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垦利县胜坨一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全)
2020-2021学年垦利县胜坨一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鉴赏家(节选)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淘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
“好不好?”
“好!
“好在哪里?”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词:
“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匋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
“何以见得。”
“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
“对!”
季匋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佩服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李画多凝重,季匋民飘逸。李画多用中锋,季匋民微用侧笔,——他写字写的是章草。李复堂有时水墨淋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匋民没有那样的恣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他的墨荷参用了张大千,但更为舒展。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幅,荷梗甚长,一笔到底。
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匋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匋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有时季匋民画了一张画,不满意,团掉了。叶三捡起来,过些日子送给季匋民看看,季匋民觉得也还不错,就略改改,加了题,又送给了叶三。季匋民送给叶三的画都是题了上款的。叶三也有个学名,他五行缺水,起名润生。季匋民给他起了个字,叫泽之。送给叶三的画上,常题“泽之三兄雅正”。有时径题“画与叶三”。季匋民还向他解释:以排行称呼,是古人风气,不是看不起他。
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不卖?”
“一张也不卖?”
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棺材里。
十多年过去了。
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
季匋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叶三看了他的名片,这人的姓很奇怪,姓“辻”,叫“辻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匋民的画的。
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辻听涛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
1. 叶三“喜欢画”体现在哪些方面?
2. 分析波浪线“十多年过去了”单独成段的好处。
3. 赏析画横线段的语言。
4. 探究小说最后为何要叙述辻听涛买画的情节?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和次要人物的辅佐性。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中心人物自然是含冤赴死的窦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中心人物则显而易见地分别是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当然,莎士比亚的另外两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心人物是处于矛盾漩涡中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对情侣,但他们都是可以当作一体看待的。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区别于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置。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符合单一戏剧线索的要求。 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善恶分明,正邪明晰的典型人物。正面人物就是一身正气、意志坚定、抗争到底的典型;反面人物则是狡猾奸诈、恶毒卑鄙、瞒上欺下的典型。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体现了由于时代的限制,文人思维的固定性一时无法改变。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他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其自身不可消弭的缺陷: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嫉妒冲动、麦克白的好胜野心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性格共同的缺憾,这样的处理,使得英雄的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说的是劳动妇女受欺压被冤枉的故事,所以主人公自然是社会的底层百姓,而且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她们力量微薄,信任所谓的王法,寄希望于皇家任用的所谓清官,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惨命运,也颂扬了她们的坚毅反抗精神。而莎士比亚的主人公则必须是贵族。这是由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希腊古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在拥有高贵血统和高尚灵魂的贵族男女身上,才有可能演绎灾难性的悲剧。而低贱的平民是没有资格成为悲剧主角的,他们的故事只能被写入喜剧供人嘲弄。
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中外两位戏剧家的看法也不一致。关汉卿的人物之所以最后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因为社会势力和当权者的残暴,和异族对汉民族的残害。所以,他会安排一系列代表社会病态的丑恶与奸邪,如抢劫、霸占、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等恶行来造成主人公的悲剧。可见,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莎士比亚则相反。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该自己负责。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的宿命论色彩。
5. 下列对“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一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形成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传统。
B. 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的特点。
C. 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与中国戏曲中不同角色用不同脸谱作标志的方法有关。
D. 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有其深刻的中国戏曲角色脸谱处理的背景原因。
6.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对造成戏剧人物命运原因的认识有所不同。下面与之有关的解说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 关汉卿戏剧表现的是人物悲剧的客观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表现人物悲剧的主观性。
B. 关汉卿戏剧中的人物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社会原因所致,而莎士比亚剧中人物陷入悲剧则是自身原因所致。
C. 关汉卿戏剧往往安排一系列来自于社会环境方面的病态恶行造成主人公悲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没有此类刻意的安排。
D. 关汉卿的戏剧反映了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而莎士比亚戏剧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故具有宿命论色彩。
7.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部悲剧虽然中心人物分别是一对情侣,但仍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法。
B. 莎士比亚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和文人思维的固定性,因此他的戏剧中所描绘的人物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C. 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主人公窦娥的悲剧,既是社会对底层百姓压迫欺凌所致,也是主人公信任王法,寄希望于清官所致。
D. 无论是戏剧人物设置还是戏剧人物描绘,无论是剧中主人公身份还是造成人物命运原因的揭示,关汉卿和莎士比亚都各不相同,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 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8.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9.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10.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慎从吉字庆之,钱俶之婿也。为元帅府长史。归宋,历将作少监。会择朝士有望者补少列,改太子右庶子。真宗升储,换卫尉少卿。真宗即位,复为右庶子,迁詹事。从吉自归朝,居散秩几三十年,颇以文酒自娱,士大夫多与之游。景德初,上言求领事务,判刑部。颇留意法律,条上便宜,天下所奏成案率多纠驳,取本司所积负犯人告身鬻之,以市什器。大中祥符初,改授卫尉卿,纠察在京刑狱,拜右谏议大夫,判吏部铨。初,选人试判多藉地而坐,从吉以公钱市莞席给之。临事敏速,勤心公家,所至务皦察,多请对陈事,上谓其无隐。八年,改给事中,权知开封府。既受命,召戒之曰:“京府浩穰,凡事太速则误,太缓则滞,惟须酌中耳。请属一无所受。”才数月,有咸平县民张斌妻卢氏,诉侄质被酒诟悖。张素豪族,质本养子,而证左明白,质贿于吏。从吉子大理寺丞锐时督运石塘河往来咸平为请于县宰断复质刘姓第令与卢同居质洎卢迭为讼县闻于府从吉命户曹参军吕楷就县推问。卢之从叔虢略尉昭一赂白金三百两于楷,楷久不决。卢兄文质又纳钱七十万于从吉长子大理寺丞钧,钧以其事白从吉,而隐其所受。卢又诣府列诉,即下其事右军巡院。昭一兄澄尝以手书达钱惟演,云寄语从吉,事逮钧、锐,请缓之。从吉颇疑惧,密请付御史台。即诏御史王奇、直史馆梁固鞫之。狱成,从吉坐削给事勒停,惟演罢翰林学士,楷、钧免官,配隶衡、郢州,锐、文质皆削一官,澄、昭一并决杖配隶。天禧三年,起为卫尉卿。明年,判登闻鼓院。坐与寇准亲善,以光禄卿致仕。未几卒,年七十。
(节选自《宋史•慎从吉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吉子大理寺丞锐时督运/石塘河往来咸平/为请于县宰/断复质刘姓/第令与卢同居/质洎卢迭为讼/县闻于府/
B. 从吉子大理寺丞锐时督运石塘河/往来咸平/为请于县宰/断复质刘姓/第令与卢同居/质洎卢迭为讼/县闻于府/
C. 从吉子大理寺丞锐时督运石塘河/往来咸平/为请于县宰/断复质刘姓第/令与卢同居/质洎卢迭为讼/县闻于府/
D. 从吉子大理寺丞锐时督运/石塘河往来咸平/为请于县宰/断复质刘姓第/令与卢同居/质洎卢迭为讼/县闻于府/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升储,升为太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B. 御史台,中国古代官署名,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C. 天禧三年,使用的是年号纪年法,从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年,天禧是宋真宗的年号。
D.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也称休致、乞骸骨等。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慎从吉颇有声望,与士大夫交游。朝廷选择有声望的朝中官员补充缺职,他做了太子右庶子。他常常以饮酒赋诗自娱,有许多士大夫与他来往。
B. 慎从吉关注法律,纠正相关案件。景德初年,他通判刑部,留意法律,分条上报朝廷有利而宜办的事,纠正了很多天下所奏报的已经办理的案卷。
C. 慎从吉明察秋毫,得到皇帝肯定。他临事敏捷迅速,对公家事务尽心尽力,所到之处务求明察,常常请求应对陈述事情,皇上说他没有隐瞒
D. 慎从吉卷入案件,受到牵连被削职。他把卢氏案交给御史台处治,因他的两个儿子慎锐、慎钧接受了卢氏哥哥的钱财,而被削去给事的官职。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京府浩穰,凡事太速则误,太缓则滞,惟须酌中耳。
(2)昭一兄澄尝以手书达钱惟演,云寄语从占,事逮钧、锐,请缓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减字木兰花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①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注】①黛蛾:黛画的蛾眉,指美眉。
15.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观词上片前两句直抒怨情,后两句借物喻情,篆香形状回环如篆,恰如人的回肠百转。
B.古人鸿雁传书,秦观词下片写独倚高楼的女子读着远人的书信,字字句句,触目成愁。
C.“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这长敛的黛蛾,却是任凭春风吹拂,也不能使它舒展,足见愁恨的深重。
D.全词出语凝重,显出沉郁顿挫的风格,读来愁肠百结,抑扬分明,有强烈的起伏跌宕之感。
16.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营造的意境。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离骚》具有“以小见大、以近见远”的特点。
(2)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出场:“________”一句写出了她欲说还休的心态,这与下文她出场后“________”的情态一起,将其自惭身世、不愿见人的复杂内心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总体上写金陵的锦绣江山,景象开阔高远,给全词描绘出广阔的背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本届湖湘文化研讨会在岳麓书院召开,推举您忝列“湖湘文化研究会”理事。
B. 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 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
D.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栩栩如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右面是某教师给高三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学习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聪明人把他的生活变得单调,以便使最小的事都富有伟大的意义。
——(葡萄牙)费尔南多·佩索阿
小时候,幸福是件很简单的事;长大后,简单是件很幸福的事。
——(日本)宫崎骏
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
——(中国)周国平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题干为:叶三“喜欢画”体现在哪些方面?“体现”是具体的内容,要举出例子分析,“方面”是概括的内容,需要整合提炼升格归类。
(1)从总结议论性文字“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以及题诗里“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均可见叶三对于画作的欣赏角度“有鉴赏眼光”
(2)从对于废掉的画的态度而言“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有时季匋民画了一张画,不满意,团掉了。叶三捡起来,过些日子送给季匋民看看,季匋民觉得也还不错,就改改,加了题,又送给了叶三”,可见其珍惜每一幅画作。
(3)从对于画家的态度而言,“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棺材里”“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可见对于画的喜欢,到了爱屋及乌的程度。
(4)从面对高价买画的诱惑而言,“季匋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可见对画作的喜欢、珍惜,到了近乎偏执的地步。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答题方法为:首先概括相关段落的大意,其次明确和上下文、题目、主旨的关系,然后说出情感作用,最后点明语言修辞效果。题干为:分析波浪线“十多年过去了”单独成段的好处。可见此题又属于赏析句子。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熟悉内容,解答本题可从标题的含义、文本内容、写作背景和主题等方面进行探究分析。要紧扣主旨,仔细斟酌,要探究赏析的句子,往往同时是情感的集结句或含有哲理的语句,这类句子,往往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要想正确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必须要对文章的主旨有比较深刻、透彻和全面的了解。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路回答。
(1)内容主旨方面,运用数字单独成段,强调时间已久,这么多年坚守一种脾性和爱好实属不易,突出了叶三的个性以及对画作的喜欢,对画家的敬重。
(2)情节或结构方面,既照应上文两人多年的心有灵犀惺惺相惜,以及因此而形成的默契和情谊,随着时间的流逝并无减少,承接上文,引出下文,过渡衔接自然。看似闲笔,却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力度,耐人寻味,启人深思:两人离别后的状况。
(3)表达效果上,只举出数字,没有更多的交代,巧用内留白艺术,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说明十多年一贯如此,同时舒缓小说节奏,不至于叙述太紧凑。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相关段落、句子、词语的语言能力。赏析语言需要总体上分析段落表达上的特点,然后具体解读句子的艺术特色,以及词语的丰富含义等等。关于段落: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关于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有如下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关于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指出手法,分析句子。(4)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先找到答题区间:季匋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佩服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李画多凝重,季匋民飘逸。李画多用中锋,季匋民微用侧笔,——他写字写的是章草。李复堂有时水墨淋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匋民没有那样的恣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他的墨荷参用了张大千,但更为舒展。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幅,荷梗甚长,一笔到底。
然后点明语言特色:(1)多用专业术语,如“意在笔先”“恣悍”“大写意”“笔致疏朗”“空白”“长幅”“勾筋”“点刺”。
(2)运用对比,如“画风和复堂不似。李画多凝重,季匋民飘逸。李画多用中锋,季匋民微用侧笔”,突出特色。
(3)描写多用短句,简短有力,朗朗上口,音韵和谐,契合内容的表达。
(4)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写作自由,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展示相关内容。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回答。内容上回答思考的角度:概括主要内容,突出对象(形象)特征,表达情感,揭示、升华主题。结构上回答思考的角度:思考考查的句、段与题目、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关系。题干为:探究小说最后为何要叙述辻听涛买画的情节?属于段落作用的考查,解答这列题首先概括段意,然后看结构上有无和上下文、题目、主旨等照应,最后明确表达效果,即对于人物性格、情感等的作用。
(1)内容表现、形象塑造上,结尾部分写辻听涛买画的情景:“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匋民的画的”“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从侧面间接写出季匋民画作的名气和影响,突出水平技艺的高超。
(2)手法特色上,上文直接、实写季匋民的画艺以及叶三的赏识,结尾部分从第三者角度虚写,虚实相生,丰富文本内容,突出人物性格和形象特点,衬托出画艺好鉴赏水平高。
(3)主题表现上,“‘喔!喔!真好!真是神品!’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辻听涛只好怅然而去”,写辻听涛高价求购和怅然而去,突出叶三对季画的喜欢,又与死后埋了进行对比,更能够突出两人互为知己的深情厚谊,表现情义无价的深刻主题,耐人寻味,启人深思。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时,需要联系前后文,分析文句的字面含意和深层含意,还应适当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是说:人物的脸谱化与戏曲角色脸谱处理相关,前者是后者引起的结果,所以能体现戏曲角色脸谱处理。但没有更多文字证明B项中的“充分体现”,B项无中生有。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是否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强加因果、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根据第三段“莎士比亚则相反。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该自己负责。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的宿命论色彩”可知,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悲剧源于客观原因和人物命运摆布两个不同原因,而没说因为“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故“具有宿命论色彩”。D项强加“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与“具有宿命论色彩”之间的因果关系。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莎士比亚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和文人思维的固定性”的说法错,原文中说“这是因为他既受到所处时代的局限……”可见莎士比亚没有突破时代限制。
C项,据原文,关汉卿戏剧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所以“主人公信任王法,寄希望于清官”并不是造成主人公窦娥的悲剧的原因。
D项,据第一段“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可知,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戏剧人物设置上采用了相同的手法。故D项“都各不相同”说法与文意不符。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⑤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⑥段“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⑥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⑰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子意思是:慎从吉的儿子大理寺丞慎锐当时监督石塘河的运输,往来于咸平,为张质向县令请求,判决恢复张质姓刘,住宅让他与卢氏共同居住。张质自卢氏之后两人交替诉讼,县向府报告。慎从吉命令户曹参军吕楷到县里审问。
“石塘河”是“督运”的地方,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D项。“第”是宅第,与“居”对应,中间不能断开,因此排除C项。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乞骸骨”是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D项,“他的两个儿子慎锐、慎钧接受了卢氏哥哥的钱财”错,接受卢氏哥哥钱财的是慎钧。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1)浩穰:人口多。酌:斟酌,择善而行。中:折中。
(2)书:信。寄语:传话,转告话语。缓:放松,放宽。
【点睛】完成文言文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把握整体,观照局部。文本中的时、地、人、事、情、理等要弄清,文本的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要弄清,各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弄清,整体的中心意思要弄清。
审读题干,明确指向。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不能遗漏。题干常出现的词,“分析”“概括”“理解”及其先后顺序都要认真思考;选“是”还是选“非”要看清楚;是分析原因还是概括品质,切勿马虎。
重视注释,寻求“外援”。文后注释绝非可有可无,关于人物和事件背景的注释,往往关系到考生对选项正误的判断。
参考译文:
慎从吉字庆之,是钱俶的女婿。任元帅府长史。归附宋朝,历任将作少监。适逢选择有声望的朝中官员补充缺职,改为太子右庶子。真宗立为太子,慎从吉换为卫尉少卿。真宗即位,又任右庶子,升詹事。慎从吉自从归附朝廷,担任闲散官职近三十年,常常以饮酒赋诗自娱,许多士大夫与他来往。景德初年,上言请求领事情,为判刑部。他很留意法律,分条上报朝廷有利而宜办的事,天下所奏报的已经办理的案卷,许多被他纠正,拿本部门积余的犯人的授官文凭卖,用来买日常器具。大中祥符初年,慎从吉改授卫尉卿,纠察在京刑狱,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判吏部铨。起初,候选官员考试时常常坐在地上,慎从吉用公款买草席给他们。(慎从吉)遇事敏捷迅速,对公家事务尽心尽力,所到之处务求明察,常常请求应对陈述事情,皇上说他没有隐瞒。八年,慎从吉改任给事中,权知开封府。接受任命后,皇帝召他来告诫说:“京城人口众多,凡事太快就错误,太慢就停滞,必须参酌折中。请托之事一点也不接受。”才几个月,有咸平县百姓张斌的妻子卢氏,控告侄子张质酒醉辱骂无礼。张姓向来是豪强大族,张质本来是养子,而证据确凿,张质向官吏行贿。慎从吉的儿子大理寺丞慎锐当时监督石塘河的运输,往来于咸平,为张质向县令请求,判决恢复张质姓刘,住宅让他与卢氏共同居住。张质自卢氏之后两人交替诉讼,县向府报告。慎从吉命令户曹参军吕楷到县里审问。卢氏的堂叔虢略尉卢昭一向吕楷贿赂白金三百两,吕楷长久不判决。卢氏的哥哥卢文质又给慎从吉的长子大理寺丞慎钧钱七十万,慎钧把事情报告慎从吉,但隐瞒了他接受钱财。卢氏又到官府陈述控告,就把这件事交给右军巡院。卢昭一的哥哥卢澄曾把亲笔信上交钱惟演,说是托话给慎从吉,此事牵涉慎钧、慎锐,请放宽判决。慎从吉很怀疑害怕,秘密请求交给御史台处治。皇帝立即下诏御史王奇、直史馆梁固审讯这件事。案件审讯完成,慎从吉因罪削去给事并勒令停职,钱惟演免去翰林学士,吕楷、慎钧免官,发配衡州、郢州,慎锐、卢文质皆削去一级官阶,卢澄、卢昭一同判杖刑并发配服役。天禧三年,起用做卫尉卿。第二年,判登闻鼓院。因为与寇准亲密友好,以光禄卿退休。不久去世,享年七十。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的鉴赏的能力。
B项,“秦观词下片写独倚高楼的女子读着远人的书信”错误,原词“过尽飞鸿字字愁”意思为“眼看着一队队排成一字形飞过长空的鸿雁,似乎是一个个愁字”,因此“字字”指雁字,而非书信的字句。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的意境(景物形象)赏析的能力。
注意结合诗中的主要意象描绘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最后概括情感。
本词的译文为“远隔天涯旧恨绵绵,凄凄凉凉孤独度日无人问讯。要想了解我内心的痛苦吗?请看金炉中寸寸断尽的篆香!长眉总是紧锁,任凭春风劲吹也不能使他舒展。困倦地倚靠高楼栏杆,看那高飞的雁行,字字都是愁。”
根据整体词作呈现的内容可以看出,本词的核心为“愁”,秦观用“回肠”“金炉”“篆香”“黛蛾”“危楼”“飞鸿”等意象,描绘了一副悲凉凄清的独倚高楼的画面,营造了冷落凄清的意境。
首句,彼此分离天各一方,别愁离恨之长。次句,无人对语,独居高楼,感到凄凉。“欲见”两句,写怀情人之切,“回肠”写内心之痛。表达了对远方情人的思念更加迫切,相见的欲望更加强烈。“黛蛾”两句写这位女子从冬到春愁眉难展的情状。由于别恨难消,故存于心头而现于眉梢,以致常是愁眉紧锁,尽管春天来临,“东风”劲吹,具有神奇伟大的东风,吹绿了大地江岸,吹开了百花吐艳。但无论怎样吹拂,也吹不展她的一双愁眉。因此全诗表达出女主人公独处怀人的孤寂苦闷情绪。
【17题详解】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称、指、迩、琵琶、犹、遮、澄、簇。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A“忝列”,谦辞,表示有愧于排列在其中。B“斧正”,敬辞,表示请别人修改文章。C“垂询”,敬辞,表示别人(一般是长辈或上级)询问自己。这三项都不当。
点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此题主要考核语体得体,注意谦敬词语的使用。
【19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一要审清试题要求,即根据初步构思框架来写一段话;二要充分利用试题材料,将其体现在语段中;三要注意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要求。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内容,要求是“请把这个学习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其次就是认真观察流程图的流程,根据流程图的内容回答问题解答。本题是某教师给高三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流程是自学——问题——讨论、听课——规律——练习;根据流程图中的箭头指向可以看出,高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进行自学发现问题,然后同学进行讨论、听课,通过讨论、听课发现问题的规律,最后进行练习巩固解决问题。根据以上分析,可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流程图的内,将这些信息有条理地连贯起来即可。
【点睛】解答本题时,首先看清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其次,读懂框架关系及流程,要尽量把它们体现在答案中。即要准确把握概念间的关系:图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结构图中的关键环节(不能遗漏)。箭头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作用。然后分析几个概念在整个事件或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其间的关系,看是否属于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承接等关系。据此来选定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实施连缀。
【20题详解】例文:
幸福原来很简单
收书时,找到一本相册,封面泛黄,纸张脆得仿佛一触即破。我小心地翻开,像要打开一段尘封的时光。第一张、第二张……
翻到第九张照片时,我愣住了。这是在家里拍的。照片上,奶奶抱着尚为婴儿的我,坐在家里那套古旧的红木家具上。画面上,看得清祖母饱满的额和红润的脸。我不由得伸手去触摸,就在此时,我心底忽地掠过了一丝歉意。
印象中的奶奶总是闲不住。一天里,她总是忙出忙进,要不扫地,要不为全家人准备饭菜。我还记得有一次我执意要帮她扫地,她拗不过我,只好把扫把递给我。接扫把时我的手被硌了一下。低头一看,我手背上硌出了一个红印子。我刚想抱怨,忽然看见了奶奶的那双手。
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啊!干瘦而黝黑,指甲被剪得圆圆,指节分明,指骨上仿佛只包着一层皮,看得出大致轮廓。血管几乎是覆在骨上,看不出颜色,却像—根根粗长的青筋。再向上,我看见了一张瓜子脸……不!根本不是瓜子脸,瘦削的下巴看得出形状,两颊深陷,脸骨就像刻上去般分明,额头有些下陷,眼角满是皱纹,笑着拧成一个结,被笑意填满的额头里,似乎深藏着某种难以言说的幸福。
幸福?我忽然笑出声,笑声里却藏着一种无法掩饰的悲伤与痛意。
奶奶当初曾经多么健康呀,但为了孩子,只知一门心思地劳作,舍弃了美丽,像一座沉默的山,在儿孙们面前,似乎只希望着能替他们挡去一次次的生活的艰辛!在她那充满了爱的眸子里,曾经沉淀过的岁月,该有多少是苦难与辛酸?
然而在这样一种无法言说的爱之间,她竟因为孙女无意间的一次伸手而获得了幸福?!什么劳累,什么辛苦,都在触上照片的一瞬土崩瓦解。我仔细地把照片收好,匆匆跑到厨房,伸出娇弱的双手:“奶奶,我来帮你。”
只见奶奶深陷的眼窝里先是露出了惊异,瞬间转为了惊喜,而后竟流出两行老泪。像生怕我看见似的,她迅速用枯瘦的双手拭去泪……,说道:“好,好,孙女懂事了。懂事了啊……”声音里有着些许颤抖。
我努力抑住即将决堤的泪,勉强笑道:“奶奶,以后我帮你。”
她用力点头,时光刻下的皱纹里是快溢出的幸福。她忙不迭地点头,声音因喜悦而有些变调:“好哇,好哇……”
原来,奶奶的幸福是这样简单啊。
微微失神后,我忽然像宣誓般一字一顿地保证:
“奶奶,以后我帮您!”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好这一类型的作文,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读懂材料,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这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
【审题】本题通过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富有思辩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
本题共有三则材料,第一则材料是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话“聪明人把他的生活变得单调,以便使最小的事都富有伟大的意义”,不断地追求新鲜与刺激,并不会使一个人拥有得更多;单调与重复也未必可怕;真正的聪明人,都能够从他自己的躺椅里欣赏整个世界的壮景。最小的事都有着不凡的意义,生活应当简单。
第二则材料,“小时候,幸福是件很简单的事”说明小时候要求简单,很容易感受到幸福。“长大后,简单是件很幸福的事”说明长大后经历和思考变得复杂,要求太多,欲望太多,不容易感受到幸福。“人越往上走,心应该越能往下沉”,心里踏实了,脚下的路才能走得安稳。向往富足是好的,但在通往富足的路上,别忘了带上知足的心。我们都要知道,什么是知足常乐。
第三则材料“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从幸福的具体做法对幸福进行鉴定,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是好的品质,具备这两种品质,也就具备了幸福的能力。从客观上说,是好的状态,如果你二者的状态是好的,那么从客观上评价你就是幸福的。
三则材料,实质上说的就是“简单与幸福”,这文题破解的关键在于搞清楚“什么是幸福”。其实,幸福只是一种心态。你感到幸福,生活便幸福无比;你感到痛苦,生活便痛苦不堪。其实,每个人不论在任何处境下,只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学会把握、学会满足学会感恩、学会宽容,生活就会幸福,幸福就在身边,幸福其实很简单。同时,幸福不是可以用你能得到多少财物、拥有多少名誉来衡量的,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和睦、身体的健康才会让人感到真正幸福。人们每天都生活在幸福之中,往往对幸福熟视无睹。幸福其实是很简单,很平凡的,甚至不被人注意的。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在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每个脚印里,要靠我们慢慢去品味,细细去咀嚼,用心去欣赏。这样,你才会发现,原来幸福很简单。
【立意】1.幸福在身边;
活着其实就是一种幸福;
知足常乐;
幸福来自我们内心,而不是外界;
拥抱近在咫尺幸福;
幸福并不遥远。
【素材】幸福是什么?我们迷失了,各种幸福指数把我们引向了痛苦,我们过于关注各项指标、各种数据,却忽了幸福本身的含义,所以,不知何去何从甚至在不经意间迷失了幸福。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如此狼狈,认真思考不难发现以下几点:第一,我们过分地盲从跟风,用别人的指数衡量自己的幸福,丢掉了幸福;第二,沉浸在追求物质的泥淖中忽略了幸福;第三,我们不停地寻找幸福,常常视而不见身边的拥有。
夏夜,欲睡。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心烦意乱,睡不着。耳边总是回荡着那蚊子可拍的“嘤嘤”声。它们像一伙无恶不作的强盗,在我的身上,用它们那如钢针般坚利的针管,刺扎我的皮肤,贪婪地吸食着我的血液。这时,黑黑的屋子里闪进一个人影,我吓了一跳,正抖作一团,忽然听到了“滋滋”的声音。随即,那令人惧怕,令人厌恶的“嘤嘤”声消失了,消失的无影无踪,耳畔只留下了几只夏蝉的歌声。我动了动鼻子,闻到一股清香的花露水味,再联系一下之前的人影,啊!是父亲。幸福,就是在蚊虫惹人的夏夜,给你喷的那些花露水,驱走了蚊虫,就这么简单。
幸福,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不是没有幸福,而是缺少一颗善于寻觅、发现幸福的心。
嗬,这些小蒜苗还真沉得住气,都四五天了,还是没有一点动静,一个星期过去了,它可算是长出了一点点嫩芽,也算是没有白费我对它们的呵心照顾。
妈妈看我们做这么热闹,蒜苗也越长越高,妈妈也重视起来,每天督促我为蒜苗浇水,当蒜苗长包的时候,妈妈说可以丰收了。晚上,妈妈为我们做了一顿大蒜炒肉,那菜香味扑鼻,味道好极了。吃着自己种的蒜苗,我才知道幸福就这么简单。
【结构】例文以旧照片打开话题,如同在讲述一个故事,把“我”与“奶奶”之间的故事一一道来,
行文中,以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诠释了什么是幸福。
【点睛】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或层次。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对所得到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