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荣成市第十二中学高三语文试卷(全)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32次点击|3次点赞

赞一下

练建安《药砚》入选中学高三语文试卷


360截图20240301140129141.jpg360截图20240301140022747.jpg360截图20240301140221522.jpg360截图20240301140448102.jpg

2021届荣成市第十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2.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3.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演说家

[]契诃夫

早上,八等文官基里尔˙伊凡诺维奇˙瓦维洛诺夫下葬。在送殡行列离开教堂前往墓地的时候,死者的同事,一位姓波普拉夫斯基的人,去找他的朋友格里戈里˙彼得罗维奇˙扎波伊金。这个扎波伊金,具有一种罕见的才能,他擅长在婚礼上,葬礼上,各种各样的周年纪念会上发表即席演说。

我呀,朋友,找你来了!波普拉夫斯基正碰到他在家,说快穿上衣报,跟我走。我们有个同事死了,这会儿正打发他去另一个世界,要是死个把小人物,我们也不会来麻烦你,可这人是秘书——某种意义上说,是办公厅的台柱子。给这么一个大人物举行葬礼,没人致辞是不行的。

啊,秘书!扎波伊金打了个哈欠,“是那个酒鬼吧?”

没错,就是那个酒鬼。这回有煎饼招待,还有各色冷盘……你还会领到一笔车马费。走吧,亲爱的!到了那边的墓地,你就天花乱坠地吹他一通,到时我们就千恩万谢啦。扎波伊金欣然同意。

我知道你们那个秘书,他说着坐上出租马车,诡计多端,老奸巨猾,但愿他升天,这种人可少见。

得了,骂死人可不妥啊。

那当然。对死者要么三缄其口,要么大唱赞歌,不过他毕竟是个骗子。

为死者做了安魂祈祷,等大家安静下来,扎波伊金朝前跨出一步,向众人扫了一眼,开口了:

能相信我们的眼睛和听觉吗?这棺木,这些热泪涟涟的脸,这些呻吟和号哭,岂不是一场噩梦?唉,这不是梦,视觉也没有欺骗我们!眼前躺着的这个人,不久前我们还看到他是如此精力充沛,像个年轻人一样活泼而纯洁,这个人不久前还在我们眼前辛勤工作,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把自己酿的蜜送进国家福利这一总的蜂房里。如今却已变成一堆骸骨,化作物质的幻影。不可弥补的损失啊!现在有谁能为我们取代他呢?好的文官我们这里有很多,然而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却是绝无仅有的!他直到灵魂深处都忠于他神圣的职责,他不吝惜自己的精力,通宵达旦地工作,他无私,不收受贿赂。他疾恶如仇,那些想方设法损害公共利益的人,那些利用种种诱人的生活福利来拉扰他,让他背弃自己职责的人,统统遭到他的鄙视!由于他忠于职守,一心行善,他不知道生活的乐趣,甚至拒绝享受家庭生活的幸福。你们都知道,他至死都是一个单身汉!就在此刻我也能看到他那张刮得干干净净的、深受感动的脸,它对我们总是挂着善意的微笑,就在此刻我也能听到他那柔和的、亲切友好的声音。愿你的骸骨安宁,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安息吧,诚实而高尚的劳动者!”

扎波伊金继续说下去,可是听众却开始交头接耳。首先,大家弄不明白,为什么演说家称死者为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死者明明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呀。其次,大家都知道,死者生前一辈子都同他的合法妻子吵架,因此他算不得单身汉。最后,他留着红褐色的大胡子,为什么演说家说他的脸向来刮得干干净净的。

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演说家眼睛望着墓穴,热情洋溢地继续说道,你总是愁眉苦脸,神色严厉,可是我们大家都知道,你有一颗正直而善良的心!

不久,听众开始发现,演说家本人发生了某种奇怪的变化。他定睛瞧着一个地方,不安地扭动身子,自己也耸起肩膀来了。突然他打住了,吃惊得张大了嘴巴,转身对着波普拉夫斯基。

你听我说,他活着呢!他惊恐万状地说。

谁活着?

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呀!瞧他站在墓碑旁边呢!”

他本来就没有死!死的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

可是你刚才亲口说的,你们的秘书死了!

基里尔˙伊凡诺维奇是秘书呀。你这怪人,都搞乱了!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是我们的前任秘书,他两年前就调到第二科当科长了。

咳,鬼才搞得清你们的事!”

你怎么停住了?接着讲,不讲可不妙!”

扎波伊金又重新对着墓穴,凭他三寸不烂之舌继续致中断了的悼词。墓碑旁果真站着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一个脸面刮得干干净净的年老文官。他瞪着演说家,气呼呼地皱着眉头。

不好呀,年轻人!”行完葬礼跟扎波伊金一道返回时,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理怨道,您的这些话说死人也许合适,可是用来说活人。这简直是讽刺挖苦,先生!天哪,您都说了些什么话?什么无私呀,不被收买呀,不受贿呀!这些话用来说活人只能是侮辱人格,先生!

一八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波普拉夫斯基没有反驳扎波伊金私下对死者表达的看法和评价,这既暗示死者与其前任具有共同特点,又为后文扎波伊金的失误埋下伏笔。

B. 小说详细描写扎波伊金在葬礼上即席所致的悼词,主要目的在于与题目演说家相照应,突出其所具有的杰出的语言才能。

C. 在作者笔下,听众只对扎波伊金所致悼词的对象是谁暗自怀疑,却没有怀疑悼词中对死者品格不切实际的称颂,这样写饱含着作者的深意。

D. 这篇小说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它讽刺的对象几乎是文中涉及的所有人物,包括听众,而不只是演说家扎波伊金。

5. 小说极具喜剧效果,这种效果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有多重要

孙道荣

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要翻腾出来。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

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他太需要休息了。这段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处在心灰意懒中,连续十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

汽车颠簸着前进,乘客都昏昏欲睡。他也恍恍惚惚进入梦乡。

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撞击后,汽车猛地停了下来。

所有的乘客,都被惊醒了,有人头撞在了前排椅子扶手上,有人被震碎的窗玻璃割伤,有人被抛出了座位,躺在后排的他,也被高高地弹起,又重重地摔了下来——出车祸了!

车厢里,立即爆发出一片惊叫声、哭喊声。一片混乱之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撞伤,但看来都无大碍。大家稍稍松了口气,探头窗外,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看,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晃悠悠,而下面,是一个峡谷!大家这才发现,车头车尾不在一个水平面!车头向下,尾巴翘起。车内再次爆发出绝望的哭喊声,混乱之中,倾斜的汽车剧烈地摇晃,随时都可能坠落。

他看看身边,最后一排只有他一个人。窗户开着,他轻轻移到窗前,看看外面。还好,还有近半个车身挂在路牙上,只要从窗户跳出去,他就获救了,安全了。

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前面的乘客发出惊呼:你不能跳,不然我们可就都完了!

是的,他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去,那将置一车人于死地。可是,如果不马上跳出去,汽车可能随时坠落,那自己将与大家同归于尽。他不怕死,他这次回乡,就已经做好了死的打算,只是没想到会是这种死法。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

他冷静地判断了一下形势。中学时,他的物理成绩就很好,他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车头和车尾重量的稍稍改变,都可能使平衡打破,而致车毁人亡。其他乘客都在汽车的前半部分,车尾只有他一人,他是这个平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他这一生,从来也没有这么重要过!

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

他对大家说,我不动,你们一个一个从前面挪过来。千万不能挤,不要慌张,一个一个来!

在他的指挥下,离他最近的一位乘客,一点一点,向车尾爬过来。汽车轻轻摇晃着,每一次抖动,都揪着大家的心。

第一位乘客,成功地移到他身边,从窗户跳了出去。又一位乘客,爬了过来。十几位乘客都获救了。受伤的司机,也从驾驶室爬了出来。他最后一个从窗户跳了出来。汽车晃了晃,没有坠落。

惊魂未定的乘客们,都安全获救了。看着摇摇欲坠的客车,大家的脸上,流露出劫后余生的欣慰。等大家定下神来,才想起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小伙子。如果没有他的沉着和勇敢,不敢想象,会是怎样不堪的后果。大家四处找他,要向他表达谢意,却没有找到。

他已经悄悄走了。他的家就在离此地只有几公里的山坳里,上中学时,为了省路费,他就常常一个人从这条山路步行回家。十年前,也是从这条山路,他走出了大山,他是他们山寨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曾经令多少人为之自豪啊。而眼前的挫败,相比以前,是多么微不足道。而他也终于明白: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很重要,即使是一粒微尘。

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一段对山路崎岖难走的描述为下文车祸的发生埋下伏笔;车上其他乘客都挪到了前排则为后文车祸发生后车内的惊险状况做了铺垫。

B. 车祸是小说情节上的一个转折,同时也是主人公人生的转折点。经历车祸后,他认识到先前挫折的微不足道,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C. 小说中人物的行动、心理等描写除了刻画人物形象,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使作品更具真实而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D. 文中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果不及时跳窗逃生,自己会有性命之忧;如果跳出去,整车人将失去生还的机会。

7. 小说标题你有多重要有哪些含义与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8. 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之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注】栎阳逮:因案件牵连被栎阳县捕去。

9.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竟:从头至尾

B. 以故,事得已             故:缘故

C. 梁以此奇籍               奇:认为特别

D.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将:将领

10. 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封于项                   长于臣

B. 梁以此奇籍不及召下兵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 独籍知之耳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籍小的时候,学写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B. 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然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可见项籍少怀壮志,抱负不凡,所以项梁认为他不寻常。

C. 项籍年轻时虽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材高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人都怕他。

D. 陈涉起义后,项籍立即起事,砍下郡守的头,杀掉上百个郡府的侍从、护卫,收取属县的壮丁,用兵力降服了地方。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2)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3.下列句子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

A.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比拟、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极目远眺所见山之情

态的两句是:                                      

2)苏轼的《定风波》中                 一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一句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传达出词人内心的平静与冲淡。

3)《登岳阳楼》中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

15.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校篮球场自投入使用以来,已有20来年的历史,各种设施设备都太旧了。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打算88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碰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各位师生不要来施工区域。望大家配合。

(二)语言文字运用(11分)

16.下面这段文字表达有五处错误(含标点),请先写出有错误句子的序号然后修改。

①20205281508分,这一刻注定载入史册。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我国正式进入民法典时代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2015 3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启动编纂工作,到 2020 5 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使这部《民法典》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 代特点、反映人民意志。

几代新中国人的夙愿成真。

这是一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民法典》共 7 编、1260 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 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涵盖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内容。

沉甸甸的分量回复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

《民法典》将于202111日起正式施行,走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 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片曾经丰饶的土地逐渐变得贫瘠,许多动物陆续离开了这里。

小鸟对蚯蚓说:我也要走了,你不走吗?”蚯蚓说:我还是想留在这里。小鸟拍拍翅膀,依依不舍地飞走了。蚯蚓看了看小鸟的背影,继续埋头松土。

甲虫从远方赶来,和蚯蚓一起忙碌起来。

几年之后,小鸟回来了,带着一群伙伴,它们嘴里衔着各种各样的种子。小鸟惊讶地发现,这片土地已经变得松软,还长出了小草。蚯蚓说:你离开的这段时间,甲虫和我一起翻土堆肥,这里渐渐变好了。

小鸟和伙伴们把种子播撒在大地上。大地上开满了鲜花,蝴蝶和蜜蜂也来了。

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突出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突出其所具有的杰出的语言才能错误,因为小说详细描写扎波伊金在葬礼上即席所致的悼词,主要目的是讽刺那些尸位素餐的大人物;另外,演说家明明是给死人做悼词,却让人感觉是在夸赞活人,作者刻画演说家的形象不是为了赞美演说家杰出的语言才能,而在于讽刺;这段话的目的还为了和听众们印象中的人对比,引出他说错人的情节,突出其荒谬不实。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小说手法的理解和掌握的能力。要想知道喜剧效果是如何制造出来,首先要了解小说中喜剧的内容,然后弄清描写喜剧内容时使用的表现手法。一般说来,通过夸张、对比、形成反差以及出人意料的结果等,来达到喜剧效果。

作者通过各种巧合意外和人们不合常理的反映来营造喜剧效果。如基里尔伊凡诺维奇和普罗科菲奥西佩奇,都是秘书,都是酒鬼,而且品行相近,所以演说家的问和波普拉夫斯基的答就产生了误会,从而导致了一幕给活人致悼词的戏码,构思不可谓不奇特;

演说家面对波普拉夫斯基时对秘书的评价,诡计多端,老奸巨猾,但愿他升天,这种人可少见,和他演说的内容截然不同,这棺木,这些热泪涟涟的脸,这些呻吟和号哭,岂不是一场噩梦?唉,这不是梦,视觉也没有欺骗我们!眼前躺着的这个人,不久前我们还看到他是如此精力充沛,像个年轻人一样活泼而纯洁,这个人不久前还在我们眼前辛勤工作,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把自己酿的蜜送进国家福利这一总的蜂房里等,前后形成对比,反差极大,展现人性的虚伪同时,也令人感到一丝幽默;

好的文官我们这里有很多,然而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却是绝无仅有的!他直到灵魂深处都忠于他神圣的职责,他不吝惜自己的精力,通宵达旦地工作,他无私,不收受贿赂。他疾恶如仇,那些想方设法损害公共利益的人,那些利用种种诱人的生活福利来拉扰他,让他背弃自己职责的人,统统遭到他的鄙视!由于他忠于职守,一心行善,他不知道生活的乐趣,甚至拒绝享受家庭生活的幸福。你们都知道,他至死都是一个单身汉!就在此刻我也能看到他那张刮得干干净净的、深受感动的脸,它对我们总是挂着善意的微笑,就在此刻我也能听到他那柔和的、亲切友好的声音。愿你的骸骨安宁,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安息吧,诚实而高尚的劳动者”“基里尔˙伊凡诺维奇是秘书呀。你这怪人,都搞乱了!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是我们的前任秘书,他两年前就调到第二科当科长了”“扎波伊金又重新对着墓穴,凭他三寸不烂之舌继续致中断了的悼词。墓碑旁果真站着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一个脸面刮得干干净净的年老文官。他瞪着演说家,气呼呼地皱着眉头,扎波伊金热情洋溢地为普罗科非奥西波维奇致悼词,而后来却发现这个人站在墓碑旁,还活着,用意外使小说具有喜剧效果;

“‘不好呀,年轻人!行完葬礼跟扎波伊金一道返回时,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理怨道,您的这些话说死人也许合适,可是用来说活人。这简直是讽刺挖苦,先生!天哪,您都说了些什么话?什么无私呀,不被收买呀,不受贿呀!这些话用来说活人只能是侮辱人格,先生!’”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的埋怨可说是神来之笔,美好的品性只属于死人,活人都是无耻之徒,令人捧腹也令人深思,在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表现浓烈的讽刺意味。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

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

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

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项,文中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错误,选项对他深深地吸了口气时的心理分析不正确,结合文中的情节来看,主人公深深地吸了口气是为了让自己镇定下来,冷静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故选D项。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标题你有多重要有哪些含义与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考生要先分析标题你有多重要的的含义,然后再分析其作用。首先分析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先看标题,你有多重要既是指文中的主人公,也是指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多重要肯定了主人公的存在价值,也肯定了每个人的存在价值,如文中的主人公,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这是肯定了主人公所处位置的重要性;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主人公选择留了下来,指挥车内的人,最后帮助大家脱了险,这肯定了主人公对这辆车上人的重要性;而他也终于明白: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很重要,即使是一粒微尘,这里肯定了世界上每个人的存在价值,每个人都很重要。接着要分析标题的作用,从本文来看,你有多重要可以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多方面考虑作用。如从主题的角度来看,考生可以从主人公通过这次生死经历发生的生活态度的转变,特别是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着眼;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抓住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他曾经是一个成功者,他后来又成了事业、生活中的失意者以及在这次事件中他成为独撑大局的英雄等身份的变化来分析;还可以从他对个体不重要重要认识的转变,前后形成对比,揭示文章主题的角度来分析。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而本题设题的段落是最后一段,故还要涉及主旨。首先看最后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最后一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环境,二是主人公的行为心理表现,从环境来看,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这些景物营造了温馨祥和的氛围;从主人公的表现来看,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这表现出人物心理的变化,而温馨祥和的环境也暗示了这种心理的变化,而且文章开头说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此处的心境和开头的心境截然不同,这表现出人物的变化,与开头形成呼应,让文章浑然一体;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说明主人公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并非像开始所认为的存不存在都不重要,他决定从家乡重新开始,凸显了小说的主旨。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比如考查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如考查结尾段的作用,一般从与开头的呼应、与标题的照应、对主旨的深化或升华角度思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D项,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的意思是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其中,作动词,译为统领军队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第一个,介词,在;第二个,介词,比。

B项,两个都是介词,因为。

C项,第一个,代词,代桓楚在何处这件事;第二个,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D项,第一个,副词,于是、就;第二个,副词,却、竟然。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D项,项籍立即起事错误。原文,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所以,应为项梁带领项籍起事,而且他们也不是立即起事。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主办,主持办理;,暗中;部勒,部署约束;以是,根据这个。第二句关键点:慑伏,吓得趴倒在地;,旧的、原先的;,发动;,说明。

【点睛】翻译句子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兵反秦的时候,年龄二十四岁。他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那个人。项氏好几辈人做楚国的将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项籍少年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只能抵挡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习能抵挡成千上万人的本领。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籍军事知识,项籍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学业。项梁曾经有罪,于是请蕲地的狱掾曹咎写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为这个缘故,事情才得以平息。项梁杀了人,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避仇。吴中郡有才能的上层人士,(才能)都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以及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为他们主持办理,暗中用兵法部署约束宾客和吴中年轻人,根据这个了解他们的能力。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否则)就要灭族了!项梁因此认为项籍不同凡俗。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能、勇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说:好吧。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呆了不大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了郡守的头。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一连杀了有一百来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项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项梁派人去接收吴中郡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们分别做校尉、侯、司马。其中有一人没有被任用,自己来找项梁诉说。项梁说:前些日子某家办丧事,我让你去主持,你没有办成,所以不能任用你。众人听了都很敬服。于是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

13题详解】

【详解】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例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纯用名词短语连缀,不用动词、虚词联结。ABD三项都具有这一特点。C项中用了动词。故选C

14题详解】(1)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2)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3)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每空1分)

15题详解】①“来年改为余年”②“太旧改为过于陈旧”③“打算改为计划”④“正碰上改为正值”⑤“改为靠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

①“已有20来年的历史来年是口语,与学校发布的启事文体不合,应使用书面语体,把来年改为余年

②“各种设施设备都太旧了太旧是口语,与启事的文体不合,应使用书面语体,把太旧改为过于陈旧

③“学校打算88日开始施工打算是口语,与启事的文体不合,应使用书面语体,把打算改为计划

④“施工期间正碰上暑假正碰上是口语,与启事的文体不合,应使用书面语体,把正碰上改为正值

⑤“请各位师生不要来施工区域表达不准确,应使用书面语体,把改为靠近

16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语病题时,需要熟知语病的常用错误类型,然后结合语法及语意判断即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要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使用及准确辨析标点符号的误用,能根据考查的标点有针对性的分析句子的语气、停顿、结构及意义等。

处,《法典》标点使用错误,以命名法典表示特定称谓,应用引号,将《法典》改成法典

处,使这部《民法典》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志错误,成分残缺,使涵盖主语,应将使去掉;

处,几代新中国人的夙愿错误,语序不当,多项定语排列时表领属的词应放在数量词之前,应改为新中国几代人

处,“……错误,省号和不能并用,后面有内容一词,应将 “……”去掉;

处,回复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错误,搭配不当,应改为 回应……需求

17题详解】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无论丰饶还是贫瘠,无论开遍鲜花还是满目荒芜,这都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为她像母亲一样无私地养育了人们,因为她随时随地都在牵动人们的心魂和情思。也许有人会像故事中脚踏实地的蚯蚓,始终不离不弃,守望着这片土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一点一滴地改变土地的面貌;也许有人要学展翅高飞的鸟儿,到远方去寻找资源和友伴,将希望的种子带回家乡,播撒在大地上;也许还有人和甲虫一样,怀抱同情心和同理心,帮助远方的伙伴建设他们的家园——路径可能不同,做法可能相异,共同的是对土地的热爱之心和感恩之情。

这片土地可能很小,小到只是我们足下的一乡一村。但人们对土地最初的认识和情感,正是来自于这一片片乡村的土地。对于从农耕文明的土壤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来说,乡村是很多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古代中国的诗人们以诗言志,乡思和乡愁是古代诗歌最基本的精神母题之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今日中国的乡村建设者正以乡村振兴战为指导,扌鲁 起袖子加油干。在江南,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领袖针对乡村片面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建设主张;15年来,浙江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外经商的生意人回乡担任村干部,远道而来的老外在莫干山开起了洋家乐,一个个生态村、民俗村、花园村、文化村次第建成。坚守者久久为功,援助者蹄疾步稳,归来者善作善成——许多在城市化进程中曾经凋敝了的中国乡村,正在和浙江省乡村一样,展现新的面貌,绽放新的生机。

当然,这片土地也可能很大,大到成为我们心中的泱泱家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是中国人念兹在兹的共同家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古代中国,无论富如明朝、强如前清、开放如唐宋,也无论积贫积弱、落后挨打如晚清,中国人始终赤胆忠心,忠贞不渝。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今日中国,正在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无论留守本土或留学归国的中国子民,还是来自海外的各国才俊,有凤来仪,笃志笃行,无数人的努力,正在共同托举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和辉煌。

或许,这片土地还很远,远到和我们生活似乎并无关联的异域他乡,远成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浩瀚地球。但是,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在茫茫宇宙中,人类命运与共,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么样才能够报答你的深恩?诗人的歌咏代表人类共同的心声。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领袖的号召引领人类共同的未来。

坚守者初心不老,归来者仍是少年,援助者心手相牵。是的,令人牵挂的是这片神奇的土地,让人投入的是这片希望的土地。事实上,对于每一片土地的建设和发展来说,往往既少不了如蚯蚓一般的坚守者,也需要如小鸟一般的回归者和甲虫一般的援助者。正是大家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我们的家乡才会有更加美丽动人的千山万水,我们的家国才会有更加美丽富裕的千村万户。

试题分析:本题一是道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主人公包括小鸟、蚯蚓、甲虫。许多动物陆续离开,小鸟说我也要走了,依依不舍地飞走了,几年后,带着伙伴,衔着种子回来了,撒播种子;许多动物陆续离开,小鸟问蚯蚓你不走吗?回答说我还想留在这里,小鸟飞走了,蚯蚓看了看小鸟的背影,继续埋头松土;甲虫从远方赶来,和蚯蚓一起忙碌。可见它们对待大地有不同的方式方法,但是目标都是一致的,让大地变得更加适宜生活。大地虽然曾经丰饶,又逐渐贫瘠,但最后在蚯蚓、甲虫、小鸟的努力下渐渐变好。从这些细节的分析来看,小鸟、蚯蚓、甲虫都对大地充满了感情,它们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哺育大地,回馈大地。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一下寓意:个体通过自己合适的方式方法回馈母体,共同发展。概括了这个寓意,我们可以结合现实来思考,比如对家乡,我们有些人在家乡坚守,为改变家乡的面貌;有些人远离家乡发展,给家乡带来资金,带来项目,发展家乡;有些外来者,跟本地人融合在一起,为当地的发展也作出贡献等等。

这则材料可以多角度立意:

1)从整体上来立意:如,个体通过自己合适的方式方法回馈母体,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家一起生活,努力协作,建设好大家共同家园。等等。

2)从某个角度来立意“”

小鸟角度,如,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服务;

蚯蚓角度,如,坚守+努力,定会改变;

甲虫角度,如,来了,就要融合,就要发展;

大地的角度,如,包容万物,定会迎来改变。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