材料的内涵,又要结合所给的命题,吃透文题本身来确定立意和写作重点。抓住材料中“假如人生也可以设置清零指令……或是干脆抛弃过去的自己,从零开始”分析,提取关键词“人生”“清零”行文,清零能够帮助我们明确自我价值,坚定自我信念。清零能促使我们不断成长,更加优秀。想要清零,就需要我们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清零更需要的,是魄力,勇气与决心。要写出人生感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考立意:人生需要清零;清零过去,轻装上阵;清零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自我等。
素材:
1.清零昨天,轻装上阵。望不尽天涯路,歌不完心中事,割不断心中愁……如此种种,盘踞在心中,让我们不快活。君不见,有人沦陷在昔日的痛苦与懊悔中,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有人斜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止步不前,蹉跎了岁月。可见,唯有清零昨天的苦和甜,我们才能蓬勃生长,才能展开双翅,飞向成功。亲爱的朋友,让我们清零昨天,轻装上阵。
明朝的思想家李贽,由于抨击三纲五常,被世人称为离经叛道,可李贽并不以为然,反而清零种种非议,更加坚定自己的思想见解,辞去官职,潜心于学术,其著作更是流传至今。由此可见,当我们周遭充斥着靡靡之音,令我们无所适从时,不妨尝试清零,来顺应内心,忠于自我。
清零能促使我们不断成长,更加优秀。当一个人的生活顺顺利利,事业一帆风顺,就难免沉溺于他人的赞美之中,安于现状,止步不前。只有学会清零,才能看清隐藏在鲜花与掌声背后的缺点,从而不断努力,不断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如若玩故习常,就只能被飞速发展的社会以及快速成长的同龄人超越,成为又一个“伤仲永”。
想要清零,就需要我们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当梅兰芳先生决心将京剧带出国门时,没有人知道,在西方,等待着他的,究竟是什么。但梅兰芳从中国万人追捧,一票难求的戏园子里走了出去,走到了世界的舞台上。正是梅兰芳对于京剧艺术透彻精细的研究,对戏中角色的精准独到的把握,一骑绝尘的能力,支撑着梅兰芳先生走出舒适圈,做到清零。这告诉我们,当我们想要去清零时,一定要审视自我能力,做出正确选择。
行文结构:开头可以用一些精彩的关于清零过去的名言引入,明确清零的内涵及作用,得出结论“清零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需要清零”。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学会清零人生,才能突破定势思维,进行创新;学会清零,才能保持谦卑之心,努力进取,获取更大的成功等。可以结合一些人物事例分析论述。最后可以总结,呼应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