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东莞市大朗水霖学校高三语文期末考试卷(全)
2021届东莞市大朗水霖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 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2.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3.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2年和2013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中形成的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是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老年抚养比从2012的20.66%上升到2013年的21.58%.截止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据预测,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届时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
目前,我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近1亿人,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人,要把帮扶困难老年人作为发展老龄事业的重中之重。根据联合国的规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时,通常认为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
全世界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只有中国。预计2033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数将增加到4亿,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银发潮”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未来几十年里,“银发潮”将席卷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将会迅速提高。2005年,相对每100名适龄工作的成年人,仅有16名中国老年人。这一老年抚养比到2025年将会翻番到32%,到2050年会再翻一番,达到61%.到2050年时,将会有4.38亿中国人年龄达到或超过60岁,其中1.08亿人超过80岁,2050年劳动者的负担将增长3倍。
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老年人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2012年全国约有2300万老年人属于贫困和低收入者。城镇老年人口的居住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七成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居住的老旧楼房无电梯,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出行困难。2012年农村留守老年人已达5000万人。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的照料护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材料二:
瑞银证券在题为《亚洲结构性问题——老龄化的亚洲》的报告中,将中国列为投资风险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重度老龄化及其对消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一个关键的考量因素。
人口老龄化会使养老保险入不敷出,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空账3.1万亿。而老龄化与少子化(即0-14岁人口过少)叠加,则意味着巨大的养老风险。目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是3.2个缴费人赡养1个领取者,而若干年后,便会出现职工退休和领取养老金的高峰,赡养比很可能降为2:1。
从表面上看,人口老龄化能够催生“养老产业”的发展,而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则意味着未来养老服务价格的提升,甚至会出现老人有钱难以买到合适服务的情况。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刚刚兴起,该产业的发展还远远跟不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目前尚无力应对我国深度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人口的老龄化会降低经济的活跃度。日本就是一个老龄化国家,由于消费和就业率始终上不去,经济一直在低位徘徊,所以通货紧缩的阴霾难以消散。现在日本的问题是,大量的资金集中在老年人口手中,他们消费欲望十分有限,而年轻群体消费能力又不是很强。老龄化是日本经济一个难过的坎儿,中国的快速老龄化也会给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材料三:
当前,“银发潮”扑面而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冲击无法回避。如何解决我国2亿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对社区的各类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
然而,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比较传统单一,覆盖面不广。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为老年人服务是非常细致的工作,不只是简单的送餐、沐浴、理发、洗衣被、居室打扫一类,还包括康复护理、读报陪聊、紧急援助呼叫等。但目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只是星星点点,服务能力薄弱。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少、任务重,人力、财力都不够,日常工作都忙不过来,别说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了。至于农村居家养老更是空白。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基本都是依靠自己,或邻里互相照应。乡村还没有建立针对居家养老的服务组织,农村老年协会也比较少。此外,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服务也很欠缺。许多老年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也缺乏生活兴趣;对儿女情感依赖性强,儿女不在身边,容易产生心理失落。伴随着身体与心理上的衰老感,特别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推行“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在社区建立日间“托老中心”。老人白天可以到托老中心吃饭、娱乐,晚上回家享受天伦之乐。这一模式投入少,资源利用率高,覆盖面大,适合中国国情,是中国式的养老服务之路。我国从2007年开始大力推进居家养老,其中上海市的探索值得关注。上海市整合社区资源,依托助老服务社、医疗机构、家政公司等社区服务网点,通过上门或日托照料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急、助浴、助行、助医等“六助”服务。重点聚焦困难群体老人,对他们实行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开展老年人身体状况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老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4.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龄人口增长迅速
B. 老龄人口数居世界首位
C. 到2050年,每一个劳动者将负担3个老人
D. “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特征日益显著
5. 根据材料二,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增大了对中国的投资风险 B. 易导致养老保险入不敷出
C. 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D. 促进了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
6.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阅读下面的文段,请你谈谈孟子对民养问题的主张对解决当前养老问题有哪些启发。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摘自必修4《寡人之于国也》)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岑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指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功勋”人物,2010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入选人物……这些荣誉,标定了他在中国航天领域的特殊地位,也勾勒出一名近30年不忘初心、孜孜不倦书写航天报国情怀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
毫不犹豫的选择
1964年,岑拯出生在湖北浠水一个环境优美的小山村,淳朴的民风孕育了他质朴的性格。1982年,岑拯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并在研究生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中国航天事业的摇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从此与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20世纪8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方兴未艾,“下海”的浪潮席卷大江南北,不少科研人员禁不住外面世界的诱惑,纷纷选择转行。青年时代的岑拯对此毫不在意,而是一门心思扑进了刚刚立项不久的长征三号火箭的研制当中。
“当年进火箭院面试时,有个领导问我,能在这里一直干下去吗?我想也没想就回答:能!”这一干,就是29年。从1989年被分配到一机部运载火箭总体室起,岑拯就没有离开过这里,他的命运与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与中国航天捆绑在一起,与党和人民的期待捆绑在一起。他说:“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我要用自身所学报答党和人民的培养,要一直干下去!”
一定要确保高质量的成功
在岑拯的带领下,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共完成87次发射,成功率近98%;圆满完成了探月工程、北斗组网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任务;此外,还在我国通信卫星、风云气象卫星以及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被誉为中国的“金牌火箭”。
为了满足北斗工程任务三种轨道高度的需要,运载火箭需要具备更多本领。作为老党员,岑拯明白,只有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作为长三甲系列技术创新的目标,才能真正把运载火箭的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
作为长三甲型号的总指挥,同时也作为试验队的临时党委书记,岑拯始终将党的建设融入型号研制的各个环节中去。面对型号研制的众多难题,他成立了若干个党员创新攻关小组,亲自率领团队开展大量的技术创新工作,使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不仅具备发射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能力,还开创了我国一箭双星发射高轨道卫星的先例;他们创造性地将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与“太空摆渡车”———“远征一号”搭档飞行,把北斗导航卫星直接送入工作轨道,大大延长了卫星的工作寿命……这一系列创新举措大大拓展了长三甲系列火箭的任务适应性,显著缩短了北斗三号工程的建设进程,并有效降低了工程建设成本。
在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的同时,岑拯还坚持推进持续的质量创新和管理创新。在他的带领下,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先后开展了优化故障模式识别方法、控制影响成败操作等质量管理的创新方法,总计进行了403项技术改进。在管理创新方面,他们推行“去任务化”的管理思想,使火箭与不同任务自由搭配,以提高任务适应能力;通过移植应用“二维码”,使火箭产品履历更加清晰,管理更加高效……
正是永不停歇的创新脚步,使长三甲系列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我国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运载火箭。
成功的喜悦只属于当晚
作为型号总指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有急难险重的任务,他都冲在队伍最前面。发射基地成了他的第二个家,出差成了他工作的“主旋律”。
近几年,岑拯每年平均出差200天。数不清的破晓黄昏,他奔波于机场车站;数不清的节日假日,他坚守在工作岗位;任务忙的时候,每天要工作十三四个小时。有人说他是工作狂,他却笑呵呵地回应:“我也知道这个地球少了谁都能转,可心里就是惦记着工作。”
面对航天发射的巨大压力和繁重任务,岑拯始终是个“乐天派”,有着一名共产党员独特的“苦乐观”。他常说:“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党和国家举足轻重,这份职业带给我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是别的职业很难比的。”
2018年3月30日,长征三号乙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了北斗三号第七颗、第八颗全球组网卫星。然而,成功的喜悦只属于当晚。第二天,一切工作都从零开始,岑拯和他的团队又全身心地投入到下一次发射准备中。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06月29日03版,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岑拯出身贫寒,但养成了他质朴的性格,为他后来甘于清贫,一门心思扑在航天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 被誉为我国“金牌火箭”的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已多次圆满完成了探月工程等各项国家重点工程任务。
C. 只有做到了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才能满足各项工程不同轨道高度的发射需要。
D. 岑拯对党忠诚,始终将党的建设融入运载火箭型号研制的各环节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创新攻关模范作用。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岑拯带领团队大胆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提升了长三甲系列火箭的性能,拓展了其任务适应性。
B. 技术创新、质量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成果,是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不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的前提和保障。
C. 近年来,岑拯以发射基地为第二个家,因工作的需要,他每年要出差200天,这成了他工作的“主旋律”。
D. 面对航天发射的巨大压力和繁重任务,岑拯总是乐观应对,在成就感和愉悦感中形成了独特的“苦乐观”。
9. 岑拯为何能在中国航天领域取得非凡的成就和特殊地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伯夷论
王安石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
夫伯夷①,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益可信也。孔子曰:“不念旧恶,求仁而得仁,饿于首阳之下,逸民也。”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恶人之朝,避纣居北海之滨,目不视恶色,不事不肖,百世之师也。”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②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④闻西伯善养老,则欲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注:①伯夷:商末孤竹君长子,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他死后,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逸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逸之。②韩子:指韩愈。③二子;指伯夷及其弟叔齐。④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
10. 下列对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子因之,亦之颂 因:沿袭
B. 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 微:地位低微
C. 天下孰不病纣 病:痛恨
D. 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 春秋:年龄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 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釆薇》之歌。
B. 伯夷叩马而谏, 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藏之歌》。
C. 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釆薇之歌》。
D. 伯夷叩马而谏, 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釆薇》之歌。
12. 下列对文章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人一般对伯夷的看法为“义不食周栗”的高士,但王安石在《伯夷论》中却对这种看法提出了质疑,表现了他不拘于传统成见的精神。
B. 文章第一段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在结尾一段又重申了这个观点,前后照应,使文章的论证结构更为严谨.
C. 在伯夷这件事上,“辩之甚详而明”的“圣贤”是孔子,“偏见独识”的“后世"是孟子,“共守之”的“学士大夫”是司马迁、韩愈。
D. 文章的最后,作者用自己的推想“其烈岂减太公哉”作为结束,强调了自己的观点, 増强了论证效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淸,而号为圣人耳。
(2)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
14. 请举出两例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加以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衡岳道中
陈与义
野客元耕瘀岳田,得游衡岳亦前缘。
避兵径度吾岂忍?欲雨还休神所怜。
世乱不妨松偃蹇,村空更觉水潺湲。
非无拄杖终伤老,负此名山四十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自己的“野客”身份,本来就是耕田的,如今得有游衡岳的机会,也是前缘;语含自我调侃之意。
B.“避兵径度”点明自己得游衡岳的原因,是为躲避战乱;“吾岂忍”抒发了诗人对衡山爱恨交加之情。
C.“欲雨还休”交代出行的天气状况,“神所怜”三字写自己当时的心绪,与“吾岂忍”呼应,构成情绪的起伏。
D.尾联直抒胸臆,感叹自己年华垂老,辜负衡岳名山。“终伤老”“四十年”饱含人生易老、世事无常的感慨。
16.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背景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2)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________,忧伤以终老。(《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3)《兰亭集序》中作者用了四句话来表现兰亭环境优美:____________,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____________。
(4)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蜀道难》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6)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已毕,但人们依然在月下沉醉于乐声中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图是 “中国节能认证”标志(内部是蓝色),请写出该标志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请根椐下面内容以王华的身份给班主任李老师写张请假条。
7月15日早晨突降暴雨,街道大量积水,王华在上学途中,不慎踩翻窨井盖摔伤,导致小腿胫骨轻微骨裂,医生叮嘱必须卧床休息至少五天。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影片《少年的你》票房口碑“双爆”,影片中的角色魏莱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好学生,但在她光鲜亮丽的皮囊下,包裹的却是一颗实施校园霸凌的丑恶之心。一时间,理想人才的培养重点是以仁为主还是以智为主的话题,引发热议。有人赞成人才要“仁”为主,也有人赞成人才必须以“智”为主。
面对热议,高二语文组特地组织了一场“人才以‘仁’为主(正方)/人才以‘智’为主”(反方)为辩题的辩论赛。假如你参加了辩论赛,请结合上述材料,在“正方一辩立论陈词”、“反方一辩立论陈词”中选择一种,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符合文体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⑤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⑥段“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⑥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⑰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每一个劳动者将负担3个老人”曲解文意,原文说是“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2050年劳动者的负担将增长3倍”,并不是“负担3个老人”。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D项,“促进了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错。由材料二第三段“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则意味着未来养老服务价格的提升,甚至会出现老人有钱难以买到合适服务的情况”“该产业的发展还远远跟不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目前尚无力应对我国深度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可知,“促进了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是没有依据的。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本题解答时可先分析所给材料讲了哪些道理,再联系文本所说的养老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结合文本中所提到的当前我国的养老问题,比如“前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比较传统单一,覆盖面不广”“目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只是星星点点,服务能力薄弱。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少、任务重,人力、财力都不够,日常工作都忙不过来,别说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了。至于农村居家养老更是空白”“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推行‘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在社区建立日间‘托老中心’”“上海市整合社区资源,依托助老服务社、医疗机构、家政公司等社区服务网点,通过上门或日托照料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急、助浴、助行、助医等‘六助’服务”等,可以看出现在我们养老问题比较突出。
再看所给材料中,第一段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可保证百姓的生活供给;第二段分别阐述了“五十者”“七十者”“数口之家”“颁白者”怎样才能衣食无忧,受到尊重,并说“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依据这些信息,就可以得出遵循规律办事、采取可操作性措施、政府处理好养老问题会获得百姓支持等观点。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能力。
A项,于文无据,“出身贫寒”错,原文是“出生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小山村,淳朴的民风孕育了他质朴的性格”,无法看出贫寒。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并分析文章的能力。
C项,曲解文意,“他每年要出差200天”错,原文是“岑拯每年平均出差200天”。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筛选、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
文章用了三个小标题从三个角度介绍岑拯的做法,据此答案可分为三点。根据第一个小标题所属文段中相关语句,“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中国航天事业的摇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不少科研人员禁不住外面世界的诱惑,纷纷选择转行。青年时代的岑拯对此毫不在意,而是一门心思扑进了刚刚立项不久的长征三号火箭的研制当中。”“这一干,就是29年”可以概括第一点答案;根据第一个小标题所属文段中相关语句,“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共完成87次发射,成功率近98%”,“只有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作为长三甲系列技术创新的目标,才能真正把运载火箭的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提高任务适应能力”可概括第二点答案;根据第三个小标题所属文段中相关语句,“发射基地成了他的第二个家,出差成了他工作的‘主旋律’。”“数不清的节日假日,他坚守在工作岗位;任务忙的时候,每天要工作十三四个小时。”“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党和国家举足轻重,这份职业带给我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是别的职业很难比的。”可概括第三点答案。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B项,“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的意思是认为没有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乱臣贼子会接连不断地出现于后世。其中“微”译为“没有”的意思。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天下宗周而耻之”是意思是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句中的“耻之”的主语“伯夷”省略了,补充完整后句子是“(伯夷)耻之”,谓语是“耻”,宾语是“之”,故应在“之”后停顿。“而”做连词,在此句中应置于主语伯夷前,所以应在“而耻之”之前停顿。这样就排除C、D项。比较A、B项,A项“为《釆薇》之歌”中的书名号是正确的。因为“为《釆薇》之歌”的意思是做《采薇》这首歌。这首诗歌的名字是《采薇》,而不是《釆薇之歌》。句中“之”是代词“这”的意思,不是“的”的意思。所以排除B项。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偏见独识’的‘后世’是孟子,‘共守之’的‘学士大夫’是司马迁、韩愈”错。根据原文,“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釆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分析可知:王安石在此文中认为“偏见独识的“后世”是司马迁,“共守之”的“学士大夫”是韩愈一类人。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降辱”,降低自己去受污辱;“以”,来;“淸”,政治清明;“号”,号称。第二句关键点:“相”,辅佐;“元元”,百姓;“出”,使……出,拯救;“乃”,却、竟然;“与”,参与。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和运用论证方法的能力。题干要求举出两例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加以说明。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回答本题时,首先要举出两例论证方法,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说明作者运用这样的论证方法是要论证什么的。
引用论证:“孔子曰:‘不念旧恶,求仁而得仁,饿于首阳之下,逸民也。’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恶人之朝,避纣居北海之滨,目不视恶色,不事不肖,百世之师也。’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作者引孔子之论,主要着眼于“求仁而得仁”,引孟子之说,则主要着眼于“非其君不事,不立恶人之朝,避纣居北海之滨”,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对司马迁、韩愈之说作指名道姓的严厉批评。
道理论证:文章最后一节说“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文中就伯夷不辅佐周武王一事讲道理,作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古圣先贤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后世人持有偏见靠自己的见识把事情搞得失去本来面目。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
参考译文:
有些事情发生在千百代之前,古圣先贤们虽然已经把它们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后世不去深入的考察探究,仅凭借自己个人的偏见和小小的见识,就提出某种说法,导致失去事情的本来面貌,而学士大夫们就信守这种说法而不改变,这是有的啊,伯夷的事情就是这样。
伯夷,古代论述他的有孔子和孟子。凭孔孟二人的值得信赖而又反复论说,他们的说法就更可信了。孔子说:“不念旧怨,求仁而得仁,饿死在首阳山下,是德高而隐逸的人。”孟子说:“伯夷,不是他心目中的君王他就不侍奉,不立身在恶人的朝廷,躲避商纣王隐居在渤海边上,眼睛不看丑陋的颜色,不侍奉没有才德的人,是百世的楷模。”所以,孔子孟子都认为他赶上了残暴的纣王,不记旧怨,又不忍屈心侍奉,来求得他的仁义,甘心受饿,退避隐居,不肯自己降低自己去受污辱,等待天下政治清明,从而有了圣人的称号。然而,司马迁却认为武王伐纣时,伯夷敲着马进谏,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坚持道义不吃周的粮食,而做《采薇》这首歌。韩愈根据这个说法,也为他写了篇《伯夷颂》,认为没有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乱臣贼子会接连不断地出现于后世。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商朝衰落,纣王因不仁残害天下人,天下人谁不怨恨纣王呢?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了。伯夷与姜太公曾经听说西伯侯善于奉养老人,就打算归附他。在这个时候,想要消灭商纣的心情,他们二人会有什么不同吗?等到武王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就把黎民百姓从水火中拯救出来,这时伯夷却没参与,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伯夷、吕尚都是当时德重年高的人,八十多岁了,年事已高。从海边赶到文王的邦都,算起来也有几千里远,从文王兴起,到武王时代,也要有几十年的时间,难道伯夷想归附西伯侯愿望没等实现,就死在渤海边了吗?或许死在奔赴西伯的道路上了?也许到了文王的邦都却没有等到武王的时代就死了吗?根据这种分析推论,也不会有像司马迁所说的伯夷“叩马而谏”这种说法成立的道理。
况且武王向天下人倡导大义,在太公辅佐下终于完成,可唯独他不认为是正义的,难道这个人会是伯夷吗?天下的政道有两种,仁义的和不仁义的。商纣为王,不仁义;武王为王,仁义。伯夷坚持不侍奉不仁义的商纣而等待仁义的君王,后来出现了仁义的武王,又不侍奉他,那么伯夷是想把自己处于何种境地呢?所以我说:古圣先贤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后世人持有偏见靠自己的见识把事情搞得失去本来面目。唉,假使伯夷不死,赶上武王的时代,建功立业的又哪里会仅仅是姜太公呢!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吾岂忍’抒发了诗人对衡山爱恨交加之情”错误,“吾岂忍”是用反问来抒发内心的忧愤感伤之情,没有对衡山的爱恨交加之情,而从尾联看,作者是喜欢衡山的。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颈联“世乱不妨松偃蹇,村空更觉水潺湲”写了作者游览衡山途中遇到的景色,松树挺拔,溪水干净清澈,村空更觉得溪水潺潺,景色美丽。然而时局动乱,战争四起,村庄荒凉,百姓流离,“松偃蹇”“水潺湲”之景于世乱“村空”中见,风景美则美,但是诗人无心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抒发了诗人对国事的忧患与感伤之意。
【17题详解】暧暧远人村 (2).长路漫浩浩 (3).同心而离居 (4).此地有崇山峻岭 (5).映带左右 (6).寄蜉蝣于天地 (7).渺沧海之一粟 (8).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9).猿猱欲度愁攀援 (10).东船西舫悄无言 (11).唯见江心秋月白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暧、漫、峻、蜉蝣、沧、粟、度、舫、唯”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18题详解】“中国节能产品认证标志”由 “energy(能源)”的第一个字母“e”构成一个圆形图案,中间包含了一个变形的汉字“节”,寓意为节能。缺口的外圆又构成“CHINA”的第一字母“C”,“节”的上半部简化成一段古长城的形状,与下半部构成一个烽火台的图案一起,象征着中国。“节”的下半部又是“能”的汉语拼音第一字母“n”。整个图案中包含了中英文,以利于国际接轨。整体图案为蓝色,象征着人类通过节能活动恢复和保持天空和海洋的蓝色。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具体考查徽标题。解答此类题目,要认真审题,整体看图。注意细节,图中数字、字母、文字的变形之处往往是作者想要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答题要点所在。描述徽标构成要素,概括画面内容要全面。揭示深层寓意,比如变形之处想要强调的内容,徽标体现的地域性特色等。
本图是“中国节能认证”标志,当然要体现“节能”,体现的方法无非是“图形”或“字母”,思考到这里考生应该不难发现,图标由“e”构成圆形图案,中间是个中国字“节”;下半部是“n”;那如何体现“中国”呢?由“e”得到启发,应该能看出外圆是“c”;另外注意细节,比如上半部的长城形状,与下半部构成“烽火台”。还要注意英文字母含义以及蓝色的含义,以及字数限制,“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的要求。
【19题详解】参考示例:
请假条
尊敬的李老师:
我因上学途中不慎摔伤,遵医嘱须卧床休息至少五天,特此向您请假五天(7月15日至7月19日),请予批准。
请假人:王华
2020年7月15日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具体考查请假条的书写。请假条,是请求领导或老师或其它准假不参加某项工作、学习、活动等的文书。请假条因为请假的原因,一般分为请病假和请事假两种。它是公文写作的一个很重要、但经常被同学们忽的一个应用文写作,书写时应严格按照规范的写作格式来写。
本题是一种病假请假条。正文内容,首先写明请假事由“因上学途中不慎摔伤,遵医嘱须卧床休息至少五天”,其次写明请假的具体时间“请假五天(7月15日至7月19日)”,最后加上请假习惯用语“请批准”“请予批准”等。请假条内容较少的,不用分段。语言应朴实,简单,不能作无谓的修饰,把事情说得清楚简明就可以。格式上,正文中间写上标题“请假条”;第二行顶格写称呼语;在正文右下方写落款,注意先署名后写日期。
【20题详解】例文:
理想人才以智为主
谢谢主持人以及对方辩友的精彩发言。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我方的观点是“理想人才应以智为主”。所谓理想人才是指的是符合社会需要的,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做出出色业绩的人。“智”简单一点说就是一种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下面我将针对我方的观点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陈述。
第一,我方认为,“仁”作为一种道德的体现,它是空泛的;而“智”是实在的,不会轻易变迁更改。因此,我们在判断一个人是否为理想人才时,考虑更多的是他是否有某些方面的才干或能力。不同的人对“仁”这个字会有不同的看法,因而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而“智”却不同,你总不能说有的人认为3+2=5, 有的认为等于6吧。做同一件事情,有这方面能力的人与没有能力的人做出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相信对方辩友也不会认为没能力的比有能力的做的好吧。“智”的实在性就体现在这里,一个才智方面的问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会像道德问题那样,惹来一大堆争议,最后还分不清谁对谁错。
第二,我方认为,正如概念所说,理想人才首先要是符合社会需要的,这必然要求他们是既有德又有才的人。我方绝不否认“仁”的重要性,但重要并不代表主要。一个人才不能没有仁,没有仁的人不能称之为人才。但是,要想成为人才,更关键的是“才”这个字。“才”是什么?难道一个人仅仅凭借自己的品德高尚一点,就能称之为“才”吗?人才人才,不能缺才。才智才智,有才即智。所以我方坚定不移地认为选拔人才是以智为主的。
第三,我方认为,在理想人才身上体现出的“德”是-种共性的东西,你既然已经是理想人才,那么那些社会的基本道德你都应该具备,缺一不可。而“智”则是个性的,它可以是天文历史社会人文艺术科学各方面的知识与成就,可以是社交口才组织竞技演讲推销各方面的能力与才干。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世界上,你根本不可能找到两个人所拥有的“智”是一模一样的。“智”的个性化注定了它成为理想人才的主导,古往今来,我们从未找到以共性作为评价主导方向的事例。所以我方坚定不移地认为理想人才是以智为主的。
由以上三点我们得知,在理想人才中,智是实在的、个性的,且有仁德的人只有拥有智才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我方认为“理想人才以智为主”,谢谢大家,我的陈述完毕。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本题是一则新材料作文,材料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观点,主要有两方的观点,一为人才要“仁”为主,一为人才必须以“智”为主。第二部分为具体的要求,在文体上要求是辩论稿,并且明确要求是一辩立论陈词,因此在格式上要有所注意。注意辩论稿一般分标题、正文等几部分。标题可点明辩论稿的中心,或标明中心事件,或标明中心的论题,最好让人看到标题就能了解辩论的内容。正文一般分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开头应接触辩论题目,提出辩论稿的主要内容,使听众了解你要讲的东西,当然也应使开头有点技巧,使听众有兴趣听下去。主体是辩论稿的重点部分,要突出中心,用典型的材料,有力的分析,使听众点头赞同。结尾可归纳自己的见解,使听众有个完整的印象。结尾要有力,能给人启示和回味。
参考立意:
(1)有“仁”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理想人才。
(2)有“智”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理想人才。
(3)有“智”不代表一定要忽“仁”。
(4)有“智”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5)“智”是内在本质,“仁”是外在表现。
可用素材:
(1)选拔人才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作贡献。而选拔人才的类型无非是两种,一是企业选拔,二是学校选拔。企业选拔是要找到能为企业做贡献的人,因为企业是赢利型机构,只有有才能的人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而庸才只会浪费就业岗位、辜负企业为之付出的薪水却不能为企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不会有任何一个企业选拔人才会希望选到一批庸才。再说学校选拔。孔老夫子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请问对方辩手,孔老夫子毕生都在追求仁义,他与对方辩友是站在同一战线上战友,可是他也认为人性本善,也就是说只要加以引导,可保无虞。何须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上面。在后天的教育上当然应该以智为主。所以,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就应该以智为主。
(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一切事物都系于灵魂,如果要使灵魂是善的,那就都系于智慧。”那是因为任何行为只有受到知识的指导才有可能是善的。由此看来人的品德也是一种智慧。培根也说:“学问变化气质,精神上的缺欠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那是因为正确的思想必然导致善的行为,而错误的思想必然导致恶的行为。况且智能也是多元的它们有: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交流智能、自省智能。所谓选拔人才以仁为主实际上也是在智力培养的范畴内。而中国古人也说,知书达理,“知书”才能“达理”。东西方的智者英雄所见略同。可见,这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事实。
(3)仁与智之分,并不完全是才德之分。小人与庸人都是智力发展不完整的产物,所以还是应以发展智力为首要。愚人智力发展受先天影响不好加以发展,那么改造小人就足社会教育的目的了。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各种利已与利他的矛盾一直都有冲突,后天的因素往往造成有些人将个人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一旦真正唤醒其正确的社会认识,经过社会智能的培养,浪子就可以回头,但庸人永远都是庸人。连孔子也说:惟上智与下愚不移。说得正是这个道理。如果都是有德无才的,技术怎么创新?如果都是有德无才的,那么就没有创新,按对方观点我们现在还应该按照原始社会的劳作方法进行生存,这是合理的吗?在当今这样一个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应该选用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至于德行应当属于个人问题,只要不干扰工作,理所当然德行在选人的时候位居其次,因为选人当然要用有才的人。
行文结构:
本文是总分总结构,开头点明观点“理想人才应以智为主”,中间部分用三个并列段阐述理由,最后结尾再次点明观点。在文章的格式上按照辩论稿的格式要求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