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建安《药砚》入选湘潭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全) 练建安 上传

单篇 作者授权首发

127次点击|3次点赞

赞一下

建安《药》入选湘潭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三次联考试卷


2021届湘潭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生活

刘庆邦

这个城市的自行车就是多,每个住宅区的角落都能看到自行车的残骸。田志文下班骑车回到他所住的楼下,见路牙子上存放自行车的架子里又放满了自行车。他想看看哪儿自行车放得比较稀,就加一个塞儿,把自己的自行车挤进去。

他推着自行车,从架子这头瞅到那头,架子里的各色自行车把挽把,肩并肩,挨挨挤挤,似乎没有加塞儿的余地。不过他也瞅出了毛病。有一辆自行车没了车座,前轮后轮都没了气,车胎的胎皮瘪得贴着地面。换句话说,这样的自行车已断了气,不再是活车,成了死车。这让田志文心里有些不平。既然车已经死了,还占着活车的位置干什么!

他把自己自行车停好,看看前后左右无人,就把那辆死车从车架子里抽出来了。车架子对面放着大铁皮斗子垃圾车,垃圾车后面胡乱扔着好几辆破烂自行车。他一手提着车的后架,一手扶着车把,推着死车绕过垃圾车,把死车跟那几辆破烂自行车放在了一起。架子上有了空位置,他把自己的自行车顶上去。看着自己的车有了一席之地,他心里才稍稍平衡些。

按田志文的估计,架子上自行车的数量是相对稳定的,他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就应该每天为他空着。不料他这晚下班来到楼下,架子上的自行车又放得满满当当。他观察了一圈,感到有些气恼,你道怎的?原来那辆被他剔出去的死车又回到了架子中间,比原来的位置更好。田志文的犟脾气也上来了,他打定主意,要把这辆死车再次清理出去。

他当时没有下手,他看见那个捡垃圾的老头儿在旁边坐着。他吃过晚饭,到封闭的阳台上往外看了看,见天已黑了,他才乘电梯下楼去了。外面不知何时下起了零星小雨,地皮已经湿了。成排的自行车车座上大都包裹了白色的塑料袋,看去如落了一层薄雪。他抓到那辆令人生厌的死车,轻轻地抽出来,尽量不发出声响。他心里有些跳,像是一种偷窃的感觉。死车推起来有些费劲,他头上背上都出了汗。一单元门口一侧的墙下也扔着一堆破烂自行车,当他把手中的死车跟那堆破烂自行车丢在一起时,他心头像是卸下了一个包袱。

上班时,田志文一边看报纸大样,一边还在想.他把死车转移到别的地方,车的主人会不会找呢?下班后,他特意去看了看,这一看,他顿感快意,因为他看见那辆死车正在那堆破烂车边上躺着。

田志文的快乐只维持了三天,就被人打断了。他发现那辆车又回到架子上。这让田志文有些惊奇,他把车推到那么远的地方,车的主人是怎么找到的呢?田志文觉出来了,死车的主人在和他较劲,或者说在与他斗争。这一次田志文没有生气,反而有些暗喜,他正愁平日里没有什么乐子呢,和无名氏的斗争权当是一个乐子吧。

这次他玩了一个策略,当天没有把死车弄走。两天之后,他把那辆车推到住宅小区外面去了,推到了街面上。那里有一家饭店,他把车放到饭店门口一侧。夜已深了,饭店关了门。田志文想象得到明天饭店一开门,老板和服务员就会发现这辆死车,因为这辆车的丑态和饭店豪华的门面太不协调。老板可能会找人把车拖进后台,把车砸成一堆垃圾,跟鸡毛、鱼鳞一块儿扔掉。那样也好,死车的主人就可以死心了。

你不佩服人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真不行。第二天下班时,田志文又在架子上看见了那辆车。这使他多少受到一点打击,他煞费苦心地与人家周旋,不料这么快就失败了。他不得不重新估量他的对手。这时他产生了一个愿望,很想知道他的对手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所在的单元门住着数百口人,他几乎全不认识。他可以断定那辆车的主人与他住在同一个单元,同一个电梯进出。可要想具体知道车的主人是谁,那就难了。

田志文没有机会搞清死车的主人是谁,却天天都能看到那辆车。他不甘心失败,他想把死车丢进小区的垃圾总站,让清洁车拉到远郊埋掉。他迟迟没有实施自己的计划,是因为有一天他的想象力爆发了,把一个故事想得活灵活现。一个女孩子天天骑自行车去上学或上班。突然有一天,女孩遇到车祸离开人世女孩的母亲就把女儿的自行车当做一件纪念物保存下来。母亲每天都要把自行车看一遍两遍,就如同看到了女儿。有了这个想象,他对那辆自行车仔细观察了一下。那辆车是一辆二四的坤车,轮子是山地车的粗轮子,车身是红色的。越观察,他越觉得和自己的想象吻合,于是田志文开始自责。为了使自己的车能有一个位置,他多次恶作剧般把人家的车扔掉,真是太自私了。再见到那辆车,他不再觉得别扭,反而感到有些神圣。

那辆车还赫然在架子上存在着。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田志文扔车的时间越来越晚,从下班以后,到吃过晚饭,再到深夜。他这么做不只是为了扔车,还为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

B. 死车多次回到车架上,说明死车的主人也和田志文一样生活无忧,只有以这样的方式来消磨打发无聊的时光。

C.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作者吸收了中国古典小说往复三迭的写法,使故事有声有色,波澜起伏。

D. 小说以自行车事件为叙述基点,引导读者走进都市生命的精神深处,感受他们细微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作者的人性关怀。

2. 请简要概括分析田志文扔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3. 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作者对城市生活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除去先秦不论,中国古代社会有三大转折。这转折的起点分别为魏晋、中唐、明中叶。社会转折的变化,也鲜明地表现在整个意识形态上,包括文艺领域和美的理想。

就敦煌壁画来说,由中唐开始的这一转折也是很明白的。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更多是渲染经变;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它们几乎占据了整个墙壁。到晚唐五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经变种类增多,神像(人物)却愈发变少。色彩俗艳,由华贵而趋富丽,装饰风味日益浓厚。初盛唐圆润中带遒劲的线条、旋律,到这时变得纤纤秀柔,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

菩萨小了,供养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它们一如当时的上层贵族,盛装华服,并各按现实的尊卑长幼,顺序排列。如果说,以前还是人间的神化,那么现在凸出来的已是现实的人间——不过只是人间的上层罢了。很明白,人的现实生活这时显然比那些千篇一律、尽管华贵毕竟单调的净土变说法图和幻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对人们更富有吸引力,更感到有兴味。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

试看晚唐五代敦煌壁画中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它们本是现实生活的写真,却涂抹在供养佛的庙堂石窟里,并且占有那么显赫的位置和面积。在中原,吴道子让位于周昉、张萱,专门的人物画家、山水花鸟画家在陆续出现。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它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兴味的加浓,使壁画中的所谓生活小景在这一时期也愈发增多,虽然其中有些是为了配合佛教经文,许多却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它们表现了对真正的现实世俗生活的同一意兴。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

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哲学与艺术恰好并行。本来,从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到南朝佛学的形神之争,佛教以其细致思辨来俘虏门阀贵族这个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级,使他们愈钻愈深,乐而忘返。哲理的思辨竟在宗教的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魏晋以来人生悲歌逐渐减少,代之以陶醉在这思辨与信仰相结合的独特意味之中。也因为这样,在信仰中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理性思辨,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的梵天、湿婆之类极端神秘恐怖的观念和信仰。印度传来的反理性的迷狂故事,在现实生活稍有改变后就退出历史和艺术舞台。更进一步,在理论上终于出现了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这样,结论自然就是,并不需要一种什么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正如宗教艺术将为世俗艺术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将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切,当然又是以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为现实基础的。

可见,把历时数百年之久的中国佛教艺术当作一个混沌的整体对待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从天上人间的强烈对照到它们之间的接近和谐,到完全合为一一体;由接受和发展宗教艺术到它的逐渐消亡,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但艺术思潮和美的理想这种发展变化却完全是合乎规律性的。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注】经变:据佛经故事所做的绘画、雕刻等。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转折的变化会体现在社会的整个意识形态上,如就敦煌壁画而言,人物成为次要,着急描绘热闹繁复的场景,是中唐开始的社会转折变化之一。

B.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菩萨形象和供养的人的形象的大小有了很大变化,这说明佛教以前展现的是人间的神化,现在展现的是人间的上层。

C.中唐以后,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大量的世俗场景,他们侵入了之前的佛国圣地,这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D.人们对现实生活审美兴味的加浓,使壁画中所谓的生活小景愈发增多,其中许多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敦煌壁画中神像逐渐变小变少、经变种类增多等变化阐述人们对宗教和现实生活的看法的变化,并得出人们越来越看重现实生活的结论。

B.作者以《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为例,是为了说明世俗场景大规模的侵入了敦煌的佛国圣地。

C.作者以壁画的变化、禅宗的出现,从现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述中唐以来的社会转折变化,最后阐述对中国佛教艺术应当作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

D.中国人在宗教信仰中保持着一定的理性思辨,所以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中的湿婆等极端神秘恐慌的观念和信仰。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敦煌壁画在中唐有了明显的变化,比如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形象在此时消失,绘画手法也由初盛唐的圆润中带着遒劲变为纤秀甚至有点草率。

B.中唐时的敦煌壁画比较注重渲染经变,到了晚唐五代时期,经变的种类增多,壁画装饰风味变浓,色彩变得俗艳。

C.佛教的细致思辨使得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层门阀贵族越来越深地钻研佛教,哲理的思辨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

D.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影响了人们对佛教的态度,使得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弱。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8.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9.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赤壁赋》)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乘

B.泣孤舟之嫠妇         泣:哭泣

C.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攻占

11.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苏子愀然/何其然也

B.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耳得之而为声

C. 侣鱼虾而友麋鹿/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D. 寄蜉蝣于天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赤壁赋》是一篇文赋,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层层展现出来。

B. “壬戌是古人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表示的纪年方法。既望是农历的每月十六日,是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C. 文中的明月之诗”“窈窕之章典出《诗经》;美人典出《离骚》,古人常用来作为圣君贤臣或美好 理想的象征。

D. 蜉蝣是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在本文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1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境。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秋江夜色之美,为下文生发感慨作了很好的铺垫。

B. 第二段紧承上文,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从结构上看,这是文章的过渡部分,起着 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承上,就是继续描写泛舟时的欢快心情;所谓启下,就是通过描写洞箫之悲引 出第三段的客曰

C.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先用我辈凡人感叹人生之短暂和渺小,再用英雄典故抒发人 生的虚无和悲观,解释了托遗响于悲风的缘由。

D.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人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表现出他宏大的宇宙意识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生注

刘禹锡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白居易(字乐天)感伤好友元稹(字微之)、崔群(字敦诗)、崔玄亮(字晦叔)相继去世,写了两首绝句给好友刘禹锡,刘禹锡读后,写了这首诗作为酬答。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交代了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是读了好友白居易的两首悼亡诗而为之悲怆伤怀。

B.颔联的字写出对友人去世的震惊和伤痛之情,流露出对生死无常的无奈之情。

C.颈联写眼前自然现象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一对仗工整,生动形象。

D.尾联闻琴泪尽巧妙化用子期伯牙与向秀闻笛之事,蕴含悼念亡友知音之感。

16.颈联包含了哪些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一诗具体描写琵琶女的演奏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写琵琶乐曲,表现了其乐曲的不同特点。其中表现了乐声粗重特点的句子是“______”,表现了乐声轻细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

18.下面是我国电影产业链及票房分成示意图,请根据示意图补充文段(不出现具体数字),使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观众购票观影产生总票房之后,①_____向投资、制片方和影院、院线流动,不到 十分之一的票房收入用作专项金和税收。在净票房中,②_____,这也是近年来影院投资过热的重要原因。其余资金则作为制片、发行收入,③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11分)

1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问题。

近日,有网友发视频称,在广州汉溪长隆地铁站安检时被要求卸妆。对此广州地铁相关负责人称,视频中乘客妆容较为惊悚,脸上带有血迹,要求卸妆是为避免引起其他乘客恐慌。该网友解释称这是长隆旅游区在搞万圣节的活动,画惊悚妆出门是为参加活动,大家应该理解。

对这一解释,质疑与理解者兼而有之。请任选一立场,表达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达得体,70字以内。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这是乔布斯的处世哲学。stay hungry,是指保持好奇心和对世界的饥饿感stay foolish是乔布斯实践梦想的方式----倔强、笨拙地去做自己热爱的事。但在我们有些人,stay foolish却被认为是贬义,哪有人喜欢笨拙,老老实实、踏踏实实也往往被视为不灵活,不知变通。

《新京报》曾有评论:笨拙地生活,未尝不是一种最好的态度。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说明死车的主人也和田志文一样生活无忧,只有以这样的方式来消磨打发无聊的时光错误,从文中内容无法得出死车的主人生活无忧的结论,从文中可以得出田志文应该是在报社工作,但死车的主人的情况文中并没有交代,就是小说的最后,也只是通过田志文的想象虚构了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的形象,但这只是想象的情景,并非真实的存在。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如本题要求简要概括分析田志文扔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对于田志文扔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可以通过阅读文本,在文本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并进行概括即可。如文中写田志文第一次扔车时,看着自己的车有了一席之地,他心里才稍稍平衡些;第二次扔车时当他把手中的死车跟那堆破烂自行车丢在一起时,他心头像是卸下了一个包袱,第三次扔车时老板可能会找人把车拖进后台,把车砸成一堆垃圾,跟鸡毛、鱼鳞一块儿扔掉。那样也好,死车的主人就可以死心了,但经过三次不成功的扔车,车主人总是不屈不挠的把死车放回车架,田志文根据自己的想象编了一个自己相信的故事,再见到那辆车,他不再觉得别扭,反而感到有些神圣,所以不再扔车。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意蕴启示类探究的能力。要回答此类问题,要不仅读懂文章的表面所表达的意思,还有注意文章内的重要语句及细节,找出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态度。作者在小说中没有直接表露自己对城市生活的态度,但他通过田志文这一形象的塑造和他的生活环境及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依据田志文下班骑车回到他所住的楼下,见路牙子上存放自行车的架子里又放满了自行车。他想看看哪儿自行车放得比较稀,就加一个塞儿,把自己的自行车挤进去。他推着自行车,从架子这头瞅到那头,架子里的各色自行车把挽把,肩并肩,挨挨挤挤,似乎没有加塞儿的余地可总结出城市生活的拥挤。

依据他所在的单元门住着数百口人,他几乎全不认识以及田志文与死车的主人始终未能见面可知,一个单元门里的人几乎全部认识,从中可以体会城市生活中人与人的距离看似很近,其实却没有起码的交流与沟通。

依据他迟迟没有实施自己的计划,是因为有一天他的想象力爆发了,把一个故事想得活灵活现。一个女孩子天天骑自行车去上学或上班。突然有一天,女孩遇到车祸离开人世女孩的母亲就把女儿的自行车当做一件纪念物保存下来。……再见到那辆车,他不再觉得别扭,反而感到有些神圣可知,城市中的陌生人之间也有理解和人性的关怀,这是城市温暖的一面。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项,佛教错。原文说菩萨小了,供养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它们一如当时的上层贵族,盛装华服,并各按现实的尊卑长幼,顺序排列,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菩萨形象和供养的人的形象的大小有了很大变化,这是敦煌壁画中体现出来的特点,而不是佛教体现出来的特点。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从现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述中唐以来的社会转折变化错。作者阐述中唐的社会转折变化理论层面应该是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由原文第六段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可以推测出来。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A项,盛唐错。原文说到这时变得纤纤秀柔,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这时指的是晚唐五代,而非盛唐,由原文到晚唐五代,这一点更为突出……”可以推测出来。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错误,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从文章第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的特点;

从第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理解与分析

小说有四种类型的常见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感伤的结尾,令人欢喜的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该小说结尾是属于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有: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突出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

结合文本分析:结构方面: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人物形象方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主题方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在句子含义能力。

B.“泣孤舟之嫠妇意思是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所以动词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哭泣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代词,这样。

B.之:结构助词,的/之:代词,它,代指江上的清风。

C.而:连词,表并列/而:连词,表转折。

D.于:介词,在/于:介词,在。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和识记能力。

B.“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错误,应该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先用我辈凡人感叹人生之短暂和渺小,再用英雄典故抒发人生的虚无和悲观错误,应该把我辈凡人感叹人生之短暂和渺小英雄典故抒发人生的虚无和悲观位置对调。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

1)酾,斟酒;临,面对;固,本来;安,哪里;安在,宾语前置句,即在安,在哪里。

2)且夫,句首发语词,表示另提一事,何况,再说;主,主宰;苟,如果;虽,即使。

3)是,这;造物者,自然界;无尽藏,无穷无尽的宝藏;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这是自然界(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适,享受。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缓步徐行。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词的内容和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

C项,颈联写眼前的自然现象错,颈联中新叶催换陈叶”“新波让位后波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是自然规律,而不是眼前的自然现象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词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颈联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意思是芳林中新叶不断催换着旧叶,流水里前波总是让位给后波。运用两个形象深刻的比喻,从事物发展变化的角度说明:芳林的永葆芳新,是由于新叶不断地催落陈叶;流水的长流不腐,是由于前波不停地避让后波。自然界总是在这种永不止息的新陈代谢中保持生机,延续不断,由此可知,人生哲理一为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有其必然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下联万古到今同此恨可知,由自然推进到人类,人之生死也不可避免,正如大自然的新陈代谢一样。由此可知,人生哲理二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要尊重逝者,善待生者,珍惜生命。

尾联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意思是从古到今,人人都有哀悼死者的憾事,您即使为亡友流尽眼泪,又将如何?尾联由自然推进到人类,点明劝慰主题。古往今来,这种与亲人、朋友的死别之恨,是人们共同具有并无法避免的,因为人之生死,正如大自然的新陈代谢一样。有情之人明于此,不须自伤,为哀悼亡友而流尽泪水,对于生者和逝者也没有用处,还是自我珍重。结尾委婉劝慰,再次显示了对挚友白居易的深厚情谊。因此结合尾联可知,颈联在明确人生哲理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劝慰白居易不要因好友去世而过于伤感,应该珍惜生命。

17题详解】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搴、阰、揽、宦、矜。

18题详解】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图文转化的形式考查。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综合分析我国电影产业链及票房分成示意图,然后结合文字提示,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处说上游的投资、制片方,中游的发行方和下游的院线、影院与观众,分析句子成分可以看出要求填写的内容是谓语和宾语,看图表可知投资、制片方,发行方和院线、影院与观众构成了电影的产业链,所以第一处应填入共同构成了电影的产业链;第二句说的是产业链的运作方式,牵涉到费用问题,上句说现金流自下而上流动,下句又提到从票房分成现状来看,可见处填入的和分成有关,结合前面提到产业链的运作方式,应填入产业各环节按比例分成;第处,后面提到其次是投资、制片方,可见说的是各方分成比例,结合示意图应填入院线、影院的分成比例最大,要注意字数和表述不能出现病句。

19题详解】质疑者:庆祝万圣节,你是快乐了,吓到其他乘客怎么办?中国也有清明节、中元节,怎么不见你化妆庆祝?对不起,你的妆容有崇洋之嫌,我们无法理解。

理解者:对参加活动而化的妆容不必做过度反应,文化多元的时代,我们应该对个性化的表达持包容态度。当然,为了避免恐慌,有必要对妆容做适当遮挡。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问题发表看法的能力。对于此类问题,应仔细阅读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观点,再写出之所以如此认为的理由。此类问题一般不具有唯一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对于画惊悚妆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问题,可以从反对的立场表明自己的观点,比如,这样惊悚的造型可能会吓到其他乘客,尤其是对老人和孩子的影响更大,而地铁车站是一个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如果造成乘客恐慌,还有可能引发踩踏等事故。还有就是过洋节日有崇洋媚外之嫌,而且与中国的传统习惯是相背离的。考生也可以从理解者的角度来发表观点,比如,过什么样的节日是个人自由,在现代各国文化交流如此频繁的情况下,文化的互相传播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必过度解读。妆然对于惊悚妆容,可以做适当遮挡,或到活动现场再增加血迹等内容,以免惊吓其他乘客。不能因为自己图方便或追求自由而影响了其他人。

20题详解】

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

也许,在所有不被看好、无人尝试的错误的选择的背后,会有不曾见到的可能、不曾设计的未知。未知让人恐惧,引人好奇,也因此证明我的勇气,成就我的自信。我一直在选择笨拙地度过一生。

我的问题是,我知道自己很笨,但没有人相信我笨。我的笨不是脑袋不够用不好使,而是在竖着容易艰难两个路牌的十字路口,我永远选择艰难的那一边。在从小到大、数不胜数的每一次选择中,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这么干,一路这样沿着艰难的路牌走了过来。

我不像廖一梅一样不屑做对的事情,而是我就是不会做对的事情。可能正如她说,现在年轻,并不知道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但一直清楚地知道我不要过什么样的生活。那些能预知的,经过权衡和算计的世俗生活对我毫无吸引力,我要的不是成功,而是看到生命的奇迹。而奇迹,是不会在容易的道路上绽放的。也许,在所有不被看好,无人尝试的错误的选择的背后,会有不曾见到的可能,不曾设计的未知。未知让人恐惧,引人好奇,也因此证明你的勇气,成就你的自信。在每个死胡同的尽头,都有另一个维度的天空,在无路可走时迫使你腾空而起,那就是奇迹。

翻阅历史篇章或是现实章节,我们会发现,成为奇迹的那些人,都不是循规蹈矩,不是沿着早已预设好的目标,不是寻找最安全舒适的捷径的。他们全都放弃了最简单的成功,以一种初生的最笨拙地姿态开始新点的探索。我曾看到那么一句话:我从来不屑于做对的事情,在我年轻的时候。这恰如我年少轻狂地写照。我欣赏大师黄永玉临近九十时仍可以不循常规,以真性情作画交友,我亦欣赏那些勇于开创人生第二春的人,他们追寻的并非是简易的成功,而是奇迹。我亦深知,奇迹不会再容易的道路上绽放,只有在不曾见的可能,不曾设计的未来。

也许循着既定轨道行走的生活会被容易,但那又有何意义呢?那些经过预算,权衡利弊的生活对我来讲毫无吸引力,沦落为辗转折腾的生活技巧的奴隶,从而离生活的真相越远。我不会逃避痛苦,我宁愿选择笨拙地在刀尖去跳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舞,像萤火虫那样。

我不希望笨拙地度过一生,可是我一直在选择笨拙地度过一生。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做本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本则材料比较简单,它由两个自然段构成,第一段关键语句乔布斯实践梦想的方式----倔强、笨拙地去做自己热爱的事。第二段关键语句笨拙地生活,未尝不是一种最好的态度。由此我们可以确定本次作文的写作中心:笨拙地生活,笨拙地去做自己热爱的事。

参考立意:

1)笨拙地生活

2)笨拙地工作

3)选择笨拙生活,走出不凡人生

4)人生至高境界——笨拙生活

可用素材:

1)从小到大,在我遇到的无数个竖立着艰难容易路标的十字路口,我总是毫不思索地去选择艰难,是我笨拙吗?生活的真相早已以各种形式告诉我们,人类只能以自身体会的痛苦来作为成长的代价。

2我曾一事无成,这并不重要,但这一次我认输了,我低头耷脑地顺从了,我就永远对生活妥协下去,做个你们眼中的正常人,从生活中摄取一点简单易得的东西,在阴影下苟且作乐,这些对我来说只是垃圾,我什么都不要。这是《恋爱的犀牛》中一己对自己人生表达的态度。是的,无关成功,只是对这寻求简易作风的鄙弃。这看似笨拙地决定恰恰体现了一个人的生命强度,不苟且。

3)正如,在这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用鼠标轻轻点击百度一下即可获得成千上万的信息,于是我们的思路被屏蔽,现代人由此变得懒惰轻信,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是脑袋中输满各种简易化程序的机器。这也正是现代科技日益缺乏创新的缘故,没有人愿意放弃这么一个舒适得过且过的环境去走一条笨拙的道路。

4)我们的人生观念,我们的社会准则,甚至我们的教育无一不建立在为了简单的成功这个目的上,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博士生放弃科研这条康庄大道而去选择当一名中学教师时就大呼不值,议论纷纷。当事人也许根本没想那么多,他也许只是想走一条在凡人眼里很是笨拙的道路罢了。这个过程也许不如以前设定的轨道那么轻松,但其间经历的苦难会让他迅速成长。

参考结构:

本文是一篇散文,题目是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文章娓娓而谈,作者围绕笨拙地生活这一话题展开作文,文章开篇点题我一直在选择笨拙地度过一生。中间结合的经历阐述人生观点我不会逃避痛苦,我宁愿选择笨拙地在刀尖去跳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舞,文章结尾处进行总结我不希望笨拙地度过一生,可是我一直在选择笨拙地度过一生。文章文笔细腻,语言流畅厚重,文意连贯紧凑。语言表述中有一股哲理意味,确实是一篇不错的散文。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